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_LKS_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_LKS_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_LKS_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_LKS_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2008年第1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8No 11

收稿日期:2007-04-26,修回日期:2007-07-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6730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1-0242-03

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 )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吴先华

1,2

,蔡正平1,郭 际

1

(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44;

21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6)

摘要: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问题是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相关的西方文献主要研究了:集群中是否存在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现象,本地知识溢出(LKS )对集群创新是否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后者,文献更多侧重于对发达国家的集群进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创新驱动力是国际技术转移,而非本地知识溢出(LKS )。最后,本文还对本地知识溢出(LKS )的计量方法作了概述。关键词:产业集群;本地知识溢出(LKS );创新;综述中图分类号:F06219∶F06213 文献标识码:A

较早在文献中谈到集群中的知识问题的应属M arshell 。

早在1890年,Marshell (1890)就指出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和知识的溢出;二是当地的专业化的资源供给;三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这实际上暗含了集群内部有知识溢出的效应。19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强调知识对于集群的重要性。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提高更多依赖于“本地化知识”和“集

体学习”,而不是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自然优势[1]

。人们普遍认为,在今天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动力是本地化的知识创造、分享、创新和学习过程。因此,集群中的本地知识溢出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集群中是否存在本地的知识溢出(LKS )现象的

争论

所谓本地知识溢出(LKS ),学者们一般认为指自发流出的不需要给知识流出所有者以补偿的知识[2]。而Saxenian 和其他一些学者如Harhoff 等人(2003)、Feld man 等人(2005)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也指成员之间的有目的的知识交易。Saxenian 还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 )有以下三种途径:从原来的企业中分离出新的企业(s p in -offs )、劳动力的流动、本地机构或组织之间的非正式的接触(1994)等。

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是否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驱动力?这个问题在国内外的学者们中间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持肯定的观点有Mal m berg 和Maskell (2002)、Audretsch 和Feld man (1996)、Jaffe (1993)等人。持怀疑观点的主要为B reschi 和L iss oni (2001a 和2001b )等。后者认为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被夸大了,其对集群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马歇尔(M arshall )所说的金钱利益(pecuniary ad 2

vantage )[3]-[5]

。另外一些学者持折中观点(如Martin 和Sun 2ley,1996;B reschi 和Malerba,2001),还有一些学者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看法(如M arkusen,1996;Morgan,1997)。

认为集群中存在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的观点主要出自以Mal m berg 和M askell 为代表的所谓经济地理学流派(Econom ic Geography )。Mal m berg 和Maskell (2002)试图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空间集群理论(Theory of s patial clustering )

(Marj olein C .J Caniels 和Henny A.Rom ijn,2003),该理论认为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 )是适应、学习、创新和竞争力的主要动力。他们认为:“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分析,很少从知识如何分享、知识如何转移的角度出发”因此,他们的理论试图填补该空白。尽管他们也采用了马歇尔(M arshall )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集群的学习和创新问题,但没有沿着这条路径深入分析下去[6]。

支持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经济地理学学者还如Au 2dretsch 和Feldman (1996)。其实证研究证实了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存在。Feld man (1994)还把Dosi 的“创新的五个固定程序”(stylized facts of innovati on )①作为集群中存在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理论基础。Jaffe 等人(1993)通过对区域内的专利的引用情况的研究,也找到了支持的实证证据。其他一些研究也支持了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7],[8]。

反对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的代表学者为B res 2chi 和L iss oni 。他们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重要性被夸大了。且当地知识溢出(LKS )的概念模糊、包含的范围太广“当地知识溢出(LKS )包含的范围太广,几乎所有的交流、信息分享和经济活动都可以归纳入其中”。B reschi 和L iss oni 认为经济地理学派的学者倾向于寻找存在知识溢出的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成本优势是集群存在的原因。因此,把一切都归结于当地知识溢出(LKS )是有偏颇的。Anderss on 和Ejer mo (2002)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还有一些作者持有相对折中的观点。其中一些人的研究被称为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 )。代表性文献如对美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如硅谷、波士顿的128公路)的研究(如Saxe 2nian,1994;Dorf man,1983)、对意大利的产业集群的研究(如Pi ore 和Sabel,1984;Best,1990),对创新环境的研究(innovative m ilieux )(M aillat,1995)和对本地创新系统(l o 2cal innovati on syste m s )的研究,等等(B raczyk 等人,1998)。如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 )中的M artin 和Sunley (1996)强调了创新的动力问题。他们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 )、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 )、专业化的供应商和范围经济等都被认为是创新的动力来源。

吴先华等: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B reschi和M alerba’s(2001)认为,当地知识溢出(LKS)和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都是重要的。当地知识溢出(LKS)是一种“构建和维持有效率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流的能力”。金钱利益是“专门化分工和熟练劳动力的集中地,能降低成本、减少公司在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回顾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的文献时,Keeble和W il2 kins on(Reg.Studies,1999)指出,早期的研究(如Pi ore 和Sabel)仍然强调Maskell的观点。他们认为金钱利益(pe2 cuniary advantages)和技术溢出在解释集群增长时都起着重要作用。1990年代后的研究强调知识和学习的作用。而且趋向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研究。一般认为,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是显性知识得以传递的基础,而社会制度如信任是公司和个人间隐性知识得以有效传递的良好条件。尽管如此,传统的Maskell的成本优势理论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线(如Capell o, 1999)。

在新产业地理学派(N I G)中,有的并没有明确地基于当地知识溢出(LKS)和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来展开分析。如Morgan(1997)的一篇经典文献中,认为当地的社会资本(s ocial cap ital)有利于合作公司的创新。这实际上暗示了隐性知识的作用。

B reschi和L iss oni是批评当地知识溢出(LKS)在集群创新中作用的始作俑者[4],[5],他们认为金钱利益(pecuniary advantages)起着主要作用,但因为现在知识比较流行,因此知识的作用被高估了。但是,支持一方所列举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B reschi和L iss oni批评了以前的经济地理学派所使用的度量方法,认为这些方法所定义的知识过于宽泛。这样,由于成本优势所导致的创新行为却被归因于当地知识溢出(LKS)。为了抨击经济地理学派的观点,B reschi和L iss oni给当地知识溢出(LKS)做了狭窄的定义。他们认为,“知识溢出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不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2 ty),同时可供许多人使用……”(2001a)。他们还认为,知识的流动应该以市场机制为导向,这些市场机制间接地影响了当地公司的创新机遇(2001a)。显然,他们认为,知识之所以具有外部性,是因为他们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B reschi和L iss oni还将知识溢出问题的争论缩小到知识的定义与计量问题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在知识溢出的问题上,理论争论已告终结。问题归结于采用合适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如何进行更精确的实证度量和详尽的分析。

以上争论中,由于学者们各自的理论背景、方法和样本选择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各有分歧。

从总体来看,除了B reschi和L iss oni等少数学者以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对于集群的创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下面,我们将对这大部分学者的工作做一个简要梳理。

2 文献侧重对发达国家集群的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偏少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地知识溢出(LKS)对于集群的创新具有积极作用[9],[10]。其中,许多学者证实,在经济发达国家,本地知识溢出(LKS)是集群创新、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如Saxenian(1994)在其经典文献中,认为硅谷的半导体产业之所以比波士顿128公路的集群表现更好,是因为本地知识溢出(LKS)的作用。在硅谷中,员工较高的流动率、非正式的交往和员工脱离原企业创立新企业

(s p in-offs)等等,都促使知识在集群中的溢出和流动。

许多学者还认为,相对于较缺乏创新的成熟行业,隐性知识在新兴的高技术行业的溢出更明显,因为隐性知识一般只能通过面对面的观察和交流和“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才能得到传播[11]。地理上的接近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扩散。

但在研究本地知识溢出(LKS)对集群的创新作用时,学者们似乎更多的关注发达国家的集群,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人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集群要获得创新知识,更多地借助于国际技术转移。从“追赶策略”(catch up)、“国际技术溢出”、“国际技术转移”、“全球价值链”等术语可见一斑。因此,以往的文献大多认为,集群要创新和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引进和消化国际技术。

也有一些文献对发展中国家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2]。这些学者强调了建立在信任和共享价值观基础上的集群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如有学者认为“积极集体效率(active collective efficiency)”对于提高集群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将集群的经济外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内化为竞争能力。当然,通过集体的销售、生产和市场化,本地知识溢出(LKS)在经济外部性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这些认识到本地知识溢出(LKS)重要作用的文献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制度等因素对于集群竞争力的作用,而较少探讨知识积累过程及其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体而言,我们对于本地知识溢出(LKS)在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中的本质、作用以及作用程度等仍然是知之甚少。如本地知识溢出(LKS)是不是集群创新的动力?在何种程度上是集群创新的动力?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知识溢出(LKS)的作用来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的战略是否能奏效?是亟需我们回答的问题。

3 本地知识溢出(LKS)的计量方法概述

与其他的有关知识问题的研究一样,这里的关键难点也在于知识的测度问题。正如Audretsch和Feld man所说的:“在地理范围内,知识的溢出是通过何种渠道发生、如何识别出来,仍然无法明确地知道……”(2003),以前的对发达国家的集群中的知识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通过专利引用率和R&D的费用支出等指标来间接地识别知识的溢出效应。

B reschi和L iss oni(2001)认为这些间接的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如专利利用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本地知识溢出(LKS)的情况。如专利的影响范围与这些专利的引用情况在地理上相关,仅仅说明知识在当地企业之间的流动比远距离的企业之间的流动得更频繁一些。这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知识会自由地流动。

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认为,专利也只能部分地反映创新行为。在发达国家,专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新,但在发展中国家,用专利的形式来反映创新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行为更多的体现为将外国技术进行改造和修正,使之适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是一种“干中学”的方式(Lall,1992)。尽管这些行为确实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生了影响(Katz,1987),但却很少以R&D的费用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些方式创造的知识也较少以专利的面目出现;而且,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用专利的形式反映创新,但却很难找到对应的数据库(Bell,1984)。因此

342

吴先华等:产业集群中本地知识溢出(LKS)问题的西方文献综述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专利数据库寻找到所需要的数据。而且,专利数据库不能反映不同的专利对企业所具有的不同重要性。即不能反映知识的有用程度。尽管有些文献也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企业的调查,构建了数据库,但相对于庞大的企业的数量来说,这些样本太少,并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采用了直接的方法,即调查集群中的企业层面的数据。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在对发展中国家———U ruguay的软件集群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研究主要是对集群中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设置了企业的内部创新能力(5个指标)、知识的来源(6个指标)、公司的创新绩效(12个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发现在该集群中的确存在本地知识溢出(LKS),并且对集群的创新有积极的影响。而且,不同来源的知识对企业的不同方面的创新绩效有不同的影响。劳动力流动和非正式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企业从母企业中分离出来的经历(s p in-offs)有利于组织创新和商业化的创新。相对而言,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设置的指标较为合理,并从企业的层面采集第一手数据,采用的计量方法适当,所得的结论自然具有说服力。

4 小结

从西方相关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集群中存在着本地知识溢出(LKS)现象。但在考察本地知识溢出(LKS)是否是集群创新的驱动力时,学者们产生了分歧。但除了B reschi和L iss oni等学者之外,从Marshell到Krug man,大多数的学者从不同程度上都承认了本地知识溢出(LKS)是集群创新的动力。

但这些文献中,对发达国家集群的知识溢出问题研究得较多,对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中的知识溢出研究得较少,因为学者们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创新,更多地依赖国际技术转移。

另外,对本地知识溢出(LKS)的计量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间接的度量方法,如采用专利和R&D的分布指标,但这些指标有其天然的不足,如没有反映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相对重要程度等信息;另一种是直接的方法,如对集群中的企业进行调查、获得数据,然后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政策建议。如Effie Kesidou和Henny Rom ijn(2006)对乌拉圭的软件集群的调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考文献:

[1]MASKELL P,MAL MBERG A.Localiz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a 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9,23

(2):167-186.

[2]ANDERSS ON M,EJERMO O.Knowledge p r oducti on in S wedish

functi onal regi ons1993-1999[P].Paper Presented at the L jungby Workshop on 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I n2 dustrial Clusters and I ndustrial Net w orks,19-21Sep t.,2002. [3]CAN I?LS M C J.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Econom ic Gr owth:Re2

gi onal Gr owth D ifferentials Acr oss Eur ope[M]Cheltenha m:Edward Elgar,2000.

[4]BRESCH I S,L I SS ON I F.Localized knowledge s p ill overs versus inno2

vative m ilieu:Knowledge tacitness’reconsidered[P].Papers in Regi onal Science,2001a,80:255-273.

[5]BRESCH I S,F L I SS ON I.Knowledge s p ill overs and l ocal innovati on

syste m s:a critical survey[J].I ndustrial and Cor porate Change, 2001b,10(4):975-1005.

[6]COE D T,E HELP MAN,A W HOFF MA I STER.North-South

R&D s p ill overs.The Econom ic Journal,1997,107(440):134-149.

[7]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 p ill overs and the geogra2

phy of innovati on and p r oducti on[J].American Econom ic Revie w, 1996,86(3):630-640.

[8]JAFFE A B,T RAJTENBERG M,HENDERS ON R.Geographic l o2

calizati on of knowledge s p ill overs as evidenced by patent citati on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3,108:577-98.

[9]ANDERSS ON M,EJERMO O.Knowledge p r oducti on in S wedish

functi onal regi ons1993-1999[P].Paper Presented at the L jungby Workshop on Knowledge Sp ill overs and Knowledge Manage ment in I n2 dustrial Clusters and I ndustrial Net w orks,19-21Sep t.,2002. [10]AUDRETSCH D B,FELDMAN M P.R&D s p ill overs and the geog2

raphy of innovati on and p r oducti on[J].American Econom ic Re2 vie w,1996,86(3):630-640.

[11]DOSI G.Sources,p r ocedures and m icr oeconom ic effects of innova2

ti on[J].Journal of Econom ic L iterature,1988,26:1120-1171.

[12]RABELLOTTI R.Is there an’I ndustrial D istrict Model’?Foot w ear

districts in Italy and Mexico compared[J].World Devel opment,

1995,23(1):29-41.

[13]MARJOLE I N C J CAN I?S,HE NNY A ROM I JN.W hat drives in2

novativeness in industrial clusters?[Z].Transcending the debate.

Eindhoven Centre f or I nnovati on Studies,Working Paper03.

作者简介:吴先华(1977-),男,湖北石首人,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管理。蔡正平(1956-),女,重庆市人,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管理学。郭际(1978-),女,湖北荆门人,讲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危机管理。

(本文责编:陈 夏)

442

足球机器人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足球机器人设计 一、前言 足球运动是大家都非常喜爱的运动。让机器人来踢足球呢?听起来是天方夜谭,可是他确实存在,足球机器人诞生于20世纪末,是高科技与体育运动结合的产物,其目标是到2050年前后,在“可比”的条件下,一支智能足球机器人比赛队伍要能战胜当时的人类世界足球冠军队。这是从事智能足球机器人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十分艰巨的挑战。智能足球机器人涉及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与感知融合、无线通讯、精密机械和仿生材料等众多学科的前沿研究与技术融合,包括动态不确定环境中的多主体合作、实时推理~规划~决策、机器人学习和策略获取等当前人工智能的热点问题。智能足球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是培养信息自动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高科技发展的生动窗口和促进科技成果实用化的一个途径。]1[ 二、国内外足球机器人发展的现状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历史上,1997年将作为一个转折点被记住。在1997年5月,IBM 的“深蓝”击败了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人工智能界40年的挑战终于取得了成功。在1997年7月4日,NASA的“探路者”在火星成功登陆,第一个自治机器人系统Sojourner释放在火星的表面上。与此同时,RoboCup也朝着开发能够战胜人类世界杯冠军队的智能足球机器人队走出了第一步。 足球机器人的最初想法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马克沃斯(Alan Mackworth)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日本学者迅速对这一想法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可行性分析。1993年6月,包括浅田埝( Minoru Asada)、Yasuo Kuniyoshi和北野宏明(Hiroaki Kitano)在内的一些研究工作者决定创办一项机器人比赛,暂时命名为RoboCup J联赛。然而在一个月之内,他们就接到绝大部分是日本以外的研究工作者的反应,要求将比赛扩展成一个国际性的联合项目。由此他们就将这个项目改名为机器人世界杯赛(Robot World Cup Soccer Games,简称RoboCup)。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机器人足球作为研究课题。隶属于日本政府的电子技术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述评 在对知识溢出的概念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方面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同时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对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理提出了展望,拓展了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关联性的理论研究领域,并为创新型企业利用自身知识溢出实现增长提供了指导思想。 标签: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c117456013.html,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 (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識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我国足球文化文献综述培训资料

我国足球文化文献综 述

我国足球文化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每一个民族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与性格。足球运动需要的是一种接近于人的自然本能的冲动,个性的充分发挥,进取心和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对足球韵律的理 解,而这种对足球韵律的理解实际上就是球员在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天 赋,进而形成了球队的整体和谐。审视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该国家的文化。 二、足球文化的重要性 足球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体育运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在全世界拥有不计其数的狂热爱好者。纵观世界足坛,欧洲和南美洲的 球队实最强,队员能力更突出,世界性大赛的冠军几乎全被它们包揽, 无疑他们是国际足球运动开展的两个中心。而两大洲的球队在战术打 法、技术风格上却是截然不同。对于足球的理解也是大有差异。每支实 力强大球队的背后,都是有其独特文化的支撑各种不同的足球风格正是 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外在展现。各个国家的足球队在向全世界的球迷展示 自己足球技艺的同时,更是在展示着民族文化。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足 球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文化对足球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现代足球强国足球文化 英格兰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传统英式足球长传冲吊的打法是欧洲力量型流派的典型代表,代表国家有英格兰、德国、挪威、瑞典等。其打法特点是讲究时间和空间的争夺,身材高大、力量突出、奔跑迅速,运控球动作简单讲究实效,中长传配合较多,通过中场简单快速,头球优势明显,进攻发动于后场长传或拼抢后的第二点.远射频繁,射门多为直线力量型远射和门前抢点,防守以盯人为主,个人防守面积大.抢截凶猛。 英国长期游离于欧洲的社会主流之外,甚至可以说英国只是欧洲大陆的近邻而并非真正欧洲一员,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也如此。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宗教、政治等文明,在这些文明上喜欢进行自己独特的改 造,使之都带上自己的一种标记,以用来区别原文化,并且表现出对原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关于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文献综述

关于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文献综述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现代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的定义、方法、监控及其供能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 阐明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以及训练方法和监控手段,总结并提出了体能训练训练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和个人见解,以期为了解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字:足球,体能 足球运动是目前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而现代足球本身也在向激烈对抗、密集防守、高速度、瞬息万变的实战条件下, 要求熟练、简练、准确、地完成技术的方向发展。在其技战术特点上,表现为攻防的转换加快、攻防速度的加快及攻防的对抗激烈三个方面。 第一,攻防转换时间间隔更短,转换次数更多。由于双方攻防转换时间间隔更短,转换次数更多,带来技、战术运用次数的增多及跑位与盯人、选位而跑动距离的增加,体现了比赛更激烈、更快速、体能要求更高。 第二,攻防的速度更快。足球比赛的实质是抢占空间、争夺时间,进而有效控制球,合理处理球,最终达到射球进门取胜对方的比赛目的。谁都知道有效控制球、合理处理球是射球进门的前提,而能否控制球、处理球的条件是比赛瞬间对于空间的抢占,时间的争夺。可见时间是控制时空的最关键因素,而简练是争取时间非常必要的手段。 第三,攻防的对抗更激烈。当代足球比赛对空间的抢夺,由二个罚球区、中场为重点,逐步延伸到球场的各个角落。为获得某一特定的空间,队员相互运用身体冲撞、贴身紧逼、争抢抢断、强行突破、抢点射门等多种形式进行寸土必争的对抗,使对抗频繁又激烈。 体能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体能的表达,体能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比赛的胜负,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体能储备,就容易造成运动机能快速下降,在比赛时失误增多,很难发挥技、战术水平。所以提高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己成为世界各国强队的主要训练工作之一。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古代西方文论.doc

第一编古代文论 西方古代文论概述 时期界限: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 发展脉络:“二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整个世界就在它们的影响下运转。在一个时期世界会感到一种力的吸引力更大,另一个时期则是另一种力更受瞩目。世界本应在这两极之间取得均衡,只是事实上又从来不曾做到过。” 古希腊(罗马):希腊精神主导——欧洲中世纪:希伯莱精神主导——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精神的涅槃重生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文论大体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这也是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最富于原创力的时代。 柏拉图著作甚丰,有近三十篇对话流传至今,其中《伊安》《理想国》《法律》《斐德若》《会饮》等篇直接与文艺理论相关。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论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柏拉图的生平和时代 柏拉图的文艺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柏拉图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 《诗学》的方法论 《诗学》中的一般艺术原理 对《诗学》的评价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 1、“美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乐是否协调与发音体的体积比例有关。 2、“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

关于我国职业足球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职业足球改革的文献综述 提要: 足球,这项为世人喜爱的世界第一运动,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作为突破口而逐步走向市场。建立职业化足球俱乐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足球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介绍了职业化对足球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职业足球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方案。 内容: 职业足球的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年来的发展史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足球技术的进步,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自身发展的理论.职业足球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在80年代,在全球“足球热”的浪潮冲击下.掀起了世界足球职业化热潮.尤其以欧美两大洲高度职业化的足球发展,促进了足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亚洲、非洲这些年来在职业化足球促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惊人的成绩. 足球职业化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办好职业足球俱乐部,引进企业经营管理讥制,经济上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 足球职业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1.“职业化”扩大了足球运动的影响。足球运动集体性强,观众容易产生倾向性,比赛场面宏大,对抗激烈,变幻莫测,有极强的刺激性,对观众有极强的影响力,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例如日本佳能公司1985年宣布赞助英格兰足球联赛,6个月后,该公司在英国的商标知名度便从19%一下猛增到70%以上。 2.“职业化”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按商业规律办事的“职业”足球体制,极易把足球运动所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转换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意大利足球俱乐部1986年度交纳的国家税收就达1亿7千9百美元。职业足球运动员有丰厚的薪金,良好的训练条件,他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足球运动之中,必然会促进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职业化”的竞争体制,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票房收入主要取决于它的足球队的竞技水平,一个足球运动员的身价和收入也取决于他的竞技水平。这种经济收入的多寡差异是令人吃惊的,充分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特点,以质论价,随行就市。“职业”足球体制的竞争虽然有其冷酷的一面,但是客观上促进了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叶国强在《试问足球运动的职业化》中指出,“职业化足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业活动。足球职业化体制在客观上对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世界辟围内的足球职业化体制有较大发展的趋向。”[1];同时,宋守训,张人民等在《关于我国实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可行性与经验总结》中指出“职业化是发展高水平足球运动、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它已得到各足球强国的实践证明。我国已具备开展职业足球运动的基本条件。”[2]自1994年足球职业化的推广,揭开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足球管理体制我国的足球产业取得了许多成就,摸索出了一些经营开发的经验。梁国强和沈国征在《职业化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指出,“尽管中国职业足球才刚刚起步,但成绩是显而易见地,而且坚定了中国足球发展的方向,肯定了确立的发展目标,完全有理由相信淇烫化化足球必将在中国逐步走向完善,运动水平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3]然而,与足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足球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足球市场还不健全。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体育文献综述-(1)

体育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体育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米光明 专业班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3级1班学号541314020113 院(系)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李展(讲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体育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

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影响手段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 目录 知识溢出效应概述 知识溢出效应的提出 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知识溢出效应 Knowledgespillover effect 知识溢出效应概述 知识溢出和知识传播都是知识扩散的方式。知识传播是知识的复制,而知识溢出则是知识的再造。知识溢出过程具有链锁效应、模仿效应、交流效应、竞争效应、带动效应、激励效应。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认为,知识溢出和经济增长有密切的联系。罗默的知识溢出理论认为,知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是知识有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效应的提出 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K,劳动力L,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A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1.空间距离 知识管理理论将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的,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传播和学习的,属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扩散主要通过大众媒介,隐性知识的扩散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显性知识的传播成本与距离关系,而隐性知识的传播成本是距离的衰减函数。技术知识大都属于显性知识,一方面与专业知识相关,另一方面又与经验积累有密切联系,所以知识溢出在空间范围上是受限的。这一点已经被很多经验研究所证实,也从一个视角解释了企业集群及其创新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2.市场结构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的规模不大,Porter外部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溢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些企业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常常规模较少,另一方面,自身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因此渴望吸纳和利用新知识。而对于相对成熟的产业中的大企业而言,MAR外部性占据了上风,企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市场垄断有利于它们获得高额的创新经济租。垄断也妨碍了知识溢出,因此只有通过把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知识共享),才能够实现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发展。 3.接受能力 阿格拉沃实证研究证实了知识溢出的效应与接受溢出经济主体认知、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有关,这种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接受主体必要的预备知识。一个企业对外界知识的吸收以及应用能力与企业本身拥有的知识禀赋和知识内涵密切相关,企业只有具有相应的先决知识才能消化并应用新知识。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还与溢出主体之间的技术相似性有关。杰夫通过定义技术相融指数研究了在知识溢出的条件下,相邻企业技术距离对研发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

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关于校园足球的文献综述

关于校园足球的文献综述 一、校园足球的概念界定 许多人对于“校园足球活动”只有一个笼统的认识,曾桂生教授在《上海市校园足球现状的模型分析与发展建议》中认为在界定校园足球概念时,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生长发育规律等发面的因素,他分别从广义上和狭义上对校园足球的概念做出梳理。他指出广义上校园足球,是泛指校园范围内一切与足球有关的活动,是为了学生从校园足球中获取认知、品质、人际交往以及强身健体和团队合作的观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基层足球人口,提高足球竞技水平,以此达到繁荣我国足球事业的目的。狭义上,校园足球又特指不同学校、不同级别之间的足球赛事,它隶属于竞技运动范畴,且具有培养与输送足球后备人才的任务,其目的是多出人才和出好人才。 二、关于校园足球活动的研究综述 通过访问中国知网,以校园足球為主题,检索到相关研究的文献1443篇,在检索到的1443篇相关的研究资料中,发现针对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教师都在关注校园足球的发展。研究内容也从早期的政策分析,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等发面开始深入进行研究,针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具体性实质性研究逐渐增多,针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否一方面的专题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2.1关于阳光体育与校园足球的关系的研究综述 作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开展的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是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形式与手段,是阳光体育的推广模式之一。应该以培养孩子兴趣,营造良好的足球氛围为主要目的,强调重在参与,淡化竞争意识,目的是要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足球运动带来的满足和快乐。有了快乐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参与,从而我们才能有足球发展的基础。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足球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既能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也对进一步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使广大青少年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青少年学生是主体,要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足球活动中来,形成青少年热爱足球、积极参与的良好风气。 在董众鸣教授的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讨论》中,指出校园足球活动作为深化阳光体育运动的“配套工程”,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缓解了阳光体育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校园足球的相关目标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校园足球活动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组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