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https://www.doczj.com/doc/c1429331.html,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成矿作用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经历或长或短的地质时间,其时间长短因不同的成矿系统而有差异。据初步分析,多数成矿系统都有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可达几万年到上百万年。在这一漫长的成矿过程中,有的是渐变成矿的形式,有的怎因为发生突变而显示出成矿阶段性。如一个大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可分出岩浆自交代、超临界流体作用、热液作用等几个成矿阶段。这一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可用不同阶段生成的矿体间的穿插包裹或矿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的明显差别作为划分标志,液可以用同位素测年方法求得同一系统中不同矿床类型的年龄差别来作为划分标志。

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多是成矿作用稳定持续进行的结果。这需要物质、流体和能量的源源不断的供应;液要求成矿系统本身具有优化结构,具有良好的自组织功能。即对于环境的干扰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不协调而造成的成矿“故障”、“停顿”,成矿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反馈的动力学机制,即自组织、自调节的能力,能自发地针对存在的干扰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维持成矿作用的持续进行。以热液充填矿床为例,当一股含矿热液进入一个裂隙,矿物沉淀结晶充满裂隙,裂隙被封闭,后续热液无法进入时,则持续的构造运动有开启相邻的平行裂隙,是后一股热液得以流入充填,在一个裂隙带中充填作用反复进行则成矿功能可以完成。例如,当上升炽热流体受到岩性圈闭、过高围压而受阻无法前进时,持续汇集的流体的内能增加,当具备强大动能时,足以发生隐蔽爆炸作用,使围岩破碎,能量释放,自由孔隙大增,后续含矿热液的以大量涌入,由于温、压突降,导致矿质的大量沉淀而成矿。在有些矿床中,可见到多种复成分蚀变-矿化角砾,显示隐爆作用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这也说明,一个结构优化的成矿系统,具有反复的自组织功能已保持较强的聚矿能力。

成矿过程的结束

关于成矿作用结束的机理和鉴别标志还很少研究。在一个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消耗殆尽而没有新的不给时,成矿过程即高结束。例如,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作用结束后仍会有后期热液矿物组合,如碳酸盐矿物、石英、镜铁矿、玉髓等生成;有些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则以成矿后大量脉岩的出现作为成矿结束的标志。

成矿规律(摘抄)

1、断裂性质和规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首先要查明控矿断裂的性质、规模、产状要素等等。 就力学性质而言,可将断裂分为张性、压性和扭性三大类。三类断裂不同的成矿特点如下: 张性:围岩受力处于膨胀状态,孔隙度较高。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不规则状、延伸较小,矿液易于通过。温度下降快,形成相对开放系统,以充填成矿为主。主要发生在浅部,受控的矿成脉状或向下尖灭的透镜状居多。 压性:围岩受力处于压缩状态,孔隙度渗透率都小。 其成矿特点是:结构面呈舒缓波状,走向、倾向延伸大,有尖灭再现的特点,温压下降慢,形成相对封闭系统,以交代成矿为主,完全压性断裂,对成矿不利。 扭性:兼具张性和扭性的特点(压扭接近压性,张扭接近张性),孔隙度渗透率也介于二者之间。 结构面产状平直,延伸大,有次级断层与主断裂共生,对成矿有利,充填交代作用均可成矿。 在实际工作中,从断层结构面特点和伴生构造岩的性质,可以对断裂主要力学性质作出判断。有时有的断裂构造活动过程中出现力学性质的改变,产生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要具体分析。 张性、压性断裂活动过程中,常常都伴有扭应力活动,形成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结构面常常是不透水面,在成矿过程起着“屏蔽”作用。 一般纯张性断裂中矿化不是最好的,而张扭性断裂中矿化意义较

大。 不同力学性质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有不同特点,有助于查明受控矿脉的尖灭再现、侧现、侧伏等规律。断裂构造的规模,包括断距大小,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延伸距离,下切深度大小等。有的断裂深切下地幔,且长期活动,常称为深大断裂。它们往往是类生矿化,特别是壳下源矿化的控制构造,值得重视。 2、断裂活动的时间和期次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时期的断裂构造,而矿化只与其中某一时期或几期断裂构造有关,至于成矿后的断裂对矿体主要是改造和破坏。同一条断裂的不同活动期,其力学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前期构造与后期构造互相影响。构造的多期活动,可以导致多期矿化的叠加,这些情况在各个矿区极为常见。矿床划分成矿段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矿区构造活动期次。一些层控矿床,断裂构造在成矿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断裂构造的研究、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断裂构造的有利成矿部位 断裂构造现象极为常见,但是成矿只是在断裂中某些局部地段。从断裂控矿角度出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 下列有利的成矿部位,对预测选区选点极为重要。 (1)不同断裂交叉处,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处; (2)在断裂产状变化处,在平面上断层走向发生扭曲转弯处,在剖面上张性断层倾角由缓变陡处,压性断层由陡变缓处。 (3)断裂中局部圈闭好的部位,如压扭性断层的下盘,断层泥和蚀变构造岩起圈闭作用; (4)断裂构造与有利岩层交汇或其他构造交切处等。

透辉石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透辉石、透闪石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系统 1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地处胶辽台隆(Ⅱ),北部为胶北台拱(Ⅲ),南临胶莱台陷(Ⅲ),横跨6个Ⅳ级构造单元。区内镁质碳酸盐岩发育,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对透辉石、透闪石矿床的形成极为有利。 1.1地层 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太古代胶东岩群(Ar 3j)、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 荆山群(Pt 1j)、芝罘群(Pt 1 Z^)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Zp),它们组成结晶 基地。缺少古生代地层。盖层只有中生代白垩系(K)及新生代新近系(N)和第四系(Q)。 粉子山群、荆山群镁质碳酸盐岩建造是重要的含矿层位, 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 1 f)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透辉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矽线黑云片岩等。从岩性组合看,粉子山群原岩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富镁碳酸盐岩为主,为透辉石、透闪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原岩基础;上部则以泥质岩系为主。本群岩石变质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本群经历了比较强烈的多期褶皱变形。直接覆盖于太古宙岩系之上。 荆山群野头组(Pt 1 j Y)是透辉石矿的又一含矿层位。本组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二段,下部祥山段为一套变质的钙镁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各地横向变化较大。上部定国寺段基本岩性为大理岩,相对比较稳定。从原岩分析,祥山段主要为正常沉积的碎屑岩和钙镁质碳酸盐岩,但在各地均发育的斜长角闪岩,其原岩应为基性火山岩类,说明此段沉积过程中,曾普遍发生过较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作用。定国寺段在各地延伸稳定,其原岩主要为含杂质的灰岩及白云岩类,但在牟平祥山、莱阳荆山地区、莱西南墅地区尚夹斜长角闪岩,表明伴随沉积,火山喷发事件在这些地区时有发生。从变质建造看,荆山群是一套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

浅析不同构造与矿床之间的关系

浅析不同构造与矿床之间的关系摘要:构造运动是驱使地壳幔物质包括成矿运动的主导因素,构造为含矿流体运移和矿物质的堆积提供空间,矿床的定位和分部又明显受构造的控制,控矿构造的规模很大,可分为区域性大型空矿构造和局部性的中、小型控矿构造,本文将主要对各种不同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及主要构造成矿部位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构造运动控矿构造矿床地槽构造地台构造 一、概述 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与分布是各种有利的地质因素综和作用的结果,就内生矿床而言,主要受岩浆活动,围岩性质和地质构造活动所控制,其中构造条件就十分重要,而且也是含矿流体的运动通道和构物质堆积的空间。 控制矿田和矿床形成的构造因素按其发育的规模不同,可分为大型构造; 如全球性的板块构造,地槽—地台构造,区域性超壳深大断裂带等,中型构造如背斜、复向斜、中等规模的断裂带等、小型构造如节理、劈理、片理、小型断裂、小型褶皱及挠曲、裂隙构造、层间滑动及层间剥离,褶皱枢纽带以及岩浆中的原生构造和此生构造,岩浆与围岩的接触构造带,从构造与成矿时间关系不同,又可分为成矿前期构造、成矿后期构造和成矿期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成矿前构造和成矿期构造是最主要的控矿构造。 成矿前构造常是含矿熔浆和溶液运动的通道和矿石堆积的空间成矿期构造是成矿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构造活动,由于成矿期的构造多次

脉动,以各种断裂裂隙构造为主,致使矿床内部不同矿化阶段的产物相互穿插,重叠而使矿体,矿石结构构造复杂化和分带性;成矿后构造使已成矿体变形、破碎、错断等破坏、加大了矿床的找矿勘探的难易程度。 以下将着重对各种小型构造对矿床形成的控制做以介绍: 矿田:指岩浆活动、地质构造、物质成分、矿物质来源、矿床分布、成矿方式、成矿控制因素和矿床成因等方面,在时间上及空间上有密切的联系的一系列矿床及矿化点分布的地区或地段,不同矿田之间以含矿地段相间隔,一个矿田包括有若干个矿体。 矿田构造:是指矿田范围内控制矿区的形成分布形态、产状等构造要素的总和。 矿区构造:指在矿区范围内控制矿床的形态、产状及分布等地质构造要是的总和。 矿床构造:矿床可由一个或几个,几百个矿体组成,矿床构造即指在矿区范围内,控制矿床位置、形态、分布、产状等地质构造要素总和。 矿体构造:矿体是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它们可以呈矿脉组、矿层群、矿体群、网脉体、不规则矿体以及多种形态组合的矿体等,矿体构造即在矿床范围内、控制各个矿体位置、形态和产状的地质构造要素。 由上看出,通过对矿田矿床构造的分析研究,可以掌握矿床、矿体的形成改造、产状和分布的规律、对于找矿勘探和采矿等工作都有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探讨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域成矿学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当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找矿事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区域成矿学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区域成矿学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作用 随着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其价值性得到了更深一层的提高。当前,伴随区域成矿学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它自身的实用性已经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地质矿产的勘测当中。我国矿床地质工作者普遍认为成矿规律是成矿预测的理论基础。为此,区域成矿学在矿床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之间,有利于地质矿产找矿工作的开展,对找矿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区域成矿学研究分析 早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就已经有地质学家认识到了矿床在区域上的分布规律,并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中逐渐的形成了区域成矿的概念。在近几年,区域成矿学被广泛的应用到在地质矿产找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 区域成矿学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即: (1)区域成矿学的目标是在总结各种地质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成矿规律进行一定的探索,对各类的矿床所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以及物质共生的关系等进行一定的研究。 (2)区域成矿学对成矿的背景以及一些主要的控矿因素进行有效的阐明。 (3)区域成矿学目的在于去对已知的矿床类型进行查明,并对其进行组合、失控分布以及矿床地质研究等。 (4)区域成矿学的目的在于逐渐的建立完善的区域成矿系统等。 1.2区域成矿学所研究内容分析 区域成矿学对地质矿产找矿的影响十分重大,区域成矿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 (1)区域成矿学主要对地质构造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发展的历史进行一定的研究,明确地质肌理构造,为矿产开采奠定基础。

地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离线作业答案

地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离线作业 1.成矿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成矿作用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等诸因素的影响,一个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往往是多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裂谷盆地的主要矿床类型有哪些? 答:(1)火山块状硫化物(VMS)矿床 (2)喷流-沉积(Sedex)型矿床 (3)砂页岩型(SST)(铜)矿床 (4)黑色页岩中的金属矿床 (5)密西西比河(MVT)矿床 (6)微细侵染型(金)矿床 (7)现在海底热水沉积成矿 3.简述洋底热水系统的构造位置与成矿作用。 答:构造位置:(1)红海中央裂谷海底(2)太平洋中脊及其附近(3)大西洋与印度洋(4)加利福尼亚湾(5)冲绳海槽 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与海底扩张作用有关,热液喷口平行于洋中脊分布,往往是多个喷口成群组成一个喷口系统;海底热水沉积物的基底为玄武岩等火山岩,火山中裂隙、断层十分发育;喷口喷出的热水温度一般在50摄氏度以上,有的高达400摄氏度,热水中Na、K、Ca、Cl和SiO2含量高,多为富SiO2、高盐度的热卤水还有Fe,Mn、Cu、Pb、Zn等多种金属组分,从喷口喷出后沉积喷口周围,形成黄铁矿、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的层状金属硫化物沉积、铁锰沉积或铁锰结核。 4.试述陆陆碰撞带与陆内隆起带的地质特征。 答:陆陆碰撞作用导致在两个大陆之间形成一个代表陆陆碰撞型造山带的逆冲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洋壳碎片(蛇绿岩)、复理石建造等被挤压、冲断,而在其核心部分甚至还有陆壳基底岩系卷入。 陆内隆起带形成沉积-构造层和断裂系统,陆内隆起基底断裂对盖层多期沉降构造格局起主要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陆粱隆起的断裂组合由数个斜冲走滑断裂带细成。陆梁隆起带盖层断裂受控于基底断裂,断裂的上下盘形成一些呈小幅

构造与成矿(资料汇编)

(一)摘自《论层间滑动断层及其控矿作用》 沈远超 1、层间滑动断裂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通过对位于胶莱盆地北缘的蓬家夼、发云夼、郭城、大庄子等金矿的研究,对受层间滑动断裂控制的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规律总结如下: (1) 地(岩) 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断层-脉岩-矿体时空有序 层间滑动断裂控制了含矿层位,层间滑动断层发生于能干岩性与非能干岩性之间,层间滑动断裂带即为金矿化带,即具有地层-断层-矿层三位一体的特征。同时,闪长岩脉沿断层分布,与矿层呈平行伴生关系。 (2) 成矿系统与构造系统密切相关 区域性层间滑动系统控制了矿带的分布,某一层次的滑动单独构成一个矿床,单一滑动断层控制矿体,不同小构造形式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如角砾状矿石的分布受构造角砾岩带控制,脉状-网脉状矿化受碎裂岩带控制,从而构成了多级控矿构造系统。 (3) 多层次滑动与多层次成矿 如蓬家夼、大庄子金矿产于盆地基底地层中,发云夼金矿产于盆地盖层中。 (4) 矿体产状缓、规模大,矿化-蚀变具一定的分带性。 (5) 成矿多期次多阶段。 如大庄子金矿体形成期经历了先张后压再剪切的过程。拉张阶段形成碎裂-角砾状矿石和张性断裂,挤压期形成石墨化矿石和透镜状构造,剪切期形成于矿化之后,主要表现为形成斜切矿体的断层和基性脉岩的侵入。 2、层间滑动断裂的控矿作用 层间滑动断裂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层间滑动断裂为岩浆-流体提供通道,为成矿物质的沉淀提供了容矿空间。 (2) 控制成矿物质的来源 层间滑动断裂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下盘切层断裂及羽裂发育,与大范围的围岩有良好的沟通性,便于热液运移并萃取成矿物质。 (3) 层间滑动过程中的构造地球化学作用 在层间滑动过程中因构造-化学作用,断裂带中的物质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蓬家夼金矿区蚀变岩的常量组分分析结果,表明从围岩到断裂中心,Si 、Ti 、Ca 有规律地依次递增或递减,K在矿体中含量最低,这与钾化主要发生于矿体外围有关。在断裂带的中心部位,因Ca 、Na 大量逸散,而使Si 、Fe等元素富集。总的来看,从断裂中心向外大致次序为:Si 、Fe 、Mg、Mn、Al 、Ca 、Na 、K,这与孙岩等以韧脆性断裂的成型阶段为例,以元素的离子半径、离子比重为据,将造岩元素稳定顺序归为: Si 、Mg、Mn、Al 、Ca 、Na 和K(1998 ,孙岩) 的情况相一致,这是一种动力分异作用的结果。在断裂蚀变带中,微量元素也有一定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https://www.doczj.com/doc/c1429331.html, 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 一个系统有诸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即互相独立,有互相联系。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矿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有:①成矿物质;②成矿流体;③成矿能量;④成矿流体的输运通道; ⑤矿石堆积场地。 成矿物质是成矿系统中的物质基础,包括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有机质和他们的化合物。地幔、地壳和水圈是成矿物质的总仓库,能源源不断地供应成矿物质。按成矿物质来源可分为幔源、壳源、壳幔混源、海水源、大气降水源以及星外源等,其中地幔、地壳来源是最重要的。成矿物质即可直接来源于一般岩石,也可来源于已初步富集某些矿质的矿源层(岩)。对矿源层研究的大量文献表明,具备矿源层(岩)固然有利于成矿;不具备矿源层(岩)但成矿地质作用强烈、持续或反复多次,也能将一般岩石中某些成矿物质反复萃取和高度浓集而形成矿体。 矿质来源地壳称为矿源场,类似名词但更宏观的有金属省或地球化学省,它们作区域性分布,并能在较长的地质历史中贡献成矿物质。一个成矿系统中有一个或若干个矿源场,可是同一性质的,液可以是不同性质的。矿床中的矿质可是单组成的,如单一的铜矿,液可以是多组成的,它们或来自同一个矿源场,或来自不同矿源场而在运动汇集过程中实行多组分耦合而形成多矿种矿体。 作为矿质直接来源的含矿岩石建造比较易于查明,而作为矿质间接来源的原生矿源地,因其反复变动或距矿产地很远而不易追溯。现今已有较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等示踪方法,用以提供关于成矿物质来源地的线索。 成矿流体是指各类地质流体经过一定的地质演化而演变为包含和搬运成矿物质的那一部分流体,包括来源于大气降水、海水、地层水、岩浆水、变质水和幔源的流体等,一些矿化剂也以多种形式被溶于水中参与对矿质的搬运和沉淀、聚集成矿物质,是沟通矿源场、运移场合储运场的纽带和媒介,因而是成矿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流体的稳定、充分供应是成矿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在一个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可以是一种类型、一个来源,也可以是几种类型、几个来源的耦合。 成矿的能量是成矿动力学的核心是成矿作用的发生,即矿化向成矿转变,这就需要自然力的驱动。促使成矿的动力是广义的,有热梯度、压力梯度、浓梯度等、速度梯度和化学反应亲和力等。在这些作用力的驱动下,成矿系统这部机器得以发动和运行,包括流体的萃取、运移、流体输运过程中的水-岩反应以及流体中有用物质的沉降堆积等。有了动力的供给,系统内部得以保持运动状态和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是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从而达到成矿功能。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与成矿浅析 区域构造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构造不仅控制矿床形成,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矿床的破坏与保存。构造不仅仅是局部的控矿因素,它还能控制或影响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流体作用、变质作用……各类地质作用,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 标签:区域构造控制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有不同的级别和层次,从显微构造直到全球构造,它们影响成矿的范围,并且研究意义各不相同构造尺度成矿构造级别矿化单元研究应用目的微型构造显微成矿构造矿石、矿物选矿、冶炼中小型构造矿田矿床构造矿田、矿床、矿体找矿、勘探、采矿大型构造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区(带)区域成矿与预测大地构造大区域成矿构造成矿域资源潜力评价全球构造全球成矿构造全球成矿域全球成矿分析。 1大型构造与成矿 大型构造通常是指规模达数百千米级的地质构造。一般而言,大型构造不是一个单一的构造形迹,而是由与其拌生的或派生的一系列构造要素组合成的。常见的大型构造可按其所反映的地壳变形场分为五大类端元:即反映地壳水平运动的伸展、收缩和走滑,反映垂向调整的隆升和沉降,其间可以有各种过渡或转化型式。与同类型的小型构造相比,大型构造不仅是地壳或岩石圈受力变形的产物,而且它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与其有关的沉积、岩浆、变质等作用。大型构造如裂谷、推覆构造、剪切带构造等都是岩石圈动力作用的产物。大型构造的控矿作用主要表现在:(1)大型构造可为矿源场、中介场和储矿场的有机联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深源的含矿流体可以大断裂为通道而到达地壳浅表,并在该大断裂的次级断裂裂隙中堆积成矿;(2)大型构造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反复叠加富集,使它们汇聚在同一有限空间,这种多重富集作用有利于形成超大型矿床;(3)一些矿床尤其是大型矿床,其形成需要巨大、稳定的热液对流系统,支持这种系统正常运转的巨大岩石裂隙网络带,只有在大型构造的热动力作用下才能形成,如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4)大型构造因其贯通性而能连通位于不同深度和不同地质体内的不同类型的流体,并导致它们的混合,这有利于汇集成矿所需的矿质、挥发分和形成必要的地球化学障,因而有利于矿床的形成。 大型构造在源(控制岩石建造的形成的分布)、运(连通、驱动含矿流体)、储(提供多样的成矿环境)等方面控制了矿床的产生。另外,其控矿作用还可表现为一些超大型矿床主要分布于一定的成矿构造环境中,而同一构造环境对不同类型成矿系统的作用不同。近年来,由于深部探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地球物理探测、地幔岩包体研究和区域地球化学以及一些碰撞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

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1

成矿系统研究与找矿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成矿系统研究适应了地球科学系统化的发展趋势,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在对成矿系统的定义、结构、要素、作用产物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成矿系统研究的4个要点: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o多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作者明确了成矿系统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的方法,总结了矿化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通过成矿系统研究发现新类型矿床的几个途径,分析了成矿系统研究的资源环境效应,并探讨了成矿系统研究的理论意义。 关健词:成矿系统;矿化网络;新类型矿床;资源环境效应中图分类号:P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35(2003)02-65-07 收稿日期:2003-01-2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K1-4-1-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200110200069)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1 概述 成矿系统研究是系统科学方法在矿床学中的一种创新性应用,它是在矿床组合、成矿系列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拓宽了矿床学研究领域,给矿床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1.1 成矿系统的定义 成矿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的俄文地质辞典[1]中,它被解释为/由成矿物质来源、运移通道和矿化堆积场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0。之后 . .马祖洛文[2]、 . .森雅克夫[2]、 . .契克夫[3]、A.L.贾奎斯[3]以及我国学者於崇 文[4、5]、李人澍等也先后有过关于成矿系统的论 述。翟裕生[7、8] 提出/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作用动力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0。成矿系统的概念中包括了控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以及成矿后变化保存等四方面基本内容,体现了矿床形成有关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形成、演化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历史观。 成矿系统不同于成矿系列。/成矿系列是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0,是/四维生 间中有内在联系的矿床组合(陈毓川等1998)0。成矿系列(或称矿床成矿系列、矿床组合)主要从矿床类型组合的角度去研究相关矿床之间的联系,而成矿系统是由矿质来源、控矿因素、成矿过程、成矿产物(矿床组合及有关异常)和成矿后改造保存等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伤体系。它主要从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成矿作用动力学动研究成矿的总体特征,包括矿床组合及有关地质异常之所以形成的原理,即研究成矿系列的成因、动力和过程。成矿系统在理论内容探索上更为全面,从系统观点看,可以认为成矿系列是成矿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成矿系统的结构 成矿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要素)结合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即成矿系统的结构。科学地分析一个成矿系统的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概括地说,一个成矿系统的内部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控制成矿因素:有风化、沉积、构造、岩浆、变质、流体、生物、大气、地貌、热动力等作用因素;o成矿要素:有矿源、流体、能量、空间、时间等;?成矿作用过程:包括成矿发生、持续、终结以及成矿后的变化和保存等;?成矿产物包括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成矿系统的基本结构可表示如图1。 第26卷第2期2003年6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 GEOLOGIC AL SURVEY AND RE SEA RC H Vol.26No.2 Jun.2003

浅析对大地构造研究与矿产勘查评价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浅析对大地构造研究与矿产勘查评价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科学高效的找到矿产资源,以供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家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矿床的形成和保存问题得到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将大地构造研究应用在矿产的勘察工作中。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地构造的研究情况,详细阐述了大地构造研究和矿产勘察评价的关系。 标签:大地构造研究矿产勘察评价关系 地质工作人员在矿产的勘查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地质构造和成矿研究相脱节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大地构造图反映不出各个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因此对构造环境不明确;其二,已有的构造和成矿关系,都是在构造图上标注已知的矿床位置,地质学家没有将地质作用在后期的叠加改造考虑在内,以下就此提出个人见解。 1我国大地构造的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大地构造的研究,一直以来将重点放在了地壳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分区两个方面上。制定构造分区方案时,普遍将活动区和稳定区划分到一级构造单元中。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稳定区指的是褶皱基底地区。大多数学者认为稳定区不会有活动,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稳定区能够转化为活动区。而实际上,大陆的演化可以分成不同的演化旋回。一个地区在这个旋回中是稳定区,但在另一个旋回中可能是活动区。 对活动区的构造单元进行划分,我国是以构造的变形时间作为划分标志。使用这种方式,地壳构造单元多为褶皱带,因此没有重视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演变。结果,在大地构造图中,很难明确看出活动单元的演化历史,也不能表示出后期的叠加构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学家投身于不同地质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识别和研究上。在未来,大地构造研究将会取得显著成绩,从而创作出新的大地构造图。届时,我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就能够真正与矿产的勘察评价工作相结合,从而有力促进我国矿产事业的大跨步发展。 2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球动力学的区别 成矿地质背景,指的是矿床在形成的时间上,地质作用的类型和相应的地质环境。根据地质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构造型、变质型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按照构造发生的位置和环境,又能够继续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型。 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指的是在矿床形成时候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以构造应力的特征或者主要压力的方位为依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剪切型、伸展型、版内稳定型、挤压型、陨击型等。这些类型按照所处板块构造部位的不同,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2010-10-27 漫长复杂成矿地质过程中多次成矿事件的叠加常形成叠加成矿系统,它是产生多成因矿床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独特的大地构造时-空特征和特殊的结构组成,造成了中国叠加成矿系统的发育,是中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文章回顾了叠加成矿研究历史,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地的叠加成矿作用,探讨了叠加成矿的效应(形成大矿富矿、复杂成分矿石等)、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稳定的`地球化学场、重叠的构造带、同生断层多期活动、早期矿层的地球化学障作用),提出了叠加成矿系统的组合类型,其中以广义沉积型-岩浆热液型二者的叠加最为常见,且多形成大矿.随着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的深入将可能发现更多叠加成矿现象.叠加成矿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找矿勘查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翟裕生王建平彭润民刘家军 Zhai Yusheng Wang Jianping Peng Runmin Liu Jiajun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刊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2009 16(6) 分类号: P611 关键词:叠加成矿系统成矿事件多成因矿床形成机 制时空分布superimposed metallogenic system ore-forming event polygenetic mineral deposit ore forming mechanism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青海玉树地区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矿产概述,然后研究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与成矿的关系及影响,最后就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火山活动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价值,供参考。 关键词:三江构造带北段;构造;成矿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rea mineral overview, then studies the late Pal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e, finally the metallogenic intrusive rocks, volcanic activities factors were discussed, and has strong guidance and value,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anjiang tectonic belt section; Structure; metallogenic “三江”成矿带北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晚三叠世以来,唐古拉地块北缘裂陷活动强烈,形成大范围的裂陷海盆,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大量海相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与喜马拉雅期的断隆作用有关,有关的中一酸性斑岩体星罗棋布。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次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斑岩,以及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几条深断裂既控制着研究区内地层和岩浆岩的分布,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通道。在该带上目前已发现以铜(铝)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六十余处。成矿类型主要有火山一次火山斑岩型、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接触交代型、沉积砂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及韧性剪切带有关的蚀变岩型等,其中以斑岩型、火山喷流沉积一叠加改造型、沉积变质一后期改造型为主,找矿前景巨大。 1研究区矿产概述 研究区位于唐古拉北缘成矿带北带,晚三叠世以来,裂陷活动强烈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这些印支晚期的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期的斑岩与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关系密切,以多金属成矿为主,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有四川白玉县呷村超大型多金属矿、青海玉树赵卡隆多金属矿以及涉及研究区的朵龙格玛多金属矿。研究区的矿床主要产在巴塘群火山一沉积岩系中。 2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根据现今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区域上的构造演化不是由一次陆一陆碰撞造山完成的,而是先后经历多岛海、陆内俯冲和陆内转换三次不同类型造山过程,

构造与成矿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 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本文在阅读大量前人有关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阅读有关侯增谦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以及陈衍景的“大陆碰撞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的前提下,简要介绍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要点、与区域成矿理论的区别、大陆碰撞流体作用模式、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字: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流体作用模式研究进展 经典区域成矿理论,是指建立于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区域成矿理论。虽然不少矿床学家曾尝试借用基于大洋俯冲环境的斑岩铜矿模式,解释大陆内部古老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矿床分布,特别是很多矿床学家依此解释华南造山带、秦岭-祁连-阿尔金-昆仑造山带以及天山-蒙古-兴安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和有关花岗岩类的形成,这些尝试都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由于经典的板块构造成矿理论难以很好地解释大陆碰撞带及其大陆内部的成矿作用,地质学家普遍认识到,适合于大洋和大陆边缘环境的理论或模式不可照搬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也成为热点,通过一系列的地质工作,地质学家们对碰撞造山带的几何结构、造山机制和造山动力学过程等有了深入认识,最后导致了一系列找矿的突破和理论的提出。 一、板块构造成矿理论 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归根结底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从太古宙地幔柱构造到显生宙板块构造)有关,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必然造就不同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类型。板块构造成矿理论已建立了三大成矿系统,包括离散边缘成矿系统、汇聚边缘成矿系统以及克拉通成矿系统[1],并且日臻完善,很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 离散边缘成矿系统:通常发育于超大陆裂解时期,产于被动大陆边缘乃至大洋扩张环境,分别形成沉积岩容矿的同生-后生矿床和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 矿床(图1.1)。同生沉积矿床主要是BIF 和SEDEX 型Pb-Zn矿。BIF矿床形成于部分缺氧的海底陆坡环境是海底热水系统中Fe大量堆积的产物;SEDEX型矿床形成于被动陆缘裂谷-裂陷环境。VMS矿床主要发育于弧后盆地或弧间裂谷,主要受岩浆热机驱动的海底热水对流循环控制。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 成矿规律研究是矿产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采用从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解剖典型矿床,划分成矿系列并建立区域的和矿床的成矿模式,编制成矿规律图件。 第一节成矿特征研究 一、典型矿床解剖 典型矿床解剖工作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基础,要求选择工作区内在矿种、规模、成矿类型、控矿因素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或矿点,进行典型矿床解剖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 1. 控矿因素的研究 控矿因素的研究是在成矿地质背景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成矿的直接地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前提是首先确定各类地质作用是否和成矿有关。 (1)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的研究内容:地层层序、时代、产状、空间分布、岩石组合,岩石结构构造、岩石物理性质、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不同岩性和成矿的关系。 (2)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研究内容:侵入岩三度空间形态、侵入深度、侵入期次,侵入时代、侵入角砾岩特征、自变质作用,接触带特征,岩石结构构造、剥蚀程度、矿物成分、微量元素、岩石化学、同位素成分、稀土元素分配、气液包裹体、岩石组合、脉岩、隐伏岩体的推测和圈定。 (3)控岩控矿构造研究内容 褶皱构造:划分褶皱变形期,确定各期次褶皱的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形式,确定褶皱构造演化历史及空间特征变化,确定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关系。 断裂构造:确定控矿和非控矿断裂,确定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深度,级别划分、空间展布特征,平面和剖面形态组合特征、控矿构造期次,发生发育历史、控矿构造的性质及各期次各空间产状的性质转化特征,控矿构造和区域构造的关系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和构造活动的关系。 (4)古构造的分析研究内容:韧性剪切带、继承性区域断裂带、火山机构、火山原生构造、火山岩浆构造带、沉积盆地,隆起和坳陷等古构造轮廓、同生构造带、造礁带等。 2. 成矿特征的研究 (1)填制矿产统计卡片,内容包括矿床位置、区域构造背景、控矿因素、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等内容,附矿区平面图及典型矿体剖面图。

论成矿系统

第6卷第1期 1999年3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ol 16No 11Mar.1999 收稿日期:1998211218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8212228 作者简介:翟裕生,男,1930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矿田构造组主席。 本研究受原地质矿产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编号:9501107)、国家科技攀登计划项目(编号:952预239和952预225)联合资助。 论成矿系统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摘 要 成矿系统是当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成矿系统是指在一定地质时空域中,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全部地质要素和成矿 作用过程,以及所形成的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整体,它是具有成矿功能的一个自然系统。 成矿系统是在一般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宏观上,从成矿的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有 机结合上,探讨区域尺度的成矿规律。其研究意义是深入认识成矿动力学机制,指导矿产勘查, 并有利于将成矿学信息应用到地学其它学科中去。文中还论述了成矿系统与成矿系列、成矿区 带的联系和区别,对成矿系统的基本要素、作用过程、作用产物和成矿后变化及保存4个问题作 了说明。提出以成矿的构造动力体制作为划分成矿系统大类的依据及以成矿机理作为划分成 矿系统类型的主要标志。最后以古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为例,说明构造动力型式、构造组合 与成矿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定义 结构 作用过程 保存 分类 成矿系列 成矿区(带) C LC P61 1 成矿系统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趋向 面临世纪之交,地球科学研究正出现两个趋势:一是朝着系统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更广泛地渗入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地球科学分支之一的矿床学因其研究对象是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因在资源保证供应中发挥作用而继续得到重视,并也在向系统化和全球化发展。近年来成矿系统概念的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体现了矿床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系统科学方法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看作是多个系统。每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矿床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地质体,成矿作用及有关事物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成矿系统(met 2allogenic system ,ore 2forming system ,mineralizing system )一词自70年代初见于地质文献[1],反映了人们试图运用系统观念研究成矿学的趋势。在我国自1978年以来深入探索而且相当普及的成矿系列研究也属于这一方面的重要进展(程裕淇等[2],翟裕生等[3])。於崇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https://www.doczj.com/doc/c1429331.html, 成矿过程的持续与结束 成矿作用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过程,经历或长或短的地质时间,其时间长短因不同的成矿系统而有差异。据初步分析,多数成矿系统都有一个漫长的作用过程,可达几万年到上百万年。在这一漫长的成矿过程中,有的是渐变成矿的形式,有的怎因为发生突变而显示出成矿阶段性。如一个大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可分出岩浆自交代、超临界流体作用、热液作用等几个成矿阶段。这一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可用不同阶段生成的矿体间的穿插包裹或矿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的明显差别作为划分标志,液可以用同位素测年方法求得同一系统中不同矿床类型的年龄差别来作为划分标志。 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多是成矿作用稳定持续进行的结果。这需要物质、流体和能量的源源不断的供应;液要求成矿系统本身具有优化结构,具有良好的自组织功能。即对于环境的干扰或系统内部各要素间不协调而造成的成矿“故障”、“停顿”,成矿系统本身具有非线性反馈的动力学机制,即自组织、自调节的能力,能自发地针对存在的干扰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维持成矿作用的持续进行。以热液充填矿床为例,当一股含矿热液进入一个裂隙,矿物沉淀结晶充满裂隙,裂隙被封闭,后续热液无法进入时,则持续的构造运动有开启相邻的平行裂隙,是后一股热液得以流入充填,在一个裂隙带中充填作用反复进行则成矿功能可以完成。例如,当上升炽热流体受到岩性圈闭、过高围压而受阻无法前进时,持续汇集的流体的内能增加,当具备强大动能时,足以发生隐蔽爆炸作用,使围岩破碎,能量释放,自由孔隙大增,后续含矿热液的以大量涌入,由于温、压突降,导致矿质的大量沉淀而成矿。在有些矿床中,可见到多种复成分蚀变-矿化角砾,显示隐爆作用不止一次,而是多次。这也说明,一个结构优化的成矿系统,具有反复的自组织功能已保持较强的聚矿能力。 成矿过程的结束 关于成矿作用结束的机理和鉴别标志还很少研究。在一个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消耗殆尽而没有新的不给时,成矿过程即高结束。例如,在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作用结束后仍会有后期热液矿物组合,如碳酸盐矿物、石英、镜铁矿、玉髓等生成;有些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则以成矿后大量脉岩的出现作为成矿结束的标志。

成矿系统及综合地质异常

现 代 地 质第13卷 第1期 1999年3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Vol 113 No 11 Mar.1999  收稿日期:1998—12—103受国家科技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项目号:952预239和952 预225)、国土资源部地质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号:952022 013)和重点科技项目(项目号:9501107)联合资助。 成矿系统及综合地质异常3 翟裕生 邓 军 崔 彬 丁式江 彭润民 王建平 杨立强 (地矿系 北京 100083) 摘 要 矿床综合异常是成矿预测的重要标志。在概述成矿系统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地质 异常与成矿系统的关系,提出矿源场异常、矿液通道异常、矿石圈闭异常(储矿场异常)等 概念,建立了成矿系统与综合异常的相关性模型框架。提出了矿床综合异常的研究方法,并 依据对胶东金矿和赣西北铜矿地质异常的实际研究,提出对找寻热液金属矿床有重要意义的 4种异常带:①异常浓集带;②异常急变带;③异常复合带;④异常叠加带。并强调指出, 对控矿地质因素和矿化类型的详细研究是评价异常和成矿预测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成矿系统 综合地质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 地球物理异常 成矿预测 分类号 P612 第一作者简介 翟裕生,教授,矿床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金属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学研究。 1 概 述成矿预测的基本目的是能够预测未发现矿床的位置,并大体知道这些矿床的类型、规模和品位。但是,这一愿望我们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专家们运用控矿条件、矿床成因、矿床模型、成矿系列、成矿轨迹、成矿时空结构以及地质异常、物化探异常和遥感异常等多种理论和方法,以达到成功预测的目的,虽有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风险。因此,成 矿预测成为当代最受关注、最复杂的地质课题之 一。面临21世纪对多种矿产资源的迫切要求,我 们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建立新的勘查思维方 法,研制新的矿产预测和评价技术,在将矿床地质 学等学科新成果转化为预测新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 进展,为正在开展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作出贡献,为 国家提供更多的矿产基地。 矿床是地质异常的产物。赵鹏大教授等[1,2]提 出具有找矿新思路的地质异常理论,并系统阐述了 中国地质异常的主要特征。矿床又是区别于一般地 质体的异常地质体。形成较大规模的矿床,更需要 特定的地质异常条件。在形成矿床的过程中,也必 然出现种种异常的地质现象和产物(构造的、岩石的、矿物的、元素的、流体的…… ),它们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空间、时间范围。这种局部的地质 异常是指示矿床存在的地质标志,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重要成矿信息。人们对物化探异常作为矿床预测的重要依据已经熟知,解译方法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各类地质异常的预测意义却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由于地质异常的种类繁多,多解性强,涉及面广,一般都由有关学科的专家分别加以研究,如蚀变岩石学、找矿矿物学、矿田构造学、矿床地球化学、矿床水文地球化学以及矿物流体包裹体学等,都作过专门的研究,并利用含矿构造、氧化带铁帽、地化原生晕和次生晕、矿物标型、矿物共生组合、矿化蚀变带等作为预测矿床的重要地质标志,并获得较好的找矿效果。但是总的看来,这些研究是比较分散的,难以形成综合的成矿预测标志。因此,加强对矿床的综合地质异常及其评价意义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从宏观看,各类矿化异常又是成矿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从成矿系统与综合异常的关系入手,全面分析各种异常的成因及其与成矿的直接和间接联系,以及各类异常的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找出最关键的含矿异常,建立矿床综合地质 异常模型,作为评价异常和找矿的依据。此处提的 结合地质异常是广义的,包括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 等异常在内。

矿区找矿效果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及矿床定位预测实务全书pdf版

矿区找矿效果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及矿床定位预测实务全书pdf版 第一篇矿床成矿规律效应与找矿潜力分析 第一章成矿的区域地质背景与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第二章地幔岩、地幔流体和成藏成矿作用 第三章成矿物质来源与时空分布规律 第四章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五章重要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特点分析 第二篇成矿规律预测与找矿潜力远景评价 第一章成矿预测理论 第二章成矿预测方法与技术 第三章区域性找矿远景区预测与评价 第四章矿区局部找矿预测与成矿规律预测实例分析 第三篇我国典型金属矿床找矿新方法新技术与成矿规律预测及评价 第一章铁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二章铜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三章铅锌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四章钨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五章锡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六章银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七章汞、锑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八章金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九章稀有稀土金属矿床找矿潜力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四篇成矿带超大型矿床、矿集区成矿模型与矿床定位预测及远景评价 第一章成矿带超大矿床、矿集区与区域成矿模型 第二章巨型构造成矿带的成矿条件和远景评价 第三章巨型构造成矿带找矿靶区的圈定和矿床定位预测 第五篇我国典型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一) 第一章西南“三江”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二章祁连山地区金属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三章西昆仑地区铅锌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四章五台山地区金矿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五章澜沧江地区铜等多金属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六章哈巴河—布尔津河地区金、铜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七章赣江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八章湘中盆地锡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九章中国东部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十章北山金属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六篇我国典型地区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二) 第一章河北省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第二章青海省东昆仑钴矿床找矿潜力评价与成矿规律预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