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至晚期的综合征,患者的最终死亡原因主要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SCD)。SCD是临床常见急重症,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CD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主要机制为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和预防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SCD的流行病学

SCD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的突发死亡,90%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猝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猝死易发的日周期和季节周期分别是晨起、冬季。在性别方面,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7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而获益。

在生活方式层面,有10年吸烟史的患者SCD风险增加2~3倍。超重患者的SCD风险增加30%~70%。与低水平活动或不活动的患者相比,剧烈活动者SCD风险增加17倍。

心力衰竭与猝死的关系

心衰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即使在早期阶段,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也可能恶化。随着病情恶化,急性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导致住院率高且死亡风险增加。

心衰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室性早搏,约50%是室性心动过速。在心衰死亡中,心律失常性猝死约占50%~60%。心衰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有猝死风险(图1)。

图1. 心衰进展与猝死风险。

一项队列研究纳入超过100万稳定的心功能Ⅱ级心衰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死亡率为25%~30%;40%的心血管死亡是猝死。症状稳定并不意味没有猝死风险。

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SCD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显示,LVEF≤30的患者发生SCD的危险很高(图2)。

图2. LVEF与SCD风险。

MERIT-HF研究纳入233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其中心功能II级患者103例、心功能III级患者103例、心功能Ⅳ级患者27例,旨在分析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与猝死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心衰患者发生SCD风险显著增加(图3)。

图3. 心功能分级与猝死风险。

如何预防心衰导致的猝死?

1. 首先积极治疗心衰:2018中国心衰诊疗指南

改善预后的三类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IA 类)及脑啡肽酶抑制剂(IB)、β受体阻滞剂(IA)、醛固酮受体拮抗剂(IA/B)。

改善症状的药物:包括利尿剂(IC)、地高辛(IIa/bB)、伊伐布雷定(IIa/b B/C)等。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总体猝死风险较低,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PARADIGM-HF研究显示,不管是否植入ICD,沙库巴曲/缬沙坦均降低患者的猝死相对风险。在植入ICD患者中,与依那普利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显著降低猝死相对风险近51%(图4)。

图4. 是否植入ICD与心衰患者的猝死风险。

2. 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律失常合理的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包括发作时的治疗,还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长期预后,预防SCD发生。2018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改良的Vaughan Wilams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见表1。

表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室早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应避免使用 I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有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常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衰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猝死率。胺碘酮对控制频发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非持续性室速的效果较好,但不降低死亡率。

3. 心衰患者猝死的预防

在心衰患者猝死的预防治疗中,除β受体阻滞剂外,ICD是预防猝死的最有效手段。

(1)ICD:2018中国心衰诊疗指南

二级预防

用于慢性心衰伴低LVEF,曾因室颤/室速导致心脏骤停存活者(IA)。

一级预防

非缺血性心衰患者:用于LVEF≤35%,优化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后心功能II/III 级,预期生存期>1年,且状态良好者(IB);

缺血性心衰患者:用于心肌梗死后至少40天,LVEF≤35%,预期生存期>1年者,ICD可降低SCD和死亡率(IA)。

(2)全皮下ICD(SICD):2017 ACC/AHA猝死预防指南

有ICD指征,无有效血管通路或高感染风险,同时不需要抗心动过缓起搏也不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者(IB);有ICD指征,同时不需要抗心动过缓起搏也不需要CRT者(IIaB)。

(3)穿戴式除颤器(WCD)

心梗后WCD研究

研究纳入230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8小时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8小时后或冠脉旁路移植术8小时后)、LVEF≤35%的患者,随机分入WCD组或药物治疗组(2:1)。主要复合终点为90天猝死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结果显示,两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图5)。

图5. 主要终点。

原因分析发现,WCD组患者依从性不高,许多患者没有穿戴WCD。治疗性分析显示,期间穿戴WCD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

WCD适用范围

? 急性心梗后早期不适合植入ICD的高危人群;

? 血运重建治疗后室速/室颤高危人群;

? 非缺血性心肌病发生急性心衰的高危人群;

? 心脏移植等待者或需要心室辅助装置患者突发心律失常;

? 怀疑为快速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的患者;

? ICD治疗中断或ICD计划植入前的保护。

小结

心力衰竭容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电解质紊乱时,更容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更诱发猝死。有效的抗心衰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ANRI 等)可改善心功能,是减少心律失常性猝死的有效措施。IA及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宜用于心力衰竭患者,急性短期可使用利多卡因(IIb)。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 *导读:对于心力衰竭,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是怎样的一种 疾病,其实心力衰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小习惯都会…… 对于心力衰竭,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其实心力衰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小习惯都会导致患病,对患者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那么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会有哪些并发症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 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 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 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 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

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上面就是心力衰竭时患者比较常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病情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心力衰竭病人平时一定要注意,要尽量的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以防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病情更复杂。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心衰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正日益成为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心肌梗死(心梗)是当前全球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1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定义及分类 【要点1】:心梗后心衰的定义及分类 (1)心梗后心衰为急性心梗[包括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后、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的心衰。 (2)心梗后心衰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 1.1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衰是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静息或负荷时心输出量减少和(或)

心腔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2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入院时即存在或住院期间出现的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出院后出现的心衰)。按照起病缓急,可分为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根据梗死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急性心衰又可分为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急性全心衰。多数心梗后急性心衰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而转为慢性心衰;心梗后慢性心衰又可因各种诱因发生失代偿,出现急性加重而需住院治疗。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梗后心衰可分为HFrEF(LVEF<40%)、HFmrEF(LVEF40%~49%)以及HFpEF(LVEF≥50%),见表1。 2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要点2】:心梗后心衰的流行病学及预后 (1) 国内外数据均显示,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中国CREATE研究发 现,STEMI患者心梗后7d内心衰的发生率为19.3%。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心衰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心衰的危险因素进展成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前心衰(A)、前临床心衰(B)、临床心衰(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D)4个阶段(表1)。这4个阶段不同于纽约心脏协会( NYHA)的心功能分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牲疾病,很难根治,但可预防。心衰的阶段划分正是体现了重在预防的概念,其中预防患者从阶段A进展至阶段B,即防止发生结构性心脏病,以及预防从阶段B进展至阶段C,即防止出现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尤为重要。 表1心衰发生发展的各阶段 阶段定义患病人群 A(前心衰阶段)患者为心衰的高发危险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有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 族史者等 B(前临床心袁阶段)患者从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发展成结构性心左心室肥厚、无症状性心脏瓣膜病、以往有心肌梗死史脏病的患者等 C(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已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以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有结构性心脏病伴气短、乏力、运动耐量下降者等 状和(或)体征 D(难治性终末期心患者有进行性结构性心脏病,虽经积极的内科治疗,休因心衰需反复住院,且不能安全汁j院者;需长期静脉用衰阶段)息时仍有症状,且需特殊干预药者;等待心脏移植者;应用心脏机械辅助装置者 慢性心衰的治疗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住院率。 本指南包括成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涵盖心衰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本指南在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和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阳1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发布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应用的临床证据,进行了内容更新,为心衰的诊治提供依

心力衰竭预防共识0

《心力衰竭预防共识》中心力衰竭高危病人的筛查概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 文章号:W027671 2009-1-19 9:36:44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关键词:秦明照心衰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 如何预防及控制心力衰竭高发率改善心力衰竭预后是医学界面临的一项挑战。2008 年4月Circulation发表了美国心脏学会(AHA)及跨学科工作组制定的《心力衰竭预防共识》。指出识别及预防包括高血压及冠心病在内的心衰致病因素,对于心衰预防至关重要。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是心衰预防策略的核心。 心力衰竭高危病人的筛查 强调在心力衰竭A阶段筛查及干预心衰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衰发生发展的重点,现摘要介绍如下: 主要临床危险因素 1.年龄:心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男性:心衰发病率增加与男性冠心病高发部分相关。 3.高血压:是心衰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3倍。 4.心肌梗死:是心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3倍。 5.糖尿病:与心衰持续相关,使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5倍,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因心衰恶化住院及死亡风险增加8%-1 6%,糖尿病是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5.心脏瓣膜病:与增加心衰风险有关,瓣膜病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将导致心肌功能障碍。 6.肥胖:是最近证实的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增加心脏前后负荷、神经激素上调、睡眠呼吸障碍及慢性肾病等多途径诱发心衰。 次要临床危险因素 1.过度饮酒:通过升高血压及心肌直接毒性作用增加心衰危险高达45%,轻-中度饮

酒与心衰危险成反比,特别是男性的普通人群及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者。2.吸烟:可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糖尿病、内皮功能损害、冠脉痉挛及氧化应激诱发心衰,也可能直接对心肌细胞造成毒性损害。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升高,与心衰发生高度相关,甘油三酯增高将增加高龄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4.慢性肾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不全可预测新发心衰,随着肌酐水平升高,心衰发生风险逐级增加,即使轻度肾功能不全,也与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展成严重心衰相关,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贫血、高血压恶化、动脉僵硬、低钠血症、神经内分泌激活、高凝、内皮功能损害、促炎细胞因子等)可能与心衰发生有关。5. 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增加心衰住院3倍,白蛋白/肌酐比每增加0.4 mg/mmol,增加心衰恶化10%以上。6.睡眠呼吸障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1使心衰发生率增加2.4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 6.同型半胱氨酸、免疫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与心衰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是否与心衰发生独立相关尚不明确。8.B型尿钠肽(B NP):BNP升高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强的相关性。9.贫血10.饮食因素:咖啡摄入量及食盐摄入过量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关。11.心率增加:心率每增加10次/分,心衰发生率增加10%-15%。12.低体力活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关,是否与心衰发生独立相关尚不明确。13.心理应激:可使已有的心衰恶化。 心脏毒性危险预测因素 化疗药物(蒽环类、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可卡因,非甾类抗炎药,噻唑烷二酮类,多沙唑嗪,酒精。 基因相关危险预测因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形态学危险预测因素 1.左室内径与重量增加:心脏形态学危险因素与严重心衰发生率增加相关。 2.无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重量增加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对预测心衰有协同作用。 3.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改善心室扩张和心衰症状。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 发表时间:2020-01-13T14:49:39.7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10月10期作者:刘火军 [导读]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大部分人对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了解并不多。 刘火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蒲江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600)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且大部分人对于心力衰竭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如果人们在生活中不注意避免心力衰竭以一些致病因素,随着时间的积累非常容易致病,掌握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有利于人们判断自身是否患有该疾病,尽早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下面是对心力衰竭的一些较为常见的致病原因和预防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一、心力衰竭的预防 1、防寒 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期,要注意保暖,尽量不要出门,如果一定要出门,要注意加衣,戴口罩。同时减少前往拥挤场所。因为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将增加病情的发展,我们应该立即积极治疗。 2、适度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和暴力的活动,绝对不能参加长跑,篮球等相对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因为这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的进一步加重。 3、营养均衡,由于患有心理衰竭患者的肠道和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在日常饮食中肠道的吸收消化能力比较差,所以患者应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方法。最好每天吃4-5餐,每餐8分饱,食用液体或半液体食物最好。同时,我们应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鱼肉,蛋类,牛奶,蔬菜水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对心脏造成的负担相对较少,而且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同时蛋白质含量高,对于疾病的恢复和身体的功能需要有很大的帮助。 4、控制钠盐的摄入:在某些内分泌因素的作用下,钠盐引起动脉痉挛,升高血压。同时,根据研究发现,钠盐具有吸水的功能,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吃食物食盐含量较高,会影响患者体内水的含量,导致血液浓度增加,心脏泵血难度加大,使心力衰竭进一步严重。所以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来说,控制日常饮食,含盐量非常有必要。当然,在控制盐量摄入的同时还要注意,每天都要饮用足够的水来维持体内正常的渗透压和血容量。 5、多休息少剧烈活动:保持每天足够的休息,可以有效地减少我们体内的有氧代谢,有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减缓心率,防止心力衰竭的加重或复发。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只要在床上休息几天就可以控制心力衰竭。对于仍有心悸、心率快的静息患者,除需长时间静息外,还应辅以强心利尿药。对于病情正在好转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但活动的限度不是引起心悸和呼吸急促。 上面是关于预防心力衰竭常识的总结。 二、常见症状判断,帮助预防疾病 1、心力衰竭最典型的症状是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不同。当活动加剧时,有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时会出现大量的白色粉红色泡沫状痰液,食欲下降和下肢水肿症状。此外,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患者应在夏季更加警惕,并应定期检查心脏病,有些患者到医院检查时心力衰竭已比较严重。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爬楼梯或走路距离较长后会感到明显的胸痛,且随着疾病的发展所能够承担的步行距离将变得越来越短。如果心力衰竭较为严重,在晚上睡觉时很容易被憋醒。在临床治疗中只有确定了患者心力衰竭处于哪个阶段,才可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2、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在剧烈活动期间会出现呼吸短促。当他们上楼时,可能会有胸闷和气短。有一些患者在晚上临睡前,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这需要多枕几个枕头才能有所缓解,除了晚上出现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下肢水肿,疲劳,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除了通过上述临床表现来确定疾病类型外,还可以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这是诊断心力衰竭最准确,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还有一部分患有隐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当疾病发展到最后才感到身体的不适,如果不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几乎不能在早期发现疾病,有些患者几乎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3、出现水肿,有90%的心力衰竭患者会有水肿,在小腿根部袜子口处会出现较深的沟,用手轻轻按压小腿时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几分钟后仍未恢复。长时间走路在午休后会发现脚部或脚根部出现水肿,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会消失,对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在背部或腰骶部区域容易出现水肿。如果婴儿或儿童患有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面部水肿。长时间的水肿会导致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以及硬化和发红,特别是在手臂区域和小腿前侧的皮肤上症状更明显。在疾病的后期,会发展成为全身性水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防止病情恶化。 3、全身虚弱,几乎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会出现全身无力的症状,走路几步就会气喘吁吁,走路时腿部很重,这主要是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如果患者在6分钟内未行走超过300米,则体力虚弱的直接表现。这些是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接受治疗。平时要注意预防,脾气一定要注意,不要经常生气,情绪波动过大,很容易引起心力衰竭,饮食也要注意,特别是老年人,清淡饮食,少盐,多吃少吃的东西少吃。 4、心力衰竭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当患者晚上睡觉时,咳嗽特别明显,主要是阵发性咳嗽,甚至是午夜咳嗽,伴有胸闷和气短等症状。抱枕或侧卧可以减轻咳嗽;有时患者会因突然的胸闷和哮喘而被憋醒。此时,患者需要坐起来或站立才能逐渐缓解症状;有时患者可能有类似支气管哮喘样咳嗽,并且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痰液,特别是在白天走路,上楼,爬山时,常有呼吸急促症状。这些都是早期左心室心力衰竭的表现,但如果不注意,可以长期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6、心力衰竭伴胃肠道症状一些心脏病,如肺心病,主要涉及右心室。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右心室的静脉血液受到阻塞,导致下肢水肿,肝脏肿大,颈静脉充盈,甚至发怒等。 人们应积极了解一些心力衰竭常见的预防,而且时常注意自身状况的改变,避免一些致病因素,避免疾病恶化。经过临床经验可以证实心力衰竭对人们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上面是关于心力衰竭的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典型症状。当身体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因不知道自身患有心力衰竭做一些对疾病不利的活动,造成疾病的进一步严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心力衰竭预防与治疗

心力衰竭预防与治疗 摘要 简要介绍《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撰写工作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指南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出发,在心力衰竭早期识别与诊断、转诊和社区管理、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庭管理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指导。 踏着"健康中国2030"的脚步,伴随着国家对民生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得到了非常大的支持,尤其是硬件设备方面初步达到了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水平。然而,在软件方面上,无论在医护、药事人员的构成上,还是在基层卫生管理人员构成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结果是,现有的基础医疗不能发挥相应的、较高的服务效能,跟不上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仍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 以心力衰竭(心衰)的基层管理为例,基本是一个空白。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有效的康复。心衰成为了我国心血管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最快、医疗花费最大、导致国家和家庭医疗支出最多的疾病。面对这个现实,问题的症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在管理层面上,对心衰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理解心衰是当前心血管病中有待攻克的最严重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心衰患者因病致残和反复再住院是导致因病致穷的一个社会问题,是导致医保消耗和家庭支出增加的重要问题;在医疗层面

上,大多数基层医生医生对于心衰没有正确的认知,对病情的观察、对诊断的把控、对规范治疗的流程和对疗效的评价等都很欠缺,同时,对大部分的指南和共识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仔细学习和琢磨。这些问题阻碍了心衰防治工作的进步,影响了对心衰患者治疗的效果,增加了再住院率,不利于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衰防治水平,加强心衰质量控制管理,是我们面对的重大社会和经济问题。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编撰了这份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和《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这两个指南针对心衰,重点强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如何做到快速、准确地识别,如何正确地转运和管理,如何监测等,以期为基层医护人员防治心衰提出一个明晰的指导建议和路径。 一、心衰的早期识别和判断 本组指南提出了心衰早期识别的基本要点,指导医护人员掌握心衰的基本症状和体征特点,如:活动后呼吸困难(气短)、夜间平卧后咳嗽和/或呼吸困难,上腹胀满、下肢水肿等典型的心衰症状。告知心衰诊断的基本依据是有心衰的临床表现,结合已有基础疾病或可能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大量饮酒史、瓣膜病或心肌病等,则可给予初步诊断。之后,这些患者应该及时进入转诊路径,让他们到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明确病因、确定诊断、制定规范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而对于已经明确诊断并接受治疗和康复的心衰患者,基层医护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掌握

心力衰竭现状.doc

xx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 xx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 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据我国五十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 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 20%;死亡率却占 40%,提示预后严重。目前,对于心 力衰竭的流行病学资料已经很多,不同国家心力衰竭表现、病因及种族差异 不尽相同。 一、 xx 和 xx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资料 就整个欧洲来说,估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占总人口的 0.4%—2%(ESC 2005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heart failure)。随着年龄的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迅速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的平均年龄是 74 岁。与其它心血管病不同,经过年龄调整的心力衰竭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欧洲心脏病 协会所属国家的总人口数为 9 亿。其中心力衰竭病人至少为 1000 万。另外,还有 没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病人,其人数估计与前者相同。心力衰竭病人如果不能 解除其原发疾病问题,其预后是很差的。经诊断的心力衰竭病人 4 年内将有一半病人死亡,而严重心力衰竭的1 年死亡率高达50%。近期的研究证实了在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病人长期预后也很差。苏格兰报告1986-1995 年出院病人的存活率有所改善 ,近年瑞典和英国也有存活率改善的报道。 心力衰竭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大 约有 500 万人,每年新增 50 万人( 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每年因心力衰竭而就诊者达到1200-1500 万,总住院天数达到650 万。从1990 年至 1999 年,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81 万增加到100 万,以心力衰竭做为主要或次要诊断的住院次数由每年的240 万增加到 360 万。 2001 年大约 5.3 万人主要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尽管心力衰竭治疗有了很大 进展,病人死亡数仍在不断增加。心力衰竭主要是一种老年人疾病。年龄超过 65 岁的老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达到千分之十,大约80%的心力衰竭住院病人年

最新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 果

新指南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从实用的角度,又将这些药物区分为改善预后药物和改善症状药物两大类。每一大类又有不同的情况(表1)。 表1 指南中推荐的药物及其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β受体阻滞剂:降低猝死不可或缺 该类药不仅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改善预后,还有一个重要和独特的疗效,即可降低猝死率。心力衰竭的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死亡原因中泵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分别占59%、13%和13%。后两项加起来占了死因的1/4以上。引起死亡的心律失常主要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主要推荐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前者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且无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体状,后者适用于各种伴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的患者。 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NYHAⅠ~Ⅲ级患者,部分Ⅳ级患者在病情稳定(至少4天未予静脉用药、无液体潴留,且体重恒定)后也可在专科医师指导和密切观察下应用。应从极小剂量起始,以滴定法逐渐加量,直至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评估β受体获得充分抑制、达到最大耐受剂量的指标是:清晨静息心率为55~60次/分。该药开始应用前必须确认患者的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患者体重恒定(干 体重)、无液体潴留的征象。

ACEI:改善预后治疗基石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公认为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几乎所有的大型临床试验均证实,ACEI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且在各个亚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或NYHA分级、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以及合用其他药物等)分析中,其结果与总体研究结果极其一致。此类药实际上也是历史上证实能降低心力 衰竭患者死亡的第一类药物。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必须应用ACEI,只要无禁忌症或不能耐受,且需终身服用。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在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时,ACEI应减量;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ACEI中等剂量即能够发挥良好疗效。ACEI干咳发生率较高,如能够耐受,应坚持应用。伴两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曾因ACEI引起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所致的喉头或声带水肿患者,不宜应用此类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高血钾症、肾功能减退(血肌酐显著升高)、持续性低血压等,ACEI应减量或停药。 ARB:冉冉之星更适高危 在2001年我国颁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未列为“肯定有效”的药物,原因是此前仅有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ELITEⅡ试验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OPTIMAAL试验,而这两项研究均未证实ARB和ACEI作用相当。直至近

心梗后心衰防治要点

心梗后心衰防治要点 心梗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之一。中国心梗后心衰发病率高,预后差。2020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内容涵盖心梗后心衰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预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要点1:定义及分类 (1)心梗后心衰为急性心梗后、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出现的心衰。 (2)心梗后心衰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早发心梗后心衰和晚发心梗后心衰;心梗后急性心衰和心梗后慢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见表1。 要点2:流行病学及预后 (1)国内外数据均显示,心梗后心衰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中国CREATE研究发现,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心梗后7d内心衰的发生率为19.3%。

(2)心梗后心衰的发生显著增加患者短期及长期不良事件风 险。日本急性心梗登记研究发现,在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中,出院后第一年内发生心衰者的5年累积全因死亡(36.3% vs. 10.1%)、心衰住院(40.4% vs. 4.3%)、心血管死亡(19.1% vs. 3.3%),风险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衰的患者。 要点3:发病机制(图1) (1)心肌细胞丢失是心梗后心脏重构和心衰发生的重要原因。 (2)心脏重构是心梗后心衰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 (3)心梗后凋亡及坏死的心肌细胞引起免疫损伤,触发严重的 炎症反应,加重组织功能受损;同时,心梗后心排出量的降低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如反射性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此外,心脏压力和(或)容量负荷增加,机械应力改变,也会直接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加重心脏重构,最终导致心衰。

心梗后心力衰竭机制与防治

心梗后心力衰竭机制与防治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目前我国存在庞大的心衰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衰发病率呈逐渐上升[1],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未来发展为心衰的人群更为庞大。至2000年,冠心病导致的心衰达到45.6%,逐渐取代风湿性心瓣膜病成为心衰最主要的病因[2]。心衰显著增加了MI患者远期死亡风险[3]。 心梗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肌梗死是心力衰竭事件链的关键环节。心脏疾病是一系列疾病沿时间发展而成的统一体。它以危险因素为开端,中间经过诸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等独立的危险事件,这些事件或者引发猝死或者促进心力衰竭[4, 5]。心室重构是心梗后心衰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心室重构、心肌代谢改变、钙瞬变异常促进心衰的发生发展[6]。心梗后心肌损害导致心室重构,是引起心衰的一个关键过程[7]。心梗后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引起心肌损伤,是导致心衰进展的另一关键过程[8]。 心梗后心力衰竭的预防策略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通过改变心衰的危险因素可延缓/预防心衰[9]。中国指南推荐STEMI患者使用ACEI/ARB 及MRA预防心衰[10],2017 ACC心衰指南推荐NYHA II/III级以ARNI 替换ACEI或ARB[11]。沙库巴曲缬沙坦促进心肌早期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灌注,改善左心室心肌形变能力,且在减少心梗后不良心肌重构及功能障碍方面优于ACEI。PARADIGM-HF研究指出,沙库巴曲缬沙坦较依那普利全面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12]。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病机关键是心阳气虚[13]。在血液运行中,一方面需要心气和心阳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心阳的温煦,使血液保持流动状态。当心阳不足时,阳虚则寒,寒则血凝而不流,形成心血瘀阻。心阳与心气密切相关。临床上心阳虚证多由心气虚发展而来,心阳虚是心气虚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心气虚是心阳虚的早期经过。而水湿痰瘀是心衰的病理基础。因“津血同源”,两者旺则俱旺,伤则均伤。在病理条件下,气(阳)虚不化津,则津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痰饮,继而碍气阻络,致使血行缓慢,日久为瘀,此为由痰致痰瘀互结;另一方面,张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心气(阳)虚衰,失于营运,推动无力,则血滞脉中,属因虚致瘀,血瘀日久影响水液运行、排泄而引起水停心下,从而引发了喘咳、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血证论》指出“水病累

心力衰竭抢救预案及流程

急性心力衰竭抢救预案及流程 一、诊断要点及检查项目 1.症状:发病急剧,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呼吸频率达3040次/分,频繁咳嗽,严重时咳白色泡沫状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患者有恐惧和濒死感。 2.体征:患者面色灰白、发给、大汗、皮肤湿冷。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S3), P2亢进。开始肺部可无哆音,继之双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或有基础心脏病的相关体征。心源性休克时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压下降>30mmHg)、少尿(尿量<17ml/h)、神志模糊。 急性右心衰主要表现为低心血量综合征,右心循环负荷增加,颈静脉怒张、肝大、低血压。 3.心电图:主要了解有无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可提供急性心衰病因诊断依据。 4. X线胸片:心衰患者可显示肺门血管影模糊、蝶形肺门、重者弥漫性肺内大片阴影等肺淤血征。 5.超声心动图:边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数据,了解心包填塞。 6.脑钠肽检测:检查血浆BNP和NT proBNP,有助于急性心衰快速诊断与鉴别,阴性预测值可排除AHF,诊断急性心衰的参考值:NT-proBNP>300pg/ml , BNP>100pg/ml。

7,心肌标志物检测: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I)和CK-MB异常有助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8.有创的导管检查:安置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指导急性心衰的治疗(见Forrester分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酌情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重建治疗。 9.其他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急性心衰时常有低氧血症;酸中毒与组织灌注不足可有二氧化碳储留。常规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二、抢救原则及措施 1、原则急性心衰发作是基础病因或诱因引发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治疗目的应当包括立即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去除诱发急性心衰的诱因、尽早针对引发急性心衰的病因治疗,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降低病死率。 2、措施 1.体位取坐位,双脚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 2.吸氧开始氧流量为2-3L/min,也可高流量给氧6-8L/min,需要时予以面罩加压给氧或正压呼吸。应用酒精吸氧(即氧气流经50%-70%酒精湿化瓶),或有机硅消泡剂,使泡沫表面张力降低而破裂,有利于肺泡通气的改善。吸氧后保持血氧饱和度(SaO2)在95%-98%。

急性心衰顺口溜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1急性心衰治疗原则 端坐位腿下垂强心利尿打吗啡血管扩张氨茶碱激素结扎来放血激素,镇静,吸氧2、心原性水肿和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心足肾眼颜,肾快心原慢。心坚少移动,软移是肾原。蛋白.血.管尿,肾高眼底变。心肝大杂音,静压往高变。 第一句是开始部位,第二句是发展速度,三四句是水肿性质,后四句是伴随症状。"肾高"的"高"指高血压,"心肝大"指心大和肝大。 3、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心律加快血压升,交替脉,偶可见,奔马律,杂音清,逆****,第二音。 4、心力衰竭的诱因: 感染紊乱心失常过劳剧变负担重贫血甲亢肺栓塞治疗不当也心衰 5、右心衰的体征:三水两大及其他 三水:水肿、胸水、腹水两大:肝肿大和压痛、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其他:右心奔马律、收缩期吹风性杂音、紫绀 6、洋地黄类药物的禁忌症: 肥厚梗阻二尖窄急性心梗伴心衰二度高度房室阻预激病窦不应该 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刺迷胆碱洋地黄,升压电复抗失常(注:“刺迷”为刺激迷走神经) 8、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两肾原醛嗜铬瘤、皮质动脉和妊高 (注:“两肾”——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瘤”——嗜铬细胞瘤;“皮质”——皮质醇增多症;“动脉”——主动脉缩窄;“妊高”——妊娠高血压) 9、心肌梗塞的症状: 疼痛发热过速心恶心呕吐失常心低压休克衰竭心 10、心梗的并发症: 心梗并发五种症动脉栓塞心室膨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症 11、心梗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痛哭流涕、肺腑之言 痛——心绞痛;流——主动脉瘤夹层分离;腑——急腹症;肺——急性肺动脉栓塞;言——急性心包炎。 12、主动脉瓣狭窄的表现:难、痛、晕 13、二尖瓣狭窄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衰(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血量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和肺循环及(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会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以免受到此病的侵害。 预防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5. 重视体检 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一个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了气喘、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咳嗽、腹胀、尿少、下肢浮肿等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才去就医,这时,一切治疗都不再是逆转而是控制心衰。 6. 适当运动 心衰患者在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应保证适当运动。卧床太久,人体血液流动缓慢,在心衰尤其是合并房颤时,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液流动至肺部时就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猝死。因此,散散步、打打太极,甚至走路5分钟都有很好的效果。 7.及时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痛、胸痹、肺胀、心悸、怔忡、眩晕等,以防止心衰的发生,一旦发病,应积极抢救,及时治疗。

猝死病例讨论

我认为在降低心衰恢复期病人猝死风险方面,心衰病人特殊阳性体征的观察尤为重要,这里我就“血钾”和“BNP”两项说一下我的观点看法: 对心衰恢复期病人,除了继续观察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出入量外,更应注意患者的一些特殊检查结果的回报,如血清钾含量的变化。 科研文献指出心衰恢复期病人意外死亡是指在死亡前2-4周病情稳定或改善,并派出引起循环衰竭的其他原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心电不稳导致严重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即室速或室颤。本次我们讨论的两例猝死病例均室颤死亡患者。科研结果表明,心衰恢复期病人死亡原因除了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还有其他诱发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诱发室速或室颤。心衰病人的治疗药物中多用利尿药物,这边造成了血钾的流失,而缺钾的同时也会缺镁。而心衰恢复早期,即使经过补钾或血钾正常或趋于正常,细胞内缺钾的纠正也需要一段时间,并需要钠离子钾离子ATP酶的辅助,而心衰病人多长期心肌缺血,ATP产生不足,导致缺钾纠正时间延长。就病例一中的病人便是如此,入院时患者血钾4.1mmol/L,接近正常,治疗过程中患者有使用利尿剂,后也复查了血钾,值为4.32mmol/L,虽然此时血钾显示正常值,但其实患者细胞内缺钾的纠正仍在继续,这段时间也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视病情变化,心衰恢复期病人也应列为高危患者,应定期检测血钾、镁。而病例二中患者只有入院时检测的血钾,为 4.43mmol/L,显示正常,再结合利尿剂治疗后,患者也并未表现出低钾症状,继而直至出院也并未在复查血钾情况,但在出院后第二天患者的猝死我们不排除低钾导致的电解质未乱引发室颤死亡,因为缺钾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心衰恢复期患者,检测血钾更为重要。所以作为责任护士更应注意患者细微体征变化,随时通知医生病情变化,监督医生复查血钾情况。 而另外一项特殊检查结果就是BNP,即B型尿钠肽值。目前,BNP已经做为心衰独立的诊断标准用于临床,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衰分级标准(NYHA分级),无心衰者BNP<80 ng/L、心功能Ⅰ级者BNP 95~221 ng/L、心功能Ⅱ级患者BNP 221~459 ng/L、心功能Ⅲ级患者BNP 459~1006 ng/L、心功能Ⅳ级患者BNP≥1006 ng/L。目前,在国际上把心衰患者BNP的阳性阈值定为100 ng/L,当BNP测值在正常值以下时,可以认为能够排除心衰。 心衰时BNP 水平升高,基本上,心功能不全越严重,BNP 水平越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 >5000 pg/ml 提示短期死亡率较高,NT-proBNP >1000 pg/ml 提示长期死亡率较高。在任何一个给出的分级标准中,女性稍高于男性。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两名猝死患者的BNP值无论入院还是之后复查值均高于5000 pg/ml,所以猝死风险相当高。可见BNP 的临床应用价值之重。因BNP是在心脏受到压力负荷下释放的产物,所以其水平可用来反映心肌功能和损害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是临床应用最多的心衰生物标志物。 当心衰患者心肌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开始,自体BNP 因为代偿机制开始分泌,试图减轻症状。但由于心衰诱因没有解除,如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内源性BNP 数量显然不足以逆转或者改善心衰,身体进入失代偿阶段。也就进入风险期。 今天我们讨论的两例死亡患者BNP值一直居高不下,本就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如在遇到此类病人,我们作为责任护士,除了做好三查七对,杜绝差错事件发生,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降低健康风险,配合监督医生共同做好病人的治疗护理。 入院时BNP8015pg/ml;血钾4.1mmol/L 10.09 B型钠尿肽前体12839.00pg/ml;钾离子4.32mmol/L 入院BNP7028pg/ml;血钾4.43mmol/L 10.17 BNP6432pg/ml 血钾未再复查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 预防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4.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定要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不让情绪过于兴奋波动,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5.重视体检 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一个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了气喘、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咳嗽、腹胀、尿少、下肢浮肿等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才去就医,这时,一切治疗都不再是逆转而是控制心衰。 6.适当运动

心衰患者在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应保证适当运动。卧床太久,人体血液流动缓慢,在心衰尤其是合并房颤时,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 血栓形成,当血液流动至肺部时就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猝死。 因此,散散步、打打太极,甚至走路5分钟都有很好的效果。 7.及时治疗原发病 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痛、胸痹、肺胀、心悸、怔忡、眩晕等,以防止心衰的发生,一旦发病,应积极抢救,及时治疗。 8.严密观察病情,认真细致调护 准确记录体温、呼吸、心率及心律、血压、体重、尿量等。操作时动作要轻,细心谨慎,语言要徐缓声低,同时做好精神护理,解 除患者思想顾虑。 温馨提示:过度劳累快造成心脏负荷增加,也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分娩、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创伤及手术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过度 劳累是现在年轻人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应该要引起年轻人的.注意,预防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预防措施[篇2] 1、预防感冒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患者若发生呼 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2、适量活动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但切忌活动过多、过猛,更不能参加较剧烈的活动,以免心力衰竭突然加重。 3、饮食宜清淡少盐

ICD在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一级预防的应用

CHINESEJ.DIAL.&ARTIF.ORGANSVol.25NO.4DEC .2014 ICD在心力衰竭患者猝死一级预防的应用 华伟 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心血管病患者的头号杀手[1]。 在美国, 每年约有200,000~400,000例猝死发生。而绝大部分发生于伴有左室功能减低的症状性心力衰 竭患者。在Framingham研究中,经年龄调整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猝死的年发生率随着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升高而升高。目前,共有400~500万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并且每年还新增400,000例。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的老龄化,后者是造成伴有心室功能减低的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目前,伴有左室功能减低的进展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已经有所下降。在Framingham研究中,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4年内的总病死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24%和55%。这一数据基本符合心力衰竭的自 然病程,因为从今天的标准来看,受试人群未受干预。 自从应用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利尿剂、β阻滞剂以来,病死于泵衰竭的患者大大减少了[2]。然而,尽管药物治疗有所进步,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确诊后的最初2.5年仍有20%~25%可能发生意外死亡。这类意外死亡大约有一半是猝死,其原因为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在伴有左室功能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猝死率占总病死率的比例并无大的改变。1 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容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功能障碍和药物治疗能触发并加重一系列的内环境紊乱,它们与基础病变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室性心 作者单位: 100011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通讯作者:华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总体概论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预防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适应证。总之,预防性植入ICD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值得推荐的。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809(2014)04-0026-05 Application of ICD in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UAWei (Fu Wai Hospital,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factorsofventriculararrhythmia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wereanalyzed,andtheapplicationofICDinthepreventionofsuddendeathinpatientswithcongestiveheartfailureandtherelatedapplicationweresummarized.Inaword,prophylacticimplantationofICDisrecommendedinpatientswithheartfailure. 【Key words 】heartfailure;suddencardiacdeath;arrhythmia;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prevention 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