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第4讲 文言翻译

第四讲文言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构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短语和词语构成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由阅读句子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的阅读开始的,但是,正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

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解题思路:B项,益:增加。理解实词,要将实词放在语境中揣摩其含义;不可忽视对实词字典义的积累,更不可忽视实词的语境义。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①是说苏涣交游(结交朋友)的情况,②是说苏涣对王蒙正的看法,④表明苏涣爱才。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题思路:受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此处是对“府为符县,公杖之”的错误理解。

答案:C

4.(考点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题思路:(1)关键词:“屈意”,“降低身份”;“委”,“托付”。

(2)关键词:“于”译为“比”。“贤于言事官远”为状语后臵句,翻译时要变为常式句。

(3)关键词:“尔曹”,“你们”;“逮”,“比得上”或“赶得上”;“姑”,“姑且”;“师”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学习”;“过”,动词,“犯错误”。此句中词的活用较多,翻译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望文生义。

参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伯父名涣,最初取字公群,晚年取字文父。小的时候,他聪明有悟性,和他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年长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开始参加乡试,第二年就考中进士,担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苏涣改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自己是章献太后的亲家,便倚仗势力骄傲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王蒙正,但是看不起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推荐苏涣,又写信给显要的官员,说苏涣可以被重用。苏涣告诉凤州在京城办事处的官员,截留了王蒙正的奏章,并且藏起了他的私信。不久,王蒙正失势败落,士人们因此称赞苏涣。

因为太夫人去世,苏涣辞官。后来被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害怕获罪,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派官员去处理,经过好几个人审理都不能查出真相。等到苏涣前往,就洗雪了冤情。夏人进犯边疆,开封府应当买百姓的马匹来增加骑兵,开封府尹把这件事交给苏涣办理,马全部买到而老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后又做阆州的通判。虽然施政极其宽容,但是有法必依,官员和百姓敬畏他,社会安定。阆州人鲜于侁,年轻时候好学并且能够忠诚地实践,苏涣礼遇他并非常看重他,让他准备乡试,鲜于侁因而获得了功名得以为官。鲜于侁刚开始只是担任小吏,苏涣又任命他为循吏,对他给予期望。鲜于侁最后官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苏涣担任祥符的县令。乡中书手官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害怕苏涣,假托有病,满百日后辞官离开,并引荐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苏涣说:“书手一职依照法令应该任用三等人,你属于二等,不能胜任。”张宗一向侍奉权贵,到府衙控告。府衙为此向祥符县下达了公文,苏涣杖责了张宗。不久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一职,苏涣依据法令拒不奉旨。又一个宫中地位显赫的宦官到祥符县,说:“一定要按法令之外的要求来任命张宗。”苏涣对府尹李绚说:“一个小人物能这样扰乱法纪,府衙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面不同意为借口争辩一下呢?”李绚面对苏涣的话,非常惭愧,第二天入朝报告皇上。皇上说很好,命令内侍省审查此事。张宗贿赂温成那些人,就不再深究,杖责假传圣旨的人,将他赶走,一府的人都震惊了。包拯见苏涣感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苏涣做了利州路刑狱官,苏涣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一个滥杀无辜的县令,一道的人都震惊惶恐,于是利州路因此太平。

苏涣死后二十七年,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苏涣过去的事迹,来交代我说:“父亲已经逝去,只有我这个儿子活着,不抓紧时间记录下来,不久这些事迹就更要散失了,这就是我做儿子的大不孝。”我年轻时候侍奉伯父,常常听伯父说:“我年少时候读书,年长一些开始写文章,每天都有目标,不完成目标就不会停下来。在外漫游,行路中规中矩。回到家里生活,没有懒惰的样子。所以那时,没有听过我自己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害怕家门后生一天天懈怠,所以记录下这些听闻来作为警戒。

方法归纳

一、文言翻译的技巧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通常有以下方法:

1.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不必翻译。

2.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瘦)弱,躬亲抚养。(《陈情表》)译文: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瘦弱,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3.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异)怪、非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译文: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4.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影子似的”“像影子一样”)从。(《过秦论》)译文:天下豪杰之士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担着粮食,影子似的跟随着。

5.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的成分,然后再翻译。

6.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它是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文: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战胜而归。

2.比喻。例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如:“臣本布衣”(《出师表》)中的“布衣”代指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代指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

二、重点突破

1.同音通假。

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语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画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这些字被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通假字主要是同音通假,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例如: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2012年辽宁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亮”字是通假字,通“谅”,译为“谅解”。此句应译为:后来周籙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如: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2012年重庆高考)分析:此句中的“面”字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当面”。因此本句应译为: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在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2012年天津高考)

分析:句中的“所以”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分为表原因和表凭借,根据语境,可知表原因。此句应

译为: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如: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2012年大纲全国高考)

分析:此句中的“盗”是古今异义,是“侵犯”的意思。该句应译为: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5.双音双义。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语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如: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2012年安徽高考)分析:此句中的“虽然”是两个单音节词,译成“即使这样”。全句应译为: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难道比他们少吗?

6.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如: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012年浙江高考)

分析:此句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应补出判断动词“是”,此句应译为: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7.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如: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年课标全国高考)

分析:此句中“不许”前省略了主语“皇上”,“令”后面省略了宾语“其”,翻译时应补出来: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8.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如: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高考)分析:此句中的“得非……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全句译为: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

对点训练

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向使夫子不不食,能其哀我乎?

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臵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1.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2.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三、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马尧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2.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

四、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

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一、(2012·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

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

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围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

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素狂易.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①④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李光弼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二、(2012·河北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授乐陵知县。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①,才容人。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贼果至,旗举伏.

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事闻,进秩二等。

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平,不能限牛马。逵筑城凿池,设楼橹②,臵巡卒。

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逵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重贿由于盗薮,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及宸濠缚燧,逵争之。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宸濠怒曰:“我不能

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汝反贼,万段磔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选自《明史·许逵传》,有删节)注:①圭窦:圭形小门。②楼橹:上有望楼的战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视旗为号日:每天。

B.贼果至,旗举伏.发伏:隐匿。

C.俱超.擢兵备佥事超:越级。

D.宸濠素.忌逵素:平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县初无城,督民版筑

②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③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④每事辄与密议

⑤汝反贼,万段磔汝

⑥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逵身材魁梧,且有军事才能。正德六年春,他在乐陵知县任上,修筑城墙,训练兵卒,招募死士,最终打败了流寇刘七等贼人,并因此而获得了升迁。

B.驻守武定州时,许逵筑城挖壕,修造战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人杨寡妇进攻潍县,许逵在高苑击败他们,后来又在德平全歼另外一股贼人,威名大震。

C.许逵与都御史孙燧对剪除宁王势力有相同的认识,所以凡事都相互商议。宁王朱宸濠捆绑了孙燧,欲加杀害。许逵争辩未果,责骂叛寇,英勇就义。

D.从许逵赠送《文天祥集》一事,其父其友就知道许逵必定会在宁王造反时像文天祥一样坚贞,所以其父在未知儿子生死的确切消息时,就摆上牌位哭悼儿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

(2)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

三、(2012·豫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①。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

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

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变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臵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

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节)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晨庐舍:住宿。

B.最终无恨.色恨:仇恨。

C.至京、密,皆下.之下:攻克、攻下。

D.流衍.它郡衍:扩展。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

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

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

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自己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

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

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杀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

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

太宗四年,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①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

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

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有删改)注:①其轴: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B.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一:全部。

C.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延:招请。

D.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杀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二州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文言文阅读方法

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

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①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什么道理;④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地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一一标出,表时、地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①可搜寻“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②可借助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③可借助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④可借助“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⑤有的还可以大胆猜测。总之,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

第四步,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中要注意的特殊句式,一般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类,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另外,有的文言词语在文言文里的用法是比较固定的,构成固定句式,在翻译时也要特别注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第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谓语由主谓短语“吾剑之所从坠”充当。画线的部分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文言文中有标志的几种被动句式。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句中的“于”用在动词“惑”“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郑袖”“张仪”,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面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为”在个别情况下还跟“于”或“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为……见”式。例如:

①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淮阴侯列传》)

②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文言文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别。例如:

①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教”等就是此种用法(客气说法),可以理解为“我”。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与现代汉语相比,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

(1)承前省。如:(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2.谓语的省略。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宾语的省略。

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师说》)

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师说》)

③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①居(于)是州。(《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③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④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

例如: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劝学》)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渺渺兮余怀。(《赤壁赋》)

③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2.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胡、曷、焉、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注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②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或“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注意:前置的宾语前有时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3.状语后置(也称介词结构后置),“于”为标志。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五)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2.“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何所”,此式为“所……,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什么(谁)”。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5.“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6.“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译为“与……比,哪一个……”。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我

孰与城北徐公美?”

8.“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可以译为“有什么……呢?”如《陋室铭》:“何陋之有?”

9.“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如《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译为“要……干什么”。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可译为“与其……不如”。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11.“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译为“这就叫作……”。如《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常用来表感叹语气。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常用于表反问的语气。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说明:有些实词同时又具有虚词的用法,一并列入相关条目下)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疼爱)(《师说》)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

(3)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4)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

3.被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4)被箠楚受辱(遭受)(《报任安书》)

4.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

(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琵琶行》)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鱼我所欲也》)

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人贱物亦鄙(轻贱)(《孔雀东南飞》)

(4)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报任安书》)

7.兵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六国论》)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扬州慢》)

8.病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9.察

(1)与其客语,微察公子(仔细看,观察)(《魏公子列传》)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赤壁之战》)

(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陈情表》)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

10.朝

读cháo:

(1)坐南朝北(对、向)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过秦论》)

(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齐桓晋文之事》)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蜀相》)

(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齐桓晋文之事》)

读zhāo:

(7)朝服衣冠(早晨)(《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曾

读céng:

(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琵琶行》)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读zēng: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赤壁赋》)12.乘

读chéng: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过秦论》)

(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读shèng:

(3)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陈涉世家》)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愚公移山》)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

(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实在)(《齐桓晋文之事》)

14.除

(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苏武传》)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赤壁之战》)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元日》)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陈情表》)

15.辞

(1)未尝稍降辞色(言词,言语)(《送东阳马生序》)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屈原列传》)

(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阿房宫赋》)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鸿门宴》)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琵琶行》)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16.从

用作动词。

(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狼》)

(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用作名词:

(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读zònɡ)(《活板》)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通“纵”,合纵。读zònɡ)(《过秦论》)17.殆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论语》)

18.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诗》)

(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相抵)(《屈原列传》)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石钟山记》)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当,担任)(《陈情表》)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窦娥冤》)

(6)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应当,应该)(《赤壁之战》)(7)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抵挡)(《鸿门宴》)

(8)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遮挡,遮蔽)(《项脊轩志》)

(9)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将会)(《孔雀东南飞》)

(1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蜀道难》)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过秦论》)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孔雀东南飞》)19.道

用作名词: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陈涉世家》)

(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马说》)

(3)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4)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庖丁解牛》)

(5)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论语》)

用作动词: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游褒禅山记》)

20.得

(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取得,获得)(《六国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劝学》)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鱼我所欲也》)

21.度

读dù:

(1)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张衡传》)

(3)秋月春风等闲度(过)(《琵琶行》)

读duó: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过秦论》)

(6)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扬州慢》)

22.非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劝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师说》)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赤壁之战》)

(4)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归去来兮辞》)

23.复

(1)有复于王者曰(禀报)(《齐桓晋文之事》)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师说》)

(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双层)(《阿房宫赋》)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游山西村》)

(5)勿复重纷纭(又,再)(《孔雀东南飞》)

(6)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答复)(《孔雀东南飞》)

(7)复前行,欲穷其林(继续)(《桃花源记》)

24.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寡人之于国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廉颇蔺相如列传》)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对不起,辜负)(《孔雀东南飞》)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失败)(《六国论》)

(8)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蒙受,遭受)(《窦娥冤》)

25.盖

(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张衡传》)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张衡传》)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赤壁之战》)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游褒禅山记》)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因为)(《屈原列传》)

(7)盖音谬也(连词,表原因)(《游褒禅山记》)

(8)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六国论》)26.故

(1)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六国论》)

(2)温故而知新(旧,与“新”相对)(《论语》)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琵琶行》)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赤壁之战》)

(5)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鸿门宴》)

(6)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原因,缘故)(《廉颇蔺相如列传》)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鸿门宴》)

27.固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赤壁之战》)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过秦论》)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廉颇蔺相如列传》)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阿房宫赋》)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六国论》)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师说》)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廉颇蔺相如列传》)

28.顾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回顾)(《项脊轩志》)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赤壁之战》)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鸿门宴》)

(6)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不过)(《廉颇蔺相如列传》)29.国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春望》)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六国论》)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岳阳楼记》)

30.过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阿房宫赋》)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赤壁之战》)

(3)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胜过,超过)(《廉颇蔺相如列传》)

(4)日过午已昏(时间过去)(《项脊轩志》)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劝学》)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鸿门宴》)

(7)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项脊轩志》)

31.何

(1)刘豫州今欲何之(哪里)(《赤壁之战》)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怎么,为什么)(《报任安书》)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鸿门宴》)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愚公移山》)

(7)开国何茫然(多么)(《蜀道难》)

(8)大王来何操(什么)(《鸿门宴》)

32.恨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出师表》)

(2)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报任安书》)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仇恨)(《泊秦淮》)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孔雀东南飞》)

33.胡

(1)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辞》)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过秦论》)

34.患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廉颇蔺相如列传》)

(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忧虑,担心)(《六国论》)

(3)为操后患(祸患)(《赤壁之战》)

(4)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赤壁之战》)

35.或

(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有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陈涉世家》)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如果)(《蜀道难》)

(4)云霞明灭或可睹(也许,或许)(《梦游天姥吟留别》)

36.疾

(1)臣少多疾病(疾病)(《陈情表》)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屈原列传》)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屈原列传》)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劝学》)

(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观猎》)

37.及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屈原列传》)

(2)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到)(《赤壁之战》)

(3)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兰亭集序》)

(4)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师说》)

(5)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赤壁之战》)

(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和)(《廉颇蔺相如列传》)

38.即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则,就)(《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鸿门宴》)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鸿门宴》)

(4)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苏武传》)

39.既

(1)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是)(《隆中对》)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过了,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赤壁赋》)

(3)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赤壁赋》)

40.假

(1)因求假暂归(假期)(《孔雀东南飞》)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

(3)假令仆伏法受诛(假令,假使)(《报任安书》)

41.间

读jiān:

(1)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出师表》)

(2)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婉转)(《琵琶行》)

(3)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读jiàn: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屈原列传》)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6)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邹忌讽齐王纳谏》)

(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鸿门宴》)

42.见

读jiàn: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石钟山记》)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鸿门宴》)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君既若见录(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孔雀东南飞》)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屈原列传》)

(6)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被)(《屈原列传》)

(7)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游褒禅山记》)

读xiàn: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3.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师说》)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师说》)

44.就

(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劝学》)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张衡传》)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隆中对》)

(4)臣请就汤镬(受)(《廉颇蔺相如列传》)

(5)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齐桓晋文之事》)

45.举

(1)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阿房宫赋》)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屈原列传》)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陈涉世家》)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张衡传》)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出师表》)(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总合,聚合,拿)(《赤壁之战》)(7)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挂起,升起)(《赤壁之战》)

(8)杀人如不能举(尽)(《鸿门宴》)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开口讲话)(《孔雀东南飞》)

(1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屈原列传》)

(1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过秦论》)

(12)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

46.绝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屈原列传》)

(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石钟山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的)(《桃花源记》)

(4)不如早与之绝(绝交)(《赤壁之战》)

(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穿越)(《逍遥游》)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劝学》)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石钟山记》)

(8)冰泉冷涩弦凝绝(停,止)(《琵琶行》)

(9)我命绝今日(绝命)(《孔雀东南飞》)

47.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雨霖铃》)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书愤》)

(4)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孔雀东南飞》)

48.克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赤壁之战》)

(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隆中对》)

49.类

(1)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屈原列传》)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公输》)

50.怜

(1)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孔雀东南飞》)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阿房宫赋》)

51.弥

(1)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满,遍)(《扬州慢》)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越,更加)(《六国论》)

52.莫

(1)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ù”,日落的时候,傍晚)(《石钟山记》)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什么)(《赤壁之战》)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能)(《蜀道难》)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没有谁)(《赤壁之战》)

(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逍遥游》)(6)莫辞更坐弹一曲(不要)(《琵琶行》)

53.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示儿》)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竟然)(《石钟山记》)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师说》)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赤壁之战》)

54.内

(1)内外多置小门(里面,跟“外”相对)(《项脊轩志》)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出师表》)

(3)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鸿门宴》)

55.期

读qī: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陈涉世家》)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及,至)(《兰亭集序》)

读jī: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周年)(《邹忌讽齐王纳谏》)

56.奇

读qí: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六国论》)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张衡传》)

(3)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孔雀东南飞》)

读jī: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核舟记》)

57.迁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琵琶行》)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六国论》)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张衡传》)

58.请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璧有瑕,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廉颇蔺相如列传》)

(3)俯身倾耳以请(请教,请示)(《送东阳马生序》)

(4)请献十金(愿意)(《公输》)

(5)请命:①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②请示;③请求任命官职。

59.穷

(1)人穷则反本(困窘,处境困难)(《屈原列传》)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孟子》)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寻求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隆冬)(《送东阳马生序》)

60.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鸿门宴》)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琵琶行》)

(3)公然抱茅入竹去(离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鸿门宴》)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雨霖铃》)

61.劝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勉励,鼓励)(《逍遥游》)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赤壁之战》)

62.却

(1)相如因持璧却立(退,退回)(《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六国论》)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夜雨寄北》)

63.如

(1)纵一苇之所如(到……去,往)(《赤壁赋》)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像)(《六国论》)

(3)弟子不必不如师(比得上)(《师说》)

(4)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表示转折,而)(《赤壁之战》)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像是)(《鸿门宴》)

(6)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使)(《赤壁之战》)

64.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也表示复数,你们)(《鸿门宴》)

(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像那……”的意思)(《岳阳楼记》)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65.善

(1)禹闻善言,则拜(美好)(《孟子·公孙丑》)

(2)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鸿门宴》)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口技》)

(4)善刀而藏之(擦拭)(《庄子·养生主》)

66.少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陈涉世家》)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口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师说》)

67.涉

(1)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报任安书》)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赤壁之战》)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鸿门宴》)

(2)何可胜道也哉(尽,完全)(《游褒禅山记》)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六国论》)

(4)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廉颇蔺相如列传》)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岳阳楼记》)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琵琶行》)

(2)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

70.使

(1)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命令,让)(《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归园田居》)

(3)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出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六国论》)

(5)会使辙交驰(使者)(《〈指南录〉后序》)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归去来兮辞》)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六国论》)

(3)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琵琶行》)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因此)(《师说》)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石钟山记》)

72.适

(1)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去)(《诗经·魏风·硕鼠》)

(2)前年适清河张氏(女子出嫁)(《柳毅传》)

(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顺从,适合)(《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73.书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写,记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国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师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邹忌讽齐王纳谏》)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撰著)(《张衡传》)

(2)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通“嘱”,嘱托)(《冯谖客孟尝君》)

(3)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隶属)(《项羽本纪》)

(4)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过秦论》)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赤壁之战》)

(2)范增数目项王(屡次)(《鸿门宴》)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六国论》)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赤壁之战》)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过秦论》)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六国论》)

78.说

(1)请说之(解说)(《公输》)

(2)是说也,人常疑之(言论,说法,主张)(《石钟山记》)

(3)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公输》)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鸿门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偏私)(《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 [元]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练习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押题预测 【名师精选热点试题,值得下载练习】 过永乐文长老①已卒 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②,葛洪③川畔待秋深。 [注]①永乐:在今浙江嘉兴西北。文长老:即文及,蜀人,嘉兴本觉寺住持。②圆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 天竺寺相见。③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 神仙导养之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不可识”“无处寻”,给人空虚无常之感,体现悼念僧人不同于世俗的特点。 B.颔联叙述两人交往事实,并扣紧“去来今”等佛家术语,表达诗人对时 光短暂的感叹。 C.颈联中的“存亡惯见”,重在“惯”字,见亡应流泪,却接以“浑无泪”三字,语特沉重。 D.尾联运用典故设喻,把圆泽比文及,既赞美了文及道行高,又表现了诗 人对文及的思念之情。

2.请简要赏析首联中“惊”“觉”二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B 2.①“惊”,上次见面时文及的病容使诗人吃惊,“觉”,此时到来,到处寻找 文及,不过没有找到。 ②“惊”“觉”二字既简洁地串起了诗人与文及的交往,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 文及生病及离世的伤感,情感炽烈。 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释】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风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此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干的角落。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意境

难点 5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 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意 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 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 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 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 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 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 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答出内容方面的作用,给1分;答出形式方面的作用给1分;两方面答全,给3分)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完整版)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一般答题模板 修辞方法 【设问示例】 1、本诗歌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方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x句或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方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板】 本诗歌(x句或x联)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得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再对相关诗句作简要解说; (3)最后对其作用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1)首先确定诗歌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接抒情,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然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答题模板】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或形式、整体或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的观点的依据。 【答题模板】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1)首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然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模板】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 (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古典诗词赏析及题型解析 一、2020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译文: 标题: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 首联: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 颔联: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 颈联: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 尾联: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从标题的理解、首联的内容、颔联的情感、尾联的手法设题。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试题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思想情感题,对于病种好友,诗人有不能共游的遗憾,对友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对来日观景的展望。这既是符合我们人之常情的感情,也是根据行文表现出来的感情。

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最全归纳知识讲解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

江苏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有答案

江苏省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几复①和答所寄 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②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注】①几复:即黄几复,诗人好友。时几复由南四会至汴京,作者亦由德州德平调汴京。两年前作者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作个:这个。 1.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5分) 2.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请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11分) 洗竹简诸公同赋 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②劖,砍去。 3.“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4.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6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11分) 夜过鉴湖 戴昺 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5.《夜过鉴湖》中“推篷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5分) 6.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11分)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7.分析上阕“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8.赏析下阕“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妙处。(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11分)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9.请简要分析本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10.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11分)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5分) 12.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3.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5分) 14.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11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③病渴:指消渴之疾。④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 1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古代诗歌阅读 (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

打印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 64篇

1.《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