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观测实习

海洋观测实习

海洋观测实习
海洋观测实习

海洋调查与检测实习报告

学院:海洋学院

专业:海洋科学

学号:10051128

姓名:王婉莹

海洋调查与检测实习报告

王婉莹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1005112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样品采集方法;海水水质分析样品的采集方法;海水盐度、温度以及透明度等的测定方法;一些极地海洋生物生活环境的介绍。关键字: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盐度;生活环境

Marine survey and inspection report

Wang Wanying

Tianji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0051128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and benthic sample collection method; Sea water quality analysis sample collection method;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salinity, temperature and transparency; The introduction of some polar ocean creatures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plankton; benthic; salinity; living environment

0. 前言

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

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1.实习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习可巩固和加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掌握部分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对海洋各种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海洋科学理论的理解,锻炼意志,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更好地从事海洋研究、海洋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打好殷实的基础。同时锻炼调查的组织者、参与者的动手、动脑以及与人员协调合作的能力。

2.实习时间和地点

表1 实习安排表

3.实习内容

3.1生物参数

3.1.1浮游生物

3.1.1.1微型浮游生物

对于微型浮游生物,采水器方式采集预定水层微型金藻、微型甲藻、微型硅藻、无壳纤毛虫和领鞭虫等样品。用孔径20μm的筛绢预过滤去除大于20μm的生物,样品用鲁哥氏液固定,每1dm3水样加入10~15cm3,根据洋浦你的实际浓度作适当增减。对样品做电镜观察分析,选用戊二醛固定,根据样品浓度加入样品体积的2%~5%。

图1采水器3.1.1.2小型浮游生物

垂直拖网:小型浮游生

物用浅水III型浮游植物网

或浮游生物网采集,按规定

的网具自海底至水面垂直

拖网取样。固定后在实验室

内进行样品的分析鉴定。

垂直分段拖网:连续站

或有特殊要求的站位采用

垂直分段拖网。图2浮游生

物网

3.2水文要素

3.2.1盐度

手持式盐度计主要利用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且入射角正弦之比恒为定值,此比值称为折光率。利用盐溶液中可溶性

物质含量与折光率在普通环境下成正比例,可以测定出盐溶液的折光率,这样盐度计/折射仪就求算出盐的浓度。

盐度计可以快速地读取盐分浓度或海水比重。广泛应用于海洋,渔场,养殖场使用的海水,水族馆使用的海水或人工海水, 储藏鱼使用的盐水等的浓图3 手持式盐度计

度管理。

使用前应注意用净水滴于观测面上加以校正,测量时将海水滴至观测面上通过观测镜进行读数,读数时注意视线与刻度保持水平,使用完毕之后要注意盐度计的保存。

本次实习测得的盐度为1.48%。

3.2.2温度

把水温表直接浸入海水中进行测温时,首先将金属管上端的圆环用绳拴住,在离开船舷0.5m以外的地方放入水中,然后提上,把桶内的水倒掉,再重新放入水中,并浸泡在0~1m深度处感温5min后去上读数。为了避免外界气温、风及阳光的影响,读数应在背阳光、背风处进行,并力求迅速,要求温度计离开水面到读数完毕的时间不得超过20s。根据准确度要求,读数要精确到0.1℃。为此,在读数完毕后,将圆桶内的海水全部倒掉,并把表面温度计放在阴暗的地方。

在用水桶取水观测时,应将取上的一桶海水放于阴影处,把表面温度计放入桶内搅动,感温1~2min后,将海水倒掉,再去重新取上一桶海水并把表面温度计放入桶内(此时必须注意,在把温度计放入桶内之前,应将温度计桶内的海水倒尽)。表面温度计在桶内感温3min后,即可进行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可离开水面。第一次读数后,过1min后再读数一次,当气温高于水温时取偏低的一次;反之,取偏高的一次,并计入表中。

本次实习测得的表层的温度为26.9℃。

3.2.3透明度

观测透明度盘的透明度盘是一块漆成白色的金属圆盘,直径30cm,盘下悬挂有铅锤(约5kg),盘上系有绳索,绳索上标有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记号。绳索长度应根据海区透明度值大小而定,一般可取30~50m。

图4透明度盘

观测时,在主甲板背阳光处,将透明度盘放入水中,沉到刚好看不见的深度,然后再慢慢地提到隐约可见时,读取绳索在水面的标记数值(有波浪时应分别读取绳索在波峰和波谷处的标记数值)。读到以为小数,重复2~3次,取其平均值,即为观测的透明度值,记入观测记录表中。

本次实习测得的透明度为92.5cm。

表2海水水文要素记录表

海区_______站位_____船名______航次_____观测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4.样品采集技术要点

4.1采样层次

表3采样层次表

4.2温度、盐度

观测海面上1min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在定点连续观测中,还应观测日最高、最低和最小相对湿度。

4.3透明度

出海前应检查透明度盘的绳索标记,新绳索使用前须经缩水处理(将绳索放在水中浸泡后拉紧晾干),使用过程中需增加校正次数。

若倾角超过15°,则应进行深度订正。当绳索倾角过大时,盘下的重锤应适当加重。

透明度的观测只在白天进行,船到站观测,观测地点应选择在背阳光的地方,观测时必须避免船上排出的污水影响。

透明度盘应保持洁白,当油漆脱落或脏污时应重新油漆。

每航次观测结束后,透明度盘应用淡水冲洗,绳索须用淡水浸洗,晾干后保存。

4.4溶解氧

待测的海水样品在转移至容器是要注意做好排氧工作即排出瓶子中已存在的空气中的氧气以避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5.极地海洋生物

5.1白鲸

白鲸拉丁学名为:Delphinapterusleucas

白鲸属海豚科,通体雪白,身长

3.7~

4.3m。白鲸成年白鲸体长约3~5公

尺大小,体重约0.8~3.0t。幼鲸体长约

1.5~1.6公尺,体重约80kg。白鲸的头部

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

很短,唇线却很宽阔,喜群居。身体颜

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

比较缓慢。

白鲸具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通常由同一性别与年龄层的白鲸所组成,另外也有规模较小的母子对白鲸族群。没有猎人或天敌威胁时,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鲸可聚集达数千头以上。白鲸能发出多种变化多端的声音,包括旋转的颤音、嘎嘎叫、似钟声、尖锐的啪啪声(可能由拍击颚部所产生) 、与近似推动生锈门板的声音。

5.2北极狐

北极狐拉丁学名为:Alopexlagopus

北极狐体长50~55cm,尾长

28~31cm,肩高在25~30cm,体重

3~3.8kg。雄性略大。北极狐额面狭,

吻部很尖,耳短而圆,颊后部生长毛,

脚底部也密生长毛,所以适于在冰雪

地上行走,尾毛蓬松,尖端白色,身

体略小于赤狐。北极狐毛皮既长又软

且厚,所以北极狐可忍受严寒。冬天毛色为纯雪白色,仅无毛的鼻尖和尾端黑色,自春天至夏天逐渐转变为青灰色,特称“青狐”。

北极狐分布于北冰洋的沿岸地带及一些岛屿上的苔原地带,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狐喜欢在丘陵地带筑巢,而北极狐的巢有几个出入口。科学家报告称,北极狐平均一天能行进90km,可连续行进数天。能够在数月时间内从太平洋沿岸迁徙到大西洋沿岸。它们会在冬季离开巢穴,迁徙到600km外的地方,在第二年夏天再返回家园。

5.3北极熊

北极熊拉丁学名为:Ursusmaritimus

北极熊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食肉动

物,成年北极熊直立起来高达3.3m,重达

800kg,在冬季来临前脂肪将大量积累,它

们的体重可达1000kg。熊掌可达30cm宽,

熊爪可超过10cm,北极熊奔跑的时速可达

40km,还能在海里以时速10km游97km

远。北极熊嗅觉灵敏,可以捕捉到方圆1km

或冰雪下1m的气味。

北极熊头部相对棕熊来较长而脸小,

耳小而圆,颈细长,足宽大,肢掌多毛,皮肤呈黑色。北极熊的毛是无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但它的皮肤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看见皮肤的原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方法。

北极熊不相同于其他熊类,它们并不会冬眠,因为它们适应寒冷天气。因为在北极的水不是被冰封,就是盐份过多而不宜饮用。北极熊的主要液体来源为猎物的血液。

5.4企鹅

企鹅拉丁学名为:Sphenisciformes

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这些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

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

并且脚比较短且平。

南极虽然酷寒难当,但企鹅经过数千万年

暴风雪的磨炼,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密接

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难以浸

透,就是气温在零下近百摄氏度,也休想攻破

它保温的防线。南极陆地多,海面宽,丰富的

海洋浮游生物成了企鹅充沛的食物来源。

企鹅不会飞,善游泳。在陆上行走时,行动笨拙,脚掌着地,身体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维持平衡。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卧倒,舒展两翅,在冰雪上匍匐前进;有时还可在冰雪的悬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 5.5海龟

海龟拉丁学名为:Sea turtle 海龟是存在了1亿年的史前爬行动物。海龟有鳞质的外壳,尽管可以在水下待上几个小时,但还是要浮上海面调节体温和呼吸。最大型的海龟是棱皮龟,长达2m ,重达1t 。最小的是橄榄绿鳞龟,有75cm 长,40kg 重。

海龟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龟壳,它可以保护海龟不受侵犯,让它们在海底自由游动。除了棱皮龟,所有的海龟都有壳。棱皮龟有一层很厚的油质皮肤在身上,呈现出5条纵棱。海龟与陆龟不同的是,海龟不能将它们的头部和四肢缩回到壳里。像翅膀一样的前肢主要用来推动海龟向前,而后肢就像方向舵在游动时掌控方向。

在成熟之前雄性和雌性海龟的体态是一样的。当雄性海龟成熟时,尾巴变长变厚,因为生殖器官就在尾巴底部。 5.6珊瑚

在强光水域

枯床

线水流普

5.7水母

5.7.1安朵仙水母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

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 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磲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 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5.7.2海蜇

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中国南北各海中。尤

其是浙江沿海最多。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海蜇为生活在近海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较弱。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的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

动,随波逐流。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 5.7.3海月水母

其伞缘具刺细胞的触飘逸的情形有如许多小十分优但不小心碰触到它

成熟的海月水母伞体内有四个苜淡粉红色的生雌雄个体分别会产

年青小水母的口腕及触手体型有如小

年青的海

月水母生殖器官是呈乳白

当浮浪幼体接触到可以固它便逐渐形,它们有着向上水螅体看起来水螅体可

而且可以用复制许多也由于这种特殊的无性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产生

6.结束语

通过实习更加深刻的记忆了一些常用的海洋调查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也学会了海洋调查仪器的使用。实习不仅加深了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更锻炼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海洋以及海洋资源的广大。海洋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能源资源、空间资源和化学资源,然而现在被人们探索的仅仅只有5%,剩下的还需要后人努力探索、不断追求。所以,作为一名海洋学子,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海洋开发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侍茂崇,高郭平,鲍献文.海洋调查方法导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267-270.

[2].GB/T 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观测. [3].GB/T 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海洋信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1 海洋信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目录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2)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2) 2.2对于海洋的战略信息的了解 (3) 3.当今的海洋信息 (3) 3.1当今海洋信息的获取 (3) 3.1.1海底观测网络 (3) 3.1.2海洋信息获取装备 (4) 3.2海洋信息的处理 (4) 3.2.1海洋信息的处理的技术 (4) 3.2.2我国对于海洋信息的处理 (5) 4.我国海洋信息获取所面对的困难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6) 参考文献 (7)

1.获取海洋信息的意义 在19世纪时,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建立了海权论,他指出海洋关系到国家的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且进一步指出欲发展海洋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以控制海洋,基于强大的军事力量的保护才能对利用海洋发展商业贸易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一系列经济行为,以使国家强大。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经济行为,脱离了对海域的了解,对海洋水文信息,海底地质构造的了解,都是难以开展的,只有当我们对海洋的各项信息有足够的了解时,我们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否则就如同失去双眼与他人交战,或者如盲人摸象般在海洋中搜取资源,都没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由此可见,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国家拥有制海权的基础,更进一步而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获取海洋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历史上世界对于海洋信息的获取 2.1对海岸线的了解 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获取海洋信息,大概要数对海岸线的了解。我国早在15世纪明朝之时,便组织过由郑和率领的舰队七次出海远行的行动,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海图集,最远抵达了非洲东部,极大地扩充了当时明朝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而海岸线信息的影响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有着更深的体现。 16世纪时葡萄牙迫于西班牙在陆地上的贸易封锁,在亨利王子的带领下,葡萄牙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通过海上的航行他们了解了葡萄牙周围的海岸地貌,从而绘制出了葡萄牙与印度一带以及葡萄牙与非洲之间的海上航线,从海上打开了市场。通过从东方交易而回的香料、象牙和黄金以及从非洲交易而回的黑奴等资源,葡萄牙的经济迅速崛起发展成一代世界强国。而麦哲伦舰队的环球航行所带来的世界海洋地理消息同样使得西班牙在海洋活动中收益良多成为一代海上霸主。继葡萄牙与西班牙之后出现的海上霸主乃是仅仅身处于弹丸之地的荷兰,但是陆地面积的狭小并没有成为荷兰成为世界强国的阻碍,因为他们拥有着强大的海洋力量。在一开始荷兰仅是因为其海上运货能力高超,以“海上马车夫”而闻名,真正使得荷兰走向海洋强国乃至世界霸主的转折点是在荷兰绕过好望角发现了马六甲海峡之后。通过控制这一海峡并成立东印度公司运转东方的商业,荷兰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资本,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主。 在其之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更是凭借着对全球海域的了解而成为了一代海上霸主。对海岸线信息的了解是人类对于海洋信息最初步的获取,可即便只是最基础的对海岸线的信息的了解,也会对人类的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海洋信息的重要性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及应用进展 朱伯康1,许建平1,2 (1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 21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为了使各国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国际A rgo计划的实施进展,以及帮助广大民众认识实施A rgo计划的重要性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国际A rgo信息中心、国际A rgo科学组和国际A rgo资料管理组联合编写了一本科普宣传册,题为“A rgo,一个观测实时海洋的剖面浮标网”,经翻译、整理成文,以帮助国内读者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新世纪的重大国际观测计划。 文章从陈述开展海洋观测的重要性和实施A rgo计划的必要性着手,系统介绍了全球A 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的现状和A rgo资料应用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A rgo计划的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国际A rgo计划;实时海洋观测网;剖面浮标 中图分类号:P71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22029(2007)0120069208 引言 A rgo海洋观测网建设是一项国际合作计划。它采用一种沉浮式的自动观测浮标收集无冰冻海洋剖面的温度、盐度和海流等要素资料。A rgo浮标与JA SON卫星高度计协同配合,可以对全球海洋进行大面积观测。 A rgo计划会很快实现它的设计目标,即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观测网在24h内可向研究人员和从事海洋、气象预报的相关业务中心快速提供海洋观测资料。世界上已经有23个国家参与国际A rgo计划,并有很多国家参与了浮标布放等工作。A rgo计划的实施,使得人们从海洋内部获取信息的手段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1 人类为何要开展海洋观测 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的变化及其对区域性的影响。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mm速率加速上升,北极的冰层覆盖面也在开始收缩,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就全球而言,自从186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10个最暖年中,其中有8个出现在最近10a中。通过对地球的辐射平衡和海洋 收稿日期:2006208215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2002CB714001)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朱伯康(1954-),男,浙江长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调查和技术信息工作。的热贮量观测表明,过去10a,全球因表面温度升高使热能增加了约1W m2(瓦 平方米)。 这些影响是气候长期变化和自然界异常现象共同造成的。这一方面对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打开北极海域的航运通道等是有利的;而在另一方面则会引发沿海地区的洪水,产生严重干旱,以及频发极端恶劣的高温(热浪)天气事件和严重的热带气旋。 人类认识(当然最终是为了预测)海洋和大气的变化,对于指导一些国际性的活动、优化政府的决策、以及调整工业布局策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准确预测气候,人们首先需要知道自然演变和长期变化的相对重要性。这只有通过大气和整个地球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预测模式来实现。 由于缺乏对大气、海洋和陆地持续不断的观测,阻碍了气候研究模式的发展和可靠性的提高。近期的分析研究表明,大西洋中向北输送热量和影响西欧气候的海流,在过去的10a中已经减弱了30%。这项研究结果是根据过去40a 中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调查所得出的。这种变化可能是导致大西洋环流格局产生巨大变化的一种趋势(图1),或者说这种变化仅仅是自然的异常现象,将来会恢复,这项研究结果也又可能是受观测资料的限制而得出的错误结论。 正是由于缺乏对影响全球气候关键因素的观测,才促使各国政府在2003年构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GEO SS)”。欧洲则提出了建设“全球环境和安全监测系统(G M ES)”。GEO SS和G M ES的目标,旨在为预测影响天气、气候、水、能源、人类健康,以及灾害等的全球变化问题,提供必要的观测资料。GEO SS又分气候和海洋两个部分,即“全球气 第26卷 第1期2007年1月 海 洋 技 术 O CEAN T ECHNOLO GY V o l126,N o11 M arch,2007

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

软件学报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 Journal of Software,2013,24(Suppl.(1)):148?157 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 +86-10-62562563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版权所有. Tel/Fax: ? 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 李正宝, 杜立彬, 刘杰, 吕斌, 曲君乐, 王秀芬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01) 通讯作者: 李正宝, E-mail: lizhengb@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 摘要: 海底观测网络已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获取平台.首先简要介绍了世界各国在海底观测网络研究 领域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各国海底观测网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海底观测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初 步解决方案,探讨了海底观测网络下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海底观测网络;关键技术;进展;展望 中文引用格式: 李正宝,杜立彬,刘杰,吕斌,曲君乐,王秀芬.海底观测网络研究进展.软件学报,2013,24(Suppl.(1)):148?157. 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1000-9825/13016.htm 英文引用格式: Li ZB, Du LB, Liu J, Lü B, Qu JL, Wang XF.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Ruan Jian Xue Bao/Journal of Software, 2013,24(Suppl.(1)):148?157 (in Chinese).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1000-9825/13016.htm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LI Zheng-Bao, DU Li-Bin, LIU Jie, Lü Bin, QU Jun-Le, WANG Xiu-Fen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Shandong Science Academy, Qingdao 266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Zheng-Bao, E-mail: lizhengb@https://www.doczj.com/doc/c211782922.html, Abstract: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has been an important data acquisition platform in 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ger provi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 followed b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ess from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round the world on seafloor cable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s. It also explores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preliminary solutions employed in seafloor observatory network system. Key words: seafloor observatory system; key issu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由于缺乏有效的 观测手段,目前人类对海洋尤其是深海的认识依然肤浅.继海洋调查船和遥感卫星之后,海底观测网络成为人类 探测深海的第3个重要平台[1].海底观测网络能够长期、实时、连续地获取所观测海区海洋环境信息,为人类认 识海洋变化规律、提高对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提供支撑,对于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生态系统保护、 气候变化应对、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权益维护、海上航运和国防安全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 本文回顾了海底观测网络的发展历史,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成果,指出构建海底观测 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初步解决方案,探讨海底观测网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世界和我国海底观测网络 建设有所借鉴. 1 国外海底观测网络系统发展现状 20世纪末以来,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凭借在海洋观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开展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13AA09A411);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1105030, 201305026); 山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ZR2012FL14) 收稿时间:2013-05-02; 定稿时间: 2013-08-22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海洋观测站点管理办法 根据2019年7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9年8月19日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站点管理,保护海洋观测设施和观测环境,服务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设立、调整和保护海洋观测站点,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海洋观测站点,包括海洋观测站、测点、浮标、潜标、雷达站、海上观测平台、海底观测站点等。 第三条海洋观测站点分为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 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是指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海洋观测网规划统一设立的海洋观测站点,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 第四条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内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近岸海域内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以及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海洋观测站点的管理。 第五条海洋观测站点的设立和调整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海洋观测站点的调整,包括海洋观测站点的迁移、撤销以及观测要素和规模的变更。 第六条设立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由海区派出机构按照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组织专家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论证,报经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设立。 第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迁移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站点: (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依法占用的; (二)海洋观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或者不能确保海洋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的;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发挥海洋科技进步对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制定《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11-2015年,部分领域展望到2020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一)面临形势 未来5-10年是我国海洋科技实现战略性突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开发进入立体开发阶段,在深入开发利用传统海洋资源的同时,不断向深远海探索开发战略新资源和能源,大力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海洋大国将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与此同时,海洋科技向大科学、高技术体系方向发展,进

入了大联合、大协作、大区域研究阶段;海洋调查步入常态化和全球化,海洋观测进入立体观测时代,并向实时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业务化海洋学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不断催生海洋新兴产业。 从国内看,未来5-10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更大的挑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变化呈现阶段新特点,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和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瓶颈制约持续增大。同时,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任务更加艰巨。 国内外的新形势新趋势对海洋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海洋科技发展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为主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争取尽快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增强我国海洋能力拓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海洋事业协调发展,为

海洋环境观测与数据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重点介绍物理海洋环境现场调查的仪器使用,并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海洋调查仪器重点介绍温盐深仪(CTD)、转子式海流计(RCM)、电磁式海流计(ECM)、声学式海流计(ADCP)、海洋观测浮标等仪器的原理、设置方法。针对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本课程简单介绍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方法及应用,包括傅里叶分析、潮汐调和分析及小波分析;数据“场”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应用,包括客观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2.设计思路: 海洋观测是获得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是时间和空间的变量,包含非常复杂的因素,因此,掌握海洋数据分析方法并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规律是研究海洋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工具。本课程讲授的思路为:仪器的原理方法 海上实验让学生掌握物理海洋常规仪器的原理、方法并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重点是温、盐、深、海流、气象要素等观测仪器的设置、使用方法,海洋模型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方法。难点是海洋数据分析,要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物理海洋学》 后置课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为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提供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环境科学高年级学生提供海洋数据观测、数据分析的技能,引导学生增强沟通和团队合作意识。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掌握物理海洋调查仪器的方法原理、仪器的设置操作、海上仪器的布放、观测数据的分析等基本技能。 (2)海上实习前,能自行进行仪器的设置操作,提高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掌握四维时空数据的分析方法,能通过数据方法发现问题、解决海洋环境问题。 三、学习要求 为顺利完成本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学生需要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2)课堂上介绍仪器设置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需要做好笔记,记好仪器操作步骤; (3)课下需要小组协作,加强动手能力,数据分析部分需要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完成课下作业并需要提交数据分析报告。 四、参考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 选用教材 《DA T A ANAL YSIS METHODS IN PHYSICAL OCEANOGRAPHY》. WILLIAM J. EMERY,RICHARD E. THOMSON. 2004 Elsevier B.V.。 2. 主要参考书 [1]《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侍茂崇等编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潮汐原理与计算》,黄祖珂,黄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编(2014-2020年度)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 (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

影响范围广。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针对研究热点,优先选择海洋科学的重点观测内容,提升关键海洋现象和海洋过程的观测能力,保证获取有效的海洋科学试验观测资料。 (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及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海洋观测网基本框架,在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岸基海洋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河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岸基雷达站等。岸基海洋观测站(点)主要开展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目前已建设国家基本海洋站(点)120多个,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数十个。为水利、气象、海事、教育、科研等服务的专业河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科学试验站也已达到一定数量。其中河口水文站主要开展河口区域的水文观测;海洋气象站主要开展海洋气象要素,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的观测;验潮站主要开展港口码头的潮位观测;岸基雷达站主要开展海流、海浪、海冰和气象等观测,其覆盖率不断提高。 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主要由各种浮(潜)标、调查断面、海上平台、志愿船和卫星等组成。我国已建成业务化观测浮(潜)标40余个,主要布设在我国陆架

2016年大连市海洋观测预报工作方案

2016年大连市海洋观测预 报工作方案 2016年3月

一、海洋观测 (一)海洋站观测 工作内容 在老虎滩、小长山、温坨子、长兴岛和皮口5个海洋站开展业务化观测, 具体工作内容见附录1。 (二)浮标观测 工作内容 老虎滩站1个3m浮标站位的观测工作。 小长山站1个1m浮标站位的观测工作。 温坨子站1个1m浮标站位的观测工作。 长兴岛站1个1m浮标站位的观测工作。 (三)雷达观测 (四)海冰观测 工作内容 开展大连沿海重点岸段的海冰观测 (五)备品备件库建设 工作内容 开展海洋观测系统备品备件库建设 (六)海洋站水准联测工作 工作内容 根据《全国海洋站水准连测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海洋站水准连测 工作。

(七)运行管理 1、应急观测管理 开展海洋灾害响应期间的应急观测工作。具体按照《北海区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及《大连市海洋预报台灾害应急预案》执行。 2、运行维护管理 按照观测业务运行管理规定和海洋观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责任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维护。自动观测系统配件出现故障或损坏时,由预报台负责修复或更换。岸基观测仪器故障后,正常情况下在7天内恢复正常使用,浮标等离岸观测仪器故障后,正常情况下在15天内恢复正常使用。修复后的仪器必须经过检定/校准或检验,确认恢复正常后方可投入使用。 3、质量管理 观测系统要严格质量管理,在通过CMA认证基础上,重点在管理体系运行、仪器设备检定、观测资料审核、人员培训和资质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所有在用的海洋观测仪器必须严格执行《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在有效检定周期内使用。 海洋观测工作应严格按照有效标准或规范执行,严禁使用未经批准、备案的标准开展与计量有关的观测预报工作。 严格资料审核制度,所有自动观测资料要指定专人进行实时监控,非实时资料要经过预审和审核,保证第一手资料的准确规范有效。 4、运行监控管理 (1)海洋观测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 按照《海洋观测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对海洋观测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 (2)开展海洋观测系统定期巡查和计量检定工作 将会同国家/海区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通过定期巡查,对管理体系运行进行检查,组织开展观测业务检查考核工作。

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

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 摘要:如今海洋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的开发也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当然海洋的开发不像在陆地上那么容易,还有很多困难,海洋天气的观测就成为海洋开发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海洋观测可以为海洋的开发带来诸多便利,本文就对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以及展望展开描述。关键词:海洋天气预测重要性进展展望 前言:海洋气象学是研究海上大气的物理信息,以及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因此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由于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为海洋所覆盖,而海水又具有和陆地迥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决定了海洋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海洋的天气观测在海洋开发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国也正在争相研究海洋气象,在某种程度上,海洋气象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洋开发的地位与荣誉。现在我们就国外与国内海洋气象的发展情况展开讨论。一、国外海洋天气观测的进展、现状 在20 世纪初,大气科学作为物理学科的分支起始于局地天气观测,用电报收集资料、绘制地面天气图并试作天气预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初,美国开始发布北半球气压和温度地面图。虽然许多地区仍无观测,但这些地面图显示了大尺度高、低压系统的移动特征。20 年代初,以挪威流体力学家V. Bjerknes 等为首的Bergen 学派根据地面资料分析提出了气旋、锋面和气团学说[1] ,为天气学分析和动力预报树立了一重要里程碑。

不久,由于刚刚萌芽的航空业的需要,少数气象站开始了无线电高空探测。在此之前人们曾使用风筝测量近地面大气的温、湿度、气压和风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线飞机轰炸等战争需要加速了欧、美高空观测网的建立,使天气分析从二维扩充到三维空间,展示了高空气流结构与地面气压系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以Rossby 为首的芝加哥学派通过高空天气图分析,发现了高空急流和大气长波的运动规律并建立了长波的数学流体力学模型,从而开拓了作为天气分析、预报理论基础的大尺度大气动力学。不久在Rossby 长波理论的基础上,Charney (1947) 和Eady (1949) 提出了能解释温带气旋发展的斜压不稳定理论[2] 。 50 年前,最盛行的天气预报技术是沿袭Bergen 学派使用过的运动学方法或外推法。自从首次数值天气业务预报模式问世以来,数值动力(和概率)预报逐步在各国气象中心普遍采用,以指导6~12 小时以后的天气形势(要素)预报。数值模式发展和预报水平几乎每十年上一新台阶。如50 年代中期Phillips (1956) 发展的二层模式到后期出现的多层准地转、静力平衡、斜压模式。这些简单模式虽然不能预报实际“天气”,但使人们看到了中纬度气旋系统和大气长波运动的特征。 80 年代,大气对内、外部强迫的响应普遍受到重视。与潜热释放、积云对流、边界层物理、大气辐射有关的物理过程通过参数化引入模式,这些物理参数化又被各种野外加密观测资料验证。虽仍有不少不确定性,但“模式大气”越来越接近实际大气,使短期数值预报逐渐成为天气预报技术的主流,并超过概率统计预报的准确率。尤其是对爆发性气旋和那些有一定斜压性的天气系统。中、长期预报模式中还考虑土壤、植被的影响以

海洋调查行业研究

海洋调查行业研究 (一)行业基本情况 1、主管部门 我国“技术服务业-海洋服务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 局主要负责协调海洋监测、科研、倾废、开发利用;监测、评估海洋经济业务的 运行;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有关制度,起草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报告书,制定规章;规范管辖海域使用秩序;依法维护海洋权益;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全球和地区海洋事务等。 2、政策法规 海洋政策法规与规划是国家海洋行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政策法规与规划对海洋事业发展有着长期的、战略性的深远影响。正确制定并实施相应海洋政策、法规与规划,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围绕海洋发展的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国家海洋局、工信部及相关部门先后颁 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指导意见。 3、行业概况

近年来,全球已经进入大规模高科技开发海洋的新时期,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把海洋综合利用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从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来看, 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万亿元,同比增长9.0%,占当年GDP总量的9.5%。 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 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 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为 2.86万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的40.63%;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总产值为 1.46万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的20.76%;海洋相关产业总产值为 2.72万亿元,占海洋经济总量的38.61%。 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海洋信息获取的广泛性、准确性、及时性及可预见性变得尤为重要。2014年底,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我国海洋观测网的发展现状已不适应国家海洋经济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_整理(2014_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规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 (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海洋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我国是世界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围广。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针对研究

海洋观测史(DOC)

海洋遥感观测 海洋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起步期(1939-1969)、试验期(1970-1977)、研究期(1978-1991)、应用期(1992-至今)。 起步期(1939-1969): 海洋遥感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首次利用航空遥感方式完成了河口海岸制图与近海水深测量的工作。1950年美国航空遥感与海洋调查船完成了大规模湾流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遥感技术。卫星遥感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第一颗电视与红外观测卫星TIROS-I,卫星在获取气象资料的同时还获取了无云海区的海表面温度场资料,从而拉开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进行海洋研究的帷幕。 试验期(1970-1977): 1969年NASA在Williams大学召开研讨会,推动了1973年天空实验室(Skylab)航天器和1975年地球实验海洋卫星(GEOS-3)高度计的发展。其中Skylab航天器证实了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对地球进行连续观测的潜力,而GEOS-3则是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测量海表面高度的卫星。随后,NASA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高分辩率多光谱扫描仪,这些扫描仪装载在Landsat系列卫星上沿用至今。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0年1月发射改进型TIROS卫星,又在1972-1976年发射NOAA系列卫星(NOAA-1至5),这些卫星装载的红外扫描辐射计与微波辐射计,可以用来估计海表面温度、大气温度以及湿度剖面等海气参数。 研究期(1978-1991): 1978年NASA连续发射了三颗卫星,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的TIROS-N与Nimbus-7卫星。这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卫星海洋遥感新纪元的开始,并反映了可见光、红外、微波海洋遥感的概貌,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 Seasat-A卫星上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提供的海洋信息包括海表面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等。虽因电源故障,Seasat-A寿命仅为108天,却获得极其宝贵的海洋资料,因此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 TIROS-N卫星上装载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和TIROS业务化垂直探测器(TOVS)。NOAA于1981年推出卫星海表面温度业务化反演算法(MCSST),因此TIROS-N 奠定了卫星海表面温度进入气象、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基础。

海洋预报规范

海洋预报规范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事业。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五条国家鼓励、支持海洋观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海洋观测预报人才,促进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 第六条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实施。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国防安全。 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将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和海上其他重要区域作为规划的重点。 第八条海洋观测网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目标、海洋观测网体系构成、海洋观测站总体布局及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并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

附件二 “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 “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 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是“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项目之一。其总体目标是:开发深海观测网络关键技术,并通过与国际已有海底观测网络(如MARS)相合作的方式,研制深海观测网络关键设备,实现与国际已有海底观测网络的接并以及原位实时数据的获取,初步形成深海海底观测网络建设能力,为我国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 2.项目总体目标 开发深海观测网络关键技术,并通过与国际已有海底观测网络(如MARS)相合作的方式,研制深海观测网络关键设备,实现与国际已有海底观测网络的接并以及原位实时数据的获取,初步形成深海海底观测网络建设能力,为我国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奠定基础。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考核指标

(1)接驳盒及输能通信技术 针对深海网络建设急需解决的输能、信号传输和通讯问题,发展深海水下接驳盒和节点技术,实现深海网络电能和信号的传输和分配以及各系统之间的控制。 主要考核指标: 接驳盒含10个可扩展端口、定时信号发生器; 接驳盒可多级扩展,水下热插拔,实现对其所连接的多个海底原位观测设备和采样器的管理和控制; 支网通讯模式:ICL、RS232/RS485; 支网通讯速率:9,600bps/node; 提供接驳盒样机,海底原位试验。 (2)海底网络组网标准技术 掌握国外深海已有的深海网络标准,结合中国深海观测网络构建的实际方案,建立中国深海观测网络的长程实时原位网络标准,使中国深海观测网络与国际观测网络能进行对接,在实现与国际观测网络的资源和能源共享的同时,网络本身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 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中国深海观测网络的长程实时原位网络标准; 网络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可通用性和可交换性。

广东海洋观测网建设规划2016—2020年-广东海洋与渔业厅

广东省海洋观测网 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017年10月

目录 前言 (1) 1发展形势 (2) 1.1现状 (2) 1.2存在的问题 (6) 2总体要求 (8) 2.1指导思想 (8) 2.2基本原则 (8) 2.3发展目标 (9) 3重点任务 (10) 3.1优化海洋观测布局,保障滨海重点项目安全 (10) 3.2加强海洋灾害观测,构建沿海城市海洋灾害观测体系 (10) 3.3发展应急机动观测,提升海洋应急观测能力 (10) 3.4加强海洋观测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 (10) 4观测布局及建设内容 (11) 4.1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12) 4.1.1岸基海洋观测站 (12) 4.1.2岸基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14) 4.2海基观测系统 (16) 4.2.1海洋观测浮标系统 (16) 4.2.2志愿船观测系统 (17) 4.2.3水下滑翔机观测系统 (17)

4.3空基观测系统 (18) 4.3.1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中心 (18) 4.3.2无人机遥感探测系统 (18) 4.4数据管理体系 (18) 4.4.1数据管理系统 (18) 4.4.2数据传输网络 (18) 4.5管理体系 (20) 4.5.1管理制度 (20) 4.5.2管理队伍 (21) 4.6海洋观测综合保障系统 (21) 4.6.1海洋观测综合保障基地 (21) 4.6.2地市应急装备保障系统 (21) 5远景规划 (22) 5.1海床基观测系统 (22) 5.2海上平台观测系统 (22) 5.3高频地波雷达海洋观测系统 (22) 6保障措施 (23)

前言 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更好地为广东省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于2017年10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本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履行海洋防灾减灾职能的重要依据。

加快发展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然而与发达沿海国家相比,其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作者对如何推动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优化提升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平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海洋观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培育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融投资体系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倪国江韩立民 “十三五”以来,围绕强化海洋认知,我国相继提 出、实施了“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海洋空间站”等重大工程,将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作 为海洋新的发展重点。为推动海洋观测预报领域重大工程 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加大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力 度,加快发展海洋观测装备产业。 我国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 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1.国家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提升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是实施“海洋强 国”建设、创新驱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基 本任务,也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与高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以及高端产业基础紧密关联。国家海洋和涉海战略的实施,对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海洋观测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提升海洋认知和预测预报服务能力,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整合力量,建设海洋观测预报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将对海洋观测技术装备创新和海洋观测装备产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的推进,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我国海洋观测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将逐步培育形成。 3.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海洋观测技术装备 国家海洋局在《“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将海洋观测、监测和探测技术装备列为科技创新重点,进行了总体的规划部署。山东省提出实施“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规划建设高端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此外,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平台搭建、人才吸聚、成果产业化、产业基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智慧海洋供应商励图高科等高新技术企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