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论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论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论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论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摘要:韩非子基于人性"自为"论提出"法治",而"法治"的领导思想对领导者开展领导工作有积极作用.做到”法治’就要有法可依(“法”今天理解为广义的”制度”),所以韩非子强调立法要"因道全法",同时执法要有度,公平而有信;领导者要讲求领导的方法和艺术,即韩非子的"术"论,做到用人有道,依"术"行事,便可得"势".以上也就构成了韩非子的"法,术,势”领导理论.

关键词:韩非子,领导理论,法,术,势

既然谈韩非子的领导理论,我们首先要对韩非子有个充分的了解.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曾师从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子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创作出了(孤愤),(内外诸),(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韩非子的领导理论。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韩非子的领导理论——“法、术、势”的理论。

由于韩非子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为自己打算的,好利恶害,以“计算人心相待”。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利害关系,所以韩非子在管理领导上主张“法治”,称“法治”优于“人治”。韩非子认为国王应该通过“法治”和“术治“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势,以达到国俭”治“的目的,坚决反对以君主个人意志、情感、好恶为基准的‘人治’。法式领导者的基础,‘法者,王之本也”,“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因此,(国君)领导者必须依法为本,以法治国。韩非子这样认为理由其一是“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其二,国君大多术“中人”能力、精力有限,靠人治驾驭不了群臣“夫人为主而身查百官,则不足,力不给。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而能因法数,审赏罚。”其在论证时举道舜的例子,说舜事必躬亲,亲自解决民间田界纠纷和捕鱼纠纷,花了三年时间纠正了三个错误。韩非子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所以,韩非子强调“一民之轨,莫如法”以法为事是统一臣民行为的最有效办法。反之,“释法术而心治,荛不能匡正一国”这表明韩非子主张用法确立君、臣,民之间的关系,把发作为治理国家,驾驭群臣的根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依法治理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那么就得立法,否则领导者的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

立法要“因道全法”,韩非子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人的本性。他在《大体》中提出了+“因道全法”,“不逆天而行,不伤性情”的观点。即要遵循自然规律,股权国家的法律制度,又不伤害人的本性。立法则需执法,执法有力度,公平而有信。韩非强调执法力度是法治的要害,他说“法重者的人情,禁轻者失事实”。说明法律符合人之常情,法禁松弛则脱离事情实际。同时,韩非还认为执法公平而有心事法治的理想境界。他主张国君要做到“无偷赏,无赦罚”,“刑过不必大臣,赏善不必匹夫”,赏罚要做到言出必行,若“言赏则不予,言法则不行”就是赏罚不信,那么下属就不会有拼死的积极性。只有做到执法有力度,公平且有信用,才能使之以遵守,同时也强化了国君的“势”。

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和兵家的有所不同。广义的“势”指客观的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这里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态度。

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治理国家能否

论领导者的特质

从杰克-韦尔奇看优秀领导者的特质最近读了《杰克-韦尔奇自传》,下面我就以杰克-韦尔奇为例,来分析一下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质。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1935年11月19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市。1960年,加入通用电气塑胶事业部;1981年4月,成为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和CEO. 2001年9月退休.他被誉为"最受尊敬的CEO","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 下面是我分析出来的杰克-韦尔奇的几个明显的特点,而这些也正是成就他作为一名伟大领导者的特质。 1.特立独行,具有远见。 当45岁的杰克·韦尔奇执掌GE时,这家已经有117年历史的公司机构臃肿,等级森严,对市场反应迟钝,在全球竞争中正走下坡路。按照韦尔奇的理念,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在市场上领先对手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韦尔奇重整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这个企业能否跻身于同行业的前两名,即任何事业部门存在的条件是在市场上“数一数二”,否则就要被砍掉———整顿、关闭或出售。 于是韦尔奇首先着手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和冗员,将原来8个层次减到4个层次甚至3个层次,并撤换了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此后的几年间,砍掉了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将350个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卖掉了价值近100亿美元的资产,并新添置了180亿美元的资产。 可当时正是IBM等大公司大肆宣扬雇员终身制的时候,从GE内部到媒体都对韦尔奇的做法产生了反感或质疑。也正是由于不为所动的铁腕裁员行动,韦尔奇还得了个“中子弹杰克”的绰号。 韦尔奇认为服务导向比产品导向重要。于是他决定将通用电气的重点从卖产品转变为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solution)。1981年制造业的收入占GE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到了1997年,GE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于服务业。预计今后服务业更将是GE高速发展的主要发动机,GE称:"下个世纪的蓝图是,GE不仅将是一个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公司,还是一个提供全球性服务的公司。" 韦尔奇的新服务战略大多旨在让通用电气的工业部门重现生机。但所有这一切的成长动力都来源于通用电气的资本服务公司,资本服务公司作为通用电气的核心,是任何企业都想仿效的典范。 多年后,韦尔奇为当年的决断寻找的理论依据是:这是一个越来越充满竞争性的世界,游戏规则在发生变化。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成为安全的就业天堂,除非它能在市场竞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国学教育论文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文/周娜王维国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主张。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韩非子虽就学于儒家的荀子,但却另辟蹊径成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与本质精神而言,韩非子跳出了性善、性恶的分析框架。他所阐发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自私论。荀韩均坚持人性是人“好利”的自然属性,但在人性“好利”的评价方面,二者却分道扬镳,荀子对“好利”做出了“恶”的价值判断,而韩非子只是对“好利”进行事实描述,不作价值评价。 荀子的人性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他把人的自然欲求看作人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并将这种欲求归纳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同时,荀子对其社会危害做了详细描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在荀子看来,人好利之心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导致争斗与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恶”。由此,基于儒家道德主义的立场,荀子将人“好利”的本性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最终对人性做了“恶”的价值判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以利欲为人之本性的观点,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普

遍本性,因此,物欲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思考问题并指导其行动的原点。但是,与荀子直接将人性的好利恶害界定为“恶”不同,韩非子没有把“善”与“恶”纳入人性讨论的范围。对于人好利恶害的本能需要,韩非子突破了性善、性恶的分析框架,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笔触对人性只做事实描述,不做道德评价,既不以之为恶,也不以之为善,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 由于对人性评价的基本立场不同,在人性是否可变这一问题上,荀子与韩非子的论述也有着根本差别。 荀子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也必须改变。一方面,人性改变具有可能性。无论圣人,还是普通民众,其人性都是可以变化的,“途之人可以为禹”,人实际上的善与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后天环境熏染来实现,“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另一方面,人性改变又具有自觉性。“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东西,荀子由此推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人们因知其性恶,所以才有“欲为善”的意愿与动力。另外,人性改变具有必要性。人性恶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会对个体发展、伦理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危害,“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因此,为避免社会纷争、动荡与穷困,必须对人性加以改造和限制。 与之相反,韩非子主张人的自利本性是先天决定,不能改变,也无须变化。一方面,韩非子坚持人性无法改变。在他看来,人的好利属性是由人的生理需求诱发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不能改变。比如,民众之所以会做善事,只是服从于外部压力,并不是发自于由人性改变而产生的“义”,“民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可以看出,韩非子对于人性可以通过教化而弃恶从善表现得毫无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doc

浅谈韩非子思想的非道德倾向阐释- 非道德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和某些诡辩论者的伦理思想。经过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及以后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发挥,使非道德主义成为一种反对道德及其作用的系统理论。但随着一股进口西方哲学某些概念来研究中国哲学的热潮到来,这种被称为反向格义的研究方法变得普遍起来。那么,本文就从非道德主义的视角来反向阐释韩非子,力图洗尽韩非子是非道德主义者的嫌疑,以此证明韩非子具有严重的非道德倾向,而绝非是曾界定的非道德主义者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内核在于法而非道德,因其思想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所以在道德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与异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道德本身及其与法的关系展开,有人认为是以法代德,是对道德的彻底否定;有人主张是道德无用论,对道德本身进行否定;另有观点认为,韩非之说仅仅是否定儒家这一特殊道德,而非否定一切道德。这些观点在其思想体系中都有所反映,且是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各种尝试。郭沫若认为,韩非子的术毁坏了一切伦理价值。这说明韩非子的道德已经脱离道德本身,被驱逐于道德范式之外。 第一,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显学》,以下仅注篇名)这句话是把韩非子思想定性为非道德主义的突出论点和铁证。持此观点者忽略了这句话的主体和对象,主体是为治者对象是众。韩非子也说过仁、义、礼、智、信皆为乱国之术也,孔墨乃愚诬之学。但韩非子是站在为治者,即称王为君为民主的立场上来用众。用众就是寻求一种外在普遍的规定性一法也;舍寡即是指一种内

在特殊的个体性一圣人孔者,所以不务德而务法。作为君主,应行众者之事,道德修养是寡者圣人之行,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韩非子集解显学》),为王者必须舍德务法。 第二,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韩非子集解外储说右下》)。意思是说君不仁,臣不忠,那么霸王之业可行矣。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道德上的人情关系,而是人性恶而导致的自私自利的冷酷的政治关系。作为王者,要维护自己的霸业与统治,实行非道德的政治策略,这是术的一种体现。这是赤裸裸地揭示君臣之间纯粹的利益算计关系,君尚威尚法尚术,臣等平民皆为其自上而下的对象。尽管站在为治者的角度,君不仁,臣不忠,可以王矣,但作为统治术的一种,并未排除其它多种统治的可能性。反之,若站在被统治者的角度,一开始是没有办法,他要遵守法律,要服从法律的暴力,但在经过暴力的教训或者说是威吓一最初是害怕犯法,长此以往他会意识到法制是为了每一个人能变得更加道德。只不过韩非把他的严刑峻法思想推向极端,导致法术势统治集团的破产,所以韩非子所谓君不仁、臣不忠是在以利益实现为核心的商卖原则基础上的法治范畴内的概念,是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这其中既有通权逻辑的利弊权衡,又有维护客观制度公平运作的理性考量,不能简单笼统地将其定性为否定道德价值的非道德主义。 由此可见,韩非子是在特定语境中反对旧道德,具有严重的非道德主义倾向。韩非子把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斥为五蠢的乱国之学,他说: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集解五蠢》)这说明仁义辩智只是不能持国而已,作为持国者来说,他提倡的是反身外求的人性恶的外在规范,一种形而下的仅仅作为统治的动机法。但他并没有否定特殊个体之间的内在道德,所

领导者的激励艺术

论领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摘要:领导活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但领导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它是一门工艺学,是需要花费工夫才可以实现的学问。领导不是说你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领导好,也不是靠着匹夫之勇就可以实现的!是靠领导的功力的修炼,功夫达到了,就可以领导好。老道的功底是实现好领导的前提和基础。我觉得领导活动要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实现的过程是领导者功夫不断修炼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关键词:领导科学性艺术性 一、领导的主要功能 激励是领导的一项功能。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挫折或不幸,某种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必然会影响到其工作热情。这就需要有通情达理、关心群众的领导者来为他们排忧解难,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诱发下属的事业心、忠诚感和献身精神,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这种激励下属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行为的效能。倘若领导者缺乏激励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激励功能,就无法实现组织的目标。具体来说,激励的功能主要有: 1.提高被领导者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 通常情况下,个体的行为活动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个体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与个体、组织之间目标的一致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当被领导者的行为活动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被领导者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越高;当被领导者的行为活动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完全一致或恰恰相反时,被领导者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程度越低,甚至会出现不利于组织的逆反行为。 根据人的行为动力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其动机的强弱,而动机的形成又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外在剌激。因此,领导者可以通过对被领导者内在需要的满足和对其外在的剌激,来影响被领导者的动机,从而使其产生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提高其接受和执行组织目标的自觉性。 2.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 在组织内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不仅存在一般组织关系,而且存在一种感情关系,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影响中,领导者的作用是主要的。领导者通过对被领导者进行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可以激发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个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前两种需要是人的物质方面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后三种需要是人的精神方面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同时并存,这些需要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哪个需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因此,善于针对被领导

从《君主论》中解析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

从《君主论》中解析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 ——读《君主论》有感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他的道德总是受到社会的谴责,他的那部堪称权谋大全,让人毛骨悚然的代表作《君主论》,也让他背上了人类“邪恶的导师”的罪名。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一针见血的说:“因为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而这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性恶论的著名论述。 马基雅维利在意大利四分五裂的背景下,怀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提出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主张,而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君主论》一书中。一直以来对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以否定评价居多,甚至列宁也把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个反面的人物。然而,结合马基雅维利所生活的历史背景,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时代特征:马基雅维利所在生活的15、16世纪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封建黑暗统治的时期;其次马基雅维利的个经经历:皮埃罗.索迪里尼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后,他得到器重,在他协理外交工作中,了看到了共和国雇佣军队的腐败,在当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国际交往中,洞悉了许多国家的统治者的冠冕堂皇词句掩盖下玩弄阴谋诡计;再次,要理解他提出性恶论的观点,我们必须明确其意图,因为坚持什么样的道德观并不代表就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同样马基雅这一人性观的提出是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在我国著名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荀子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而在他思想影响下的韩非子所提倡的法治思想对促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还有,从他的这一思想推崇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来看: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发扬最好的莫过于霍布斯,他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即使是性恶论,在正确的目的下仍然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然而,我们不得不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恶论缺乏它生长的土壤,同时不断得出科学的人性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他怎样发挥作用是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它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更多倾向于自我满足,这个层面上和马基雅维利的性本恶有一定重合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主要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更注重是对社会公德的遵守。 我认为人性的形成不单单是先天决定的,它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们不能绝对的把人进行全盘否定,但是必须得承认人性中有“恶”存在,而且人性是可塑的。因此,从两方面来对待它,首先,在宏观层面,要通过教育对人性惩恶扬善,限制人性中恶的发展。在中国近年来出现一些反面新闻,比如“小悦悦”以及教育冷暴力等,使得许多人质疑中国的道德滑坡论;这些是对人的本性的一面没有加以控制,社会应就此加强宣传,更多弘扬美德教育;再者,在微观层面上注重个人的修养,我始终相信中国老祖宗的一句话“害人

浅论韩非的法治思想

浅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好利”说 韩非认为人性好利,“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利欲之心。”他以人的生理需求为根据认为自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性好利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有追求利益的本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是利益的结合。韩非子的人性好利说以“利”为出发点,以“得到利益”为最终的归宿,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思想均是出于“人性好利”说。从“人性好利”观念出发,韩非子认为,一方面人是自私自利的,本性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出于利益的驱使。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父兄、侍从以及君臣之间,都是凭利益关系的驱使来保持的,这也是人与人交往当中最为危险的几种社会关系,由于人人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而行动的,这势必导致各自社会身份的不纯粹性。他与儒家学说突出人性本善、和谐相处之道有所不同,而是一针见血刻画出私有社会条件下人性趋利的本质,说明人生来就是自私的,并认为只有明白这点,君主在建立国家政权和构建社会制度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另一方面,韩非子认为人既有求利的本性,就会趋利避害,体现在人性上就是畏惧错误,害怕被惩罚,称其“夫严刑罚者,民之所畏也”,这种观点随后成为其法家思想的根基。既然人性趋利避害,那么,人就会畏惧法律,也就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所以要将“法治”推行到国家治理中,非常时期必需严法,韩非子继承了商鞅的很多法家学说及治国方法,又将其总结与升华,使之更能与当时秦国的社会相融合,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其“人性好利”说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战国时期的国家社会缺乏中央集权制,人口等流动性太大,文化也多元化,思想与思想的碰撞空前旺盛,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个性存在成风,韩非子的学说正符合这种思潮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是符合统治阶级对政权领域的绝对控制权威的体现,所以其对道德的理解、发扬,正是为了迎合他后来的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对法治的推崇更是有着绝对的实践价值。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韩非子不仅吸收了儒家有关礼仪、道德的相关概念,也对法家思想进行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一套法治思想的理论框架。韩非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 (一)实行“法治”必须“以法为本” 为了实行“法治”,韩非和前期法家一样,也认为首先必须有“法”。他说:“法者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因而他主张明法,要求树立法令的绝对权威。在此基础上,他既反对法外行仁,又反对“释法任私”。他甚至赞同商戟的观点,要求统一思想和实行文化专制,禁止一切有俘于法令的思想、言论。韩非曾设想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法治国”的理境界:“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是故无事则富国......”,为了达到这个境界,他认为要制定成文法予以公布,作为衡量

论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能力

论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能力 论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上) 2010年06月28日发布古人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意思是要让那些有德行和有能力的人居于领导岗位上。看来德行和能力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也就是我党选拔使用干部所一贯坚持的德才兼备的原则。作为一个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驾驭全局能力 古人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话十分透彻精辟地指明了,领导者应集中自己的心智才力谋全局、驾驭全局,对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工作有长远考虑,而不可目光短视的道理。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72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谈到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时,即引述了上面这句话。现代领导者要能够谋全局、驾驭全局,还要善于抓关键环节和中心工作。就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领导人员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地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901页)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刻意强调的领导艺术,是处理某一项具体工作的领导艺术,乃是统筹全局、驾驭全局的领导艺术。对于这一点,现代领导者务必要悉心体察和理解。 二、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领导者的一种创造性,也是一个优秀领导最本质的特征。那么,一个现代领导者的开拓创新能力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要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有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性:即在思路的选择上和思考的技巧上都具有独特之处,表现出首创性和开拓性。2、灵活性:即思维不受固定的框架的束缚,思路可以有很大的跳跃性,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多角度、多侧面地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3、流畅性:即思维上无障碍、运转自如,在纵横两个方向上都能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4、综合性:有思维统摄能力——善于概括、整理事实材料,得出正确结论;智慧杂交能力——善于利用多学科成果并形成新成果;辩证思维能力——善于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基础上分析等等。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是两种典型的创新思维形式。二要有洞察力、预见力。洞察力是指观察分析问题的敏锐性和穿透力。预见力是指预测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超前性和准确性。这是从纵横两个方面考察一个现代领导者驾驭事物的能力的。三要有把握机遇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是事

新编论领导者的影响力【优质精彩实用】

论领导者的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也称刚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和权力构成的,构成权力影响力的因素有三种。 1、传统观念。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认为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或者有权,或者有才,或者兼而有之,这种传统观念逐步成为某种表现形式的社会规范,即对领导的服从。这种服从领导的观念,使领导者的言行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存在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之前。是传统势力附加给领导者的一种力量。 2、资历。资历即一个人的资格和经历。领导者资历反映一个人的过去,人们对资历较深的干部,总是有一种敬重感,因而也容易接受他的领导。 3、职位。职位是一种社会分工,是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居于领导职位的人,社会给予他一定的权力,他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左右领导者的处境,从而使被领导者产生敬畏感。职位因素的影响力,是以法定形式为基础的,这种影响力是以社会组织赋予领导者本人的素质为转移,它也是存在于领导者实行领导行为之前的。 ( )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也叫自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由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与领导者的权力没有必然联系。这种影响力的特点是它的自然性,它比权力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力量,自然影响力由品格、才能、知识和感情四种因素构成。 1、品格。品格指领导者的品质、性格、作风等,品格表现在

领导者的言行之中,具有优秀品格的领导者具有号召力、动员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一个人的品格是他的本质特征。高尚的品格,令人产生敬爱感,并促使人们去模仿和认同。一个领导者无论其资历多深、职位多高,倘若品格不好,将威信扫地,失去影响力。因此,选拔领导干部特别要注重德的条件,已在任的领导者要注意加强个人修养,以自己的优秀品格去影响群众,这是领导者影响极为重要的方面。 2、才能。一个领导者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是构成其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领导者的才能决定他能否胜任领导工作。领导才能是成功地完成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条件,它在实践中积累形成,不是每一位领导者与生俱来的。领导者的聪明智慧,表现为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有才干的领导,会给企业带来成功,会使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因此,员工对领导者产生敬佩感。领导者的才能最终体现在管理和效益上,美国经济领导家本顿认为,领导者的工作始终是推销,他必须推销自己的主张、思路、他的远见和战略规划乃至他的形象。 3、知识。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世界认同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丰富知识的领导者,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影响力自然会强。所以,一个单位的领导者,除了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外,还应该博览群书,尽可能地多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关键性资源,领导者要真正成为内行的领导,必须具备领导知识。增加知识,才会增强影响力。 4、情感。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摘要:政治权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出现,政治权术也走上了历史舞台,至今还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韩非子以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并且通过比较研究,列举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来进行说明论证,总结出政治权术的一般特征以及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阐述他们各自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摒弃糟粕。 关键字:韩非子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比较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国家。“政治权术”这一名词也就孕育而生了。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所谓“权术”,依其字面上的意思,本无褒贬,“权”指的是古代衡器,又指称量行为。“权”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重量随时一定秤锤以保持平衡,即所谓“权,然后知轻重”。引申为审时度势,因事制宜。因此,权术的本意无非是指一种灵活运用的手段而已。然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它已经被政治家们熟练的运用与政治斗争中,致使中国伟大的法家集大成者,政治权术理论家韩非总结历史经验著书《韩非子》,将一部以“法”、“势”、“术”为核心的权术巨著公布与世,无独有偶,1700年以后,在西方的意大利,早已寿终正寝的韩非子找到了知音,又一部权术著作《君主论》悄然问世。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这两为伟大政治家的权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的主张——重视权术、维护君权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年)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争鸣中产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末期的战乱中,融会贯通并并发展了老子、荀况以及商鞅等人的思想形成自身的法家理论,韩非一生追求的政治抱负是为统治者创建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王者之道”,提出了兼用“法”、“术”、“势”的理论主张,实质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韩非的著作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政治理论学说唯一考虑的是权术,即为了达到某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严酷的抑或是恶毒的——其目的在于其国家或祖国的扩张,但也将祖国用来为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或其党派的

韩非子思想浅谈

韩非子思想浅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空前甚至绝后的思想大碰撞,当时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学术局面盛况空前,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重大事件。当时,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于是各种政治文化思潮相继出现。我国古代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出现在这个时代,而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当时著名的文化基地有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以及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 诸子百家博大精深,儒墨被视为显学,在此我只谈一下法家。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初期的齐国管仲和郑国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而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而我今天所要说的正是韩非子。 韩非——韩国公子(约前281年-前233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据说韩非子口吃,不善言谈,但善于著述,其文章气势逼人,当时堪称大手笔。他与李斯曾同是荀子的学生,但由于博学多能,才智过人,思维敏捷,让李斯很是嫉妒。其虽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最终成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未予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于是在“观往者得失之变”时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

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毫不余力的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欧洲思想家奥古斯丁、马基雅弗利、霍布士、叔本华等。基督教的原罪说也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它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原罪”。因此,人要用忏悔和良好的工作以及服从某种禁忌、戒律等来获得全能全知上帝的救恕。否则,人的灵魂就不能进入美丽的天堂,而只能沦落于苦难的地狱。 我国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告子(告不害)。所以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纸说。该说认为人之初始,人心都是空如白纸的,根本不存在善与恶的问题。他认为,善与恶的心理观念和道德品质,都是后天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教育因素造成的。此外,后来的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也可以说是性无善恶论者。杜威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善绝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它仅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事物而已,是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人性都有发展成善的可能性,只要有适当的教育,人是能养成善良的品性的。 我国最先主张“有善有恶论”的是战国初期人世硕,他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和“恶”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的。他虽然认为人生来就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断增长。后世赞成这个观点的代

领导理论论文

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实习论文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论文 题目领导理论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实习论文 ——领导理论的学习心得 作者:王智会所在单位: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学院邮编:010110 关键词:领导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领导寿命周期曲线图 领导者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处于核心位置,是组织内一切事物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对领导者的素质、性格、行为、修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领导理论。 一、领导理论 早期的领导倾向于采用任务中心式领导风格,后来批判者提出了与之对立的人员中心式的领导风格。从表面上看,任务与人员结合式应是最可取的,但是在复杂的现实中真正实现关心任务和人员的高度结合又谈何容易。事实上领导者态度方面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就一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因此提出了领导方式与特定情境相结合的问题,认为有效的领导方式是由情境不同而权变的,这样就形成了权变领导理论。从管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领导理论可分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三类。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者与非领导者、有效地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之间的素质差别上。该理论认为只要找出成功的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再观察某个组织的领导人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就能断定它是否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特质理论对领导的特质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传统特质论。另一种是现代特质论。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甚至将人的相貌、体型作为评价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赞同这样的观点。现代特质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和品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质和品格是由谢里和洛克共同提出成功领导者的六项核心特质: 1.进取心 2.领导愿望 3.诚实与正直 4.自信 5.智慧 6.工作相关知识 当然领导特质理论也有它的缺陷,首先,领导特质理论无法解释有效领导的真正原因,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是其恰当行为的结果,而非内在本质的结果。其次,领导特质理论否定了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有效管理。 (二)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主张,考察领导好坏的标准是他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他的内在素质。领导特质理论试图用领导者是什么人来识别领导,而领导行为理论则用领导者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识别领导,特质理论主张只有挑选“合适的人”才能胜任领导岗位,而行为理论认为由于领导取决于行为,所以人们通过培训、训练即可成

浅谈韩非子与法治

浅谈韩非子与法治、人治 姓名:李淼 [论文摘要]就我们所知,法治是指“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缘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利,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由此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法治”并不是当代意义上绝对的法治。他在以“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来为君王提供王权的保障的前提下,争取为社会提供一个平等的环境。 [关键词]法家,儒家,韩非子,法治,人治,君权 作为治国的基本办法,法治和人治是许多学者争论探讨的地方。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到底他提倡的是“法治”还是“人治”?他的“法”,仅仅是“刑”吗?他所设立的法对君主有没有约束? 当我们严格地从“法治”与“人治”的定义看,似乎韩非子提倡所谓的“法治”偏向于人治,但人治理论有个特点,就是那个治理的“人”一定是一个“贤人智者”,人治建立起来的基本假设中有“社会应当有而且确实有办法将这些贤人智者选拔出来,赋予他们以决断事物的最终权利”。通过以下的论述,我会逐步证明韩非子提倡的“法治”从真正意义上既不完全是“法治”,也不完全是“人治”,但总体偏向于“法治”。我们只能辩证的看2000多年前的法律思想,毕竟能从“人”向“法”的转变已经是很不易了。 韩非子的“法治” 冯友兰认为法家是出于“法术之士”,而法术之士就是“当时之一种专以政治为职业之专家”。“之所以别家没有冠上法术之士的称号,是因为别家对于政治的见解,多解于理想,与实际政治相差甚远。”我认为冯友兰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法家的刑罚特别苛刻但是平等。为什么终于从“人治”的观念逐渐转变到“法治”的观念。这样看来,韩非子是一位政治现实主义者而不是政治理想主义者。 首先,这个政治现实主义者提出的法是公正的。“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者,国之权衡也。(《管子·七法》)”以上论述表明,法家从一开始就是把法认定为客观的,公正的而不是君王意志的派生物。《韩非子·五蠹》中“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自环,就是专为个人一己打算。较早说明法的“大公无私”的是慎到,而韩非子也继承了慎到以公私来区分法与非法的传统,“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韩非子·饰邪》) 另外,从“大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私者,以乱法也。(《韩非子·诡

(完整版)论领导者和追随者

论领导者和追随者 领导者与追随者是领导活动中的主体,以改造作为客体的领导环境。同时,领导者与追随者又互为主客体,领导者通过领导过程来影响追随者,追随者也通过追随过程来影响领导者,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推动,构成领导活动的基本矛盾运动。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定义。领导者定义:能代表群体、组织、公众意志,掌握和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体现主导地位的强者意志和倾向的机构和个人。追随者:在领导活动中与领导者有共同的利益和信仰,追求共同组织目标的人。那么可信、品质、关心人、勇气、沉着、能力,这都是领导者的必备条件,其中还包括先天性要素、经验性要素、修炼性要素。领导的素质:1素质种类: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能力与智慧、思想政治素质。2素质运动:朝阳运动和垂暮运动。3领导群体结构:梯形的年纪结构、协调的气质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互补的智能结构。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关系表述,他们存在人格平等、身份相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等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依赖还存在着: A.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影响。

作为下属的榜样、交流者、满足资源需求 B.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影响。 被领导者是对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源泉。被领导者接受领导的愿意程度、对领导者的认可程度。 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领导者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他们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在一路同行中,他们开发和培养其追随者,让其不断达到新的高度。领导者的两项驱动性任务或目标是:确保组织成功和一旦其应该离开的时候,她/他拥有足够经过培训和开发的人们来接替他的岗位。总体上来说,领导者应该学会将工作还给员工,他们主要通过武装队伍来实现更大的目标。从追随者的角度看,他们根据领导给他们的感觉来追随, 通过分享其愿景并在追随中学习技能和完成目标,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承担起更大的任务,并在其间逐渐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一个公司如果连竞争都是不公平的,那么人机环境必然会不和谐。其次,良好的人际环境需要清晰地上下级关系,以及一套严谨的企业规章。任何会导致破坏人际环境的举动的处理都会有章法可依,这样就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规则基础。再次,人际关系毕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有些有才干的人,规章制度对其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看你的选择了。如果是团队型非常强的工作,那么这种人建议辞退。如果是独立性较强的工作,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领导理论

三、二维理论 (一)四分图理论 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在对1,000多种刻画领导行为的因素的筛选、归类后,最后概括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根据这两类因素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这是两个独立的变量,于是,设计了两维空间的四分图来表示。 四分图中有四种情况: 1.高组织低关心人;2.低组织低关心人;3.低组织高关心人4.高组织高关心人。 当然高组织高关心人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最好。 (二)管理方格理论 1964布莱克和莫顿在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两个维度上再各划分成9等分,这样构成81个方格。任何一个领导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应的位置。 其中有5个典型: 1.1 贫乏型管理;9.1 任务第一型管理者;1.9 俱乐部型管理;9.9 团队型管理 5.5 中间型管理团队型的最好。 四、权变理论 更近的研究发现,领导的效能并不是由领导者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与其他因素,如被领导者和环境等,因此提出领导者行为的有效性要随着自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权变理论关注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该理论认为,某具体领导方式并不是到处都适用的,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一)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卡曼首先提出的。他提出领导类型应当适应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被领导者趋于成熟时,领导者的行为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 这个理论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作为一个维度引入领导四分图,于是构成了一个三维模式,如图。

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则通过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作为依据。 然后随着被领导者由不成熟——初步成熟——较成熟——很成熟,相应的领导方式是命令式——说服式——参与式——授权式。 这个理论的特点是指出,对不同的被领导个体要实施不同的领导。 这一理论对学校管理有很现实的意义。 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师队伍中总是包括不同成熟度的教师。对不同的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很重要的。对教师的管理切忌“一刀切”。“一刀切”的管理或者疏于对成熟度较低的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不但不利于工作,而且不利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或者对成熟度高的教师是打击和束缚,也不利于学校工作。 (二)菲德勒模式 菲德勒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提出,两种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成为领导者不仅在于他们的个性,而且还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和领导者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他强调的是领导个人的个性与情境的匹配。 情境包括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 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分为“好”和“差”。 任务是否明确分为“明确”和“不明确”。 职权大小分为“强”和“弱”。 如此,这三种因素可以构成8种情境。如基础教材P185图所示:这8种情境中的1、2、3为“有利”的,而8为“不利的”,其他为中间型。 在“有利的”和“不利的”情境下都需要“以工作为主”的领导者,而中间状态下需要“以人为主”的领导者。 LPC问卷是用来测查领导者个人倾向的。名为“最不喜欢的同事”,即被试对一个最不喜欢的同事的评价。得分高者(73分以上)为“以人为主”的,得分低(64分以下)为“以工作为主”的。这样就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领导者,达到匹配。 这一理论对学校管理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对不同的学校应配备适应于该校情况的校长,如新建校和老校不同,目前遇到问题的学校等等。在学校内部,不同部门情况也是不同的,在安排领导者时也应考虑实际情况,而并不是笼统的“德才兼备”、“有能力”的条件,“万金油”式的领导者不是理想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