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doc

初中化学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doc

初中化学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doc
初中化学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doc

初中化学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l 反应表达式

评卷人得分

木炭(灰黑色固体)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

③放出_____

④生成的气体能使_____

碳+氧气_____

C+O2 CO2

硫(淡黄色固体)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

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_____

③放出_____

④生成有_____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_____

S+O2SO2

磷(暗红l 铁+氧气_____

Fe+O2Fe3O4

蜡烛(白色固体)

①火焰明亮发出_____

②放出_____

③瓶壁上有_____出现

④生成能使_____气体

石蜡+氧气_____+_____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_____的气体,许多物质可与氧气发生反应。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而在另一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会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等变化过程都包含有_____作用。

【答案】答案:呼吸燃烧分离液态空气

难度:中等知识点:氧气

3.1.供给______。

2.支持______。

3.空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4.工业上采用______的方法获得。

【答案】答案:呼吸燃烧分离液态空气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4.在试验室里可用______溶液来制取氧气

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1)原理:(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

过氧化氢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不复燃

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

加热上述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气泡冒出,木条复燃

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加快

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使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加快

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试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改变_______。

结论: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作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的______和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答案】答案:氧气水没有质量性质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5.①发生装置的选择:由于过氧化氢_______是,二氧化锰是________,且反应不需要______,故采用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配双孔胶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另一孔插入导管。

②收集装置的选择: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故要制取较纯净的气体,需采用________法,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平均密度大,故要制取较干燥的气体时,需采用________排空气法。

图2-4

【答案】答案:液体固体加热排水向上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6.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_______,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答案】答案:木条复燃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7.验满方法:

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_________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满。

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处_________,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满。【答案】答案:集气瓶集气瓶口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8.①检查装置的________;

②加药品(先加固体,后加液体);

③组装装置;

④收集氧气。

【答案】答案:气密性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9.在实验室中也可以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1)原理:高锰酸钾______+______+氧气

【答案】答案:二氧化锰锰酸钾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二、实验,探究题(共3题)

1.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图2-5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骤。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步骤可总结为“三先三后”(即①先检查装置_______,后装入________;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的部位加热;③先将导管从_______,后熄灭酒精灯),也可缩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再利用谐音来理解记忆为:茶荘定点收利息。

【答案】答案:气密性药品水槽中取出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2.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图2-7

完成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_____。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_____(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O2,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_________。

(4)若实验时用以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优点是_____(填编号)。

①生成物只有氧气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

(5)装置A中反应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_____(填编号)。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③加热反应物

【答案】思路解析

该题考查在掌握理解气体制备原理和操作的基础上,根据所给材料及要求进行实验的操作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气体制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步骤。

答案:(1)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2)过氧水+氧气 D(或AD)

(3)实验装置气密性不好

(4)②(5)①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3.根据图2-8完成下列问题:

(1)用H2O2和MnO2制取氧气时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其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_____。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用A装置进行实验时,试管口应放_____,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适应采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图2-8

【答案】答案:(1)B、C或B、D

过氧化氢水+氧气催化作用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一团棉花

(3)B

难度:中等知识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三、简答题(共3题)

1.怎样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答案】剖析:确定实验的发生装置主要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①利用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用如下图中左图所示。②如果反应物是液体和固体而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可采如下图中右图所示。

图2-6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2.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剖析:先把导气管的一端放入水里,然后两手紧贴容器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

难度:容易知识点:制取氧气

3.通常状况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请回答:(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什么发生装置?(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是什么?

【答案】探究:确定实验的发生装置主要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若反应物是固体和固体,而且需要加热,就采用和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若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而且不需加热,就采用和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而收集装置的选择主要依据生成物的性质,如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是否溶于水等。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适用于排水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适用于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气体适用于向下排空气法。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四、选择题(共2题)

1.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不是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可以使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氧气

C.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所有的性质不变

D.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答案】思路解析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是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很多同学往往把握不住催化剂定义的实质。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可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既包括“加快”,也包括“减慢”之意,故A不对;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对生成物的质量多少没有关系,故B 错误;“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而不是“性质”不变,因为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所以C不正确;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时还可以选用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2.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里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B.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C.在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D.要使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必须要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答案:C

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2.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探究内容: 1.燃烧的现象及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取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内容: 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文字表达式:铜(Cu)+ 氧气(O2)加热——→ 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是对上节课空气教学内容认识上的深化和细化,也为下节课制取氧气从知识和方法上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2 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 (1) 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种化学反应类型两部分。 (2教学目标 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条、硫磺、木炭、铁丝、自来水、燃烧匙、火柴、镊子。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三、教法及学法分析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式教学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归纳教学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学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探讨,通过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去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让学生明确物质物理性质通常研究哪几个方面,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置了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6)板书展示,重难点突出。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应用图片并请同学们谈谈有关氧气的应用问题。设疑: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有什么关系然后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5分钟)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3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知道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4)多媒体展示(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及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20分钟)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指导。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序的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 (5)关于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教学可从对几个实验的分析引出。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生成物和反应物两个不同的侧面来描述反应类型,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在总结氧化反应的定义时,应注意:①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并没有说是氧气。这里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没有氧气参加的氧化反应。②演示实验中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比较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④ D ③④⑤⑥ A1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上有水雾,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12、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点燃木炭 B.点燃铁丝 C.点燃红磷 D.点燃蜡烛 A13、通常情况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非常活泼B.比较活泼 C.极不活泼D.无法确定 B14、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而不混入其他气体,最好用,因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且比较容易被点燃。 B15、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 ___ 。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 __ __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6)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__ ____; 在空气中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 __ 。 B16、某同学对一个储气桶内存放的气体探究如下:收集满两瓶气体,按下图所示 进行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木条 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该气体可能 是,它具有的性质是: (1)(2)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多媒体 甲乙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文/ 杨连向/ 化学化工学院09级/222009316011106 授课班级:九年级8班科目:化学时间:2011 11 2 一、课题: 第三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鲁教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三学生,通过观察氧气、阅读教材,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正确率达到95%;〈2〉、初三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演示实验,掌握氧气与木炭、铁丝、石蜡反生反应的实验现象、表达式和注意事项,正确率达到85%以上; 〈3〉、初三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几个反应的特点,认识氧化反应,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过程与方法: 〈1〉、让初三学生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2〉、培养初三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科学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初三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逐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化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难点: 炭、铁、蜡烛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表达式、注意事项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中学化学至关重要,在学习本节内容中,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要做重点掌握,结合氧气与物质反应的物理性质加以理解、掌握。教材中介绍了氧气与木炭、蜡烛、铁丝三者的反应,着重让学生了解、掌握同一物质在不同浓度的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表达式,教师在时间充裕的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的几种方法,他们对氧气这种物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些知识,不过,在以前的知识经验中,他们还不清楚氧气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剧烈燃烧,教师在做的几个演示实验中,这个实验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要注意学生有时往往仅注意实验现象而忘记了要学习、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以提示或暗示。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混合物,由多种气体组成,其各组分体积分数如下: 氮气(N2)78% 氧气(O2)21% 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0.94% 二氧化碳(CO2)0.03% 其他0.03%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拓展: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溶30mL氧气,这也是水中生物生存的原因。) (2)氧气的三态变化:氧气(无色)→液氧(淡蓝色)→固氧(淡蓝色雪花状) 气体 3.实验注意事项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将放有木炭的坩埚钳由上而下慢慢伸入是为了确保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使现象明显,同时防止氧气受热从瓶口逸散出去。 (2)做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氧气应是干燥的,故采用排空气法收集而不是排水法。(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铁丝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有利于铁丝持续燃烧;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梗,可以利用火柴梗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引燃铁丝。点燃火柴梗后,要待火柴梗快燃尽时再插入集气瓶中,以免火柴梗消耗过多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实验前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装细沙或少量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4.拓展与补充 (1)红磷燃烧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P O2P2O5 (2)硫燃烧 现象:

表达式: 3.氧气化学性质总结 (1)性质活泼(2)助燃性但不可燃 四.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助燃 五.氧气的制法 (一)自然界中的氧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工业制氧气 1.原理:利用液氮与液氧的沸点不同。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三)实验室制氧气

《第2章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课堂自我评价

《第2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课堂自我评价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色、无味的气体B.不易溶于水 C.密度比空气略大D.液态氧、固态氧也都是无色的 2.硫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发光B.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C.发热D.硫减少了 3.下列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火星四射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D.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 4.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并不混入其他气体,在其中可以燃烧的可燃物应选()A.蜡烛B.木炭C.红磷D.铁丝 5.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的原因是()①氧气不易溶于水②氧气易溶于水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⑤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A.①⑤B.②④C.①④D.①③④ 6.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铁架台、试管、集气瓶、酒精灯B.试管、导气管、酒精灯、胶头滴管 C.铁架台、烧杯、酒精灯、导气管D.试管、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非选择题 7.自然界中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有和 。白天公园里氧气含量高的原因是。 8.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待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其原因是;应待时,再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后熄灭,原因是;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放在桌上并盖上玻璃片。 9.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时,应,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氧气时,应。 10.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在蒸发液态空气时,的沸点较低,先蒸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 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实验2-2 ] 至[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 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知识点讲解同步练习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氧气______溶 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1. 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如:五氧化二磷(P 2O 5).氧化镁(MgO ). 二氧化硫(SO 2)二氧化碳(CO 2)等。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例: 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C O 2 CO 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 ) A .铁丝 B .木炭 C .红磷 D .蜡烛 4.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 .铁制品锈蚀 C .食品腐烂 D .电灯发光.放热 3.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 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 .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 .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 .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例:在下列变化中: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镁带在氧气中燃烧,E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F.加热水。 1.有火焰产生的是______ ______; 2.有水雾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3.有白烟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4.有白光产生的________ ______; 5.属于氧化反应的______ ______; 思路分析: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可燃性物 质在氧气中燃烧都具有发光.放热现象。“焰”是指固体受热液化,液体再受热汽化后(或气 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的现象;“雾”是物质 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或生成的气体与空气中 的水蒸气结合,温度降低时形成液滴漂浮在空气中所产生的现象;“烟”是燃烧时生成的固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一般性了解两套装置的区别。 学习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获得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堂学习: 一、引入: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问题情景]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学生交流]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 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 将学生 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二、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 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 33—34页的部分内容。 [师生整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问题情景]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支持这些 物质燃烧?请举例说明。 [实验演示] 少量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那么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木炭、蜡烛在氧气中 燃烧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实验演示]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生整理]

木炭、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反应 [教师设疑] 1.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吗? 2.铁丝在纯氧中又能否燃烧? [实验演示]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整理] 将以上实验现象和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进行整理,填入课本35页表格中。 [教师讲解] 物质与氧气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通常情况下的燃烧)和缓慢氧化(举几例说明)。 [师生总结]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P.S.:通常情况下,是指20℃1.×105 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 Pa;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 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 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点燃——→氧化镁(MgO)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性质活泼的氧气(1)

袁集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主备人:金永忠审核:钱兴勇 性质活泼的氧气(1)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认识到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课前预习: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你知道原因吗? 大气中产生氧气的途径大气中消耗氧气的途径 2.阅读P33-34,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呈色。 3.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的事实是。 4.冷开水(选填能或否)来养活金鱼,原因是。 5.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背诵有关的反应现象。 6课堂学习过程 1.小组讨论课前预习题,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 2.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讨论交流]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你认为描写一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2.通过交流讨论,你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通常状况下: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比较) 、在水中的溶解性三态变化。[探究活动]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活动内容现象与活动记录结论与解释 木炭在空气中点燃后放入燃烧匙内,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空气中氧气中 在螺旋状的细铁丝末端系上火柴杆,用坩埚钳夹住铁丝并点燃末端的火柴杆,待火柴杆即将燃尽时,将它们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集气瓶底先放少量水或细砂。空气中氧气中 将蜡烛固定在燃烧匙内,在空气中点燃后再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空气中氧气中 [思考]:1、你还学过哪些物质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写出反应文字表达式 、、 2、.铁丝燃烧实验中,瓶底先放少量水或细砂的原因是;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九年级化学 2.2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2 沪教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原理选择发生装置; 2、通过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选择收集氧气的方法、装置; 3、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具体操作; 4、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教学难点: 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的性质选择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教具准备: 固体加热产生气体装置,固液反应装置,排水法,向上排空气装置。 教学过程: 复习 1.工业上是如何制取氧气的? 2.在实验室里制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请学生板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发生装置: 根据三个反应的反应物的性质、条件,讨论选用怎么样的反应装置。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①②反应物都是固体,都需要加热。

③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 注意变化。 收集装置: 提问: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氧气的性质,氧气可以用什么收集方法呢? 归纳: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装置:

1、气密性如何检查? 2、药品如何加入? 3、注意事项A、先固后液 B、加液要慢 C、过一会再收集 D、伸入液面以下或关闭活 塞 步骤: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操作步骤是什么?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等7个字,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问题: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2)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 (3)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再熄灭酒精灯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集满气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5)试管口处应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演示实验:双氧水制氧气 。 小结: 收集装置:排水法(难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 发生装置: 固体,需加热;固体+液体,不需加热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时作了适当调整,补充了氯酸钾制氧气,可为后面的催化剂教学作出铺垫,在制取氧气的装置上,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会选择实验装置,为后面的实验中装置的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说课稿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材料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制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州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州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

2.2 性质活泼的氧气 课时2学案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学案 第2课时) 1.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有: (1)氧气的工业制法,它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___________不同分离出氧气。具体步骤是:首先将空气___________除去杂质等,然后在___________的条件下,使空气___________,控制温度蒸发液态氮气,沸点较低的___________先蒸发出来,余下的是沸点较高的___________色液态氧气,贮存使用。 (2)在实验室里,常用某些含氧物质分解放出氧气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如: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1. 如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仪器的名称A. ___ 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 ________ (2)用酒精灯_____焰加热(填“内”或“外”),因为__ ____ _____; (3)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____倾斜(填“上”或“下”),原因是___________; (4)收集氧气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当集气瓶口处有_________冒出时,表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还可以用瓶口向 ___ _排空气法 (填“上”或“下”),这是因为__________ _。 (5)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例:如图所示的装置中 (1)其中收集氧气可选用_________ (2)若对C 装置略作改动,此装置可用作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装置,方法是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①根据氧气不易溶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在通常情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可用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导气管口应接近集气瓶瓶底,以便把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出,得到较为纯净的空气。故本题应选B.D 。 ②对C 装置改动的方法如右图所示:集气瓶内充满水,用带导气管的双空橡皮塞塞紧瓶口,氧气进入的玻璃管应稍露出橡皮塞,排水的玻璃管要插到接近集气瓶瓶底。

初中化学沪教版第二单元名师导航(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稍_______空气,氧气_______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 L水中能溶解30 mL氧气。 氧气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时,氧气可变成_________色的液体,甚至可变成雪花状________色的固体。 答案:无色无味大于难淡蓝淡蓝 件下,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比较剧烈;而在另一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会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金属器皿的锈蚀、食物的腐烂、有机肥的腐熟等变化过程都包含有_____作用。 答案:呼吸燃烧分离液态空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______。 2.支持______。

3.空气中的氧气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4.工业上采用______的方法获得。 答案:呼吸 燃烧 分离液态空气 三、实验室制氧气 在试验室里可用______溶液来制取氧气 1.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1)原理:(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 若在实验前准确称出二氧化锰的质量,试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再称量,会发现它的质量改变_______。 结论:二氧化锰可使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作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的______和______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答案:氧气 水 没有 质量 性质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①发生装置的选择:由于过氧化氢_______是,二氧化锰是________,且反应不需要______,故采用锥形瓶作为反应容器,配双孔胶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另一孔插入导管。 ②收集装置的选择: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故要制取较纯净的气体,需采用________法,又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平均密度大,故要制取较干燥的气体时,需采用________排空气法。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从学生熟知的空气入手,从颜色、状态、溶解性等方面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质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反应的不同现象;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一种常见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并认识氧化物。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③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炭、铁丝、细沙、蜡烛等。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及初中生物课就认识了氧气,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经过本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缺乏系统了解。 2 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初步学会了药品的取用,但基本的实验操作不够规范。在本课题中,有较多的实验,这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更多仪器,并学习仪器的规范操作。 三、教法分析 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据这一教育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引导探究法的

性质活泼的氧气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节内容分两部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相对较为独立;从整套教材的编写上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唯一安排的气体制取的实验,因此要从探究过程中抽取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 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初识氧气,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步骤,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和反应条件→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教学用具:试管(3只)、酒精灯、锥形瓶、长径漏斗、带导管的橡皮塞、乳胶管、集气瓶、水槽、盖玻片;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人造沸石、芹菜、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情景]在屏幕上循坏播放选取的与氧气有关的图片: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设问,引出下文]那你还想知道与氧气有关的什么知识呢? [生答] 1.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发射火箭的。 2. 我想知道氧气怎么使食物腐烂的。 3. 我想知道氧气还有什么用途。 4. 我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 …… [过渡]看来同学们想知道得还很多,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氧气?然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如何制取氧气(核心部分)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三、自学指导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阅读P36页回答下列问题: 工业上是根据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氧气的,首先将空气,除去和,然后在低温下,使空气。通过控制温度,使液态空气中沸点较低的先蒸发出来,余下的是沸点较高的液态氧了。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有:。 2、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3、认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及仪器名称)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步骤(排水法收集) 5、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注意事项 (1)、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原因 是:) (2)、导管要稍出胶塞即可(原因是:)(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4)、在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原因是:)(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时排出的气体大部分是空气,使收集的气体不纯)。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合适时间是:。(6)、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瓶口处即可,用排空气法收集,导管要伸入到集气瓶底部。 (7)、实验结束时应先,再。(原因是: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证明已收集满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如何证明已收集满

如何验证一瓶气体是氧气? 四、达标检测: 1.下面制取氧气的操作正确的是() A.连接好仪器马上进行实验 B.用酒精灯给固定的试管加热时,反应进行中不固定酒精灯 C.从水槽中取出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倒置于水平桌面上 D.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NO是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棕色NO2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NO时可选用的集气方法是() A、排水集气法 B、向上排空气法C、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3.收集氧气正确的方法是() A.排水法,瓶口向下,导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B.排水法,瓶口向上,导管口在集气瓶底部并盖上玻璃片 C.排气法,瓶口向上,导管口在集气瓶中部并盖上玻璃片 D.排气法,瓶口向下,导管口在集气瓶底部 4.实验桌上有一瓶气体,是刚用排水法收集的。请你观察分析一下,从中可 以反映出该气体有哪些物理性质? 5.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6.下图是小涵同学在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的装置,图中是否有错误, 如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错误的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