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仿真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独立行为规律的系统。

系统是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对象的有机组合。

系统的划分:

非工程系统是指自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的系统。工程系统是指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或实现某个预定的功能,利用某种子段构造而成的系统。

模型是对相应的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令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提供被研究系统的信息。

系统模型可以定义为:为了达到系统研究的目的,用于收集和描述系统有关信息的实体。

建模需要完成两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模型结构;

二是提供数据。

模型分类:实物模型、图示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数学模型

系统模型结构的性质:

①相似性

②简单性

③多面性

仿真是对现实世界的过程或实际系统随时间运行的模仿。

系统、模型与仿真三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系统是研究对象,模型是系统特性的描述,仿真则包含建立模型及对模型进行试验两个过程。

计算机(系统)仿真包括三个要素,即系统、模型和计算机。

系统仿真的分类

系统仿真根据模型不同,可以分为物理仿真、数学仿真和物理—数学仿真(半实物仿真);

根据计算机的类别,可以分为模拟仿真、数字仿真和混合仿真;

根据系统的特性;可以分为连续系统仿真、离散时间系统(采样系统)仿真和离散事件系统仿真;

根据仿真时钟与实际时钟的关系,可以分为实时仿真、欠实时仿真和超实时仿真等。

静态和动态:静态模型与时间没有关系,而在动态模型中时间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离散模型中,系统状态仅在离散的时刻点发生变化

没有随机输入的模型为确定性模型,严格预约时间与固定服务时间的运作过程即属此类。

在随机模型中,至少存在一部分随机输入,例如在银行中,顾客的到达时间与服务时间都是随机变化的。用通用语言编程进行仿真

手工进行仿真

通用程序语言(Fortran,C)来编写写计算机程序用以对复杂的系统进行仿真。还开发出了各种支撑软件包用于帮助完成各种例行程序,例如表处理、模拟时间的跟踪以及统计记录等。优点: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易于定制功能,不论是模型结构还是仿真运行操作方面。

缺点:由于每次建模时都要编写大量代码,因此极为枯燥和痛苦,而且容易出错;而且即使需要对模型进行一点变动,也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重新建模。

仿真语言

专用的仿真语言,如GPSS、Simscript、SLAM以及SIMAN,它们为大多数人使用的各类仿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框架。然而,人们还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仿真语言的特征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而且,使用者还必须面对其可可、严格的语法要求。

高级仿真器

很多针对各种系统的高级仿真器,例如将在第2章介绍的Witness、Arena等。这些软件在图形界面更易于理解,语法结构简单易于理解,使得仿真不再需要很高深的计算机编程技术。

系统仿真的定义

系统仿真是建立在控制理论、相似理论、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初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假设的系统进什试验,并借助于专家的经验知识、统计数据各信息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作出决策的一门综合的实验性学科。

仿真的应用领域

制造应用、半导体制造、建筑工程及项目管理、军事应用、物流、供应链及分布式应用、运输模式及交通、经营过程仿真、健康护理

系统变量:决策变量、反应变量、状态变量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是由在离散时刻点发生的事件引起状态变化的动态系统。

实体是指组成系统的物理单元。

事件是指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行为。

活动两个相邻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过程称为活动。标志着系统的状态。

进程若干事件与若干活动组成的过程称为进程。

控制逻辑控制逻辑设定事件在怎样的条件、怎样的方式和怎样的时间状况下激活。

仿真钟控制仿真模型向前迈进的全局变量,表示系统当前运行时间。

随机变量复杂的现实系统常常包含有随机的因素。

运用某种算法产生随机数可能会破坏随机的基本性质,因此利用算法所产生的随机数被称为伪随机数。

确定事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的试验中,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的事件分别称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这类事件是确定性的,总称为确定事件

随机事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的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却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卡方检验步骤:

做出假设:H0:数据服从**分布;H1:数据不服从**分布;

划分互不相容事件;即将数据按照不相交的区间分组;

求得各事件发生的概率;即统计每组中数据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求各事件理论分布概率;使用**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求的每组的理论分布概率;

进行统计量的计算;

查表获得卡方检验临界值;

比较临界值和统计量,做出接受H0或拒绝H0的结论。NORMDIST(x,mean,standard_dev,cumulative)

?X为需要计算其分布的数值。

?Mean分布的算术平均值。

?Standard_dev分布的标准偏差。

?Cumulative为一逻辑值,决定函数的形式。如果cumulative 为TRUE,函数NORMDIST 返回累积分布函数;如果为FALSE,返回概率密度函数。

语法RAND( )

?若要生成a 与b 之间的随机实数,请使用:RAND()*(b-a)+a

“=RAND() ”生成介于0 到1 之间的一个随机数(变量)

“=RAND()*100 ”

生成大于等于0 但小于100 的一个随机数(变量)

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2011 级通信工程专业1113071 班级 题目基于SIMULINK的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胡娟 2014年6月27日

1任务书 试建立一个基带传输模型,采用曼彻斯特码作为基带信号,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5,信道为加性高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发送数据率为1000bps,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另外,对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估计。假设接收定时恢复是理想的。 2基带系统的理论分析 1.基带系统传输模型和工作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框图如图1 所示,它通常由脉冲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抽样判决器与码元再生器组成。系统工作过程及各部分作用如下。 g T(t) n 定时信号 图 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 发送滤波器进一步将输入的矩形脉冲序列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波形g T(t)。这是因为矩形波含有丰富的高频成分,若直接送入信道传输,容易产生失真。 基带传输系统的信道通常采用电缆、架空明线等。信道既传送信号,同时又因存在噪声n(t)和频率特性不理想而对数字信号造成损害,使得接收端得到的波形g R(t)与发送的波形g T(t)具有较大差异。 接收滤波器是收端为了减小信道特性不理想和噪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而设置的。其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并对已接收的波形均衡,以便抽样判决器正确判决。 抽样判决器首先对接收滤波器输出的信号y(t)在规定的时刻(由定时脉冲cp控制)进行抽样,获得抽样信号{r n},然后对抽样值进行判决,以确定各码元是“1”码还是“0”码。 2.基带系统设计中的码间干扰和噪声干扰以及解决方案

系统建模与仿真

一、基本概念 1、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在通信中不少信道不能直接传送基带信号,必须用基带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得载波的这些参量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数字正弦载波调制。 2、数字正弦载波调制的分类。 在二进制时, 数字正弦载波调制可以分为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和移相键控(PSK)三种基本信号形式。如黑板所示。 2、高斯白噪声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2、实验系统结构框图

图 1 2FSK信号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传输模拟框图 各个模块介绍p12 3、仿真程序 x=0:15;% x表示信噪比 y=x;% y表示信号的误比特率,它的长度与x相同FrequencySeparation=24000;% BFSK调制的频率间隔等于24KHz BitRate=10000;% 信源产生信号的bit率等于10kbit/s SimulationTime=10;% 仿真时间设置为10秒SamplesPerSymbol=2;% BFSK调制信号每个符号的抽样数等于2 for i=1:length(x)% 循环执行仿真程序 SNR=x(i);% 信道的信噪比依次取中的元素 sim('project_1');% 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的误比特率保存在工作区变量BitErrorRate中 y(i)=mean(BitErrorRate); end hold off% 准备一个空白的图 semilogy(x,y);%绘制的关系曲线图,纵坐标采用对数坐标 三、实验结论

图 4 2FSK信号误比特率与信噪比的关系曲线图 系统建模与仿真(二) ——BFSK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 一、基本概念 多径瑞利衰落信道 二、实验原理 1、实验系统组成

系统建模与仿真考试题

1.信息时代认识世界(科学研究)的三种方法是:理论研究、(_实验研究_)、(__ 仿真___)。 2.根据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是连续性还是间断性的,可将系统划分为(_连续系统_)、 (__离散系统__)。 3.系统仿真中的三个基本概念是系统、(__模型_)、仿真。 4.拟对某系统进行研究,首先要对系统作出明确的描述,即确定系统各个要素:实体、 属性、活动、(__状态_)、(_事件_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5.系统仿真有三个基本的活动,即系统建模、仿真建模和(__仿真实验__),联系这 三个活动的是系统仿真的三要素,即系统、模型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6.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是:(1)调研系统,明确问题、(2)(___设立目标,收集数据 __)、(3)建立仿真模型、(4)编制程序、(5)运行模型,计算结果、(6)(_统计分析,进行决策__) ?阶段性知识测试 7.仿真软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高级程序语言阶段;(2)仿真程序包、初级仿 真语言阶段;(3)商业化仿真语言阶段;(4) (_一体化建模与仿真环境_)阶段。 8.常用的仿真软件有Arena、Automod、MATLAB、Promodel、(__WITNESS______)、 (______FLEXSIM___)。 9.求解简单系统问题的“原始”方法是(___解析解决____),借助(___实验__)可大大 提高该方法的效率和精度。 ?阶段性知识测试 10.排队系统可简化表示为A/B/C/D/E。其中A为到达模式;B为(服务模式)、C为服 务台数量、D为系统容量;E为排队规则。 11.常见的排队规则有:先到先服务、后到后服务、优先级服务、最短处理时间优先服 务、随机服务等。请以连线方式将下列排队规则名称的中英文对照起来。 先进先出FIFO 后进先出LIFO 随机服务SIRO 最短处理时间优先SPT 优先级服务PR ?阶段性知识测试 12.模型中,习惯称实体为成分。成分可分为主动成分和被动成分。请问排队系统中的 随机到达的顾客属于(主动)成分(主动/被动)。 13.事件是改变系统状态的瞬间变化的事情。一般指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事件可分为必 然事件(主要)、条件事件(次要)、系统事件。其中(______)一般不出现在将来事件表中(FEL)。 14.活动是具有指定长度的持续时间,其开始时间是确定。排队系统主要活动有 (_______)和服务活动。 ?阶段性知识测试 15.仿真时钟表示仿真时间的变量。Witness仿真系统中仿真钟用系统变量(TIME)表 示。 仿真策略,也称仿真算法。离散事件系统适用的仿真策略有(_事件调度法_)、活动扫描法、进程交互法、三阶段法等。 16.建立输入数据模型需要4个步骤:(1)从现实系统收集数据;(2)(_确定输入数据

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驱动设计报告

系统建模与仿真项目驱动设计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班级:自动化143班 学号:2420142928 学生姓名:李荣 指导老师:杨国亮 时间:2016年6月10号

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和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 本文中将使用Matlab软件实现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仿真演示,可实现对一些连续系统的数字仿真、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的数字仿真、采样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以及系统的根轨迹、伯德图、尼克尔斯图和奈氏图绘制。 本设计完成基本功能的实现,基于Matlab的虚拟实验仿真的建立和应用,培养了我们的兴趣,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关键字:Matlab;系统数字仿真;根轨迹;伯德图。

第一章概述 (4) 1.1 设计目的 (4) 1.2 设计要求 (4) 1.3设计内容 (4) 第二章 Matlab简介 (6) 2.1 Matlab的功能特点 (6) 2.2 Matlab的基本操作 (6) 第三章控制系统仿真设计 (8) 3.1 控制系统的界面设计 (8) 3.2 控制系统的输入模型设计 (9) 3.3 欧拉法的Matlab实现 (12) 3.4 梯形法的Matlab实现 (14) 3.5 龙格-库塔法的Matlab实现 (15) 3.6 双线性变换法的Matlab实现 (16) 3.7 零阶保持器法的Matlab实现 (17) 3.8 一阶保持器法的Matlab实现 (18) 3.9 系统PID控制的Matlab实现 (19) 3.10 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21) 3.11系统伯德图的绘制 (22) 3.12系统尼克尔斯图的绘制 (23)

第一章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一章控制系统及仿真概述 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是一门涉及到控制理论、计算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性新型学科。这门学科的产生及发展差不多是与计算机的发明及发展同步进行的。它包含控制系统分析、综合、设计、检验等多方面的计算机处理。计算机仿真基于计算机的高速而精确的运算,以实现各种功能。 第一节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 1.系统: 系统是物质世界中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着的、以期实现某种目的的一个运动整体,这个整体叫做系统。 “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通常研究的系统有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 工程系统有: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机械系统、水力、冶金、化工、热力学系统等。 非工程系统: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交通系统、管理系统、生态系统、人口系统等。 2.模型: 模型是对所要研究的系统在某些特定方面的抽象。通过模型对原型系统进行研究,将具有更深刻、更集中的特点。 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种。数学模型可分为机理模型、统计模型与混合模型。 3.系统仿真: 系统仿真,就是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一个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更多的情况是指以系统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 要对系统进行研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对于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可以采用分析法或数学解析法进行研究,但对于复杂的系统,则需要借助于仿真的方法来研究。 那么,什么是系统仿真呢?顾名思义,系统仿真就是模仿真实的事物,也就是用一个模型(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模仿真实的系统,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用物理模型来进行仿真一般称为物理仿真,它主要是应用几何相似及环境条件相似来进行。而由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研究的仿真一般则称为数字仿真。我们这里讲的是后一种仿真。 数字仿真是指把系统的数学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并编成程序在计算机上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过程。通常把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仿真实验称为数字仿真,又称计算机仿真。

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简介

系统建模与仿真 开课对象:工业工程开课学期:6 学分:2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学时:40学时; 实验学时:0 学时;上机学时:8学时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材:系统建模与发展,齐欢,王小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参考书: 【1】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顾启泰,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现代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刘兴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3】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王维平,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4】系统仿真导论,肖田元,清华大学出版社 【5】建模与仿真,王卫红,科学出版社 【6】仿真建模与分析(Simulaton Modeling and Analysis)(3rd eds.),Averill M. Law, W.David Kelton,清华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模与仿真是当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其技术已渗透到各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本课程以一般系统理论为基础,让学生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的建模与仿真的一般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 1.掌握建模基本理论; 2.掌握仿真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一种仿真语言及仿真软件; 4.能够运用建模与仿真方法分析、解决工业工程领域的各种常见问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建模与仿真的作用和发展,理解组成要素。 2.掌握建模的几种基本方法,及模型简化的技术手段。 3.掌握建模的一般系统理论,认识随机数的产生的原因及统计控制方式。 4.能对离散事件进行仿真,并能分析运行结果。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系统、模型、仿真的基本概念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1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机理建模法 所谓机理模型,实际上就是采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理演绎方法,对巳知结构、参数的物理系统运用相应的物理定律或定理,经过合理分析简化建立起来描述系统各物理员动、静态变化性能的数学模型。 因此,机理建模法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推导方法建立系统模型。根据确定元件或系统行为所遵循的自然机理,如常用的物质不灭定律(用于液位、压力调节等)、能量守恒定律(用于温度调节等)、牛顿第二定律(用于速度、加速度调节等)、基尔霍夫定律(用于电气网络)等等,对系统各种运功规律的本质进行描述,包括质量、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等过程,从而建立起变量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精确的数学关系。通常情况下,是给出微分方程形式或其派生形式——状态方程、传

递函数等。 实验建模法 所谓实验建模法,就是采用出特殊到一般的逻辑归纳方法,根据一定数量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测、观察的物理量数据,运用统计规律、系统辨识等理论合理估计出反映系统各物理量相互制约关系的数学模型。其主要依据是来自系统的大量实测数据.出此义称之为实验测定法。 当对所研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特性尚不清楚、甚至无法了解时,系统内部的机理变化规律就不能确定,通常称之为·黒箱”或“灰箱”问题,机理建模法也就无法应用。而根据所测到的系统输入输出数据,采用一定方法进行分析及处理来获得数学模型的统计模型法正好适应这种情况。通过对系统施加激励,观察和测取其响应,了解其内部変量的特性,并建立能近似反映同样变化的模拟系统的数学模型,就相当于建立起实际系统的数学描述(方程、曲线或图表等)。 (1)频率特性法 频率特性法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工程实用方法。其特点在是通过建立系统频率响应与正弦输入信号之间的稳态特性关系,不仅可以反映系统的稳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暂态性能;可以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判别系统闭环后的各种性能;可以较方便地分析系统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并能大致指出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2)系统辨识法 系统辨识法是现代控制理论与系统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依据测量到的输人与输出数据来建方静态与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但其输出响应不局限于频率响应,阶压响应或脉冲响应等时间响应都可作为反映系统模型静态与动态特性的重要信息;而且,确定模型的过程更依赖于各种高效率的最优算法以及如何保证所测取数据的可靠性。因

电力系统建模及仿真课程设计

某某大学 《电力系统建模及仿真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题目: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短路故障仿真于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指导教师

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是结合《电力系统分析》的理论教学进行的一个实践课程。 电力系统短路故障,故障电流中必定有零序分量存在,零序分量可以用来判断故障的类型,故障的地点等,零序分量作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一个重要分析量。运用Matlab电力系统仿真程序SimPowerSystems工具箱构建设计要求所给的电力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系统多中故障进行仿真,仿真波形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说明用Matlab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有效性。实际中无法对故障进行实验,所以进行仿真实验可达到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仿真;短路故障;Matlab;SimPowerSystems Abstract: The course design is a combination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courses. Power system short-circuit fault, the fault current must be zero sequence component exists, and zero-sequence componen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ault type, fault location, the zero-sequence component as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SimPowerSystems Toolbox building design requirements to the power system model using Matlab power system simulation program, and on this basis, the power system fault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waveforms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match, indicating that the power system fault analysis using Matlab effectiveness. Practice can not fault the experiment, the simulation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Keywords: power system; simulation; failure; Matlab; SimPowerSystems - 1 - 目录 一、引言 ............................................ - 3 -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课程编码: 学分:2.5 总学时:4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工程统计学、工程数学、运筹学、计算机编程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或提高系统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系统化管理生产打下基础。二、教学基本要求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该达到: 1.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框架内容以及理论和方法; 2.掌握仿真的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3.掌握供理论模型建模方法。 4.掌握仿真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5.熟练应用建模理论,对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制造系统进行建模仿真。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是仿真技术的重要领域,在规划论证、方案评估、计划调度、 加工制造、产品试验、生产培训、训练模拟、管理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 深入地介绍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对理论建模方法和计 算机实现技术的讲解,对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仿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介 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4学时

本章分析了系统和制造系统定义、组成与特点,介绍了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步骤,并给出应用案例。 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常用术语及常用的仿真软件,了解仿真技术的的发展状况及应用。 理解系统与制造系统的定义及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概念及系统、模型与仿真之间的关系。 掌握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步骤。 本章教学重点: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原则及基本步骤。 本章教学难点: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原则及基本步骤 第一节系统与制造系统 0.3学时 (一)什么是系统 (二)制造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第二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0.3学时 (一)系统、模型与仿真的关系 (二)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特点 第三节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0.3学时 (一)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特点分析 (二)制造系统类型及建模元素 (三)制造系统仿真的功能分析 第四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步骤 0.4学时 第五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案例分析 0.5学时 (一)连杆生产线的组成与功能分析 (二)连杆生产线仿真模型的构建 (三)仿真逻辑的分析与定义 (四)仿真结果分析及系统优化 第二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 2学时 本章在分析离散事件系统模型的分类和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介绍了建立系统模型的常用方法。 本章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系统建模方法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姓名孙会芳 学号 099094090 班级工093 指导老师暴伟霍颖

目录 一、课程任务书 (3) 1.题 目............................................................... (3) 2.课程设计内容 (3) 3.课程设计要求 (4) 4.进度安排 (4) 5.参考文献 (4) 二、课程设计正文 (5) 1、题目 (5) 2、仿真模型建立 (5) (1)实体元素定义 (5) (2)元素可视化的设置 (6) (3)元素细节设计 (8) (4 ) 模型运行和数据.................................................................. . (10) (5)模型代码 (12) (6)模型改进 (16) 3.实验感想 (17)

三、参考文献 (18) 《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任务书 1. 题目 离散型流水作业线系统仿真 2. 课程设计内容 系统描述与系统参数: (1)一个流水加工生产线,不考虑其流程间的空间运输。 (2)两种工件A,B分别以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的时间间隔进入系统,A进入队列Q1, B进入队列Q2,等待检验。(学号最后位数对应的仿真参数设置按照下表进行) (3)操作工人labor1对A进行检验,每件检验用时2分钟,操作工人labor2对B进行检验,每件检验用时2分钟。 (4)不合格的工件废弃,离开系统;合格的工件送往后续加工工序,A的合格率为65%,B的合格率为95%。 (5)工件A送往机器M1加工,如需等待,则在Q3队列中等待;B送往机器M2加工,如需等待,则在Q4队列中等待。 (6)A在机器M1上的加工时间为正态分布(5,1)分钟;B在机器M2上的加工时间为正态分布(8,1)分钟。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学习资料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学习心得 一、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含义 1.制造系统制造系统是制造过程及其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将制造资源转变为产品或半成品的输入/输出系统,它涉及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工艺规划、加工过程、装配、运输、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及回收处理等)的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其中,硬件包括厂房、生产设备、工具、刀具、计算机及网络等;软件包括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和制造方法等)、管理方法、制造信息及其有关的软件系统等;制造资源包括狭义制造资源和广义制造资源;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物能资源,包括原材料、坯件、半成品、能源等;广义制造资源还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传统手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孤岛、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和敏捷制造等几个阶段。 2.模型与仿真模型是对真实对象和真实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让人感兴趣的特性的抽象,是对系统某些本质方面的描述。它以各种可用的形式描述被研究系统的信息。系统模型并不是对真实系统的完全复现,而是对系统的抽象,而仿真是通过对模型的实验以达到研究系统的目的,当制造系统尚未建立或者研究时间长成本高以及从安全性考虑我们有必要对制造系统预先进行建模并仿真以确定系统的最佳结构和配置方案、防止较大的经济损失、确定合理高效的作业计划,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参与已有或设想的制造系统进行研究、分析、设计、加工生产、试验、运行、评估、维护、和报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二、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及类型 1.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1600—19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建模仿真主要是在物理科学基础上的建模;20世纪4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建模仿真技术开始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模仿真开始应用与航空领域;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控制过程中的仿真;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大系统仿真。到70年代中期,出现了系统与仿真的结合,如用于随机网络建模的SLAM仿真系统。在这一时期,系统仿真开始与更高级的决策结合,出现了决策支

系统建模与仿真设计报告一

设计一产生十种不同分布的独立的随机数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任务:产生十种不同分布的独立的随机数,并进行检验。 要求:对随机数进行的统计性检验包括频率检验、参数检验、独立性检验。 二、设计环境及工具 Windows7、MatlabR2010b 三、设计思想及方法 (1) 在对雷达系统进行仿真时,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对电磁环境 的仿、真。其中无用的电磁信号包括三大类,即杂波、噪声和干扰,在模拟仿真时相比于有用的电磁信号也是不可或缺的。其所谓的仿真就是在已知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及其参数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产生服从给定统计特性和参数的随机变量。 (2) 在雷达、导航、声呐、通信和电子对抗等系统中,应用最多 的概率统计模型还是正态分布或高斯分布、指数分布、瑞利分布、莱斯分布或广义瑞利分布、韦尔分布、对数-正态分布、m分布、拉普拉斯分布、复合k分布等。 (3) 在这些随机总体中畸形随机抽样,实际上都是以[0,1]区间上 的均匀分布随机总体为基础的。原则上讲,只要已知[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序列,总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数学方法)来获得某已知分布的简单子样。只要给定的均匀分布随机数列满足均匀

且相互独立打的要求,经过严格的数学变换或者严格的数学方法,所产生的任何分布的简单子样都会满足具有相同总体分布和相互独立的要求。 四、设计过程及结果 本次设计的十种随机数包括均匀分布、高斯分布、指数分布、广 义指数分布、瑞利分布、广义瑞利分布、韦尔分布、拉普拉斯分布、柯西分布和2χ分布,使用Matlab 完成设计并给出具体的参数,代码附在最后。 1.均匀分布 已知随机变量ε在[0,1]区间上服从均匀分布,则有概率密度函数 1,01 ()0,x f x ≤≤?=?? 其他 其分布函数为 0,0F(),01 x x x x x

系统建模与仿真-哈尔滨工业大学

《系统辨识》 实验手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 2018年5月

目录 实验1 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2 实验2 脉冲响应法的实现---------------------------------------------------------------- 5 实验3 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9 附录实验报告模板---------------------------------------------------------------------- 13

实验1 白噪声、M 序列的产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产生均匀分布随机序列方法以及进而产生高斯白噪声方法 2、熟悉并掌握M 序列生成原理及仿真生成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混合同余法 混合同余法是加同余法和乘同余法的混合形式,其迭代式如下: 11 1(*)mod /n n n n x a x b M R x M +++=+?? =? 式中a 为乘子,0x 为种子,b 为常数,M 为模。混合同余法是一种递归算法,即先提供一个种子0x ,逐次递归即得到一个不超过模M 的整数数列。 2、正态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 由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有:设随机变量12,,....,,...n X X X 相互独立,服从同一分布,且具有数学期望和方差: 2(),()0,(1,2,...)k k E X D X k μσ==>= 则随机变量之和1 n k i X =∑的标准化变量 : () n n n k k k X E X X n Y μ --=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如果n X 服从[0, 1]均匀分布,则上式中0.5μ=,2 1 12 σ= 。即 0.5n k X n Y -= ∑近似服从(0,1)N 分布。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1. 设计分析 1.1问题描述 系统由四台加工中心、五个托盘和装夹工具、一套搬运轨道和小车、一个 工件装夹区组成,其布局如图1所示。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时间类别及大致时间 如下: (1) 工件安装时间。是指待加工工件装夹并固定在托盘上的时间,由于模具工 件均为长方体,因此,该时间比较稳定,大约 2mi ns 左右。 (2) 小车等待时间。工件安装完成后,如机床都在工作状态,则小车需等待有 机床完成 工作后,开始运出待加工工件。该等待时间不是固定的值,需要计算 得出。 (3) 机床等待时间。当有多个机床处于空置状态时,由于运输容量的限制,有 的机床就 处于空置等待状态,该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该机床的等待时间。 (4) 工件运出时间。将已安装好工件的托盘,从安装区运出至数控设备。大约 2mi ns 。 (5) 更换托盘时间。将设备上装载已加工好的零件的托盘与小车上装载待加工 工件的托 盘进行更换。大约需要1min 。 (6) 工件运回时间。更换托盘后,将载有已加工好的工件的托盘运回安装区, 并卸载。 大约需要3mins 。 图1系统布局图 1.2设计内容 1任务队列如表1所示,计算该队列条件下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 的设备等待 搬运 轨道 小车

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2对任务队列进行排序优化,阐述优化的思路和方法,计算优化后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的设备等待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表1设计案例参数表(单位:分钟) 1.3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及系统分析 在本次的设计条件中,系统中共有20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加工时间是不相等的,而且只有一套运输设备,各个设备的功能完全一致。所以制约的加工的最大因素便是运输的制约。按照原始的顺序,进行加工,画出原始工序图。 再对原始任务工序图进行分析,并数据计算。计算出20个任务的总加工时间, 各个设备的等待时间,小车的等待时间。分析我们所得的数据结果,找出制约整个工序的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改善。 在这个系统中共有20个加工时间各不相同的任务,按照顺序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加工。在分析之前我们需先进行以下假设: (1)加工开始前,五个托盘分别位于四台加工中心及装夹区; (2)小车运出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相等,运回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也 相等。 (3)系统运行中不会出现故障等影响加工时间的意外 (4)小车一次只能进行一次托盘更换,最多只能运回一个工件,也最多只能运出

系统建模与仿真

系统建模仿真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工程133 胡浩3130212026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本文对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趋势作了较全面分析。仿真建模方法更加丰富,更加需要仿真模型具有互操作性和可重用性,仿真建模VVA与可信度评估成为仿真建模发展的重要支柱;仿真体系结构逐渐形成标准,仿真系统层次化、网络化已成为现实,仿真网格将是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仿真应用领域 更加丰富,向复杂系统科学领域发展,并将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工程系统的仿真,起源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从最初的简单电子、机械系统,逐步发展到今天涵盖机、电、液、热、气、电、磁等各个专业领域,并且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两个方向上飞速发展。 控制器的仿真软件,在研究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的品质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机、电、液、热、气、磁等驱动技术的进步,以高可靠性、高精度、高反应速度和稳定性为代表的先进特征,将工程系统的执行品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相对控制器本身的发展,凭借新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支持,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更加富于创新和挑战,而对于设计、制造和维护高性能执行机构,以及构建一个包括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的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MESIM软件正是能够提供平台级仿真技术的工具。从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液压、机械、气动等设计分析到复杂系统的全系统分析,

到引领协同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AMESIM的发展轨迹和方向代表了工程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一、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的现状 工程系统仿真作为虚拟设计技术的一部分,与控制仿真、视景仿真、结构和流体计算仿真、多物理场以及虚拟布置和装配维修等技术一起,在贯穿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改进乃至退役的全寿命周期技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复杂的要求。因此,工程系统仿真技术也就迅速地发展到了协同仿真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的联合仿真:MATLAB+AMESIM,可以覆盖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部要求。 2、被控对象的多学科、跨专业的联合仿真:AMESIM+机构动力学+CFD+THERMAL+电磁分析 3、实时仿真技术 实时仿真技术是由仿真软件与仿真机等半实物仿真系统联合实现的,通过物理系统的实时模型来测试成型或者硬件控制器。 4、集成进设计平台 现代研发制造单位,尤其是设计研发和制造一体化的大型单位,引进PDM/PLM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复杂的数据管理流程中,系统仿真作为CAE工作的一部分,被要求嵌入流程,与上下游工具配合。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设计

1.1问题描述 系统由四台加工中心、五个托盘和装夹工具、一套搬运轨道和小车、一个工件装夹区组成,其布局如图1所示。系统所包含的主要时间类别及大致时间如下: (1) 工件安装时间。是指待加工工件装夹并固定在托盘上的时间,由于模具工件均为长方体,因此,该时间比较稳定,大约2mins 左右。 (2) 小车等待时间。工件安装完成后,如机床都在工作状态,则小车需等待有机床完成工作后,开始运出待加工工件。该等待时间不是固定的值,需要计算得出。 (3) 机床等待时间。当有多个机床处于空置状态时,由于运输容量的限制,有的机床就处于空置等待状态,该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该机床的等待时间。 (4) 工件运出时间。将已安装好工件的托盘,从安装区运出至数控设备。大约2mins 。 (5) 更换托盘时间。将设备上装载已加工好的零件的托盘与小车上装载待加工工件的托盘进行更换。大约需要1min 。 (6) 工件运回时间。更换托盘后,将载有已加工好的工件的托盘运回安装区,并卸载。大约需要3mins 。 图1 系统布局图 CNC CNC CNC CNC 搬运轨道 小车 工件装夹区

1 任务队列如表1所示,计算该队列条件下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的设备等待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2 对任务队列进行排序优化,阐述优化的思路和方法,计算优化后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四台设备各自的设备等待时间,绘制四台设备的工序图。 表1 设计案例参数表(单位:分钟) 安装运出运回更换 2 2 3 1 任务1 任务2 任务3 任务4 7 15 21 5 任务5 任务6 任务7 任务8 12 33 17 38 任务9 任务10 任务11 任务12 8 19 22 25 任务13 任务14 任务15 任务16 16 27 31 6 任务17 任务18 任务19 任务20 245118 11 1.3设计中的主要因素及系统分析 在本次的设计条件中,系统中共有20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加工时间是不相等的,而且只有一套运输设备,各个设备的功能完全一致。所以制约的加工的最大因素便是运输的制约。按照原始的顺序,进行加工,画出原始工序图。再对原始任务工序图进行分析,并数据计算。计算出20个任务的总加工时间,各个设备的等待时间,小车的等待时间。分析我们所得的数据结果,找出制约整个工序的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改善。 在这个系统中共有20个加工时间各不相同的任务,按照顺序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加工。在分析之前我们需先进行以下假设: (1)加工开始前,五个托盘分别位于四台加工中心及装夹区; (2)小车运出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相等,运回至每台加工中心的时间也相等。

系统建模与仿真报告

新螺丝湾公交枢纽站 公交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 姓名 学校 起止日期 报告提交日期

摘要 自新螺丝湾国际商贸城和新南部客运站建成并运营以来,该地区的人流量突增,同时给新螺丝湾公交枢纽站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怎样能更好的做好该地区的公交车的调度和运营,满足乘客需求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本课题在以满足乘客的需求提高该系统的效率为目标的前提下,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离散虚拟仿真软件3D max和Flexsim,对昆明新螺丝湾公交枢纽站站内公交调度时间及库存时间进行了仿真系统研究;利用计算机仿真搭建了一个公交运输的仿真平台, 建立了昆明新螺丝湾公交枢纽站站内仿真模型,针对该系统在公交车调度和库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效率高,乘客满意度高,为公交公司在做公交调度方面的决策时提供有用方案。 关键词:新螺丝湾公交枢纽站;面向对象;flexsim;仿真模型

目录 摘要 1.绪言 (1) 2.理论分析 (1) 2.1数据采集方法: (1) 2.2数据样本分析: (1) 2.3数据分析方法: (1) 2.4建模方法 (2) 3.实验研究 (2) 3.1研究地点 (2) 3.2研究时间 (2) 3.3研究目的 (2) 3.4研究方法 (2) 4.数据分析 (2) 4.1新螺蛳湾公交调度分析 (2) 4.1.1 154路公交车调度分析 (2) 4.1.2 186路公交车调度分析 (5) 4.1.3 C7路公交车调度分析 (8) 4.2新螺蛳湾公交库存分析 (11) 4.2.1 154路公交车库存分析 (11) 4.2.2 186路公交车库存分析 (12)

4.2.3 C7路公交车库存分析 (13) 5.建模与仿真 (14) 5.1新螺蛳湾公交枢纽站布局图 (14) 5.2新螺蛳湾公交枢纽站公交车流程 (14) 5.3新螺蛳湾公交枢纽站设施的F LEXSIM实体映射对照 (15) 6.结果分析与结论 (15) 6.1154路公交 (15) 6.2186路公交 (16) 6.3C7路公交 (16) 7.感想 (16) 参考文献 (18)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简介

一、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软件简介 由于物流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内部关联性越来越强。仿真是公司检验其物流系统及决策是否真的高效的唯一可用技术了。在设计一个新的工厂或系统,对已由系统添加新设备或重新优化,仿真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仿真还用来提供直觉的和经验的决策支持。在当今市面上,仿真可用使用专用软件来实现。由于存在着如此多的仿真软件,如何正确的选择软件至关重要。下面列举出典型的系统仿真软件[3]。 软件名称简介 (1)20-sim 20-sim是由Twente大学控制实验室开发的运行于Windows系统下 的建模和仿真软件。作为著名软件包TUTSIM的后续产品,它完全 支持图形建模,让用户在直观和友善的方式对动态系统进行设计和 分析,同MATLAB和Simulink可以方便的进行建模和仿真的交互。 使用20-sim,我们可以仿真动态系统(例如电力、机械、水动力系 统或它们的组合系统)的各种行为。 (2)arena 该软件可以用来模拟服务、制造、运输、物流、供应链和其它系统。(3)Automod 该软件提供了真实的三维虚拟现实动画,使得仿真模型非常用以理 解;提供了高级的特征让用户可以仿真复杂的活动,如机器人、设 备工具、生产线等的运动和转动。该软件还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基于 专家系统的物料搬运系统,它是根据工业自动化的真实运行经验开 发的。这些包括输送链、自动存储和检索系统,桥式起重机等。(4)Awesim Awesim提供生产系统动态模型的仿真机。动画使用图形界面构建, 用户可以对交互式仿真进行特定的控制。 (5)Easy5 由波音公司开发的用来模拟和仿真包含水力、风力、机械、热、电 子和数字等子系统的动态系统软件包。包括了一整套控制系统建 模、分析和设计功能。 (6)Idef 该软件是一种流程图析软件,可以非常容易的适用流程图来绘制和 表述流程。它能够提供比传统流程图更多的信息。流程中包含的流 程、流程约束、人和其他资源能够被整合到一起。 (7)Intrax 该软件能够提供许多被建模和仿真实际流程的管理决策。它能够被 用来执行战略(同战略视图,同步价值链视图相符合的现实),流 程改善(工序改善、生产力改善、节约循环时间),同步价值链(动 态视觉,同步约束)和日常运作(可对比的运作替代方案,短期变 化影响力的检验)等的模拟和仿真。 (8)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该软件提供离散仿真功能来解决制造问题和设计制造方案。它在广阔的使用领域中预测产出率,人工和其他的绩效。 (9)Matlab 该软件是组合的数字计算、高级图形技术和可视化、高级编程语言 的集成计算机算环境。Simulink式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 和分析的交互式工具。它可以构建图形化的结构图,模拟动态系统, 评估系统绩效和精炼设计。 (10)Modsim 该软件可以用来仿真像港口,铁路网和航空管制等的管理模型。还 可以用来仿真制造系统。 (11)Promodel 该软件可以对制造系统、仓储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评估、规划或重新 设计进行仿真。典型使用包括精益制造的实施,周期事件的降低, 设备投资决策,产出率和能力分析,识别和排除瓶颈,资源分配等。(12)Prosolvia 该软件将现实带入虚拟制造。它让用户从各个角度和位置观察产

系统建模与仿真大纲

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学时:64 学分:3.5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技术 教材:《离散事件系统仿真》,Jerry Banks等著,肖田元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系统建模与仿真》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是工业工程系的主导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改进措施的实现,提高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制造型生产企业为核心,阐述了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生产企业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内容涉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生产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和原理、仿真软件的介绍,重点介绍排队系统、库存系统、加工系统以及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堂教育和上机训练,能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生产系统的布置和调度管理;并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能够实现的功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步骤。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生产系统的基本特征、生产系统仿真的基本概念、生产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思路、以及生产系统仿真研究的步骤。 重点: 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生产系统建模的方法与仿真研究的步骤。 难点: 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生产系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掌握系统、系统模型、系统仿真等建模与仿真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系统仿真的类型;理解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的区别;熟悉生产系统建模的方法与仿真研究的步骤。 第二章生产仿真用概率统计 教学基本内容: 介绍随机变量、概率函数、随机数;均匀的连续分布随机数及其生成;各种离散分布随机数的产生;非均匀的连续分布随机数及其产生。 重点: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产生连续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几种方法;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数的统计检验;各种离散分布随机数的产生方法;非均匀连续分布随机数产生方法。 难点: 各种随机数的产生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掌握随机变量(离散、连续),以及连续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理解掌握随机数的概念,熟悉产生连续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几种方法,掌握计算机产生随机数的方法;熟悉随机数的统计检验;掌握各种离散分布随机数的产生方法;熟悉非均匀连续分布随机数及其产生方法。 第三章排队系统 教学基本内容: 介绍排队论的基本概念;到达时间间隔和服务时间的分布;排队系统的特征参数与分析方法;排队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