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第五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三大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知识填空(无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第五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三大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知识填空(无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第五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三大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知识填空(无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第五单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三大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知识填空(无答案)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1)概念:由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结构:___________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___________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 ___________个营养级。 (4)食物网

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功能: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比较

考点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分析 (P94)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戊: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___________。

(1)某营养级摄入量-粪便量=_________________。

(2)某营养级同化量-呼吸消耗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某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一部分可被下一营养级___________,另一部分可_______________。 (4)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________________,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 同化量: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 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通过自身_____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被___________同化。(3)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___________分解。 (4)未被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比较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生物类型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蓝藻等; 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等 大多数动物;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 腐生细菌和真菌,

腐食动物(蚯蚓,蜣螂秃鹫。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部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①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①加快物质循环;

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

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______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的___________ 象征 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

___________的特性

一般情况下,生物个体数目

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

逐级_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

食物链升高逐级___________ 特征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分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耗

散,故能量流动时逐级递减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 1),即生产者的同化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 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 1+C 1+D 1)。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 1、流向分解者的C 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 1。

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定义:

1.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一般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涉及多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计算的最多和最少的问题:(二轮复习大本练习册第85页思维建模) 考点三: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定性 1.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之间不断地循环的过程。 (2)特点:___________、反复利用、___________。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___________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和碳酸盐。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__________ (主要)。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__________,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如何缓解温室效应?

物质循环图解找规律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易错提醒:1、误认为在生物群落中碳都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误认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能循环。) 考点三:信息传递

信息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行为信息是动物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常指动物的特殊行为。(要注意与物理信息区分) 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应用:(1)个体水平:_____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水平:生物种群的___________,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能力。

3.调节基础:___________。(1)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___________。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___________。

稳定性的内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分别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 5.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

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

y 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 x 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________。

注意:1、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2、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考点五: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____________明显下降。 ②前景a .特点:____________,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形式 以___________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___________ (全球性)

b.目标:实现人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加。②____________被大量消耗。③____________加剧。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产生的原因

注意: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

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独有的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3.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____________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____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发现尚不清楚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可持续发展

(1)内涵:追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①保护____________。②保护环境和资源。③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多样性的成因

(1)从分子水平上看

DNA(基因)多样性(根本原因)――→

转录

翻译

____________多样性

(直接原因)

―→____________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____________与定向的_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1.(2018海南卷,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2.(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3.(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

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4.(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5.(2017?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6.(2017?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7.(2016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8.(2016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9.(2016课标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10.(2016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1.(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12.(2016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13.(2017?海南卷.28)(8分)

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4.(2018北京卷,31)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

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

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

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

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

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

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________________。

15.(2018天津卷,30)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

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碳量

西黄松生态系统生产者活生物量

(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生产力

(g/m2.年)

异氧呼吸

(g/m2.年)

老龄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1460 3240 4310 360 390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总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16.(2018江苏卷,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生态系统和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教学内容分析: 第2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的基础上,要继续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节包括三个部分,首先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然后了解这种结构具有什么主要功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分析讨论活动。 (1)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完整版)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复习)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知识网络 : 答案:组成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名称生物类型(或成分) 同化类 型作用 地位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 空气、无机盐等 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____和____, 是各种生物赖以____和____的基础 基本 成分 生产者________(主要)、光 能自养细菌、化能 自养细菌等 ______ 将______合成______,把____或无机物 中的______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 源 基本 成分 消费者营____生活的和 ____生活的 各种生物 异养型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非基 本成 分 分解者____微生物(主要 是细菌和真菌)、某些 营____生活的动物 等 异养型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分解成______,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基本 成分 关系______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______和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无机物生产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 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B.分解者很少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C.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无生命物质——无机环境和有生命物质——生物群落(图10-6)。 无机环境包括作为系统能量来源的太阳辐射能;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壤和各种营养元素等物理、化学环境条件;以及生物物质代谢的原料如CO2、H2O、O2、N2和无机盐类等,它们构成生物生长、发育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又称为生命支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可以分为三大类群: 第一类为自养型生物,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称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来的水、CO2和无机盐类转化成为初级产品——碳水化合物,并将其进一步合成成为脂肪和蛋白质等,用来建造自身,这样,太阳能便通过生产者的合成与转化源源不断地进入生态系统,成为其他生物类群的唯一食物与能量来源。化能合成细菌也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它们利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某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例如,氮化细菌能将氨(NH3)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来的能量把CO2和水合成为有机物。 第二类为异养型生物,包括草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称为消费者。顾名思义,这些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能量。根据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为直接依赖植物的枝、叶、果实、种子和凋落物为生的一级消费者,如蝗虫、野兔、鹿、牛、马、羊等食草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如黄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动物之间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关系,其中的强者成为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这些高级的消费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凶猛的肉食动物,如狮、虎、鹰和水域中的鲨鱼等。有些动物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杂食动物,如某些鸟类和鱼类等。 第三类为异养型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靠分解动植物残体为生,称为分解者。微生物分布广泛,富含于土壤和水体的表层,空气中含量较少且多数为腐生的细菌和霉菌。微生物是生物群落中数量最大的类群,据估计,1克肥沃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8个。细菌和真菌主要靠吸收动植物残体内的可溶性有机物来生活,在消化过程中,把无机养分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归还给环境。可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养分物质再循环的作用。土壤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线虫、蚯蚓等将植物残体粉碎,起着加速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和转化的作用。此外,这些土壤动物也能够在体内进行分解,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类,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图10-6)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 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 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发布者:黄英迈发布日期:2011-06-08 11:14:20.0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包括图片、网上的文字资料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小型的水族箱,里面生活着小鱼和水草 学生: 收集各种图片或拍摄各种风景照片,记录一周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五、教学过程: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初中九年级科学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3、以碳循环为例,说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4、概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归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运输和传递的,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食物链与食物网。 2、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及其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五、教学资源 PPT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课提问:(1)生态系 统的概念是什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是什么?(2)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 为哪两部分?它们 各自包括了哪些成 分? 认真思考,回 答提问: (1)在一定自 然区域内,所 有生物及其生 活的环境共同 构成生态系 统。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 是生物圈。(2) 生态系统由生 物和非生物环 境两部分组 成。生物包括 植物、动物、 承上启下, 既巩固已 学知识,又 为学习新 知识做铺 垫。

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 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已经知道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具有各自的生态功 能,那么,生态系统 中各种成分的关系 如何?它们之间的 关系对生态系统会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本节课需要进 一步探讨的问题。 思考,讨论, 进入新课学 习。 问题导入, 明确学习 任务,激发 学习兴趣。 食物链和食物网1、活动:分析草原 生态系统中部分生 物的关系 ppt展示:图23-4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 各种生物(不完全)。 提出下列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1)草原上的植物 在生态系统中有什 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与草原上的植 被有什么关系? (3)草原上的各种 动物之间存在着什 观察、思考、 讨论、回答: (1)草原上的 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 物,供给该生 态系统中的各 种动物利用。 (2)吃与被吃 的关系。 (3)草原上的 各种动物之间 的关系是捕食 关系,如青蛙 捕食蝗虫,而 培养学生 观察、分 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做中 学”增强学 生学习的 兴趣。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复习)答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构建知识网络 : 答案:组成成分 食物链 食物网 能量流动 生产者 消费者 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无机物 生产者 分解者 食物链 食物网 2、基础题: 1、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 .缺少生产者 B .分解者很少 C .没有消费者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阳光、空气和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C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提高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传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 .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 .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寄生 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 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O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 考点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知识填空: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终点是。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形成的不会倒转。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2、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________。 (2)特点: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3)功能: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答案:1.(1)食物(2)生产者最高营养级自然选择2.(1)营养结构(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基础题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 D.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3、提高题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2、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 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 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 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3、在一个光照和水肥充足的小岛上,各种植物生长茂盛。在树上有飞翔的小型益鸟、猫头鹰,地上有鼠、蛇及蛙等动物在活动,还有许多昆虫、真菌和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下列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小岛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小型益鸟是第三营养级 C.在该岛上的食物网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 D.这个小岛上的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4、下面表格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相应动物有关表格中的表示该动物胃中含有上面的生物),请据表分析回答: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3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三种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食物链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两个概念之间

第五章生态系统结构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间的关系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习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阅读教材88 —89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 2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不是一个系统? 例1在一个阴湿低洼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态系统D.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分类 合作探究二 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以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兔、狐、鹰、吃草昆虫、 画出这些生物由于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网。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除了食物链以外还有哪些不可缺少的成分? 3按照不同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进行归类。 4参加教材中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自主学习 蜘蛛、青蛙、吃虫的鸟、蛇为例, C.种群 B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阅读教材第90页,完成下列问题 非生物成分: 、水、、无机盐等 1、生态系统成分<广 [生物成分 1L 2、除了绿色植物外,不有哪些生物属于生产者? 3、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哪些?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食物链 草T兔T狐T狼 特点:一条食物链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______________ 者不进入食物链;前头表示的流向。 营养级: 草一—第营养级 兔-第一营养级(级消费者) 狐——-第营养级(级消费者)狼- —第营养级(级消费者)(2)食物网 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是食物网。营养结构包括 ____ 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营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 1、请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优质教案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

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 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学会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能够说明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原理,学会分析并解决生态学上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统一的观点;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学会如何去保护一个生态系统;

临清四所高中联合制作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生物编写人陈善雷审稿人崔玉凤 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以及本教材个体自身稳态调节和种群与群落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章是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的倒数第二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本章是整个高中生物中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但同时本章又是与前面内容密不可分的一章,学习本章内容,同样要联系到“生物的营养代谢类型”、“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种群、群落以及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内容。所以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根据生物学习的不便定律“结构决定功能”,我们这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就在这一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使我们学习本章以及后面一章的基础。因为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掌握生态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我们要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既可以联系复习前面的内容,又对后面所要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石。所以说,本节内容十分重要。 本节的内容比较的不直观,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以及营养结构。针对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对其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熟悉生态系统的分类及范围; 3、说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解释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88问题探讨和旁栏思考题,理解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含义。2.结合教材P89图5-1、P90图5-2、图5-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3.结合教材P91图5-4、图5-5,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重难点击]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课堂导入 方式一: 右图为热带雨林的一个场景,图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和无机 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方式二: 媒体播放蒙古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MV视频。媒体播放MV视频,然后课件展示问题: (1)画面里出现的是一个什么生态系统?你能列举一下从这首歌里听到的生物吗? (2)问题引入: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几大类?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 一、生态系统及其组成成分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类型 ?? ? ??自然生态系统 ?? ?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项目 成分 种类作用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 盐等 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 量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 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 和种子传播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残骸和动物

八年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1.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及在其上生活的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和鼠等,它们共同组成了() A.种群B.生物群落C.食物链D.生态系统 2.农田生态系统属于() A.草原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C.陆地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食物链和食物网B.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C.生产者和分解者D.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群落中化学能的是() A.蚯蚓B.小麦C.硝化细菌D.酵母菌 5.能加快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空气 6.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们能够() A.吸收代谢废物并释放氧气B.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C.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D.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8.完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 9.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多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蝗虫B.蚯蚓C.蜘蛛D.蛇

10.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A.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C.三级消费者D.生产者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12.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13.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 (3)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A.水鸟B.水绵C.水藻D.腐生细菌、真菌 (4)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水藻数目,淡水虾数目。能力提升 14.在阳光明媚的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 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17.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 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