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惠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惠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惠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工作报告

惠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八月

惠州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

示范市创建工作报告

一、惠州概况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属珠三角经济区。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深圳、东莞和香港。全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81.4公里,下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5个县(区),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共有53个乡镇、18个街道办,全市户籍人口364.31万人,常住人口477.5万。

惠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惠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制史、1400多年的建城史,古称循州、祯州,素有“岭南名郡”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人文渊薮,先后有480多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客寓或履临惠州。早在1600多年前,岭南道教的始祖葛洪来到惠州罗浮山采药炼丹、修道行医、著书立说。2015年10月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受到葛洪的医药著作《肘后备急方》的启发,研究发现了青蒿素。北宋文豪苏东坡在惠州西湖寓居两年七个月,写下587篇作品,给惠州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是东江纵队指挥部所在地。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3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东江纵队指挥部所在地。现代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

惠州是一座环境优美的生态丽城。惠州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富集,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称。先后建成自然保护区26个、县区级以上森林公园46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62.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这里有风景如画的西湖、闻名遐迩的罗浮山、翠绿叠嶂的南昆山、碧海连天的巽寮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空气质量长期保持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试点。

惠州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城。构建起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支柱的“2+2+N”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引进了英荷壳牌、美国科锐、韩国三星、荷兰飞利浦等世界500强企业在惠投资设立了59家企业,培育了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TCL集团、惠州三星等大型骨干企业以及伯恩光学、德赛西

威、比亚迪电子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平板显示、智能终端等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苹果公司70%的玻璃触屏、电控系统由惠州企业提供,全球1/8的手机产自惠州,平均每分钟就有400部手机从惠州发往世界各地。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四年排名“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个石油化工基地之一,中海油惠炼二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即将全面建成投产,中海壳牌120万吨乙烯项目正加快推进,石化区总炼油能力将达到2200万吨、乙烯220万吨,世界级石化园区初具规模。

惠州是一座社会和谐的文明之城。惠州居民以客家人为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形成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城市精神。我们每月都开展“惠州好人”评选活动,每年开展“感动惠州人物”评选活动,有24人获评“中国好人”,被媒体称为“好人之城”,连续四次被评为“中国最安全城市”,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当前正在全力冲刺即将验收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惠州是一座民生优先的幸福之城。率先实施“民生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全市财政投入民生资金连续三年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0%以上。推出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医保、社保、住房等政策措施,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在广东省率先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建立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实现全覆盖,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全面启动卫生强市、健康惠州建设,获评首批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入选首批“全国民生改善典范城市”,民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惠州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希望之城。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接壤,毗邻香港,不仅区位好,而且空间大,全市土地面积约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5,目前开发强度仅为10.2%。境内空港、海港、高铁齐备,惠州机场开通了国内14条航线,每天进出港航班达28个,航点涵盖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国内十大枢纽机场城市,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惠州港吞吐能力突破亿吨,厦深高铁、莞惠城轨惠州段相继通车运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0公里,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惠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2万户,增长49.6%。

二、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情况

惠州市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末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2002年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实施国家生态市创建规划,2015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2016年确立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惠州市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核心目标,始终秉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的理念,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为载体,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取得显著成效,市和各县区均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标准要求。一是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圆满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良好。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稳定达到国家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全省最优,2016年95.6%的近岸海水水质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全市14个主要湖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大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2013年—2016年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上升11.8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两年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三名,2016年我市环境空气优良率为96.7%,“惠州蓝”享誉全国。二是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惠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全市污染物得到有效处理;万元GDP 能耗0.575吨标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5年获评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连续9年获评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优秀等次,惠州的生态环保工作得到充分认可。三是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

均GDP达7.17万元,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61.3亿元,年均增长17%。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五位。县域经济建设亮点纷呈,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人均GDP相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博罗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惠东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惠城区入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区。四是可持续发展优势不断显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三次产业结构由5.6∶57.9∶36.5调整为5.1∶53.7∶41.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88.88万元/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环大亚湾新区成为省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成效初显,大亚湾石化区连续四年排名“中国化工园区20强”第二,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个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硅谷”的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平台,引进了思科潼湖科学城、SK韩国科技城、中关村科技金融小镇、华大基因惠州基地、万城智慧等一批引领性重点项目,集聚了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要素,引进了王复明院士等一批领军型创新团队;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成为中韩自贸协定中国三个园区之一。惠州新一轮大发展正蓄势待发。五是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年会承办城市。基于惠州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态度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惠州市被选定承办全国生态文明论坛第七届年

会。惠州市以此为契机,“以会促进”,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各项工作。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进程中,惠州市主要坚持好了“六个创建”:

(一)坚持统筹创建,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惠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环境既是城市的形象,也是城市的财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在推进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率领全市人民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党政高度重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2013年,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6年,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明确了惠州“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奋斗目标,启动“增绿、护蓝、清水、净土、碧海、低碳”六大行动。从提出“生态旺市”到“绿色发展”,再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惠州市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守,不断深化。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强化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坚持“每年投入20亿治水,投入20亿种树”,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市人大、市政协围绕绿色发展,积极发挥立法监督和建言献策职能作用。市人大连续13年开展“两江

一湾”环保行活动,2014年提出“加快生态村镇创建”议案,2017年提出“综合治理水环境”议案,提出了大量建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市政协开展了“优化我市水生态环境,助推国家生态市创建”等常委会专题议政、“宜居宜游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调研视察,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开展。二是完善环保法规规划,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引领。加强法制建设,制定颁布了惠州首部地方性法规《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出台实施《惠州市东江水质保护管理规定》《惠州市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等规定,启动《罗浮山保护条例》制定工作,规划开展西湖保护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实施了《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路径、措施、要求;在全省最早制定实施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引领从源头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利用,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54.4%,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92.99%;制定实施《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规划为五大功能区,形成“核心优化、向海拓展、北部保育”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推动城市形态从“一城三组团”向“一市六组团”拓展,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完善多层次自然资源保护规划体系,先后编制《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惠州市海洋功能区划》《惠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中,严守耕地红线,开展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比例28.47%,全市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筹,设立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生态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实施河长制,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协同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联动”的良好局面。强化目标管理制度,把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污染治理的纳入考核内容,并明确“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比例分别达到22.64%和21.43%,其中一票否决指标中的生态文明指标比例分别为60%和75%;启动了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推进GEP考核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党政生态环保考核责任体系。建立重点环保工作督查督察制度,对重点环保工作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进度计划,倒排时间表,实行每周一报告、每月一通报,并将进度实时向社会公示,对未完成责任任务的严厉问责;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核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工作,进一步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

(二)坚持科学创建,发展和保护深度融合。惠州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发展与保护“双赢”。一方面,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强化产业发展环保调控。惠州市在推进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突出“环保优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以环境保护引领城市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圆满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倒逼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出台《惠州市招商引资环保指引》,鼓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没有污染或轻污染项目,严格限制引进重污染。严格环境准入,实施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总量审核制度,对未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的重点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坚持“三个一律不批”和“三个限批”,几年来,全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否决率均在10%以上。大力实施环境经济制度,全面开展环境信用评价,推进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落实环境责任强制保险工作,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境监测社会化,以市场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源头加强污染控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绿色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构建“2+2+N”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出台实施创新驱动的“1+6+N”系列文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4%,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

上工业增加值的59.2%、43.6%。大力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发挥大项目“榕树效应”,着力构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约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7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实现工业产值4464.3亿元,增长2.7倍,占全市58.4%。大力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大力清退落后产能,2012年以来全市共关停等重点流域年淘汰率20%以上。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市应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工业企业100%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或验收。

(三)坚持精准创建,城乡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升。惠州市深刻认识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污染防治的基础,精准发力,强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通过“以奖代补”和运营补助等方式,对县(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进行补助,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70多亿元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85座,污水处理能力161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2200多公里,实现“一镇一厂”。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用PPP融资模式,按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四统一”办法,整县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

理设施建设,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78个,年处理生活污水1200多万吨,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污水处理全覆盖,2020年底实现自然村污水处理全覆盖。三是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大力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体系,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6个、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140个、生活垃圾收集点3万多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一县一场”、转运“一镇一站”、收集“一村一点”。四是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广东东寰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东江环保公司、宝业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等危废处理处置项目13个,全市危废处理能力23万吨/年,危废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处置项目2个,日处理城市生活污泥1030吨,城市生活污泥处理率100%。

(四)坚持民本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加普惠。惠州市坚持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和生态环保工作的核心,全力推进污染治理工作,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一是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将东江保护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全力确保东江水质安全。投入100亿元整治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圆满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任务,流域水质逐年改善;投入100亿元综合整治市区15条河涌,其中金山河整治工程被住建部评为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投入100亿元,采取“清养

殖、建设施、提标准、控种植、调结构、严监管”六项措施,全面开展79条县镇河涌和27个黑臭水体整治,已完成河涌治理22条,完成黑臭水体治理10个,其余河涌和黑臭水体已全部动工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扩大禁养区,开展非法养殖业清理专项行动,五年来清理生猪110万头、禽类50多万羽,禁养区内实现“零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畜禽养殖业规范化整改工作,建成现代化畜牧业示范基地57个,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秸秆还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建筑工地整治、黄标车淘汰、泥头车整治、街道冲洗、公路清扫、工业废气整治、垃圾焚烧整治等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八大专项行动”,全面治理大气污染。划定了锅炉重点整治区域和禁燃区,全面完成中小燃煤、燃油锅炉淘汰和改造工作,全市消灭冒黑烟烟囱;大力推进有机废气治理,中石油、中石化等重点企业全部实行超低排放改造,落实了全市所有VOC重点排放企业废气处理设施并实现达标排放;强化火电、建材等行业的污染整治,所有火电、水泥项目全部配套建设脱硫降氮设施;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严格实施新车国Ⅳ准入制度,全面推广使用粤IV 标准车用成品油,定期开展机动车排气道路、停放地抽检,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7.2万辆,投放新能源汽车2600辆;强化饮食服务业污染治理,开展了市区中心区餐饮业环保专

项清理整治行动,关闭取缔扰民问题突出的餐饮单位;加强了施工工地、建筑垃圾道路运输、道路保洁等管理,强化了扬尘污染控制。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实施了《惠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正在编制《惠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开展省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工作,完成了耕地、林地146个基础点位的现场核查工作。推进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仲恺高新区电镀企业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估及修复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矿山复绿”工作。四是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县区3个、省级生态镇53个、市级以上生态村997个,省级生态镇和市级以上生态村占比超过80%,村镇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开展农村连片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饮用水工程,农村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创造性地统筹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全面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投入2亿多元治农村生活垃圾,配备农村保洁员近9400多名、垃圾收运车辆3000多台,建立了环卫保洁管理、垃圾处理流程、保洁人员管理、经费保障等制度,开展整治行动7000场次,清理农村垃圾近百万吨;按“一年见成效,三年水质清,六年上水平”的目标,全面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河道整治、农村工业废水治

理、农村养殖废水治理、农村水生态文化培育六大行动,深入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市财政每年安排1600万元,每年高标准建设120个森林村庄,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森林村庄653个,森林村庄实现了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等“四有目标”。五是严格环保执法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百日环保强化督查行动”,充分运用新环保法加大对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2016年以来,全市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6.2万人次,检查企业2.45万家次,依法立案2278宗,处罚金额9582万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19宗,查封扣押案件170宗,限产停产案件25宗,移送适用行政拘留案件24宗,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53宗。规范环保监管,严格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制度,将环保信用等级、环保守法情况、排污费缴纳情况等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了建设项目环保全过程管理。强化环境监测监控,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全市监测资源,按时完成环境监测工作,建立环境质量形势分析会制度和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对环境质量下降区域及时预警;推进了在线监控建设,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构建了覆盖全市所有国控、省控和重点市控污染源的环境监控网络。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不断完善“一网六库”环境应急工作体系,每年开展环境应急演练,2014年以

来妥善处理处置环境突发事件17宗,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

(五)坚持系统创建,生态城市魅力日益凸显。坚持生态学原理,系统推进全市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优化全市生态系统,“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城市生态魅力尽显。一是建设森林城市。开展了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大力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成生态景观林带864.44公里,完成森林碳汇56.15万亩,几年来新建县级以上森林公园13个,镇级森林公园32个,全市镇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80个、各级自然保护区26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42%。二是建设园林城市。加大市区园林绿化投入,建成绿道总长度逾1480公里,组织实施了园林风景项目200多个,全市已建或在建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累计500多个,绿化覆盖率达43%,绿地率38.92%,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6.63平方米,城市街道、公园基本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形成了一街一树一景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市民出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是建设美丽海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和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全市海洋保护区面积占所辖海域总面积的19%,占比全省最高。开展岸线修复工程,种植红树林5000多亩,计划把考州洋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红树林种植基地,大亚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入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然岸线保有

率为45.1%。加强海岛生态建设,大辣甲岛和巽寮湾分别获得广东“十大美丽海岛”和“十大美丽海岸”称号。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稳定良好,珊瑚、红树林等南海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建成人工鱼礁区6座,面积37平方公里,推进东山海人工鱼礁省级示范区建设。四是打造绿色名片。开展了西湖生态修复,建成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西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水质净化效果良好,湖区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实施了西湖清淤、引清、湖岸修葺、灯光亮化、园林建设、飞禽放养等措施,不断美化西湖湖区景观,推进了红花湖、高榜山景区建设,建成了丰渚园、挂榜阁、故乡园、三江园、环湖绿道、卧龙香雪景点等一批景点,从生态保护、水质治理、环境美化、文脉延续等多方面提升西湖的景观档次和文化品位。目前的西湖,水质优良,景色宜人,百鸟朝歌,秋水共长天一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坚持全民创建,绿色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惠州市持续开展环保宣教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一是加强社会宣传。深入开展环境教育,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市党政干部培训班均开设环保课程,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100%;每年组织市民到环境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坚持开展环保讲座;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每年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公告,每季度公开主要河涌

水质监测情况,每天在市内主要媒体上公布当日空气环境质量情况,实时环境监管信息,环境信息公开率100%。二是强化媒体宣传。主要新闻媒体设立环保专栏,长期坚持刊播环保公益广告,每年在省、市主要报刊、电视(台)上刊发、播出环保工作的新闻稿件数百篇(次),环保宣传做到“电视有声,报纸有字,电台有声”;市区主要交通要道、枢纽要塞位置长期设立多幅巨幅大型户外环保宣传广告牌。三是突出主题宣传。在每年世界环境日和环境宣传月期间,开展大规模的环保征文、环保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摄影、环保大型文艺晚会、环保知识下乡、市(县)长电视讲话等系列活动。通过宣传教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得到市民的广泛支持,生态环保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身作则引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观念,政府绿色采购比例90.86%;市民自发组织参加义务植树、参与“拒绝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拒绝乱丢废旧干电池”等活动。群众生态文明知识知晓率达85.46%,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达到84.83%,公众绿色出行率55.13%,全市已基本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

惠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成就了惠州的绿色崛起。我们也深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市创建的标准要求,不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推动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全力将惠州建设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的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创建规划编制指南 二〇一五年六月

为指导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实施方案编制可参照本《指南》。 一、规划编制总体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划编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试行)》(环发〔2014〕12号,以下简称《指标》)为导向,优化乡镇空间布局、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化制度,推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二)基本原则 ——明确定位,做好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升级版,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细胞工程。规划指标要与《指标》衔接。 ——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简化规划编制程序,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性。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规划编制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创建目标为导向,明确规划重点任务。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依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尊重农村乡土文化,尽可能保留乡村的自然风貌。 二、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一)确定任务 乡镇人民政府可委托相关单位,或组织自身技术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具体编制要求。 (二)调研与资料收集 规划编制单位应收集编制规划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背景或现状资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乡镇建设总体规划,以及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行业发展规划。 (三)规划编制 按照规划编制提纲(附后)所列内容编制规划。 (四)规划审查 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或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审查。规划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报批稿。 (五)规划报批和实施 规划报批稿报乡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报规划审查单位备案。 三、规划内容与要求 (一)总则 说明规划的任务由来、编制依据、规划范围、规划时限等。 1.任务由来 简述编制规划的背景、必要性和意义。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指标修订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修订) 2018年5月 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备注 生态制度(一) 制度与 保障机 制完善 1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制定实施约束性指标 规划基准年 不早于2012 年;规划处于 有效期内。 2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 绩考核的比例 %≥20约束性指标 市县达到上 级相关考核 要求。 3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编制参考性指标 4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开展参考性指标 5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开展参考性指标 6河长制- 全面推行约束性指标 7 湖长制- 建立参考性指标 8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 开展约束性指标 9环境信息公开率%100 参考性指标 生态环境(二) 环境质 量改善 10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幅度 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幅度 %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 确定本省改善幅度 约束性指标11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 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 确定本省改善幅度 约束性指标 (三) 生态系 统保护 1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55 且不降低 约束性指标 13 森林覆盖率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地区 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 % ≥60 ≥40 市:≥16,县:≥18 ≥70 参考性指标14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 - - 执行 不明显 参考性指标 (四) 环境风 险防范 15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约束性指标 16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 建立参考性指标 17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未发生约束性指标 —4—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简介 ----**********药业有限公司 一、****公司基本情况 重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位于重庆市********号,是重庆市***与重庆市****共同投资4000万元组建的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兽药、饲料生产企业。公司占地面积80余亩,有GMP标准厂房10000平方米、实验室2000平方米。公司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强大的技术优势,以重庆大正畜牧养殖场作为试验基地,组建了一个高级动物疫病防治与药品开发的技术团队,引进国内一流的兽药饲料生产和检测设备。公司兽药产品有粉剂/散剂/预混剂、片剂(含中药提取)/颗粒剂(含中药提取)、最终小容量注射液(含中药提取)、口服液(含中药提取)、消毒剂(固体、液体);饲料产品有添加剂预混料等。 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被重庆******连续6年授予“先进集体”、“先进班组”等荣誉称号,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牌匾,在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种13项;注册商标4个,其中“**牌”曾被重庆市工商局评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被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荣昌区分局评为“荣昌区知名商标”;2017年10月我公司还通过了市中小企业局技术研发中心认证。为确保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长期取得实效,公司特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文明企业工作领导小组。我公司从创建至今,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生态文明的意识,每次月度会上领导班子都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努力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份责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 我公司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立足绿色环保经济,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入手打造标准化GMP绿色厂区、花园庭院式办公区域。 (一)厂区绿化方面2016年-2017年,我公司按照药业GMP厂区绿化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按方案实施。公司先后投入近25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及土壤改良,定购草种及各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

前言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

3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草案)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草案) 一、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以市、县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是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本指标以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指标为基础,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原则,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以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为导向,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个方面,分别设置38项(示范县)和35项(示范市)建设指标。本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二、建设指标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 领域任务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 生态空间 (一) 空间格局 优化 1.生态保护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2.耕地红线- 执行约束性指标 3.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山区 丘陵地区 平原地区 % ≥33 ≥22 ≥16 约束性指标 4.规划环评执行率% 100 约束性指标 生态经济 (二) 资源节约 利用 5.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 万元 ≤0.70 且不超过 总量控制 目标 约束性指标 6.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 万元 ≤指标值 尚未确定 且区域用 水总量不 超过总量 控制目标 参考性指标7.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万元/亩 ≥80 ≥65 ≥50 参考性指标 (三) 绿色产业 发展 8.秸秆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9.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5 参考性指标 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参考性指标 11. 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面积的比重 % ≥50 参考性指标 生(四)12.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完成约束性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附件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初稿二-征求意见稿)

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初稿)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是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强省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战略,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池州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 第一节优势条件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先后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安徽省科学发展县”、“全国绿化先进县”等称号,为加快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4.6:45.2:30.2。财政收入突破8亿元。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7 亿元。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6972元和6947元。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3.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济广高速建成通车,望东大桥开工建设,铁路、公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东至已成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节点区域,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 4.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至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8.7%。境内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风景胜地历山、森林公园天台山、文化古镇东流镇、皖南山区最大的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4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稻谷)标准化原料基地、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县、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农产品获“三品”认证。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香隅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建成“三池一改”沼气池 1.45万口,沼气服务网点115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实施节能降耗工

生态文明建设发言稿

生态文明建设发言稿 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介绍镇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是在“净水”方面。严格执行河长制各项制度,开展河道整治行动,清理河道3.1公里,清运垃圾、淤泥850余吨。 二是在“净空”方面。全力推进工矿企业和污染企业整治,关停非法矿产品加工点、小煤窑52个,竹业、竹业等企业实现整体搬迁。 三是在“净土”方面。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保洁系统实现“两全四化”运作,在全镇76个村组设置600个垃圾箱桶,对公路沿线128个垃圾桶全部搭建钢架垃圾棚,全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 二、主要做法 严格执行领导责任落实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建立例会和报告制度,完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立镇环境办、镇河长办并配备专门办公室,配齐6名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专项经费,做到场所、人员、经费“三保障”。 构建日常管理维护体系。一是建立监督责任网。在环境整治工作中,在各村均成立村民保洁监督理事会,形成镇有精准办、村有监督会的监督网络。在河长制工作中,对全镇12条河流建立“一河一档”,

配齐市、县、镇、村四级共18名河长,按巡查制度要求定期巡查。二是建立管理维护网。在全镇形成23个大保洁网格和76个片区,每个网格、片区由镇、村包干干部,保洁员和保洁监督理事会成员共同负责,配齐20辆垃圾清运车辆,由24名专业卫生保洁员进行日常清运,做到垃圾“一日一扫、日产日清”。同时,在全镇聘请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三员”共36名,并将河长制执行情况,纳入村级考评。三是建立信息互动网。在全镇显著位置树立河长制公示牌、保洁责任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专门建立16个由河长、群众、保洁公司和管理人员参加的生态环境保护微信群,群众可通过电话举报、发随手拍信息等,对生活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垃圾下河等行为进行投诉,由相关负责人员及时进行整改。 打造生态环境保护样板。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义安里生态河堤,总投资2800万元,全长2.8公里,规划建设生态护坡、游步道及污水管网,目前已完成河道清理并上报规划设计方案。二是长河坝饮用水源保护规范化建设项目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总投资1783万元目前正在进行方案招标设计。三是打造长河坝等4个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在村、义安村建设阳光堆肥房,目前正在采购垃圾分类箱,完成阳光堆肥房选址。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全力推进三大工程建设。8月底前,争取完成阳光堆肥房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初具成效,展现我县作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示范点成果。同时争取义安里生态河堤正式动工建设,将义安河

2019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点

2019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点 2019年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关键之年,我区将继续以实施生态驱动加快提升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xx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纲领,通过生态文明创建载体的引领,不断完善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到2019年底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主要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其中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 二级标准,大气环境优良率力争达到86%,pm2.5浓度稳定达到32微克/立方米以下;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质优良率 稳定达到80%,清水浦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努力打造xx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 一、优化生态布局,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空间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统筹生态管控与城市建设发展,探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加强生态敏感区管控,构筑有效的生态安全格局。 2、推动实施空间规划编制。对接全市总规和战略规划,完善新一轮城乡开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旧村改,加快蛟川北区和湾塘、岚山村庄搬迁。践行生态理念,在甬江北岸规划研究、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打造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过程 中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编制后海塘区域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围合带建设,规划 腾空区域。编制都市农业产业规划,出台农业品牌化支持政策。 3、强化区域功能布局调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

业结构,加快庄市工业a区等区块开发建设和功能转换。实施后海塘北侧景观改造,推进宏远路东侧、古海塘北侧的招宝山生态湿地(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物流功能区建设,完成城市物流孵化区二期和宝湾物流前期项目。加快xx发电厂、金甬腈纶厂的搬迁进程,转变甬江沿岸区域功能。 二、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 1、推动产业平台集聚发展。分类实施工业园区整合和“退二进三”“退二优二”更新,加快三星工业区、庙戴工业区等区块提升改造,推进中南高科xx智造谷产业园、高端新材料产业园等小微园区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约绿色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改造旧厂区并向总部经济、都市工业、楼宇智造转型。规划腾空 土地临港新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新产业定位、开发模式。 2、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低效土地和低效企业整治,强化亩均论英雄,建立准入门槛。推进节能减排,开展万吨以上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行动。实施 节能改造,开展工业企业屋顶光伏等节能降耗项目。推进久丰热电联产升级改造 项目。推进园区功能优化调整,完成金属园区整治提升,关停全部金属拆解企业。继续腾空煤场土地,加强煤场长效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源并提供发展空间。规 范提升现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机械化运作水平,促进企业由生产拆解 型向贸易型转化。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 一步摸清生态“家底”。 3、巩固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田园日常动态保洁,实现农业废弃包装回收全覆盖,确保农药 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作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力度。完成全区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调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2016 年12 月22 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 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 1 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 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 1 次。 第二章评价 第五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以下简称年度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 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年度评价应当在每年8 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年度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考核 第九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 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 6 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实施部门应当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 6 月底前,将五年专项考核结果送考核牵头部门。 第十二条目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和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地区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考核等级划分规则由考核牵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友好型示范区”的试验区创建目标,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实施农村治污保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村级“六有六无”为载体,以示范村五项工程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绿化与基础设施共建的原则,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打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人为本原则。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进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帮助和引导农民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科学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绿化与基础设施共建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饮用水源水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要将环境绿化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三、创建内容 1、高标准建设培山村文化广场,新征地2800平方米,计划总投入60万元。广场建设以景观与实用兼具的理念,按要求配备健身器材和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全面达标,综合发挥广场服务和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功能。 2、建设培山村公共垃圾处置场。实行户户配备垃圾桶,统一清运垃圾,集中填埋,培山村配备一辆垃圾清运车,确定两位清洁工,负责全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与填埋。 3、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培山农民新村。规划新征地97亩,概算建设投资500万元,计划安置容量为110户。 4、全村13个村民组之间全部修通米水泥路,高标准修建李小湾至张大湾全长3公里的培山农民新村水泥大道。 5、严格稳妥的实施培山村建设规划。切实杜绝村民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 类别序号指标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 生产发展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 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60 约束性 指标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 数 -≥0.6 约束性 指标3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20 约束性 指标4农药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5 约束性 指标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8 约束性 指标6农膜回收率%≥90 约束性 指标7 畜禽养殖场(小区)粪 便综合利用率 %100 约束性 指标8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的企业通过审核比例 %100 约束性 指标9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 标率 %100 约束性 指标 生态良好10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 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 指标11生活污水处理率%≥80 约束性 指标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约束性 指标13 林草覆盖率 山区 % ≥80约束性

丘陵区平原区≥50 ≥20 指标 14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 平方米/ 人 ≥15 约束性 指标 15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5参考性指标 生活富裕1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 高于所在 地市平均 值 约束性 指标17 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比 例 %≥60 约束性 指标1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 约束性 指标 乡风文明19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的居民户数比例 %≥70 约束性 指标20 政府菜粥节能环保产品 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 例 %100 参考性 指标21 指定实施有关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村规民约的 行政村比例 %100 参考性 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建设指标表 类别序号指标单位指标值指标属性 生产发展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 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60 约束性指 标 2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20 约束性指 标 3农药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5 约束性指 标 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8 约束性指 标 5农膜回收率%≥90 约束性指 标 6 畜禽养殖场(小区)粪 便综合利用率 %100 约束性指 标 生态良好7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 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指 标 8生活污水处理率%≥90 约束性指 标 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约束性指 标 10 林草覆盖率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区 % ≥80 ≥50 ≥20 约束性指 标 11河塘沟渠整治率%≥90 约束性指 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