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1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1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1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1

《涉江采芙蓉》教案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刘海燕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

/

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导入: 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二、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遗”远方的“同心”者。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课文影子

5.影子 课时目标 1. 会认“影、前、后”等11个生字,会写“在、后、我、好”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力,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呢?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名字。 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课件出示谜语) 有个好朋友,常常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晴天里有他,阴天里没他。我和他说话,他呀不开口。 你们猜,我的好朋友他是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回答后随机板书课题,读准音yǐnɡ zi,识记“影”。 二、实践活动,了解影子 1.提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猜谜,通过猜谜说原因,学生对影子有了初步的感觉。 2.设计影子游戏,交流“我的发现”。 (1)你们也有这样一位朋友吧?你在哪儿见过他?现在能马上找到他吗? (2)找到了你的朋友,和它一起玩吧,一边玩一边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也可以回忆你是怎么样在操场上跟影子赛跑、踩影子的。 (3)影子跟我们形影不离,跟随着我们,陪着我们;影子变化无穷,前后左右位置会变,高矮胖瘦形状也会变。 【设计意图】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学生对影子产生了感性认识。恰当的语文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读儿歌,看看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吧! 1.引导学生小声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蓝线中要求“我会认”的字在文中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自己学完生字之后,同桌的学习小伙伴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如果小伙伴都认对了,请你夸夸他。 3.检查自学:老师出示课件,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形式让学生读生字和带有拼音的词语。 (2)男女生对读去掉拼音的词语。 (3)比赛形式考查会认的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4.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跟着红色的笔顺跟随描字,再照着范字写。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2)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改进。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影子可真调皮,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们是怎样捉迷藏的呢?请两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2.看!太阳在动,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活动的画面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减缓教学难点的坡度。 3.同学们看得认真,你发现了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1)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 1.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为南朝梁 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钟嵘的《 》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古诗十九首》:“ ”。 2.①芙蓉: 。 ②遗:w èi , 。 ③同心: 。 【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在课前分发纸质测试题,限时完成,小组长统分,学生根据分数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课上对分数较高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分数不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督促。 【练习内容】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① 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③ 。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②怜:想。 ③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髻。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④虚幌:透明的窗帷。 ⑤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问题:“对写法”在这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互评:根据教师的讲解,同桌之间相互打分,并给出打分的依据。 2.教师抽评:教师随机抽查一名学生的答案,当场点评并打分。 【测评内容】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①,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 【评价方式】 1.学生估评:学生在完成练习后,先进行分数预估,给出一个预评分。 2.教师定评:教师将学生作业收上来后,给出一个终评分。 【文化常识知多少】 1.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化常识。 2.由此引申出来的文化常识——谥号。 【诗中字词知深浅】 1.芙蓉、遗、同心 2.遗:?遗失,遗留,遗漏。例: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 ?赠送,给予。例:《荆轲刺秦王》“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设计意图】 1.以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倒逼学生全面地了解《古诗十九首》,同时由此及彼,引申出的文化常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诗中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关注,引导学生借助于工具书了解其义,做到能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原创)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看《课时学案》上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们会送去百合,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赠给所思之人的是“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 二、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请学生试读。 3、齐读。 4、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三、赏析意象 (一)君子之花 问题: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荷花”这个意象。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 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3、所以,君子们对此花情有独钟。如: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因此荷花的其中一个别名叫君子之花。 4、选择“芙蓉”这一意象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板书: 特点一:意境清幽、高洁

人教版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包含:教学计划、总目标) 一年级春季最新教材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目录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3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课3-4篇、口语交际(间隔安排)、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各单元内容安排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在本册教材中,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就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等,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还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篇新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文章很长,但故事情节有趣,真正体现了生活阅读。通过童话故事,来了解如何写通知,学生很容易理解。口语交际不光是听和说,还要发挥想象力。新课本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之二.doc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之二-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知识积累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三、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读准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4、老师诵读,品味诗歌美感。(学生闭目聆听) 四、析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

涉江采芙蓉教案

.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周凌云 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了解诗歌中对面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几年,我们中国人也流行过西方人的节日。当母亲节来临时,年轻的儿女们会送给母亲康乃馨;当情人节来临时,浪漫的男士会送给心上人玫瑰花。不知从何时起,花俨然成为了人们的浪漫信使。也许我们会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舶来品,是洋为中用的一种时尚,但其实我们学了中国古代诗歌之后会发现,我们的前辈,聪明的中国人早就领先于西方文明,为各种花卉植入了不同的花语。 如:菊花代表恬然自处,傲然不屈 (唐)元稹(zhěn)把对菊花的喜爱表达到了极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是轻柔多情,离愁别绪的载体 李商隐:【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更是美丽高洁、愁怨易逝的化身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花语不言而喻 今天我们来认识芙蓉,解读芙蓉的花语。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 1、谁在“涉江采芙蓉”,为何采芙蓉? 2、谁在“还顾望旧乡”? (三)、探究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她为何要采芙蓉?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问:兰泽如此多的芳草,为何要送芙蓉? 依据:(1)“芙蓉”与“夫容”谐音,“莲”与“怜”谐音,怜子”即爱慕心上人, ;. . 表达的也是)《读曲歌》“藕”与“偶”谐音“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爱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采芙蓉”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2)莲表达情愫。 南朝民歌《西洲曲》:……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2、“还顾望旧乡”者为谁呢?是男子,这个男子是女子看到的,还 是想象的? 结合诗歌:多情的女子欢喜地采着莲花,但转而一想,我送给谁呢?思念的人啊,你是否独在异乡,回望着我的方向呢,你是否也在怅惘着回家的漫漫长路呢?还顾望旧乡者为女子的此诗从主题上可理解为闺怨诗心上人。——从此种角度分析,。 2、采莲者为男子(山迢迢,水长长,我在这头,你在路的那头) 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 (1)、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2)、“芙蓉”谐音“妇容” 那么多的芳草,男子唯一钟情的只有那“出水芙蓉”般的心上人,这种情感不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情有独钟吗?有了这种对“妇容”的忠情,才有隔着千山万水对家乡本诗从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全集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全集 篇一 识字 1 天地人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生字。 2. 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这个游戏吗?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

说什么,你们就做我说的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我们刚才看过的童谣,?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学生认读。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 6 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自主识字:我们 __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识字大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学生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扩词并说一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语文(必修2) 第2单元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 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部编版一年级优秀教案⑤ g k h

⑤ g k h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g k h 三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 k h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能够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2)导入:春天来了,郊外的景色非常美。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公园游玩。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说一说,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蓝蓝的天空下,一只白鸽嘴含橄榄枝快乐地飞翔。清清的河水中,几只小蝌蚪在水草丛中做游戏。玲玲玩累了,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喝水。 2.导学: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这么美

丽的地方不光是你们想去,就连声母宝宝也跑去玩了。它们还悄悄地和你们玩起了捉迷藏。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声母宝宝?(生:ɡ、k、h) 3.揭示课题:ɡ、k、h。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二、观察图画,学习字母 (一)教学声母ɡ。 1.(出示课件3)多媒体课件出示鸽子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瞧!飞来一只小白鸽,嘴里叼着一个花环,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生:鸽子,你好吗?鸽子,你好……) 师引入:鸽子的“鸽”声母是ɡ。花环的形状像ɡ,板书:ɡ。 2.教学ɡ的发音,记清字形。 (1)教师指名示范读词语:鸽子。学生读:鸽子。 (2)教学ɡ的发音:如果把鸽子的“鸽”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ɡ。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指名读声母ɡ,学生开火车读声母ɡ,小组读声母ɡ。 (4)记字形,启发想象,ɡ像什么? (出示课件4)教顺口溜:一群白鸽ɡɡɡ,鸽子花环ɡɡɡ,9字加钩ɡɡɡ。 (二)教学声母k。 1.多媒体课件出示蝌蚪,问:它的名字叫什么?(蝌蚪) 引入:蝌蚪的“蝌”的声母就是k,板书k。 2.教学k的发音,记字形。 (1)教师指名示范读词语:蝌蚪。学生跟读:蝌蚪。 (2)教学k的发音:如果把蝌蚪的“蝌”的音发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k。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涉江采芙蓉教案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一、导入: 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二、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遗”远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一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 《大小多少》优秀教学设计

《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是一首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编写的儿歌,属于集中识字中的生活中识字。儿歌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具体形象地讲述了“大小”和“多少”,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展示了汉语量词的丰富,告诉学生要根据具体事物使用恰当的量词。儿歌押ɑo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识字的兴趣。 2.课文每小节配有一幅图画,图画形象地展示了“大小”“多少”相对的关系。利用这些图画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儿歌意思,了解“大小”“多少”相对的关系,发展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言语能力。 3.本课继续让学生认识偏旁反犬旁和鸟字旁,根据教师用书对“要求认识的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偏旁的目的,是知道合体字这个概念;到认识积累了一定量的字后,再了解其表意的功能,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识记汉字,现阶段的教学注意不要拔高目标要求。 学情分析: 1.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大多学生基本能拼读和认读音节,但有部分学生的拼读、认读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要充分利用课文全注音的有利条件,复习巩固提高学生的拼读、认读能力,让学习慢的学生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达到汉语拼音学习的目标要求。 2.虽然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一上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本教学设计不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3.课文中使用到的量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是熟知的,而且课标对词语只要求“了解”水平,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和评价的度,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画达到了解就适度了。 教学目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体味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2、感受诗歌看似单纯但却意蕴悠长的特点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 二、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 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创造的抒情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其基本的情感内容。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古诗十九首》不少作品从女性角度深婉细腻地抒写相思之苦,在她们孤独无止境地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中,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时代背景 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官僚集团把持朝政,垄断仕路,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文人士子,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生不逢时、志不得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为摆脱穷困潦倒的境遇,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不惜辞别父母妻儿,离乡背井,奔走交游,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然而往往投奔无门,一事无成,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落得满腹痛苦和乡愁。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方法:诵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重点字词

(完整版)《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部编版一年级优秀教案人之初

8.人之初

三、背诵韵文,质疑问难。(用时:10分钟) 1.师生配乐齐诵第一小 节。 2.指导背诵。 3.同学们,这两句三字经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 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 4.在汇报、质疑中,体会 原文的含义。(师不要过分讲 解原句的含义,只给同学们稍 作字面上的讲解即可,重在读 好韵文) 1.齐诵第一小节。 2.尝试背诵第一小节(组内 互背,轮流背,相互指正评价) 3.指名背,全班齐背。 4.交流汇报。 6.我会读。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用时:10分钟) 1.认读生字卡:之、相、 近、习、远 2.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 “之”的书写,“远”“近”可 以通过比较书写,“习”“相” 可以通过加减笔画和变换偏 旁指导书写。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 导。 4.作品展示、全班评价。 5.作业布置:同桌互相背 诵第一小节。 1.认读生字。 2.说说每个字的结构,观察 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3.学生描红、写字。同桌交 流评价。 4.作品展示,全班交流。 5.认真完成作业。 7.我会写。 之习 8.加偏旁,组成新字。 斤+()﹦ 元+()﹦ 目+()﹦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在一遍遍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本次教学中,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诵读《三字经》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理解了前两句《三字经》的含义,读起来也就更有味道了,同时使学生更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基,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七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唐诗波澜壮阔,宋词风光万千,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钟嵘《诗品》曾评价它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其语言多么炉火纯青,文辞多么精妙。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预习情况,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画出不认识或自己认为 重要的实词,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朗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首诗的结构和读时的节奏。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小组讨论研究语调、语速和断句,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3、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起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闭眼想象】[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问题一】“芙蓉”妙在何处? ①“芙蓉”谐音为“夫荣”,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 ②芙蓉即荷花,又叫“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 清幽的意境。 【问题二】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芙蓉”“兰泽”“芳草”烘托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问题三】这两句的特色是什么?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即诗歌所讲究的“起、承、转、合”中的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体现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问题四】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她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他,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