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唐诗赏析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唐诗赏析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唐诗赏析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唐诗赏析

王维阙题二首其一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阙题二首·其一》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6首。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原文】

阙题二首·其一

作者:唐·王维

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

①苏轼《书摩洁蓝田烟雨图》云:“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卷五)又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录此诗第一首,作“王维摩诘《山中》诗”;录此诗第二首,作“舒王《百家夜休》”。按:舒王即王安石。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七0有《离升州作二首》,《百家夜休》即其第一首。由此可知,《阙题二首》其二非王维所作。

②荆溪:即长水,又名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

③元:原。

【赏析】

此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荆溪”发源于秦岭山中,流至长安东北汇入灞水。诗人的别墅也在秦岭山中,此诗所写应是其别墅周边的一段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次句写山中红叶:天气业已寒冷,但山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叶。从天寒而红叶犹未尽落,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在以上两句诗中,诗人以“白石出”与“红叶稀”概括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初冬山中景色的显著特征。不过诗人接着就在第三、四句诗中告诉人们,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时山景的全貌,此时山景的基本面貌,乃是由众多苍松翠柏等终年长青的树木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空翠”,即一望无际的空明的翠绿色。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周身被空明的翠绿所包围,山林间的空气本

就湿润,而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绿水洒落下来似的,虽然未曾下雨,却不由产生了衣裳被淋湿的感觉。在此,诗人通过一个似幻似真的“湿”字,巧妙地显示出山中“空翠”色彩的浓烈。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选择白石散露的小溪,山林间稀疏点缀的红叶和一望无际的翠绿色,用一条山径和一位行人把它们联接起来,构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中初冬风景画。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极具冬的情韵,却无冬的肃杀,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 一.《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 的感慨。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5、尾联以(表达方式)作结。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日;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生情,形

唐诗五首练习题带答案.

野望 阅读训练(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东皋___,时间:_薄暮____。事情_望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皆、惟色、晖)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E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F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G 、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H 、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4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D ) A 、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B 、诗中“萋萋” 、“历历” 、“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 、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D 、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乡愁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王维《陇西行》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陇西行》,原为乐府古题。唐代诗人常用古题作诗。以“陇西行”为题的比较著名的唐诗有王维的五古《陇西行》与陈陶的七绝《陇西行》。陇西行①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呢?反正是

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诗人的着眼点既不在军书送出前边关如何被围,也不在军书送至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仅仅撷取军使飞马告急这样一个片断、一个侧面来写,至于前前后后的情况,则让读者自己用想象去补充。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又称《步出夏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野望》等唐诗五首赏析题

《野望》等唐诗五首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相关习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2.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3.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答对手法2分,分析2分) 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相关习题。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

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及答案解析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版

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王维的诗词大全

王维的诗词大全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诗词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赏析:红豆,象征爱情与相思。相传古代有个征夫死在边地,他的妻子在树下大恸而死,化为红豆,所以又名相思子。本诗四句正好分别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王维——《杂诗》 君故自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蓍花未?赏析: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遇到了同乡人,不胜欣喜,可是千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问了一件平凡的小事,您来的时候,窗前的腊梅开花未?语言通俗而亲切,思乡之情感人之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这是王维17岁时的诗作。写他漂泊异乡的游子处境,抒发逢佳节倍思亲的深情。言辞通俗,情感逼真;千秋百载,传诵至今。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颔联意谓:皎洁的月光丝丝缕缕,照进松林里,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岩石上,竹喧归浣女:意指西北之秋,水颇珍贵,于是一阵秋雨后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即下句之“深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多用以形容酣放不羁,自由自在。来相照:犹来照我。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渭城曲:乐府《近代曲》名,又称《阳关曲》。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

安西,在今新疆库车县境。一二句:分别点明饯别的地点、时间、景物。 王维——《酬郭给事》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郭给事》【内容】: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酬张少府》 【年代】:唐【作者】:王维——《酬张少府》【内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归嵩山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归嵩山作》【内容】: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过香积寺》 【年代】:唐【作者】:王维——《过香积寺》【内容】: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汉江临眺》 【年代】:唐【作者】:王维——《汉江临眺》【内容】: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小传】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内容】: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作者】字摩诘,河东人。 王维——《红豆》 【年代】:唐【作者】:王维——《红豆》【内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

唐诗五首鉴赏练习题排版后

唐诗五首鉴赏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阅读练习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参考答案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二黄鹤楼

王维《夷门歌》诗词赏析

王维《夷门歌》诗词赏析 夷门歌 唐代: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注释 1.夷(yí)门: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这首诗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 2.七雄:战国时期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合称“战国七雄”。雄雌:即胜负。 3.纷纷:纷乱。 4.“秦兵”二句:秦军在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后,乘胜包围邯郸。平原君夫妇多次写信向魏国及信陵君求救。魏王畏惧秦国,虽命晋鄙领兵十万驻扎于邺,但是仅仅观望,不敢出兵相救。信陵君屡次劝谏魏王,魏王均不听。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 5.魏王:指魏安釐王。公元前260年,秦兵攻赵,在长平坑赵卒四十万,遂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安釐王不应。 6.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从多,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并称为“四公子”。

7.公子:即信陵君,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安釐王异母弟,门下有食客三千。 8.嬴(yíng):即侯嬴,魏国的隐士,当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其名,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为信陵君献计窃虎符,夺兵救赵。为守秘,自刎以报信陵君。 9.驷(sì)马:四匹马拉的车子。 10.执辔(pèi):驾车。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史记·魏公子列传》载魏有隐士名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1.亥:朱亥,战国魏人,有勇力,与侯嬴相善,隐于市,为屠户。后助信陵君救赵。 12.屠肆(sì):屠宰铺。肆:旧时指铺子,商店。 13.鼓刀:操刀。鼓:挥舞。 14.抱关者:守门小吏。 15.“非但”二句:写二人帮助公子窃符救赵的豪侠仗义之举。信陵君于魏王宠姬如姬有恩,侯嬴于是为信陵君献计,请如姬帮忙从魏王卧室中偷出兵符,准备夺晋鄙之军救赵却秦。如姬果然窃得兵符。公子行前,侯嬴又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使合了兵符,但是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向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于是让他的朋友大力士朱亥和公子一起去,准备在晋鄙不听时击杀他。侯嬴又对公子说:“我年老了,不能跟随公子。等公子到达晋鄙军时,我将自刭以谢公子。”公子至邺,假称魏王派自己来代替晋鄙。晋鄙果然怀疑,朱亥遂以大铁椎击杀晋鄙。公子统帅晋鄙军,进击秦军,秦军解邯郸之围而去。

新部编版教材人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默写习题与答案及解析

《野望》 1、《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 2、《野望》中点明“望”的时间、地点的诗句是: ,。 3、《野望》中描绘了恬静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 4、《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 ,。 5、《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 6、《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7、《野望》中描写秋天的静景的诗句是: , 8、《野望》中描写秋天的动景的诗句是: ,。 9、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心情的诗句: ,。

《黄鹤楼》 1、《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 2、《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诗句是: ,。 3、《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4、《黄鹤楼》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5、《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6、,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清冷的思乡之情。 7、,两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

《使至塞上》 1、《使至塞上》中形容征程漫漫,艰苦行程的诗句是: ,。 2、《使至塞上》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中抓住沙漠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 4、《使至塞上》中交代出使地点及目的的诗句是: ,。 5、《使至塞上》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 ,。 6、《使至塞上》中写作者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的诗句是: ,。 7、《使至塞上》中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 8、《使至塞上》中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9、《使至塞上》中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唐诗五首诗歌整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2、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我看到这些人又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2)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3)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4、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回家,猎人满载而归,似乎兴致盎然。)(可换成上面颔联和颈联的诗歌大意)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跃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6、尾联通过运用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做朋友。诗人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崔颢(hào)(唐代诗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 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这首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处有独到之处吗?谈谈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

唐诗五首鉴赏练习题排版后

唐诗五首鉴赏练习题排 版后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唐诗五首鉴赏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阅读练习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参考答案 (1) 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标卷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课标卷3)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北京卷)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王维《鸟鸣涧》诗歌赏析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新唐书》本传说王维早慧,“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年十六、七,即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进。此期间写了一些游侠诗。开元七年(719)七月,他赴京兆府试,中解头。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又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后弃官隐居。开元十七年(729),在长安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他从此不再续娶,一直孤居三十年。 王维一生诗作颇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常在清灵之中透出几分禅意。在他的画中更是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的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苏轼就曾这样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画中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之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山水画中最注重对意境的表现,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山水诗给我们渲染出了一幅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

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2、黄鹤楼唐·崔颢

《大酺》杜审言唐诗鉴赏

《大酺》杜审言唐诗鉴赏 【原文】 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赏析】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其中一首《大酺》作于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因武则天选择正月庆祝自己加尊号“圣母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杜审言的诗从正面赞颂武则天的功德。 而这首《大酺》诗,大概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因此诗里有“火德云官”之称。因为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这首《大酺》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

的情绪。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饮的,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唐亦有类似规定。百姓平时难得有欢聚开怀畅饮的机会,所以“大酺”时民情振奋,钟鼓齐鸣,欢声雷动。从诗中表现出百姓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诗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泽不用太湖。“毗陵”、“震泽”除声音响亮、声调和谐外,还给人以丰富的意象。这句诗,从内容上看就是江阴通太湖达全国,但这句诗还为全诗布置一个旷大的背景,以利于感情的铺陈。诗题为“大酺”,不便从小县写起,因此诗人从大处落笔,以毗陵、震泽通天下包举全国。次句接以“士女欢娱万国同”,指男男女女饮酒作乐,欢度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清《石园诗话》认为这联诗与“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为审言名句。 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