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必考知识点 超详细笔记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1、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响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二是采用了超文本链接技术,这是一种有关采集、储存、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链接组成的。

2、这一阶段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3、1992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网络版报纸,从此各类传统媒体先后向互联网进军。四个发展阶段:1992—1996;1996—1997;1997—2003;2003—至今。

第二节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1、第一阶段: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从网络管理模式上看,可称为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内地的第一个BBS站。

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的特点,即网络用户急剧增多,网络媒体功能充分展现及电子商务的渐进发展。搜狐是中国第一个分类搜索引擎网站。

3、第三阶段:三网融合并不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限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

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面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目的是想网络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二章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

第一节Web2.0的传播理念

1、网络界一般将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而将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2、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3、微内容(Microcontent)是Web2.0的传播基础,它是结构单一的不能再分解的内容数据,包括用户个体所形成的任何数据:一篇网志、一个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欢的音乐列表、想结交的朋友、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等等。

4、Web2.0重点正是对这些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帮助用户收集、创建、管理、分享微内容。

5、Web2.0理论体系包括长尾理论、六度分隔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1)长尾理论所关注的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的长尾。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的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和事忽略了。而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长尾理论在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当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的长尾效应。

长尾理论不仅仅指出了微内容的存在价值,也印证了微内容的使用价值与商用价值,印证了互联网以微内容为主导的价值重构。

(2)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的站点。

“150法则”是指一个人不可能与超过150个人维持持续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交流的必需礼仪使我们有一的范围限制在150人以内。如果群体变得太大,就会分出新的群体。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

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3)公共领域理论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公共领域与政治存在众多交集,它以人类的行动和协力活动作为存在基础,人们在此所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为他人所见、所闻、具有广泛的公共性,是一个完整的多面体。

在Web2.0时代,网络个体传播代表着新一代传媒力量,形成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这个领域中既汇聚着无数个交互作用的个体,同时又起到了组织社会的作用,构建起强大的公众力量。

“公共新闻”它批判传统的“保持中立”,倡导新闻媒体对报道客体的“介入”,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与式新闻”是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

“公共新闻”实践的最新使命,是要教育人民(包括同行、学生和所有实践者)认识到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因为信息来源是公共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东西,要加强对博客、互动性的网络技术等实践工具的应用研究。

Web2.0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个人媒体的崛起。Web2.0=技术+公开真实的个人表达+共同建设。技术是基础;公开真实个人表达反映了Web2.0的社会意义;共同建设反映了它的文化意义。

(4)后现代思潮。主要特征:非中心性、平面化、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

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不仅具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而且蕴涵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这种建设性功用表现在:(1)倡导创造性,通过创造性活动,建构更合理的世界;(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系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把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转换成了数字化的符号,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规则,想象、设计出虚拟的自我、虚拟的国家和社会。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我们真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我们随时随地被广告、影

视、信息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Web2.0所造成的“去中心化”,指的是传统上由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所掌握的媒体发言权转移到个人手中。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也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积极的、建构性的内涵。Web2.0时代大众力量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中心和社会层级的完全消失,而是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转变:由高度集中控制向分布集中控制转变。对个体而言,善用科技、培养专业知识与专业精神、重视协调与沟通将成为未来社会生存的关键。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各领域互相渗透,政治的、公共领域的、商业的。但内爆与资本的同一化不同,后者是把一切囊入自己的控制之下,内爆则更像是步入一种虚无、空渺的交互形式,一种没有权威的境界。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视觉快感需求的产生本质上有两大原因:一是信息社会中个体的需求;二是消费社会的需求。

第六,运作方式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

第二节Web2.0的应用方式

1、Web2.0有如下特征: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

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

验方式。

2、“Blog”一词起源于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作为个人

网站,个体可以在其中抒发情感、发表意见、与他人交流或从事其他活动。内容可以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记录个人真实生活;可以以专业知识为主题,专注于理论学术研究、教育和科技研讨等某一特定领域内容,进行知识过滤和知识积累,如语言博客、法律博客和技术博客等,还有以新闻时事性内容为主的博客,如新闻博客。文本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其中以音频内容为主的博客也被称为“播客”。

3、(1)RSS是一种网站之间共享网络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也称为聚合内容技术,它将不同网站中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概要提取出来,动态生成若干摘要,并将其链接发布到网站中供用户选择。

(2)对于网站来说,RSS扩大了网站内容的传播面,也增加了网站访问量,访问者调阅的RSS。由于RSS文件的网址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网站内容的更新,浏览者看到的内容也随之更新。

(3)其优势有三点:一是没有广告或者图片来影响标题或者文章概要的阅读;二是RSS阅读器自动更新用户定制的网站内容,保持新闻的及时性;三是用户可以加入多个定制的RSS摘要,从多个来源搜集新闻整合到单个数据流中。这样不仅节省了网民查找相关信息的时间,同时强化了个体在网络传播中的权利和自由。

4、(1)标签(Tag)是一种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使用者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者多个标签,然后你可以看到网

站上所有和你使用相同标签的日志,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

(2)标签的作用类似于搜素技术中的关键词,是对信息的个性化描述,其创建者是一个个网络用户。标签分类细致准确,易于被他人检索,同时也可以通过标签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标签技术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5、聚合技术与标签技术的有机结合,以标准化的信息接口降低了信息加工和传播成本,降低了网络用户在获取个性化信息上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充分调动起网民创造、共享和消费的积极性。

6、(1)维客(Wiki)为一个超文本系统,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维客有以下特点:1)使用方便;2)自组织;3)可增长;4)开放性。

(2)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致力于创建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它的理念是: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添加,同时也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

(3)Wiki新闻具有国际性、快速编辑、公开、中立、志愿和自由的特点,是一种群体协作创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参与式新闻。Wiki新闻的出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一种突破,但是,Wiki新闻目前具有可信性危机和缺乏原创性的缺点。

7、社交网络服务(SNS)是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建立起来的交友类的网络服务,目的是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平台采用P2P(个体对个体,Peer to Peer)、IM(即时聊天,Instant Messenger)等软件为具有相同兴趣和开展相同活动的一群人建立了在线社交网络,使沟通及共享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8、Web3.0的核心理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更以个体为中心,实现网络应用聚合。(2)突出媒介融合特征。(3)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关于Web3.0的构思及实践还包括建立全球的语义网、网民的劳动将以有偿形势体现、网络财富(积分、虚拟货币、电子商务)将被普遍认同等等,所有的预言和尝试都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体验的世界。

第三章网络传播主体

第一节政府网站

1、政府网站的兴起。政府网站,也叫政府门户网站,指由政府或政府的工作部门开设、创办或组建,并主要用以展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象、发布政务信息、受理相关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站。

2、政府网站的内容。

(1)概况信息。各级政府网站一般都有专门的内容介绍本地区的地理位置、面积、气候、人口、资源、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基本情况。便于人们较为直接地对该地

区自然及社会情况有所了解。

(2)政务信息。政务信息是指关于政府机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统计数据、政府公文、人事任免等方面的信息。

(3)事务信息。事务信息是指政府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办理各项具体事务时的相关信息,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必要手续等。

(4)新闻信息。

(5)生活信息。生活信息是指直接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如天气、旅游、商品、服务、交通、餐饮等方面的信息。

(6)相关链接。为了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政府门户网站首页一般都设有相关链接,便于公众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7)互动专区。政府网站的互动专区是社会公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表达呼声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手段以及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交流和联系的重要纽带。

3、政府网站的特点。

(1)使用统一的顶级域名。

(2)主页设计庄重大方、严肃活泼。

(3)信息多样、权威、时效性强。

4、政府网站的功能。

信息功能是指政府网站可以提供新鲜、及时、权威、丰富的信息,满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信息需求并为其决策

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办事功能是指政府网站可以被用来处理一部分政务,即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

电子政府又称“虚拟政府”,是指政府通过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发达、先进、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全体社会公众提供自动化的信息机高效率的服务,从而在网上实现政府的一部分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和致力于建设一个务实、高效、负责的政府。

目前,按照服务对象不同,电子政务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5、我国政府网站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政府网站发挥了以下一些作用: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整合服务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切实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公众参与,促进行政管理创新;政府网站自身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2)我国政府网站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受政治、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有些政府网站域名建设不够规范,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和频率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在线办事建设相对滞后,以致有些办事功能没有完全实现,网站在线互动性还

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第二节媒体网站

1、媒体网站的兴起。

(1)媒体网站,也称传统媒体网站、新闻媒体网站、传媒网站等,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创办,主要用以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提供服务的网站。

(2)1995年8月,美国广播公司(ABC)首先利用网络进行全球播音,成为世界上最先搭乘“网络快车”的广播电视媒体。1995年1月12日,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正式通过互联网发行它的《神州学人》电子版,这是我国第一个走上互联网的传统媒体。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这是国内第一家正式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子日报。广电系统中央三台中,中央电视台起步最早,1996年底就开始进行尝试。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这是国内第一个上网的广播电台。

2、媒体网站的内容模式。

(1)频道。即网站首页列出的频道目录,是媒体网站内容、服务的主要指南。

(2)滚动新闻。滚动更新的页面或区域。完全按照新闻报道的时间先后顺序滚动发布,最新的报道永远处于页面最上方,直到被更新的报道所代替。

(3)直播。食品、音频、文字或图片新闻的直播。

(4)新闻检索。根据关键词、时间等因素检索相关的新闻信息。

(5)新闻排行热点。根据页面点击、浏览率等因素生成的新闻排行列表和新闻热点。

(6)相关新闻链接。在一条新闻末尾列出与该新闻相关的其他新闻链接。

(7)新闻专题集纳。将关于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的所有新闻信息汇聚成专题,再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便于受众对该主题或该事件进行全面、完整、准确的了解。

(8)新闻图片。

(9)流媒体。指采用流式传输方式在互联网上播放的媒体格式,如音频、食品、Flash动画片或多媒体文件。

(10)新闻讨论。在新闻末尾设置入口,进入相关的专门讨论,或者专门开辟的相关热点新闻讨论区。

(11)主送新闻信息。根据受众需要订阅,由媒体网站以新闻信息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主动、有规律地向受众发送的新闻信息。

3、媒体网站的发展轨迹。

(1)上网媒体数量由少至多,级别从中央到地方,地域从局部到全国。

(2)网站内容从复制到原创,从单调到丰富。

(3)网站创办模式从依附外部网络资源到单一媒体独立创

办到多个媒体联合创办。

(4)网站技术水平、信息质量、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5)网站的运作方式、赢利模式从单一到多元。主要有:短信服务;实体经营;电子商务;衍生产品开发。

第三节商业网站

1、商业网站的兴起。

商业网站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以营利为目的创办的,用以提供商品信息和服务的网站。

广义的门户网站是指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整合集中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的网站,使用户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的信息通道,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促进信息更快地流动并发挥作用,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狭义的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网站。简而言之,门户网站是引导、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的网站。

门户网站其实主要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网站的领先者,通过这个门户网站,用户可以找到关于这个领域或这个行业所有的信息,是进入该领域、该行业的一扇“门”,其内容丰富、真实、权威。门户网站可以分为综合门户网站和垂直门户网站。

综合门户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垂直门户网站专门或主要提供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方

面的信息,强调信息的专业、精确、深度等特性。

2、商业网站的服务内容。

(1)新闻。上网浏览新闻是网民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2)搜索引擎。

(3)在线互动。

(4)无线增值业务。无线增值业务是商业网站提供的手机业务。

(5)网络游戏。

(6)电子商务。

(7)企业服务。

3、商业网站的功能。

商业门户网站的主要功能有信息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电子商务功能等。

电子商务主要指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的有关商品、服务和信息的交易活动。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企业对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交易对象一般是超过零售规模的企业或商业机构,所经营的业务大多是企业间的大宗产品的批发,而非零售的业务。(2)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3)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4)消费者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倒转式的拍卖方式”,这种倒转式的交易方式在经济生活中并不常见,通常只用于商家收购个人生产的零星分散的商

品,或者是折旧回收商品,以旧换新。(5)企业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6)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电子商务。

第四节个人化网络传播

1、个人主页/个人空间

个人主页,英文为personal homepage,是网民个人在Web 网页上申请建立的用来介绍个人情况、展示个人形象、发表个人意见、表达个人情感的主页,是属于网民个人的网络空间。博客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就是被用来进行新闻报道。(丹·吉而默)

2002年前后,博客进入中国。2002年8月,国内IT分析家方兴东发起成立“博客中国”(https://www.doczj.com/doc/c28197187.html,)网站。博客真正在中国广为人知和蓬勃发展与“木子美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博客这种传播形式的主要特点是:(1)传播者个人拥有信息自主权和支配权。博客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人化、个性化的网络出版行为。(2)传播方式双向交互。(3)存在没有终结的信息节点。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节点,主要指通往更多信息的相关链接。博客拥有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自主权和支配权为一些流言、谣言或低俗、色情、反动等违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不良信息在博客中传播提供了可能。

2、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英文为Electronic Mail,简称Mail,是通过互

联网传递邮件的一种信息交往方式。电子邮件传递是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

电子邮件是美国工程师雷·汤姆林森于1997年秋发明的。

电子邮件的优势和特点主要有:(1)速度快;(2)容量大;(3)成本低;(4)信件形式多样化;(5)保密程度较高;(6)方便保存和查找。

电子邮件的负面影响:(1)垃圾邮件泛滥;(2)网络安全隐患;(3)个人隐私可能被侵犯;(4)人文气息相对缺乏。

3、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英文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缩写为BBS,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表达意见。按照管理主体、使用范围及目的不同,BBS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校园BBS,主要由各大高校创办和建立的BBS。(2)商业BBS,主要由一些商业门户网站建立用以进行商业宣传、产品推荐并供用户就产品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BBS。(3)公益性BBS,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居民社区等组织创办的用以讨论公共事务的BBS。(4)情感BBS,主要指一些纯粹用来为网友之间提供情感交流平台的BBS。(5)个人BBS,有些制作者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建立了BBS,用以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也更有利于与网友进行沟通。同上述类型相比,这类BBS数量不多,使用不广,影响不大。

BBS可以看做是一种网络人际传播(如发帖、回帖),在一定程度上,有时又可以看做是一种网络群体传播(如找一个话题大家展开讨论)。BBS这种传播方式大致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1)公共性;

(2)话题丰富,观点聚合;

(3)形成舆论、反映舆论的重要场所。BBS讨论中的广泛参与性为多数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舆论可以分为积极、理性、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舆论和消极、非理性、落后及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舆论。这两种舆论在BBS的讨论中都有可能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对BBS的监督、管理和规范,利用BBS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当前和今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4、网络聊天

(1)聊天室

(2)聊天工具

网络聊天这种个人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延伸了人的眼睛和耳朵,使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相互之间都可以实现即时通讯,而只需能够登陆互联网并具备相应的设备。(地球村)网络聊天的对象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熟人,也可以是现实世界的陌生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熟人来说,网络聊天可能是相互问候、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实践中,网络聊天已经引发以下一些社会问题:

第一,主体身份隐匿性为谎言和欺骗提供了便利。

第二,用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代替现实世界的交往。

第三,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借助网络聊天得以实施。

第四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网络新闻及其特点

一、广义和狭义的网络新闻

1、广义的网络新闻泛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传受的新闻。就传播者

而言,可以是专业媒介机构,可以是非媒介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就传播的途径而言,包括了所有可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和网络通讯等手段的单一使用和复合使用。

2、狭义的网络新闻专指新闻媒体通过互联网发布的新闻。在我

国,目前主要指传统媒体网站、传媒集团综合新闻网站或商业网站新闻频道等提供的新闻,也包括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布的新闻。

二、网络新闻的特点

传播方式是由“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形成的。其中,硬件主要指媒介传播的物质基础,即传输系统,而软件主要指媒介传播的符号系统。网络媒体则实现了文本、声音及各种图像等在数字化环境中的集合,这使得基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网络新闻拥有了一些与传统媒体新闻相区别的特点:

1、容量巨大。互联网就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它打破了

传统广播电视线性的传播方式,可以纵向保存历史信息,这又使

得互联网上的新闻拥有了可存储与可再现的特征。“在线新闻”、“万维网”

2、内容丰富。互联网被设计成不需要控制中心就可以工作的方式,它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单向度、线性的传播秩序。新闻信息在电子空间里呈多向度、发散式的网状传播。网络用户对信息源的接近和对传播权利的拥有使用传播者的构成变得多元,这也为网络新闻内容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不仅突破了传统新闻媒介的特权,还因其超链接的技术和强大的储存能力使网络新闻拥有了独特的整合能力。

3、传播面广。网络新闻传播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频道、国界、气候的影响,网络连接到哪里,网上的信息就传送到哪里,这为新闻信息赢得了远距离的受众,也使得传播主体随时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成为可能。

4、极强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环节要简便得多。网络新闻的高时效常常表现在新闻的“滚动”传播方式上。

5、接收选择个人化。在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主动地寻找并拉出“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由别人推出的新闻信息。

6、传受过程交互性强。受众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了主动选择的权利,整个信息传播过程都成了交互式的互动过程。一般来说,这种交互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具体方式进行:一是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电工基础笔记

电工基础笔记 一、直流电路 电路得定义:电流得通路称为电路. 电路得组成:电源、连接导线、控制装置与负载组成。 电路得主要功能: 1、进行能量得转换、传输与分配。 2、实现信号得传递、存储与处理。 电路最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与功率. 二、电流与电压 电流:电荷有规则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强度:电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得电荷量。 公式:I=Q/t I——电流,单位就是安,用A表示,千进位,还有微安,毫安,千安(mA、A、KA);; Q--电荷量,单位库仑,用C表示,1库仑=6、25得18次方个电子得电量; t——时间,单位就是秒,用s表示。 电压:两物体或两点间得电位差叫电压。 电位:某一点到参考点得电压。 电动势:电源内部产生得推动电流得力量。 电压、电位、都用U表示,电动势用得单位电动势e表示。

电压、电动势得单位都就是伏特(简称伏),用v表示,千进位,还有微伏,毫伏,千伏等(mv、v、Kv) 三、电阻电路 电阻元件:一种消耗电能得元件。 电感元件:一种能够贮存磁场能量得元件。 电容元件:一种能够贮存电厂能量得元件。 欧姆定律:电阻中得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公式:U=IR I=U/R R——电阻,单位欧姆(简称欧),用Ω表示, 电工材料包括导体、半导体、与绝缘材料。有良好导电性能得叫导体,几乎不到点得绝缘体,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得物质称为半导体。 金属导体得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与截面积S成反比,且与电阻率p有关。 公式:RS=pl R=pl/S 电阻率就是指长1米,截面积为1mm2,在20℃温度下得电阻值. 电阻得串联 电阻得串联:将电阻首尾依次相联,使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得连接方式,叫做电阻得串联. 串联电路得特点: 串联电路中各流过得电流都相等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学习电工知识

学习电工知识 【其他心得体会】 学习电工知识篇(一):2017年电工培训个人心得体会xxxx年12月份,我分别参加了特种安全技术(高低压电工)的培训,和(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证的培训。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在原有的综合理论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就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做为一个刚刚调入供电部变电所工作的我来说,首先应该不断的去努力学习,这样才会不断的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才会有进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刚步入工作的我以前只知道在变电所抄表、合闸、闭闸。深入的电工知识知道的很少。通过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1、培训中对煤矿安全、井下防火救灾等方面的了解 培训中,专家老师的讲座,教师的授课,使我在《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井下通风》《矿井火灾防治》《抢险救灾》井下瓦斯防治》和《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等教材教法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而也认识到了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安全方针。也使我认识到安全对于一个电力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地重要。电力安全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安全工作不能掉以轻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做为一个电力工作人员更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电力设备安全运行。这次学习还使我懂得了井下通风的重要性,什么是瓦斯爆炸等。井下遇到瓦斯、火灾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预防,如何去自救互救等粗浅的知识。 2、学习中对电工作业安全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和了解了电工的基础知识、触电危害和互救、电器安全工作与措施、电气安全用具与安全标志、什么是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电气防火防爆、防雷与防静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和防治等,让我从不懂到初步了解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我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 电工基础知识点总结1 1、名词解释1: 有功功率在交流电能的发输用过程中,用于转换成电磁形式的那部分能量叫做有功 无功功率在交流电能的发输用过程中,用于电路内电磁场交换的那部分能量叫做无功 电压单位正电荷由高电位移向低电位时,电场力对它所做的功叫电压。 电流就是大量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有规则地定向运动的物理现象。 电阻当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受到阻力,这是因为自由电子在运动中不断与导体内的原子、分子发生碰撞,使自由电子受到一定阻力。导体对电流 产生的这种阻力叫电阻。 2、名词解释2: 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就是该台电动机正常连续运行的最大工作电流。 电动机的功率因数就是额定有功功率与额定视在功率的比值 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就是在额定工作方式时的线电压。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指在额定工况下工作时,转轴所能输出的机械功率。 电动机的额定转速是指其在额定电压、额定频率及额定负载时的转速。 电抗器电抗器是电阻很小的电感线圈,线圈各匝之间彼此绝缘,整个

线圈与接地部分绝缘。电抗器串联在电路中限制短路电流。 3、涡流现象如线圈套在一个整块的铁芯上,铁芯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闭合的铁丝组成的,闭合铁丝所形成的平面与磁通方向垂直。每一根闭合铁丝都可以看成一个闭合的导电回路。当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时,穿过闭合铁丝的磁通不断变化,于是在每个铁丝中都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引起感应电流。这样,在整个铁芯中,就形成一圈圈环绕铁芯轴线流动的感应电流,就好象水中的旋涡一样。这种在铁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叫做涡流。 涡流损耗如同电流流过电阻一样,铁芯中的涡流要消耗能量而使铁芯发热,这种能量损耗称为涡流损耗。 4、什么是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1)最大值;(2)角频率;(3)初相位。 5、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什么是“三相四线制”? 在星形连接的电路中除从电源三个线圈端头引出三根导线外,还从中性点引出一根导线,这种引出四根导线的供电方式称为三相四线制。 7、电功率和机械功率换算: 1马力=736瓦=0。736千瓦1千瓦=1。36马力 8、什么是三相交流电? 由三个频率相同、振幅相同但相位不同的交流电势组成的电源供电系统叫三相交流电,这种电源叫三相电源。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学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 1、传播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播学这门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被视为经典之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继之秀。第三,为人们留下了流传甚广的著作,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和《传播学概论》。施拉姆的传播模式分为人际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 (1)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过程是一个讯息循环反复周流不息的过程,参与双方同时具有发出讯息和接受讯息的功能。 (2)大众传播模式:媒介组织从信源输入讯息,经过译码,然后通过编码发出。由于媒介组织的放大作用,输入讯息只是针对媒介组织的个别人,而输出讯息却是面对广大受众。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 社会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 2.政治大选 3.经济广告 4.媒介技术发展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总结讲解

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总结 一、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超导体)知识 二、电阻、电容、电感相关知识及应用 三、电路分析方法 四、二极管、可控硅整流原理 第一部分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超导体知识 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器件是构成各种电气设备、电工电子器件的基础,在电力生产上,更是普遍存在,作为一名电力生产人员,应熟悉掌握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应用。 一、导体 定义: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料就称为导体。大家知道,金属、石墨和电解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他们。是导体都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直流通过导线时电流密度均匀分布于导线截面,不存在集肤

效应。而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效集肤应过,这种现象叫 中时,电流将集在导体表面流二、绝缘体定义:不导电的物质,称为绝缘体。如包在电线外面的橡 胶、塑料。常用的绝缘体材料还有陶瓷、云母、 胶木、硅胶、绝缘纸和绝缘油(变压器。质物 缘绝的好良是也气空,等)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决定于物体内部是否存在大量自由电? 子,导体和绝缘体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半导体有一些物质,如硅、锗、硒等,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既不象金属那样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也不象绝缘体那样受到原子核的紧紧束缚,这类物质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且随着外界条件及掺入微量杂质而显著改变,这类物质称为半导体。 1.半导体有以下独特性能:通过掺入杂质可明显地改变半导体的? 电导率。温度可明显地改变半导体的电导率。即热敏效应?光照不仅可改变半导体的电导率,还可以产生电动势,这就?是半导 体的光电效应。 与金属和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是最晚的,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当材料的提纯技术改进以后,半导体的存在才真正被学术界认可。半导体技 术的发现应用,使电子技术取得飞速发展,2.本征半导体与杂质半导体、PN 结(1)本征半导体:天然的硅和锗提纯后形成单晶体就是一个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很小,导电能力较弱,且受温度影响很大,不稳定,用途有限。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大众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什么是传播 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 (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E.T·霍尔。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 (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表征是“不出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 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 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3)群体传播: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团体。分为正式群体(组织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群体传播)。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利益制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自觉建立的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认知水平为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成员间无地位差异、彼此同情、价值观趋同的舆论群体。(郭书P89-98)特点:A群体传播对成员保持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会受到影响。 B、成员之间的关系靠传播过程中的心领神会、彼此认同来维系和发展。 C、成员往往会承认群体中的权威和个别人的威望。 D、群体传播是一种开放形式,成员可以自由进出。 补充知识点: 1、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群规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

电工学基础知识点

电工基础知识点 1. 电路的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2.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习惯上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正方向, 实际的电流方向与规定的相反。 公式:q I t = (,,A C s ) 36110,110mA A uA A --== 直流电: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 交流电: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并且在一个周期内平均值为零的电流。 3. 电阻:表示物体对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公式:l R S ρ= (2,,,m m m ΩΩ*) 导体的电阻是由本身决定的,由它本身的电阻率和尺寸大小决定,还与温度有关。对温度而言,存在正温度系数和负温度系数变化。 4. 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它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U I U RI R ==或(导体的电阻是恒定的,变化的是电流和电压) 5. 电阻的福安特性曲线:如果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可画出电阻的U-I 关系曲 线。 电阻元件的福安特性曲线是过原点的直线时,叫做线性电阻。如果不是直线,则叫做非线性电阻。(图:P8) 6. 电能:W UIt = (,,,J V A s ) 实际中常以110001kW h W h *=*,简称度。 7. 电功率:在一段时间内,电路产生或消耗的电能与时间的比值,用P 表示。 公式:2 2W U I R t R P =P =或=UI=(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可见,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成正比。用电器上通常标明它的电功率和电压,叫做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 8. 焦耳定律(电流热效应的规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 阻和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公式:2 Q RI t = (,,,J A s Ω) 阅读P12,13页的‘阅读与应用’的三和四 9. 电动势:表征电源做工能力的物理量,用E 表示。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 时两极间的电压。它是一个标量,但规定自负极通过电源内部到正极的方向为电动势的方向。 10.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内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 阻成反比。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考回武大泡MM)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 (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 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 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信息传递的载体。传媒机构 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 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 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1)、理论意义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 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其理论依据集中在媒介对人的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忽略了人的理性活动。5、如何正确认识媒介工具和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革中的作用呢? 马哲观点:决定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因素是:生产方式和内在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有制约作用媒介技术和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方面,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媒介被人创造,利用和控制。社会的各个因素都对其有制约着其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