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案例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案例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案例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案例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其主要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水解规律。盐类水解的实质比较抽象,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推导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的关系,再结合盐的电离和水的电离平衡,运用平衡移动原理的知识去逐步熟悉盐类水解的实质。对于盐类水解规律的教学,把规律总结为易于记忆的口诀,在提高学生学习爱好的同时使学生较快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学设计:

按照“设问激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理论诠释—盐类水解的实质”的教学流程,使学生把握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会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教学时要思路清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去感知,结合PPT 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于盐的水解实质的理解,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再由学生自己归纳水解一般规律使学生学的轻松,记忆牢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弱酸强碱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实质;把握水解的规律并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化学和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盐类水解导致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学习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中盐电离出的某些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盐类水解的实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PPT教学。

五、教学所需仪器、试剂

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Na2CO3、NaHCO3、NH4Cl、Na2SO4、CH3COONa 、(NH4)2SO4蒸馏水、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表面皿、pH试纸、电脑。

六、教学情境

1、提出问题

师:酸溶液中H+浓度大于OH-浓度显酸性;碱溶液中OH-浓度大于H+浓度显碱性。

(学生倾听,进入情境。)

师:盐溶液中是否一定是H+浓度等于OH-浓度而显中性?

(学生思考,猜想。)

生:不一定。比如纯碱显碱性。

2、解决问题

师:对,我们可以从碳酸钠的俗名上知道其显碱性。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药品、仪器分组完成课本54页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填空。

(学生分组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5分钟后,引导学生得到结论)

师:经过实验及探究,大家有什么结论吗?

生: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生:Na2CO3、NaHCO3、CH3COONa溶液显碱性,NH4Cl、(NH4)2SO4溶液显酸性,NaCl、Na2SO4溶液显中性。

师:很好,大家是不是同意他的探究结果呢?

那么同样是盐溶液,为什么会有酸碱性的不一致呢?

(学生思考)

生:也许其中还有反应发生。

师:很好,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这种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同学们能找出盐溶液显酸碱性的规律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课本54页表格)

(3分钟后)

师:好,现在谁能把你们组内讨论的结果说一下呢?

生:Na2CO3、NaHCO3、CH3COONa是强碱弱酸生成的盐,它的水溶液显碱性;NH4Cl、(NH4)2SO4是强酸弱碱生成的盐,它的水溶液显酸性;

NaCl、Na2SO4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它的水溶液显中性。

师:很好,这样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师:现在我们做练习来巩固一下:

判定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1)NH4NO3

(2)K2SO4

(3)CH3COOK

(学生做答)

3、分析问题

师:水本身是中性的,为什么加进不同的盐之后就会显酸性、碱性或中性呢?(学生思考)

师:下面我们以CH3COONa为例,分析强碱弱酸盐显碱性的原因。

(学生回忆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

(PPT展示)

CH3COONa === CH3COO-+Na+

+

H2O H++ OH-

CH3COOH

水解的化学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CH3COO- +H2O CH3COOH + OH-

师:下面我们根据的CH3COONa例子总结一下盐类水解的定义。(学生阅读课本56页定义)

师:由此我们知道盐类水解的方程式是:

中和

酸+ 碱盐+ 水

水解

盐类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下NH4Cl水解显什么性,并写出其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上黑板做答)(略)

师:很好。像NaCl、KNO3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因此显中性。

因此,我们总结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反应。

弱离子:弱酸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4、问题递进

师:接下来我们讨论盐类水解的规律

(1)水解程度一般很小(2)水解过程可逆,存在水解平衡状态。

师:有没有同学从前面的实验中发现什么规律?我们试着总结一些口诀,帮助我们记忆。

生:水解的盐有一部分是弱酸或是弱碱。

生:强酸强碱盐不发生水解。

师:对,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用于判定某盐溶液能否水解。

师:等浓度的CH3COONa和Na2CO3,谁水解的程度大呢?

生:(分析前面的实验记录)Na2CO3的水解程度大。

师:我们可以用“越弱越水解”来描述等浓度的两种盐,谁的水解程度大。

师:那么盐水解后溶液显什么性呢?

生:谁强显谁性。

师:很好。“谁强显谁性”用于判定盐水解之后的性质。

总结:以上的三句口诀就是盐类水解的另一条规律:盐类水解的条件、程度和结果。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几句口诀来解决几个问题。

练习1:下列盐溶液的pH小于7的是( )

(A)CH3COOK (B)NH4NO3(C)Na2S (D)KBr

练习2: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不会水解的是( )

(A)NH+

4(B)SO2-

4

(C)F-(D)Al3+

(学生做答)

5、总结问题

师:这节课在感性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学生倾听、回忆知识点)

师:今天的作业是自主学创新练P80 1—5。

6、板书设计

一、盐溶液的酸碱性

二、盐类的水解

中和

酸+ 碱盐+ 水(盐类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水解

1. 盐类水解的实质: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

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反应。

弱离子:弱酸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2.盐类水解的规律

(1)水解程度一般很小;

(2)水解过程可逆,存在水解平衡状态;

(3)水解的条件、程度和结果。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条件)

越弱越水解;(程度)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结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以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水解的实质。对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4、以练习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

5、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达到师生双向活动,起到共鸣作用,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1~5的认识 第1课时》教案

1 1~5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认、读、写及顺序 教材第14页至第16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1、第2、第4、第5题。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3.利用“农家小院”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难点:1~5的书写。 教具学具 1. “农家小院”的电脑课件或挂图,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2.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各一张,计数器每人一个,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数数吗?请你数一数。(同桌互数,从1~10) 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 ●●●●●●●●●●●●●●● 二探究新知 1.创设动画情境。 老师将“农家小院”图制成电脑课件、投影或挂图: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奶奶站在房门前,旁边一只可爱的小狗跟着老奶奶;房顶上有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你们数一数有几只小鸟;再数一数老奶奶身旁有几个大南瓜;小院中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展开笑脸,几只蝴蝶飞来飞去;还有几只鸭子和小鸡。 2.数数。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画,画中有哪些人和物,分别有多少?

然后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交流。 最后集体交流。 老师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3.认、读数字1~5。 在集体交流时,当学生说“1位老奶奶、1只小狗”时,就将1位老奶奶、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如教材所示)。说明:像这样,1位老奶奶、1只小狗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同时让学生找出数字“1”的卡片,摆放在桌子上。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可能有许多答案,如有一座房子等。 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看着这5个数字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集体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1像小棒单个摆,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挂东西。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老师指着“1”问:这个数是几?它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学生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可让一名学生到前边演示。 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摆出你最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动手摆,老师巡视。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后板书:“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上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是几颗。“1添上1是几?”学生拨完后回答,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1颗、再拨1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展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然后老师再提问。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先展示1、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仔细观察。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2.我们奇妙的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2020.3.22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雕、呈等11个生字,学写乘、幻等13个生字。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天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宝藏。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你看到了一个的世界? 2.是啊,世界是多彩的,神奇的,今天我们就从英国的彼得.西摩的作品中感受世界的有趣。板题。 3.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最重要?(奇妙)它就是题眼。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86页,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大家读得很认真,词语也来祝贺你们了(投影出示词语),会读吗? 3.出示带音节的词语。(自由读,分行读,齐读。) 4.去掉音节,还有信心读好吗?请各位同学当小考官,同桌两人你读给他听,他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同桌读不好,请你教教他。开始吧! 5.小考官们,现在我也要考考你们,刚才读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比较难读,可以提醒一下大家吗?指名读,领读。 (1)适时理解“雕饰”,(雕刻,装饰)拆分法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2)振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只要大家努力学习,也会像小鸟一样振翅高飞。 (3)噼噼啪啪:这是怎样的声音?(雨滴、鞭炮)你还知道哪些拟声词? (4)蜡烛:“蜡”最早指蜂蜡。成熟蜂巢用沸水融化、过滤、冷却,就会得到蜂蜡。“虫”字旁指的就是蜂巢。(昔:旧的,成熟的)

33盐类的水解(导学案)

3.3 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导学案) 连山高级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 2.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3.正确的书写盐类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探讨不同盐类的酸碱性。 2.归纳总结,能将信息有效的分类和提炼。 3.类比分析,将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体会表象与内在的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3.运用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分析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推理方法在分析事物本质问题上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学习难点】 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旧知回顾】 溶液呈酸性,则c(H+)____ c(OH-),pH____7;呈中性,则c(H+)____ c(OH-),pH____7;呈碱性,则c(H+)____ c(OH-),pH____7。常见的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 2 0的电离方程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H 3 COOH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 3·H 2 0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 1.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数字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教案 藁城市岗上小学卢晓敏 教案背景: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过数的认识,只是对数的写法还不太熟练,所以教学过程会很轻松的完成,学生也会有很浓的学习兴趣,有较高的积极性。 教学课题:1-5的认识 教材分析:先通过图片认识1-5的个数,让学生数一数,因为有幼儿园的基础,学起来较为简单,再能过计数器认识1-5,出示数字卡片认1-5的形状,练习写工整,培养学生认真 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利用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方法:利用精美图片和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利用计数器和小棒直观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利用课件展示精美图片。 2.数画面中的人和物。 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 说出图中的人或物。2、3、4、5的教学过程和1的教学过程相同。 4.1~5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课件展示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1~5这5张数字卡片,念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钩子来卖菜” 5.根据1~5各数的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 6.做“做一做”。 课件展示:小花、苹果、圆形纸片,学生数一数 7、逐次感知1~5的数序。 在计数器上拨上一颗珠,问:“教师拨了几颗珠,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计数器练习 8、教学数的写法 ①课件展示1-5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②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1-5。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为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 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

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第十章 学案47 盐类的水解(2)

学案47盐类的水解 [考纲要求] 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2.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 知识点一盐类水解的原理 1.定义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生成____________的反应。 2.实质 问题思考 1.怎样证明Na2CO3溶液呈碱性是由CO2-3水解引起的? 3.特点 4.规律 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问题思考 2.同浓度的Na2CO3和CH3COONa溶液相比,谁的pH较大?为什么?

知识点二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形式 盐+水 盐中的离子+水 2.书写规律 (1)多元弱酸的正盐(如Na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要)。 (2)多元弱碱的正盐(如AlCl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双水解反应(如Na2S与AlCl3溶液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警示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不标“↑”或“↓”,不把产物(如NH3·H2O、H2CO3)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问题思考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A.HCOOH+H2O-+H3O+ B.CO2+H2O-3+H+ C.CO2-3+H2O-3+OH- D.HS-+H2O2-+H3O+ 知识点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内因 酸或碱越弱,其对应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________,溶液的碱性或酸性________。 问题思考 4.在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对CH3COO-的水解平衡将产生什么影响? 5.(1)为什么热的纯碱液去油渍效果会更好? (2)配制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的盐酸,为什么?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二节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a?m?F三者关系都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总结出了相关规律,所以对本节理论课内容做好了铺垫,对掌握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数学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2、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和程序:探讨、归纳、数字化实验、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等。具体步骤是:创设物理情景→回顾与思考→数字化演示实验→总结规律→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a =F 合m 或F 合=ma 说明:①a =F m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②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m =F a 中m 与F 、a 无关 1.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①矢量性 ②因果性 ③瞬时性 ④同体性 ⑤独立性 ⑥局限性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备用习题: 1.如图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 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 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

(完整)小学数学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学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2、认识2(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2)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3)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4)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1、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2、3、4、5 2、数的顺序 全班齐读:正、反读 教师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荷花》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一:3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荷花 篇二:《荷花》第一课时公开课 《荷花》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荷花。 评: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 2.荷花又称莲花或者芙蓉,它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和大作家叶圣陶一起走进这片荷花池,一起品味这一池的荷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词语(带拼音) 指名读,讲解莲蓬:出示莲蓬图,读好轻声 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谁能读准它。 露出:它还可以读露(水)。 挨挨挤挤:生做动作,一个挨着一个,形容数量很多。翩翩起舞:跳舞很轻快,很美。读美。

3.去拼音,分行读词语,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 用四个字的词来概括板书:闻到花香 观察形状 欣赏姿势 想象成荷 回到现实 5.过渡: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品位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赶紧”“跑” 3、齐读第一段,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想看荷花的心情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篇三: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12《荷花》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呈现多幅荷花照片)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自读课文。要求: (l)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 (2)把句子读通顺。 (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 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内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 3 OONa溶液(显碱性): CH 3OONa=CH 3 OO—+Na+ + H 2 OH++OH— CH 3 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被蜂蛰伤莫大 意——大妈差点送了 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 住市区的李大妈与邻居 一起到附近山上采槐花 时,不慎被蜜蜂蜇伤, 当时她并未在意,以为 没什么大碍。 回家后,李大妈感到被 蜇处疼痛加剧、呼吸困 难、意识模糊,家人急 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 对症处理,经过治疗, 李大妈才脱离危险。 【问】为什么Na2CO3溶 液、NaHCO3溶液、肥皂 水可以消除疼痛? 探究2:盐溶液是否一定 呈中性? 【演示探究】实验内 容:室温下,用PH试纸 测以下5种盐溶液的pH 值,确定它们的酸碱 性。 【质疑】盐,既不会电 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 OH-,为什么也会显示出 不同的酸碱性?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 题:盐类的水解 【质疑】如果盐不同, 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 就先以CH 3 OONa溶液(显 碱性)为例来分析。在 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 质CH 3OONa和H 2 O,所以 存在两个电离: NH 4Cl=NH 4 ++Cl-,H 2 O H+ +OH-,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OH -]=[H+],最终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思考回答: Na2CO3溶液、NaHCO3溶 液、肥皂水可能显碱性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得出结论: 盐溶液不一定都是 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 呈碱性 思考,回答:只能来自 离子之间的反应,溶液 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 出的H+或OH-反应。 思考,回答:H+与CH 3 OO- 反应能结合成弱电解质 CH 3 COOH,才能不断地反 应,所以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 习兴趣,轻松进入学习 状态。 , 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过渡自然 不断地设置台阶,由学 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 逐渐由旧知识引出新知 识。经过层层分析,最 后找到本质原因——盐 类水解。

优课雷雨第一课时1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 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 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

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盐类的水解》学案.doc

《盐类的水解》学案 考纲要求: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2、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一、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实质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醋酸钠在溶液中的变化 二、盐类水解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程度一般,不能进行到底。 (2)________________ 水解可水的电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解可看作的逆向反应,所以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三、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⑴多元弱酸的正盐(如Naz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要). (2)多元弱碱的正盐(如Al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盐类水解的规律: 1、(1)无弱不水解:强酸强碱正盐:不水解,溶液显_____ 性。如NaCl、K2SO4等。(2)有弱才水解:①强碱弱酸盐: 如CH3COONa水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____ 性Na2CO3水解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____ 性 ②强酸弱碱盐: 如FeCh水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 ___ 性。 NH4C1水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 ____ 性。(3)越弱越水解 比较均为0.lmol/L 的NaCl、C6H5ONa> CH3COONa> Na2CO3> NaHCO a溶液的pH 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示范教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如图. 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 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 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 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 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 1头大象指1个手指, 2头牛指2个手指。 3匹马指3个手指, 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姿势、骤然、热烈、持久”等词语,会正确书写“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等词语,理解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内心忧郁、自卑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语来品悟课文的1——3 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难点:品读关键词语,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忧郁和自卑。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测。 2、设计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的课堂

练习题。 3、制作关于课文重点句段等方面的课件。 【课堂预设】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读一读吧! 爱是什么? 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几句诗来自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 ,让我们来看看单元导语吧,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啊,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掌声》。 一、初读课文,反馈预习情况 1、揭题: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掌声” 。一起读。读得轻、快。 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之间的事情。事虽然小,读起来却让人非常感动。 2、(拿出学习单) 3、反馈 (1)来看第一题,已经完成的打“√” 。 (2)和同桌合作。读对的请给同桌打星星,不会的请你教 教他。

盐类的水解(学案)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考纲要求】 1. 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 2. 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3. 盐类水解的应用。 【考点基础梳理】 一、盐类水解及规律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 结合生 成 的反应。 2. 实质: 弱酸阴离子(结合 ) 生成弱电解质 破坏 弱碱阳离子(结合 ) 水的电离程度 C(H +)≠ C(OH -) 溶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 3. 盐类水解规律 规律: 有 才水解,越 越水解;谁 显谁性,同强显 性。 [巩固练习]1.同浓度NaX 、NaY 、NaZ 三种钠盐溶液的pH 分别为8、9、10,则HX 、HY 、HZ 三种一元酸的相对强弱的顺序应为: 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Na 2CO 3、NaHCO 3、Na 2SO 4、NH 4Cl 、(NH 4)2SO 4、CH 3COOH 、 HCl ,pH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化学式表示): 二、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规则:一般来说,盐类水解程度不大,书写时用“ ”。盐类水解所得产物的浓度很小,所以不用“ ”或“ ”表示水解产物。 a . 多元弱酸盐水解: b . 多元弱碱盐水解: 1.写出下列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NH4Cl AlCl3 NaHCO3Na2CO3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思考:外界条件对反应Fe3++3H 2O Fe(OH)3+3H+的影响如下: 条件移动方向n(H+) pH Fe3+水解程度 升高温度 通H2O 加HCl 1.内因:酸或碱越弱,对应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酸性或碱性越强。 2.外因: (1)温度:盐类水解是反应,升高温度,平衡移动,水解程度。 (2)浓度:加水稀释,则水解平衡移动,水解程度。 (3)发生化学反应: ①强碱弱酸盐水解,加酸其水解,加碱其水解。 ②强酸弱碱盐水解,加碱其水解,加酸其水解。 [巩固练习]3.向0.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NaOH固体、Na2CO3固体、NH4Cl固体,使CH3COO-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触摸高考】 1.判断正误 (1)升高NH4Cl溶液的温度,溶液的pH增大 (2)pH均为4的盐酸和NH4Cl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pH均变6 (3)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4)pH=5的CH3COOH和AlCl3两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5)0.1mol/L Na2CO3溶液加蒸馏水稀释,CO32-的水解程度变大,溶液的pH不断增大2.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种溶液pH大小顺序是③>②>① B.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 C.若分别加入25 mL 0.1 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题目: 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授课人: 日期: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得地位与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就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得重要规律,也就是动力学得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延续,就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得核心规律,就是本章得重点与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得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得定量关系,就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得各种机械运动得基本定律,就是经典牛顿力学得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二)教学内容得认识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得探究实验与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得在于加强实验探究与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得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得首要价值就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得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就是在上节实验得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得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得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得单位“1牛顿”得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得基本思路。 二、学情分析 (一)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得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得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得见解与她人交流得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二)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得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得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得疑问“加速度、力、质量就是不就是有具体得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这一疑问打破了旧得知识体系,同时又就是构成新得知识体系得前提。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得衔接与过渡。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1到5的认识》教案模板范文.docx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6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6页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师:小朋友们,你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瞧,(课件演示)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野生动物园。(课件出示14~15页主题图),这里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跟你的小伙伴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野生动物园"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 [通过教师参与,渗透分类观察的方法。] 2.学生汇报。 3.老师根据汇报情况适时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 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通过小组交流、认读数字卡片以及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等活动,逐步抽象出数。] 反馈实践 1.谈话: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在丰富的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2.谈话: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请告诉你的小伙伴你是用哪种方式来表示这个数的。 3.同桌之间考一考,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 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符号证明这个规律,并探索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