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word)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word)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word)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四:美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四:美国

美国的诞生(独立战争1775-1783)

1、原因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美利坚民族形成、启蒙思想传播、英国压制

2、导火索:1773/12波士顿倾茶事件

3、六件大事

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第二届大陆会议《独立宣言》发表(1776)

萨拉托加大捷(1777)北美英军投降(1781)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4、推翻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为发展奠定基础双重性质

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年宪法

A、应用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学说

B、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

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特点:三权分立,制约权利、平衡利益

评价:

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民主制度

4、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也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利

C、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实行种族歧视

2、联邦政府的成立

1787年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联合专政

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第一层

联邦与州之间的分权,其实质是联邦与州共享主权

第二层

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华盛顿

①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华盛顿参加反英,参加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华盛顿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为大陆军总司令。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③1776年,围攻波士顿,取得首次胜利。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

④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

⑤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拒绝接受王位。

2、主持制宪:

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美国确立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

3、担任美国总统:

(1)第一届任期内:

政治上: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

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外交上:改善同英国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2)第二届任期内:

①对外:在英法战争中“严守中立”,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

②对内:推进西进运动。

③引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评价华盛顿:

①具有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②功绩:

对国家独立的贡献——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对美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

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④总评: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领土扩张(18C末—19C中)

1、方式

赎买方式如:路易斯安那

武装颠覆如:俄勒冈

发动战争如:新墨西哥

2、西进运动:由东部移居西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3、影响: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美国内战(1861—1865)

1、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奴隶制的存废)

2、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

3、标志:南方建立同盟挑起内战

4、过程:1861(内战开始)1862(林肯颁布文件)1863(葛底斯堡战役)1865(南方军队投降)

5、胜利原因:经济基础雄厚;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法令调动了积极性等

6、意义:维护了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等

向帝国主义过渡(19末—20初)

1、经济发展五因素:资源丰富、西部开发(市场)

欧亚移民带来了技术、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欧亚剩余资本的输入

2、政治状况:两党轮流执政、门户开放政策(美西战争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

3、工人运动: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美国社会主义工党建立

4、帝国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战前:推行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

2、战中: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

3、战后:A、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B、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战前:经济危机冲击、罗斯福新政、对法西斯实行纵容(中立政策)

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背景是日本扩张损英美、战略制裁打击重、突然袭击争主动)和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争取美国参战、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改中立、宪章、宣言、意义),中途岛海战,四大国际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原子弹,日本投降。

战后:与苏联两分天下、操纵着联合国、独占日本

参加审判、扶助西欧经济发展复兴、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热战、美苏争霸、组织北约等

罗斯福新政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2、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②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经济概况及特点

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发展迅速(北、中、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独立战争推动经济发展。

②18C末至19C中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

③19C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四号工业国。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⑤一战后:经济实力大增,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⑥1929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美国;“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⑦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工业实力、黄金储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⑧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场;一方面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⑨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遇到挑战。日本和欧共体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70年代经济危机结束后,进入“滞胀”阶段。

⑩80年代加快同加拿大、墨西哥的谈判。1992年三国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经济发展特点

①具有发展经济有利的客观环境: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积极吸引人才,科技。

②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③后来居上,长期取代英法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④从两次大战中受益,为经济发展和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提供了契机

⑤利用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经济

(二)美国的政治概况及特点

①1607-1733英国建立了13块殖民地

②美利坚民族形成

③1775~1783年独立战争,赢得独立,确立三权分立和共和政体、联邦共和制。

④1861~1865年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

⑤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后,两党差别消失。

⑥1933年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和自由企业制度

⑦中立政策(30年代)→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⑧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实行“冷战”,领导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世界政治霸主;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特点:

①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三权分立、共和制、联邦制、两党制)。

②较长时间占据世界政治霸主地位。

③一贯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三)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加紧对外扩张(19世纪末):门户开放

②中立政策(一战前期)

③《中立法》(30年代)纵容侵略

④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⑤战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热战)

⑥美苏争霸(60年代)

⑦两极格局结束后,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极格局”

(四)美英关系

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美国追随英国对中国进行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美国夺取俄勒冈(1846)

美国推行门户开放,英国支持

一战中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一战后美英争夺世界霸权

共同操作巴黎和会共同反苏

英国反对美国操纵国际联盟

华盛顿会议美国抑制英国

英美共同扶持德国复兴

二战中共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并参加北约

对美英关系的认识

①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尤其是拉美地区

②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占居优势。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

③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五)美日关系

①美国打开日本大门(1853)

②日俄战争(1904-1905)美国支持日本

③一战中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强烈不满,出现了府院之争

④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争夺远东太平洋利益,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⑤二战中美国于1940年对日本禁运,扶蒋抗日

⑥二战中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爆发太平洋战争(1941)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逐渐掌握主动权

⑦美国参与发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支持中国恢复领土,敦促日本投降

⑧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⑨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发展

⑩70年代后期,日本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经济竞争,进行反控制斗争,80年代,与美国建立起伙伴关系

(六)中美关系

①门户开放前,追随英国充当配角《中美望夏条约》1844《天津条约》1858,60年代入侵台湾,70年代支持日本侵台←美国致力于西部领土扩张,忙于内战,重点在拉美扩张,实力不够,无力争锋亚洲

②门户开放政策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逐渐取得侵华优势,参与八国联军,扶持军阀←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最强

③一战中,同日本争夺中国,府院之争1917美国妥协←忙于战争

④一战后,回到门户开放的政策上来,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美国掌握经济霸权,推行金元外交与日本独霸中国相抵触,美日矛盾激化

⑤二战前后,先扶持蒋介石,接着扶蒋抗日,后又扶蒋反共←推行冷战政策,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

⑥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当时两大阵营对立,抗美援朝,抗美援越

⑦70年代调整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192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出现滞涨,侵越战争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高了国际地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019上海等级考历史教材知识点梳理(高考历史归纳整理)

《高中历史》Beta 1 第一章:世界古代史 第一节:古代东方 考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两河流域是指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区域,东临伊朗,西临阿拉伯大沙漠,北极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相当于今日之伊拉克,在希腊语中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处于亚非欧交界处。 考点: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A) 一.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引起书写笔画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二.《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版文书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字作品之一。 考点:《汉穆拉比法典》(B) 背景:公元前1792年,汉穆拉比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他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国力臻于极盛,古代两河流域也随之迎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目的: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内容与价值:《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不是第一部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制价值)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法典保留了诸如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但同时也否定了血亲复仇,私人报复,抢婚等原始风俗的合法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法典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和藏匿奴隶,倒卖奴隶的行为,充分显示出法典的时代特征。 考点: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 考点:金字塔和来世信仰(A)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金字塔式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利的象征,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 至无无上的权威。(政治上)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宗教 上) ●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 的结晶,也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考点:象形文字(A) 发明时间和命名原因: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为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 书写工具:埃及人最初以石头和刻刀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象形文字消亡原因: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内因),只有祭祀、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读写能力,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从公元639年被阿拉伯人征服起,埃及迅速“阿拉伯化”(外来侵略和强势文化冲击:外因) 考点:种姓制度(B)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先后征服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征服的过程中曾用种性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区别其高贵的身份地位、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地位。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社会分为四大种性集团。 2.等级划分:婆罗门(祭祀、僧侣等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以国王为首的军事贵族等世俗统治者)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3.实质是等级制度 4.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五分册中国部分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 补充:中国历史划分时间点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诞生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分册(中国史)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B】背景: 清朝:“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但统治者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世界: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第一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A】虎门销烟: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第一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结果(市场、原料)。 导火索:1839年虎门销烟。 爆发时间:1840年6月。 《南京条约》: 签约时间:1842年。 【B】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1470万两白银);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C】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国内:阶级矛盾(农民vs 地主);国外:民族矛盾(中华民族vs 帝国主义)。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近代史。 【C】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①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②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 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诞生。 ③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林则徐魏 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 代表作:林《四洲志》、魏《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魏)。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戎狄中原 夷 蛮 (新思潮)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 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 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刹帝利(世俗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盛。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复习资料之——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2.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3.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 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祝同学们在六月开始中取得好成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 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 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 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 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 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一历史下册考试试题(含答案)【精选】.doc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说明: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其余试题做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 1.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对乌鲁克古城进行了发掘,获得神庙等建筑遗迹及多种各时期器物。记载该城历史的著名史诗是 A .《罗摩衍那》 B .《吉尔伽美什》 C .《摩诃婆罗多》 D .《荷马史诗》 2.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出家前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耶输陀罗”属于 A .首陀罗 B .吠舍 C .刹帝利 D .婆罗门 3.“哲学”一次来源于希腊文,意味“爱智慧”。以下古希腊历史文化名人中属于哲学家的是 A.伯里克利 B.柏拉图 C.希罗多德 D.埃斯库罗斯 4.大学时人类文明的标杆之一。阅读下列“大学兴起” 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上 A.骑士文学 B.世俗教育 C.经院哲学 D.行会组织 5.下图反映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 A.东汉豪强田庄 B.明清江南市镇 C.古代希腊城邦 D.中世纪西欧庄园 6.世纪上半叶,促进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加速自由农民农奴化进程的是 A 采邑改革 B 城市复兴 C 庄园解体 D 商品经济发展 7.13世纪左右,西欧确立了除国王外,贵族和市民阶层也能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体制。这一体制是 A .封建等级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等级君主制 8.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9.“封建亲戚,以藩屛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的思想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11.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 、西周 B 、秦朝 C 、东汉 D 、明朝 1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神学传播 商品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复兴 ? 大学兴起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臵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