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学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学习目标]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使各国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2)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树立教皇绝对权威。

(3)天主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掠夺财富激化了矛盾,是宗教改革发生的直接原因。

2.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主张: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意义

(1)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1.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兴起于德意志?

提示 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 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受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2.著作: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3.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提出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贫富荣辱,由上帝先定,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4.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意义

(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5.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评价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易错提醒]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2.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一主张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提示否定了对教皇的盲从。

3.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其主要理由是什么?

提示宗教改革宣扬信仰即可得救,倡导信仰自由,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束缚,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主题一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主要思想

史料一为爱护与阐扬真理起见,下列命题将在文学和神学硕士及常任讲师马丁·路德神甫主持之下,在威登堡举行讨论。凡不能到会和我们口头辩论的,请以通讯方式参加,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播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每一个基督教徒,①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任何活着或死了的真基督徒,②即令没有赎罪券,也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这些恩惠是上帝所赐的……——马丁·路德《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

史料二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③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我们坚信这种安排。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是完全根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与人的功劳丝毫无关。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教你读史]

史料一是马丁·路德的宗教观点。①意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②表明其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史料二是加尔文的宗教观点。③意为先定论。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

答案史料一观点:因信称义;购买赎罪券不能赎罪。史料二观点:上帝具有决定作用;否定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威。

主题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史料一(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①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史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教你读史]

史料一阐述了宗教改革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态度。①“不承认”而否定罗马的教王。

史料二阐述了世俗权力的执行。②带有人人平等的基调。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1)宗教改革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作用,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把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

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挑战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2)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获得更多的个性自由。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2.欧洲宗教改革家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推动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

1.“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伟人。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材料中的“伟人”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莎士比亚

D.马丁·路德

答案 D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德意志”,事件是“宗教改革”。由此推断材料中的“伟人”应是马丁·路德。

2.在一次拉丁语辩论中,路德说:“教会可能犯错误,只有《圣经》是确实可靠的。”据此判断,路德主张( )

A.基督教不应存在教会

B.基督教应简化宗教仪式

C.教徒应推动教会进行改革

D.教徒应通过阅读《圣经》信仰上帝

答案 D

解析“教会可能犯错误”说明教会的说教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就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否定了教会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作用。既然“只有《圣经》是确实可靠的”,教徒就应通过阅读《圣经》信仰上帝,求得上帝的救赎。

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都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 )

A.否定教皇地位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答案 B

解析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强调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信仰自主权在于自己。由此可知,宗教改革中的人文主义是从神学角度解放人的思想。

4.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徒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答案 C

解析图片反映了宗教改革中新、旧教之间的斗争,并不能体现宗教改革的结果或影响,B 项说法错误;A、D两项从图中不能得出;从“只有上帝才能将这场斗争平息”可知,这幅图应出自天主教徒之手,C项正确。

5.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

A.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

B.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C.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D.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一个人的发财致富,在加尔文看来完全是上帝的恩赐,符合其先定论的思想,这是在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阅读与思考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信”是与生俱来的根植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这一

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解析与探究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三种学说有以下异同:

相同点:三者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了使灵魂得以进入天堂。

不同点:“因行称义”注重宗教仪式和教徒的严格修行,包括购买赎罪券,实质是要求加强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因信称义”认为只单纯依靠个人的信仰即可灵魂得救,不必购买赎罪券,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给教徒以极大地解放。“信仰得救”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自我测评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加尔文提倡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两人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并不迷信传统、陈规,他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基础达标]

1.16世纪初有人主张,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由此可知,他( )

A.主张依靠罗马教廷

B.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

C.主张放弃宗教信仰

D.反对人们仅凭信仰而得救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既然基督已是领袖,教会就不必再有尘世的首领,而且这个教会的基础不应是罗马教廷,而应是对基督的信仰”可以看出其反对教会的权力过大,故B项正确。

2.马丁·路德坚持“信仰即可得救”原则,其实际意义在于( )

A.支持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B.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

C.确立了新教——路德教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这一原则是针对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而提出的,这种主张就意味着人可以靠自己的努

力而不需要靠任何媒介获救,实际上是否定天主教会的作用,故答案为D。

3.马丁·路德最核心的思想是其“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含义是 ( )

A.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B.人只有依靠教皇的祈祷才能得救

C.人只有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

D.人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得救

答案 A

解析“因信称义”是指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 D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加尔文的先定论,即认为每个人均可在生前自己的事业成败中体会到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而他认为当时发财致富的资产阶级是“选民”。故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

5.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俭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热爱职业劳动和俭朴生活,这一思想促使信徒信仰宗教之时也关注现实,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故选D项。[能力提升]

6.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答案 D

解析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事实上让人们在摆脱教会权威干涉的过程中更加狂热,人们的宗教信仰具有了自主性,故D项正确。

7.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个穷人得到照应后,才能考虑兴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风格和装饰都无关紧要。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B.构筑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信仰

D.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祷告”“上帝的所在”“兴建教堂”等信息说明该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坚持“因信称义”,故D项正确。

8.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 )

A.宣扬“因信称义”

B.符合资产阶级的反封建需求

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结盟

答案 D

解析A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与题目设问不符,排除;题干中路德是跟封建王权合作,故B项错误;当时罗马教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势力强大,故C项错误。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虽说人文研究有别于神学研究,但并不意味着势不两立。新的世俗学问并非总与旧的神学相对立,在文艺复兴时期,两者依旧是共存的。佛罗伦萨……农作食品减价,制造需求增大,城市扩展,财富从依赖土地的社会阶层转移到了产品制造主手中,由此产生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商人阶级,改变了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结构。……新的富裕阶层热衷于赞助艺术、支持对古代世界和现代的新发现。——摘编自《艺术与人文主义革命》

材料二一个基督徒家庭妇女在家洗碗扫地,跟一个神父在教堂讲道可以并无区别——如果都是出于侍奉上帝的心志,会一样蒙上帝悦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只是侍奉岗位与分工的不同,而不是属灵地位与身份的不同。……既然救恩已经为上帝所预定,基督徒的商人或资本家就不再需要为他们个人的救恩而担心惧怕,只要财富是用正当手段获得,而又不是被浪费挥霍掉,资本的积累就不再有道德上的困难。

——摘编自基甸《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学问与旧的神学二者“依旧是共存的”?

(2)指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上所起的共同作用。

答案(1)理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往往借助宗教(披着宗教外衣)来宣传自己的主张。(2)观点: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

原因: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但仍受到天主教会黑暗统治的束缚。

(3)作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削弱了天主教的封建神学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正确分析了“人”“神”关系,解放了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二 阶段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阶段优化提升 主题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及人文精神的内涵1.过程 (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14、15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 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 阶段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智者运动智者学派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文艺复兴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揭露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由思想领域深入政治领域,要求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 1.(2020·江西七校联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划

必修三历史教学指导计 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学期教学计划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 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其中2班为文科班,文科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争取高考中得高分。1班为理科班。他们学习历史的目标是通过明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本年级是实行新课改的年级,使用岳麓版教材,。其中文科班,每周三节课,本期教学任务为完成必修三的新课教学内容,理科班,每周两节课,本学期教学任务为历史必修三的一半内容。 二、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中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教材分析 必修三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内容不是很容易掌握的,也不好理解。 四、教学措施 首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以夯实基础知识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中双主体作用,迅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更好地适应新课改要求,进一步提高高二历史教学水平,完成教学目标,本期工作主要采取措施如下: 1、进一步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认真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讲: (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对于老师的要求:做一个导师,在知识传授、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等各方面都要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同时不断加强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新课改的研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学生,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而全面的看待和处理历史问题;把握好历史的科学性,教给学生一个传承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客观的历史,引导学生学会求真,学会吸收;加强历史学习基础,要求充分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加大历史训练,用适当的练习题来提高历史的应用能力。理科学生要求掌握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基本历史内容。狠抓学风建设,管理好自己的课堂,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常规工作,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坚持备课,做到每课都备好重点难点,认识学情,寻找突破点;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教案(或课件);课堂教学难易适当,突出重点,多展开师生互动;作业是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积极对作业进行批阅,做到每个单元一阅,并对每一课学生出现的疑难作讲解。文科的教学内容会深入详细些,而理科的只是掌握基本的事实,所以在教学时间上也是有区别的。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难点突破】 【预习自测】 1.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宗教的虚伪 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 D.生命的起源 2.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人文主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4.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探究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1)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一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主,反对教权的政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练习案 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高二历史组工作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2-8-29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进行,根据本学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理念 1、在上学期学习基础上,继续狠抓基础知识。 2、提高课堂效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搞得更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 3、每一堂课,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有所收获,都能在有兴致的学习,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二、教师方面: 1、一如既往的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个人备课除了备教材的总体结构、备本单元的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外,更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整合整节课堂内容,达到最为有效。 集体备课还是设定一个主讲,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难点、课件设计、导学案设计、探究问题、导入的设计、课堂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习题的设置和处理等问题讲完之后,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制定最佳方案, 2、关于导学案的设置。课前一周就开始制定,老师分工协作,每份导学案就由本节课集体备课的主讲老师为主来进行。根据集体备课时大家的意见来具体制定,包括知识框架,基础知识,老师要点拨和设疑的问题,在导学案里都要详细体现。 3、课堂授课方面。在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上课主要讲重点、讲难点,解释疑点,即学生理解不了的,学生归纳不了的,学生运用不了的,对过易、过难、过偏的不讲。把课堂的关注点由“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移到“这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以高考为目标要讲出方法,讲出规律,讲出能力。 4、课后练习方面。精选习题,有效训练。光说不练效果差,真抓实练才是根本。在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立足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精选的同时,对

徐中学案第12课太平天国运动

徐中学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2、经过: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 (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知识探究】 材料一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 任何活着或死了的真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都分享基督和教会的一切恩惠,这些恩惠是上帝所赐的。——马丁·路德《关于赎罪票效能的辩论》 材料二根据圣经的清楚教训,我们敢肯定地说,由于上帝的永久而不改变的安排,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意旨,决定了要将谁接入他的救恩中,并将谁贬入灭亡。我们坚信这种安排。就被选者一方面来说,是完全根据他(神)白白施赐的仁爱,与人的功劳丝毫无关。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材料三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奥芬巴赫尔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教徒吃得高兴”的含义及原因。 (3)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宗教改革是怎样推动欧洲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的? (4) 根据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如何体现了“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关系。 【巩固练习】 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2.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到:“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文中的“它”反映的思想是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3.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可能会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4.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12.下列各项,能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B.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C.矛头直指教皇 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5.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范文】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c316657658.html,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挑战“两极”教学案 北师大版

五、巩固检测 1、李磊同学暑假旅行到某地区,发现那里不同的国家的人都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是在:()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徽标图案,属于“欧洲联盟”的是()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其原因有() ①美国的扶持②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③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④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的“三足”是() A、日本、美国和欧共体 B、日本、美国和欧盟 C、日本、美国和德国D日本、美国和英国 4、欧共体成立的主要影响是()①各成员国加强了政治和经济合作②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③提高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④形成新的侵略集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 ③④D.①④ 6、如下《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国家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年均增长率 6.7% 5.6% 5.3% 2.9% 9.6% 3.5% A.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居首位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有增长C.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 D.美国丧失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地位六、拓展提高 将欧盟形成过程中的各环节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①成立“欧洲共同体”②“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③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会议达成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协议④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⑤“欧洲联盟”成立

年 级 历 史 下 册 第 13 课 挑 战 “ 两 极 ” 教学案北师大版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历史 挑战教皇的权威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使用说明】 1、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 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3、学案的所有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合作探究。 【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点难点】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导学 问题引领 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他的思想使人获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带有鲜明的____ 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 拉开。 3、影响: (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影响 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 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1.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提示: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 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 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 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样的桶挤更瘦的奶牛的奶。D教皇拿着桶,但奶牛已经骨瘦如柴的 倒在了地上。) 3、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为例* 以历史价值观培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运用符合学生情感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核心立意,激发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悟和共鸣,让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试探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历 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确立“课魂”,突出重点,解决历史价值观达成的关键问题 李惠军老师说过:“富有价值的历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历史感是一种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文艺复兴》一课的“课魂”毫无疑问是“人文精神”(Humanism)。学生通过对文艺复兴历史的学习,能否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本课历史价值观的达成度。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必须突出人文精神这一重点。 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明确一个认识:“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主义”。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人文主义”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神学束缚的反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人文精神”则具有更大的广度和外延,历史上早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古希腊时期),又伴随历史的发展,成为了超越民族、超过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共识。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而要将更具广度的“人文精神”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价值观层面更为准确地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感。笔者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米开朗基罗的着名壁

高一历史教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教版必修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本课分析】 《文艺复兴》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它上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继承了智者运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精神内涵;又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解放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神权的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第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出现奠定思想基础。它是西方人文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一、知识能力 1.熟悉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匠的主要成就及艺术风格,记忆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名称,理解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2.认识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 3.提高透过文学美术作品这类特殊的历史视角分析归纳历史发展特征的能力。 4.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二、过程方法 本课学习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同时结合演示文稿,利用视觉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认识思想解放运动是新社会产生的号角,渗透“人类的进步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升华”的历史观。 重点:人文主义的各种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文艺复兴时期典型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渲染:《我的太阳》 由帕瓦罗蒂《我的太阳》引起对意大利自由、浪漫、Array艺术、文明的色彩联想。 展示:意大利人挖掘并修复雕塑。使当时意大利人 感到震惊的希腊雕塑《拉奥孔》。 过渡:我们现在看到这座雕像感到震惊吗?不一定 感到震惊。但是,当年的意大利人为什么会对这座雕像 感到震惊呢?为什么他们会觉得“不可思议”?这就要 追溯到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去体验当年意大利人的感 受,去追问在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兴起伟大的文艺复兴运 动。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五章欧洲宗教改革3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节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 教材整理1 加尔文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思想受马丁·路德学说的影响。 (2)发表《基督教原理》,对新教的改革主张作了系统而又清晰的阐发。 2.内容 (1)把《圣经》的权威视为“永恒的真理准则”、教义和生活的标准、教会组织和纪律的依据。 (2)他在坚持不能靠行为得救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预定论。 ①内容:上帝创世前对每个人都有一个判决,选民或弃民都是上帝预定的、不改变的。 ②影响:否定了神职人员和教皇的作用;鼓励信徒在现世尽力获得成功;破除了以清贫为美德的中世纪观念。 (3)创建日内瓦学院,成为培养改革派传教士的摇篮。 3.影响 (1)加尔文的预定论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市民阶级的要求,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使日内瓦获得“新教的罗马”之称。 [深度点拨] 如何认识加尔文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显得比较激进,具体表现为建立民主教会,严厉排斥异己,主张国家的民主化和共和化,这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其主张适应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因而加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封建的旗帜。 教材整理2 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清教徒运动 1.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罗马教皇的腐朽堕落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英国人民反对教皇干预英国事务,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③宗教改革派要求简化礼拜仪式,建立民族教会。 (2)1529年,亨利八世改革 ①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取消教皇法庭的最高司法权。 ②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正式承认国王是“英国教会在世唯一最高元首”,有权召开宗教会议。 ③教会向罗马教廷上交的贡金一律上交国王。 ④下令调查修道院的罪恶,封闭了全部修道院,财产收归国王所有。 (3)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改革 ①切断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恢复英国国教会,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女王。 ②宣布女王为英国教俗双方的最高管理者,主要神职的任命、教会决议的实施由政府指定的高级法庭执行。 ③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作为国教会的官方教义,标志着英国国教会的最终确立。 2.清教徒运动 (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对专制王权控制教会的状况不满。 (2)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 (3)影响: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成为一支重要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 [深度点拨] 英国宗教改革的特殊性 英国宗教改革有其特殊性。改革由国王为首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教材整理3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实质 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和社会革命。 2.作用 (1)打破了罗马教廷在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为人们进一步摆脱罗马教会和世俗政权的控制,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拓了道路。 (3)产生了一批国家教会,加强了各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4)使诸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对欧洲社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深度点拨] 为什么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运动?

九下13第13课挑战“两极”

课 题:第13课挑战“两极” 教学目标: 1?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2 ?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理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 欧盟的形成过程,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措施以及日本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自学指导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组抢答、教师点评。)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 ______________ ,他援助西欧的计划是 _____________ ,目的 二、 展示目标 1. 了解欧共体和欧盟的建立 2 ?掌握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表现 三、 自主探究 根据提纲自主学习、组内交流、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一、欧洲的联合:目的、过程、作用、 、日本的崛起:时间、原因、地位、表现 日本、西欧的发展影响:使日本、西欧与美国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局面。 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哪些相同的因素?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 示? 四、 归纳总结: 试一试,你能设计出本课知识结构吗? '☆西欧——联合——欧盟〔政治经济文化的 〕 另一中心) 比日丰一发展——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犬国 座 中国——发展——政治大国 其他发展中国家 发展 ---- 壮大 * 五、 巩固检测 1、 李磊同学暑假旅行到某地区,发现那里不同的国家的人都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 一的货币是在:( ) A 、欧洲 B 、北美洲 C 、南美洲 D 、大洋洲 2、 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性组织的徽标图案,属于“欧洲联盟”的是(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各 方 力 吊 曲极格局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活跃 二、宗教改革概况 路德宗教改革 简单介绍路德:夏季,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4课 宋明理学6-岳麓版

神性的压抑与人性的解放 ——主观唯心主义与思想解放 师:在人类历史最初的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人们将无法合理认知的自然现象(如雷鸣电闪、地震、狂风暴雨等)解释为超自然的力量(神或者天)的存在,产生了粗糙的神鬼论或天命观,从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并屈从、崇拜、皈依这些超自然的力量。在以后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局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认识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不能给出科学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原始宗教发展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成熟宗教。直到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人性始终匍匐在神性的脚下。 迄今为止,在我们所见到的教材和许多教辅资料中,在描述宗教的时候,多是对宗教的负面评价。认为宗教压抑人性,压抑人的自然欲求,要求人们安于现状,实行愚民政策等。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你会发现宗教的发展有时恰恰是解放人性的。今天,我就以我们教材上的原文材料,带大家对宗教做一次全新的认识。 课件出示题目《神性的压抑与人性的解放——主观唯心主义与思想解放》。随后展示以下内容: 一、读(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教师用课件展示第一组材料: “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岳麓版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天主教会)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原人教大纲版《世界近现代史》第3课《文艺复兴》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第一组材料。请同学们依据本组材料,总结宗教或政治伦理对待人性的基本态度。 (学生有学案,材料中划横线部分为老师给出的提示,在课件中用红色字体显示,下同,文中不再一一标明)学生短暂思考之后,由某生自主(可抢答)给出个人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可做适当的点拨(下同,点拨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中历史 第13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3课宗教改革的历史 背景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 (1)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 教团体。 ⑵发展 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屮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 ⑴原因 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 断扩展。 B.屮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 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乙一,还通过兜售“?”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掌握了《圣经》?,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 D.社会生活方瓯: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束缚。 二、宗教“异端” 1.含义;古代屮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 (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 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 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 望 。

⑶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 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1.经济上:①开始瓦解,②?开始岀现和发展。 2.政治上 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实现⑥。3??思想上:⑦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⑧的统治。 2.、课堂识真 1.屮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抻权统治的主要原因迅()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2.主教扯着嗓了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的犯人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 出15个金帀,就可以获得赦免。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帀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材料屮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屮的事件成为路徳宗教改革的导火线 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 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屮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4.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屮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徳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屮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 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情况,屮世纪的欧洲人民不可能经历的是()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B.在学校屮学习哥白尼的XI心说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6.lBttt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木质上说明() A.夭主教地位更加巩固 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 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 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 7.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 B.“屮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