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高效液相色谱法一种能够对较为复杂的混合进行分离的技术,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品质量分析中。本文主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药品质量分析;灵敏度

目录

引言 (2)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及特点 (3)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 (3)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主要应用 (4)

3.1 药品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 (4)

3.2 药品中杂质含量的检测。 (4)

3.3 抗生素含量的检测。 (4)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5)

5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到来 (5)

参考文献 (6)

引言

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具有迅速和高度分辨能力的柱色谱技术。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生化样品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在经典的液相柱色谱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采用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了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这种柱色谱技术被称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或称高压液相色谱法、高速液相色谱法、现代液相色谱法等。(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虽然气相色谱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仍不能解决大量的恢复性差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的分离难题。经典的

液相色谱仍然是用于分析这类化合物的手段。直到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于新型柱填料高压输液泵和高灵敏度检测器的出现,才使液相色谱快速发展起来,并发展成为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可分为多种,按照固定相的不同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1]。高效液相色谱在药品质量分析的应用中具有分离快速、分离效果好及灵敏度高等优势[2],本文主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药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等进行阐述。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及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根据混合物中的各个组成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比例的不同,实现成分之间的分离的[3]。高效液相色谱仪根据检测器的不同,分为紫外检测器、示差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及荧光检测器等[4],适用于不同特点混合物的分析,扩大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范围,使此方法应用更加广泛。此外,由于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种类、配比、调节流动相的酸碱度达到改善色谱峰峰型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效果、提高检测灵敏度,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由于可以保证被分离物质的完整性,可以作为分离、纯化的手段,进一步与质谱仪连用,互为优势,为药品质量分析提供更加可靠、方便的检测方法。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检测方法,通过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制药领域及其他多个领域。经统计,已知化合物的70%-80%都可用于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5],理论上适用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及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的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自动化、高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方向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主

要发展方向。

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分析中主要应用

3.1 药品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药品有效成分含量检测的常见分析方法。需要测定合成药或制剂药品的含量时,通常除主成分外还含有其他杂质和附加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可以消除共存成分间的干扰。天然药物通常具有复杂的成分,有效成分也可能是多种,由于成分的彼此影响,不同的检测方法结果差别较大。例如,罗汉果的有效成分主要采用比色法定量检测[6],但是,检测结果的偏差较大,采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就可以避免成分间的干扰,达到良好的准确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陈维军等做了详细的研究,证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有效分离各成分,检测结果准确。

3.2 药品中杂质含量的检测。

随着国家对药品质量的控制加强,药品中杂质含量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生产环境引入或药品自身降解产生的一些非有效成分,超过标准要求的范围,不仅会影响药品的质量,还会给用药者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此类物质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适用于定量监测药品中附加成分的含量,即便只是微量。

3.3 抗生素含量的检测。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经常会出现不良反应,后果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主要为降解产物、中间体及聚合物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检测抗生素中杂质的含量,保证药品质量及患者用药安全。前些年,我国抗生素滥用严重,引起人类及动物耐药性的产生。为避免产生耐药性,目前,国家加强了对抗生素的使用的控制,尤其对一般消炎药中抗生素的含量要求更加严格。高效液相色谱法由于具有较高

的检测灵敏度,在这类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对复方利福平胶囊中抗生素含量的检测[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得到超过99%回收率,重复性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1.0%。此外,高效液相色谱法也可应用于测定动物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帮助控制食品安全,降低抗生素滥用风险,避免由于误食含有抗生素的食品而引起耐药性的产生。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品检测的手段也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药品、食品、生物、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我国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关于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凭借自身在检测方面的优势,逐步替代了其他检测准确度不高的检测方法,例如,在2000 版《中国药典》中,常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但是由于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的开放系统,很多时候不容易做出正确判断,近些年来,在药典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逐渐取代了薄层色谱法[8]。该技术不仅可独立应用于各成分的分离和分析,还可与质谱等其他技术联合应用[9],在药品分析领域作用更加显著。近些年,不断出现关于药品质量问题影响用药者生命安全的报道,国家针对此类事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药品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同时,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随着国家对制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为保证检测结果更准确、更可靠,各项检测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中,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5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到来。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是近年来发展的以超高速度、超高分离度、超高灵敏度为特点的新型液相色谱技术,是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药物分析新技术,它由高压输液泵、高效固定相、信息化、机械化以及高灵敏度的检测机械构成,具有分离速度快、分析效率高,灵敏度高且能反复测试的优点,已

4几种常见的质量分析方法

几种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 1、层别法 2、柏拉图法 3、特性要因图法 4、检查表 具体说明: 1、层别法 层别法是将所要进行的项目利用统计表进行区别,这是运用统计方法作为管理的最基础工具。一般的工厂所做的层别通常为: 操作者:不同班组别机器:不同机器别 原料、零件:不同供给厂家作业条件:不同的温度、压力、湿度、作业场所……. 产品:不同产品别不同批别:不同时间生产的产品 员 一二三人 组组组 器 机 料 材 法 方

2、柏拉图法 柏拉图是美国品管大师朱兰博士(Joseph Juran)运用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统计图加以延伸所创造出来的。柏拉图分析步骤: (1)要处置的事,以状况(现象)或原因加以层别。 (2)纵轴虽可以表示件数,但最好以金额表示。 (3)决定搜集资料的时间,自何时至何时,作为柏拉图资料的依据,期间尽可能定期。 (4)各项目依照合计的大小顺序自左向右排列在横轴上。 (5)绘上柱状图 (6)连接累积曲线 示例: 某部门将上个月生产的产品作出统计,总不良数414个,其中不良项目依次为: 层别统计表

N=414 100 400 80 300 47.1%60 200 40 21.7% 100 15.8%20 10.9% 4.5% 破损变形刮痕尺寸超差其他 不良项目 由上图可以看出,该部门上个月产品不良最大的来自破损,占了47.1%,前三项加起来超过80%以上,进行处理应以前三项为重点。

3、特性要因图 特性要因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加以图解,用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之间的关系,因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 特性要因图,可使用在一般管理及工作改善的各种阶段,特别是树立意识的初期,易于使问题的要因明朗化,从而设计步骤解决问题。

药品检查分析总结及整改措施

药品检查分析总结及整改措施 篇一:XX年第三季度药品质量管理检查情况分析总结及整改措施 XX年第三季度药品质量管理检查情况 分析总结及整改措施 第三季度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对我院药品质量、各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管理进行每月抽检,对一些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药品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了药品的安全供应。 具体检查情况如下: 药库: 1. 抽查药品:酒石酸美托洛尔、辅酶A、前列地尔、地特胰岛素、诺和锐特充、甘精胰岛素,优泌乐25,贝飞达、脾氨肽、鲑降钙素、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重组人白介素、重组人促红素这些药品均按储存要求放置在药库冰箱的冷藏室中。冰箱冷藏室温度显示:2——8°C。 2. 抽查药库抢救药品有专用房间,标签相符。 3. 药库温湿度记录齐全,药库温湿度均符合储存药品需求。 4. 药库入库验收记录完整齐全,有高危药品、冷藏药品养护记录。 5. 特殊药品管理符合“五专”管理规定,有严格进出

库记录。存在问题:药库部分药品还需进一步分类明确,标签有部分脱落情况,还需及时更换标签。其余没有问题的方面需要继续保持。一门诊药房: 1. 抽查药品:诺和锐特充,重组人干扰素,辅酶A,酒石酸美托洛尔,门冬胰岛素30笔芯、金双歧、甘精胰岛素、贝飞达、脾氨肽、鲑降钙素、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优泌乐25、地特胰岛素笔 芯这些药品均按储存要求放置在药库冰箱的冷藏室中。冰箱冷藏室温度显示:2——8°C。 2. 抽检药品:厄贝沙坦、阿托伐他丁,辛伐他汀(舒降之)、二甲双胍(格华止)阿奇霉素(希舒美)、头孢克肟(特普宁)、云南白药胶囊,祖师麻膏药,胆石清,曲美布丁,银杏叶滴丸、这几种药品,均是分类摆放,均有明显的标签标示,无有效期小于三个月的药品。 3. 麻醉、精神药品有专人管理、专柜储存、有专门账册并且有详尽出入库的登记。 4. 一门诊药房温湿度记录齐全,温湿度均符合储存药品需求。存在问题:由于一门诊药房冰箱有限,需要冷藏的药品比较多,摆放过于拥挤,分类不明确,标签不尽相符。 改进措施:1. 购置冰箱,增加容量;2. 减少冷藏药品库存,及时多频次进货。 其余没有问题的方面需要继续保持。

药物分析简答题

1.药物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①.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工作 ②.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③.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 ④.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2.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药物的杂质方法有几种? ①.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②.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④.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⑤.面积归一法 3.杂质有哪些来源和途径? 来源; ①.从药物生长过程中引入 ②.由药物储藏过程中引入 途径:在合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精致时未能完全出去,就会成为产品中的杂质。药品在储藏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产生有光的杂质。具有酚羟基、巯基、亚硝基、醛基以及长链共轭多烯等结构的药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引起药物变色、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的氧化产物等。 4.铁盐检查法中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什么? 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一方面可以氧化供试品中Fe2+成Fe3+,同时可防止光线导致的硫氰酸铁还原货分解褪色。 5.为什么标准铅液、标准铁液、标准砷液都要事先配制成储备液存放,用时稀释?铅离子、铁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在低浓度、近中性溶液中易水解,故先配成高浓度的酸性储备液,使其稳定。用时稀释即可。 6.薄层色谱法检查杂质的类型有哪几种? ①.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对照品法 ②.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物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③.高低浓度对比法 ④.在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 7.用对照法检查杂质,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平行? 供试液的处理和对照液的处理在所用试剂、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实验顺序登方面要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8.重金属检查的常用四种方法反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无需有机破坏,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的,无色的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二法(炽灼破坏后检查重金属):适用于含芳香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三法(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第四法(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 9.制定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的原则是什么? 凡是影响疗效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杂质均应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和限量。

利润质量分析方法

企业利润质量分析和判别方法 摘要:最近几年,企业的利润质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利润质量是判断企 业盈利能力强弱、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判断企业价值的大小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 利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它的生死存亡,有些企业由于现金流量严重脱节,资金链断裂,造 成盈利性破产,为此,进行企业的盈利质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利润质 量呢?利润质量是指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的结构是否合理,利润是否具 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利润质量的分析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营业利润的形 成过程、利润质量、利润结构,利润质量评价 关键词:营业利润的形成;利润质量分析;利润质量判断;利润质量评价 一、营业利润的形成 营业利润是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准备,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通常营业利润越大的企业,效益越好。我们应当选择主要业务利润高于其他业务利润的企业,其他业务利润主要用来发展主营业务并且投资收益来源于产业性投资。 二、利润质量的分析 1、会计处理基础方面分析 权责发生制造成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异,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不是以现金实际的收支期间作为确定收入或费用的期间,而是以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作为确认期间。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对本期已实现的收入与已发生的成本进行配比的结果(无论是否当期收到或支付现金)。如果当期有盈利,企业财富得以增加,企业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分配给投资者、对外投资等,但利润能否满足以上目的,主要取决于相应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多少,如果没有应收应付或应收应付项目相等,那么当期利润有足够的保障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或用于分配等;如果应收项目大于应付项目,企业创造的利润就有一部分占用于债权资产上而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或分配,如果占用过多,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尽管企业账面利润一直处于理想状态,如债权资产占用过多,长期现金不足,就会爆发财务危机,甚至破产清算。 2、盈余管理方面分析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如薪酬、职位)或企业利益(如上市、借款、避税)等原因,在会计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由于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给了企业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由于盈余管理是以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条件,其应用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范围内进行,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来修正企业盈余,达到粉饰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目的,所以,利润质量从而被降低了。 3、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方面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企业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措施去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委托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样本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 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 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 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 因此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 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 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 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以及制剂中其它成分( 如防腐剂等, 中药中其它残留物、添加剂等) 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 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 准确度、精密度( 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在分析方法验证中, 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 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回收率( %) 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 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 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 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 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 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 或面积比( %)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研究指导细则 参考附件二、各指导原则及CTD要求,将质量研究大致分成四个部分: 实验方案拟定、方法初探: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拟定及初步研究方法考察; 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及验证; 质量对比研究; 质量标准的制定。 1、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及初步确定研究方法: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此项工作应在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之前完成,原辅料相容性研究以制剂人员为主,分析人员配合)。 1)拟定质量标准草案 仿制产品的标准选择就高不就低,选择已上市最严格原料药、制剂产品标准、并以ICH标准为参考,结合所查询的原研标准、国内首仿标准、USP、BP、EP、JP等药典标准、企业及内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针对具体剂型的要求,拟定质量标准草案。首选ChP、转正标准中已收载的项目和检测检验方法。 2)含量测定应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并进行对比研究,其一必为药典或国家标准方法,。 3)若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多种并存或前后变动、国内外标准不统一,建议首先进行方法学对比研究来确定分析方法。如有杂质对照品,用杂质对照品来确认方法的可行性;如没有杂质对

照品,可做一强制降解试验(需注意降解程度为10%左右及降解平衡)。 判定标准:有杂质对照品时,系统适用性、分离度、有效检出、精密度及重现性。 3)应对原研制剂(如无,可依次选择国内首仿厂家制剂、销售份额份额最大厂家制剂,或优选国内多个厂家制剂,从中选择质量标准最高厂家产品)溶出实验方法及四条溶出曲线进行考察:由处方筛选和小试的制剂人员为主,由分析协助; 4)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 2、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验证: 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方法的初步验证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1)质量标准的初步验证(在中试之前完成): ①在配合处方工艺筛选检验时,就是质量标准初步验证的过程。例如辅料相容性试验、参比制剂与小试产品的对比检验、小试产品的影响因素试验等,就可以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前期的处方筛选中,质量标准并没有真正建立,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可能不一样。这种情况下,认为处方筛选的数据仍然可以放入申报资料中,这和处方筛选的目的并不背离,同时也反映出质量研究的开展过程。 ②出具三批小试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2)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需对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方

2013药品质量信息搜集汇总分析

2013年药品质量信息搜集汇总分析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信息是指反映药品经营各环节中药品及工作质量情况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报表、资料、文件以及药品使用过程中反应出来的各种情报资料,包括药品生产(这里主要指药品验收、储存、养护、存放)、质量信息与经营服务信息,可分为固定信息和非固定信息、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为掌握药品质量的发展变化规律,本公司在2013年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保证了信息畅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坚决杜绝口头传递的习惯,及时填写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单,保证工作不发生差错。 我们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定期查阅相关医药文献杂志、国家(湖北省、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获取最新的药品质量管理信息。我们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暂停销售的药品种类、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药品违法广告品种、抽检不合格的药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等。获得相关信息后,质量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以纸质文件的形式传递给相关的业务部或仓储部,这些部门在第一时间处理信息并将信息单传递回质量管理部门。 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信息传递,我们的质量相关部门了解到了像珍菊降压片、复方青黛丸(胶丸、胶囊、片)等药品的用药风险,以便做好药品的销售和采购工作,确保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违法广告暂停销售通报的信息传递,我们及时核查本公司产品,若一旦发现此类产品,则立即停止销售和采购。经核实本公司不涉及搜集信息中相关产品,且禁止采购这些产品,使我们的采购工作更加规范,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文件精神要求,从而按照国家批准的经营范围,进行药品经营活动,诚信服务,守法经营。 通过学习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我公司员工的药品质量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整体提高。为我们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总之,2013年,由于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信息反馈系统,且经各部门和各工作岗位人员的协调配合,使我们的质量管理工作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从而促进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原料药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报告模板

原料药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报告模板 XX(产品名称)年度质量回顾分析报告_ 回顾周期:XX年XX月XX日一XX年XX月XX日产品年度质量报告编码:XXXXX XXXXX

1.1 1.1 概要.............................. 1.2 1.2回顾周期.......................... 1.3 1.3产品描述.......................... 1.4 1.4生产质量情况 ...................... 2 2原辅料质量情况回顾....................... 3 3生产工艺中间控制情况回顾................ 3.1 3.1关键工艺参数控制情况 .............. 3.2 3.2中间体控制情况 .................... 3.3 3.3 收率.............................. 4 4成品检验结果回顾......................... 5 5 公共系统回顾 5.1 5.1工艺用水回顾 ...................... 5.2 5.2环境监测回顾 ...................... 5.3 5.3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工艺用气体质量回顾 6 偏差调查 .................................. 7稳定性考察及不良趋势分析.................... 8变更控制回顾................................ 9验证回顾.................................... 10 产品投诉/退货/ 召回情况回顾 10.1投诉情况回顾.......................... 10.2退货/召回情况回顾..................... 11相关研究回顾............................... 12上一次年度质量报告跟踪..................... 13结论....................................... 1、概述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药物分析方法进展 摘要: 药物分析的发展已从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科学,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等。随着药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相关学科对药物分析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进行静态的质量控制,而是发展到对制药过程、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研究。 关键词药物分析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属于商品,但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较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全面保证、控制与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大多是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然而,现代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分析,从体外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 具体一点的讲,药物分析是分析化学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化学的进步,尤其是近年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为药物分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分析的任务是在药学各个领域中,对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不同来源和组成的样品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检出、鉴别和测定。药物分析发展的主要趋向就是如何能够简便、快速地从复杂组成的样品中,灵敏、可靠地检测一些微量成分。 药物分析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 光谱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光谱法、质谱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法以及X 2射线衍射谱法等,方法较多。近年来发展虽不如色谱那么迅速,在药典中所占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出现了很多新方法,如二维核磁共振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激光拉曼光谱以及色谱光谱联用技术等。在新的世纪中,这些方法会有更快的发展,并广泛地应用于药学科学各领域中。电化学部分分别为化学传感器、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动力电化学方法与应用。近几年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成为电分析化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微电极技术是一种新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在活体分析中,微电极用作电化学微探针,检测动物神经传递物质的扩散过程,成为微柱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电化学检测器。在将来药物分析的发展中,将会显示出光辉的应用前景。 复杂样品中微量成分的检测是在药物分析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色谱法对复杂样品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薄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以及中药成分分析,已成为当今药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培训讲学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 析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 考试结果是一大堆数据,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出规律,从而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很多学校和教师在考试结束后,对考试结果处理过于简单化,结果是使得本来能反映大量教学信息和学生个人信息的数据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可以说是形成了教学质量检测成绩的浪费。对教学质量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师分析 (一)考试导向的分析 是对考试工具本身的分析,它反映考试本身的可信性与有效性,是考试结果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考试的难度分析 试卷的难度作为试卷的特征指标,它反映的是组成试卷的题目的总体平均难度水平。试卷的难度值可以通过对组成它的所有题目的难度进行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获得。题目难度的计算公式为:Pi=Xi/xi(max)。式中Pi=某题目的难度;Xi=被试总体在该题目的平均得分;xi(max)=该题目满分;试卷的难度是题目难度的加权平均。考试难度分析对于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考试的难易水平不同,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应采取相对的标准来认识,对学生的成绩反馈也要从总体状况出发,不能简单的根据分数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或判断学生用功了还是懈怠了。 2、对试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分析 考卷的质量常用信度与效度指标来进行度量。考试的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即考试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可靠程度。信度的评定方法一般用重测计算法和多人评定计算法。在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参考以前的考试结果,通过计算同上次考试结果的相关系数来分析,一般来说,相关系数越大,信度越高。考试的效度是指考试本身的有效性。即考试结果是否反映了任课教师所期望考核的内容。在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可以采用简便的方法进行效度检验。一是采取本人评价法:把考试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请他们判断考试成绩是否符合他的实际情况,以同意的人数与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评价效度,百分比越高,效度越好;二是采取他人评价法,把随即抽取的考试结果反馈给该生比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者家长,请他们判断是否符合该生的实际状况,以同意的人数与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评价效度;三是组织评价法,请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根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考察结果,判断考试成绩的结果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同意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评价效度。 (二)对学生群体的分析 对学生群体的分析是以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总体成绩为对象的分析。对于考试成绩的分析,只有在参考了群体的总体成绩状况才有意义,因此,对班级的全体学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
910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1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 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 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 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 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药品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 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具有更多的影响因素,一般 要使用动物、细胞或生物分子,因此对于生物学测定的判断标准另作说明。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 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査中,其溶 出量等的测试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 线性、 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准确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试。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供试品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 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被测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可向 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行 比较。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此项可 豁免验证。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
1
在《中国药典》2010 年版二部内容基础上增订有关一部中药的内容。?
?

药品质量分析调研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药品质量分析调研报告简 易版

药品质量分析调研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XX~XX年,在市局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 下,全市各市、县、分局及直属单位认真贯彻 《药品管理法》和《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 定》,坚持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相结合,加强 抽样的靶向性、针对性,严格药品抽验程序, 以最小的抽验成本,达到了最大的抽验效能。 按照省局下达的任务,对全市范围内药品生 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进行了监督抽样,保 证了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有效。为了进一步提 高工作效率,提高药品监督抽验的不合格率, 为今后的药品抽验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现将我市XX~XX年度药品质量情况分析如下:

一、药品抽验完成情况 XX~XX年总计抽验化学药、生化药、抗生素、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2620批。其中不合格药品277批,抽验不合格率10.6%。其中计划性抽验2210批,不合格药品84批,不合格率3.8%。日常监督抽验410批,不合格药品193批,不合格率47.1%。 铁力市抽验药品496批,不合格药品66批,不合格率13.3%。 嘉荫县抽验药品183批,不合格药品24批,不合格率13.1%。 一分局抽验药品172批,不合格药品31批,不合格率18.0%。 二分局抽验药品380批,不合格药品26批,不合格率6.8%。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

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所要做到的事项(一) 新药申报时,药品质量标准中分析方法必须验证;药物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必须进行验证;2005版药典中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只规定了项目和基本方法而没有合格标准:附录XIX A;中国GMP(98)非常关注验证的过程,分析方法验证不完善是常见的问题 药物分析检验时药品生产的GMP的药物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是保证药物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药物分析检测GMP的必然要素。 构成药物分析中的检测方法验证,这要涉及到以下些方面的内容: 1、分析方法验证成功的前提条件: (!)仪器已经确认、校正并在有效期内(2)经过培训的人员(3)可靠稳定的对照品 (4)可靠稳定的实验试剂(5)确认受试溶液的稳定性,在规定时间内无降解。 2、分析方法学验证所要求验证的内容:(1)含量的测定(2)杂质的含量测定(3)药物的定性鉴定(4)药物的含量均匀度测定(5)药物的微生物检测(6)药物的细菌内毒素的检测 验证内容: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测定回收率R(recovery)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加样回收试验法来进行测定。加样回收试验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数据要求: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 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CV)表示。 (1)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6次进行评价 (2)中间精密度同一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

医疗质量分析总结

医疗质量安全分析总结 2018年度我院根据年初医政医管目标责任安排部署医疗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2016年十号令《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以及岐卫计发《2017》143号文件精神执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群众满意卫生院创建”工作为抓手,提高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强化责任意识。 由医务科安排定期学习《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十八项核心制度》等法律法规,熟知法律规范,强化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责任意识。 (二)加强质量管理,落实安全责任。 成立了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副院长为直接责任人、医务科长及护士长主管、相关医护人员为成员的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负责日常督导考核管理工作。每月抽查病历进行病历质量、护理质量分析,召开医疗质量安全分析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要求相关人员及时按要求整改,不断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不良事件及医疗事故

苗头第一时间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处理,杜绝了事态的发展。 (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由医务科制定年初培训学习计划,每月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知识培训,定期由相关科室主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积极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学术讲座及培训;根据医院工作需求,由县中医院对口帮扶医师开展培训讲座。送相关医务人员在县级医院进行短训;通过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四)规范诊疗行为,加强医疗文书书写。 严格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落实“五合理”(合理住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管理制度;严把入院指征,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加强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实行危急值、危重病患报告制度;加强病历等医疗文书书写。通过半年医政医管检查、“病历书写、规范体格检查培训”、派医务人员到县医院借阅学习病历、院内培训、医疗质量点评等方式,不断加强医疗文书书写,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强化查对制度,加强巡视制度,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医患沟通及病人管理,维护工作秩序。 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沟通方法和技巧,及时如实与患者或家属进行病情、诊疗计划、治疗期间相关事项的沟通,按要求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医患配合工作。患者住院期间原则上不

药物分析简答题

1.药物分析的任务是什么 ①.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工作 ②.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③.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 ④.临床药物分析工作 2.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药物的杂质方法有几种 ①.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②.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含量 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④.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⑤.面积归一法 3.杂质有哪些来源和途径 来源; ①.从药物生长过程中引入 ②.由药物储藏过程中引入 途径:在合成药的生产过程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精致时未能完全出去,就会成为产品中的杂质。药品在储藏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可能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产生有光的杂质。具有酚羟基、巯基、亚硝基、醛基以及长链共轭多烯等结构的药物,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引起药物变色、失效甚至产生毒性的氧化产物等。 4.铁盐检查法中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什么 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一方面可以氧化供试品中Fe2+成Fe3+,同时可防止光线导致的硫氰酸铁还原货分解褪色。 5.为什么标准铅液、标准铁液、标准砷液都要事先配制成储备液存放,用时稀释铅离子、铁离子和亚砷酸根离子在低浓度、近中性溶液中易水解,故先配成高浓度的酸性储备液,使其稳定。用时稀释即可。

6.薄层色谱法检查杂质的类型有哪几种 ①.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对照品法 ②.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物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③.高低浓度对比法 ④.在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 7.用对照法检查杂质,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平行 供试液的处理和对照液的处理在所用试剂、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实验顺序登方面要相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 8.重金属检查的常用四种方法反别在什么情况下应用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无需有机破坏,在酸性条件下可溶解的,无色的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二法(炽灼破坏后检查重金属):适用于含芳香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的重金属检查。 第三法(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第四法(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 9.制定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的原则是什么 凡是影响疗效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杂质均应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和限量。 ①.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杂质限量是指正常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可能引入的杂质。 ②.制定杂质的检查项目和限量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③.杂志项目和限量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生产水平的高低以及生产工艺是否正常 ④.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影响药物稳定性的杂质必须制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严格控制其限量 ⑤.药物的杂质检查项目和限量制定与化学制剂的杂质控制项目和限量不同,不能混淆。 10.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原理。 苯甲酸钠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可用盐酸直接滴定。但生成的苯甲酸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附录 XIX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 在建立药品质 量标准时 ,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 、制剂的组分变更 、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 时 、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 、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 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 : 鉴别试验 , 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 , 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 定 ,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 如防腐剂等 )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 、释放度等检查中 ,其溶出量等 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 验证内容有 : 准确度 、 精密度 ( 包括重复性 、 中间精 密度和重现性 )、 专属性 、 检测限 、 定量限 、线性 、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 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 一 、 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 一般以回收率 ( %) 表示 。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 。 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 ,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方 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 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 。 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 , 可向制 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 ,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结果进 行比较 。 如该分析方法已经测试并求出了精密度 、 线性和专属性 , 在准确度也可推算出来的情况下 , 这一项不必再做 。 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 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 , 可用本法 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如不能测得杂质或 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 情况下 , 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 。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 %) 或面积比 ( %)。 3. 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 , 至少用 9 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 例如 , 设计 3 个不同浓度 , 每个浓度各分 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 , 进行测定 。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 ( %), 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 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可信限 。 二 、 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 , 同一个均匀供试品 , 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 近程度 。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 、 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 在相同条件下 , 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 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 在同一个实验室 , 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称为中间精密度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 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 称为重现性 。 含量测定和杂质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 。 1. 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 , 至少用 9 个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 例如 , 设计 3 个不同浓度 , 每个浓度各分 别制备 3 份供试品溶液 , 进行测定 , 或将相当于 100%浓度水平的供试品溶液 , 用至少测定 6 次的结果进行评价 。

质量分析方法

质量管理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数据处理和数理统计基本方法 数据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而数理统计方法正是收集、整理数据的常用工具。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来收集、整理质量数据,帮助分析和发现质量问题及产生原因,以便及时制定和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1、数理统计几个基本概念: (1)母体:又称总体、检查批或批,是研究对象全体元素的集合。分为有限母体和无限母体两种,有限母体为有一定数量表现,一般为离散型数据,如一批同牌号、规格的钢材、水泥等;无限母体没有一定数量表现,如一道工序,它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某一产品。 (2)子样:又称试样或样本,是从母体中取出来的部分个体。 (3)随机现象:又称偶然现象,指事先不能确定结果的现象。如抛一枚硬币,结果可能为正面向上,也可能为反面向上。 (4)随机事件:又称偶然事件,为每一种随机现象的表现或结果。如单位工程质量验收为“合格”,抛硬币的结果为“正面向上”。 (5)随机事件频率:衡量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数量表示。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为频率。 (6)随机事件的概率:频率的稳定值为概率。如抛硬币次数较少时,出现

正面向上的频率是不稳定的,但随着抛币次数的增多,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越来越体现出稳定性,当抛币次数足够多时,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大致在0.5附近摆动,即概率为0.5。 2、样本数据的特征 -- ().阶样本中心矩 1?)(11k n i k i k i X X n ∑ ==-=μ 本标准差)来代替标准差,相应方差称为未修正的样本方差,即: ()2 1 2 2 1n n n i i n S S X X n S =-=∑=和 (5)变异系数(C V ):标准差与平均值比值的百分率,表示相对波动大小。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介绍

体内药物分析 体内药物分析是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包括实验动物等机体)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药物生产、实验、研究、临床等各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药物作出估计与评价,以及对药物的改进和发展作出贡献。 体内药物分析任务和对象的特点: 1、被测定的药物和代谢物的浓度或活性极低; 2、样品中存在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物质,大多需要分离和净化; 3、样品量少,尤其是连续测定时,很难再度获得完全相同的样品; 4、工作量较大,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成倍地甚或按指数级数增加; 5、往往要求很快地提供结果,尤其在毒物检测工作中; 6、实验室应有多种检测手段,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7、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 样品的种类、采集和储存 一、样品的种类和选取原则:(一)血样:血浆(plasma)和血清(serum)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常采用的样本,其中选用最多的是血浆。因血浆中的药浓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管)的状况。而且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数据报道较多,可供借鉴。血浆是全血(whole blood)在加肝素、枸橼酸、草酸盐等抗凝剂的全血经离心后分取,量约为全血的一半。血清则是在血液中纤维蛋白元等影响下,引起析出血块,离心取得。血块凝结时往往易造成药物吸附损失。全血也应加入抗凝剂混匀,以防凝血。对大多数药物来说血浆浓度与红细胞中的浓度成正比,所以测定全血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数据,而全血的净化较血浆与血清麻烦,尤其是溶血后,血色素等可能会给测定带来影响。但是一些可与红血球结合或药物在血浆和血球的分配比率因不同病人而异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全血。血样采取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血样取样时间间隔问题也常随测定目的不同而异。目前大都是测定原型药物总量。当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率稳定时,血药总浓度可以有效表示游离药物的浓度。但对低蛋白症或尿毒症患者,药物结合率降低,则在通常安全有效的血药总浓度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可显著增加。 (二)尿样(urine):尿样测定主要用于药物剂量回收研究、药物肾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以及测定代谢物类型等。体内药物清除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药物可以原型(母体药物)或代谢物及其缀合物形式排出。尿液药物浓度较高,收集量可以很大,但尿液浓度通常变化较大,所以宜测定一定时间内尿中药物的总量(如8、12、24小时内的累计量),需记录排出尿液体积及尿药浓度。尿药浓度改变不直接反映血药浓度,受试者肾功能将影响药物的排泄。尿中药物大多呈缀合状态,测定前要将缀合的药物游离。此外,采集尿液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次取样,排尿时间较难掌握(尤其是婴儿),同时也具有不易采集完全的缺点。(三)唾液(saliva):唾液中的药物浓度通常与血浆浓度相关。样品易得,取样无损害,尤易为儿童接收。有些可从药物唾液浓度推定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但有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比血浆浓度低得多,需高灵敏度的方法才能检测。唾液pH值6.9±0.5,每日分泌量1~1.5L,含有的主要电解质有Na+、K+、Cl-、HCO3-等,主要有机成分是粘液质和淀粉酶。采样一般是在漱口后15分钟,收集口内自然流出或经舌在口内搅动后流出的混合唾液(吸管内吸附的少量唾液用稀释液洗出),用2000~3000rpm离心15分钟,小心吸取上清液,进一步分离、净化。也可采用物理(嚼石蜡片、小块聚四氟乙烯或玻璃大理石)或化学(酒石酸、维生素C)的方法刺激,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唾液,但药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