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交通流体理论课件

第六章交通流体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六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我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 一、填充题 P90)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P90)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P90)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P91)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P98)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 P90)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C)个国家接壤。 A.7 B.8 C.10多 D.20多 P90)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P90)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 B.54% C.64% D.74% P90)4.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 B.31个 C.36个 D.41个 P91)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 B.18个 C.19个 D.20个 P98)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三、多项选择题 P89)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A.维吾尔族 B.壮族 C.蒙古族 D.满族 E.回族 P96)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A.《阿诗玛》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E.《嘎达梅林》 P91)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 )。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P98)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辨析题 P89)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对,抄一遍) P98)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五、论述题 P98-100)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 - 1 -

流体力学与交通流的联系

浅谈流体力学与交通流的联系 摘 要 本文简单论述流体力学与交通流之间的关系,介绍典型的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型,以及个人对于二者关系的初步看法。 关键词 交通流 流体力学模型 1 引 言 流体力学方法是交通流理论的三个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所谓流体力学方法,即交通波动理论,假定交通流是具有特定性质的一种流体,应用气体运动或声波洪水波理论,宏观地表现这种现象的变化和演进的方法。 自从著名的流体力学家Lighthill 和Whitham 提出交通流的力学模型以来,不少力学家和物理学家投入到交通科学研究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交通流的流体动力学模型。 2 典型的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型 2.1 第一个交通流的力学模型——Lighthill-Whitham 模型 1955年,著名的流体力学家Lighthill 和Whitham 提出交通流的力学模型,满足如下的方程: 0)(=??+??x V t ρρ (1) 其中),(t x ρ和),(t x V 和表示t 时刻位于x 处的交通流密度和平均速度 此方程反映了车辆数守恒,对于平均速度),(t x V ,Lighthill 和Whitham 假设了一个速度-密度关系:

)) ,((),(t x V t x V e ρ= (2) 将(2)代入(1)中,就得到方程: 0][=????++??x V V t e e ρρρρ (3) Lighthill-Whitham 模型虽然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但是仅仅适用于平衡态的交通流模型,无法解决本质上处于非平衡态的交通现象。 2.2其他几种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型的列举 Lighthill-Whitham 模型之后,还有很多其他模型 2.2.1 Payne 模型 2.2.2 K ühne 模型 2.2.3 K-K 模型 2.2.4 吴正模型 2.2.5 冯苏苇模型 3 研究方法 3.1 观测实验 可以选择到交通路口等地方通过人工观测记录,也可以到交通部门获取资料 3.2 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数据中出现的各个参数,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参数辨识来确定。 3.3 问题的求解 只有少数问题可用特征线法解析求解,更常用的是数值方法,其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期末多项选择题(全国通用)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 A.鄂伦春族 B.傈僳族 C.德昂族 D.羌族 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类型的有: A.盟旗制度 B.家支制度 C.民主制度 D.土司制度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 A.汉藏语系 B.乌尔都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 A.土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朝鲜族 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心理认同 D.共同血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 A.自称 B.泛称 C.史称 D.他称 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 A.京族 B.德昂族 C.毛南族 D.满族 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的? A.朝鲜族 B.俄罗斯族 C.佤族 D.壮族 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 A.民族特征 B.民族源流 C.民族意愿 D.就近认同 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 A.内容丰富 B.表述通俗 C.归纳科学 D.符合实际 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 A.民族生物属性 B.民族精神属性 C.民族自然属性 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 A.经济结构 B.人口结构 C.文化结构 D.阶级结构 9.民族结构的特点有: A.整体有机性 B.相关同步性 C.稳定静止性 D.调控可塑性 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 A.人口·身体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知识·审美素质 11.民族素质的特点有: A.群体性 B.积淀性 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 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 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 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

民族理论

一、选择 1、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作用 2、珞巴族 3、使宗教信仰成为自由选择的问题 4、64% 5、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155个 7、原始社会末期 8、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共同经济生活10、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11、汉族以外的其它民族12、社会生产方式的先进与否决定的1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14、生产主义社会15、俄罗斯16、斯大林17、维吾尔族18、三级19、1947.5.1 20、朝鲜族21、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2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3、剥削制度24、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25 、汉藏语系26、共同经济生活27、基督教28、阶级剥削和压迫制度29、以人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的30、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问题31、纳西族32 、55个33 、拉祜族 34、道教35、西藏自治区36、费孝通37、巴西族38、仡佬39、3级40、高山族 二、至少写出24个经民族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的 1、蒙古 2、回 3、藏 4、维吾尔 5、苗 6、壮 7、布依 8、朝鲜 9、满10、侗11、白12、土家13、哈尼14、哈萨克15、傣16、黎17、高山18、水19、东乡20、纳西21、土22、布朗23、撒拉24、毛南25、阿昌26、独龙 三、1、两个共同 两个共同”的两个基本点的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段话高屋建瓴、语言精辟、内涵丰富,诠释了“两个共同”的基本点,是56个民族的“共同”。首先,56个兄弟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其次,是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共同”,无论民族大小、人口多少,都应一律平等,都要共同发展;同时,又是东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边疆与内地、山区与坝区的“共同”,应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变自然历史差异所带来的各民族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向国内外正式全面地阐述“两个共同”思想的科学内涵。 2、自然同化 民族自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互相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由地发生发展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已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民族自然同化完全不同于强迫同化,不是借助暴力和特权等强制手段,而是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地、自由地发生发展的,是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过程、自然接受过程和自然适应过程。民族自然同化在历史上也发生过无数次。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当规模地发生了民族自然现象。自然同化是在民族发展过程,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自然地、自由地发生的必然现象,是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接近的历史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民族的特征往往并不是绝对地、彻底地失去,有的还会在新组合的人们共同体中继续存在。 3、民族的6+1特征 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和政策的阐述中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从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它主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族体渊源(族源)等。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三、共同语言;它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已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它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七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一、填充题 P104)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P109)2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P101)3.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P102)4.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P103)1.(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A.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民族经济发展 D.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P102)2.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 A.基本出发点 B.前提 C.根本原则 D.总政策 P106)3.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 1/2 B. 1/3 C. 2/3 D. 2/5 三、多项选择题 P101)1.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的平等。 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E.财富 P103)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P102)3.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CE)。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P102)4.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 ABDE ) 。 A.和睦 B.友好 C.融合 D.联合 E..协调 P107)5.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辨析题 P101)1.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 课程一:民族学通论 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enshilg@https://www.doczj.com/doc/c3860621.html,) 一、阅读书目 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 题目:(任选一题) 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 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hazhengli@https://www.doczj.com/doc/c3860621.html,) 一、阅读书目 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 题目:(任选一题) 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 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hazhengli@https://www.doczj.com/doc/c3860621.html,) 一、阅读书目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理论力学第一章题及解答(文末)

第一章 思考题 1.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何不同? 1.2 在极坐标系中,r v r =,θθ r v =.为什么2θ r r a r -=而非r ?为什么θθ r r a 20+=而非θθ r r +?你能说出r a 中的2θ r -和θa 中另一个θ r 出现的原因和它们的物理意义吗? 1.3 在内禀方程中,n a 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空间曲线中它总沿着主法线方向?当质点沿空间运动时,副法线方向的加速度b a 等于零,而作用力在副法线方向的分量b F 一般不等于零,这是不是违背了牛顿运动定律呢? 1.4 在怎样的运动中只有τa 而无n a ?在怎样的运动中又只有n a 而无τa ?在怎样的运动中既有n a 而无τa ? 1.5dt r d 与dt dr 有无不同?dt v d 与dt dv 有无不同?试就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分别加以讨论. 1.6人以速度v 向篮球网前进,则当其投篮时应用什么角度投出?跟静止时投篮有何不同? 1.7雨点以匀速度v 落下,在一有加速度a 的火车中看,它走什么路经? 1.8某人以一定的功率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的渔竿不慎落入河中.两分钟后,此人才发现,立即返棹追赶.追到渔竿之处是在桥的下游600米的地方,问河水的流速是多大? 1.9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总是和所受的外力的方向一致?为什么? 1.10在那些条件下,物体可以作直线运动?如果初速度的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物体是沿力的方向还是沿初速度的方向运动?试用一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11质点仅因重力作用而沿光滑静止曲线下滑,达到任一点时的速度只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是这样?假如不是光滑的将如何? 1.12为什么被约束在一光滑静止的曲线上运动时,约束力不作功?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积分,能否求出约束力?如不能,应当怎样去求? 1.13质点的质量是1千克,它运动时的速度是k j i v 323++=,式中i 、j 、k 是沿x 、 y 、z 轴上的单位矢量。求此质点的动量和动能的量值。 1.14在上题中,当质点以上述速度运动到(1,2,3)点时,它对原点O 及z 轴的动量矩各是多少? 1.15动量矩守恒是否就意味着动量也守恒?已知质点受有心力作用而运动时,动量矩是守恒的,问它的动量是否也守恒? 1.16如()r F F =,则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仍有▽0=?F 的关系存在吗?试验之。 1.17在平方反比引力问题中,势能曲线应具有什么样的形状?

民族理论与政策大纲

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教学大纲 (供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使用) 施福昆编写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课程英文名称:Marxism ethnic theory and national polic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开课学期:春季(第三学期) 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0学时) 总学分:2 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研究民族、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社会历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本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调控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方法和途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建议教材:金炳镐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2.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3.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4.金炳镐、青觉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2014-2015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之《民族理论教育》的教学大纲 (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大纲 Ethnic Theory Education 【课程编号】BG35116【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无【适用专业】大学预科文、理、医科 【学时数】36 【编写日期】2014.05 【开设学期】1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这门课要着眼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思想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懂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了解中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 (一)绪论学时2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教学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各民族在伟大祖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 (二)第一章民族学时4 主要内容: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民族识别的实践。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民族;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掌握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以及知道民族识别实践的历史过程。

(三)第二章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学时6 主要内容:我国的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以及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用大量事实论述中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应特别强调各民族为祖国统一形成做出的重要贡献。 (四)第三章民族问题学时6 教学内容:民族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世界民族分布状况及特点;世界格局与民族关系;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理解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对于民族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看法。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认清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分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意义,理解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认清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了解民族问题在社会总问题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五)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时6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根据;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和措施。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规律,确立的建立民主集中制单一国家的总原则,以及在这种性质和形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般普遍原则。正确理解在特殊、个别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联邦制的形式,作为向民主集中制过渡的步骤的主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职权以及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在我国广泛推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情况;明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六)第五章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学时6 主要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内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方式。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只能在国家的宪法体制内实行。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实行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依据: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中国历史及现实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1.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则 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在一切权力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联合和团结起来。 而实现联合的途径和形式是由不同情况决定的。 2.中国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是: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呈现出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三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自觉地组成了一个民族整体。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思路 ?一种是:仿效前苏联的方案:民族自决⑥联邦制⑥自治制 ?另一种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案:民族平等⑥单一制⑥自治制 (二)关于民族自治政策和民族自决政策问题 ?民族自治政策与民族自决政策:民族自治政策:实现民族平等原则的制度形式 在保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为保障国内少数民族的权利而赋予其在聚居范围内实行自治,给予实施自治的民族以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的政策。 民族自决政策: 是一种承认国内的各个民族尤其是处于从属地位、被统治地位的民族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自行决定是继续保留在原来的国家政治体系中,还是从原来的国家中分离出来,建立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权利的政策。 ?民族自决的实行条件: 在殖民主义统治时代,有助于各被压迫民族展开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要求获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在殖民统治已经土崩瓦解的前提下,民族自决强调一个单一的主体民族可以从主权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权利,引发了许多民族冲突,给许多地区带来灾难,故而,其合理性受到质疑。 (三)单一制与联邦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单一制的权力配置方式的重心是中央政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及其变动取决于中央,突出了中央集权。 单一制下各个民族参与国家政权的执掌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中央政权中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民族一定的职位,并对少数民族给予适当的照顾;二是给予各个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中央政府的统辖下实行自治的权利。 联邦制的权力配置方式则兼顾联邦中央和联邦的各个组成成员的权力,并且通过宪法和法律对这种权力划分作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是比较固定的。 在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中,既可以通过在联邦中央政权为各民族设立一定职位的办法来保障各民族对国

民族理论学习资料

民族理论学习资料 1.政治生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表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有哪些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3).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四方面: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

第六章民族理论

第六章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第一、教学目的: 1、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着重理解国家为何要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以及政策;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需要提高和发展的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干部发展状况(了解)。 2、通过本科教学,是学生懂得我国实行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原则的具体情况,树立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培养民族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教学难点: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第三、教学方法: 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和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第四、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 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行使 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 3、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键。 4、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 保障。 二、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第二节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原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文字教材的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求体系完整、概念准确、文字简洁,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和成人自学的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为14课时,以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文字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并注意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理解与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IP课件 IP课件共计14课时,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侧重讲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达到教学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简洁的效果,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本课程在文字教材之外的一个主要和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求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主要突出系统性、学生使用的方便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 5.Pad资源

民族理论与政策

绪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死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向导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 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特点的认知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理论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少数民族最广泛的地区是云南。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蒙古族的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 《满文老档》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历史的珍贵文献。《青史》是研究藏族历史的权威著作。 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是《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 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四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是一个是辩证统一的整体。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互助、 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关系的基石;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民族互助、和谐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是衡 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3)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实现的途径、保障和推动力;4)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世界上民族概念的出现是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国民族概念最早出现在《左传》。 斯大林提出了民族定义,即人们常用的四个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的特点:1)继承和发展性;2)科学与完整性;3)针对性和批评性。 2005年5月,我国提出自己的民族定义,其构成民族的六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 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形成的时间是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至文明时代的开始时期,即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至阶段社会确立的初期。 民族形成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3)国家政权的建立 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从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到民族,这是古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部落——民族和国家”的具体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模式、跳跃式发展模式。 民族的类型: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心理素质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同民族语言差别的消失和全人 类共同语言的形成,是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1)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 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2)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3)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4)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与国家的区别:1)民族与国家各自形成的基本要素不尽相同,民族的构成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 同生存方式、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主权、政府。2)民族与国家同为社会政治实体, 但二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3)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4)民族与国家虽然都是以地域划分的,但二者也有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联系:1)民族是国家结构形式确立的重要因素之一。2)民族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3)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 利益与民族利益。 第三章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