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概念

知觉: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大脑里的综合反映。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对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的加工。

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识别当前出现的模式(或环境刺激)。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H与N中横线和斜线。】

句子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句子中的单词要优于识别单个的该词。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双听技术: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然后让被试再现。

追随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直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

的信息(非追随耳)。

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的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

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短时记忆: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感觉代码:经过编码后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较抽象。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地点和时间无关。

范畴大小效应:在层次网络魔信念更中,某一概念及其相关的特征或概念,可分为不同的级别(或水平),级别越高的句子判断真伪需时越多。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效应: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更长的时间。

表象:外界事物的呈现方式(视觉的再现)。

表征: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文字等)。

概念:个体对某一事物本质特征的心理表征(事物的本质反映)。

概念形成: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家族相似性: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但彼此相似的情况又不一样。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发,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的技能活动或认知操作,使问题从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推理: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气氛效应:三段论推理中,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换位理论:三段论推理中,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心理模型:人们对三段论推理中的前提所述事件的知觉或表象。

理论及模型

知觉加工:

假设考验说(自上而下加工):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

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刺激物说(自下而上加工):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

实验材料:由小的字母H、S和长方形组成的大的字母H、S和长方形。

实验程序:视觉刺激(只有视觉材料)→视听刺激(视觉材料的同时听H/S)→听觉刺激(只听H/S)→按键反应(听到的是H/S)

实验假设:视觉加工起始于整体特征时,局部的变化对反应时无影响,整体的变化对反应时有影响。

视觉加工起始于局部特征时,整体的变化对反应时无影响,局部的变化

对反应时有影响。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关系

整体一致性:听觉刺激与整体特征(大字母)的三种关系,即一致(听H看到

H)、无关(听H看到长方形)、冲突(听H看到S)。

局部一致性:听觉刺激与局部特征(小字母)的三种关系,即一致(听H看到

H)、无关(听H看到长方形)、冲突(听H看到S)。

实验结果:听觉辨别的反应时依赖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总体的一致关系,

一致的情况下,反应时最短;冲突的情况下,反应时最长;无关情

况下反应时居中。

实验结论:整体加工先于局部加工。

进一步研究:

实验条件:注意整体与注意局部

实验材料:由小的字母H、S组成的大的字母H、S和长方形(注意局部组)

由小的字母H、S和长方形组成的大的字母H、S(注意整体组)实验程序:注视点→视觉刺激→掩蔽刺激→按键反应(整体组报告整体字母,

局部组报告局部字母)

实验结果:注意整体组的反应时短于注意局部组的反应时。

模式识别:

模板说: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外界模式的袖珍复本,模式识别就是把输入的刺激与已经存储的模板相匹配以作出决定。(完全匹配)

三问:①知觉加工从整体开始还是从局部?②模板在记忆中的编码形式是怎样的?

③模板匹配时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

评价:引起沉重的记忆负荷;无法解释人的快速识别一个不熟悉的事物。

优点是模式识别中存在模板。

原型匹配说:①信息是以原型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原型具有一类客体的基本特征;②任何一个实际事物或事件都是通过原型再加上一系列的变式而加以储存

的;③物体与原型相匹配,模式便算是得到了识别。(近似匹配)实证研究:

①实验材料:原型与原型的畸变模式。原型是由9个点构成的三角形、字母

M和F的基本模式,以及随机点模式。原型的畸变模式是将原型中

的点加以移动以后构成的4个畸变模式。

实验程序:原型的畸变模式→分类与反馈→原畸变模式+新畸变模式+原型→

分成3类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畸变模式的分类正确率为87%;对原型的分类正确率与前

者相当;对新畸变模式的分类正确率较差。

结论:被试利用原型对原畸变模式进行分类。

②实验材料:人的面部简图。变量为眼睛位置、额头高低、鼻子长短和位置。

实验程序:原型分类(呈现2组脸型简图,不告知被试分类原则)→25张新

脸型简图→将图分为2类

实验结果:58%的大学生按原型进行分类。

评价:只含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特征说:①刺激是一些基本特征的结合物;②模式识别时,个体把知觉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储存在记忆中的特征相匹配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定。

实证研究:

①实验材料:6个一行的英文字母,排列很多行。按靶子字母与其他字母在特

征上有高低不同的相似程度将材料分成两组。

实验程序:将材料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尽快搜寻到特定的靶子字母。

实验结果:特征相似度低的所用时间显著低于相似度高的组。

②实验材料:25个英文字母,每个字母的呈现时间有5种:12,14,16,18

和20ms,每种时间各呈现50次,每个字母共呈现250次。

实验结果:特征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

③固定网像实验。见教材P41

评价:避开预加工的困难和负担,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极大的减轻记忆的负担;需要获得刺激的组成成分信息,即抽取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

才能进行识别,使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鬼城”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映象、特征、认知、决策),每个层次都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

这些层次顺序的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识别。

评价:只有自下而上加工,缺少自上而下加工。

知觉选择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

过滤器模型

基本观点: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

主要内容:①在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前,要先经过一个过滤装置。

通过过滤装置的信息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面,完全

丧失;②过滤机制如同一个狭长的瓶口,因此,过滤器理论也称为瓶颈

理论或单通道理论;③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

模型:

实证研究:

①研究方法:双听技术

研究材料:6个数字,3个一组,同时呈现给左右耳(每只耳朵一组数字)

研究结果:以耳为单位再现正确率为65%;以字母呈现顺序再现正确率为20%

结果解释:通道转换次数影响再现效果。

②研究方法:追随程序(或追随技术)

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

实验结果说明:①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的

加工、处理;②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

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不支持过滤器理论的研究

研究方法:双听实验

实验材料:

右耳:OB 2 TIVE

左耳: 6 JEC 9

实验结果:根据意义再现材料。

过滤器理论存在的问题:①不能解释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②不能有效解释鸡尾酒

会效应;③“全或无”的通道理论过于绝对。

衰减器模型

主要内容: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强度不变地通过,而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丧失,部分信息也通过了,只是强

度减弱了,出现衰减。②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不同:对人有重要意义的

刺激,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模型: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追随技术

实验材料:

追随耳:英文材料追随耳:英文材料

非追随耳:同上非追随耳:生物化学

实验结果:两耳都为英文材料时,非追随耳的信息可以得到一定的识别,生物化学材料则难以识别。

原因解释:追随耳的信号所激活的项目使非追随耳的相同的或者相近的项目阈限降低了,而不同的材料则没有这种效应。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

不同点:对过滤装置作用的看法不同。

相同点:①均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需要对外界信息进行过滤或衰减。

②均主张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反应选择模型

主要观点:①所有信息都进入到高级分析水平,经过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信息,而在于选择对信息进行反应。②信息输出按重要性来排序,对重要的信息进

行反应,对不重要的信息不进行反应。

模型:

实证研究

①实验要求:双耳呈现实验材料,追随靶子词。

实验结果:双耳的正确率十分接近。

②研究方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辅音。

实验条件:A双耳听;B注意左耳;C注意右耳

实验结果:三种条件下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

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早期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晚期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中枢能量理论

目的:解释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

基本内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观点:①认知资源是有限的;②人可利用的资源与唤醒有关;③资源分配方案影响注意,它受能量、当时意愿、任务评价和长期倾向影响。

模型:

实证支持:

①实验要求:两耳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追随靶子词,复述靶子词,再现非靶子

词。

实验条件:低感觉可辨度(左右耳同为男声)、高感觉可辨度(靶男读;非靶女读)、低语义可辨度(靶与非靶同一范畴)、高语义可辨度(靶与非靶

不同范畴)

实验结果: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再现成绩显著高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成绩。

②实验要求:两耳呈现词,追随靶子词,靶子词是双义词。

实验条件:非靶子词分三种:偏向靶子词的合适意义、偏向不适合意义、中性字词

靶子词呈现方式:集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实验结果:在分配性注意条件下,适合意义促进靶子词识别;在集中性注意条件下,无影响。

评价

优点:灵活、可控;

不足:重整体、忽视内部加工机制;什么是注意资源。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由来:最初的二级即“初级记忆通过复述成为次级记忆”,在发现感觉记忆后,完整的记忆系统被改变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由此出现记忆信息三级

加工模型。

典型:强调3种记忆结构是独立的,构成3个加工阶段。

信息加工: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

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观点: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3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3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3个阶段或层次。

评价:难以将3个记忆加工阶段独立区分开来。机械的复述并不足以使短时记忆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加工水平说

主要内容:记忆的效果取决于加工深度。

实验研究

实验范式:不随意学习(让被试完成一定的任务,不要求他们进行识记,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的对他们进行再认或回忆的测验)

实验材料:单词和问题,对问题做“是”或“否”的回答。

实验条件:问题的3个水平:字词的结构(是否大写)、字词语音(是否与另一个词押韵)、字词的语义(是否能填入下述句子)

自变量:问题的三个水平。

因变量:回答问题的时间,再认的正确率。

实验结论:加工愈深,所需时间越多;加工愈深,成绩越好。

复述实验

实验材料:多个英文单词。

实验程序:依次呈现单词,要求被试记住词表中最后一个以某字母开头的单词。单词呈现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进行自由回忆测试,要求尽量多地回忆刚呈现

过的单词。

自变量:两个相同字母开头的单词之间插入的单词数量(复数次数)。

实验结果:复述次数多的并不比复述次数少的回忆好。

结论:信息并不能通过机械复述转入长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实验

实验目的:证明存在图像记忆(感觉记忆)。

实验材料:9个字母的卡片,一共3行,每行3个字母;3个音高的声音

实验方法:告诉被试不同音高匹配不同行的字母:高音第一行、中音第二行、低音第三行。呈现图片后听到声音,然后报告相应字母。

部分报告法原理:由于三种声音的出现完全是随机安排的,因此被试在声音信号出现之前不可能预见要报告的是哪一行;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被试对某一行的

回忆成绩来推断他对全部项目的记忆情况。

实验结果: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

结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

实验范式:探测法(再认实验)

自变量:记忆集的大小(识记项目的多少)

因变量:反应时

实验过程:速示器依次呈现一列数字(1-6个)作为识记项目,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s。

呈现完毕后,过2s,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

按键判断该数字是否刚才识记过,同时计时停止。

应注意问题:①速度-正确率权衡,错误率低于5%的条件下追求速度;②按键反应一半为“是”,一半为“否”;③“是”的反应中,测试项目均匀分布在识记项

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

两个假设:①平行扫描:如果测试项目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

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②系列扫描:如果测试项目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地相继进行比较,那

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记忆集增大而增加。

从头至尾的扫描: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然后才

判定识记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相匹配,看

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自我停止的扫描: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即在

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

索下去。

实验结果:无论“是”“否”反应,反应时均随记识记项目增多而增加,成一条上升的直线。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是逐个进行比较的,即系列扫描。并且,

“是”“否”反应时时长相差不多,直线的斜率相同,故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时以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短时记忆遗忘原因实验

①研究方法:防止复述的延时回忆

实验过程: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字母呈现后,听觉记忆呈现一个三位数,要求被试从这个数中迅速地做连续减3的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直

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识记的3个字母。

实验结果:遗忘速度很快,当延缓时间仅为3s时,被试的平均正确回忆率高达80%,随着间隔的时间延长,正确回忆率急剧下降,当延长到18s时,正确回忆

率约为10%.

②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手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实验方法:探测法

实验过程: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最后一个数字(探测数字)呈现时伴随一个高频纯音,探测数字只在前面出现过一次。要求被试听到声音后,报告探测数

字在前面出现位置的后面一个数字。

自变量:两个探测数字之间的间隔数字,呈现间隔数字所用的间隔时间

两个假设:①消退说:保持的信息将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②干扰说:保持的信息将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

实验结论:短时记忆鹰王的主要原因是干扰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

语义记忆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式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分级贮存(核心观点):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

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与上一级概念的

水平上。

预存模型:由一些概念的联系构成的知识,预先就已贮存于语义记忆中。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先激活某一个结点,然后沿连线进行搜索。

加工过程:搜索。

缺点:①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极少,即关系过于简单;②分级贮存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③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④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

作用。

激活扩散模型: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越短共同特征越多,连线越多,联系越紧密。也是预存模型。

加工过程: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结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结点,

再扩散到其他结点。激活的数量有限,激活在网络中扩散将逐渐减弱,

易进入性越高或强度越高,则激活减弱越少。激活会随时间或干扰活动

而减弱。

集理论模型:概念=样例集+属性集。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

样例集: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

属性集: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语义特征)。

加工过程:当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对句子作出判断时,对两个属性集进行比较,根据这两个属性集的重叠程度作出决定。两个集的共同属性越多,

重叠程度就越高。重叠程度高时可做肯定判断。

谓语交叉模型:第一阶段判定主语与谓语是否交叉;第二阶段判定主语是否为谓语

的子集或下级概念。任何特称语句(有些)的判断可以在第一阶段

实现,对包含不相关联的两个概念的全称语句(所有),也可在第

一阶段判断。除上所说的全称语句外,其他全称语句的判断都需要

得到两个阶段的加工,并且只能在第二阶段实现。

特征比较模型:概念=定义性特征+特异性特征

定义性特征: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的特征。

特异性特征: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语义空间:一个范畴的空间中诸点的集合。空间中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反应这两个相应概念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语义距离。

两阶段加工过程:第一阶段:提取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特征,将两者的全

部特征加以总体比较,并确定两者的相似程度。如果

有很多共同语义特征,做出肯定反应。

第二阶段:只对两者的所有定义性特征进行比较,如果两者匹配,

就判断为真。

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实验

定位实验P133

实验原理: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种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情况。

实验设计:知觉—记忆组(有字母的栅格→有测试点的空栅格)

带栅格的表象组(空栅格→想象字母→有测试点的空栅格)

不带栅格的表象组(空栅格→想象字母→有测试点的空方框)实验结果:三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

应注意的问题:①“是”“否”反应次数相同;②测试点的位置均匀;③速度-正确

率权衡。

锐敏度实验P135

McCollough效应实验P136

实验设计:呈现颜色→表象栅栏

呈现栅栏→表象颜色

选择性干扰实验P136

心理旋转实验

①实验材料:由10个小方块连接起来组成的手柄图形,两两一对,分别为平面对(水

平旋转)、立体对(三维旋转)、镜像对(镜像对称)。

实验过程: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图形对,要求判断两图形是否相同。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反应时随着方位差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方位差增加53度反应时增加1s。平面对与立体对出现相同趋势。

②字符旋转实验P143

实验材料:3个字母和3个数字

实验设计:前行信息:事先将所要呈现的字符或/和字符方位告诉被试,以正常的

正位样本的略图表示。

无前行信息、有字符前行信息、有方位前行信息、既有字符又有方位前

行信息(分开呈现)、既有字符又有方位前行信息(结合呈现)结论:证实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心理扫描实验

①距离效应P148

实验过程:①让被试识记一张图片,然后表象图片,分两种情况,即“注视”表象出的客体的某一部分、注意整个表象。②当被试表象出原来图片并

“注视”后,主试说出图片中可能存在的一件物品名称,要求被试判

定原来的图片中是否有这件物品,并记录所需时间。

实验结论:表象是可以被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的时间虽扫描的距离而增加。表象是类似图画的表征,可以得到加工,而不是一种副现象。

②大小效应P150

实验过程:①先让被试表象出一个动物靠在另一个大的动物或小的动物的旁边。

②主试说出靶子动物的一个特征,要求被试利用他们已经构成的表象

来确认,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论:评定其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人工概念实验P158

实验材料:画有图形的81张卡片。图形的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数是构成每一特定卡片的4个维量。每个维量分3个水平。每一张卡片都具有这4个维量的各

一个属性。

实验过程:主试实现规定某个维量的某一属性或几个维量的属性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其他的称为无关维量和无关属性。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

称为概念实例或肯定实例,否则为否定实例。主试不将人工概念告诉被试。

主试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并告知其为肯定实例。被试要从其他

卡片中根据选择判断人工概念的内容。主试回馈被试所选的卡片是否为肯定

实例。

被试形成假设的途径:①整体策略:形成一个总体假设,吧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

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②部分策略:形成一些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

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

设。

被试的策略应用:①同时性扫描:与全部部分假设进行比较。有很大记忆负担。

②继时性扫描:应用于部分假设,但是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记忆

压力较小,时间较长。

③保守性聚焦:应用于总体假设。以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作

为焦点,被试在相继选择卡片时都对准这个焦点。做

法是每次选取一张与焦点只有一个属性不同的卡片。

大大减轻记忆负担;只改变一个属性,可以获得非常

确定的信息;减少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④博弈性聚焦:应用于总体假设。一次改变焦点卡片的一个以上的

属性。可能只作一次选择就可以成功,在时间紧迫、

实例呈现较少时采用。

概念结构的特征表说P170

基本观点: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组成的。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

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概念规则:肯定、合取、包含性析取、条件、双重条件、否定、选择性限定、联合性限

定、排除、排除性析取。

问题解决

问题的基本成分:问题=给定+目标+障碍

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问题表征的因素: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对算子的约束(限制条件)。

问题解决的策略之启发法P193

手段-目的分析:核心是要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先消除应用算子与当前状态的差别,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

目标或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

目标。

分析方式:①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

②寻找消除差别的算子。

逆向工作: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

计划:先抛开某些方面或部分,而抓住一些主要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

决。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认知心理学 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智慧树知到 《认知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Neisser于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956 B:1967 C:1966 D:1879 正确答案:1967 2、Newell和Simon(1972)认为:信息加工就是操纵的过程。 A:符号 B:表象 C:语言 D:命题 正确答案:符号 3、任何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认知现象或认知活动。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4、很多认知活动都是快速的、简单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注重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组块设计的缺点之一是由于刺激不能随机化,可能会引起被试的期待反应。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而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为___,这些神经元的特点是顶树突较粗且排列整齐,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位形成开放电场。 A:锥体神经元 B:单极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星状神经元 正确答案:锥体神经元 3、两个半球结构对称,功能各自独立,不进行沟通联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过记录脑电波并叠加形成的ERP发现,注意的效应在70-150ms就可以产生影响,这是晚期注意存在的证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功能性磁共振的突出优点是高空间分辨率。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三章 1、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Bruner B:Biederman C:Gibson D:Gregory 正确答案:Gibson 2、ERP研究发现,与物体相比,对面孔加工比较敏感的成份是N170。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间接知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Bruner B:Gregory C:Biederman D:Gibson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 .

答案:A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 .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 .

最新教育心理学试卷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解决,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多都经历相同的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评估结果。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差别在于前两个步骤。 (1)理解与表征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就因为没有理解问题。 (2)选择方法。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人机交互技术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专业班级:数字媒体技术 02141401 姓名:罗钧 学号: 2014210xxx 实验日期:

实验二:熟悉认知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内容; (2)熟悉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3)熟悉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工具/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一台带有浏览器,能够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认知学的概念 (1)分析“人机界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简称HMI),又称用户界面或使用者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领域都存在着人机界面。 (2)给出“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3)给出“软件心理学”的定义。 软件心理学(software psychology)用实验心理学的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来进行软件生产的方法,即将心理学和计算机系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 (4)为什么说“了解并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是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基础”?请简单阐述之。 人机界面设计,主要用理论来指导设计,了解认知心理学,一方面防止出错,另一方面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认知心理学,可以使设计者对用户,即使用计算机的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基础要有所了解,以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水平,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4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6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指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8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9图式: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1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 12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行为。 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4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 15特殊学习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16高路学习迁移: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17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此外还有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18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19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创者是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2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1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2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 2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 24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 25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 26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二、简答 1.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由其结果控制的。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 2.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消退: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行为塑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 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逐渐加深,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题)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1.冯特: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内省的技术,研究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如“DAP”),重学时的节省。 3.威廉.詹姆斯:更喜欢通俗的途径,他重视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心理问题。 ●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 1.华生: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近半个世纪。 ●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拒绝研究隐含的过程,因此,心理活动的研究当然受到了阻碍。 ●强调概念应该小心地、仔细地进行定义。对当前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格式塔心理学 ●在欧洲大陆产生影响 ●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强烈反对内省技术将经验分析成分开的各种成分这种做法 ●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3.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 ●拒绝艾宾浩斯的实验法 ●使用比较自然的、有意义的材料,如长篇小说 当代认知心理学出现的背景及有什么影响因素: ●背景: 1.把1956年9月11日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 学》。 ●影响因素: 1.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2.乔姆斯基,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 4.皮亚杰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5.信息加工途径,即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过通 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当前的认知心理学: 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计算机模拟与纯粹的人工智能的区别: ●纯粹的人工智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计算机模拟试图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计算机不能模拟任务,也不能模拟人在语言学习、识别日常情景中的 物体,或者通过类比其它情境来解决问题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能力。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 ●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事件相关电位(ERP) ●单细胞记录技术

山东师范大学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1 当代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有反应时法、口语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脑成像技术。 2 结构优势效应主要包括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完型优势效应。 3 艾宾浩斯开创了用实验研究记忆的先河,使用了无意义音节、节省法对记忆进行了量化研究。 4图式是用以组织知识、创建相关概念的意义结构的一种心理框架,是人们对事物典型特征及复杂关系的抽象表征。 5 程序性知识在人脑中以产生式规则来表征和存储的。 6因素相加法假设一项认知作业需要花费的所有时间是每个认知加工阶段所需时间之和。 7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8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9 短时记忆是人脑对信息保持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 10心理学者在研究词汇识别时提出的一种假设,该假设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一个类似于词典的记忆仓库,并把该仓库称为心理词典。 11 语义启动效用指先前的语义加工是随后的语义性任务操作的反应时减少、准确率提高。 12目前认知科学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哪些。 第一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人脑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第二人工神经网络的角度,把人脑看作是一种神经网络;第三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运用此技术研究大脑功能以理解人类认知。 13.什么是过滤器模型,及模型的支持实验 过滤器模型的假设是,来自个体外部的信息量很大,为了避免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让其中部分信息进入高级加工阶段。 支持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向北是左右两耳分别呈现627、493。呈现完要求被试再现,范闲以耳朵为单位进行报告的正确率最高。 14 语义网络模型指知识是按照层次语义网络来表征的。每个概念都具有其上一概念和下一级概念的特征。概念用节点表示,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概念可能的联系及联系程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 15心理表象的双重编码理论及实验支持 人脑中存在着言语和非言语两个系统对信息进行表征和加工。言语系统负责处理言语信息,非言语系统负责处理基于表象的信息加工和表征。佩维奥的实验材料包括言语和图像,每种材料分为和谐和冲突,结果证明了表象加工是独立存在的。 16模板匹配理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称作模板。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缺陷是无法解释人类刺激识别的灵活性。 原型匹配理论,人的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一张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即可。波斯纳的实验证实了原型匹配理论。 特征分析理论,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成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也成为特征。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有一些可分解的特征组成,通过抽取特征并将其与记忆中的模式进行匹配来完成模式识别。优点是减轻了记忆负担。字母搜索实验证实了特征分析理论。 17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觉知,即个体能够感到自己此时此地的身心状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认知心理学》试题及参考

1、试述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条件并对这一心理学流派进行评价。(10分) 内部条件(4分):(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2)行为主义的影响;(3)格式塔学派的影响;(4)二战后心理学的发展 外部条件(3分):(1)哲学思潮及方法论的影响;(2)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影响;(3)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评价(3分):(1)进步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理论贡献大;(2)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3)存在缺陷,受到批评。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10分) 用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过程。(1分) (1)经验性原则:相对于哲学思辨而言,认知心理学强调以实验、统计为主,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3分) (2)分解性原则:分解实验,研究大问题中的小问题,即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小的部分来研究,题目小便于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但严格的实验控制带来较低的外部效度,因此要求“分解”之后再“组装”才能形成较完整的理论。(3分) (3)过程性原则:在动态的过程中(作用、交互作用、变化)分析问题。一个过程的理论模型代表了假定的信息加工阶段。过程的研究有利于确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顺序,有利于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3分) 2.以实验为例评述研究反应时的主要技术。(20分) (1)相减因素法: 理论逻辑: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2分)以Donders (1868)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可以分解出大脑内一个完整的认知加工过程各阶段的反应时。但以系列加工为前提,研究者必须对S——R之间的阶段过程有着精确的认识,这很难;减法的观点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矛盾,某一阶段单独加工的反应时不一定等于他放在整体中所占的反应时。(2分) (2)相加因素法: 理论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2分)以Sternberg(1969)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通过严密地推理,可以间接地确定一个系列加工各阶段的存在。但仍然是一种间接测量,其系列加工假设的合理性有待检验。(2分) (3)开窗法: 一种直接测量RT的方法,在各个加工阶段的转换之际给一个外部指标(如按键),以便直接记录下每个阶段的RT。(2分)以Hamilton(1977)字母转换实验为例进行分析。(2分)评价:能够直接测量RT,但是在认知加工的后面阶段可能存在对前面阶段的复查、提取和整合等,难以区分。(2分) (4)反应时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的关系(2分) 3.以实验为例述评模式识别的三种理论模型(20分)。 (1)模板匹配理论: 基本思想:模板是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外部模式(图式)的袖珍复本,当一个外部刺激的编码和某一个模板有最佳匹配时,这个刺激就被确认为和这个模板属于同一类型,于是得到了识别。(2分)实验简析。(2分)优缺点简评。(2分) (2)原型匹配理论: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A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A) 一、名词解释: 1.认知心理学:是指通过将人脑与计算机在行为水平上进行机能性质的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此观点为特征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研究的心理学。 2.模式识别:即人们将所知觉的模式纳入记忆中的相应范畴,对它进行命名或产生熟悉感,并与其它模式区分开来的加工过程。 21、A VL单元:目前还无法将声音混淆和发音混淆区分开来,可以认为,听觉代码或声音代码也许与口语代码相并存,甚至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 VL单元。 3.二相互作用模型:是Lindsay和Norman提出的言语理解模型,他们认为言语理解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自下而上加工对进入感觉系统的听觉或视觉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再予以解释,以达到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自上而下加工的方向正好相反,它从对话题的一般概念或期望开始,应用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来引导对特定的感觉信息、特定的字词及句法联系等进行加工。 二、单项选择题: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 A、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 B、认知的生理机制 C、认知的神经机制 D、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5、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A)的选择 A、反应 B、刺激 C、较强的刺激 D、较弱的刺激 6.如果河内塔的圆盘是4个,那么要达到问题解决的最少步数为(A) A15 B16 C14 D17 7、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逆向学习曲线的提出 B、策略运用 C、假设库提出 D、空白实验的运用 三、多项选择题: 8.问题行为图由以下(BD)组成 A 任务状态B知识状态C知识结构D操作 9.以下关于模板说正确的观点是(ABC) A核心思想是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过去生活中形成的模板 B基本思想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要求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C预加工过程使模板匹配模型涉及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过程 D模板说可以解释人们对一个新的、不熟悉模式的迅速识别。 10.以下关于短时记忆的叙述正确的有(AC) A、短时记忆也叫电话号码记忆 B、短时记忆的单位是分组,并且受到材料性质的制约 C、弈棋实验说明了组块在短时记忆中的巨大作用 D、时空组块和意义组块只存在很小的差别,本质上并无异同 11.以下有关长时记忆记忆信息贮存模型表述正确的有(B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