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 1 课《大学》选读教学目标:

1.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9 月27日至29 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 个国家和地区的86 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 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

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 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

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 .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 .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 “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 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

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

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第 2 课《中庸》选读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 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

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 “放之则

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 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但

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 “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 “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

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

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

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 3 课《论语》选读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

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

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

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

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

古代文献 ,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 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 ,仅指明是孔子的话 ,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内容大多 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 ,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它写 出了提问者的原话 ,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 ,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 ,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 ,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 ,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 ,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 说,我从小就好学 ,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 ,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 ,年也;不可再见者 ,亲也。说罢哭者就跳 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 ,小子们记住此事 ,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 ,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 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 ,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 , 东门外有一人焉 ,其长九尺有六寸 ,河目隆颡 ,其头似尧 ,其颈似皋陶 ,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 ,比禹短三寸。如丧 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 ,又叹了口气说 ,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 , 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 ,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 ,中午离我们远。因为 ,太 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 ,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 ,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 ,中午离 我们近。因为 ,早晨凉快 ,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 ”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 ,整整 10 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 ,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 一只煮熟的小猪 ,孔子不问肉的来路 ,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 ,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 ,端起 来就喝。可是 ,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 ,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 ,席子摆不正不坐 ,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 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答道 : “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 ,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 义呀”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 ,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 ,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 ,那就帮他赎身 ,然后回鲁国找国 家报销 .

一天 ,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 ,就说不要国家报销 .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 .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 了一顿 ,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 .子路不解 ,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 .孔子说 :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 德高尚 .但是你有没想到 ,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 ,就会有顾忌 :若不找国家报销 ,就能显示品格高尚 ,但是自 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 .如果找国家报销 ,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 .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 ?答案只 有一个 ,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 ,当作没看见 ,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 .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 ,更多 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 .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 ,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 ,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 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 “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 ,衢就是街 ,如果是现在的北京 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 ,虽然小心谨慎 ,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 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 ,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 ,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 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 “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 ,并不招待 叫花子。你走吧! ”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 ,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 ,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 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 ,虽然年轻 ,却已出了名。 。由于刻苦学习 ,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 一条街叫达巷 ,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 “孔子这么渊博 ,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孔子 听见了 ,便谦虚地说: “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 ,这就

是:礼节 ,音乐,射箭 ,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 ,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 ,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 一桩。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 ,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第 4 课《孟子》选读 ,积极投身社会 ,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 ,积极投身社会 ,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 ,积极投身社会 ,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目1、学习孔

孟子他文情怀。

教学重

点: 文情怀。

1、学习孔子、

孟子他们 教学难点: 文1、学习孔子、 孟子他们 ,虽身处乱世 ,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虽身处乱世 ,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

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

“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

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 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

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

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

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

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

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

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第 5 课戒子歆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戒子歆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 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刘向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父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先后担任过谏大

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

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刘中垒集》等著作传世。

二整体感知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如此之多,而相异之处也是这样巨大,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

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

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73 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

告诫刘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但刘歆听进去了吗?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 以至“家素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臭气息暴露无遗。

三课外拓展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 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 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四、小结

五、课外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和司马光《训俭示康》。

6. 《世说新语》二则

C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C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C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身无长物》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桓子野吹笛》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C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

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 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

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身无长物》选自“言语

一门,《桓子野吹笛》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

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

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

“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 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

由教师提出。)

《身无长物》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 寒雪”内集”欣然”犬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身无长物的

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身无长物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

们的收获更大。

《桓子野吹笛》问题组:

a.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 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

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②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7 课

祖逖传(节选)

1. 理清结构:

闻鸡起舞年轻时胸怀大志

请缨北伐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来源:中.考.资.源.网]

中流击楫矢志不渝、义无反顾的决心

2. 语言特色:[来源:中.考.资.源.网]

《资治通鉴》体例严整,文笔简洁流畅,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可以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祖逖》一文在语言运用上很好的体现出了简洁流畅的

特色。[来源:中.考.资.源.网][来源:中.考.资.源.网]

3. 把握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晋朝爱国名将祖逖素怀大志、忧国忧民的品格及为收复失地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优秀传统文化教案.doc

1、《笠翁韵》(一) 教学目的: 1、喜典文章,感受中秀文化的精髓,熟成奠定基。 2、初步掌握典的方法,能用普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基本了解内容,提高文素养。 重点与点 教学重点:学理解“天——地,雨——,大——空” 教学点:理解内容,能有奏有韵味地朗。 一、入 今天我要学《笠翁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 知道《笠翁韵》作何解?“翁”就是李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韵”就是古代人子,押韵。二、范、《笠翁韵》 老先范一遍文,同学真听。 下面同学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老一句,你 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的奏移,朗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点符号跳去不指。听明白了?同 学,跟我念。 三、 1、第一段 解第一段 重点点:山花海 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文意。 三、朗一、二冬 1、分(分两,每一章,行小比) 2、老上句,学生下句。“天——地,雨——,大——空??” 3、多种形式朗,来争取当堂背。 四、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 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教 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 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 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 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1、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河、汉:奇:偶:吹竹:弹丝: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

枣园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高新红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的传统文化全册共九个单元,上学期安排学习了四个单元,本学期准备安排五个单元的学习。第五单元《精致汉字》,第六单元《古文选读(二)》,第七单元《古代礼仪》,第八单元《少数民族文化》,第九单元《家族制度》。本学期的学习,先学习精致汉字,感受汉字的艺术美感。再学习写景状物的古文,体会自然事物带给我们的陶冶和感悟。然后学习古代礼仪,少数民族文化,家族制度。这样的编写符合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规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真态度各不相同。学生有的兴趣非常浓厚,有些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文化不参加考试,有些学生根本不学习,甚至上课连课本都不带来。本学期给学生创设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方法措施 1、密切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传统文化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传统文化是用来反映生活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联系生活学习传统文化,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坚持分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继续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路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有利于特色教学的形成。 3、坚持激励性原则,善于培优。 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多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有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为他们自由的飞翔开辟广阔的天空。 4、坚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要比校本,粉笔新鲜的多,争取学习先进的经验,自己能用上多媒体实施教学。5、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传统文化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学习若仅局限于课堂是很难实现的。应利用多种途径去培养。 六、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日期内容(课时)

七年级泰山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志同道合 第一课交友有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交朋友的重要性,知道应读交怎样的朋友。 2、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同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与贤人交朋友很重要。 教学难点 知道应该交怎样的朋友。 教法 阅读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原典1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二、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四、学习原典2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 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注释、译文,大致理解教学内容。 五、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朗读。 六、讲授语言,理解文意。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献子是一位拥有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乐正裘、牧仲,其余三位,我忘记了。献子与这五人交朋友,心目中并不存在自己是联的观念,这五人,如果心目中存有献子是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与献子交朋友了。” 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原典。 七、学习原典3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大致理解教学内容。善士;一国之善士,斯

传统文化教案 (3)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2 3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4 5 目标定向: 6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7 证关系。 8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9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10 教学方法: 11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12 教学过程: 13 一、入境生趣 14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 15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16 煌。 17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18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19 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 20 21 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 22 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 23 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 24 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 25 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 26 27 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28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 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29 30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31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32 勇者不必有仁。” 33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34 以德报德。” 35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36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 37 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38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 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39 40 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教案

【文化积累】 成语典故 【针对训练】 (三明中考)看图猜成语。 A.( 指鹿为马) B.( 百步穿杨)

C.( 接二连三) D.(百年树人) 【文化积累】 古代年龄的称谓 【针对训练】 (2016·荆门中考)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1)古稀(2)垂髫(3)不惑(4)花甲(5)弱冠(6)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 (1) →(4) →(3) →(6) →(5) →(2)

【文化积累】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针对训练】 孙权爱将 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①之侧,所以②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针,权为之惨戚。欲数③见其颜色,又恐劳动④,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措⑤,夜不能寐。病中瘳⑥,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百家。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所馆:当时孙权住在南郡的治所公安县。②所以:用来……。③数:屡次。④劳动:劳累。⑤咄措:失望惋叹的声音。⑥瘳(chōu):病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常穿壁瞻.之看(2)群臣毕.贺都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不久,吕蒙终究还是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3.结合《孙权劝学》及本文内容,你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重视人才培养,爱护人才,厚待下属,待人真诚。(合理即可) 【译文】孙权任命吕蒙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侯,赏赐给他一亿钱,五百斤黄金。吕蒙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1.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之大学教案。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

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年级1班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二、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1、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课件出示,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著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 传统美德文化.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

人教版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十三则: (一)《论语·宪问》(二则) 目标定向: 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

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初一传统文化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课题:珍惜时光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珍惜时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庄子名句:《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三、乐学深思: 结合李白和李煜的故事,明白人生苦短,珍惜已经拥有的。四、善辩明理: 读苏轼的诗歌,《春宵》洞察对时间和生命的礼赞。

课题:勤勉好学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了君子要勤奋努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论语》中的儒家勤勉好学的名言警句。 2、通过学习,掌握如何才能做到勤奋而不荒废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点:《论语》 教学难点:《论语》译文的理解 教学用具:课本插图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博学多闻: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对照译文,进行自学,教师加强对重点语句的指导。 二、细察勤问: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拓展韩愈名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盂子?膝文公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

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8.9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全年学习六年级传统文化一册,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教材涉及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又加上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讲解,时间跨越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历史知识欠缺,学习难度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书共四个部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由于第一部分学生刚刚接触大量大篇幅古文学起来比较慢,所以上学期只学第一部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四、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部编 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设计

第11课日新其德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大学》两则 2、积累部分日新其德的名言、古诗词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 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11课(板书课题):日新其德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大学》简介: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一)博学多闻:《大学》两则 1、学生读原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二)细察勤问: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思考: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指的是什么? b.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C.这个道理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启示? (三)乐学深思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文意理解 3.讨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以日记的方式深刻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陋习和性格上的缺陷, (2)公开自己的日记,让亲友监督自己的言行,加以批评和鼓励。 (3)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完善的人格。 (四)善变明理座右铭 1、学生读课文,教师给以指导。 2.找一找你所熟知的古诗、家训、语录等,为自己设计一则座右铭。 四、练习与作业 1、背诵《大学》两则。 2、你积累的名言和诗词背诵其中的10首 3、就本节课的学习写100字左右的体会 第12课综合实践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君子淑女”的意义 2、积累部分写自律自新的名言、古诗词 3、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及思想 4、掌握一些古语的翻译方法 一、导入新课 点题:第12课(板书课题):综合实践 二、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一)自学教材容,标注学习疑问 (二)小组交流,提出学习疑问。教师根据情况班交流解决 三、教师引导点拔 解字: 亲,亲人,血缘最接近的人统称。源于周笔畅对笔亲的称呼,也用于笔亲之间互相称呼,后来80后和90后们用来对“亲爱的”的简称,之后广泛被淘宝卖家引用,后发展为淘宝体广为使用。可以理解为“亲爱的”“亲爱的顾客”之类。

(完整word版)《传统文化》教案-八年级1-10课

《传统文化》教案 (八年级) 安丘市职工子弟初二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二、课程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PPT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

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二、内容 (一)表现方面 1.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2.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师版)

七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专项复习 1.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学习委员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C)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D) A.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古代术数家拿十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D.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人们还把它叫做“七巧节”。 3.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儿这次能够在全国语文能力大赛上获奖,多亏您的不吝赐教,我们一家真是感激不尽。 B.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它出现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之后。 C.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D.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代有很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恭”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候”。“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青”。 B.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C.清明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来说,按阳历算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D.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七八岁,耄耋之年是指100岁。 5.下列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及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可以赏月,吃月饼。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B.“清明”之后是“谷雨”,“秋分”之前是“白露”,“处暑”的“处”是“正当”的意思,“处暑”是指正当天气炎热的时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