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把斜视病例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各类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追踪观察2wk~6mo,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褪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发生肌肉滑脱的2例,球结膜伤口充血、结膜下出血、水肿者40例,结膜瘢痕10例,结膜囊肿2例,结膜息肉3例。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可以清晰地看清肌肉、血管、及针在巩膜内的走行、深浅,使手术较易掌控,可以使手术量及手术操作准确无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出血、穿透巩膜等直视下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组织分离准确,操作减少,也直接减轻了术后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适合所有需斜视手术患者,优势为初学者易掌握巩膜进针深度。

【关键词】斜视;斜视矫正术;显微镜;显微技术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using general micro equipments. METHODS: Divided the cases with strabismus into two groups: 36 cases underwent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using general micro equipments; and 45 cases underwent traditional strabismus diorthosis directly. RESULTS:

The follow up lasted for 2 weeks to 6 months. The post operation reaction in the group under microscope was light, conjunctival edema and congestion disappeared quickly, wound healed well,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other group, muscle slippage occurred in 2 cases, bulbar conjunctiva hyperemia,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and edema occurred in 40 cases, conjunctival scar occurred in 10 cases, conjunctiva cyst 2 cases and conjunctival polypus 3 cases.CONCLUSION: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has clear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trabismus diorthosis (without microscope). The muscle, blood tube and the move of needle in sclera as well as the depth can be seen clearly during the operation which make the operation easy to control, so we can properly and correctly perform the operation,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avoid complications like blooding, penetrate sclera which often occur during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The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using general micro equipments can also separate structure correctly with fewer operation steps, light reaction after operation, sooner recovery after operation, which is suit to patient who needs strabismus diorthosis.

KEYWORDS: strabismus; strabismus diorthosis;

microscope;microtechnology

0 引言

斜视是眼科较多见的疾病,多数需手术矫正、治疗,以往多采用直视下施行各类手术,术后易发生诸如:穿透巩膜、肌肉滑脱、出血、瘢痕等并发症,我院自2005年起对各类斜视手术采用普通显微手术器械,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取得良好效果,并和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做对比,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斜视住院手术患者,男15例,女21例,患者年龄12~48岁,共同性斜视30例,麻痹性斜视3例,A V 综合征3例。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40岁,共同性斜视32例,麻痹性斜视9例,A V综合征4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检查:视力、眼位、屈光、裂隙灯、眼底镜、眼球运动、眼外肌功能、同视机、三棱镜、线状镜、立体视图等检查。

1.2 方法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全部手术均采用普通显微手术器械,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显微镜采用6~8倍放大倍数。手术方式包括:直肌后徙、缩短术,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术,上斜肌断腱+移位术,肌止端移位术。手术要点:穹隆部结膜切口,保留完整肌鞘,做结膜切口,分离、勾出眼外肌,量取所需肌肉长度,截除或后徙眼外肌,缝合眼外肌、球结膜。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术:颞下穹隆部结膜切口,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效果分析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24T14:03:06.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1期作者:杨淑娟何云娇[导读] 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采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显示良好的应用效果。 德宏州人民医院眼科;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目的:将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应用于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治疗中,探析其治疗效果。方法:此文研究数据资料是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对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都予以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分析2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是95.00%,术后7d,20例患者的结膜切口都得以愈合。结论: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采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显示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显微镜;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水平共同性斜视 斜视属于眼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视觉功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及时和尽早予以患者手术治疗十分关键[1]。常规斜视手术治疗具有比较高的危险性,患者术后存在比较多的并发症情况。近几年来,显微镜指导下的斜视手术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笔者数据资料源自于2014年9月到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研究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用于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治疗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此文研究数据资料是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入的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存在共同性内斜视的患者有5例,存在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有15例;伴存屈光不正的患者有16例,伴存直分离性斜视的患者有4例,伴存弱视的患者有2例,伴存斜肌麻痹的患者有2例,伴存斜肌亢进的患者有1例,伴存垂眼球震颤的患者有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31岁,年龄平均值是(21.65±2.98)岁。 纳入标准:术前不存在立体视功能的患者;存在垂直斜视的患者,术前垂直斜视度在10Δ以下的患者,不用进行矫正;对此文研究配合度及依从性均良好的患者。 排除标准:术前存在立体视功能的患者;存在垂直斜视的患者,术前垂直斜视度在10Δ及以上的患者,需要进行矫正;对此文研究不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采取眼科显微镜,对视野予以扩大四倍-六倍,并对扩大倍数予以适宜调节;行改良的Parks 手术切口,予以开睑处理,实施外直肌相关手术的时候,于颞下方和角巩膜缘相距6-7毫米的部位实施弧形手术切口,将Tenons囊切开,且直达至其巩膜,内直肌相关手术于患者鼻下方和角巩膜缘相距4-6毫米处的部位实施弧形手术切口;于Parks手术切口部位,将直肌拉扯,将直肌显露处理;予以后徙术处理,采取双套环式对肌肉缝扎,采取6-0可吸收线固定于浅层巩膜部位,结扎之前将眼位调节到正位;一般不用对结膜切口予以缝合,若对位的创口并不佳或是创口太大的时候,采取8-0可吸收线予以缝合,使线头埋在患者的结膜下面。 1.3 指标观察 (1)观察和记载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结膜切口恢复状况。(2)观察和记载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术后眼位恢复效果。 2. 结果 2.1 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结膜切口恢复状况分析 术后1d,有2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结膜下出现少量的出血现象,呈现轻度的水肿现象;有18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不存在明显的结膜切口相关瘢痕现象,患者的结膜切口相关对位都呈现良好。术后7d,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结膜切口都得以愈合。 2.2 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术后眼位恢复效果分析 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无效有1例,有效有1例,治愈有18例,患者的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是95.00%,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都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结膜息肉症状、结膜切口相关瘢痕症状、眼前节相关缺血综合征症状、巩膜穿通症状等3. 讨论 水平共同性斜视对患者的视觉相关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其面部的美观度也带来影响,对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的机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带来危害[2-3]。对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进行早期的临床治疗具有必要性,然而,常规治疗手段是予以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肉眼直视下的手术治疗,术后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现象,不利于患者恢复。近年来,显微技术在斜视手术中得以应用,促使其相关操作的精准度提升,术野更加的清楚,减少出血量,逐渐得到推广使用。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存在很多优点,第一,术中能将大血管避开,使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下降;第二,予以肌肉分离处理的时候,不容易将患者的鞘膜和肌腱进行损害;第三,能对显微镜相关放大倍数进行调整,进而更加精准的对位以及对切口予以缝合;第四,术中相关操作的精准度得到明显提升,将矫正患者的眼位准确率提升;第五,可以使眼部相关肌肉缝合于患者的浅层巩膜上面,将巩膜穿透等相关并发症情况减少[4-5]。本文结果呈现,20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予以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后,治疗有效合计数值是95.00%,术后7d,20例患者的结膜切口都得以愈合。体现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应用于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中的可行之处。 综上所述,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采取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方法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体现临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 王娟,韩惠芳,刘素江等.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7,8(2):68-69. [2] 赵冰冰.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5):34-35. [3] 杨建华,许淑平,卢雪梅等.显微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32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3):295-297. [4] 王雅坤,解正高,王虹等.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6):447-449. [5] 刘永松,杨阳,赵红霞等.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压变化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3):106-107,110.

13第十三章 斜视的手术治疗

第十三章斜视的手术治疗 第一节斜视的术前检查 手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共同性斜视应明确其种类和类型,非共同性斜视,尤其是麻痹性斜视应明确麻痹的肌肉、是否完全麻痹、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除了运动方面,知觉状态、视力和屈光状态也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一般检查 病史:包括发病的年龄、发病的过程、既往的治疗(戴镜、手术和弱视治疗)出生史、个人发育史和家族遗传室。 体征:斜视的方向、代偿头位等。 视力: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近视力等。 屈光状态:对于不能主觉验光、或远视度数较高的婴幼儿应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 二、运动方面的检查 遮盖法:包括遮盖试法、去遮盖试法和交替遮盖试法。了解斜视的性质、优势眼等。 角膜照影法(Hirschberg’s test):初步了解斜视的性质和度数、有无旁中心注视。 眼球运动:包括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诊断眼位、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了解各条眼外肌的功能。 1、单眼运动:内转、外转、上转、下转 2、双眼运动:诊断眼位 正常眼肌活动野 内直肌:上下泪小点连线通过瞳孔内缘 外直肌:外眦与角膜外缘平齐 垂直直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上缘 斜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下缘 异常双眼眼球运动的记录: 内、外直肌:不足、过强,以mm数记录 垂直直肌和斜肌:分级见第十一章。 157

3.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 Hess屏和Lacaster屏检查:帮助确定麻痹的肌肉、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 牵拉试验:了解肌肉是否有挛缩、被动运动受限和矛盾性复视。 三.知觉方面的检查 了解有无抑制、视网膜对应状况和有无旁中心注视等。 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 Maddox杆 Baggolinni线状镜检查 Worth四点灯 四、斜视度的测量 包括33cm 和6 m ,右眼注视和左眼注视、裸眼(SC)和戴镜(CC)。对于非共同性斜视应行六方位的斜视角检查,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的斜视角是诊断A V 综合症的依据。 1.视野计法: 2 .三棱镜检查法 (1)三棱镜加遮盖试法--客观斜视角; (2)三棱镜加Maddox杆--主观斜视角 3. 同视机检查 (1)主观斜视角:使用一级画片,病人推动镜筒重合画片的位置即为主观斜视角。 (2)客观斜视角:使用光源或一级画片,交替闪烁两侧镜筒的光源,直到病人两眼不再出现注视复位运动 AC/A比值 三棱镜度与偏向角的换算: PD(Δ)=100 *tg D (°) D(°) = tg-1( PD/100 ) 第二节手术原则和方式 一、眼肌手术的一般原则 158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急性共同性斜视为发病较突然的双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无眼外肌麻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好发于5岁以后或年长儿童,突然发生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伴有复视,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复像距离在各方面相等,眼球运动正常。有一定的双眼视。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成年人较少见,常继发于脑部疾患。 二病因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1)发病突然,先有复视,后发生内斜,或二者同时发生。 (2)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各方向距离相等。复像距离看远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离复像消失,复视在主觉上多能耐受。 (3)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内斜视度10~45△。 (4)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好,无眼外肌麻痹体征。 (5)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大部分有同时视及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有一半病人有立体视,最好者可达30″。 (6)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急性共同性外斜视 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常继发于脑部疾患,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突然感觉复视和外斜视斜视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辐辏功能不足但双眼水平同向运动正常。 (3)双眼视功能正常有明显交叉复视。 (4)眼电图(EOG)检查显示平衡跟踪冲动化。 (5)有时可有双眼上下同向运动障碍可出现瞳孔异常和眼球震颤。 (6)可有脑肿瘤切除术史外伤施行的开颅术史,蝮蛇咬伤,糖尿病引起的脑病及脑血管障碍等病史。 四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应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脑部疾患,明确病因。

遮盖与去遮盖法鉴别斜视类型

遮盖与去遮盖法鉴别斜视类型 辽宁何氏医学院眼视光学冯甲巍 临床上将遮盖与去遮盖这两种方法通常结合使用即可判断出斜视的类型。以共同性和非共同性将斜视分为两大类,而对于非共同性斜视而言,第一斜视角小于第二斜视角,也就是说,若以健眼为注视眼,斜视眼所得的斜视量,要小于以斜眼为注视眼,健眼所得出的斜视量。这是因为,大脑传递给我们人眼的神经冲动是等量的,如果我们以斜眼作为注视眼来看东西,为了使物象落到黄斑,除了付出注视需求外,还需要克服本来的斜视度,这样才行,而对侧眼接受到等量的神经冲动,所以就有了更大的斜度。了解这些,我们也不难理解共同性斜视,那么我们还要细致分析下斜视的类型。 首先,我们需要判断患者有无斜视以及眼位的动向,这就要用到交替遮盖法。以近距离测眼位为例,保证每次遮盖3~5秒,这是为了打破双眼单视,在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观察去遮盖的那只眼,如果该眼位动了,首先我们可以判断其有斜视,因为对于一个完全正位眼来说,就算我们打破融合后,眼位也保持在之前的状态。至于是外斜视还是内斜视,我们只需要判断去遮盖眼的动向即可,由外往内为外斜,反之为内斜。 倘若鉴别出了有斜视,我们还要知道是共同性还是非共同性,通俗点就是我们讲的隐斜还是显斜,这时候就应该结合遮盖去遮盖法了。 同样的遮盖一只眼,注视眼注视物体一定时间后,去遮盖,去遮盖的眼眼位如果动了,即为隐斜。假如没动,可能我们遮盖了斜眼,基于之前我们判断出其有斜视的基础上,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显性斜视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判断其属于哪种非共同性斜视?是恒定性的?还是交替性的?同样在以判断出显性斜视的基础上,遮盖另一只眼,这时未遮盖的眼注视一段时间后,去遮盖,如果去遮盖的眼没动,还在那斜着,那么是不是两只眼都可以分别用来作为注视眼交替使用?所以这样的斜视类型就为交替性斜视! 那么什么又是恒定性斜视呢?同样是在首先判断出显性斜的基础上,遮盖另一眼,未遮眼注视一定时间后,去遮盖,发现去遮盖眼动了,那就是恒定性斜视,因为只有一只眼可以保持在注视眼位。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一、隐斜视 二、内斜视 (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 /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 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 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 4.周期性内斜视 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后 2.知觉性内斜视 (四)非共同性内斜视 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 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 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 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 相近或更大。 2.恒定性外斜视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四)非共同性外斜视

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美容疗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14378802.html, 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美容疗效分析 作者:王雅坤解正高陈放王虹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第23期 [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位、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经手术矫正的78例年龄≥18岁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27.5岁,行显微镜下水平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视功能训练,随访6~12个月,观察眼位、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眼位矫正满意,正位59例,占85.94%;欠矫18例,外观满意未再行二次手术;过矫1例,术后配戴压贴三棱镜,眼位矫正满意。术后经视功能训练,有47例患者视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占60.26%。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行斜视矫正术治疗后,眼位矫正,美容效果满意,有助于重塑患者的自信心和改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通过训练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视功能恢复。 [关键词]成人共同性斜视;眼位;视功能;矫正;训练 [中图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23-002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ye correction,the binocular vision rebuilding after surgery in the 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 Methods 78 patients(aged 18 to 54 years old)with a diagnosis of strabismus conform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standard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May 2015.The eye position and the stereopsi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half year after surgery. Results All patients was satisfactory with their eye position,59 cases(85.94%)were cured,19 patients were improved and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appearance.At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re was a great improvement in 47 patients(60.26%)getting stereopsis and synoptophore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The eye correction and the cosmetic effect was satisfactory,the binocular vision has been improved in different degrees postoperatively for 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 after surgery. Key words: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eye position;visual function;correction;training 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成人斜视患者因影响外观容貌,自我评价和定位、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发展等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斜视在成人中发病率约为 5%[2],成人斜视多因儿童时期未重视,任其发展,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影响外观容貌,甚至危及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成人斜视患者追求容貌美观而要求手术治疗,现将近2年因共同性斜视来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成人患者(≥18周岁)78例,做以下分析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斜视矫正手术的“治标不治本”

一直以来,斜视矫正手术是目前眼科医院治疗斜视的主要方式。某重点眼科医院的资料显示,其每年实施的斜视手术就超过3000多例。然而,一些父母通过搜集专业资料发现,斜视矫正手术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例如: “...最近关注了很多婴儿或者儿童因斜视尝试手术治疗,虽然斜视不影响人的视觉,但是影响一个人的美观,很多家长东奔西走的求医,给孩子做手术,其实手术只能改变外观,不能改变双眼同视的问题,治标不治本...”(联接:王玉的科学网博客)。 那么,斜视该不该动手术矫正呢? 现代生理学显示,大脑视觉中枢是支配三对相拮抗的肌肉来控制眼球运动。其中,内、外直肌控制左右移动,上、下直肌控制上下滚动,上、下斜肌控制眼球旋转【如图】。

这种“脑控制眼球运动”的方式意味着,当眼球运动出现异常并形成斜视时,主要原因往往集中在两点, 一、外因,眼肌受损,属于外周系统病变; 二、内因,大脑视觉中枢受损,属于大脑皮层病变。 根据统计,大多数小儿斜视均和内因有关,并表现为VEP(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延迟和振幅降低。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电生理检查来进行明确诊断。 进一步说,对于由大脑皮质病变这一内因引起的斜视,何琪教授的临床治疗原理是,何琪中医按摩技术将斜视性弱视患儿的VEP潜伏期提前、振幅提高,并恢复到正常形态后,斜视患儿的眼位会自动矫正及恢复正常的双眼同视功能,且无需矫正手术【如下图,病例查询】,从而让斜视儿童避免因矫正手术带来的痛苦、过矫、复发及感染的风险。

相反,当眼科医生通过手术方式矫正和大脑视觉中枢受损有关的斜视时,虽然斜视患儿的眼位暂时被矫正,但引发斜视形成的病灶却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病灶的依然存在意味着,暂时被矫正的斜视眼位存在超过30%-50%的高概率复发可能。一旦复发,家长必然再一次面临“孩子眼睛又斜了,还得动手术....”的痛苦选择。 我们看过太多因为斜视手术失败、复发而以泪洗面的父母,有人曾跟我们说,“...我的钱也花了,孩子罪也受了,现在孩子这样,我真的接受不了...”。因此,我们希望斜视患儿的家长一定要了解相关知识,慎重选择斜视矫正手术,因为父母几分钟的一个决定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参考文章:斜视弱视容易引发儿童心理伤害】。否则, 一旦因斜视手术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必将悔之晚矣...

内斜视诊疗指南

内斜视诊疗指南 一、先天性内斜视 【概述】 先天性内斜视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由于双眼视野交叉。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 1.生后6个月内发病。 2.无明显屈光异常。 3.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 4.斜视度数较大。 5.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 6.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诊断要点】 1.依据病史。 2.对婴幼儿视力的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一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 3.睫状肌麻痹下验光。 4.眼底检查排除先天性异常。 5.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

震颤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 2.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 3.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的考虑。 4.手木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二、共同性内斜视 (一)调节性内斜视 【概述】 调节性内斜视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调节因素出现在2岁半左右,个别也可以出现在1岁内。有些患者可由混合因素所引起。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临床表现】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矫正眼位。去调节方法包括药物或光学两种方法,即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或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可以矫

正眼位。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2)去调节可以部分矫正眼位,即散瞳或戴镜后内斜度数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 (3)合并或不合并弱视。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 (1)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看远时可以为正位。 (2)可以合并远视性屈光不正。 (3)少数患者在10岁后斜视有自愈趋势。 (4)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 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 (1)有远视性屈光不正。 (2)戴镜后斜视度减少,看远减少明显,看近仍有较大度数的内斜视,看近时比看远时斜视度≥15°。 【诊断要点】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半。 (2)有中度或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

斜视防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基础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为规范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基本检查 (一)询问病史 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症状,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二)视力与屈光检查 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远视力检查常用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 a e g e r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5.00D s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2.屈光检查 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对于部分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对于年龄大于12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部分。

小儿共同性内斜视治疗

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是儿童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其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视轴成为正位视,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达到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与再建。同时,也是美观的需要。1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1岁者6例,1—4岁者13例,4岁以上者3例,所有患儿都是有共同性内斜视的明确诊断后来诊。2临床表现本病以小儿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其临床特点。共同性内斜视为逐渐发生发展,家长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两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偏于跟裂的内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不复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头昏及代偿性倾斜头位。眼科检查可出现眼位偏斜,视力减退,屈光不正,三棱镜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可测出患儿的斜视度>+10。。3治疗方法揉睛明穴200次,揉攒竹穴100次,揉鱼腰穴‘100次,揉瞳子髂穴’100次。揉球后穴100次,抹眼眶50次(两拇指分别沿患儿的眼眶自内向外抹动,上下眼眶各50次),拿合谷穴5次(用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患儿的合谷穴。)拿风池穴5次,揉肝俞100次。患儿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斜视的推拿疗法 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概述】 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共转性内斜视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由于某一对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引起,逐渐发生,眼球运动无影响。但两眼视力往往差别较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时间长久后出现弱视。 麻痹性斜视大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常骤然发生,复视和高度头昏是其主要的自觉症状。 按摩主要治疗共转性斜视,通过手法以解痉松肌,调节筋脉,明目祛风。对麻痹性斜视,按摩仅作辅助治疗。 【按摩疗法】 (1)取坐位,用拇指抹眼眶周围5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攒竹、睛明、承泣、 瞳子髎、鱼腰、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丝竹空穴各1分钟。 (2)取坐位,按上法内斜延长按揉睛明穴达2分钟;外斜延长按揉瞳子髎穴达2分 钟;上斜延长球后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下斜延长鱼腰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 (3)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风池、合谷穴各1分钟

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 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 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 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第五节 斜视治疗基本原则

第五节斜视治疗基本原则儿童斜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双眼视觉功能。首先应消除斜视造成的感觉缺陷,包括脱抑制、治疗弱视;两眼视力平衡或经治疗达到平衡后,则运用非手术的或手术的方法矫正斜视。突然发生的获得性斜视最重要的是努力检查发现相关疾病,对因治疗。 一、治疗时机 斜视一经确诊即应开始治疗。研究表明,2岁左右早期矫正斜视预后较好,年龄越大,感觉异常的恢复越困难。外斜视即使在年龄较大时手术,也有恢复双眼视觉功能的机会。但是,发病早的内斜视如果未能在5岁前双眼视觉发育尚未完成时矫正眼位,则几乎不能恢复双眼视觉功能。 二、非手术治疗 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包括:治疗可能存在的弱视、斜视的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和视能矫正训练。 (一)弱视的治疗:精确的配镜和对单眼弱视患者的优势眼(fellow eye,sound eye)的遮盖是弱视治疗的两个基本手段。详见本章第七节。 (二)光学治疗 1.框架眼镜:轻微的屈光不正不需要矫正,如果内斜视患者有明显的远视,内斜视的部分或全部原因是由远视引起,应给予全矫处方矫正。对高AC/A患者,佩戴双光镜可以放松

调节的,亦可配镜矫正。 2.三棱镜:对有复视的斜视患者,配戴三棱镜使两眼视轴平行,可以消除复视。 (三)药物治疗 1.散瞳剂和缩瞳剂:用阿托品散瞳可以矫正或部分矫正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点缩瞳剂可以形成药物性近视,减弱中枢性调节,对矫正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有效。 2.A型肉毒素:A型肉毒素具有化学去神经作用。在肌电图监视下将其注射于麻痹肌的拮抗肌内,在药物作用期间,由于药物的神经毒性作用,使肌肉暂时性麻痹,重建了麻痹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能够达到减小或消除斜视的效果。该药已通过美国FDA认证,主要应用于中小度数内外斜视(<40PD)、术后残余斜视,急性麻痹性斜视(特别是第Ⅵ颅神经麻痹),周期性内斜视,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 (四)视能矫正训练(orthoptics):视能矫正师在眼科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双眼视觉与眼球运动相关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弱视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的方法 1.肌肉减弱术:包括直肌后徙术(recession of a rectus muscle)(图17-12)、直肌悬吊术、直肌后固定术、直肌边缘切开术、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切断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

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全麻患者);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普通显微器械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可行性。方法:把斜视病例分为两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36例各类斜视患者,均采用显微技术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45例,直视下行斜视矫正术。结果:追踪观察2wk~6mo,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反应轻,结膜水肿、充血消褪较快,伤口愈合好,无1例并发症发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组:术后发生肌肉滑脱的2例,球结膜伤口充血、结膜下出血、水肿者40例,结膜瘢痕10例,结膜囊肿2例,结膜息肉3例。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较传统直视下斜视矫正术具有较明显优势,可以清晰地看清肌肉、血管、及针在巩膜内的走行、深浅,使手术较易掌控,可以使手术量及手术操作准确无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出血、穿透巩膜等直视下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组织分离准确,操作减少,也直接减轻了术后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适合所有需斜视手术患者,优势为初学者易掌握巩膜进针深度。 【关键词】斜视;斜视矫正术;显微镜;显微技术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using general micro equipments. METHODS: Divided the cases with strabismus into two groups: 36 cases underwent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using general micro equipments; and 45 cases underwent traditional strabismus diorthosis directly. RESULTS: The follow up lasted for 2 weeks to 6 months. The post operation reaction in the group under microscope was light, conjunctival edema and congestion disappeared quickly, wound healed well,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other group, muscle slippage occurred in 2 cases, bulbar conjunctiva hyperemia,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and edema occurred in 40 cases, conjunctival scar occurred in 10 cases, conjunctiva cyst 2 cases and conjunctival polypus 3 cases.CONCLUSION: Strabismus diorthosis under microscope has clear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trabismus diorthosis (without microscope). The muscle, blood tube and the move of needle in sclera as well as the depth can be seen clearly during the operation which make the operation easy to control, so we can properly and correctly perform the operation,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avoid complications like blooding, penetrate sclera which often occur during the tradition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