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厄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赏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

小梅》)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赏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赏析: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赏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意象、意境

1.用典:(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赏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赏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赏析: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呜。”(杜甫《漫成一首》)赏析: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14.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赏析: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5.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16.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如上例的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 古典诗文 2009-07-31 0946 5d56b7b40100e7og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览表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昏庸腐朽;②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③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 2、人生志向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②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③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④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⑤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 3、人生感受①伤春悲秋之情;②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③世事多变、沧海桑田;④告慰平生的喜悦。 4、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思想内容古典诗 歌常用 的题材边塞、田园、怀古、官场、战乱 五类诗 歌对应 的五种 基本表 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的诗歌——直抒胸臆 叙事抒情诗——叙议结合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诗歌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 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古典诗 歌思想 感情术 语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 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哀怨、激愤、 憎恶、欣喜、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 闷、愉悦、沉痛、哀伤、赞美、敬慕、惜别、依恋、豪迈、狂 放、闲适、恬淡等。 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 ——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 迹——怀旧 形象古典诗 歌中的 形象 ①人物形象A“我”—诗中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 刻画的人物形象。 ②自然景物形象或者意象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 载体。 ③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 古典诗 歌常见 的塑造 形象的 方法 ①细节刻画②烘托③对比衬托 常见意 象归类 (一)意同象异 1、思乡月亮、柳树、鸿雁。 2、别离柳树、芳草、长亭、南 浦。 3、高洁蝉、冰雪、梅花、菊花。 4、衰败草木、乌鸦、燕子。 5、壮志大江、长风、沧海、奔流。 6、爱情莲花、燕子、红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 习题附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二)鉴赏语言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三)鉴赏表达技巧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四)点评思想内容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参考答案: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⒉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 一、意境 1、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2、描述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清丽柔美 杏花,春雨,江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柔波漾漾,小荷初露芳容;芳草萋萋,风来一道碧痕。花丛蝶飞,柳间莺啼;洲中白鹭宿,梁上双燕栖。日迟迟,云漫漫,波渺渺,柳依依。细雨如丝,润造化之万物;和风似缕,绽人间之百花。轻舟短棹,笑语骊歌。娇容玉面,映芙蓉之妖艳;素手纤指,采莲子之清圆。总此情景,是谓清丽柔美。 (2)凄迷朦胧(迷离恍惚、扑朔迷离、凄厉萧索、寂静迷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烟笼寒水,云漫长空。问斜阳,斜阳不语;望天际,数点寒鸦。水边蒹葭苍苍,堤上烟柳茫茫。雾里看花,花影摇曳实可爱;水中望月;月华浮动自堪怜。风雨凄凄,似鸿蒙之再现;烟雾蒙蒙,如混沌之未开。两行鸿雁,望长天之凄唳;一叶孤舟,凌万顷之茫然。月朦胧,鸟朦胧,凄凄落照,纷纷残红。总此情景,谓之凄迷朦胧。 (3)莽苍苍凉 胡马,秋风,塞北。长河奔流水中水,彤云翻滚天外天。大漠平沙,绝人世之踪迹;夕阳落日,照洪荒之孤烟。秋风萧萧扫落叶,冬雪皑皑压冷川。水色苍茫,月光清寒,树秃草枯,夜色阑珊。鸟飞已尽,兽藏深山。寂寥江山,有孤舟蓑翁,垂钓水边。总此情景,谓之莽苍苍凉。 (4)幽深绵邈(凄清悠远、幽渺、清幽、幽远、幽美邈远、深邃高远) 青山隐隐,众鸟飞尽;绿水迢迢,一帆远行。路断处,山影叠叠;天尽头,水色茫茫。万水千山,千山万水,都付造化丹青。云散雨收,钟巫峡之秀丽;山高月小,孕深谷之清幽。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一竿落照,映江水之瑟瑟;半山残烟,挂林梢之丝丝。总此情景,谓之幽深绵邈。 (5)清淡静谧(清空淡远、凄静深沉、清远平和、和谐清隽、秀丽清新、清幽宁静、明丽悠远)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空山寂寂,花落有声;泉水潺潺,山鸟时鸣。度小桥,踏幽径,扣禅门,听钟声。云淡风轻,树绿花红;沙头草长,水边泥融。燕子双双飞,鸳鸯对对嘤。小楫轻舟,驶入藕花深处;驻马停车,遍赏满山红枫。一抹云霞,两岸青山,几度夕阳红。总此情景,谓之清淡静谧。 (6)悠闲恬静(闲淡恬美、优美隽永)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 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 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 论表达出来。(象征)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借古讽今)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苍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类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 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 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附: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语言 (一)风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诗歌技巧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解析:选B 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若答拟人、比喻,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6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古典诗词鉴赏专业术语归类

古典诗词鉴赏专业术语归类 一、分清诗歌类别 ◎按格律分: ⑴古体诗(又称古风,是古诗中的自由体诗), ⑵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古诗中的格律诗,包括律诗(五律、七律) 绝句(五绝、七绝)), ⑶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风格流派可分为:豪放、婉约) ⑷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套曲。) ◎按表达方式分:①叙事诗,②抒情诗,③哲理诗 ◎按作者:文人诗、民间诗(民歌) ◎按题材分:①山水田园②咏物言志③边塞征战④思妇闺怨⑤怀古讽今⑥亲友送行⑦思乡怀远 ⑧忧时伤国⑨雅趣哲理 二、吃准诗歌题材,快速主题定位

古诗词鉴赏大全 一、鉴赏形象 1、人物形象 (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的身份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 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 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 2、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 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概括物象特征 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 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 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 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 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 3、景物形象: (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积累常见传统意象 1)◆考查意象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表达情感) 2)◆意象作用(见创新大课堂、核心突破) 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③表情达意,表达作者情感 ④象征衬托人物品格节操(多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贯穿始终) (2)、意境 问: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图画、景象)、描绘的景象(环境)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①概括特点:(最少用两个答题术语)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 2009-3-17 8:26:00 | By: 陈锦才 ] 2 推荐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及运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楼船夜雪厄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虚实结合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例:“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清镇市暗流中学彭良举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校园生活等。 评价诗歌主旨(主题)的词语: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等。 评价诗歌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等。 评价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评价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凝练、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评价诗歌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复沓手法等。 评价诗歌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淳朴、自然等。 评价诗歌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象征等等。 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 评价诗歌抒情的词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等。 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表述程式: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附录: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景物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1(通用)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二、语言 (1)语言风格 A雄浑、雄健、刚劲、苍劲、豪迈、豪放、奔放、高昂、飘逸、明快、俊爽 B婉约、低沉、幽怨、缠绵、沉郁、哀伤、凄凉、苍凉、悲凉、悲慨、悲壮、含蓄、蕴藉 C清新、淡雅、冲淡、朴素、质朴、自然、通俗、诙谐、风趣

D华妙艳丽、明丽、浓墨重彩、艳丽多彩、严谨细腻、精巧 (2)语言作用: 深化主旨,画龙点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深沉动人,发人深省;言近意远,蕴藉含蓄;音韵和谐,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回肠荡气;一气呵成,琅琅上口;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3)附:诗词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A.描写(白描,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点面,声色,远近) B.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象征,铺陈,比兴,联想,想象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4)结构手法: 方法:铺垫首尾呼应抑扬先总后分开门见山层层深入过渡伏笔起承转合 作用:独辟蹊径独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突兀而起笔锋一转严谨完整 四、意境 A萧瑟、萧瑟凄凉、肃杀荒寒、凄寒萧条、萧条荒凉、孤寂凄清、孤寂冷清、沉郁忧愁 B雄浑壮丽、雄伟壮阔、雄奇优美、瑰丽雄壮、华美壮丽、富丽堂皇、繁华热闹 C幽静、幽美、恬淡、宁谧、和谐静谧、恬静安谧、恬静优美、生机勃勃 D开阔苍凉、高远辽阔、深远、苍莽、苍凉、悠远、朦胧、空灵、虚幻飘渺 五、思想感情 A迷恋、忧愁、幽怨、惆怅、寂寞、忧郁、伤感、孤独、烦闷、失望 B恬淡、闲适、欢乐、归隐田园、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 C仰慕、激愤、坚守节操、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追慕圣贤、怀古伤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古诗鉴赏练习题(含答案)11首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22一23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l),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2),余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l)绿绮,古代著名的琴。(2)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写__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2.颈联两处使用典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点明自已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__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列宋词,读后填空(5分)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蓼园词选》对这首词有以下评价:“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里“无数曲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词的意境,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词人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捲帘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人又纠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的题目。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1分) (2)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应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2分) 原应顺序为:__________ 改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3分) 意境(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6个字内):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仔细揣摩词意,简要回答问题(6分)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诗歌类别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亡游仙等。 常见思想感情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 感情基调 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常见语言特色 质朴、淡雅、自然、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雄健、雄浑、准确、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平淡有趣、浓墨重彩、艳丽多彩、含蓄蕴藉、富有哲理、淋漓尽致、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含蓄隽永、朴实无华、淡雅含蓄、通俗生动、低回婉转、清而不淡,秀而不媚、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平淡无奇、质朴清新、词藻华丽、明白通畅、沉郁顿挫等。 著名诗人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峭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辛弃疾的慷慨悲壮,苏轼的豪放旷达,(孟)

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双关、顶真、通感、互文等。 意境特点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常用评价用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富有哲理、淋漓尽致、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层次分明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