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

(一)学术背景

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以下充分和必要的学术条件:

1、高尔顿(F.Galton)1882年,心理测量

2、卡特尔(J.M.Cattell)1890年

3、韦特默(L.Witmer)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

4、法国的比奈(A.Binet—T.Simon)和西蒙合作,1904年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

5、大卫(Davis)1907年行为指导

6、帕森斯(F.Parsons)1908年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

(二)社会需求背景

心理咨询产生的三个直接根源:帕森斯、高尔顿、比尔斯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一)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韦特默《临床心理学》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对该学科发展曾提供帮助的人是:威尔森(Willionsen)

心理咨询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贡献:

(P421)不可偏颇

1、通过促使人的关心趋向于动机、情绪的调节,从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

2、通过发展人的必要能力、动机,援助并达到个体与环境的调和。

3、正确地利用个人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提高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

促进特定社会团体每个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提供服务。

(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心理学、情绪管理心理学….)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标准》中对这一职业的要求包括:

1、心理咨询这一职业的从业者必须符合“理论+实践”专业要求

2、心理咨询师所使用的方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不包括药物治疗。

3、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

(1)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

(2)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使用标准化手段

一般心理问题——使用非标准化手段

二、操作定义

罗杰斯(C.Rogers,1942):

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尔森等(1949):

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做什么。

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

(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诊断)

(2)咨询师的技术;(咨询)

(3)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

第三单元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咨询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1、指“心身一体”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生理和心理之间是互相作用、制约,互为因果的。学会透过现象(躯体症状)看本质(问题源)。

2、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

对形成心理压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引发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3、整体性观点

①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三大心理过程之一出现问题,将引起相应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不同咨询方法、治疗方法综合实施

(三)限制性观点

1、咨询师职责的限制

不可超越限度的包办代替,否则会影响咨询效果;谁求助帮助谁。

2、咨询时间的限制

制定咨询计划,限定咨询时间、次数,可以使求助者珍惜时间,遵守计划。

一来有助于集中问题;二来有时间思考和感受。咨询结束,关系随之结束。

3、感情限制

咨询关系的主干是理,而不是情。情必须在理的限制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4、咨询目标的限制

(1)只针对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对咨询效果的预期的限制

(四)历史——逻辑——现实的观点

1、考虑心理问题形成的历史依据、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客观的逻辑。

2、进行咨询干预中,必须用发展(什么是发展?)的眼光看待求助者,应考虑心理问题会发生改变,改变的

方向及最后结局。

(五)中立性态度

1、尊重求助者的价值取向,撇开个人情绪;

2、影响和启发求助者,促使其提高认知能力,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进行自我批判;

3、保持非批判性态度,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和评论。

不责备、不评判、不批评、不强求、不赞同、不迎合。

二、心理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

人品、学术、技能、助人

(一)品格

品格的核心是价值观系统,价值观系统的关键是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朴素、简洁、踏实且可行。

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二)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

1、认识自己问题、解决自身冲突;

2、咨询时情感掌控,及时调整;(分清工作、生活)

3、自我平衡的能力

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

(三)善于容纳他人

包容度要强,这是职业需要。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

助人为乐的价值取向

(五)自知之明

良好的自我意识,清晰的自我图像,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

第四单元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

20世纪30年代丁瓒

20世纪50年代中叶--60年代中期(文革)

80年代初再一次应运而生

二、我国心理咨询的现状

(一)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

1、社会化水平

2、社会效益

3、经济效益

4、组织建设和信息沟通

5、社会认可

6、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

(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异

心理咨询需求与咨询力量悬殊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第一、中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结合是发展趋势

第二、社会需求广泛普及

第三、职业化逐步完善、提高

第四、中国的心理咨询职业将趋于独立

第五、对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的社会舆论其主流是肯定的

第六、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将有序向前发展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精神分析学说:

分区观点

结构观点

动力学观点

发展观点适应观点

一、关于分区观点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