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六章社会互动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概念本质及其社会学意义,掌握有关社会互动的各种社会学理论、社会互动的本质特征、一般结构及基本类型。联系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研究的基本内容,对社会结构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做深入的讨论。此外在本章中介绍社会学对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研究。

重点难点:

1. 社会互动的理论

2.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人在社会中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即发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引起他人的行为反应,他人的行为、期望又引起个人相应的行为反应,这种相互依赖、彼此相关的相互作用行为,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互动。所以社会学认为 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相互影响性的行动方式和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互动:

首先,社会互动的主体是个人及群体;

其次,社会互动是“相互性”行为;

其三,社会互动中行动的目的性或有意识性;

其四,社会互动是以信息的传递为前提和基础的;

其五,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媒介进行的,所以在两个行动主体之间展开的互动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也可以借助书信、电话、电报等间接形式非面对面地展开;

其六,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

(二)社会互动的特点:

1 自主性:社会行动主体有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自身行动选择和支配的权利和自主能力。从对互动对象的选择、确立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到控制自己的行动、对他人行为作出何种反应。体现着行动主体在行动中的创造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2、强制性:社会行动主体是在其特有的地位、角色和社会环境力量下采取行动的,即受到环境的制约。体现着行动主体在行动中的被动性、盲目屈从性。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及其形式

(一)构成社会互动必须要具备下列几个要素:

1 行动者。即互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2 需求。

3 环境。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个人或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都要适应他周围的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

4 情境定义。情境定义是指行动者对周围既定的环境所作的解释。在社会互动中,双方的行动并不完全是依赖对方的行动而产生的应答性反应,而是首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当时的情况、行动做出解释,赋予行动一定意义用得出一定的情境定义,然后根据自己对行动的情境定义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作出定型反应,而是要看它对当时的情况做出如何的解释,解释不同,行动也就不同。

5 手段。手段是指行动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所采用的行动方式和方法或借助的某种工具。社会互动都是在一定手段下进行的,且手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社会互动的手段可能是正当的,也可能是不正当的。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取决于行动者对环境的认识、社会规范内化的程度及个体的需求程度等等。

6 互动规则。互动规则是指社会互动应遵循的方式、规定和原则,它使互动双方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互动规则可以是社会规范、风俗习惯,也可以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观念等等。社会互动必须遵循互动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只有如此,才能使互动持续下去,并得以完成。详见教材。

7 符号。符号是社会互动中表意的工具。社会互动是一种信息沟通和交流,符号就是信息沟通、交流的媒介。互动双方都要凭藉一定的符号发出信息,接受信息,使行动者能更有效地接受和把握对方的意图,顺利完成社会互动。符号可以是有声的言语,也可以是无声的言语,如书信、便条,还可以是非言语的,如表情、动作、手势、身势等。但无论怎样,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双方都能够理解的求互动双方必须都掌握同样的符号体系,掌握同样的符号编译原则。否则,就会出现互动障碍,一方的意图、想法不能为另一方所理解,或者发生误解,使社会互动无法完成。

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社会互动诸要素的互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互动行为能够形成一种模式。例释详见教材

社会互动的要素,反映了社会互动的性质和内容,而这些要素的不同形态的组合,就使社会互动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下列几种互动形式。

(二)社会互动的形式

1.按照行动者的组织状况,社会互动可区分为两种形式即组织行动和非组织行动。组织行动是行动者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相互发生的互动方式;非组织行动这是行动者在无组织状态下进行的互动方式。

2.按照目标指向,社会互动可区分为三种形式即顺从行为、合作行为和冲突行为。顺从行为是互动一方顺从另一方目标的行动方式;合作行为是互动双方共同达成一定目标的行动方式;冲突行为是互动双方由于目标对立而发生的行动方式。

3.按照互动后果,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即良性行动和不良性行动。良性行动是给社会环境带来积极性后果的行为方式;不良行动是给社会环境带来不良后果的行动方式。

4.按照规范遵从情况,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即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正常行为即遵从社会规范的行动;异常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行动。

5.按照社会接触的内容,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两种形式即直接行动与间接行动。直接行动即互动双方面对面发生的行动方式;间接行动即互动双方非面对面的行动方式,也就是由他人的行动间接影响所引起的行动方式。所谓间接,既包括空间的间隔,也包括时间的间隔。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理论

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都对互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

1、符号互动论。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的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指标。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的进行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为:第一,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第二,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第三,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第四,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五,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2、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角色理论认为: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

范而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

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3、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并将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参照群体理论解释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参照群体理论被广泛的用于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详见教材。

4、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交换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关系之中。详见教材。

二、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互动过程就是信息沟通的过程。互动的一方作为发信者通过信通向另一方传递某种信息,另一方作为接信者接受对方传递来的信息,并进行理解,作出反应,反馈给发信者,最终完成互动过程。

互动过程中最基本的是信息转换即编码和译码。所谓编码,是指发信者将传递的意义信息符号化,编成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表情、动作。所谓译码,就是把符号化的信息还原为意义信息,解释、理解其意义,然后再把自己对信息的反应意见进行编码,通过信通传递回去。社会互动过程能否准确完成主要取决于发信者和接信者。一般情况下,接信者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所接受到的信息,因而有时就无法将信息完全还原为发信者欲传递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效果不纯粹在于发信者"说什么",而关键在于接信者"听什么"、"听到的",越接近"说出的",互动效果就越好。

三、角色互动过程

(一)角色互动的一般过程

角色互动是指个体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相应角色的互动。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承担一定的角色,都以角色身份出现在他人面前。个人扮演角色就是按照角色要求履行一定行为,而由于特定角色总是相对其他角色而存在,同其他角色发生关系而出现,因此个人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与他人扮演的相对角色发生社会互动的过程。

角色互动过程通常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受角色。行动者要想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顺利地同他人进行互动,就必须了解和感受社会对该角色的期待、限制与要求,以便从整体上对自己的角色有所把握,了解社会和人们的这种期待,感受自己承担的角色,并按照期待去表现角色,否则就难以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

第二阶段:领悟角色。领悟角色是指行动者对各种社会期待的评价加工和吸收。根据自己的看法去认识、理解对角色的社会期待,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动办事。对角色的领悟是角色扮演者个人的看法,领悟不同,表现得角色也就不同。

第三阶段:实践角色。实践角色是指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一般情况下,实践角色与领悟角色是一致的在怎样领悟角色,就会怎样去实践角色。

(二)群体内的互动过程

社会互动不仅发生在个体扮演的角色之间,也发生在群体内成员之间。社会互动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群体内的互动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众为一。指行动者加入群体接受群体目标的过程。在进入群体的初始,行动者主要是同群体领导者发生互动,后来才和成员互动。

第二阶段:整和凝聚。指群体目标被大家高度认可,群体高度吸引其成员,从而形成一致性压力,使群体成员必须屈从群体规范,并可能排斥与其他群体的交往。此外每个成员都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群体内部高度稳定团结,成员对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阶段:内部冲突。指群体成员发生矛盾、产生冲突阶段。随着社会互动的深入,每个成员的人格特点全部展现。另一方面,随着群体利益的获得,就可能使成员忽视群体目标,而注重个人间的关系、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得失。因此,到一定程度后,成员的不满情绪,反

抗和破坏群体的行为,成员间的矛盾集中爆发出来。于是,群体内便出现冲突、破坏、征服、打击等情况。

此时,群体内的互动往往是不满情绪的表达。

第四阶段:终结或重建。群体内部冲突的产生,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终结,内部冲突导致成员间感情破裂,相互敌对,最后分裂,从而使群体解体在离婚,便是夫妻冲突导致家庭解体的例证。另一是重建,群体内产生冲突后,使成员认识到,这样不仅不利于群体,而且也不利于个人,从而否定自己过去的行为,重新建立群体的和谐气氛。

(三)群际互动过程

群际互动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行为。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归纳起来,群际互动是围绕以下几个过程展开的:

第一阶段:目标实现过程。任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标,每个群体在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同目标相同或相向的群体发生合作式的互动,同目标相反的群体发生冲突式的互动,或者与争取同一个目标的群体进行竞争式的互动。

第二阶段:界线确立过程。任何群体都有自己明显或不太明显的界线,而把自己同较大或较小的其它群体区别开来。群际间的互动,有一些就是围绕确立界线展开的。

第三阶段:权力争夺过程。只要有等级存在,就有权力存在。权力是一个群体使其他群体接受其支配的能力。起义、战争、垄断、竞争等都是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的群际互动。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类型与社会网研究

一、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1、合作行为:合作是在社会互动中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力量与成果的相互交流与汇聚,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合作行为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基本方式:交换行为、自发合作或援助行为、指导合作和契约合作。

A交换行为: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B自发合作或援助行为:最古老和最普遍意义上的合作,经常会变为稳定的社会习惯,即被制度化;

C指导合作:双方在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的管理和指导下进行合作;

D契约合作:合作各方在对彼此职责进行清楚界定的前提下的合作

一般认为,合作行为总是合理的,但事实上,它仍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同是交换行为,其中可能是平等的,也可能是不平等的;此外如果合作行为发生在目标不一致的基础上,而且合作双方的行为是不自愿的也是不合理的,合作双方就会消极地与他人合作。

2、冲突行为

有合作就有冲突。冲突是在互动双方利益对立基础上产生的。

冲突同合作一样,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动现象。冲突是人们为了某种目标、利益或价值观念而展开的敌对性的行动及其过程。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将社会冲突行为主要概括为下列四种基本方式:(1)群体之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

3、竞争行为

竞争是人们为了争夺同一个目标而展开的相互超越对方的行动过程。竞争结果是一方占了优势,获得了胜利,另一方则处于劣势或处于失败地位。

竞争行为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竞争过程必须遵循某些竞争各方都认同的竞争规则。因此我们不妨把竞争理解为一种合作性冲突。

在现代社会,竞争表现在各个方面,有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社会地位竞争、荣誉竞争、文化竞争等。

对冲突行为的作用,人们一般都认为是消极的、有害的。但是冲突也有积极作用。竞争能提高各种社会行动的效率,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因此,冲突行为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强制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的互动形式。

强制也具有负功能和正功能。详见教材。

二、社会网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的视角。

1、社会网:由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体系。

(个体--个人、组织、国家等等;个体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商业关系等等)

社会网将社会系统视为一种相互依赖的联系网络。所以也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分析研究。个体互动关系纽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这深刻影响。

2、社会网的规模--在个体网络中,所建立互动关系越多,可能的信息和社会支持也越多。

3、社会网的密度--社会网的紧密程度或成员间相互联系的程度。

4、社会网的组合--社会网中网络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同质性--异质性)

第四节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

一、集合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由合作行为和冲突行为所不能包括的行为,它们往往缺;上组织性、计划性,人数众多而松散,我们把它归入集合行为之中。

集合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集合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计划、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在发生自然灾害后,有时会出现群体骚乱、社会流言等等。集合行为具有下列几个特征:1)自发性。即并不是事先有预谋的,而是一群松散的人受到某种刺激后,一哄而起的行为。它既无组织也无领导;2)狂热性。每一个参加者情绪都异常激动,行动受激情支配,盲目行动3)则常规性。人们聚集在一起,由于理智丧失,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柬八4)短暂性。由于行为是在一时情绪冲动下产生的,因此一般延续的时间不长,但有可能会转变成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众运动。由于集合行为的原因各异,因而对社会的作用也有好有坏。

集群行为主要包括下列两种基本形式:集群和大众行为。

1、集群。集群是有着共同的关注点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集群具有不确定感和紧迫感,期情境相对模糊不清,情境本身也无结构特征,目标不明确。集群可分为以下类型:

(1)偶合集群--一种参与者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和互动的相对消极的集群。是结构最为松散的一种集群类型;

(2)常规集群--一种遵守常规或更具结构特征的集群;

(3)表意集群--那些用以提供感情表达和情感释放机会的集群;

(4)社会连带集群--提供给其成员强烈的社会团结感和统一感的集群;

(5)行动集群--通常是怀有愤怒和敌意并展开行动的集群;(最典型的是暴民和骚乱)

2、大众行为。在分散的社会群体中出现的集合行为被称为大众行为。它涉及到那些互不相识、彼此联系很少的人们。

(1)恐慌--是面临迫近的危险时为获得安全而进行的逃逸。恐慌并不局限于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

(2)大众歇斯底里--是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定、危险和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形中时,偶尔产生的一种集合行为类型。

(3)灾后行为--即在自然灾害或其它灾难后的行为。

(4)流行、时尚和狂热--流行指的是一时间受人们喜爱的装饰、礼仪、生活行为;时尚是指在短时期内被许多人狂热追求的一种活动;狂热是一种具有重大和持续影响的程度较烈的时尚。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对上述集合行为的解释有多种理论,在此我们只介绍比较主要的几种。

1、感染理论。1896年,格式塔.勒朋用"集体意志"来解释集群。认为有所谓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即不

可征服感、传染、易受感染性。集群改变了人们的意志,使得集群行为是"无理性"行为。

2、紧急规范理论。它是由特纳和基利安提出来的。他们认为:①集合行为的发生,是在场的人群发现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这样才使整个人群的行为统一起来;②这种规范并不是一般的社会规范,而是在紧急的场合下由情绪循环刺激而产生的。

3、匿名理论。所谓匿名就是没有明显的个人或群体标志。匿名理论认为,①人处于匿名时社会约束力比平时要低;②处于匿名时,个人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③匿名时人的群体遵从性也会降低;④人在破坏规范时,总是力图使自己处于匿名状态。

4、趋同论--共同的趋势使人们聚集起来;

5、新兴规范理论--由于一套行为规范逐渐被整个群体所接受,群体中的一致性普遍流行开来。那些不遵循这套紧急规范的人将会被施以社会压力。

通过多种研究,现在大部分社会学家们认为:大多数集群内部并不具有很高同质性,集群成员在态度和参与程度上通常是不同的;集群行为本质上并不是无理性的,集群成员没有丧失理性,也没有脱离现实;集群行为与所有社会行为一样是受规范支配的。

三、传播与集合行为

1、谣言--是在人与人之间非正式地、通常是口头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是最无组织性的信息共享方式,也是集合行为的一种方式(大众行为)。典型地产生于人们无法获得所需要或渴望了解的信息时。

2、公众舆论--公众是对舆论有共同兴趣、关心或关注的一个分布较散的人群。公众所持的态度称为公众舆论。

四、社会运动

1.概念

社会运动是由大批人组成的,他们联合起来是为了实现或抵制某种社会或文化变革的群体行为。是一种主要依赖于相对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产生社会变迁的集体努力。

2.特点

同集合行为相比,社会运动对已经确定的社会生活模式的干扰是比较持久和深刻的。其目标性、组织性可以实现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它常常唤起打中对社会问题的注意,从而造成社会变迁。

3.类型

(1)改革运动--是试图通过改变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来改善整个社会。

(2)革命运动--是以推翻现存的社会结构,并用新的制度取而代之为目标的社会运动。

(3)抵抗运动--旨在防止变革,或者扭转已取得的变革。

(4)表意运动--旨在不改变社会结构而是改变参与者本身的社会运动。

4、对社会运动产生的条件的解释性理论

(1)冲突的价值观和规范

(2)相对剥夺

(3)社会控制机制的崩溃

(4)促发因素(导火索)

(5)资源动员

思考题

问题1:请解释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有米德、库利、布鲁默等。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人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根据;

2.在各种符号中,语言是自我形成的机制,人在互动中主要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3.在人际互动中人们学习符号的意义并将其内化,发展出自我。社会内化的同时个体不断外化;

4.人的行动是能动的,而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映。人在符号互动中学会行动的限度,并在这一限度内有目的的自由选择行动;

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即根据“镜中我”不断调整自我,这也是一种符号互动。互动双方都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互动中通过协商定义着自身和对方。

问题2:请说明社会互动中的参照群体理论

参考答案:

1.参照群体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关机制,从而揭示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2.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个体自我的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都受个体的参照群体的作用。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属的群体,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并将其作为自身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个人的参照群体与其实际从属的群体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

问题3:如何理解社会交换理论?

参考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也是对社会互动本质的一种认识理论,代表人物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布劳和埃默生,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而提出。其中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为微观交换理论,布劳的交换理论为宏观的交换理论即社会结构交换理论。它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交往互动的前提就是相互行为能够实现等值交换,例如恋人之间是交换感情,如果相互的感情不对等,恋情就无法维持下去,甚至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当穷人和富人之间相互交往时,富人给予穷人馈赠,穷人给予富人感激,相互获得不同的满足,当穷人没有什么资源可以拿来与富人交换时,可能会交付自己的权力即对富人的服从来进行相互的交往,所以一切互动的本质都是交换。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互动本质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对很多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是十分有说服力的。

问题4:如何理解社会角色理论?

参考要点:

也是对社会互动本质的一种认识理论。认为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的互动,在互动中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角色规范,如果一方角色失调,互动就会中断。而且在互动中,人们还通过扮演他人而对对方的符号意义进行理解并判断他人的反应;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是角色存在的前提。

问题5:什么是集合行为?

答案要点:

集合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计划、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在发生自然灾害后,有时会出现群体骚乱、社会流言等等。集合行为具有下列几个特征:1)自发性。即并不是事先有预谋的,而是一群松散的人受到某种刺激后,一哄而起的行为。它既无组织也无领导;2)狂热性。每一个参加者情绪都异常激动,行动受激情支配,盲目行动3)则常规性。人们聚集在一起,由于理智丧失,行为往往不能受正常社会规范的约柬八4)短暂性。由于行为是在一时情绪冲动下产生的,因此一般延续的时间不长,但有可能会转变成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众运动。由于集合行为的原因各异,因而对社会的作用也有好有坏。

问题6:社会互动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要点:构成社会互动必须要具备下列几个要素:行动者;需求;环境、手段、手段;互动规则、符号。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是一部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例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手援助?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等问题。 书的扉页上有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这段话表明了在很久以前,人们中的一些就意识到,人具有社会性。显然,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超人,更不是上帝。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社会。 既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首先举了十几个例子,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玩个不停,好像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一样。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工作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索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书中阿伦森的第一定律是: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我认为他同样在强调社会影响。阿伦森说,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阿伦森用了菲利普·齐母巴多的著名模拟监狱实验来佐证自己的定律。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喜欢追随别人,与人附和,以博得别人的好感。而我们自己,也经常被别人影响,对原本自己很确定的事感到怀疑,这就是人的从众性。 对于从众现象,詹姆斯·瑟伯有一段传神的描写。一两个人,因为各自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过多久,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 ?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 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冲突的特点: ?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 ?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 ?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 ?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 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 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 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 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 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 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 二、符号互动论 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 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社会性动物 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文摘与读后感 卡耐基说:如果你希望人们喜欢你,就要让人们感到愉快,做出喜欢他们的样子,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兴趣,“毫不吝啬地去赞扬他们”,对他们的观点表示欣然同意。事实是这样吗?这些策略能够奏效吗?从一定程度看,它们是有效的,至少在刚刚开始交往时会有效果。来自严格控制实验资料表明,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赞成自己观点的人,而不是那些反对自己观点的人。我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喜欢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如此等等。人际吸引的一般性的概括为: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有关吸引的一般奖赏理论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比起那些其貌不扬的人,我们更喜欢长相出众的人,因为长相出众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奖赏。同时,我们会喜欢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因为当我们与这类人相遇是,作为奖赏,他们会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一致性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会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时正确的。正如上一章曾经提到的,减少偏见和敌意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改变环境让个体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竞争。对这种关系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合作会导致吸引。只要人们之间能够花些时间互相交往,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会增强。依据定义,合作行为显然是一种奖赏。一个同我们合作的人会向我们提供援助,会听取我们的意见,会给我们提出建议,会替我们分担重任。 一般奖赏代价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人类吸引现象,但却并不能解释它的全部,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回想一下我和贾德森-米尔斯一起做过的一项实验。在那项实验中我们发现,与那些为了要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付出较少时间和精力的人相比,那些经历了不愉快的假如仪式的人对所在的群体更加喜欢。他们所得到的奖赏是什么?是痛苦的减少?还是失调的减少?这种奖赏又是怎样同小组联系在一起?这一切还都没有搞清楚。 另外,仅仅搞清楚某些事物是起奖赏作用的并不一定有助于我们去预言或者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想一下第2章,第3章和第5章,在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时,我讨论了击中原因:为了获得表扬、被人喜欢或者免受嘲笑;为了认同自己所尊敬或者钦佩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正确;或者仅仅是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都被认为是奖赏。但是简单地贴上奖赏的标签,很可能会掩盖他们之间的重要差异。尽管显示自己正确愿望和避免他们嘲笑的愿望,在得到满足时会令人产生满足感,但是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所采取的行动却往往是相反的。例如,在对直线长度的判断中,为免受嘲笑,一个人可能会遵从群体压力;但同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也可能偏离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意见。将这两种行为都用“奖赏”这一术语来表示,不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理解。作为社会心理学家,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人们采取这种行为的条件。该领域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喜欢得到赞扬,而且倾向于喜欢赞扬着,但他们并不喜欢被操纵。如果赞扬过于慷慨、来得毫无头绪,或者赞扬着可以通过迎合他人而从中获利(这一点最为重要),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多少欢迎。因此,那句古老的谚语“甜言蜜语从来不会得逞”是错误的。正如琼斯所说的,“甜言蜜语有时是会起作用的'-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起作用。 同样,我们也喜欢那些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可以被视为奖赏,而且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为我们提供这类奖赏的人。与那些没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帮助我们取得胜利的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对我们进行帮助。就像对赞扬我们的人一样,我们对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也并非一概喜欢。具体而言,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的自由造成威胁。假如赠送礼物是为了得到回报,人们便不会喜欢接受这种礼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一、填空题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二、选择题 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儿童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C 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初始社会化 B.文化社会化 C.人格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E.发展社会化 【答案】ADE 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A.婴儿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E.老年期 【答案】BCDE 三、概念题 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4.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 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SS),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 第一类:显式的社会性软件 就是要简单地建立社会关联,尤其是强/弱链接。例如Friendster: 第二类:协作和通信工具 包括各种支持CoP(Community of Practice)的,例如Groove和Instant Message(MSN、QQ之类的即时通讯软件)。 第三类:个人出版和聚合 例如Blog和Wiki。 第四类:智能社会软件 如计算机协同工作软件。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云计算由Google在两年前提出,在2007、2008年开始大红大紫,这一技术名词运用了诗意的比喻——形容未来用户不用知道自身是怎么获得计算服务的,这些计算服务好像都集中在天上的云彩上,无时无刻不在头顶笼罩,我们可以像抬头看云彩一样容易就获得服务。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生活中,往往你打开电视就会看到明星代言的广告。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不惜豪掷千金为其产品选择了明星代言人。而通常代言人的效益是很明显的,企业名利双收。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百姓的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百姓在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挑选喜欢的或者更加知名的明星所代言的产品。 书中提到了所罗门-阿希经典实验。假设你和四个其他被试者走入走进房间,实验者出示了一条直线X,又向你出示了用于比较的三条直线A,B,C。你的任务是判断其他三条直线中哪一条与直线X最接近。看上去这个知觉实验非常容易,很明显直线b是正确答案。但是当其他被试都毫不犹豫的选择直线A的时候,轮到你选择时,你也会选择直线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从众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以便于被众人接受,或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招致众人的反感。同样地,当明星代言的产品销量陡增时,身边的朋友大都使用此产品时,你也会选择一试,带着好奇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泯然众人。 曾经红极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带来了无数千颂伊同款产品,粉丝们纷纷效尤,但她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否适合这款产品。刚入门的淘宝客们由于没有网络购物的经验,往往下拉菜单选择销量从高到低,根据销量来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 然而从众却是个中性词。一部部法律的颁布,一种种语言的通用,都是人类的群体智慧。人类结合他人的意见,慢慢发展起这些智慧的结晶。所以从众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到我们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问问身边的同学是否想入党,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第七章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尽管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本节在介绍有关社会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期和网络化时代社会互动的过程及其变化加以分析。 一、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类型、不同情境中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如角色互动、陌生人互动、集合行为情境中的互动、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与群体之问的互动、群体之问的互动等,都可能有不同的互动过程。这里介绍两种分析社会互动过程的方法和观点。 (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R.Bales)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了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贝尔斯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贝尔斯把社会互动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参加互动的成员在开始互动时往往首先要确认是何种情境。例如,当大家被召集在一起时,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干什么,是社交性的联欢,还是严肃的工作会议。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明确了互动情境后,成员们往往要考虑自己该对此情境持何态度。例如,如果是一次社交性的联欢,那么是积极主动参与,还是逢场作戏凑凑热闹,或是消极地旁观。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如果倾向于积极参与联欢,那么是去表演节目,还是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聊天,还是多做些服务工作。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例如,在控制阶段之后有可能进行重新定向和评价。参加聚会时,一开始你可能以为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讨论,便郑重其事地准备做笔记、发言,但进行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大家都并不认真,于是你也就开始敷衍了事。其次,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最后,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用来探讨诸如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R.R.Park)和伯吉斯(E.Burgess)对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动过程的分析认为,本地社会群体与移民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都是一个进步。第一阶段是敌对或竞争,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人之间没有社会接触的互动,互动双方是一种竞争、排斥关系。敌对或竞争与劳动分工等社会过程有关。第二阶段是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是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是同化。顺应的结果是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两种文化体系相遇时,也会发生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但是,并非所有的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如此。 二、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互动的方式等方面变化,社会互动方式的变化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变迁。例如,在当代社会,新通信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社会互动方式等层面的革命性变化,社会互动方式变化又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深刻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作者简介: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1981年,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内容简介:《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出版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他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一书,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社会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检验、观察制造情景、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精确而广泛的资料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人类在社会行为。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 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施以援手?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 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自杀也在所不惜? 生活中,人人往往会遇到类似问题。看似不合常理,但在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社会性动物》一书,通过解释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以及对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的对上述问题的内在根源给予了解释,让读者认识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魅力。 读书心得:亚里士多德:“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作者将这段话放在书中的扉页,意图向我们解释书名的由来和含义,也给予我们清晰的思路,人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性动物。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一开始就举了十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并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

阅读材料2 社会性软件

>>原文英文《Social Software》 一系列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的普及应用,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流行,这让许多教育者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技术实践以及对技术的狂热也许会在教育中有所应用。 当然,教育者相信其他媒介也对教与学产生过变革作用: ?电视和视频会议(Television and video conferencing)让许多普通教师成为多余的了,因为每个学生通过电视和视频会议就很容易获得优秀的教师,而且还能节省费用。 ?计算机辅助培训(Computer-based training)允许学习者自定步调地学习,每当需要时就可以练习,而且计算机还会不厌其烦地提供反馈。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反应式“辅导教师”(responsive …tutor?),它能够“懂得”学生的错误并适当地作出反应。 ?异步计算机会议(Asynchronous computer conferencing)能够支持全球范围的教育,学生虽然处于不同的时区,但他们在不离家或不离岗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学习世界名校 的课程。 这个列表还会不断继续下去。教育对媒介的大肆宣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活力,追捧最新的技术作为实现高质量、低成本、易实施和互动式教育的手段。社会性软件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我们的回答是,“也许没有”,但这本身可能是个错误的问题。忽视社会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比追逐任何一个新的运动更优势,因为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是新的。如果一个大学给每个学生只提供了石板和粉笔,这是件可笑的事情,但同样,期望所有课程的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写博客或在电子档案袋中创建多媒体内容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社会性软件,而不是对这些工具在教育功能上的设想,如它们可能会改善教育、降低成本、扩大参与或其他一些特征。它们只是工具而已,而如我们所知,人类正是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所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性软件工具都是所谓web2.0的一部分(O?Reilly, 2005)。Web2.0工具的基础是利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时,这些内容用超链接连接起来,以便其他用户发现并链接这些内容,因此网站内容的有机增长就是用户集体行为的一个体现。O?Reilly 以Amazon 作为范例进行了解释。 Amazon销售与https://www.doczj.com/doc/c416327468.html,等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对手高出一个数量级的用户评论,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行为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https://www.doczj.com/doc/c416327468.html,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情况,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O?Reilly, 2005)。 其他与教育相关的社会性软件还有: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王制篇》谁都会承认人是一个社会性的生物。不说别的,单说他不喜欢过孤独的生活,而喜欢生活在比他自己的家庭更大的群体之中,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独自一人的禁闭是可以施加于一个人的最为严厉的刑罚的一种。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合群”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乐群性(gregariousness)本能驱使人们相互亲合。 ——麦独孤(1871-1938年)McDougall, William 英国裔美国心理学家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内涵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一)社会群体定义 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 ①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②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社会群体。 剧场中的观众、电梯中的乘客,虽然是集中起来的一群人,但通常都不是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聚集体或集群。——也即是说,在上述情况下,人们是偶然聚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类群体可以称为偶遇群体。 统计学上的“群体”也不能叫社会群体。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如年龄或民族背景,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比如大学生群体、农民工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这些所谓“群体”同样没有持续的

1社会性动物

№1 导读 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正日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本周我们将学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下面我们进入本周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2 社会性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意味着什么呢?来自老师的鼓励,会使小朋友的课堂反应更积极;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有奥运冠军代言的麦片,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男朋友的绝交信,可能使女孩子情绪突变、暴饮暴食。 尽管以上列举的情境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社会影响(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性影响的作用 社会影响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九岁的小姑娘玛丽,看上去对家务很感兴趣,她总是帮妈妈整理餐桌、准备饭菜、打扫房间。玛丽的父亲认为“小女孩基因之中已经融入了家政的成分,不要听那些女权主义者胡言乱语”。“基因”的说法你相信吗?更可能的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只要玛丽在烹饪、玩娃娃之类从传统看属于女性的事情上表现出兴趣,就会得到奖赏和鼓励,而她在拳击上的兴趣则不太可能受到同样的待遇。久而久之,她便真心地更加喜爱家务活儿了。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采用这一定义,我们将尝试对以上所举实例中的许多现象加以解释。比如人们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为什么会受影响?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 大多数人都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所有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度过绝大部分光阴的: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那么也许你要问,既然有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还要费事儿去研究它? 为什么费劲研究显而易见的道理 有两个理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人们经常高估自己,出现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你一定听过“我早知道!我就说是这样!”之类的话,尽管事前对推测有犹疑,但事后人们几乎总是认为,当初自己就百分百确定。 其二,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结果,经过仔细考察后被证实是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比如,从自身经验出发,当我们无意中(背后)听到某人讲我们的好话时,我们会喜欢这个人。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同样正确的是,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不完全是好话,有时我们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授课思路:通过参加应聘这则案例,让学生领会社会互动是以他人为导向,并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回应。 案例:假设你收到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试通知,你欣喜若狂,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功通过面试。接下来你会做些什么呢?首先,你会考虑自己面试时的穿着打扮,也许你平时喜欢休闲、随意和自然的风格,但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成熟,稳重和

干练,你会挑选一套职业正装,头发整饰一新,皮鞋光亮照人,手里再配一个公文包。然后,你会在脑海中排练面试的情形,你时而扮演自己的角色,时而扮演考官的角色。在面试时,你内心很紧张,但你会装作若无其事侃侃而谈,尽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对于考官的观点,你一方面加以认可,另一方面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想法。面试结束后,你感到浑身轻松,并且得意洋洋。你自认为今天表现的不俗,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你换上了平日喜欢的T恤、牛仔裤和运动鞋。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我们日常与他人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根据社会成员共同建构和分享的一些规则意识到他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面试官希望见到机灵、礼貌、目标明确、穿着得体,并对有关问题准备得很好的人。应聘者期待着见到有权威的、并且在提探索型问题时非常内行的人。 社会互动的涵义:所谓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 在相互交往中,由于我们意识到自身行动对他人行动的后果,因此,我们的行动总是以他人为导向的,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课堂外的行为会有所区别,与老师交往和与同学交往表现也会不一样。 二、社会互动发生的条件 授课思路:让同学们思考互动发生的条件。可以给学生以下提示: (1)互动中对人的数量是否有要求?——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之间,这是互动的结构条件。 (2)为什么对牛弹琴,牛无动于衷呢?当你来到异国他乡,如果语言不通,那么你和当地的居民能发生互动吗?互动的纽带是什么?——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信息是互动沟通的纽带。 (3)同乘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之间有互动发生吗?当汽车遇上紧急情况,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克难关时会怎样?——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动才产生互动,不论这种依赖性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是亲和的还是排斥的。 (4)现代社会由于有了便捷的通信手段,因此我们可能和近在咫尺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但却和远在天边的网友谈天说地。互动和距离有关吗?——人们之间的互动不在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在于事件的相关性。 (5)同样是一句“讨厌”,用在情侣之间和用在仇人之间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参加应聘的你即使不喜欢,也要穿西装,打领带,这是为什么呢?——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互动都不可能为所欲为、随心所欲,都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行动。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人和相当一部分动物一样,在其自身种群内部为获得食物资源和争夺性伙伴,以及在哺育后代的生存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关系,这就是动物社会的基本形态。科学家早就发现蜜蜂有着极强的群体组织性,蚂蚁社会组织结构之严密、群体秩序之井然也是绝不亚于人类的。再如豺、狼这些猎食动物其协同作战的精神也并不比人类逊色。有的动物竟然还能做出为了集体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行为。但是,人类社会除了具有其他动物社会的全部特征之外,更具有超出其他动物社会的智慧活动。因为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造物主在赐予其他动物本能的同时却赐予了人类以高度的智慧。所有的物种都是造物主的作品,而唯独人类才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依仗着智慧在与其他动物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开始了创造生涯。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在社会发展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活动中没有出现政治行为现象。原始社会时期人和一般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面对捕杀与被捕杀的困局中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同类的威胁。个体与个体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无论是因为领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期间的所有问题都不能够成政治问题。冲突过程中无论各方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使用什么机巧,作何谋划,这仅仅是人类智慧的初步体现,均不在政治范畴之列。例如一只哺育幼鸟的鸭子,当遇到狐狸走近巢穴时它就会一面向自己的孩子发出警告一面装作受伤的样子向远离巢穴的方向跑开,既要保证自己不会被狐狸捉住,又不要马上让狐狸失去信心地引着狐狸到达它认为安全的地方才展翅高飞。对于鸭子的这种表现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政治行为。在与生存的对手斗争中动物的某些表现也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即便是大规模群体战争,人类也远不及蚁类和蜂类动物表现的英勇顽强。人类社会有许多活动在智慧与情感方面虽然都远远超过了一般动物,但只要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政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具备政治行为的必要元素,这个问题将在政治要素一章中详细论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暴力是所有动物都习惯采用的行为,不管使用的是尖牙利爪还是什么先进武器,其攻击的行为完全是发自兽性。兽性不存在人性,人性却包含了兽性。人的行为一旦违背了人性原则就必然暴露出兽性的本质。这里并非全面否定人类使用暴力,只是明确暴力行为的层次归属,它是动物求生存、争利益的必要手段。不可否认的是,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尽管人类超越了动物的原始性,但仍然保留着动物的基本属性。

脸盲症

脸盲症:何以对面不识君? 沉默的马大爷 | 2015年02月21日阅读(32623)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每天都要反复使用,那就是面孔识别。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即使环境、角度、表情有所不同,我们也能立刻认出眼前的这个人是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运用得如此熟练,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不幸的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无法正常地运用这种能力,他们就是脸盲症(prosopagnosia)患者。 脸盲症患者的大脑无法正常加工看到的面孔,从中识别出对方的身份。即使你和他们待上一整天,转过天来,他们仍然认不出你的脸;哪怕是认识很久的人,甚至是自己孩子的面孔,在他们的眼中依然非常陌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脸盲症患者大卫·罗杰·费恩这样写道:“这就像问一个盲人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感觉,或者问一个聋人听不见声音是什么感觉一样;我想象不出,每个人都有一张独特的面孔,这样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1] 一般来讲,脸盲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性脸盲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这类患者原本拥有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但因为某些后天因素,导致与面孔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受到损伤,就出现了脸盲症的症状。面孔加工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需要由多个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协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中枢之一是横跨大脑颞叶和枕叶的梭状回(fusiform gyrus)。许多获得性脸盲症患者之所以发病,正是由于中风、外伤等原因,伤及了这个区域,导致其无法正常运作。 相比之下,对于另一种脸盲症——发展性脸盲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我们的了解就更加有限了。与获得性脸盲症不同,这类脸盲症患者一生下来就缺乏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不过,由于脸盲症缺乏成熟的诊断标准,以及代偿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患者直到多年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根据近期的一些调查研究,在人群中发展性脸盲症患者的比例可能高达 2.5%-2.9%[2][3]。影星布拉德·皮特、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以及物理学家保尔·狄拉克,都是发展性脸盲症的著名案例[4]。

社会互动理论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