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2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一、基础部分(12分,每小题2分)

1.给加点字注音。

模棱两可()臭名昭著()恍惚()瓦垄()不可逾越()千篇一律()轮廓()廊庑()答案: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散漫零乱拆除尴尬眼花缭乱

B.左睇右盼恢谐枯燥精神恍惚

.荒谬绝伦昭著诀窍疏疏落落 D.悠然自得清幽雕饰丰富多采

答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___________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

(2)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___________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但在重复之中又___________相应的变化。

(3)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___________之一。

A.持续几乎给以特征

B.连续简直给予特征

.持续几乎给予特点 D.持续简直给以特点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震动全国的“三家村”大冤案中,惨遭迫害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位同志写作的《三家村札记》同广大读者重新见面了。

B.虽然汉语对于外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但是数目也还是可观的。

.今年全公司要继续走“少投入、多产出;以适用技术服务于农”的路子。

D.省委负责同志向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介绍了我省明年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B.宇宙的膨胀因为如此均匀,所以人们可按照一个单独的数,即两个星系间的距离描述它。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园林建筑与诗、绘画等艺

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D.许多人不喜欢人择原理,由于它似乎太倚重于我们自身的存在。

答案:A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也不迟。

B.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D.在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

答案:B

二、阅读部分(38分)

(一)阅读下,完成7—10题。(12分,每小题3分)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

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7.第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颐和园的长廓,是千篇一律的典型作品。

8.“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中的“特殊感受”指什么?

答案:整齐和谐的美感。

9.“那长廊将成何景象”一句中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混乱不堪。

10.第二自然段引出有人的提问,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从“大同小异”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千篇一律”的审美规律。

(二)阅读下,完成11—14题。(18分)

建筑的阅读(节录)

对于大多数学家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阅读。大的

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与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其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的所指。

建筑与学的想象——

建筑师和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学家,为人类的历史化遗产留下灿烂的宏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学的语言——

一部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

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艾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艾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艾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的贫乏;青砖筑成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1.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6分)

(1)构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构思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2)创作都依靠想象产生灵感。

(3)“都以特有的语言方式表达内心情感”或“都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大意对即可。)

12.第五段中说“建筑师和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想象是建筑师和学家生命中的‘酶’”,分别说明这两个比喻在中的含意。(4分)

(1)“建筑师和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是建筑师和学家生命中的‘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者都离不开想象。

(2)想象在两者艺术生命中的意义(或“作用”“价值”等)。

13.填空。(4分)

本认为建筑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艾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中的语言回答。)

“长城”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中的语言回答。)

答案:表达建筑创意的“特有语言”或“将各种建筑材料加以结合、结构并赋予某种思想的方式(工具等)”“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或“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只要有上述一点即可)。“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14.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学家‘批’建筑物”,是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壮观揭露秦始皇的暴政。

B.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窑洞以黄土作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的贫乏。

D.“‘想象’应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泉。

E.作者善于运用形象而富有色彩的语言表达思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F.本论述了建筑与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要像欣赏学的美一样去发现建筑的美。

答案:A

(三)阅读下,完成15—18题。(8分,每小题2分)

什么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以前讲过,简单地说就是,现代科学技术要分成八个大部门,它们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和学艺术的理论科学。这就把以前常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大部门扩展到八个!我又认为部门之分并不在于学科研究对象之不同,而在于研究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象只有一个,即整个客观世界,人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什么不同角度呢?自然科学用的角度是物质运动;社会科学用的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数学科学用的角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质和量互变;系统科学用的角度是系统或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思维科学用的角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体科学用的角度是以人体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军事科学用的角度是集团之间的斗争;学艺术的理论科学用的角度是美。也许有同志会问:怎么社会科学也是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呢?是的,整个客观世界:人的活动已涉及整个地球,地球的上空,现在已扩大到太阳系,将还要扩展。又有同志会问:学艺术的理论科学也研究整个客观世界吗?是的,因为美与丑是无所不在的呀。

从每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门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都有一架桥梁,我认为从自然科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引出的桥梁是历史唯

物主义,数学科学的是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是系统论(有别于“一般系统论”,也有别于“三论”),思维科学的是认识论,人体科学的是人天观,军事科学的是军事哲学,学艺术的理论科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是美学。八架桥梁和一个核心,又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了结构了,分了三层了。

15.作者之所以把现代科学技术分成若干部门,原因在于()

A.学科研究对象不同

B.总体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D.学科研究的内容不同

答案:

16.以下看法哪一项不是作者的观点()

A.军事科学就是军事哲学。

B.社会科学是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思维科学是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D.美与丑是无所不在的。

答案:A

1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层次关系是()

A.三者在同一个层次。

B.前者在一个层次,后两者在另一个层次。

.前者在第一层次,后两者在第二层次。 D.前两者在一

个层次,末者在另一个层次。

答案:B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总的说为两大部门,扩展开为八个小部门。

B.第一段末用了两个设问句,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内容的异同点而言的。

.现代科学技术八个部门的共同点是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即整个客观世界。

D.第二段末的“分了三层”依次是:八架桥梁、一个核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答案: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 同步测试(9)摩擦力

摩擦力 1、关于摩擦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两物体之间有压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D.两物体之间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压力 2、关于摩擦力,有人总结了“四条不一定”,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 C.受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或运动 D.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在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李好同学奋力拼搏,勇夺男子100m 冠军,以下两图为该同学奔跑途中的两个瞬间,用12f f 、分别表示该同学在图甲、乙两瞬间所受到的摩擦力,则关于12f f 、的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1f 向后,2f 向后 B.1f 向前,2f 向前 C.1f 向前,2f 向后 D.1f 向后,2f 向前 4、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 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5、如图所示,物体P 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左边用一根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物体静止时弹簧的长度小于原长。若用一个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 向右拉P,直到拉动,那么在P 被拉动之前的过程中,弹簧对P 的弹力T F .的大小和地面对P 的摩擦力f F 的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弹簧对P 的弹力T F 始终增大,地面对P 的摩擦力始终减小

B.弹簧对P 的弹力T F 保持不变,地面对P 的摩擦力始终增大 C.弹簧对P 的弹力T F 保持不变,地面对P 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D.弹簧对P 的弹力T F 先不变后增大,地面对P 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6、如图所示,A 为长木板,在水平面以速度1v 向右运动,物块B 在木板A 的上面以速度2v 向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是12v v =,A B 、之间无滑动摩擦力 B.若是12v v >,A 受到了B 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C.若是12 v v <,B 受到了A 所施加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D.若是12v v >,B 受到了A 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7、水平桌面上,重300 N 的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最大静摩擦力为33 N( ) A.当用15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5 N B.当用32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2 N C.当用32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0 N D.当用60 N 的水平拉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30 N 8、如图所示,在粗糙的斜面上,一木块受平行于斜面向上且从零逐渐增大的力F 的作用,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关于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上 B .摩擦力的方向可能先沿斜面向上、后沿斜面向下 C .摩擦力逐渐变大 D .摩擦力可能先变小后变大 9、在水平路面上,一辆卡车上放着一只集装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当卡车启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使集装箱随卡车一起运动,方向向前 B.卡车匀速运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使集装箱随卡车一起运动,方向向前 C.当卡车匀速运动时,卡车对集装箱的摩擦力为零 D.当卡车刹车时,卡车对集装箱的静摩擦力为零 10、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被水平推力压着,静止在竖直墙壁上,当推力F 的大小增加到2F 时,则( )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千篇一 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一篇科技论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下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 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 (解说: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明确: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 __国徽和人民 __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2.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 时间与空间持续性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

明确: (1)作者在文中以广博的学识和对传统文化中美感的细腻体察,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阅读这篇课文同样需要读者的慧心、想像和咀嚼,需要教师的提醒和帮助。 (2)关键词是文章主旋律的标志性“音符”,教师对关键词的点拨也就是提要钩玄、理清脉络。 (3)课文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是: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3.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 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7.1《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汽车起动 B .汽车拐弯 C .汽车减速上坡 D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 .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不断改变 B .始终不变 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A .一定吸引地球 B .不一定吸引地球 C .一定不吸引地球 D .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图1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二、填空题 7.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8.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10.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假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11.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12.物体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或者________,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13.气球经吹气后体积变________了;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的长度变________了;用手压馒头,馒头变__________了;这些现象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三、作图题 14.如图2所示,用50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向上拉小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图2图3 15.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物体,在F=4牛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物体同时受到3牛的阻力,画出物体在水平方向受的力的示意图. 四、简答题 16.足球运动员用力踢球,脚也会感到痛,为什么? 17.有人说:“炸弹爆炸说明这一物体本身就具有力,不需要别的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2.C3.D4.D 5.A 6.A 7.桌子、作用、相互的8.支持力,桌子,书.压力,书,桌子9.物体的运动状态,形变.速度大小,速度方向,施加力的作用10.形变,方向11.大小、方向、作用点12.静止运动运动静止改变运动方向13.大、长、形、形状14.如图4所示15.如图5所示

2019届人教版 摩擦力 单元测试

(五)摩擦力 对点训练:对摩擦力的理解 1.(2018·昆山模拟)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B.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 C.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摩擦力 D.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析:选B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如在地面上滑行的物体,地面受到是滑动摩擦力,故A错误;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也可能有摩擦力,比如:在沿着斜向上运动的传送带上与传送带相对静止的物体,故B正确;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之间,接触面不一定粗糙,因此不一定存在着摩擦力,故C错误;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的方向相反,但总是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故D错误。 2.[多选]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把木块放在 水平长木板上,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下轻放一个小纸团,它只能 被指针向左推动。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拉力由零 缓慢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块开始运动前,摩擦力逐渐增大 B.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 C.该实验装置可以记录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 D.木块开始运动前,拉力小于摩擦力 解析:选ABC由题意可知,开始时木块保持不动,木块受静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摩擦力始终等于拉力,故摩擦力大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当拉力增大到某一大小时,木块开始滑动,此时说明木块恰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而由于滑动摩擦力要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木块移动后拉力将减小,根据纸团的位置即可记录下最大静摩擦力,故A、B、C正确,D错误。 对点训练:静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3.(2018·南京期末)为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有关部门规定:对乘坐 轨道交通的乘客所携带的物品实施安全检查。如图所示为乘客在进入 地铁站乘车前,将携带的物品放到以恒定速率运动的水平传送带上, 使物品随传送带一起运动并通过检测仪接受检查时的情景。当乘客将携带的物品轻放在传送带上之后,关于物品受到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物品受到静摩擦力

《力》同步练习及答案

7.1、力 一、填空题(每空5分)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的作用叫做力;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其中一个叫做物体,另一个叫做物体。 2、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3、如图(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发生改变;图(C),主要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4、物体的“形变”是指物体形状的改变,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 。 5、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的同时,脚也感到痛,这一现象说明,使脚感到痛的施力物体是。 6、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对人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7分) 7、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8、人在竖直方向用力提起一个物体时,人对物体施加了一个拉力,物体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 ) A.大小相同 B.方向相同 C.作用点相同 D.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 9、下面几个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发生力的作用 B.发生力的作用时,两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 C.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没有施力物体,物体也能受到力的作用 10、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拨它,使其发生 如图所示的形变,如果F 1=F 3 =F 4 >F 2 ,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的图是()

A 图a和图c B 图b 和图d C 图a和图b D 图 a和图 d 11、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辆小车,小明用6N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 拉力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请在图中作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5分) 1、物体对物体、施力、受力(或填“受力、施力”) 2、 F、牛顿、N 3、运动状态、作用点 4、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足球 6、水、相互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7分) 7、C 8、A 9、B 10、A 11、如图所示

七年级科学下册3.6摩擦力2同步测试新版浙教版2

2 ?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而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A .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 ?人淋浴时穿的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 .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 .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3 ?下列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白行车车闸皮与轮罔之问的摩擦 B .火箭升空时火箭与空气的摩擦 C .圆珠笔的笔珠与纸面之间的摩擦 D .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4. 某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做法 进行了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门用水润湿,水起润滑作用 B .要把拧得很紧的瓶盖打开,在手和瓶盖之问垫一层毛巾,是为 r 减小摩擦 C .雨天,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是由于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力小 D .铅笔芯粉加入到生锈的锁中,起润滑作用 5. 很多动物是“科学应用高手”,它们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具一定科学规律的身体 部位,下列从科学的角度给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壁虎趾上有吸盘,可以增大摩擦 B .泥鳅的体表有黏液,可以减小摩擦 C .斑马身上长满花纹,可以 增大摩擦 D .蚯蚓腹部长有刚毛,呵以增大摩擦 6. 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小超同学利用牙刷做实验,当用力匀速拖动牙刷时,刷毛发生了 如图所示的弯曲,对这个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刷毛弯曲越厉害说明牙刷受到的力越小 B .手的拉力和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不平衡 C .牙刷受到的摩擦力作用在刷毛上 D .从刷毛弯fH1的方向可以判断牙刷受到摩擦力的方向向右 7. 近年来,一些运营者将车辆加长加高、 增大载重量, 致使有些交通拥挤的路段不堪重负, 伤痕累累。交通部门及时出台限制非法加长、 加高车辆的交通规则, 这主要是考虑到下列中 的() 3.6摩擦力⑵ 1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 j '增大摩擦的是 九轮滑楼带有滚轮 B 冰淤路面上划出一道 道榄线 轮胎

人教版运动和力单元同步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小强重力为G,乘坐竖直电梯上楼的过程中,电梯对小强的支持力F随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在电梯中受重力、支持力、绳子拉力3个力的作用 B.在1t到2t时间段,电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2t到3t时间段,小强所受合力为零 D.在整个过程中,小强相对电梯一直静止,所以小强所受合力一直为零 2.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在a处弹簧的弹力最大 B.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C.从a到c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逐渐减小 D.在b处小球受到的弹力与它所受的重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3.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杯子的压力就是杯子的重力 B.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如图所示,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弹簧正上方O点释放一个重为G 的金属小球,下落到A点时与弹簧接触并压缩弹簧至最低点B点,随即被弹簧竖直弹出(整个过程弹簧在弹性范围内)。

A.小球在A点时速度最大 B.小球在B点时受平衡力 C.小球从A点到B位置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 D.小球从A点到B位置做减速运动 5.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B.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N C.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N 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6.下列实例中,属于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是() 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把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使松的锤头紧套在锤柄上 C.拍打衣服时,灰尘脱离衣服 D.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全带 7.将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如果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B.沿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 C.立刻停在空中D.立刻向下加速运动 8.第24届冬奥会将于2022年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如图所示,当运动员穿着滑雪板在水平雪地上进行滑行训练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滑雪板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 B.穿滑雪板是为了减小对雪地的压力 C.雪地对滑雪板的支持力和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 D.滑雪板受到的重力和雪地对滑雪板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9.小明得到一个玩具吹镖(由一个细长筒和金属镖头组成),想试着用它去射地上的目

33摩擦力同步测试

摩擦力?能力测试 A卷 1 ?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 B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 D .静摩擦力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大. 2. 如图1 - 34所示,用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压紧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 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当把水平力增加到2F时,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 A .是原来的2倍. B .是原来的4倍. C.和原来的相等. E1-34 D?是原来的]倍*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由占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N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 .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D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4. 一木块重G=30N 按图1 — 35中四种方法放置时施加的外力分别为 F 仁10N, F2=20N F3=30N, F4=40N 则木块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分别为 2= _______ ,N2= _____ ,N3= ______ N4= _____ . 7777777777 (1) El-35 5.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重 G=200N 的木 块,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卩=0.2,设桌 面对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则分别用水平拉力 F 仁15N F2=30N F3=80N 拉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 f1= ______ , f2= ______ , f3= ______ . 1. 如图1 — 36所示,一个重 G=200N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 2. 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 A 和B 两个物体,A 和B 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 平力F 拉B,而B 仍保持静止(图1 — 37),则此时 A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 F . th 7777777777 间的摩擦因数 卩=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 10N 方向向右的水平力 F 作用,则水平面对 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A .大小是10N,方向向左. C .大小是20N,方向向左. ] B .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D .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G — 7777777777 E1-36 B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 F ,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 . B 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B 和A 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⑷

十九、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2.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抓住脉络,把握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运用工具书,积累下列词语 散漫零乱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悠然自得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左睇右盼荒谬绝伦欲扬先抑杂乱无章 2.通过阅读判断: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7.1《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汽车起动 B .汽车拐弯 C .汽车减速上坡 D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 .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不断改变 B .始终不变 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A .一定吸引地球 B .不一定吸引地球 C .一定不吸引地球 D .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二、填空题 7.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图1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8.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10.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假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11.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12.物体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或者________,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13.气球经吹气后体积变________了;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的长度变________了;用手压馒头,馒头变__________了;这些现象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三、作图题 14.如图2所示,用50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向上拉小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图2图3 15.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物体,在F=4牛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物体同时受到3牛的阻力,画出物体在水平方向受的力的示意图. 四、简答题 16.足球运动员用力踢球,脚也会感到痛,为什么? 17.有人说:“炸弹爆炸说明这一物体本身就具有力,不需要别的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2.C3.D4.D 5.A 6.A 7.桌子、作用、相互的8.支持力,桌子,书.压力,书,桌子9.物体的运动状态,形变.速度大小,速度方向,施加力的作用10.形变,方向11.大小、方向、作用点12.静止运动运动静止改变运动方向13.大、长、形、形状14.如图4所示15.如图5所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测试新版新人教版57

《摩擦力》同步练习 1.假如摩擦力消失了,将会直接导致( ) A.声音不能传播 B.冰块不能漂浮于水面 C.徒手不能爬上直杆 D.电灯通电后不能发光 2.如图所示,穿久了的运动鞋鞋底磨损得厉害,原因是鞋底受到() A.重力 B.摩擦力 C.压力 D.支持力 3.运动鞋底面或汽车轮胎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此特点主要是为了() A.增大摩擦 B.轻便省力C.增大压力 D.节省材料 4.如图所示,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A.旱冰鞋装有轮子 B.给车轴加润滑油 C.轴承中安装钢珠 D.轮胎绕上防滑链 5.超市里小红用15N的力推着重30N的购物车,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购物车受到的摩擦力为N,购物车安装车轮的作用是(选填“增大”或“减小”)摩擦. 6.如图,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当B受到5N的水平拉力时,三个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A与B之间、B与C之间的摩擦力分别为N和N.

7.小李利用图示装置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他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板,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N,在木块上放一重物,重复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拉动木板过程中,木板(受到/不受到)木块的摩擦力. 8.电工常用的老虎钳手柄上套有橡胶套,这是利用了橡胶性能好的特点.橡胶套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来増大摩擦的. 9.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选取三个相同的木块分别放在不同的接触面上,其中甲、乙两图的接触面是相同的木板,丙图的接触面是棉布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运动.根据条件可知,木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由图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关系. (3)若乙装置中,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拉力突然变大,滑动摩擦力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评估此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是.(答出一条即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原文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xx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基础演练 1.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2.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 A、手臂划动的力 B、手臂推水的力 C、水对手臂的推力 D、手和脚拍打水的力 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 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 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 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 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②③④ 4.不同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B、改变物体的形状 C、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D、改变物质的状态 5.在物理学中,力是指。力不能离开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用手向上提水桶,手对水桶有力的作用。其中是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手会感到水桶向下拉手,这里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7.人站在小船上用竹竿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这是为什么? 二、智能应用 1.下列关于力的看法,正确的是() A、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一定有力的作用 C、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D、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2.有下列现象:穿了旱冰鞋的小孩推墙,他由静止向后运动;游泳的人用手向后划水,他会前进。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两个共同的结论: (1)。 (2)。 3.小萍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 整吗?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在下列各题后的横线上填上属于哪种效果(a)手用力捏纸盒,纸盒瘪了:;

摩擦力同步测试题

《摩擦力》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D.在地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一定受摩擦力 2.(2013?东营)下图1所示的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3. 把一个重10N 的木板用4N 的力压在竖直的墙壁上,则墙壁对木板的摩擦力大小是( ) A.6N B.4N C.0N D.10N 4. 一个物体以1m/s 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是40N ,若速度增加到3m/s ,仍在该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为(不计空气阻 ) ( ) A.等于40N B.大于40N C.小于40N D.无法判断 5.无论是木锯还是钢锯,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而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 A .这样使锯齿更锋利 B .这样使锯更受撞击 C .可以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 D .锯用得太久,齿被撞歪 6.如图2所示,两本书的书页交叉叠放在一起后很难拉开,是因为拉 书时书页间会产生较大的( ) A .重力 B .弹力 C .压力 D .摩擦力 7.一个重50N 的木箱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静止不 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 1;当推力为22N 时,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为f 2,则( ) A .f 1=0N ,f 2=22N B .f 1=10N ,f 2=22N C .f 1=50N ,f 2=22N D .f 1=0N ,f 2=50N 8.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 系。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在木块上加放砝码 B .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A. 旱冰鞋上的滑轮 B. 运动鞋底上的花C. 浴室脚垫上的颗粒 D. 雪天轮胎上绕的链条 图 1 图3

高中物理--摩擦力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物理--摩擦力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有人用水平力推木箱,但没推动.其原因是() A. 推力总小于木箱受到的重力 B. 推力总小于木箱受到的支持力 C. 推力总小于木箱受到的摩擦力 D. 推力小于或等于木箱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摩擦力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C. 两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产生说明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D. 具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作用 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与小木块A相连。当用力匀速抽出长 木板B的过程中,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0N,若加速抽出木板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为() A. 一定大于3.0N B. 一定小于3.0N C. 一定等于3.0N D. 一定为零 4.如图所示,一人站在自动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随扶梯斜向上匀速 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

C.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 D. 人受到重力、支持力和与速度方向相同的摩擦力的作用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水平推力F作用于木块上,但未把木块推动,则在选项图中反映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F f随水平推力F变化的关系图线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将一块各侧面粗糙程度都相同的长方体砖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放(甲)、侧 放(乙)或竖放(丙)三种情况下用水平力推它前进,则砖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是() A. F甲>F乙>F丙 B. F乙>F甲>F丙 C. F丙>F乙>F甲 D. F甲=F乙=F丙 7.将质量为1.0kg的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块,拉力从零开始逐渐增 大,木块先静止后相对木板运动,用力传感器采集木块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并用计算机绘制出摩擦力F f随拉力F大小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 0.3 B. 0.5 C. 0.6 D. 1.0 8.如图所示,左右两边对木板所施加压力都等于 F时,夹在板中间的木块静止不动,现在两边 的力都加到2F,那么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将()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阅读答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阅读答案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 B.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 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B.选文第一段中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 《力》同步练习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2.关于力的概念,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 ) A .没有物体就没有力 B .有受力物体时,一定有施力物体 C .有施力物体时,却不一定有受力物体 D .只有一个物体时,不会有力 3.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汽车起动 B .汽车拐弯 C .汽车减速上坡 D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 4.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B .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D .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5.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 ) A .不断改变 B .始终不变 C .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 D .无法确定 6.一只成熟的苹果,由于受地球的吸引而从树上落到地面,在此过程中苹果 ( ) A .一定吸引地球 B .不一定吸引地球 C .一定不吸引地球 D .无法确定是否吸引地球 二、填空题 7.用手拍桌子,桌子受到手施加给它的力,同时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手受到了 ____________图1 人对跳板的压力 手对弓的拉力 手对弹簧的拉力 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A B C D

的作用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8.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________. 9.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的改变或运动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 10.人拉弹簧,拉力使弹簧发生了,守门员把飞向球门的球踢回去,假设球来去的速度大小不变,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 11.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12.物体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或者________,都是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13.气球经吹气后体积变________了;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的长度变________了;用手压馒头,馒头变__________了;这些现象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三、作图题 14.如图2所示,用50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向上拉小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图2图3 15.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物体,在F=4牛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物体同时受到3牛的阻力,画出物体在水平方向受的力的示意图. 四、简答题 16.足球运动员用力踢球,脚也会感到痛,为什么? 17.有人说:“炸弹爆炸说明这一物体本身就具有力,不需要别的物体的作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2.C3.D4.D 5.A 6.A 7.桌子、作用、相互的8.支持力,桌子,书.压力,书,桌子9.物体的运动状态,形变.速度大小,速度方向,施加力的作用10.形变,方向11.大小、方向、作用点12.静止 运动 运动 静止 改变运动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