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已有50多年历史,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与完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随着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出发, 论述其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涵,发展,问题,完善

目录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1)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1)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征 (1)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2)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 (3)

(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缺陷 (4)

(三)人大议事公开存在不足 (5)

(四)人大监督力度不足,缺乏实效 (6)

四、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议 (7)

(一)改革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7)

(二)推进人大议事的公开化 (8)

(三)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强化监督实效 (9)

五、结束语 (11)

六、参考文献 (11)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涵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不仅包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的有关制度,而且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基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称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国国家政权的本质直接联系在一起,二是我国国家政权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特征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也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特征。如果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会议,就不能称为人民代表大会。这种选举,实质是一种委托,即把本来属于人民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由这些代表,代表他们去行使国家权力。可见,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它表明了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渊源,即这种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可以依照法定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一条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立法权、监督权、决定重大事项权、选举和任免权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权力由它自己行使,同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把人民委托给它的一部分权力授予由它产生的政府、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等。这些国家机关决不能脱离或者违背人

民代表大会的意志而进行活动。

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条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实行适当分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和一定的指导关系(主要指选举工作)。国务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领导关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地方必须遵照执行,同时给地方以充分自主权。这样,既有利于

统一领导,又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

决定问题。宪法规定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全国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地方性的重大问题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而不是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决定。这样就能够使国家的权力最终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为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会议规则和工作制度,这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于革命烽火之中,是人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讲到了江西苏区的代表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召开的“三三制”的参议会,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召开的区、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定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国初期采取:在中央,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地方,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痛定思痛,深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于是团结一心,致力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健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近25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在通过修宪决议的同时,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同时通过了新的组织法。宪法和组织法有许多规定使人大制度进一步完善。

1987年,制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1989年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1992年又制定了人民代表法。

2004年3月,十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25条,在原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的规定中增加了“特别行政区”。据此,宪法确认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部分,显示全国人大的代表性更为广泛更为完善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0年来的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现状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隆重

开幕。这次会议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根据宪法,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我国人大制度的正式建立。从那个时候算起,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近60年的历程了。60年的历程很不平凡。虽然有过挫折,但总的是向前发展的。特别是从上世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前三部宪法相比,现行宪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宪法恢复了1954年宪法规定的全国人大在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方面的职权,并完善了宪法修改的程序。现行宪法首次提出“基本法律”与“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的概念,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职权进行了划分。

第二、现行宪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在广义立法职权方面,现行宪法继承了1978年宪法规定的宪法解释的职权,以及前三部宪法都规定的法律解释权,但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对于狭义的立法权,把前三部宪法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法令的权力修改为“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在对政府的监督权方面,现行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在现行宪法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不是通过宪法修改,而是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法律的制定获得发展的。

1982年12月10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新增了全国人大有关提案权、罢免权和质询权的具体程序;新增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提案权和质询权的程序;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权作了全面规定。

1987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质询权的对象扩展到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并增加了有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的规定。

1989年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对于全国人大会议的法定出席人数作了规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始得举行。 1979年通过并经历1982、1986和1995年三次修改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较大发展,完善了有关一般议案提案权、候选人的提名、选举其他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罢免案、质询案的具体程序;新增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的职权。

1999年通过的立法法对我国人大制度作了较大发展,这表现在:列举了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这是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主体之间立法权力的具体配置,是中国宪政发展的一大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为依法行政奠定了基础;对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对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冲突的解决原则作了规定。

我国将会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之全面符合现代民主原则的要求;从而取代美国模式,成为日后世界各国民主建制的首选。

(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存在缺陷

选举制度关系人大代表的产生,是人大制度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其在现实操作中却存在一些问题。1、选举缺乏公正和平等的竞争。当前选举制度存在着选举缺少平等竞争甚至存在民主选举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候选人的产生方式不够民主,更多体现的是少数领导者的意图;差额选举特别是正职领导人的差额选举没有得到落实,选举还缺乏竞争性,选举人选择余地太小:党组织对候选人的介纪过于简单,候选人缺少自我展示的舞台,代表很难鉴别,投票往往变成一种盲目服从组织意图的例行公事。

2、直接选举程度低。在我国,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人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由同级人大代表选举。我国采用这种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法是我国特妹国情的产物,主要是考虑到我国选举制度还不成熟,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完全直接选举还难以普遍采用。直接选举程度不高直接影响选举的公正性和民主性,由于直接选举更能有效地制约强势组织对选举的控制,也更能反映真实的民意。而间接选举存在着不能全面、正确表达选民意愿,甚至有歪曲选民意志的情况,同时,多层次的间接选举,模糊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责任关系。

(三)人大议事公开存在不足

人大议事公开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人大议事公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但与人大制度性质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从理念上看,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大议事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宪法法律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议事公开的原则。在实践中对议事公开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2、从内容上看,不够全面和明确。会议文件没有全部公开,预算案只能在通过后公布部分重要数据,审计报告各地公布的情况不平衡。会议议事记录和会议表决票数等基本没有公开。公民旁听内容过于程序化和形式化,群众参与不够,并且局限于人大常委会的全体会议。

3、从方式上看,基本上以会后公布为主,会前公布、过程公布不够。立法听证、监督听证、公民座谈会等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且过多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缺乏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会议对媒体并没有完全开放,新闻宣传存在诸多“纪律”。

4、从制度上看,缺乏法律规定和机制保障。公开的范围、保密的内容、公开的程序等方面,都缺乏制度规定,导致一些具体要求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落实。公开后的配套措施,如言论免责、应急机制等都比较缺乏。

5、从保障上看,目前设区的市以上人大大多设置了新闻宣传工作机构,但主要从事媒体联络,缺乏对议事公开的重视,且经费、人员、技术等保障上面也不够有力。

总的看,目前人大议事公开不全面、不彻底、不规范,亟待改进。

(四)人大监督力度不足,缺乏实效

监督制度关系人大制度施行的有效性,关乎能否真正实现人民民主。然而现行人大监督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监督的观念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真正从国家政治制度的角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认识人大监督权和监督工作,无论从监督者还是被监督者来说,都存在着意识弱化的问题。一些被监督者还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在行为上还有时规避人大监督。有的认为人大的监督是例行公事,对人大开展的监督活动不屑一顾;有的认为人大监督是挑刺,是对其工作的否定,因此对人大提出的意见、建议听之任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大让其汇报工作不到场,人大评议其工作不参加的现象。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动监督的意识也不强,在具体实施监督时放不开手脚,思想不够解放,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人大在开展监督工作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还存在“党委不点头,不能监督;政府不高兴,不敢监督;遇到疑难问题,不会监督”的苦恼;有的抱着做“老好人”的态度,担心认真监督搞僵了关系,怕得罪人;有的怕越权、怕麻烦,往往从支持配合方面考虑多,从监督制约方面考虑少,使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监督的体制问题

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部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致使人大的监督工作与现行体制有些不太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监督职能的发挥。

人大与党委的关系。人大的监督对象是“一府两院”,不包括党委。但是现实中,由于党政职能尚未真正分开,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作出决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对这种党委行为和政府行为共为一体的做法,人大难以监督。

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人大监督的同级地方政府,不仅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执行上级人民政府的决定。人民法院也要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上级人民法院有权改变下级人民法院的裁判。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级人民检察院也存在着行政服从的管理关系。这种现存的纵向领导和监督体制,给人大监督带来一定的难题。

3、监督的能力问题

人大监督的对象是政府及其部门、法院和检察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加快,人大的监督任务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