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的、现实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些则是消极的、负面的。就业环境是一种社会存在。毕业生在择业前正确认识并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寻找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有助于帮助毕业生制订出符合社会实际的择业目标。

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有活力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顺利、合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并且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带来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知识不但在这场革命中成为经济的直接驱动力,而且掀开了新时代的篇章。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变迁,科技经济日趋全球化;3、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4、各国更加重视知识人才及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5、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迅速更新变化,知识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至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地区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多级技术水平并存,企业制度处于调整变革之中,产业结构处于大的变动之中,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要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知识型经济在产业经济的增长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2、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3、知识经济将促进企业重构;4、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产业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2、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3、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

4、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按以下发展战略进行。(1)加快创建完全基于知识的产业———第四产业这里所指的第四产业指完全基于知识生产、传输和直接商品化的产业,不包括知识密集度很高的制造业,如信息设备制造等。在知识经济下,研究与开发(R&D)将成为全社会的系统产业。这在发达国家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除了以企业为市场主体的R&D活动以外,市场将出现以研究机构和中试基地为主要形式的产业R&D服务公司。教育成为具有经济活动性质的产业,将成为一种投资和消费活动,是知识的继承、传递、扩散及进化的主要途径。除义务教育外,相当部分的教育机构将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独立法人,其行为受市场营销毕业论文规律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引导;信息服务业,包括知识、信息的传输———通信,知识的社会分布调整———咨询,知识的载体优化调整———猎头(人力资源中介代理),是知识经济中最活跃、产出最丰富、改变社会最剧烈的因素。此外,知识经济中的重要工具性产业,如计算机软件业、科学学或技术学、智能开发等,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指导性行业。目前,我国电信业、软件信息业、人才交流市场的快速发展印证了以上的观点。(2)在制造业中大力培植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传统第二产业中的一部分行

业将会被淘汰,而知识密集度较高的那部分制造业将成为朝阳行业。随着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在第二产业或制造业中还将激发出许多新兴的产业,如微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芯片技术、基因工程、遗传改良、人脑开发等。这些新兴产业均是21世纪先导性的产业。目前,我国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3)强化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传统产业永远不会消失,运用知识手段使其升级换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是改变传统产业的重要环节。纺织、机械、石化、冶金等行业将出现自动化的大革命,精确的机器人或机械手将代替大量的劳动力,机电一体化、模糊控制、数字化技术将使传统产业产出效率提高,质量更好。另外,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在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业产业知识的密集度和知识的产业化程度。目前,我国纺织、煤炭、机械、化工、冶金、军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经济基础较好,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总结出一个规律:区域经济的初始发展决定于自然资源的分布、集中经济的水平和交通运输的成本三个方面。随着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变化,后续的发展变化将更多地依赖于区域间的比较优势趋动,这包括自然差异、人文差异、经济差异和组织体制差异等所构成的比较优势的不同。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区域发展中的特征:由于通信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知识尤其是新的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区域的人为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1、知识一经产生,即可不花费或少花费成本为大众所了解和利用,因此,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依存性得到加强;2、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支柱产业和完全基于知识的第四产业,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主要依托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拉开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各区域如何选择适合本区

域资源条件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新兴产业;3、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不同,知识经济更依重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四、知识经济与就业革命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方面使知识密集型的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使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一场西方社会日益引入关注的就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的“缩小”,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革命。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量也将相应减少,从而形成一部分劳动者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上随时都会有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劳动者被淘汰或为寻求更理想职业的劳动者主动辞职,拥有新技术的劳动者被吸收。因此,失业是技术构成提高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现阶段出现的严重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上述的两个原因,也有因历史上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广就业、低效率”政策而造成的隐性失业问题,还有乡镇企业发展对城市企业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证明,随着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就业结构必将发生重大调整与更替。据法国学者高兹的统计,在1975年至1986年12年间,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业工作已在几个欧洲国家消失。又据美国《民族周刊》报道,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现有的1.24亿个工作中有0.9亿个将被自动化系统所代替。在这场跨世纪的劳动革命中,尤其是在制造业,电脑、机器人、电信设备与其他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人的位置。在2l世纪的前25年里,装配线上的蓝领工人将几乎消失。美国学者乔治预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甚至更少。同时由于办公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0%减少到20%。其余80%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知识型人员组成,包括教授、经理人员、科学家、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教育工作者、掌握技术的制造人员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表明,知识经济时代依靠智能从事知

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越来越占据有利地位,并取得80%以上的份额。1970年至1990年间,尽管经合组织成员国制造业中的失业状况持续恶化,而知识型、技术型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受到影响。在这一时期,具有较低或中等教育程度者的平均失业率达到10.5%,而具有大学教育程度者的失业率只有3.8%。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工业化时期的主导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大规模流动,采掘、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人数持续减少,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的就业率持续增长。如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成倍增加,计算机的设计、制造、维修、操作、网络、管理、电子报刊编辑、现代化办公室工作人员供不应求。金融、娱乐、保健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性行业的就业机会也被大量创造出来。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是主导就业领域,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就业者成为劳动大军中的主流,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知识经济将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1997年美国高科技行业创造了24万个就业机会,印度软件业创造了76万个就业机会,而我国的国家级和地方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已提供了200万个以上就业机会。由于目前发展的只是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科技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仍然有限。如果各种高科技产业全面发展,再加上高科技产业就业岗位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则提供的就业机会会相当可观。

五、知识经济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

与传统的工业、农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土地为主要资本;工业经济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货币为主要资本。因此,知识经济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以知识、智力为主要的资本,知识资本也就成为知识经济主导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在一些高科技企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知识已经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是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比尔·盖茨靠自己的知识构筑了一个强大的微软王国,美国靠知识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已经形成相当的气候。我国一批迅速崛起的高科技企

业充分发挥和利用了知识资本,获得了成长的巨大动力和竞争力,就是很好的证明。

知识经济呼唤新型知识型劳动力。这种新型知识型劳动力应该是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知自己的就业岗位,而且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知识积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定位。同时,新型知识型劳动力应该是智力型人才,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并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再更好地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这种对智力资源的拥有是新型知识型劳动力最宝贵的资本。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对事物主动进行思考的质疑能力;2、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3、从无际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知识的选择能力;4、将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5、组织和协作能力;6、学习、阅读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并查找文献资料以及在因特网查阅信息的能力;7、继续学习、自我发展能力;8、开拓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培养质量,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博士生培养水平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差距。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正逐步改革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所形成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和人的智能开发的要求。教育创新包括从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到教育的时间和教育的空间等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管理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应将教育的时间从学校延伸到整个人生,使人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六、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虽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最终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虽然毕业生有自主择业的权力,但不是说,就业政策就失去了导向、调控、约束的功能。用人单位有自主用工的权力。因此毕业生自主择业不是毕业生的一厢情愿或随心所欲。双向选择是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选择的双方不是谁必须服从谁的问题,而是双方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基础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因此,双向选择体现毕业生就业中的更本质的关系。既然是契约关系,就摆脱不了政策的导向、调控和约束。比如,挑选毕业生单位的劳动用工政策、吸引人才的政策,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进入控制政策,都将对毕业生择业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还要看到,有些约束性的政策不是在择业期才体现出来而是在招生时

和培养过程中就形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比如对委托培养生、定向培养生以及享受专业奖学金的学生的政策等,它直接制约着择业者的择业行为。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流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反映到职业的经济地位和行业的经济状况上。近几年IT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直线上升,需求数量大幅上升,质量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专业与需求,层次与需求的失衡现象。由于学校培养周期与社会需求变化的频率非同步发生,学校针对社会需求的调适往往是滞后以致错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认识客观经济环境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环境的不利因素,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二)个体成长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成长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气氛

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欧,从1951年开始,采用谈话、测验和了解个人生活史等方法来研究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个人发展史及其人格特征,发现他们早期所受的不同养育方式的教育,影响其追求的职业类型以及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可能达到的水平。罗欧把家庭抚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情感关注型、回避型、接受型。情感关注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溺爱型和严格型两种。溺爱型父母对子女娇养,他们充分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鼓励其依赖和限制其探索行为,把子女看作或设想为“天才”;严格型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通常按完美的计划对其严格训练,激励子女的成就感。回避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拒绝型和疏忽型。拒绝型的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要是关心的,但对其内在的情感要求不能满足;疏忽型的父母,在一定的限度内忽视子女生理的要求。接受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随意接受型和抚爱接受型。随意接受型的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接受具有随意的性质;抚爱接受型的父母不干涉而且促进儿童的才能和独立性的发展。在职业选择上,在情感关注型家庭中成长的人,没有形成自我集中的人,经常意识到别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类人往往需要定向于人的工作;在回避型家庭中成长的人,可能发展到一种对别人强烈的防御意识,他们可能不愿与人打交道,往往需要定向于物的工作;在接受型家庭中成长的人,可能定向于人,也可能定向于物。罗欧的观点,虽然是以杰出人才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具有不完整性,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爱好、兴趣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由于多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期望同城市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大学前的教育所形成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变。

从大学教育来看,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专业的逻辑起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问题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如果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的范围就相对宽广。因此,高校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对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适应能力。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不强、组织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认识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提高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参谋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

1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服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舆论有关。社会舆论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和热门话题;反过来,舆论"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父母及亲友的意见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赖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允许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去向。

3老师的参谋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改变了前种模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

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4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合理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虽然在择业问题上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应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判断,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作为女毕业生,也应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挑战。当然,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对女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乃至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法制建设发展方向,寻求各种发展机会。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就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影响人们行为、欲望的基本因素。它主要包括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力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价值观念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所左右的。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其实

就是认可、接受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过程。社会价值观念正是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政治制度和氛围 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和了解影响职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助于我们 个人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取得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 2.突破生活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汇编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中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后,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及教育部号召,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长达十几年的扩招长征行程中:文化底蕴方面,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升,高龄大学毕业生已见怪不怪;政治方面,国家公务员、政府官方人员,文聘最低限度——大学文聘;经济方面,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文聘是衡量一个职员合格的重要标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高校扩招也不例外。其中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40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377.47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447.79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12.0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3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75.4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08.2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24.7万人。 毕业时间(年)人数(万)待业人数(万)就业率(%)2001 115 34 70 2002 145 37 74 2003 212 52 75 2004 280 69 75 2005 340 79 76 2006 377 91 77 2007 447 145 70

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分析各种外部及内部因素,搞清楚大学生所面临的现状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问题。首先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此进行探讨。 一、优势 1、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较广 大学生同社会上的其他人相比,具有本科或研究生程度的文化水平,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事物的领悟能力较高,有些东西一点就通。 2、国家政策 国家就业政策越来越开放,每个人都存在着自我的发展机会 3、学校后盾的支持 一方面,我校与社会联系广泛,学校本身的名誉的影响力,可以受到社会的公认,借助学校的影响力,大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得到保障。 4、年轻活跃,有颗奋斗的心 我们大学生年纪轻,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俱进,富有激情和创造力,敢想敢做,敢于竞争、敢于追求,这有助于在求职时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 5、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是网络的天下,我们运用IT技术能力强,能够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比如58同城的全职兼职招聘信息等。并且善于分析信息,对信息的应用能力较强。 6、我校注重“两强”人才培养 我校已形成“培养奉献和创新精神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全面的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考虑,坚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我校学生发展为社会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劣势 1、一直在学校,缺少社会经验 由于自己刚进入大三,还有一年才毕业,也没有进入社会,不懂社会的复杂性,缺少社会经验。 2、大学生心思单纯,容易轻信他人 3、教育模式老套,知识更新较快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块,而我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僵化,教材更新不及,对学生的要求比较基本,培育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4、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我们在校学的知识有很多是过时的,且偏重理论方面,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机会 1、毕业前很多公司会来我校进行招聘比如链家地产这对在校大学生是个很大的就业机会。 2、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3、大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有一定的自主权,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 4、社会中企业不断需要招收新人,就业时就有更多的选择,在创业方面有更大的空间。 5、我校对毕业生的实习安排,学生可自主选择。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X年与201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

率211院校为93%、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1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 201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09-2 姓名:郭清华 学号:310910010216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马海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2012年05月24日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多方面调查研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供需差: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1.2 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1.4 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假招聘: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13414521228034041349555961163001002003004005006007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预估)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当前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据调查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 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 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竞争主要力量 1 、在竞争对手中争取有利位置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三个:研究生、留学生、寻找职业的经验丰富者。 (1 )随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相比较而言,用人单位对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大学生的需求量将会更大。 (2)与上述三个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等求职要求更低,更容易让用人单位接受。 (3)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社会舆论向大学生倾斜。 2、新加入者的威胁 (1)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如下是近几年来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示意图:(单位:万人) 随着每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今后每年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都会大规模增加,与此相伴随的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3、用人单位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1)为获得职位,大学生应聘时对用人单位的要求降低。 (2)用人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对大学生所提出的待遇要求及其他要求进行讨价还价。 (3)用人单位将制定一些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标准通常用来决定求职者是否能被录用。 4、高校讨价还价的能力 (1)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大学依然是绝大多数高中生的选择。 (2)一、二、三类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力也不同。 5、替代者的威胁 研究生、留学生、寻找职业的经验丰富者的增加扩大了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获得工作,大学生不得不努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降低自己的求职要求,与研究生、留学生、寻找职业的经验丰富者竞争,最终受益的将会用人单位。 二、竞争反映总况 三、环境监测与预测 1、经济环境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类别 就业形势 相对竞争优势 相对竞争劣势 大学生 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情形,每年待业人数都在增加 对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相关要求较低 实践经验太少; 眼界比较狭隘 研究生 研究生就业形势大不如 前 专业素质较高 实践经验太少;对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相关要求较高 留学生 09年发生经济危机后,国外经济不景气,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国外找不到就业机会 见识比较广,对海外环境,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比较了解 实践经验太少;对企业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相关要求较高;对中国现阶段的一些体制不太适应; 寻找职业的 经验丰富者 从业经验丰富 缺乏创新意识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时间:2016-08-30 来源:阳光美文网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6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关键词:复杂而艰巨,仍难好转 又是“最难就业季”,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多难? 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 月末,2016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渐入尾声。比起大型招聘会,这场招聘会规模显得小了不少。80家公司的招聘窗位依序隔出的通道中,摩肩接踵的应聘者似乎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论男女,显然都经过了一番精心打扮,以使自己更富职场气质。在与招聘方的礼貌克制交谈之中,应聘者们仍有一些相似的复杂情感:急切、倦怠,期待中掺杂着焦虑。

就业难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以前老师老说我们专业工作难找,我想能有多难呢?但是就真的难到了这个地步,你不体验根本没法理解。”聂少卿说。他就读的专业是安全生产,如果毕业对口就业,则负责大型施工企业、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等企业的安全生产。但最近两年来,受“去产能”等宏观政策影响,相关职位需求人大幅减少、就业紧张。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城市选择取向调查: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变热门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学院名称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李丹 学生学号201210040313 任课教师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5 年07月03日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连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外,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在职业初期的发展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策略,这样方能在职业发展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分析: 张小帅(化名),男,河南某学院英语专业大专毕业4年,在4个不同的城市换了5份工作,从事过医药销售、保险、教师等职业。目前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 学生分析:这是一个大学生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导致职业发展混乱的典型案例。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一定要有一个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在职业发展上,没有计划其实就是正在计划失败! 职业规划师首先分析了张小帅过往的职业经历。由于在职业初期缺乏规划,跳槽过于随意和频繁,这导致了他的内职业生涯缺乏积累。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指出: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内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而相对应的外职业生涯则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直接决定和制约了外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像张小帅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片面追求高薪、好职位、好环境等外职业生涯,而是要在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前提下去可持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能力等内职业生涯要素。脱离了内职业生涯去发展外职业生涯就像水中捞月一样不切实际。 接着从性格类型分析结果上看,张小帅的性格类型是内向、感觉、情感、判断型,这种性格类型的特点是比较细心、感情丰富,同时有管理方面的潜力。

较适合从事、也能让他有满足感的工作是掌握一项技能去帮助和服务别人,如教师、客户、销售、外贸等。 其实,张小帅从事过的教师这个职业从职业性格类型分析上看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职业规划师不仅要考虑当事人的性格因素,还要综合考虑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因素。从测评结果和自述的情况上看,张小帅是一个企图心很强的人,他希望自己能拥有很多的财富从而让社会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从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上看,他的职业兴趣类型是事业型,适合从事的典型职业有:推销员、销售经理、企业家、政治家等。这样看来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无法长久地引发张小帅内心的激情和驱动力。 另外,从个人优、劣势分析和职业竞争力上来讲,张小帅目前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他所学的英语专业和一口流利的口语,但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历社会当中,他仅有的大专学历又成为了劣势。另外,过往频繁跳槽的经历也会成为他在面试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硬伤。所有的跳槽从经济学上讲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跳槽后你损失的可能是经验的积累、企业已有的信任度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最终,在综合分析了张小帅的自身情况、行业职业信息,以及各地区职场的比较优势之后,在职业规划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张小帅自己悟出了结论:即到江浙沿海外贸活动频繁的二线、三线城市开始从事外贸工作。在这些地方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较大,以他的英语专业和口语优势比较容易切入。具体的发展策略是先考取外贸单证资格从外贸的跟单开始做,熟悉流程和产品后再转成外贸业务。在工作5-8年积累了一定的外贸客户、人脉、经验基础,自身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自我创业。但是在这之前一旦选定了行业和企业就不要随意变动,要沉下心来、排除干扰,一心一意地在外贸领域积累自己的内职业生涯。

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内容简介: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 得到一定好转。因此,研究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帮助大学生们认清客观 状况,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政策等环境分析,也找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道路曲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得多。”的确,据统计,2010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是650万--700万人次,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 虽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减少了一成,并且外企们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09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10%--15%。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二)、2010年大学生就业前途光明 1、2010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将加大劳动力需求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房价得到有效抑制;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摘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前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

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 1_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5_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6_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发布 b 就业心理咨询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一、弱势因素分析 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 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 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有着结构性矛盾。很多毕业生在 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度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 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 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有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 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水平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 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水平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 构性矛盾。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升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 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 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 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 务形式单调,服务水准浅等,导致在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水准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3.学生就业观点需要转 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有就业观点 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点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另外,因为传统观点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 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我们在对黑龙江省37所高校就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分析报告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调研报告 学校:洛阳师范学院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杨宇阁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 (3)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3)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3) 2.3调查的目的 (3) 2.4问卷调查的结果 (3) 2.5调查结论 (5)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 (7) 3.1大学生就业现状认知与分析 (7) 3.1.1大学生就业形势 (7) 3.1.2 13、14年的就业率分析 (8) 3.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8) 3.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9) 3.3.1工作岗位的选择 (9) 3.3.2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 (9) 3.3.3去基层工作意愿趋势 (10) 3.4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分析 (10) 3.5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11) 3.6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1) 3.7大学生期望月薪 (12)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13) 4.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3) 4.1.1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3) 4.1.2就业容量小,就业人数多 (13) 4.1.3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13) 4.1.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14) 4.1.6就业制度上存在障碍 (15) 4.1.7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关注意识不强 (15) 4.2大学生就业建议 (15) 4.2.1学生层面 (16) 4.2.2学校方面 (17) 4.2.3企业方面 (18) 4.2.4政府方面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