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问祖大槐树

寻根问祖大槐树

寻根问祖大槐树
寻根问祖大槐树

寻根问祖大槐树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在我儿时刚记事儿的时候,就听村子里的老年人唱过这首歌,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音犹在耳,回忆起来倍感沧桑和悲怆。六百多年的历史,留给国人多少的思乡之幽情,只有苍天可鉴,大地为证。几百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将大槐树忘记,相反的年年到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当年的大槐树在几百年的沧桑中已化为尘土,但她留给华夏子孙的那份难舍难忘的故乡深情,却世世代代扎根在每个移民后裔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电视连续剧《大槐树》,深情而细致地演绎了六百年前的那段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古老的年代,穷苦贫困的几百万人,徒步从故乡的热土走了出来,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永远没有回去,想想那是何等的伤心!可以想象告别故乡时的凄凉,和长途跋涉时的艰辛。哭声和泪水飘过中原大地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从洪武六年(1373)到永乐十五年(1417)短短的五十年间,朱明王朝先后移民18次400

多万人,并将这些人分散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是何等的壮举!这一壮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空前绝后!当时朝廷、各级地方官吏和所有移民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可想而知。从捆绑移民到自愿移民,忠臣良将、贪官污吏、豪绅大户、贫民百姓在各自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剧。《大槐树》让我们详细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重修家谱,树碑立传,逐渐兴起。今年本人对本族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考证。

春节期间,我们村(刘家屋)一族人的大半,因故事前往我们百年前的老家西朱汪村。宗人相见,倍感亲切,倾诉了很多离别之苦和思念之痛,依依难分。期间兆庆大哥提议从西朱汪统一大哥的手中借来手抄本的家谱(支谱)来看,适才了解了我们族人繁衍的一些基本情况。后经进一步了解,知道我们也是山西移民的后裔。

家谱的全名是《埠前店王氏宗谱》,扉页这样写道:

明初洪武年间,王氏四十八世祖,由江苏当路迁至临沭

县苍山西头立村,定居得名王家山西头村。后简称王山头,迄今(约指1963年笔者注)769年。第五十五世祖王生宝生二子:第五十六世长子王泉、次子王源,由王山头迁至埠前店村。长支王泉定居埠前店,次支王源迁至前朱汪村,迄今(1963)559年。

为后辈份不乱,特排字如下:

兴恒统绪

永槐志德

吉善维知

福寿双全

喜庆有余

后来,看了电视剧及查看历史资料,我发现这769年和559年可能写误了,或抄误了,待以后考证准确了再修改吧。

春节过后,清明节前,访问了有关人员,将家谱整理,添加了本村族人内容,装订打印成四册,由四户代表保存。扉页续写如下:

清光绪年间(约1896年),第十三世祖王德龙携家眷由前朱汪迁至刘家屋定居,公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子

孙曾闯关东生活数年,后又回刘家屋居住至今。

说起闯关东,我族中还有一段伤心的往事。那是二十世纪初叶的事了。当时家贫,那年又天降大雨引发洪水,家里生活无着,我爷爷奶奶带着家人到了黑龙江省的某地讨生计。当时一同去的有好几口人,几位大爷大娘和姑姑(其中一位远房大爷在那里被大刀会杀害)等人。在那过了几年,可能是思乡心切吧,又随大流回到了家乡。还是因为贫困,将幼小的二姑留到了那里。那年好像二姑只有14岁,给他找了个人家姓马。返程时马姓人还将爷爷一行一直送上了船。解放后,大约一九五三年农历七月,东北曾来过一封信,可能是二姑家人寄来的。寄到了村里,那时家里人识字的不多,又穷又愚昧,说是收下信后,得交邮寄费,就将信退了回去,以后再没有信来。事后好多人曾埋怨过,但已无济于事。现在族人每每提起此事,均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对二姑的深深地歉疚及思念无法表达。前些年,听从东北回来的人说,早年间曾见过二姑一面,但以后就没有见到过...... 。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不知道二姑及其家人生活的怎样,按年代推算,二姑今年应该九十二、三岁了,恐怕已不在人世。几十年来,他老人家面对亲人的遗弃所产生的离恨,以及思乡之情,谁能知道呢?从一位小姑娘到白发老人,泪水陪伴了她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现在,有人还记得东北那封来信,来信上写的收信人的地址是:山东省临沂县城东十五里刘家湖(屋)村,好像没写收信人姓名,遗憾的是没有人记下寄信人的地址。

如今爷爷已去世四十多年了,奶奶是大岗村冯氏,是收到来信的那年十月去世的。几年前,在给二老立碑时,大哥给二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王怀芳。她的名字和我们的名字一同镌刻在了立碑人的名列。是的,二姑,您虽被遗弃,但你永远生存在我们的心中,子孙后代不会忘记您,愿神灵保佑,不久的一天骨肉终能团圆。

恳请网友们帮助转载此文,或提供消息,亲人相聚时一并感谢!)

今年春夏之交,在海棠街施工时认识了临沭县白旄乡中朱崔的当家子维山,我让他看了新抄的宗谱,观后知是同宗。他答应将其保存的家谱拿来与我观看。今天(2011年10月23日)终于冒雨从家中拿来河东,本人感激不尽。遂将他的《三槐堂王家谱》扉页内容抄录如下

,与同宗人共享:

我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

从东海县当路村

因战争走散

迁居于此

彼时此处荒烟蔓草

树木连接

并无村落登青云山南望

有白莲花一朵寻至见是一高大青石上

嵯峨如莲花形

遂在石南筑屋而居

迄今墙址尚存

因起村名白莲裕

一传再传子孙绳绳分迁崖子沙窝

淇岔河等村

自修家谱

因雍正八年(1730年)

洪水横流

屋芦尽倒

将家谱失落无从增修四外宗族繁衍更多长幼见面不知尊卑

锡翰念及此

欲重修家谱

因族繁不能备考

民国八年(1919年)

二世在白莲裕松林立碑演戏

信知族众皆来祭扫八领席接班辈叩首略知尊卑不能久远

欲起字流传

未竟病故

存秀欲继承之

因土匪四起

又病故

将事停搁后又因日寇侵华

虽有人欲发起

宗族甚多

难以聚集

今人民共和国天下统一

辛卯岁冬(1951年)十一月

有崖子

沙窝

大莒洲

前后野埠

三闾村柳庄

龙掌扶栏官庄

朱崔

西港头等村

同来追远

谈及此事

众皆鼓掌称善

适有大莒洲带来支谱上

已有海邦作成班辈字五言诗一首

有志未逮

亦未发起而病故

今遵此一百字

吾祖以后起名

依此为标准

次序不紊

庶吾祖之子孙

见面一叙

无论远近亲疏而尊卑长幼之行辈自知矣

仁义礼智信

维世之大纲

传家守其道

自乃逢吉祥

士农常学习

永保汝书香

天子达庶民一律泰国璋

忠厚统绪远

宗嗣德生光立志法孔孟

先祖思槐堂

高曾有古训

叙论玉兰芳

周普成教泽

山东江南方

和平福禄寿祚延沂淮邦

令仪昭万纪元善作乾阳

据考证,三槐堂王起源于北宋年(太宗戊寅),王佑手置三槐于庭,曰:吾子孙中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字子明,举进士,真宗年(戊戌)时知枢密院,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谬,有考不校,军国重事,皆预参决。卒谥文正。

两份家谱比较,可以看出,王山头王氏和白莲裕王氏均属东海当路移民。经考证西朱汪本族人,确认王山头王氏亦属三槐堂(又称夜鱼堂?待考证),就像《三槐堂王家谱》

记载,是因战争走散。可能当时有好多同宗人一起外出躲避战争,各人寻地安家。虽不住一处,但两者均是王旦的后人。

再向前追溯,维山和统一均证实,王氏祖上亦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由于年代已久,再加自然灾害,战乱等影响,早期的家谱已失传,现在的家谱多为后人重修,未涉及大槐树移民之事。年代等不免谬误。像前者的迄今已769和559年,后者的洪武三年,均与当时大槐树移民的时间有出入,有可能是记错了。

据维山介绍,前几年一位在莒南县委任秘书的同宗人,曾亲到过洪洞县追根溯源,并印制了宗谱,可能对族人有更多的记载,但未见到过此谱。如今此人大约70多岁,已退休,不知家住何处,再打听,也许能够找到。

如本族网友能知道此人或知道我们三槐堂王氏更多历

史渊源的,请联系我,以便充实宗谱。

其实根据大槐树移民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话,也能轻松鉴定出我们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既“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行”。您看见自己的小趾甲上有个小瓣了吗?那是移民时押送官军怕移民逃跑,在老祖宗小脚趾上留下的

记号,一直传给了我们。

经过六百多年的沧桑,作为移民寻根的标志——大槐树,已经化为尘土,但更多的大槐树在大槐树公园正枝繁叶茂,等待着我们去寻根问祖,但不知,曾经的老鸹窝还在吗?

谨以以上文字作为初记。

【范文】XX年寒假“寻根问祖·家谱探源”家风家训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XX年寒假“寻根问祖·家谱探源”家风家训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成长中的xx三中秉承“上善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坚持“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德育理念,从“修、齐、治、平”四个维度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其中“齐”维度将《家风家训家规家谱》纳入必修课程。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为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齐”维度校本课程内涵,xx三中决定在XX年寒假期间开展“寻根问祖·家谱探源”主题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风家训家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培育好家风、恪守好家训、践行好家规,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家族荣誉感和家庭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发动广大学生,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寻根问祖探索家谱中的“上善教育”元素,倡导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使其在活动中受到滋养,得到成长。 二、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及其家长。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活动内容。 活动以学生和家长共同寻根问祖、家谱探源为主要内容,探源本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谱、阅读《百家姓》、绘制家谱树、说家族名人故事等。 (二)活动形式。 1.探一探家谱源。春节期间,全家通过拜访长辈或查找文献或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家谱文化起源、家族姓氏、发展历史、中国姓氏的有趣故事等,探寻家族源头。 2.读一读百家姓。寒假期间,邀请父母长辈开展一次家庭读书活动,一起了解《百家姓》的成书背景,知晓《百家姓》姓氏排序的原因。 3.画一画家谱树。了解家谱的基本含义、基本记述格式,清楚自家史、家族亲戚后,手绘或电子制作家族近五代家谱树。 4.晒一晒家族事。在认真寻根问祖、家谱探源过程中找出家族中你认为最典型的一位名人,撰写一篇家族名人故事,并主动向家长征询意见,一起修改完善。 四、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班师生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化学生思想道德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参考资料

洪洞旅游: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代引擎本刊记者王春辉马建兵 “我们是特地从北京开车过来的,大槐树文化很伟大,这对于我们这些旅居海外多年的华人来说,算是找到自己的根了。”2015年8月7日上午,旅居美国多年回到北京居住的画家张燕跟老公一起在洪洞县大槐树公园门口合影留念,兴奋的告诉记者。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有些淡漠了中国文化,前些日子听朋友说电影《等爱归来》是以中国的根祖文化为背景的一部爱情大片,28号那天我跟我爱人看完电影后感受颇深,就想看看这棵大槐树感受一下大槐树文化,放下手头的工作后就奔这儿了。”张燕的老公一边整理着相机一边跟记者讲着。 根祖圣地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汾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中华名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脉络资源,是山西省的文物重点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仅从《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在洪洞县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和留下传说故事的就有一半之多。 2015年2月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旅游报社、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颁奖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洪洞县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为挖掘洪洞文化发展洪洞旅游崛起洪洞经济,洪洞县委书记王黎明说:“我们将以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为基本路劲,打好‘一棵树’(大槐树),‘一出戏(玉堂春),‘一座塔’(飞虹塔)’三张王牌,以社会资本撬动文化旅游业脱胎换骨,打造全国顶尖的遗留景区景点群,夯实转型发展产业支点,把旅游产业真正培育成支柱产业。” 文化挖掘优化整合旅游资源 “咱们六百前是一家……”清晨的洪洞县中心广场,退休老教师马保才一边打着太极一边跟记者聊天:“‘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光这首民谣就已经流传了六百多年了,现在每天来寻根祭祖的人很多,看完《大槐树移民》情景剧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的……” 马保才是洪洞三中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教中学历史已有四十多年,退休之后一直专注于洪洞历史文化的挖掘,他告诉记者,光洪洞县首批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就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飞虹琉璃塔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价值连城、元代戏剧壁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5篇(一)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

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次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2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1997年洪洞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古槐迁民遗址的开发方案,决定在现古槐迁民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向北扩建一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寻根祭祖园。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96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省旅游局评为“旅游景区(点)管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协会评为“山西省五大著名

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 郭姓来源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相传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介绍文件郭姓迁徒史春秋战国时期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

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 导读: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洪桐大槐树导游词,供参考阅读! 洪桐大槐树导游词1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在梁氏宗亲寻根问祖欢迎午宴上的致辞

2018年在梁氏宗亲寻根问祖欢迎午宴上的致辞 在梁氏宗亲寻根问祖欢迎午宴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梁氏宗亲大家中午好: 值此槐花飘香的盛夏时节,各位梁氏宗亲聚集梁氏故里——XXXX 共祭先祖,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XX 梁氏宗亲,对远道而来的各位梁氏宗亲表示热烈欢迎!对热心助推本次梁氏宗亲巡回故里、寻根问祖活动的各位宗亲及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有脉,水有源是自然之常理;树有根,人有祖是世间之常识。国固有本,家兴有宗,国固家兴。承先祖之恩泽,时逢国运昌隆,全国及海外梁氏家族各个庄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各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梁氏优秀人才,部分梁氏宗亲成为了社会楷模和行业榜样,不仅载入了史册,而且也载入我们梁氏族谱,将精神财富永留史册。翻开梁氏家族的历史,无论是梁氏历史名人,还是普通宗亲,我们清楚地看到,有很多祖先为宗族事业发展努力奔波,我认为正是这种无私奉献和崇高美德在每时每刻地影响和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所以,我们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先、为后代、为家族事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各位宗亲,尽管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隔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一脉相存的亲情。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这里,这既是对我们先祖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充分体现了所有前来寻根问祖的各位宗亲对家族事业的热爱,更是让各位宗亲对梁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了解。希望通过这次寻根问祖,使我们梁氏文化和淳朴家风得到传承永恒,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梁氏大家庭。 我相信有梁氏长辈们的模范引导,有各位宗亲对家族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紧紧围绕“一家人”的观念,以加强亲情联络、感情沟通为重点,以科技信息、人文资源为起点,以发展家族事业、振兴民族事业为中心,全面推进家族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祝愿我们梁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宏发! 谢谢大家! 1 / 1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2020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_081 EDUCATION WORD

山西导游词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 文_08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20xx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称作“祖”、

看作“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20xx 年)近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

洪洞大槐树旅游资源项目开发建议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本次世界旅游小姐大赛以“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为主题。通过世界旅游小姐大赛的评选,选拔符合大赛宗旨的选手并推荐参加全球比赛。此次大赛的举办意义在于提高举办城市的整体形象,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东方女性之美,演绎和诠释祖国山河旅游之美、延续魅力故事,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广泛交流和商业合作,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为象征着和谐、爱心、健康、美丽、智慧的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山西赛区“寻根问祖行”单项赛的承办地,洪洞大槐树将凭借此次选美赛事,一跃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生态旅游经济区。

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

上海图书馆历经年编纂地《中国家谱总目》即将完成 王禄 《中国家谱总目》收集家谱万种,成书将达半米高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兴起一股查找家谱地热潮.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地提高,人们地精神层次地需求随之增强;此外,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比较剧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们地普遍需求.要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中国家谱,工程量可想而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自年6月正式立项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近千家家谱收藏单位,仅大陆直接参与编纂工作地单位就达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地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也积极参与编纂.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甚至捐出万美金来资助编纂工程.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地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进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据统计,共有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作为牵头、总汇、总校单位,上海图书馆正在对这万多份“家谱著录表”逐份审校、查重、归并.扣除复本,收集地家谱总数将达万种以上,定稿在万字左右,成书摞起来将有半米高.“可以说,《中国家谱总目》地编纂是举全球华人之力而成地,充分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地凝聚力和向心力.”王鹤鸣介绍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是全球华人共同地根脉图 每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地百科全书,蕴藏着这个家族很多独一无二地经济文化生活资料,是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教育学地丰富资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谱总目》将满足全世界各种学科对中国家谱资源开发整理地迫切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共收录了个姓氏,涵盖了《百家姓》中绝大部分姓氏,比《百家姓》多出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条地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条地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此外,还不乏许多稀有姓氏地家谱,如“把”姓、“是”姓等家谱.此外,还收录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家谱,如黑龙江牡丹江梅和勒氏宗谱、辽宁沈阳铁氏族谱、脱氏宗谱、辽宁北票孛尔只斤氏宗谱、山东日照法氏宗谱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编纂中,华人家谱地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地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地家谱,赵匡胤地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地家谱是孔氏家谱.如一份年由孔德成等纂修地孔子家谱,就足足有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地是陈氏家谱,共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家谱总目》是联合目录,每个条目下著录有各个收藏单位地名称,读者从中可知道该家谱在世界各地地收藏情况,并就近借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外,《中国家谱总目》还用文字提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地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果知道本宗族地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地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专家介绍说,这种文字提要概述,是最能体现编纂者功力地一项内容,编纂人员必须逐部翻阅家谱、进行分析才能完成,这也是《中国家谱总目》超越一般书目地价值与特色所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负责人顾燕介绍说:“总目编纂完成以后,上海图书馆还将编制多种索引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排,全球华人可足不出户获得家族史线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地三大支柱

山西寻根文化

山西寻根文化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祖习俗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寻根祭祖,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寻根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从明洪武3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812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洪洞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洞大槐树根祖文化临汾市洪洞县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信仰。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权,明政府于洪武三年(1371)至永乐十五年(1417),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共计554个姓氏,迁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如今,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或辗转迁徙海内外。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崇拜对象,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家乡,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 苏三传奇 苏三传奇故事既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宝库,也展示了洪洞地方文化风貌,既有学术考证研究价值,又具有无以伦比的保护传承价值。苏三传奇故事以洪洞县城东村(原名左龙庄,又称朝阳村)为中心发生地,向四周辐射,范围遍及洪洞及全国各地。

贵州黔东南罗氏寻根问祖

贵州黔东南罗氏寻根问祖 贵州黔东南罗氏乔林公裔孙,系元朝末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愾下汲水滩迁徙而来,至今六百多年。黔东南乔林罗氏开基祖为珠公五十世祖乔林公。 贵州黔东南罗氏乔林公裔孙,系元朝末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愾下汲水滩迁徙而来,至今六百多年。黔东南乔林罗氏开基祖为珠公五十世祖乔林公。目前已发展到二十八世,人丁二万多人。分居于贵州省黔东南的天柱、三穗、剑河、镇远、锦屏、黎平、榕江、雷山、岑巩、丹寨等县及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靖县、益阳、邵阳;湖北省的咸丰;四川省的岳池、马边、南部;重庆市的大足等地。 先祖的精神鼓舞着我,先祖的榜样令我敬仰。也许是天意,寻找先祖遗迹的愿望终于在我辈降临。为了查清先祖的足迹,我们于2012年10月1日组团赴江西老家吉水县愾下考证族谱。罗氏乔林公系二十世裔孙罗康森为团长(剑河县),其成员是十七世罗幸刚(天柱县),十八世罗永发(剑河县)、罗永灿(三穗县),十九世罗斌(三穗县)。此次回故里江西吉水寻根谒祖,是江西吉水迁徙贵州天柱的第一次。 910月1日,壬辰中秋,秋寒肃飒,我们一行五人,乘坐贵HD2880的捷克轿车踏上了东去的寻根之路。上午时40分从三穗县城出发,横穿湖南省境地,晚上20时到达故里江西省会南昌,得到总会罗小海会长的热情款待,并下榻于罗小海会长的新远东宾馆。 查看大图 10月2日上午时我们告别了罗小海会长,前往豫章罗氏祖基——柏林考察。一小时后,赶到了柏林村,受到了罗贤访秘书长和罗金华、罗新友等宗亲的热情接待,并引领我们参观即将竣工的“豫章罗氏忠孝祠”,真可谓天下罗姓一家亲啊!忠孝祠坐落于江西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柏林村,2010年10月25日奠基,2011年10月14日破土动工,经过7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目前已经盖瓦,即将进入粉饰装修,陈设布展阶段。该祠占地11亩,仿古建筑,主体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含大门突出部位),长76.8米,宽34.8米,高11.8米,120根祠柱,三进两井,走廊互连,气势颇为壮观。此后,该祠将形成一个祭祀先祖的场所,又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乔林公系二十世裔孙罗康森向忠孝祠捐修缮款一千元,同时与柏林宗亲在忠孝祠门前合影留念。并与祖籍宗亲寻根查谱,核对世系。中午,罗贤访等宗亲在柏林酒楼设宴给我们接风,与来访宗亲共进午餐。 下午14时我们继续前往故里吉水县阜田镇愾下寻根查谱,17时20分来到了愾下。询问祖籍愾下汲水滩时,得知在公元1959年这里因修建水库,当地的罗氏后人已搬迁到附近的楼下村。我们沿途赶到楼下村,遇到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在询问中,得知他是该村的老书记李通文。老人家很热心,主动给我们带路,汽车行驶了好几里路程,来到一个自然村寨,老书记把我们引到妇女主任家(罗家媳妇),老人盛情,我们十分感激。我们把来意告诉了妇女主任,妇女主任就把我们带到一位管族谱名叫罗盛端(小学教师)宗亲的家里,受到罗盛端夫妇的盛情款待,并立即拿出族谱给我们翻阅,同时给我们做晚饭。我们翻遍了谱书,没有查到老祖的记载。盛端宗亲给我们指点,里塘村还有几部老族谱,到那里查阅可能找到你们的老祖。由于人生路不熟,天时又晚,22时我们辞别了罗盛端夫妇,从楼下村赶回吉水县城住宿。 10月3日上午7时30分我们在县城吃过早餐,继续前往里塘村寻根查谱,9时许来到了阜田镇公安派出所,遇到一位年轻民警,问走里塘村的去路,我们把来意告诉他,民警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里塘村的书记姓罗,我跟你们联系他。他就马上给我们联系该村书记。可惜,村书记不在家,已去了县城。民警就主动给我们带路,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里塘村,民警跟我们找到了一位村干部,该村干姓罗,名为建国,村委副主任,此时,民警才与我们告别而去,人民警察,人民的好公仆啊!在建国宗亲的引领下,带我们找到了一位年过八旬

寻根历程

寻根历程 ——参与编修《黄氏家谱》纪实 黄祝然 水有源头木有根。一个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源头,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根,不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更不能不知道家族的遗风! 为寻根问祖,追宗溯源,圆我黄氏族人多年的一个梦,2013年7月,恩施红土江夏堂“金大朝登”派行《黄氏家谱》编修工作正式启动,我有幸成为编修成员之一,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深感责任重大。 家谱编修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料的收集挖掘和整理也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这支人还未发现一本完整的谱书,没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依据,完全是白手起家;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古墓碑等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几乎毁灭殆尽;知道和了解一些情况的族中长者大都作古,存者所剩无几;长期以来我族的迁徙、繁衍情况全靠口头流传,难免有误和流失,或者真伪难辨;世系本来纷繁复杂,加上族人流动性大,人丁信息的采集难度很大。也正因为上述原因,族人中不知其祖者有之,不知其世系者有之,不知其根者更有之,甚至很多人弄不清楚派行。这更加重了我们编修家谱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寻根觅祖,

正本清源,理清世系,纠其谬误,弘扬先祖遗风,增强族人凝聚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族人中以黄维涨为首的有心者18人发起编修《黄氏家谱》的倡议,决心克服任何困难,编修出一本高标准的本族家谱。 尽管家谱编修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用心去做,勤动脑筋,多想办法,紧紧依靠族人,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成立了由12个人组成的编修委员会,成员都是工作热心此项工作、富有奉献精神的族人,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首先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编写印发“倡议书”等几种宣传资料2000多份,由编修人员走村串户发放、讲解,使广大族人了解、关心、支持家谱的编修。为搞好人丁信息的采集工作,我们精心设计了分类表格,制订统一了填写标准,将编修人员分成3个组,实行分片、分世系包干的办法,到户进行登记。根据当前外出打工族人多的实际,我们就采取手机联系的方式,有时为获取一个人的手机号码,要辗转找好几个人,编修人员也不嫌麻烦,而且反复进行核实,尽量做到数据准确。编修成员有的在工作岗位,有的年纪大或是退休人员,他们一心想的是把家谱写好,讲的是奉献,不辞劳苦,勤奋工作,使家谱的编修得以顺利进行。 编修家谱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族人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随着编修工作的开展,家谱成为族人热议的话题,他们

中华之根祖文化

中华之根祖文化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怀念本是同根的祖先,何等的高尚。 灯火阑珊,漫步街头,几许伤感几许哀,念起 自己其实是有依靠的,又是何等的温暖。 千年古树,万里长根。洪洞古槐,移民图腾。 立汾水之滨,荫庇四海;连三晋之脉,根蔓五洲。干非高耸,却牵亿万儿女心;冠非翠峨,而引无 数思乡鸟。文化之树,一树之体,载满笃笃乡情;精神之树,几仞之干,引来莘莘游子。 600多年来,不论官方的史称,还是民间的宗谱,都详实地记载了大槐树移民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巍巍大槐树几度枯荣,移民子孙生生不息。 今天,古槐迁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世 界上每lO个华人中,就有一名古槐后裔。一水之 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而今,不管身居何 处的古槐后裔,都能在大槐树下找到自己的宗族 之根,理清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传唱数百年 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正是根祖文 化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正是海内外古槐后裔思念 家乡的历史见证、正是数以亿计的移民子孙追根

溯源的行动指南。大槐树根祖文化所体现、所代表的,是一种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爱国之情,是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个载体。 洪洞大槐树对我来说有着太多值得去记忆的东西,一个气势恢宏的根雕大门总给人一种美的向往,这个大门我曾无数次的路过,每一次,目光滞留片刻,归家的感觉便会萦绕在周围,不觉的会向里瞅几眼,但仅能望及的是根字影壁,那映入眼帘的鲜红色根字,那是革命般的红色,有热情奔放作文的中华民族的影子,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同心情结, 走进里面有颗大槐树,伤痕累累的树干记载了它的历史,刻下了时光的轮回。我们说槐是根,槐是祖,槐是神,思祖念槐;槐是家,槐是亲,槐是情,梦乡寄槐。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内份情的的演绎。它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的。也难怪这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迁民姓氏牌位了,密密麻麻的牌位一共869个,也就是869个姓氏,陪同

在梁氏宗亲寻根问祖欢迎午宴上的致辞

在梁氏宗亲寻根问祖欢迎午宴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梁氏宗亲大家中午好: 值此槐花飘香的盛夏时节,各位梁氏宗亲聚集梁氏故里——XXXX 共祭先祖,在此,请允许我代表XXXX 梁氏宗亲,对远道而来的各位梁氏宗亲表示热烈欢迎!对热心助推本次梁氏宗亲巡回故里、寻根问祖活动的各位宗亲及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有脉,水有源是自然之常理;树有根,人有祖是世间之常识。国固有本,家兴有宗,国固家兴。承先祖之恩泽,时逢国运昌隆,全国及海外梁氏家族各个庄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各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梁氏优秀人才,部分梁氏宗亲成为了社会楷模和行业榜样,不仅载入了史册,而且也载入我们梁氏族谱,将精神财富永留史册。翻开梁氏家族的历史,无论是梁氏历史名人,还是普通宗亲,我们清楚地看到,有很多祖先为宗族事业发展努力奔波,我认为正是这种无私奉献和崇高美德在每时每刻地影响和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所以,我们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先、为后代、为家族事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各位宗亲,尽管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隔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一脉相存的亲情。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这里,这既是对我们先祖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充分体现了所有前来寻根问祖的各位宗亲对家族事业的热爱,更是让各位宗亲对梁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了解。希望通过这次寻根问祖,使我们梁氏文化和淳朴家风得到传承永恒,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梁氏大家庭。 我相信有梁氏长辈们的模范引导,有各位宗亲对家族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紧紧围绕“一家人”的观念,以加强亲情联络、感情沟通为重点,以科技信息、人文资源为起点,以发展家族事业、振兴民族事业为中心,全面推进家族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祝愿我们梁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宏发! 谢谢大家!

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

洪洞大槐树的导游词 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 “问我祖先来何处?。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各们都听过或是听说过这首歌谣么?这首歌谣是中华民族寻根情节的浓缩。在这个既没有美景也没有宏伟建筑的地方,每天游客不绝,干什么呢?仅仅为的是一睹大槐树的遗迹,为的是追寻一下自己祖先是否从这里出发.现在我们也去追寻一下我们的祖先: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移民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被称为“世界移民之最”,其对研究中国移民史、家谱、族谱、根祖文化乃至华夏文明史都

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据文献记载: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 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经600多年的沧桑岁月,古槐后裔繁衍生息,现已遍布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问我祖先在何处”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的民谣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近年来,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乔石、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锦华等以及张玉凤、陈大洛、贾平凹、李讷、孟伟哉、黄宗英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曾亲临参观视察,并挥毫泼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少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港、澳、台的古槐后裔也前来寻根;还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外国游客前来观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外出旅游观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亲情网络。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

寻找天下有情任,任氏家族请进,寻根问祖。

寻找天下有情任,任氏家族请进,寻根问祖。 一、溯源 任姓来源有六:1、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2、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3、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5、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6、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二、播迁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

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

山西文化补充

山西文化总结 1.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华北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南侧,东南西北分别与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为邻。既是华北五省之一,也是中部六省之一。 2.名称由来: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西周初年,周成王把位于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的“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叔虞(桐叶封弟),是为唐国。叔虞的儿子父继位之后,改国号为晋,后世因此称山西为“晋”。 3.表里山河:八大山脉一一恒山山脉、五台山脉、太行山脉、吕梁山脉、系舟山脉、太岳山脉、中条山脉、王屋山脉,其中太行山脉被称为“华北屋脊”。 河流湖泊一一黄河水系(汾河、沁河等)海河水系(桑千河等)、自然湖泊(宁武天池、运城盐池等)。黄河一一从偏关县老牛湾(黄河入晋第一湾)流入山西境内,流经19个县(市),至垣曲县出省,流程968千米。黄河也是山西与内蒙古、陕西、河南三省(自治区)的天然分界。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黄色大瀑布。 4.行政区划: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山西省共辖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阳泉市、晋中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11个市。 5.地域文化分区:从不同地域文化特征角度,可将全省划分为雁北、晋中、晋南、晋东南、晋西五个文化区域。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可以分为佛教文化、大院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根祖文化等。佛教文化以五台山(析州)、云冈石窟(大同)为代表;大院文化以乔家大院(祁县)平遥古城(平遥)为代表;根祖文化以洪洞大槐树(临汾)、解州关帝庙(运城)为代表;红色革命文化有王家裕八路军总部旧址(长治)黎城黄崖洞遗址(长治)等

XX年寒假“寻根问祖·家谱探源”家风家训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XX年寒假“寻根问祖·家谱探源”家风 家训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成长中的xx三中秉承“上善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坚持“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德育理念,从“修、齐、治、平”四个维度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其中“齐”维度将《家风家训家规家谱》纳入必修课程。 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古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自古就有讲孝道,讲寻根祭祖,讲求统一的美德,其风格特美。为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盛“齐”维度校本课程内涵,xx三中决定在XX年寒假期间开展“寻根问祖·家谱探源”主题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的 中国的家谱大凡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风家训家规是家庭教育的严重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重载体,培育好家风、恪守好家训、践行好家规,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家族荣誉感和家庭责任感有着严重的意义。本次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发动广漠学生,在家长的共同参与下,寻根问祖探索家谱中的“上善教育”元素,倡导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使其在活动中受到滋养,得到成长。 二、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及其家长。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活动内容。 活动以学生和家长共同寻根问祖、家谱探源为主要内容,探源本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谱、阅读《百家姓》、绘制家谱树、说家族名人故事等。 (二)活动形式。

1.探一探家谱源。春节期间,全家通过拜访长辈或查找文献或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家谱文化起源、家族姓氏、发展历史、中国姓氏的风趣故事等,探寻家族源头。 2.读一读百家姓。寒假期间,邀请父母长辈开展一次家庭读书活动,一起了解《百家姓》的成书背景,知晓《百家姓》姓氏排序的原因。 3.画一画家谱树。了解家谱的基本含义、基本记述格式,清晰自家史、家族亲戚后,手绘或电子制作家族近五代家谱树。 4.晒一晒家族事。在认真寻根问祖、家谱探源过程中找出家族中你认为最典型的一位名人,撰写一篇家族名人故事,并主动向家长征询意见,一起修改完善。 四、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各班师生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化学生思想道德 建设环境的严重载体加以认真落实。 (二)精心组织。各班师生按照学校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合理安排好本次活动。要将“寻根问祖、家谱探源”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寒假作业,及时告知家长,邀请家长共同完成。 (三)认真总结。XX年春季开学后,各班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活动成果上交学校,上交的活动成果计入各班“步步高”评价。 (四)作业要求:全校每个学生上交一幅“家谱树”,一篇“家族名人故事”至政教处(1、纸张:A4纸;2、标题:宋体,二号,加粗,居中;3、正文: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