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P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4 ap06_macroecon_syllabus4

AP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4 ap06_macroecon_syllabus4

AP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4 ap06_macroecon_syllabus4
AP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4 ap06_macroecon_syllabus4

AP? Macroeconomics

Syllabus 4

The AP? Macroeconomics course is designed as an initial college-level course in macroeconomics and as a foundation for possible future study in economics or business. The students’ second goal of the course is to prepare for the AP Exam. The examination will take place in May. Passing the exam will result in college credit at almost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have ampl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peak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nsensus building skills.

Reading

Summer reading text: Todd Buchholz, New Ideas from Dead Economists, New York: Plame, 1999.

Main text: McConnell, Campbell and Stanley Brue. Economics, 16th ed., McGraw-Hill/Irwin, 2005.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 all readings in the assignment sheet will refer to M&B. Homework will be assigned for virtually every day we meet. Assignments include frequent use of charts and graphs. I expect you to have your homework prepared for each lesson. Normally, the homework will be the springboard to the lesson. As such, we will most often begin class meetings with student presentations of the homework assignment. These presentations will be graded, and students will be selected randomly.

COURSE PLAN

Unit I: Basic Economic Concepts (2 weeks)[CR1]

A.Scarcity and Opportunity Costs

B.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Model

https://www.doczj.com/doc/c517803623.html,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Lesson 1: Course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of course goals, requirements, and approach via the syllabus. “quiz” (mc) on summer reading. Homework: Read and study p. 2. Consider how you want to approach the study of economics. How will you use the book and its ancillaries? Write out three or more things you intend to do in pursuit of economic

knowledge.

Lesson 2: Finish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requirements; graphs, their meaning, and economic data. [CR9]

Homework: Read chapter 1, pp. 3–13.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 4, 6, 11, and 12, pp. 13 and 14. Optional: Read pp. 15–19 (M&B).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3, p 20.

Lesson 3: The nature and methods of economics

Homework: Read pp. 22–33.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3–6, p. 37. Lesson 4: Scarcity, factors of production, two types of efficiencie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model.

Homework: Reread pp. 22–33 and read pp. 33–3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8–11 and 15–17.

Lesson 5: Opportunity costs, law of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 gains from trade, circular flow and economic systems.

Homework: Review Chapter 2. Work on handout about specialization and gains from trade.

Lesson 6: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gains from trade.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s 1 and 2.

Lesson 7: Review and test on Chapters 1 and 2.

Homework: Read and study pp. 39–45.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3, p. 57.

Lesson 8: Critique test and introduce concept of demand/determinants of demand, changes in demand and changes in quantity demanded. Homework: Review pp. 39–45. Read pp. 45–52.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4, 5, 7, and 8, p. 57.

Lesson 9: Concept of supply, determinants of supply, changes in supply and changes in quantity supplied, market equilibrium, shortages and surpluses.

Homework: Review pp. 39–52. Read pp. 52–55.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9–15, pp. 57–58.

Lesson 10: Continue work on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Homework: Read Web Chapter 3, pp. 3w-1 to 3w-11.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4, 6, 7 and 8.

Lesson 11: More practice with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Chapter 3) Lesson 12: Review and test on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Homework: Read pp. 356–360.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 , 3, 6, and 7, pp. 370–371.

Homework

Review pp.551–554 to include the “last word”.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 4, 5, 6, p. 555.

Lesson 13: Interest rates: nominal and real nature and role of profits. Homework: Read handout on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pp. 81–83, last word on pp. 96–97. Review pp. 607–609. Work problems 1–5 on p. 2.23 and 1–3 on p. 2.24

Lesson 14: Time value of money/bonds/interest rates.

Homework: Review readings from last lesson and work on handout.

Lesson 15: Time value of money/ bonds/interest rates (continued).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 29 and tvm/interest rates/bonds/business investment spending.

Lesson 16: Test on Chapter 29 and tvm/ bonds/business investment spending.

Homework: Read pp. 112–119.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 3, 5, and first sentence/question of 4.

Unit II: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2 weeks) [CR2]

A. Business Cycle and GDP Measurement

B. Inflation

C.

Unemployment and Stabilization

Lesson 17: Measuring national output/income [CR3]

Homework: Read pp. 121–128 (that’s right—skip pp. 120-121). Write out answers to 5, 6, and 7.

Lesson 18: Real verus nominal gdp/gdp as well being?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 7.

Lesson 19: Test on Chapter 7

Homework: Read pp. 131–135.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 1–4, p. 151

Lesson 20: Critique test/introduce business cycles (economic growth). Homework: Read pp. 135–141.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5–8, p. 151.

Lesson 21: Unemployment.

Homework: Read pp. 141–150.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9–12 and 14.

Lesson 22: Inflation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 8.

Lesson 23: Test on Chapter 8.

Homework: Read pp. 193–19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 and 2, p. 208.

Unit III: AD/AS Macroeconomic Model (2 weeks)

[CR3]

A. Aggregate Demand

B. Aggregate Supply

C. 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Adjustments Short and Long Run

Lesson 24: Critique test and introduce the aggregate demand/aggregate supply model.

Homework: Read pp. 197–208.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3 and 4, pp. 208–9.

Lesson 25: Aggregate supply/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Homework: Review Chapter 11. Read pp. 164–16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5–7, 11 and 12, p. 209; and question 9, p. 169.

Lesson 26: Macroeconomic equilibrium and the spending multiplier. Homework Review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 thus far

Lesson 27: Econ challenge for points: Micro, macro, and buzzer rounds. Homework: Review Chapter 11 and pp. 164–167. Work on handout number 1.

Lesson 28: Continued work with ad/as model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 11 and pp. 164–167.

Lesson 29: Test on Chapter 11 and pp. 164–167. Homework: Study for mini AP Exam.

Lesson 30: Critique test/student presentation. Homework: Study for mini AP Exam.

Lesson 31: Student-led review for mini exam.

Homework: Study for mini AP Exam.

Lesson 32: Mini-exam

Homework: Read pp. 214–21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 and 3, p. 229.

Unit IV: Fiscal Policy (2 weeks) [CR5]

A. Demand Side Policy

B. Second Order and International effects

C. Supply-Side Economics and Growth

Lesson 33: Critique mini exam/introduce fiscal policy.

Homework: Read pp. 217–221.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5–9, p.

229.

Lesson 34: Budget deficits/surpluses and built-in stabilizers.

Homework: Read pp. 221–22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0–13, pp. 229-30.

Lesson 35: Crowding out and international impacts of fiscal policy.

Homework: Review Chapter 12. Write out answer to question 15, p. 230 and work on handout.

Lesson 36: Review fiscal policy and domestic/intern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nd backlashes.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 12. [CR8]

Lesson 37: Test on fiscal policy

Homework: Read pp. 232–235.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 and 2, p. 249.

V: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Financial Sector (4 weeks) [CR4]

Money and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A. Central Bank and Monetary Policy Tools

B. Time Value of Money

C. Second Order and International Effects

Lesson 38: Money and banking, the financial sector.

Homework: Read pp. 236–240.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5–7, p. 250.

Lesson 39: Value of money and the demand for money.

Homework: Read pp. 240–249.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8, 10–12, p. 250.

Lesson 40: Stocks/bonds/loanable funds, money market,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Homework Take-home test on Chapter 13.

Lesson 41: Critique test on Chapter 13

Homework: Read pp. 252–260.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5, p. 266.

Lesson 42: Critique test and introduce money creation by a single bank .

Homework: Review pp. 252–260.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6–12 (no new reading), pp 266–267.

Lesson 43: Continue work with money creation by a single bank. Homework: Review pp. 253–260 and read pp. 260–266.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3–15, p. 267.

Lesson 44: Money creation by the banking system as a whole (student presentations: deposit multiplier).

Homework: Review Chapter 14, work on handout.

Lesson 45: Continue work with money creation by the banking system as a whole.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s 13 and 14.

Lesson 46: Test on money creation.

Homework: Read pp. 268–275.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 1, p. 268 Lesson 47: Critique test and introduce monetary policy.

Homework: Read pp. 275–281.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4, pp. 288–9.

Lesson 48: Cause and effect chain of monetary policy.

Homework: Review macroeconomics for economic challenge (for points on next mini-exam).

Lesson 49: Economic challenge (for points on next mini-exam). Homework: Read pp. 281–288.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5–8, p. 289.

Lesson 50: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good for fighting recessions? International second order effects.

Homework: Study for mini-exam o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Chapters 12–15 and pp. 164-167.

Lesson 51: Student-led review for mini-exam o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Chapters 12–15 and pp. 164–167.

Homework: Study for mini-exam o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Chapters 12–15 and pp. 164–167.

Lesson 52: Mini-exam on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Chapters 12–15 and pp. 164–167.

Homework: Read and study pp. 690–697.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3, p 709.

Unit VI: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 weeks) [CR7]

A. 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s

B.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C. Net Exports and Capital Flows

Lesson 53: Bas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arative advantage. Homework:

Read and study pp. 697–703.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4, 5 and 8.

Do not fret too much about the trade models at figures 37.3–37.5.

Lesson 54: Trade barriers,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CR8] Homework: Study for quiz (70 poin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material covered thus far.

Lesson 55: Quiz on international trade (30 multiple choice and one free-response problem (70 points). Homework: Work on handout.

Lesson 56: Critique quiz and handout.

Homework: Review pp. 690–703. Read and study pp. 703–708.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9 (a&b), 10, and 11.

Lesson 57: The case for protection and the WTO.

Homework: Read pp. 711–719.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2–4, p. 730.

Lesson 58: Exchange rates and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Homework: Read pages 719–728.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6, 7, 10, and 11, pp. 730–731.

Lesson 59: Wrap-up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international trade/exchange rates—

Chapter 37 plus pp. 711–719).

Lesson 60: Test on international trade/exchange rates—Chapter 37 plus pp. 711-719.

Unit VII: Key Macroeconomic Issues (2 weeks)

A. Inflation/Unemployment and the Phillips Curve

B.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C. Monetarists’ Views

D.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ory [CR6] [CR8]

Lesson 61: Critique test on international trade/exchange rates—Chapter 37 plus pp. 711-719.

Homework: Read pp. 292–301.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3–5, pp. 306–307.

Lesson 62: Macro short run/long run and the Phillips Curve. Homework: Read pp. 301–306.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6–10, p. 307.

Lesson 63: The Laffer Curve and a revisit of supply-side economics. Homework: Read pp. 308–322.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4–6, p. 324.

Lesson 64: Revisi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Homework: Study for test on Chapters 16 and 17.

Lesson 65: Test on Chapters 16 and 17.

Homework: Read pp. 338–344.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1–4, p. 352.

Lesson 66: Critique test. Revisit monetarism.

Homework: Read pp. 344-352. Write out answers to questions 6–8.

Lesson 67: Final on monetarism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ory (ret). Homework: Study for mini-exam on Chapters 16, 17, 37, and 38. Write out one question for review on Monday.

Lesson 68: Teacher-led review for mini-exam.

Homework: Study for mini-exam on chapters 16, 17, 37, and 38.

Mini exam on chapters 16, 17, 37, and 38.

Homework: Relax

Unit VII: Review (2 weeks)

Lesson 69: Critique mini-exam.

Homework: Prepare oral reports and review for macroeconomic final exam.

Lesson 70: Review for AP Economics Exam. Student oral reports.

Lesson 71: Student oral reports.

Homework: Review for AP Economics Exam.

Lesson 72: Practice multiple-choice portion of macroeconomics final exam.

Homework: Review for AP Economics Exam.

Lesson 73: Practice free-response portion of macroeconomics final exam.

Homework: Prepare oral reports as necessary.

Lesson 74: Critique macroeconomics exam/ student oral reports Homework: Prepare oral reports as necessary.

Lesson 74: Critique macro economics exam/student oral reports Homework: Prepare oral reports as necessary. Review for AP Economics Exam.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3)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资本的边际效率 3.公开市场业务 4.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6.LM曲线 7.自动稳定器 8.税收乘数 9.流动偏好陷阱 10.通货膨胀 11、棘轮效应 12、示范效应 二.选择题 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C.购买普通股票D.购买一块地产 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A.NDP=8.7亿元B.GDP=7.7亿元 C.GDP=8.7亿元D.NDP=5亿元 3.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 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A.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消费+投资+进出口 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 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 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 A.GDP B.NDP C.NI D.PI 8.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9.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A.1.6;B.2.5;C.5;D.4 10.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12.在产品市场四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3.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净出口增加,则GDP()。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D.将增加,且增加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14.在短期,实际GDP可能()潜在GDP。 A.等于;B.大于;C.小于;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8.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低于均衡GDP,意味着()。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储蓄大于计划投资;D.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15.已知某个经济社会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为25%,增加()投资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A.200亿元;B.50亿元;C..100亿元;D.40亿元。 16.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B.大于;C.小于;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7.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税率提高时,投资乘数() A.将增大;B.将缩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 18.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9.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0.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21.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LM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必修课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浙江财经学院 西方经济学(2) 教学大纲 (第四版) 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西方经济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模型 (5)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型 (6)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7)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9)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10)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1)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12)

前言 1、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经济学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的,其中研究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与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学是其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式是个量分析;《西方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经济学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是理论与政策的结合。 2、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适用对象: 全校各财经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 4、课程性质: 必修课。 5、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本大纲规定授课时数为54学时。 序号教学内容课时数合计 1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4 2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收入-支出 模型 10 3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 —— IS—LM 模 型 10 4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8 5 第五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 ——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 6 6 第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 6 7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6 8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4 54 6、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版 主要参考书: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 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19年12月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 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较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5)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析。实事求是的分析宏观经济理论的优缺,重在学习和探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 2、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条件和决定公式;乘数的推导和计算; 3、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 4、总需求曲线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AD-AS模型及其应用; 5、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特性和政策含义;长期和短期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货币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 7、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2002年制订,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06 英文名: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后置课: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 学分:3学分 课时:54课时(+18课时辅导) 主讲教师:西方经济学课程组成员 选定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第二部分,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开放条件下的IS-LM-BP模型;第三部分,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第四部分,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经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阐述宏观经济理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中注意介绍经济分析的逻辑,强化图形分析和数理分析的训练,让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判断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联系起来。第三,讲授与自学结合,加大学生的阅读和训练。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在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督促学生加强课后自学,加强教学互动,安排适量学时进行课堂讨论;加大课程训练力度,配备助教加强课后辅导,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鼓励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了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写出读书心得,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计量经济学教学日历.薛明皋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日历 一、课程名称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3 四、先修课程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本经济理论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微积分 五、课程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是在对社会经济现象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运用统计模型方法来定量描述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变量关系的应用经济分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学会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该课程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关系。(2)熟练掌握单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估计理论和检验方法,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3)熟练掌握EViews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该软件选择模型,进行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经济分析。(4)了解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熟悉构造理论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方法,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5)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基础和能力。 六、适用学科专业 管理学院各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引言(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计量经济学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 第二节、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及其特点。 第三节、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步骤: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散点图。先验信息。几种常见的数据类型。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包括的几个方面。) 第1篇:单一方程回归模型(共9章)(2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章:回归分析的性质 第2章:双变量回归分析:一些基本概念。 第3章:双变量回归模型:估计问题。 第4章:经典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高级宏观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

高级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 消费函数:社会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 3. 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i=i(r),一般地,投资量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5.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 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6. 货币需求: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 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7. 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 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8. 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 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 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9.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 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 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10.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它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曲 线上任意一点表示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及其对应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 衡时的产量水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1. 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 工作条件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 12. 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13. 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 公式表示为s=S/Y。 14. 名义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

【精编_推荐】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E21102 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0.5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 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 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 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上课讲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 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 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 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差别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固定的一篮子,只是偶尔变动;而GDP deflator 则是现期价格,随时间变 化而不断变化。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宏观经济学48课时大纲

淮阴工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1816251 学时学分: 48(3) 专业层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 制定日期: 2015年11月 版次: 4 归口单位:商学院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管理大类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经济学知识视野,获得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建议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基本要求:掌握GDP、GNP、NNP 、NFP、NI、PI 等基本概念;熟悉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熟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凯恩斯消费理论;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本要求: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熟悉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过程,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决定,LM曲 线及其推导;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4.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 掌握财政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 端情况和政策组合。 4.5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内容: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悉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了解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 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