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一、单项选择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3、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D )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4、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

D、阶级斗争的规律

6、引起阶级对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B )

A、政治上的对立

B、经济上的对立

C、思想上的对立

D、文化上的对立

7、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是指( C )

A、改革是否定社会的一切

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C、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改革是解决社会阶级矛盾的唯一途径

8、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C )

A、不包括普遍个人的意志

B、包括所有人的意志

C、不包括杰出人物的意志

D、合力是个抽象

9、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0、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B )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先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统一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过程

11、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D )

A、生产工具的落后,从而表明了生产工具这一物质要素的决定作用

B、生产者素质低下,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C、地理环境恶劣,说明了地理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用

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12、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根源于( D )

A、社会的思想关系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民主程度

D、社会生产力

1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 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决定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不决定

13、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政党的领导

B、正确思想路线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14、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D )

A、社会现存的各生产关系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

15、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一事实表明( A )

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16、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 A )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17、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

A、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18、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是指( D )

A、新经济基础产生后上层建筑会同步地产生和变化

B、新经济基础产生后全部上层建筑就一切从头开始

C、新上层建筑在其产生中会一概排斥旧上层建筑

D、任何上层建筑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基

19、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D )

A、生产力中

B、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经济基础中

2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它的经济基础建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的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性质

21、在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中,上层建筑属于( A )

A、思想关系

B、物质关系

C、经济关系

D、财产关系

2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表现行尤为突出(

D )

A、社会主义社会折上层建筑具有生产力的作用

B、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是无所不能的

C、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非常完善的

D、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大小是和社会历史条件在一起的

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

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

A、前者和后者互相决定相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25、社会基本矛盾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6、区分社会的依据主要是( D )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B )

A、是否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它和经济基础矛盾的性质

D、它本身内部矛盾的性质

28、政治上层建筑中的物质设施属于社会的( C )

A、政治关系

B、纯粹的观念形态

C、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D、经济关系

29、政治上层建筑是人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而形成的,这种观点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非马克思主义观点

30、在阶级社会,承认上层建筑的阶级性,这是( B )

A、夸大阶级斗争作用的错误观点

B、坚持阶级分析的正确观

C、违背实际的唯心主义观点

D、鼓吹阶级矛盾的左倾观点

3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根源于( D )

A、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B、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激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根本变革的客观要求

3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出现是( A )

A、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B、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产生

C、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应该补课

D、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常表现

33、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C )

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

B、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

34、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 A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3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革命是指( D )

A、最终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3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37、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

A、武装斗争问题

B、民主自由问题

C、国家政权问题

D、阶级斗争问题

38、阶级的实质是( B )

A、一个集团对另一

个集团的统治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生产资料

D、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39、阶级分析方法是( B )

A、研究和分析整个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

B、研究和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

C、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D、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根本方法

40、社会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B )

A、议会斗争

B、暴力革命

C、和平转变

D、自然过渡

4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4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D )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43、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C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44、所谓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指( D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45、“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 A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4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点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4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A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

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

D、人民群众的生活高于文艺作品

49、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 C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50、“时势造英雄”的观点是( C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5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C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52、“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是( A )

A、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53、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D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

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理者

5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纯粹是偶然的

B、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D、纯粹必然性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C )

A.直立行走 B.抽象思维 C.制造劳动工具 D.语言的产生

5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57、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B)

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

58、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 A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9、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C )A.哲学 B.艺术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6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61、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C )

A.客观世界 B.主观世界 C.人民群众的实践 D.个人的实践

62、“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是( A )

A.唯物史观的观点 B.唯心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63、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

A.前进的、上升的 B.周二复始的循环

C.直线式的继续发展 D.不可认识的

 64、人的本质在于( C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具有阶级性

C.人能够制造生产工具 D.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5、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 D )

A.使用工具 B.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制造工具

 66、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在于( BD )

A.它不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 B.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人的活动对它不起作用 D.它制约着人的有目的的活动E.它有着自己的最终目标

2、.在阶级社会中()

A.同经济基础有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

B.社会心理有阶级性 C.社会意识形态有阶级性

D.一切社会意识都有阶级性 E.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3、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分为“组织者”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分工论”的错误在于()A.从经济领域中分析阶级现象

B.掩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C.否认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D.没有把阶级作为政治范畴来分析 E.把阶级的划分与生产分工相联系

4、判断政治和思想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的标准是()

A.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 B.根据他们的政治地位

C.根据他们在社会上的政治影响 E.根据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D.根据他们提出的理论、政治观点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5、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是( AB )A.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 B.阶级社会内量变过程的动力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D.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E.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

6、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的主要表现是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7、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上述论断中指出( AD )

8、A.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过程纯粹是必然的

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 D.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

9、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 CE )

A.它可以直接对社会存在发生反作用 B.它的反作用不受社会存在制约

C.它可以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改变社会存在

D.这种反作用不受社会实践状况的制约

E.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

10、.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C )

A.看不到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

.看不到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看不到阶级斗争

E. 看不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方向

B、生产力对和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只能产生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

D、生产关系任何时候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12、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A、它会使生产力发展遭到显著的破坏

B、它会使生产力陷入完全停止状态

C、它会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

D、它能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E、它使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

1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是看它()

A、能否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很好地结合起来

B、是否能够超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C、是否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料的生产力

D、能否体体一定的物质利益原则

E、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1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要质的必然联系

C、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这一规律

15、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产力和和产关系矛盾的办法是()

A、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和产关系

B、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方面和环节

C、提高国有化水平

D、增强分配中的按需分配的成分

E、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是()

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生产力的活跃性决定生产关系不具有相对稳定性

C、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

D、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E、劳动者的共同愿望也可以决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17、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内容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B、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C、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互相决定、互相促进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

E、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18、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A B )

A、物质关系

B、经济关系

C、阶级关系

D、政治关系

E、思想关系

1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 A B )

A、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

B、

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森林法》

D、社会主义的劳动生产率

E、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制度

20、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E、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21、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BC )

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后者属思想范畴前者属物质范畴

22、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特点( AB )

A、二者既相适应又存在矛盾

B、二者在相互矛盾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在它们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经济不断高速度的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

E、社会主义的矛盾发展为对抗性的

23、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方法是( BE )

A、在社会主义制度内“自我解决”

B、“自我完善”、“自我改革”

C、通过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D、建立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另外一种社会制度

E、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体制方面的改革

24、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方向表现为()

A、决定经济基础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B、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基本趋势

C、千方百计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完善

D、上层建筑又是消极地顺应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

E、要不断地同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

2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前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2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状况基本适合,表现在()

A、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B、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关系

C、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

D、有可能充分自觉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E、有可能自学运用生产力诸葛亮要素的积极因素,从而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

2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在于()

A、它完全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B、它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

性的

C、它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它能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E、它的变革不受生产力的制约

28、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

A、是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主要矛盾

B、囊括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基本结构

C、贯穿了人类社会始终,同人类社会共存亡

D、体现了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E、说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2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在( ABD )

A、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

C、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D、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E、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0、这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树立和加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这是以下列哪些哲学原理为依据()

A、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B、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E、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31、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 CE )

A、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不协调

C、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D、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对立

E、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3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

C、阶级矛盾

D、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

E、只有统五没有斗争的矛盾

33、阶级的实质是()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

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

C、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E、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34、社会革命的任务就是要对社会生活领域实行根本的改造,其中两个主要领域是()

A、科技领域

B、思想领域

C、政治领域

D、经济领域

E、文化领域

35、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尚未发生革命是因为()

A、革命的客观条件没有形成,主观条件尚未成熟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并不存在

C、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暂时掩盖了雇佣劳动制度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

D、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需要革命

E、由于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减轻,人民不想革命

36、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的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7、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态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庸俗进化论

E、机械决定论

38、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DE )

A、纯粹历史的

必然性 B、纯粹历史的偶然性

C、历史命运的安排

D、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E、历史潮流发展之需要

39、关于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CE )

A、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等同的

B、人民群众可以改革历史发展规律,杰出人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规律

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共创造历史

E、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群众

40、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应当坚持()

A、政治第一的标准

B、为现实服务的标准

C、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

D、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

E、阶级分析的标准

41、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表现在()

A、他们的活动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B、他们对创立和发展无产阶级划命理论的贡献

C、他们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D、他们对维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不朽的功勋

E、他们的活动有时可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之外

42、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就是说()

A、阶级的产生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物质前提

B、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不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阶级的存在必然的

C、随着生产的高度发展,阶级将要消灭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消灭阶级的首要前提

E、随着生产的发展,阶级斗争必将越激烈

43、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阶级斗争表现为群众同少数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44、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不能够象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这段说明了()

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

C、革命使得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E、革命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任意地创造历史

45、群众活动和社会历史条件辩证关系是()

A、历史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前提

B、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民群众能不断打破原有历史条件的限制

D、人民群众能最终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E、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4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 BDE )

A、创造作用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

B、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是社会发展规律

的创造者

D、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E、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7、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就必须( BCD )

A、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

B、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E、保障个人的绝对自由

48、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他们可以()

A、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B、暂时延缓历史的进程

C、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

D、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和特征

E、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5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 ) 、

A、经济基础的变更会立即引起上层建筑发生根本变革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具有独立性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D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E、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6、怎样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8、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9、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哲题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6.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D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 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 “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13.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xx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讲世界是什么:世界的物质性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答案:C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答案:A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答案:C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人脑分泌出来的 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区别 答案:A 5、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6、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这种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实证的唯物主义 答案:C 7、将物质归结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观点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近代唯意志主义的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D 8、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答案:C 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一定条件下的运动 B、静止是一定条件下的静止 C、运动和静止都是无条件的 D、无条件的绝对运动与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D 10、“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说明人的本质是()。 A、直立行走改变了人体结构 B、劳动生产获得了衣食住行资源 C、在社会实践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 D、来源于自然界又回归到自然界 答案:C 1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观点是()。 A、自然界具有客观实质性 B、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质性 C、人高于动物,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D、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答案:D 1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A、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A 13、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 A、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答案:A 1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巳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 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各自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意识形态 教学难点:社会的观念结构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揭示社会有机系统形成的基础、原因和机制,揭示其基本构成和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过程和规律。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子系统,其中,生产力是其根基。 一、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它体现着在生产活动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力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生产力的本质。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一类是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是个内容广泛的物质系统,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除了生产工具外,劳动资料还包括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以及答案

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世界,为人类造福。 (2)在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的基础上,人们进行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正确处理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作用)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试用这里所学的观点,指出其合理之处。 分析:(1)“谋事在人”,是说人们想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2)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与人们掌握的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又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者客观条件则是正确的命题。(3)如把“成事在天”中的“天”理解为“上帝”或“神”则是错误) “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是指“人谋”,“人定胜天”所要说明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2)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该命题是成立的。世界上虽还有未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事物,但却没有不可认识和不可改造的事物。(3)对这一命题的肯定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代人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方能“胜天”,反之,人不仅不能“胜天”,还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所以,单纯地强调:“人定胜天”是片面的。的,属于唯心论的观点。 辨析题: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俗语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劈柴不照纹”它告诉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做任何事,如果不尊重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2)但若认为这就正确地揭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是片面的,它没有反映出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3)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按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把事情办好。如何理解成语“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个成语说明主观能动性对制约它的条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能够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三个和尚和三个凑皮匠 哲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客观条件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皮匠们“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然勺柄太长,不好往自己嘴里喂,就往同伴嘴里喂,相互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善于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和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达到了活动的最佳效果。而和尚们在现实条件面前束手待毙,无能为力。没有分析条件、利用条件,而最终导致了忍饥挨饿的结局。所以,不顾实际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但那种认为客观条件会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无能为力,从而放弃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辨析:“心想事成” ⑴“心想”即认识世界的活动;“事成”是指成功地改造世界。对心想能否事成要作具体分析。⑵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使主观符合客观,并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心想”才能“事成”。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光凭良好的主观愿望,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甚至盲目蛮干,“心想”就不能“事成”;如果只想不做,即使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心想”,也不可能变为现实。⑷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说“心想事成”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精选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 答案] 一、单选题 1.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B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9.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10.“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11.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2.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人皆有之 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 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马哲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A)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马哲第六章

单项选择题 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 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根本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物 3、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生产工具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 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 D、生产工具。 5、劳动者是指() A、有思想有理想的个人 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 C、有特殊技能的青年人和老年人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的人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7、科学技术是() A、直接的生产力 B、现实的生产力 C、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D、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8、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A、血缘关系 B、政治关系 C、经济关系 D、思想关系 9、在生产关系诸方面中,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的不同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0、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 A、生活资料归谁所有 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C、在生产过程中有无剥削 D、谁占有别人的劳动 11、经济结构是指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和各环节的总和 C、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12、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如何进行产品分配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13、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4、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5、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与一定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合的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6、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7、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马哲第六章试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 .苏联 B .南斯拉夫 C .越南 D .古巴 2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两大阵营的形成 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 .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第三世界的崛起 D .中国的强大 4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 .生产关系为标准 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 .进行阶级斗争 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 .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 .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 .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1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 .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 .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 12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13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