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五种要素:

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②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照明等)、社会环境

三种过程:

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条件、实质、动机等

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

③评价与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了解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必须做到: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

2、调查法: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现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法

概念:使用由问题构成的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2)访谈法

概念:访谈法是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3、实验法:

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第二章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p31)

基本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建构过程,是积极适应环境,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

认知结构发展:图式—不平衡—不断达到平衡;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1、图式: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模式,图式既可以十分简单,也可以十分复杂。

2、同化: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已有图式

3、顺应:为适应新情境改变原有图式

4、平衡:在已有理解和新的经验之间恢复均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

观点:

1、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2、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3、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4、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智慧体现在感知运动中

特点:

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有表象和思维。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这一早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这一时期,婴儿主要通过眼睛、耳朵和受等肌肉动作和感觉来感知世界,进行思维。

动作必须表现为外部的表现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

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当某一个体从视野中消失时,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表象和直觉思维出现

特点:

在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日益频繁地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1.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2.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3.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4.泛灵论:

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5.未掌握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初步逻辑思维

特点:

已能逐渐超出知觉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能进行具体运算,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具体运算阶段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守恒意味着儿童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获得思维的可逆性,思维开始去集中化,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具体运算思维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

思维渐趋逻辑性,但思维水平仍落后于成人,尚不具有概括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推理逻辑思维

特点: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5、总结: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6、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

1、教师的角色(p77)

①设计者: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的设计者基础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因素,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等,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设计一定的测验手段,针对不足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渗透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

②信息源:掌握获得信息的线索,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1、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

2、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在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感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③指导者和促进者

1、教师必要的指点和讲解,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2、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④组织者和管理者

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班级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准备考试;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⑤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可以做学生的同伴,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⑤教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5、职业倦怠的三种行为表现形式

1、精疲力竭型:这类教师在高压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就很难恢复,因为这些症状会自我强化。

2、狂热型:这类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的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3、低挑战型:对于这类教师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对工作敷衍塞责,并烤炉更换其他工作。

4、以上三种表现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以!混合交叉!的形式存在。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0、!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

学习者表述观念的能力

通常以内在组织的形式而储存

主要关注知道某些事情或某些特征

主要有三种类型:

符号——命名

事实——命题

有组织的整体知识——知识群

2、智慧技能:

能使学生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关注学会如何做某些智慧的事情

3、认知策略:

个体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

主要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

认知策略的执行控制作用:

注意哪些特征

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

如何从事问题解决过程

怎样有利于迁移

4、态度

是一种影响和调节一个人行动的内部状态

主要是调节对行动的选择

5、运动技能

主要是调节动作表现

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才能日益精确和连贯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1、!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p131

基本内容:由于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使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以致在无条件刺激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条件性的无条件反应,就是我们说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相关原理:

1、消退与自然恢复

消退: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自然恢复:将已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段时间不做实验,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还会重新出现

2、泛化与分化

泛化:经单行田间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会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即只强化条件刺激,而对与其相似的刺激不做强化),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12、!桑代克!的学习律/学习中要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p136

1、准备律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2、练习律

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的一个满意的变化,则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则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3、!斯金纳!强化理论p138

(一)强化物与惩罚

1、强化物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积极(正)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包括社会强化( 社会接纳、微笑) 、信物( 钱、级别、奖品等物体) 和活动( 自由地玩、听音乐、旅游等) 。

2、强化的普雷马克原理(祖母的法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

3、惩罚

凡是能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率的刺激或事件都是惩罚。

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概率

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概率

4、在教育中的应用

1)注意强化物的有效性。。

2)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选择

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3)正确看待惩罚。

(二)强化程式: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1、强化程式

1.连续强化:给予每个人反应强化

反应建立方式:迅速学会反应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反应迅速消失毫无持续性

2.间隔强化

a.定时强化: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方式:随强化时间的临近,反应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骤减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很短的持续性,强化物消失时,反应迅速降低

b.定比强化: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方式:反应建立迅速,强化后反应会暂停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很强的持续性,强化物消失时,反应迅速降低

c.变时强化:不定时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方式:建立缓慢,稳定,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更长的持续性,降低速度缓慢

d.变比强化: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反应建立方式:建立速度快,强化后几乎不会暂停

强化终止后的反应:最长的持续性,不会消失

2、强化程式的不同效果

连续强化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联系更明确,也增强了反馈信息的价值。间隔式强化则比连续强化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

比率程式比时距程式更能提高行为获得的速度。

变化程式比固定程式更能有效维持行为。

14、!班杜拉!观察学习p147

定义: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过程:

注意: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

保持:学习者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并将所观察到的行为同时以表象和言语两种符号表征储存在头脑中。

复制: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个体将符号标准转化成适当的行为。

动机: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促进观察学习的强化模式

直接强化:当观察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予强化;

替代性强化:看到他人因某一行为得到奖赏,也会受到鼓励而模仿;

自我强化:因个人行为表现符合或超出自我标准而带来的强化,会成为一种自我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应该受内部的价值观和兴趣的驱使,而不仅出于外部奖赏,因此自我强化更显重要。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15、!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作用p164

①提高智能的潜力

②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力转移

③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④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16、!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p165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标准

1、实质: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的联系。

2、标准:

实质性联系,指新符号或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的联系是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的(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

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

(1)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1、表征学习

学习使用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的学习。

2、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

3、命题学习

掌握由若干个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的学习。

非概括性命题:只是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

17、!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过程p167

(一)有意义学习的基础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

1、认知结构:

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2、同化:

同化的结果一方面是获得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另一方面是原来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二)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

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分:

1、下位学习

指将概括水平较低的新观念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较高的适当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观念意义的学习过程。

2、上位学习

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把已有的观念包含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就是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

当新观念与个体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只有组合关系。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8、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p185

(一)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个体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以语言符号形式表征的知识虽以一定的外在形式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二)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而是每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外界信息的理解。

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是自主决定其意义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和反思。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技能,掌握相关方法、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来完成。

所谓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一起沟通、合作、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如同师傅带徒弟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学得的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境。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传递知识,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主动建构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帮助促进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建构的对象

媒体:教学的手段——认知的工具

(四)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及其对其知识建构的作用。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问题,它们也往往会借助以往的经验,依靠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形成对某种问题的解释。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他们可以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19、情境性教学p198了解

情境性教学有以下四个特点:

1、真实的任务情境:

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2、情境化的过程:

学习过程应该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蕴含在情境当中。。

3、真正的互动合作:

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

4、情境化的评价:

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或情境化评估。

20、抛锚式教学p198

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锚),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几个环节:

⑴创设情境:

⑵确定问题:

⑶自主学习:

⑷协作学习:

⑸效果评价:

21、支架式教学p200了解

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1、支架的分类

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互动式支架和非互动式支架。

2、支架性教学的过程

预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探索:由教师为学生确定开放性目标,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逐渐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根据教学中支架是否有互动功能,可以将支架分为两种大的类型:互动式支架和非互动式支架。

2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204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1、教育理想

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2、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学生学习有两种分类方法: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认知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

◆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学生的学习自发主动性,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因而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

2、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情感、态度及个性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有如下四个要素:

(1)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自动自发:学习者受内在愿望驱动去探索和发现事件的意义;

(3)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4)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3、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1)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

4、提倡让学生自由学习,认为只要教师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愿意让学生自由学习,就会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形成适应自己风格、找到促进学习的最佳方法。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教师的任务是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2、教师----“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营造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而这又有赖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真诚一致:学习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

无条件积极关注: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同情性理解:学习促进者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学习者的内部感受和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第八章学习动机

23、学习动机的作用p213

1、引发作用

当学生学习动机强烈时,就会引发其学习内驱力,并最终引发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时学生可能同时面临多种学习目标或诱因,这就需要在其中作出选择。

3、维持作用

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

4、调节作用

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24、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1 美国心理学家洛厄尔实验发现:成就动机较强的一组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高;而成就动机弱的一组则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低。

2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强度增强而提高,直至学习动机达到最佳水平而获得最佳学习效率,之后则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过

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狭窄,由此限制了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

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1、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2、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25、成就动机理论/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p222

1、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

力求成功的倾向:追求有挑战性的目标

避免失败的倾向:选择能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2、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

该理论运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个体动机形成的机制。

力求成功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避免失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大于避免失败的倾向,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

如果个体趋向成功的倾向小于避免失败的倾向,那么他就力求避免失败,而选择那些较容易的任务,或干脆选择那些大多数人都完不成的任务,以避免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

启示:

1、根据学生的不同成就取向,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适当掌握评分标准:成功必须在所有学生可及的范围内,但又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26、归因理论p226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代表人物:韦纳

基本观点:

(1)人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存在三个维度

(2)不同维度的归因对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

归因维度:控制源(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

归因原因:

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

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

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

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启示: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归因。

1、帮助学生形成努力归因——一个内部但可变的归因。

2、现实归因: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27、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p251

1、涵义

陈述性知识是能明确地用词汇或其它符号表述出来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往往很容易被人意识到。关于“是什么” 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的知识,往往只能通过个体的活动来判断其有无,个体对这些知识的执行过程往往是不需要太多意识参与的。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陈述性知识为执行程序性知识提供必要的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注意:

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已不简单是对各种事物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运用知识的技能。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而是对个体头脑中知识状态的分类,是针对学习的结果而言的。

28、知识学习与迁移p284

含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

⑴不同内容领域的迁移

⑵不同方向的迁移

①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顺迁移

②后来影响先前:逆迁移

⑶不同效果的迁移

①积极影响:正迁移

②消极影响:逆迁移

⑷不同范围的迁移

①特殊迁移

②非特殊迁移

⑸不同程度的迁移

①近迁移:情况相似

②远迁移:情况不相似

⑹不同意识水平的迁移

①低通路迁移

②高通路迁移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29、技能及其特点p300

1、技能的定义: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经过练习获得的。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对某种动作进行多次重复以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旨在改进动作,使动作趋于完善,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2、技能的特征

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程序性知识:怎么做而不是“做”)

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与习惯

30、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p308

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1、动作的定向

含义: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内容: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

特点: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学会观察、掌握原理

2、动作的模仿

含义: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特点:

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动作成分协调性差、互相干扰、衔接不连贯,

顾此失彼,产生多余动作

动作控制——主要依靠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效能低,时间长,体力精力消耗大

3、操作的整合

含义: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特点:

动作品质——有一定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动作成分趋于协调、连贯,动作干扰减少,

多余动作减少

动作控制——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动作效能——效能有所提高,消耗的体力精力减少

4、操作的熟练

含义:

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

特点:

动作品质——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动作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

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强,不需要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体力精力消耗降至最低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p353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流畅性: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灵活性: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或重新定义的能力

2、中国心理学四阶段论

①发现问题

②理解问题

③提出假设

④验证假设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32、!迈克卡!的学习策略分类p365

⑴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②精细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

⑵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

②监控策略

③调节策略

⑶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

②学习环境管理

③努力管理

④其他人支持

33、常见的学习策略p392

1、划线

划线必须选择和针对重要的信息划线。

划线、摘要应与注释结合起来。

2、做笔记

有人建议,记笔记应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①留下笔记本每页左边的1/3或1/4空白(听课前)

②记笔记,记下听课或阅读的内容(听课中)

③整理笔记,在留下的空白部分加边注、评语等(听课后)

3、写提要

4、PQ4R方法(Preview, Question, Read, Reflect, Recite, Review)

PQ4R分别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有研究表明PQ4R方法对大一点的儿童有效。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3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p407

1、前道德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约束力

2、他律阶段--权威,在5--8岁,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3、自律阶段—在9--11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5、!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三水平六阶段)p409

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 level)

大约在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阶段。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2) 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的水平(conventional level)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

(3)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达到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制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对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36、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1、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2、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

3、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37、个别化教学p468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

1 程序教学(典型代表)

2 掌握学习

3 独立学习

4 适应性教学

5 个别辅导

1 程序教学(典型代表)

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2 掌握学习

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确定技能的学习都达到了预定的掌握水平。它有布卢姆1976年最先提出,旨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3 独立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下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学习某一主题的学习方式。

4 适应性教学

有时也称之为适应性教育,在以下两个水平上表现出适应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技能;改变教学环境以便与个体的能力和学习技能相一致。

5 个别辅导

包括同伴辅导、成人辅导和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个别化教学程序。同伴辅导可分同年龄个别辅导和跨年龄个别辅导。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38、课堂管理的目标p491

1、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39、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p493

1、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2、把期望转化成规则和程序

3、确定后果

第十六章学习评定

40、学习评定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当代教育心理学打印版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7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的方法★8 二、研究的步骤 (9) 三、研究的有效性 (9)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 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 一、教师的角色★ P77 (13) 二、教师的特征 (13)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 第三节师生互动 (14)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P101) (16)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 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 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 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 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 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第4年 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版 各科目详细解读: 1.心理学学硕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

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补充相关知识点,如“迁移的理论”在陈琦老师的书中介绍的较少,但是往年考题中多次涉及。 (4)《实验心理学》需要结合郭秀艳老师和朱滢老师的版本相互补充。 郭老师书对基础知识讲解得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对于常见的实验范式介绍得也更详细,如“注意研究的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等,在历年考研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统考312实验心理学就考察了“注意的过滤范式”。朱滢老师的版本在实验设计部分,如“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等,讲解得更为透彻,帮助同学们理解。如果觉得同时复习两本书难度较大,可以参考《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中关于实验心理学部分的梳理和讲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 第一次接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关教育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比如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主编为陈琦和刘儒德。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自从1997年第一版问世之后,于2007年再版,此次修订对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例以及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该书属于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材料,可作为各种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用作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参考用书。时隔一年之后再看此书,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历历在目,深感此书体系之科学、逻辑之严谨,语言之简练,内容之翔实。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

当代教育心理学资料

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每章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自行翻阅。) P25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 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P75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点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P104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 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 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感知运动阶段( 岁) 前运算阶段(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 ( )社会性经验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 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分为八册,由东吴苏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苏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结合往年苏州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苏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苏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

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 社会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医学部: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 材化部: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教育学》、《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心理学》七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一)学生 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 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一)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且,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有效性。 (三)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教学过程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 一、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教学艺术论者认为:教师需要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是不可教的。 教学科学论者认为:教学建立在教学科学的基础上,学要掌握教学规律,是可教的。 现在认为,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需要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医生诊断同样需要直觉。有效教学离不开教育心理学。

北师大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342814660

北师大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342814660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 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 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 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

2021华师333教育综合复习资料全析重难点笔记含真题答案与详解

2021华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 案,共10册) 《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共十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 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全析(含历年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 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适用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学位)、小学教育(专业学位)、学前教育(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科教学(英语) 历史文化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科教学(物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化学与环境学院:学科教学(化学) 地理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地理) 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 旅游管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国际商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解读: part 1 学院专业考试概况

当代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D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 C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C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D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C )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 )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 B )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D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 C )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B )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 C )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占总分300分的100分), 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11年之前的考纲上这一部分就叫做“普通心理学”,从11年的考纲开始,在之前普通心理学的后面加入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由此统称为“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90分) 我将心理学导论中除社会心理学之外的内容还是称作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其实《普通心理学》与《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重叠的,可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我曾经分析历年的心理学统考真题,我把真题上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找到它们在教材上的出处,我发现11年之前的真题中,普通心理学这一部分的选择题几乎全部能从《普通心理学》这本教材上找到出处,而11年和12年大变卦,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而是来源于《心理学导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其实在11年之前个别不是出自《普通心理学》的题目,也都来源于《心理学导论》。由此可见,这一部分命题的趋势是将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普通心理学》转移到《心理学导论》,我知道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是被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平心而论这本书也的确编得比《心理学导论》要好,可是按现在的趋势看,仅仅复习《普通心理学》这一本书真的不够。据传梁宁建是心理学统考命题组组长。《心理学导论》这本书的重要性更不可小视。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17道单选,3道左右的多选,2 道简答,1道综合,分值在90分以上。可谓是统考中的绝对大头。真题对这一部分的考察很全面,所以上面提到的两本书, 只要是考纲涉及的内容,一定要扎扎实实的看,反复看。看知识点的时候一定注意细节,看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不然记忆会很困难。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定要熟悉到不用刻意去背,就凭看的变数都能将要点记下来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0分) 这一部分是从11年开始新增的,它在考纲上仅占心理学导论的一章的内容,可是却涵盖了几乎整个社会心理学教材整本书。我比较了几本社会心理学教材,发现只有金盛华编的那一本与考纲的内容交叉得最多,由于这一部分分值不大,而且内容太多,建议大家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去看更多的书了,就只看这一本吧! 这一部分内容在真题中包含2道单选,1道左右的多选,目前两年没有出现简答和综合题,不过12年真题比11年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的考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不排除以后也有会出大题的可能。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分值小,所以建议大家以浏览的形式来复习,每一个考点只需要翻一翻,有时间的话就多翻翻,而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很有趣的一个分支,相信大家也会很有兴趣看的。 实验心理学(占60分) 这是心理学统考中权重第二的一科,而事实上60分的分值只是一个底线,真题中这一部分考察的具体分值经常会远远超过60分。而这一科却又是最难复习的一科,因为没有 一本教材能涵盖这一科40%的考点,如果想全面的复习考纲上的考点,至少要用到以下四本教材,按照这四本教材在真题中的重要程度排列: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