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茅盾研究

茅盾研究

茅盾研究
茅盾研究

茅盾

一、概述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

《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

《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

《动摇》、《追求》。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期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

在《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位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从小说主人公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他们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投身大革命,在革命动荡中必然就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革命给予他们更多的是思想的考验和肉体的磨练,而非罗曼蒂克式的理想的胜利呈现。

《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里的风波。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这部小说展示了大时代风起云涌浪潮中的各色人等的行状作了非常概况的表现。在这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中,暗示着革命的必然趋向。

《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主要人物张曼青(主张教育救国)、王仲昭(半步主义的典型人物)、史遁(怀疑主义、失败主义的典型)、章秋柳(女性形象)。

《蚀》是一个狂乱的混合物,是作者在极端苦闷的境况下写就的,其那种逼真的客观表现人物形象的主旨和那种不可抑制的奔突情感的倾泻,形成了这部小说主题指向的不确定性。

《蚀》的政治和历史意义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块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征途中心灵历程的活化石,而作为其文学美学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想融合的尝试范例。

三、《子夜》

《子夜》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显示了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是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

作品主人公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一面。其性格上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力量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四、短篇小说和散文

茅盾的短篇小说也有卓越的成就,《野蔷薇》集和《宿莽》集是他短篇小说的早期作品,而《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等则是标志着他的短篇小说的成熟期的到来。

《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他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缩影,深刻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穷苦贫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茅盾的散文代表作,是《风景谈》和《白杨礼赞》。《风景谈》是一幅充满着勃勃生机的生活图画,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讴歌了革命战士博大的胸怀。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1雷雨前学案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雷雨前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到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别走太快,懂得欣赏,才不会错过路上的好风景;不要再为琐事烦恼,想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有失就有得。 一、字音识记 (wò)(chuò)龟.裂(jūn) 龌龊 ..

水门汀.(tīnɡ) 剥. 落(bō) 揩. 汗(kāi) 噤.声(jìn) 二、字形辨认 ?????hōnɡ(烘)烤ɡǒnɡ(拱)手起hònɡ(哄) ?????布màn(幔)màn(漫)长màn(蔓)草 ?????ǒu(呕)吐òu(沤)麻ōu(讴)歌 ?????热là(辣)là(辣)sǒnɡ(悚)然乖là(剌) 三、词语辨析 1.合拢·合龙 合拢:闭上、合上;收拢、聚合。 合龙:堤坝最后封口(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 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也指建筑桥梁时最后在中间接合。 “合龙”仅用于堤坝等工程,“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例句:①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 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 ②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大坝今天终于要合龙了。 2.咆哮·怒吼 咆哮:一般形容凶猛的动物的声音。强调发出的声音雄壮猛烈。 怒吼:形容人因愤怒而大声喊叫。强调怒气逼人的威力。 例句:①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 第一小节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 《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 《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 《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 《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 《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 《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 《秋收》(1933) 《残冬》(193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 《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 《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 《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 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 《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 《锻炼》(1948,严仲平) 《多角关系》(唐子嘉)

《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 《当铺前》(王阿大) 《水藻行》(财喜、秀生) 《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 《烟云》 《三人行》 第二小节概述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 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论述茅盾的艺术成就。

第九章 茅盾

第九章茅盾 【本章学习要点】 1、了解茅盾的文学活动和创作概况; 2、认真阅读其代表作《蚀》、《子夜》,掌握其创作特色及时代女性和资本家形象。 3、掌握文学史对茅盾的评价。 【参考书目】 1、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3、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第一节:茅盾生平及早期创作 一、茅盾的生平:艰辛、矛盾的一生 笔名的含义 1、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 2、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 3、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矛盾, 4、作者自己生活与思想上的矛盾, 5、有些人言行不一,掩耳盗铃的矛盾。 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的矛盾 “在过去的六七年中人家看我自然是一个研究文学的人,而且是自然主义的信徒,但我真诚的自白,我对于文学并不是那样中心不贰。那时候,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趣味和别的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沈雁冰,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茅盾文学奖:25万元稿费 文学主张的矛盾: 主张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同时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生活情感的矛盾…… 茅盾研究与评价中的矛盾…… 生平 (一)简历 1896—1981年(终年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二)求学入行 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 (三)崭露头角 1921年(25岁),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

书籍简介

《子夜》 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 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先后被译为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创作的长篇中文小说。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该小说曾两次被翻拍为同名电视剧。 《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全新修订版)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小说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对秦与六国做了全面对比,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在那个豪杰并起,铁血竞争的时代,强大统一的秦帝国的创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成功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历程,可它的璀璨足以照亮历史。在这雄浑奇壮的帝国命运中,有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有难以计数的英雄壮士,满覆尘埃却屹立不倒。这部鸿篇巨著,艺术地再现了这一艰辛悲壮的历程。全书共6部11卷,504万字,每部集中描绘了该时代的人物群与重大历史事件,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展现了秦国崛起、兴盛、建立统一帝国又倏忽崩溃的历史。描绘了近200 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揭示了战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内容。《国文国史三十年》 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解了从1917年到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穿插讲解 其间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评点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等一批文化精 英,揭秘1917年以来文学背后的政治斗争,揭示出文学面纱背后冷酷的政治本质,指出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政治的一面镜子。 《c型包围》 《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是本书作者历时数年研究,半年写(画)成的一篇(幅) 世界全景式政治、军事巨作。观此文,会让我们明白今天世界的基本真相,会让中国人—— 大部分被盛世、崛起、和谐等迷幻药熏得迷迷糊糊、形同梦游的中国人,突然清醒并惊出一 身冷汗。作者不仅悄悄地告诉国人四周全是狼群,还以其无可置疑的历史睿智,告诉同胞们: 为什么中国在劫难逃。令人格外不安的是,作者断言危机就在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就是说看 到本书的人,大多都将成为这一预言的见证者。 《货币战争》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

《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茅盾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

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确”,符合“标准”。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做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做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问题早就有所思考,又感兴趣,题目刚好从中产生,那当然就顺理成章了。无论是对论文早有一些准备,还是临时找题目,都必须先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大致情况,逐步收缩范围,从问题入手,掌握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题目。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选题的学术意义如何,值不值得做。一般而言,学术界已经有人做过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的题目,就不值得重复去做了。当然,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但如果你换另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重新解读,那也是创新,是“老题新做”,这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在选题之前务必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决定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 (一)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对于大家写论文应当是有帮助的。这本书的写法带有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说,是在示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为选定以现当代文学作为论文范围的同学提供参考。这本教材有16讲,评论了16位作家,同时也论涉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中多数章节都有类似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

子夜故事介绍及作者简介

《子夜》 《子夜》是作者于1931年动笔,1932年12月完稿的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巨著。茅盾给书的起名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子夜”即半夜子时,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作品所写的是1930年5月到7月,前后约两个月的事情。这时,一方面,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已波及到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半殖民地中国当然成了他们榨取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在国内1940年爆发的蒋、阎、冯各派军阀的混战——“中原大战”仍在继续。对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来说,此时确是面临绝境的最黑暗时期。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1930年在上海两个月冒险失败的过程,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说明了“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作者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回敬托派关于“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等谬论。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

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30年代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面,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危机在中国投射的阴影,而且可以窥见觉醒了的工农阶级烧毁这个旧世界的燎原之火。活跃在这幅画面上的,有民族工业资本家、买办金融资本家、交易所经纪人、律师、学者、地主、交际花、妓女、农民、工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在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这个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且具有“法兰西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吴荪甫,既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又具刚毅果敢的性格,也不乏管理方面的经验。他的目的是成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希望看到他的工厂“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梦想着他的工厂生产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等产品畅销全中国的穷乡僻壤。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组织了益中信托公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虽然吴荪甫苦心经营,但他毕竟生不逢时,在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他希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雄心壮志,终于在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的重重包围下化成泡影。虽然他不甘心失败,拼命地反抗和挣扎,但终以破产而告结束。吴荪甫也就成了30年代有理想的民族资本家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悲剧人物。茅盾在描绘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奋力苦战的同时,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58875503.html,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

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作品全集茅盾作品全集 茅盾《子夜》 茅盾《蚀》三部曲 茅盾《虹》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茅盾《锻炼》

茅盾《多角关系》茅盾《腐蚀》 茅盾《动摇》 茅盾《追求》 茅盾《幻灭》 茅盾《林家铺子》茅盾/创造 茅盾/报施

茅盾/石碣 茅盾/自杀 茅盾/有志者茅盾/烟云 茅盾/小巫 茅盾/水藻行茅盾/手的故事

茅盾/色盲 茅盾/大鼻子的故事 茅盾/春蚕茅盾/诗与散文 茅盾·腐蚀/第一部分 茅盾·腐蚀/第二部分 茅盾·腐蚀/第三部分 茅盾·腐蚀/第四部分

茅盾《子夜》[5] 茅盾《子夜》[4] 茅盾《子夜》[3] 茅盾《子夜》[2] 茅盾《子夜》[1] 茅盾《林家铺子》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下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中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上 茅盾介绍 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

茅盾研究试题_浙江省1月自考试卷

茅盾研究试题_浙江省2009年1月自考试卷浙江省2009年1月自考茅盾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731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茅盾抗战时期计划写作的“五部连贯的小说”的第一部是( ) A.《第一阶段的故事》 B.《走上岗位》 C.《劫后拾遗》 D.《锻炼》 2.《子夜》中,雷参谋和林佩瑶之间的爱情信物是( ) A.一个命运的大蒜头 B.一部《罗密欧与朱丽叶》 C.一杂枯萎的白玫瑰 D.一片火红的霜叶 3.《她是一个弱女子》中,李文卿是( ) A.“代表向上的小资产阶级的奋斗的女性” B.“代表土豪资产阶级的堕落的女性” C.“代表小资产阶级的犹疑不决的女性” D.“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的时代女性” 4.郁达夫自认为与德国作家林道《幸福的摆》“气味相通”的作品是( ) A.《碧浪湖的秋夜》 B.《东梓关》 C.《迟桂花》 D.《十三夜》

5.《石碣》是( ) A.郁达夫的乡土小说 B.郁达夫的历史小说 C.茅盾的乡土小说 D.茅盾的历史小说 6.“啊啊!反抗反抗,我对于社会何尝不晓得反抗,你对于加到你身上来的虐待也何尝不晓得反抗,但是怯弱的我们,没有能力的我们,教我们从何处反抗起呢?”这段文字出自( ) A.《薄奠》B.《她是一个弱女子》 C.《迷羊》 D.《茑萝行》 7.郁达夫最初创作的以国内现实生活为背景和题材的作品是( ) A.《南迁》 B.《胃病》 C.《茫茫夜》 D.《怀乡病者》 8.在夏衍剧作中,“喜剧性”因素的展示主要依赖于( ) A.日常生活细节的矛盾可笑 B.人物性格的夸张强烈 C.人物思想行为与现实环境的格格不入 D.漫画化的辛辣讽刺 9.夏衍对于名著改编“忠实于原著”的基本原则表现为( ) A.力求体现原著的思想、韵味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B.视原著为素材,编者有权力删改,以实现电影的特性 C.不求神似,但求形似 D.只需给原著分一分镜头 10.君实和娴娴这一对年轻人出自( ) A.《创造》 B.《一个女性》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情况简介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情况简介 2011年夏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落下帷幕,五部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天行者》、《蛙》、《推拿》、《一句顶一万句》摘得桂冠。 茅盾文学奖评奖年限虽然规定是最近四年出版的作品,但此次评奖的时间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间窗口。汉语文学不管是借鉴西方的经验,还是重新激活传统资源,都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也可以说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有一批作品很有分量。全部汉语文学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高度显得很清晰,汉语文学的当下和未来的道路也更加坚定踏实。 本届茅盾文学奖固然有各种经验可以总结,但我以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评委们在心里保持着对中国文学的虔敬,自觉承担着对中国文学的责任。因此,大家能从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的角度出发来评判作家的成就和作品的文学价值,这就把茅盾文学奖推到一个历史性的高度,也就是为中国文学立标杆;为往圣传精神;为未来寻道路。我个人以为,这次评选出的五部作品,基本可以担此重任。 (一) 在这里,就几部作品做简要评析。 张炜的《你在高原》,荦荦大者,10卷本,450万字,这显然是汉语写作史上的不同寻常的举动,这是站在高原上举目四望的叙事。这里我们当然不可能去展开论述这部10卷本的鸿篇巨制,仅就其中的第一卷《家族》、第二卷《橡树弯》、第五卷《忆阿雅》、第六卷《我的田园》……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几卷都相当精彩,抽出任何一卷放在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平台上,它都称得上是一流的作品。一个作家写作10卷本的长篇,能写出三四部,甚至五六部都相当精彩的分卷,这无疑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的《忆阿雅》我以为是极

其精彩的作品。我想张炜的成就已经变得无可怀疑了,《你在高原》把汉语小说叙事推到一个新的境地,激发了汉语文学很多新的素质。 张炜用“我”的主观化反思性叙述穿越历史。张炜的叙述人“我”携带着他强大的信仰进入历史,并且始终有一个当下的出发点。这使与历史对话的语境,显得相当开阔,建构了一个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叙事文体。这么一部10卷本的长篇小说,尽管每一部都有独立的主题,都有独立成篇的体制,但叙述人贯穿始终,其中的人物也在分卷中反复登场,故事也有明晰的连贯性。张炜在这么漫长的篇幅中,始终能保持情绪饱满的叙述,那种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想象在人文地理学的背景下开辟出一个空旷的叙述语境。张炜以他的自然自在的方式释放出充足的浪漫主义叙事资源,或许说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融合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张炜以“我”的叙述穿过历史深处,同时用多元的叙述视角展现出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张炜20年的功夫,在小说叙述艺术方面,已经磨砺出自己的风格,也把汉语小说的艺术推到一个难得的高度。 刘醒龙一直是一个关怀现实的作家,笔法细腻、情怀深厚,数年前的《圣天门口》颇得评论界好评。《天行者》系对早年影响深广的《凤凰琴》的扩展和续写,讲述偏远的界岭小学一群民办教师的故事。高考落榜生张英才本来有颇为远大的抱负,却不得不面对现实,靠着当乡教育站站长的舅舅才当上界岭小学的代课老师。这里的偏远寂寞,穷困无望,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乡村基层教育的真实困境。小说写出了身处偏远山区的民办教师的生活艰辛,他们想改变命运所做的种种努力,因此在困苦中昭示出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品格。为小人物立传,真切而透彻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心理和愿望。小说当然也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但善良和纯朴终归是这些人的本性,真挚与朴实使小说始终在苦涩中透着温暖,读来引人入胜。小说洋溢着冷峻的幽默感,每天伴着笛声升国旗的场面,也是小说中的神来之笔,意味无穷。小说写情深切有力,多有感人至深的细节。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使这部作品内涵丰富醇厚。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茅盾

xx 一、开创新的文学样式 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茅盾通过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努力构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从《蚀》(《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达到的高峰。、 二、xx的小说成就 (一)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1.《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虹》里,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3.在《子夜》里,通过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4.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经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作。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大形象系列。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1.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2.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以及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3.他生不逢时,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对家庭和部下的封建专断及其剥削农民作为资金积累的手段)使他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感到软弱无力。 4.性格复杂,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狐疑惶惑,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终导致精神的崩溃。 (三)追求宏大严谨的布局,作品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1.《蚀》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各部的结构自行独立,而章法各异,连贯起来,反映一段时期的生活,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新的开创。 2.《虹》按女主人公梅行素“成都——泸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推荐下载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 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 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 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指导思想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作品。 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

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 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 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 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 染力的佳作。 评选机构 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评委 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 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评奖程序 1、参评作品征集。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 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择定。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候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轮投票, 决定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 的原则。 5、评奖揭晓。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 和奖金。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评奖纪律 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