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洲地形及其对亚洲气候水系的影响(地理论文)

亚洲地形及其对亚洲气候水系的影响(地理论文)

亚洲地形及其对亚洲气候水系的影响(地理论文)
亚洲地形及其对亚洲气候水系的影响(地理论文)

亚洲地形及其对亚洲气候水系的影响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亚欧大陆的主体;其东、南、西、北方向分别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邻或相毗连;亚洲大陆最北端切柳斯金角,纬度77°43′ N,最南端皮艾角1°17′N,东端迭日涅夫角经度169°40′W,西端巴巴角26°03′E,所跨经纬度之多均为世界之最。亚洲总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9.4%,为世界第一大洲;其大陆轮廓非常复杂,海岸破碎,又有众多的岛弧海沟呈带状分布于大陆东缘。

亚洲与其它各洲相比,其地理环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1)地理环境类型复杂多样,自然带最为齐全,并呈经向、纬向或垂直地带性分布。(2)大陆性强烈,季风气候典型。这些既反映了全球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又反映了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一)

组成亚洲大陆的古老陆块,在各地史时期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联合,大洋盆地迁徙封闭,从而形成今天的大地构造格局,与此同时,又在外营力的作用下,经过不断塑造,形成今天的地质地貌形态,其地形表现更是别具一格。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基岩海拔高,平均约为950米;山地高原多,面积广,约占亚洲总面积的3/4;特有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面积达250万平方千米;亚洲高度大于8000米的山峰达16座。

(2)地形起伏极端。从点上来说,既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上最低的低地。如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死海水面海拔-392米,湖底海拔-792米,贝加尔湖湖面海拔455米,湖水深达1620米。从面上说,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海拔平均为4000米以上。又有世界上著名的低平原之一——西西伯利亚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同时,大陆东部岛孤、海沟相伴生。尤其是新华夏系的“三凸三凹”构造呈现出带状地形。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流水、风沙、岩溶冰川、黄土、冰土等地貌均有分布。这一点是不言而喻。

(4)地形结构中高周低,山脉组合成群成带呈东西向展布。亚洲中部高耸,多为高山高原,四周低下,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在成群成带结构的山脉的外围,分布着广阔

的平原,由此构成了亚洲地形的主要格架(如图1)。根据地形差异,可把亚洲分为五个地形区:西北平原极低地形区,中部高原山地地形区,南部高原平原相间地形区,东部平原丘陵地形区和岛孤海沟相伴地形区等。

图1 亚洲地形示意图

正由于亚洲地形如此之复杂,与亚洲特有的位置和广大的面积一起构成影响亚洲的气候、水系水文的重要因素。

(二)

亚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其它高山地区形成随地势高低而呈垂直变化的山地气候类型。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表现在山脉走向对气流运行的加强和阻碍作用上,从而影响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等。如因秦岭和大巴山对冬季风侵袭的阻挡,使四川盆地冬季温暖,大部分树木冬季不落叶,而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因冬季风的侵袭,寒冷干燥,且大部分树木落叶,这样秦岭本身也成为温带和亚热带的天然分界线。青藏高原因其屏障作用,阻碍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冬季使印缅一带较温暖,夏季使甘新地区相当干旱等。

亚洲中部的山脉高原还常常成为冷暖气团的源地和高低气压中心,如冬季蒙古高压发源于萨彦岭一带。同时萨彦岭一带也是极地气团的源地,并由此形成亚洲冬季的主要大气环流系流。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不仅形成特有的青藏高原环流系统,而且影响高原周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如青藏高原夏季为一热源,加强了印度低气压,冬季为一冷源,加强了西伯利亚高压,使亚洲季风异常强大。可以说,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如图2)。

无青藏高原时的经向环流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而示意图

图2 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

就我国来看,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丘陵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冬季发源于西伯利亚高压的冬季风,居高临下,可以长驱南下到我国东南部地区,并使所经过地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低;而夏季,则阻碍东南季风的登陆,使东部地区降水集中而丰富,西北地区则显著干旱(如图3)。

总之,从总体特征而言,地形对亚洲气候的大陆性和季风性有加强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便是这一特征的绝妙写照。

(三)

地形对水系结构和流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亚洲水文的基本特点来看,亚洲径流丰富,河流含沙量大,内流区大,水系结构呈放射状等。究其原因,从地形角度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间接原因,即地形

图3 青藏高原隆起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影响气候等因素而影响水文特征。因地形影响使气候的大陆性和季风性加强,从而使降水更加集中且季节和地区分配不均,流量季节变化大,水土流失加重,进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二是直接原因,即因地势起伏和内陆地区地形的封闭性等因素而造成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大,搬运能力大,水力资源丰富,如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和黄土高原地形区,这无不增大了黄河的携沙能力和含沙量。而广大封闭的内陆地形区,因其难以和周围地区沟通,故形成内流区。

1水系分界线2沼泽和盐沼3沼泽化地区a太平洋流域b北冰洋流域c印度洋流域d地中海流域e内流区

图4 亚洲水系分布图

亚洲高大山脉多汇集于帕米尔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他们不但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而且成为许多水系流域的天然分水岭。如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蒙古高原南沿、阿尔泰山、哈萨克丘陵、图尔盖高原和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以荒漠为中心的内流区;在其外围,由朱格朱尔山、外兴安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围成北冰洋流域;在大兴安岭---横断山以东属于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兴都库存什山、托罗斯山以南则属印度洋流域。

地形尤其是构造地形还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流向。如北亚地区南部为高山,地势向北冰洋倾斜,因而河流多向北流;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西高东低,因而河流由西向东流,在横断山地则折而向南流。

地形同时也影响着河流流量。发源于高山地区的河流,其水源及径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如内流区的阿姆河、锡尔河、塔里木河和北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因此冰雪的有无和多少直接关系到河流的流量和存亡。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山地,便没有冰雪的沉积,也就不可能形成河流或湖泊,这对广大干旱的内流区来说,无异于取消了生物的生存权。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微专题】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整理汇总 一、海拔对气温的影响 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低。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山地的“高处不胜寒” 在高山上,海拔增加,山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可是因为山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山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另外,山地海拔较高,也使山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 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山地多的地面辐射。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白尔佼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这样,大气的气温也就不会很高了,同样导致“高处不胜寒”。 比较起来,同纬度平原地区近地面空气密度大等因素,使其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慢,故气温较高。由此可见,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下原因不同。简单总结,平原高空大气是离地面这热源太远而“供热不足”高山地区的大气是地面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的影响。而高原上的大气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使气温不高。青藏高原气温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稀薄、且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二、地形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1.山地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白天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2.高原与平原气温日较差的差异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三、地形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

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亚洲的地形和水系》习题

《亚洲的地形和水系》习题 一、基础过关 1.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 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 C.中南半岛 D.马来半岛 2.亚洲三面环绕的大洋中,没有的是() A.北冰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3.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 A.贝加尔湖B.死海 C.里海D.波罗的海 4.影响亚洲大河流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 C.气候D.地势 5.下列示意图能够正确反映亚洲河流流向的是() 6.世界陆地最低点() A.里海B.死海C.地中海D.黑海 7.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说明亚洲的地势特征是()A.东西高,中部低B.地势低平 C.中部高,四周低D.南高北低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上是对某大洲地形特征的描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该大洲是() A.欧洲B.非洲C.亚洲D.南美洲 9.关于该大洲的世界之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季风气候区②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③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④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综合训练 10.关于亚洲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部地势较低 B.四周地势高耸 C.中部地势高耸 D.东、中、西部地势都高 11.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D.恒河平原 12.有关亚洲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长江是世界第一长河 B.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C.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D.里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13.亚洲地形多种多样,中部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A. 高原和山地 B. 平原和高原 C. 山地和丘陵 D. 平原和盆地 14.受总体地势的影响,亚洲河流() A. 都滚滚东流注入太平洋 B. 都悄无声息的注入了北冰洋 C. 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D. 都浩浩荡荡向南注入印度洋 15.下列有关世界之最,错误的是() A.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B.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C.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D.最大平原--东欧平原 16.下列河流注入印度洋的是() A.密西西比河B.叶尼塞河 C.莱茵河D.恒河 17.下列“亚洲之最”,不是“世界之最”的是() A.亚洲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B.亚洲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C.亚洲最大的湖泊─里海D.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 18.关于亚洲地形地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部地势高,四周地势较低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黄忆海 摘要: 现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大陆上已存在了千年之久,经历的千年的发展,其各自文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且迥异不同。饮食文化,显然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大代表。然而造成其文化发展不同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可以说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巨大的。 本文课题主要讨论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饮食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 饮食文化,地理,中国,希腊,东方,西方 长久以来,东西方文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种类有很多,作为其中最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它的出现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所要讲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本文就以中国为东方代表,希腊为西方代表来展现东西方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形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的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比重小。同时其地形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形态来说,中国有着绵延千里的山脉,辽阔的高原,一望无垠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缓和的丘陵。”(《中国地理环境》P 2)除了多样化的地形外,中国的气候也是极具特点,我国共有三大气候特征:显著地季风气候,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性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令中国一年四季有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大陆性气候让中国在同纬度国家中成为冬季最冷的国家,同时也是夏季最热的国家。而多样性气候则意味着中国少数不同的地区有着迥异不同的气候,如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而云南中部四季如春。也正是这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气候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自上文,已提到中国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特点,与三大气候特点,也正是这五大地形,三大气候特点形成了中国几大饮食文化圈。 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东北地区: 这里土地肥沃,有着大片的平原。那里的冬季寒冷切漫长,肉食以及其他高热量食物成为他们日常的主要食品,为了消除吃生肉的不良后果,葱姜蒜是当地不可确缺失的食材(为了帮助消化杀菌)。寒冷的气候使得哪里的人们缺少新鲜蔬菜,所以腌菜与泡菜成为了当地人们餐桌上的常客,由于蔬菜经过长时间的腌制会有异味,因而调味咸重以压制异味。所以当地形成了咸重,(葱姜蒜)辛辣,生食的饮食特点。 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地带,为高寒地区,所以当地蔬菜与水果的比重不大,以农作物为主。主食为糌粑、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的比重较高,因而人们酷爱喝酥油茶,以适应高原地区的寒冷。为了调理面食,牛羊肉,当地人形成了咸重,微辣,辛香的饮食文化。 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大部分为高山峡谷,土地也极为贫瘠,农作无产量低。又因西南地区空气潮湿,瘴气肆意,为了散湿驱寒,西南地区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吃辛辣刺激之物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尤其是在辣椒传入西南地区后,这种嗜好迅速普及。四川盆地根式作为其代表地区。川菜如今更是成为中国一大特色饮食。所以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麻辣,酸辣为主。 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多丘陵,临海,雨水充沛。该地区以稻米作为主食,其蔬菜水果,海产禽畜都很丰富。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人们大多喜爱喝汤,且强调清淡鲜美。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高考地理】微专题4.4+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二轮地理复习精品(Word版含解析)

微专题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地形对气候影响 1.地形宏观影响气候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局部影响气候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山体阴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中美地理环境差异及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美地理特征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 摘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和美国,分别居于亚欧大陆东端与北美大陆中部,在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理环境是中、美两国文化形成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两地的地理特征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中国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呈现出明显的大陆性文明特点;而美国文化则是以工商文明为主,呈现出海洋文明的特征。本文着眼于对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地理环境对于民族和文化形成的影响,从而为增进对美国地理条件的了解和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文化 一、前言 地理特征即一个区域内对于地理条件整体状况的描述,可分为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讨论主要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进行,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条件。地理特征是一个区域内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条件,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带有与地理特征相对应的特性,例如: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植被大多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草原,气候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草原上的人们大多数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没有固定的交通线;而草原文化同时带给人的正是像草原本身一样粗犷豪放的感觉:蒙古长调悠扬宽广,蒙古族舞蹈热情奔放,草原生生活的民族民风也是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可见,地理特征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也体现着养育它的这方水土。 二、地理特征比较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的地形总体描述为: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西南部为第一级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包含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噶尔盆地,平均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原理再现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原理再现 江苏省昆山市亭林中学贺志强 21534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能对气候发生重大的影响,与海陆分布和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同样重要。局部地形由于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和地形形态的差异,可在短距离内产生显著不同的局地气候。由于地形的作用,进一步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导致地面气候更加复杂多样。根据陆地的海拔高度和起伏形势,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等类型,他们以不同规模错综分布在各大洲之上,构成崎岖复杂的下垫面。 一、地形与太阳辐射 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随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纬度季节等而异。就直接辐射与总辐射而言,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有增强的现象。这是因为,高度大,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缩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受到大气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损耗的能量少,因此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增强。夏半年,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南北坡所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差别小,冬半年则差别大。纬度越高,南北坡所受到的太阳直接辐射差别越大。从太阳直接辐射的日变化看,在偏东的坡地上,上午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大于下午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其最大值出现在上午,在偏西的坡地上则正好相反,南坡和北坡的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在上午和下午基本上是对称的,其最大值均出现在水平面上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正午附近。二、地形与气温 地形与气温与气温的关系十分复杂,大地形的宏观影响能对大范围内的气温分布和变化产生明显作用,局部地形的影响也能使短距离内的气温有很大的差别。(一)高大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绵亘的高大山系和庞大的高原是气流运行的阻碍,他们对寒潮和热浪移动都有相当大的壁垒作用。同时他们本身的辐射差额和热量平衡情况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他们对气温的影响是非常显著而广泛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机械阻挡作用和热力作用两个方面。下面以青藏高原为例来简要说明。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 40°N之间,南北约跨纬度10°,东西约跨经度35°,有相当大的面积高度在5000米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顶部海拔超过了7000--8000米,占据了对流层中下层,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从西伯利亚西

亚洲的地形气候及河流的特点

亚洲的地形气候及河流的特点 1、指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说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快快........................快 亚洲地形的总特点是地势高、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周围低,隆 起与凹陷相间。 气候:亚洲大陆跨寒、回温、热三带。气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 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 水系:亚洲有许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 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内流 河主要分布于亚洲中西部干旱地区,有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塔 里木河、约旦河等。(2)中间高四边底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 行气候为主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 2、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间的相互关系 1.亚洲地形类型复杂,地势起伏极端。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都有分布,但高原山地所占的比重极大,约占全亚洲的3/4.海拔200米以下的仅占总面积的1/4。平均海拔约有950米。亚洲的地势中 部高,多山和高原;四周低,多丘陵和平原。在山地和高原外围分布 的若干平原大多是由河流冲积而成的。 2.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 等特征。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的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3.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与中部高原和山地,并 呈不均称辐射状像四周分布 4.亚洲的地形中高西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并呈 不呈不均称辐射状像四周分布;亚洲地域广阔、跨热、温、寒三带, 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表起伏比较大地形复杂多样,所以亚洲的气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例如海边以海鲜菜著称;江湖以河鲜菜著称;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著称;干旱区的牛羊肉少膻味、瓜果菜质量佳。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沛,水网密布,水稻广泛种植,因此风味食品大都用米制成。一般同一或地域相邻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类似,其饮食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但若是自然地理环境反差较大,其饮食文化也会形成巨大反差。如西藏高原毗连四川盆地,因地理物候的截然不同以至于饮食文化形成了巨大反差。 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定区别,川、贵重用干辣椒,而湘善用新鲜青椒,这是因为湘与川、贵终年阴湿有所不同,其还有一定的伏旱。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三日晴”也有关系。“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摄入总量差异不大。 3.自然地理环境影响食物制作和烹调方法。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煮食物熟的程度不及正常气压下的透熟,这也就是藏族等民族多喜欢焙炒青棵碾为粉末做糍粑吃的主要原因之一。东北气候寒冷,其冷冻食品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持续使用时间长,成为该区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冻肉、冻鱼、冻饺子等。此外,由于这里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同时每家都有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4.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崎岖的山地、长年寒冷的冰天雪地、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原始森林、大片沼泽地区等。由于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与周围地区很少联系,也使其饮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保持自己独有的特性。如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由于破碎的地形和原始森林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联系薄弱,近乎相互割裂和隔绝状态,因此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特定的环境里形成自己特有的饮食文化并保留至今。随着边远地区的开发以及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自然地理要素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作用在减弱。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姓名:马婉潆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问题背景 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东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东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东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东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东”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随着文化对经济建设、旅游开发、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立足于久远的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之所在。而广东饮食文化作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广东文化精神,因此对广东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与完善。而广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研究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利于以饮食文化来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重要意义。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探寻地理因素影响饮食文化的一般模式,构建广东饮食文化的地理结构理论, 研究意义:这一研究对于发挥广东旅游资源的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构建“文化广东”、“和谐广东”以及粤菜等文化遗产的申报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文献回顾 复杂的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多样化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研究地理环境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影响,对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对于饮食文化研究的“文化”部分,大都偏于史学,其研究范围也大多是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与变迁。尤其是中国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研究的文献相当有限,从1985年至目前为止,对于饮食文化的研究共有2240篇,但有关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的研究仅有12

仁爱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62亚洲的地形和水系》

《亚洲的地形和水系》 本节教材,是初中阶段世界分区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的主要介绍亚洲的地形和水系,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学生能通过地图了解亚洲的地形和水系知识,了解亚洲的河流和亚洲的世界之最。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的良好情感,亚洲的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亚洲的地形和水系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亚洲的地形和水系的分布关系。 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亚洲地形和水系》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查阅亚洲河流的相关资料。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 【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亚洲的一些河流图片。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河? 生:黄河。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形及河流水系。 (板书第二节课题:第二节亚洲的地形和水系) 【讲授新课】 板书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 师: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大家阅读并找一找亚洲主要半岛、群岛,海域,边缘海等 生:读图找图 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判读一下亚洲的地形特征 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而且以高原山地为主。 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有何特点? 生: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板书:大河众多的放射状水系

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在地形图上观察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的位置及流向。注入的海洋。 生: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师:小结亚洲的河流分布与亚洲的地形地势有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师:展示一些亚洲的世界之最,例如死海,长江,珠穆朗玛峰等生:欣赏图片。 【课堂小结】 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而且中间高,四周低,因此许多河流也是发源于中部,并且呈放射状流向。而且本节课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亚洲的许多世界之最。希望我们以此为傲,热爱亚洲,努力学习更多的地理事物。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

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