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农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考试大纲

一、初试考试大纲

101 思想政治理论(100分)

204 英语二或202俄语(100分)

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150分)

(一)考试性质

农业综合知识四是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依照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2012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农业知识综合>科目命题指导意见》,力求反映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关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具体考察涵盖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强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形式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农业经济学的比例为50%,分值为75分;农业政策学的比例为30%,分值为45分;农村社会学的比例为20%,分值为30分。

(四)考试内容

1.农业经济学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读农业和农村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并能够跟进与理解最新的农业经济研究进展与相关农村经济政策。

(1)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方式概念与结构特征;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特点与基本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2)农业的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和功能;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农业土地的规模利用;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地租和农地价格的含义;土地报酬规律;农业劳动力作用;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方式与途径;农业资本运动的特点;资本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农业资本使用效益;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途径;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机制。

(3)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含义、特征、类型;家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农场的劳动分配及其产生的原因。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内涵、动力机制;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类型、方式及功能;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

(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内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运行机制。

(6)农业的市场化

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恩格尔曲线、恩格尔定律;农产品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分类;农产品供给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含义及其类型;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影响因素;蛛网模型的三种形态及形成过程;农产品差价和比价;工农产品比价与剪刀差;农产品运销渠道的基本类型、渠道选择时的影响因素。

(7)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保护政策

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理论;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保护的依据、测度方法;WTO与中国农业;我国农业保护的现状和政策;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政策。

(8)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

农民收入与消费基本概念、构成;我国农民收入不平衡与增长缓慢的现状及深层次原因;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特征、农民消费结构及制约因素。

(9)农业产业结构与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一般原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问题。

(10)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现行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模式;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11)农业的宏观调控

市场失灵;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WTO规则下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政府干预农业的手段和方法。

2.农业政策学

掌握农业政策的实质、基本特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业政策,能够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具体的农业政策问题。

(1)农业政策学的基本概念

政策与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

(2)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经济政策动态学说;委托——代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关系;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3)农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政策问题内涵和特征;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农业政策目标及其确定原则;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4)农业政策的执行

农业政策执行的涵义;农业政策执行的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5)农业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农业政策的评估原则;农业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评估的常用方法;农业政策调整的含义及其内容。

(6)中国主要的农业政策

农业区域结构政策;农业部门结构政策;农业经营规模结构政策;农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演变;农业组织创新的政策思路;土地问题及中国农业土地政策;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价格和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农业资金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贫困的概念以及中国农村扶贫政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3.农村社会学

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运用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判断和解决农村社会实际中出现的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农村社区、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问题。

(1)农村社会组织

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功能;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演变趋势。(2)农村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农村社会分层的结构及演变;社会流动的定义及其类型,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

(3)农村社区

社区的基本概念;农村社区的含义与类型;农村社区的结构;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涵。(4)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农村社会保障的状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内容;农村合作医疗历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内容。

(5)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的含义;农村教育的内容与功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6)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农村工业化的内涵;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模式及特征;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农村城镇化机制;小城镇建设。

(7)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含义及理论;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及特征;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866 管理学A(150分)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A是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考察目标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管理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管理学基本原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职能管理,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了解与掌握。为国家培养具有管理思维及实践精神的全面综合性人才。

本考试旨从三个方面对考生提出要求:

1.正确认识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管理学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管理学概述

(1)管理、管理者与组织

管理的含义;管理二重性;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管理者的责任;系统;系统方法;组织与环境;企业与企业道德;组织的道德与社会责任。

(2)管理学的形成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学形成阶段的划分;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等。

2.计划职能

(1)计划职能概述

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计划工作的原理;计划的基本特征、种类和步骤;目标的含义和性质;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管理的优缺点;预测的含义和作用;预测的步骤;预测的种类和程序;德尔菲法的要点;影响预测准确度的因素等。

(2)战略与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的过程;战略分析;战略的制定等。

(3)决策

决策的含义、类型和特征;决策的程序;决策方法的分类;群体决策;计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主观决策方法的优缺点等。

3.组织职能

(1)组织概述

组织的含义和内容;管理宽度与组织层次;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确定组织宽度的方法;划分部门的方法;组织中的职位设计等。

(2)部门划分和组织结构类型

部门化;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团队的类型和特点;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等。

(3)职权配置

权利与职权;集权与分权;分权制与集权制的特点;影响集权和分权程度的因素;董事会的职能;职权的分化——直线和参谋等。

(4)人员配备工作

人员配备的含义和过程;人员配备的重要性;人员配备的原理;人员的选拔;人员的考评;人员的培训与发展等。

(5)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等。

4.领导职能

(1)领导职能概述

领导的含义和作用;领导与管理;领导的原理和要求;领导权变理论;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者领导理论和艺术的主要内容等。

(2)沟通

沟通的含义和类型;沟通的目的和作用;沟通的表现形式;有效沟通的原则等。

(3)激励

激励与人性假设;激励理论的分类及再分类;主要的激励理论;强化的类型;激励的方式。

5.控制职能

(1)控制职能概述

控制的含义;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异同;控制工作的步骤;控制标准的类型;控制过程的反馈;控制工作的关键等;

(2)控制工作的类型和原理

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等控制类型的含义;控制控制工作的原理;控制工作的要求。

(3)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预算的概念;预算的作用和种类;预算的不足及改进方法等;组织绩效的综合控制等;其他传统的控制方法。

二、复试考试大纲

农村发展学

(一)考试性质

农村发展学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课程。

(二)考察目标

《农村发展学》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察考生对现代发展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够运用农村发展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农村中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并能够判断和提出解决有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的对策。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内容

1.农业经济

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农业经济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农业经济学的使命;农业生产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理论。

2.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

(1)农业的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农业土地的集约经营和规模利用,地租及农地价格的经济解释;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农业资本;农业技术进步。

(2)农业生产关系结构

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农业中的经营制度;农业中的分配关系;农业企业制度与产权制度。

(3)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概念;家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农场的分工协作等若干理论;外国家庭农场;中国家庭农场。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理论的内容;农业企业专业化和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的地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产生原因、特征、基本原则、类型与条件;农业合作经济基本理论;农业合作社原则与合作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及其经验

(6)农业中多种企业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企业组织的分类,农业中的公司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类型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3.农产品市场

(1)农产品的需求与供给

农产品需求的概念、特点、函数、曲线及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的概念、特点、函数、曲线及影响因素。

(2)农产品的市场与价格形成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农产品价格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农产品运销含义、意义和渠道;农产品市场的概述,分类;各类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粮食市场和畜产品市场。

(3)农业关联产业

农业关联产业的概念;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关联产业部门现状。

(4)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农业的国际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理论,贸易规则;农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农业保护,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4.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农业现代的内容、特征;改造传统农业;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2)农业的宏观调控

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

(3)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

农民收入及其不平衡性;农民收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我国的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的生活消费。

(4)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与人口理论;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模式选择和战略措施。

5.发展学

(1)发展学与农村发展学

发展的内涵;发展观及其历史演变;农村发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2)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概念、类型和结构;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模型;低水平陷阱论;大推进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一外围论;“区域成长”理论;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3)农村发展学的基础理论

人本发展理论内涵与模型;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内容;贫困与反贫困的概念;贫困程度测量方法;贫困与反贫困的基础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影响因素;参与式发展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与原则;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和步骤。

(4)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的阶段性与结构性变化;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基本对策;农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原因。

(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发展

农村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扩大就业;扩大农村就业措施;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农村发展。

(6)农村土地资源与农村发展

土地的属性;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7)农村财政金融制度改革与农村发展

财政与金融内涵、我国农村财政制度改革主要障碍因素;农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农村公共产品特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8)农村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

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等的概念;农业技术进步特征与动力机制;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和内容;中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

(9)国内外现代农村发展模式

农村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发达国家农村发展模式;现阶段中国农村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农村发展模式上的区别。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考试目的 测试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农产品质量与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财政与支农政策、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农产品供求与成本收益、涉农项目投资与融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农业经济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 现代农业发展概论。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和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总结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脉络、规律和条件,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未来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和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般发展规律。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了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组织机构。了解国家质量兴农战略的出台背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3.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解乡村治理概念提出的政策背景及其历史演变,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架构及其特征,分析乡村治理能力的构成内容及运作机制,运用有效政策手段和措施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财政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辨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了解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农村财政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分析我国农村财政政策的变迁、现状、成效与问题,了解我国农业重点支持政策,运用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和支农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5.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辨析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小额信贷、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概括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演变、农业保险的类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和水平,了解主要农村信贷经营方式和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模式,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其运作模式。 6. 农产品供需与贸易影响。理解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变动规律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比较农产品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和供给函数、供给曲线的异同,根据农产品供需规律和农产品供需弹性计算方法,分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均衡,以及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阅读书目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阅读书目 一、书籍 [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 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新版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中文版由几位从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归国的农经学者经过良好分工翻译而成,翻译质量较为难得,特别推荐。提醒一下,这本书最好与速水佑次郎的《发展经济学》一同学习,因为本书有多处与之衔接)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录了林教授在国外著名期刊发表的九篇关于中国农业改革的论文和一篇关于李约瑟之谜的探讨,特点是调查严谨,数据分析充分,文章结构规范)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重点突出了二人的研究方向,即农业经济学和人口与发展经济学,堪称一本较好的国情教材) 岸根卓郎,《粮食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重点介绍了粮食危机成因及在日本的实践,探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政策,重要的是提出了新粮食政策及粮食流通革命,对时下中国的粮食政策应该有一番借鉴意义) 一系列本科生农业经济学教材,如李秉龙的《农业经济学》,朱道华的《农业经济学》,王雅鹏的《农业经济学》,谭向勇的《农业经济学教程》等等;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很适合做本科生教材。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等著作,重点探寻农业增长的源泉,强调人力资源的投资,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系统的谈及三个分领域,即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重点论述了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等问题,由浅入深,是本好书) 孙颔,《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孙颔、石玉林,《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两本书系统、全面、数据精确。沿用地理学上的区域划分,分区阐述了中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发展)雷纳、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作者选择了时效性强的关于现行政策的论文,包括农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美国与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改革、关贸总协定与农业贸易、东欧和中国的农业改革及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也包括一些补充专题——宏观经济学与农业、农业研究与生物技术、资源贫乏地区的农村经济) 胡跃高,农业发展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李宗正,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中国物质出版社,1996 朱道华,世界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阮文彪,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朱道华,外国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马洪,孙尚清:《现行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土地权利与土地政策》,《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测试试题

年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试题

————————————————————————————————作者:————————————————————————————————日期:

区域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社区的概念: 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等。 农村社区概念: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社区的功能: 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 1、空间功能。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最主要功能之一。 2、联接功能。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家庭、团体聚集在一起,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倡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互相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小社会。 3、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 4、控制功能。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稳定,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5、传播功能。社区因拥有密集的人口,从而成为文化源、知识源、技术源、信息源,为传播提供了条件,各种信息在社区内外,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辐射,为人们及社会本省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6、援助功能。社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及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提供帮助和支援。 农业的分类: 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如,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上述两大类农业生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统计中,农业的主体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根据各国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生产实践,农业通常还包括林业和渔业等部门。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关于发展的三种不同观点? 综观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理解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发展所涵盖的内容认识上的区别。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发展,即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和成熟变化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既定的、估计可行的社会和经济进步。这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方面组成的。第三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进步与优化。显然,上述观点的分歧实质上是对"社会"所涵盖范围的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社会发展包含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第二种观点到第三种观点,是对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坚持立德树人,以内涵式发展为根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具备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构建完善的农村区域发展领域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发展问题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接受会计、统计、农村调查、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计算机等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一流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农村区域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发展战略和规划、发展项目管理、农业普及和推广、农村区域分析、社会经济调查与分析等基本技能; 4.熟悉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了解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5.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能查阅专业外文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具备自主获取和更新所需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农业经济管理 主要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区域发展规划、农业推广学、农学概论。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毕业实习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结构 本专业总学分156.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31.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策略加以解决。为此,本文对目前农村区域发展的问题和现状进行了重点研究。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并且短期内,这一问题难以真正消除。为了能够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仔细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寻找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疆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在资源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加之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表现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并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1]。要想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首

先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以及区际差异性。现如今,我国对农村区域的划分呈现出动态性和间断性,更加善于结合某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区域性划分,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并由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度,即由东向西,地区经济发展以此减弱,东部地区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部次之,西部则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依旧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自“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但由于东部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区优势,使得其更能吸引外界投资,由此东西部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壁柜不断扩大。 2.2农村区域环境发展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而人口密集,环境压力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高级农业经济实务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应试人员全面了解“三农”事业发展基础,把握国家农业农村重大战略,熟练掌握农业经济重要理论、知识框架和业务方法,以及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农业农村相关的管理、督导、服务和研究等。 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 本科目题型设置多样,考核点复合程度较高。应试人员作答试题需要综合、灵活地应用有关专业理论和政策法规,合理、深入进行判断、分析或评价。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范围如下: 1. 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包括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民的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基本内涵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 2. 农业经济重要理论与国家重大战略。包括技术进步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粮食安全战略与实务,乡村振兴战略与实务,脱贫攻坚战略与实务,质量兴农战略与实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实践等。 3. 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与服务保障。包括农业资源构成与功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实务;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管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流转及实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与实务;农村财政理论与政策,农业重点支持保护政策与实务;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与作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实务,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与实务,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与实务等。

我国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1.1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 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是对农村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关键措施等作较长时间的安排。简言之,在于拟订一个合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远景蓝图,并为计划部门编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这是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发展的内容。 1.1.2合理布局区内各业生产力 农村区域规划要结合农业区划成果,合理配置区域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务等行业,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安排好农、林、牧、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在用地、用水、能源等方面的矛盾。

1.1.3拟订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民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 1.1.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给排水、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成、布局,必须同农业生产和村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互相协调配合。 1.1.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村区域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应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息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1.1.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是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做多方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总的来讲包括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在区域综合性系统中,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事业是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农村区域规划作为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doc

2006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计划 (110402)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与发展、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创新、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特点和关键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和农业推广技能、项目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当代农村区域发展学科和农业推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包括农村社会学、社会调查学、农业推广心理、区域经济学等范畴在内的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综合分析方法; 3、具备农村区域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农业推广等方面的技能; 4、具备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以及农村区域综合开发技能; 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现代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农村资料调查与搜集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处理技能和熟练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7、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农村、农业调查与研究、决策、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能。 三、主干学科:发展学、推广学 四、主要课程 作物通论、园艺通论、动物通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概论、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农村经济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习4.5周;课程论文2周;教学实践4.5周;军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4周;毕业论文6周;毕业实习8周,共31周。 六、主要实验 社会调查指标设计,视听教育、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估、乡村发展规划等。 七、修业年限:四年 八、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九、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生修读最低学分173.5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选修课3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26.5学分。 十、相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农学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改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异同? 2、国外农业现代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美国、加拿大: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 美国:全球性大市场,期货市场,订单农业; 日本:良种,合作社(农协),小规模、产值高,政府大力支持(海关保护高价格,反对外来资本入侵);蔬菜方面,高品质、低产出; 荷兰,法国:高品质,低产出,高效率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阻力有哪些? 土地流转、土地兼并受阻,缺乏基层民主,农民进城受阻(使农民过多),国外农业对我国冲击大,国家对农业管控过多。 4、现代农业中有哪些不可持续的因素? 种植方式单一,制度层面不持续(生产队,产业化垄断),低粮价。 5、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有哪些特征? 自然相关性高,产出非连续,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6、农业的经济学特征? 收入需求弹性低,生产率上升快,价格弹性高,为二、三产业积累物质资料,

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大,产业化低,与扶贫相关 7、地主又哪些作用?地主剥削农民的原因?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防止“新型地主”的出现? 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要素;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生产公共物品提供者,社会上公共物品提供者(如:扶贫,教育) 地主之间竞争不足,农民在选择地主的成本高(缺乏用脚投票的权利),具有垄断地位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基层民主机制 8、我国传统社会中,地租有哪些种类?哪些因素决定地租的高低?地租有哪些组成成分? 地租定义: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即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种类:级差地租(地力),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因素:垄断程度 组成成分:土地要素,牲口,种子,地主管理,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扶贫,教育,垄断地租 9、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10、为何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都与家庭密切结合? 农业生产成本低,监督成本高,内部监督成本大于对外交易成本,所以规模小 11、我国第一轮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推出背景? a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B公有制经济下,大锅饭模式,不允许私自经营。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_左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64期)2006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当前中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左 停, 陈 瑜, 齐顾波, 鲁静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摘 要] 文章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如区域类型划分和特征化,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的起因、现状和趋势,如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行政区划等问题。[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区划;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F32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08X(2006)03-0001-06 [收稿日期] 20060725 [作者简介] 左 停(1964)),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农村区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重大课题。本文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中国重点农村发展区域及其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各地农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把我国农村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者根据人均GDP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四个世界0,也有划分为八大社会经济区域[1],甚至六大、七大、九大经济区、二十四个农村经济区的。按照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经济区域所履行的功能,可分为单一功能区和多功能综合区,如/十一五0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四大经济功能区。可按热量差异、植被、土壤等要素的不同来划分区域,如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将我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也有将农村按地形和经济特点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牧区和湖区5个类型区域的。也可按照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的聚居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政策的实施范围等标准来进行划分[2]。 近年来,国际上日益注重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进而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 题。对全国农村经济和发展区域进行探讨,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具体情况,发展水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同时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过去进行区域划分多数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限制较大,现在许多农村经济区域划分是间断的、动态的,但是更能针对区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解决。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区域进行的划分,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我国农村经济区域的主要特征,了解各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从而因地制宜,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解除地区桎梏,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本节这里先着重介绍一些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些重点区域及其特征。 二、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客观上存在着三个明显差异梯度,从东至西呈现梯级依次弱化态势,东部属相对发达地区,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欠发达地区。 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源于/六五0至/八五0期间一直奉行的地区非均衡发展的思路。1991年,反映地区差异变化的基尼系数为012463,1995年上升至012747,1996年略有下降,近几年基尼系数又呈上升趋势,说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又呈扩大的趋势。我国东

(完整版)浙江农林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考研知识点-经济学原理

第一部分经济学原理 一、需求的定义:P17 需求是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P19 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少;价格低,需求多。 2、其他商品的价格。各种商品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因此,其他商品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某 种商品的需求。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 4、消费者嗜好。 5、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动。 6、政府的消费政策。 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8、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主要影响需求欲望(如消费者嗜好与消费者 对未来的预期),有些主要影响需求能力(如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 需求。 三、需求定理P20 基本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比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理解时,注意以下两点):1、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2、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 但这一定理也有例外。 四、供给的含义:P22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五、影响供给的因素:P23 1、厂商的目标。 2、商品本身的价格。 3、其他商品的价格。 4、生产技术的变动 5、生产要素的价格。 6、政府的政策。 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六、供给定理:P24 基本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在理解供给定理时要注 意以下两点):1、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2、供给定理指的是一般 商品规律,但这定理也有例外。 七、均衡价格的概念及形成过程:P26-27 1、概念: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 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对均衡价格的理解 应注意这样三点):1、均衡价格的含义;2、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3、市场上各种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

湖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综合知识四(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四》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学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经济理论专业素质,有利于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以反映考生对发展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发展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发展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释义与比较12分(2小题,每小题6分) 简述题20分(2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18分(1小题,每小题18分) Ⅳ.考查内容 一、导论 1.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与比较。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尺度。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与人文发展指数。引起“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的情况。 3.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经济学演变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寻租与寻利的概念与比较。精都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c617317823.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二、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在农业的发展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展开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措施。目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如何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展开科学的发展策略,成为了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现状,展开了研究与探索,制定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现状;对策 在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政策支持,在物质等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目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的和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源于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必须进一步缩小差距,才有利于区域之间农村经济的总体进步,促进农村区域新面貌的形成。国家也认识到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寻求积极的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区域协调。对于区域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 科学的认识,也非常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村实力的整体进步,国家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缩小区域差距。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为了克服不利因素,国家更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旨在改善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通过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大范围内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 2.提高农村发展的整体实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不仅如此,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是我国农村实力的最好体现,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以区域的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来讲,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农村区域的整体进步。 3.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社会的建设一直是国家高度关注 的问题,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要以经济力量作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进步提供优势条件,在经济基础之上拥有更多社会进步的促进力量。 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样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 ①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 ②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 ③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 ④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2.社区——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3.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 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4.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 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 化的过程。 5.社会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 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 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 6.经济增长论——二战结束以后,一大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 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了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所 面临的迫切问题。另外,西方各国为谋求战后重建,同样面临着战后经济迅速恢复 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期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标。 7.增长极限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在给大多数国家带来GN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 带来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人口增长、粮食供应、 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是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这五种因素的共 同特点是它们的增长都是指数增长。人口的增长将直接形成对粮食指数增长的需求。 未来粮食的供给,决定于土地和淡水的数量,还决定于农业资本,农业资本的形成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英语

Foreword 填空1: Development studie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branch of social science which addresses issues of concer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has historically placed a particular focus on issues rela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relevance may therefore extend to communities and regions outside of developing world. Development studies is offered as a specialized Master’s degree in a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less commonly, as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It has grown in popularity as a subject of study since the early 1990s, and has been most widely taught and researched in the third world. In China, this course has been taught in different college of Agronomy. In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is course has been taught 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the former College of Rural Development). It has also been taught in countries with a colonial history, such as the UK, where development studies originated. As a subject, 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3 parts: development theory,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答题1——举3个例子说明发展援助并不总是有效的(有无效的时候) 2.4 Effectiveness Aid effectiveness Is the degree to which development aid works ,and is , a subject of significant disagreement. Dissident economists such as Peter Bauer and Milton Friedman argued in the 1960s that aid Is ineffective. Many econometric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supported the view that development aid has no effect on the speed with which countries develop. Negative side effects of aid can included as unbalanced appreciation of recipient’s currency(known as Dutch Disease) increasing corruption, and adverse political effects such as postponements of necessary economic and democratic reforms. There is also much debate about which form development aid should take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much government-to-government aid was ineffective because it was merely a way to support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leaders. A good example of this Is the former dictator of ZAIRE, Mobuto Sese Seko, who lost support from the West after the Cold War had ended. Mobuto,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ad a sufficient personal fortune (particularly in Swiss banks) to pay off the entire external debt of Zaire. Besides some instances that only the president (and/or his close entourage) receives the mone resulting from development aid, the money obtained is often badly spent as well. For example, in Chad, the Chad Export Project, a oil production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World Bank, was set up. The earnings of this project were used to obtain arms. The government defended this purchase by stating that “development was not possible without safety”. However, the Military of had is notorious for severe misconduct against the population and did not even defend the population in distress. In 2008, the World Bank retreated from the project that thus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uman suffering. Another criticism has been that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project their own needs and solutions onto other societies and cultures. In response, western help in some cases has become more ‘endogenous’, which means that needs as well as solutions are being devised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ultures. It has also been argued that help based on direct donation creates dependency and corrup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