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案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辩认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从中抽象出几体图形的形状来。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学流程】

一、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表象。

1、准备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旋转的美”,你们找到了吗?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说说是什么物体怎样旋转。)

3、观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

⑴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一条圆形曲线)

⑵天空中的风筝。如果把这些风筝看成是一个点,那么它们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什么?(线)你发现什么?板书:点动成线。

⑶汽车雨刷。如果把雨刷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运动时左右摇摆形成了什么?(半圆)你有什么发现?板书:线动成面。

⑷自动旋转大门。如果把转门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旋转),长方形转门在旋转过程中形成了什么?(圆柱体)你有什么发现?板书:面动成体。

4、大家能举出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

5、小结: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

6、这些平面图形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家刚才说得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动手做一做。以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图片,如:半圆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彩色纸片。用小棒、胶水做成一面面小旗。

7、在小组内旋转小旗,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组员互相说一说再书上连一连。

8、交流汇报:说说每种图形是怎么旋转的?形成什么图形?(如:绕着长方形一条边旋转,长方形旋转后形成圆柱体。)

9、小结: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了立体图形。A、不同的平面图形,旋转的立体图形是不一样的。B、不同的平面图形,也能旋转出同样的立体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圆和半圆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C、同一个平面图形,按照不用的边为轴,旋转出的立体图形也是不一样的。如:同一个长方形以不同的轴旋转可以形成不同的圆柱体。象三角形和梯形以不同的边为轴可以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10、在书第二页找一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说一说。

二、导探结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1、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认识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哪几部分组成,在什么特点......)

2、在每一小组内,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方法,感知圆柱、圆锥的特点并交流。

3、汇报。

(1)圆柱:

①圆柱上下有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②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

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学生动手用剪子剪开实物的外表包装商标,剪的方法不同,沿高笔直剪,会剪成了长方形,倾斜着剪就会剪成了平行四边形……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④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来摸一摸,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2)圆锥:

①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②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

⑶比较。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曲面和一个底面,不同点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

⑷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体哪些物品是圆锥体呢?学生举例,相机指出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深化、扩展延伸。

1、练一练第一题:轻松辩一辩,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练一练第三题:写出图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练一练第四题: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想一想,连一连。

生活中很多物品中某一部分的形状是圆锥圆柱,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4、练一练第五题: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直径、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总结:我们的数学世界多么丰富多彩!简单的动就将这些平面图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今后让我们继续多观察、多操作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吧!

五、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圆柱特点:1、上下有两个大小完全相的圆形平面叫底面。

2、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圆锥的特点:1、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

2、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点的移动可以得到线,线的移动可以得到面,面的旋转可以得到体,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把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粘到小棒上,进行旋转,看看得到哪个图形。

教学过程:

片段一:感受旋转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来之前我就听说我们学校的同学非常能干,既聪明,又善于思考问题。现在赫老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切都是静止的,没有动我们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谁来说?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动。我们的数学世界也因为有了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点动成线:这是一个----(点),如果我们让这个点动起来会形成什么?(生答:直线、曲线)。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可见点动可以形成线。我们数学语言讲究精练,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板书:点动成线

2、点动成线,课件。如果我们让这条线整体动起来,会形成什么图形?(生答:长方形、正方形、

圆)我们再来看。课件。长方形、正方形是通过线的平移形成的,而这个圆是通过线的旋转形成的,由此可见线动成———面板书:线动成面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面的旋转会形成什么?板书“面的旋转”(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这

四个平面图形。课件。谁来大胆猜测?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成立?现在就用手中的学具进行验证。旋转这些平面图形。谁来说。学生汇报,演示。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旋转。

FLASH

师总结:刚才这些平面图形旋转以后形成都是立体图形。我们象刚才那样概括为面动----成体。板书;面动成体。

4、小结:其实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面动成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同学们来看大屏幕。(课

件三幅图)

师:再来看,这里有一组灯,能从中找出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吗?(课件:出现立体图形)是正方体,球体,圆柱,圆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椎。板书副标题

片段二: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

师:同学们,对于圆柱我们都比较熟悉,圆柱也叫圆柱体,简称圆柱。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圆柱?(生答)

师:行,这样说下去你觉得能说完吗?看来圆柱真的是无处不在。大家看,这个一次性杯子它的形状还是圆柱吗?为什么?(生答:这个杯子它的上下粗细不一样,所以不是圆柱。)

师:这说明圆柱的上下粗细是一样的,而且只指的是直圆柱,圆柱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特征,想知道吗?想

师:我们先来研究它们的面。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圆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甚

至滚一滚的方法,你会很快发现圆柱的面所具有的特征。

师:好,现在就开始吧

师:好,对于圆柱的面谁先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圆柱有两个圆形的面。是这两个吗?

师:对这两个面谁还有想说的?

生:我认为这两个面大小一样。

师:能证明吗?怎么证明?

生:拿尺子量一量。拿尺子量什么?它的底面直径,。

师:太好了,你找到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还有办法证明大小一样吗?(生答)看看老师的方法。课件圆柱的这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形。板书: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我们把这两个面叫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师:对于圆柱的面谁还有想说的?

生:我认为圆柱还有一个面,(用手指着侧面。)这个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这个面。(环绕着摸侧面。)它像我们黑板一样是平的吗?(不是。)它是怎样的一个面?

生:曲的。

师:这说明圆柱这个面它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是一个曲面。板书:1个曲面。我们把这个面叫圆柱的侧面。板书:侧面

师: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圆柱的这个曲面所具有的特点。摸一摸,滚一滚。圆柱的这个曲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滚的快

师:的确,圆柱具有的这个曲面,所以在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根据圆柱这个曲面做成圆柱形的,请看大屏幕。压路机的滚筒是根据圆柱的曲面做成的,压起路来非常方便。圆柱形的扶手,扶起来非常光滑,舒服。

师:你能找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吗?生答。师总结:上下两个面是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中间的曲面是圆柱的侧面。(课件:圆柱标注上下底面,侧面)

【评析: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滚一滚,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自主研究圆柱,将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避免了老师一味讲解的枯燥。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完圆柱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对于圆柱两个圆形底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的验证,该过程中,把多种方法一起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片段三:认识圆柱的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的面,其实圆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们知不知道?

师:没关系,请同学看老师这有两个圆柱,它们哪里不一样?

生:高不一样。师:说的太好了,两个圆柱的高不一样。板书:高。什么是圆柱的高呢?圆柱的高会有多少条?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结合圆柱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圆柱的高?生:侧面的长度是圆柱的高。说的很有意思。生:两个底面之间..............。

师:对,两个底面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师:那还可以怎样描述圆柱的高?

生: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课件标注高

师:圆柱有多少条高?(无数条)能确认吗?能。这条是不是圆柱的高?课件。这条呢?(课件)圆柱的无数条高在哪里?(生答)是这样吗?能体会到吗?别急。老师带来了一个圆柱形牙签盒。仔细看一看,想说些什么?生:牙签的高是

圆柱的高。师:说的多棒啊,给他点掌声!如果牙签变得越来越细,里面装的牙签就越来越多,说明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无数条。看,小小的牙签盒让我们认识了圆柱的无数条高。想不到吧,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呢!好好学吧!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现在你能结合桌上圆柱说说它的特征吗?生答。师总结:圆柱有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圆柱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柱它有无数条高。

片段四:认识圆锥。

师:同学们圆柱的特征我们知道了,下面该研究圆锥了。师:其实圆柱和圆锥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圆柱)注意观察,看仔细了,你有什么话想说的?(上底在缩小),照这样缩下去会怎样?(会变成圆锥)非常有洞察力,数学就要有像他那样有洞察力。看来圆柱和圆锥果真有密切的联系。圆柱有圆柱的特征,那圆锥会有怎样的特征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圆柱变成圆锥的过程,结合圆柱的特征能很快找出圆锥所具有的特征呢?

生:圆锥也有底面和高。课件标注底面,高。

师:还有谁想说的?

生:圆锥它有顶点。师:顶点在哪里?板书:顶点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生: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师: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师:圆锥有多少条高?(只有一条)板书:一条师:别忘了,圆柱还有一个面?是圆锥的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板书侧面。师:好,现在大家结合桌上的圆锥,说说圆锥有哪些特征?生答课件标注底面、侧面、高、顶点、顶点到底面圆心的线。师:这条是圆锥的高吗?课件(不是)师:总结:圆锥有一个底面,一个侧面,一个顶点,还有一条高。师:在和圆柱的比较中我们很快找到了圆锥所具有的特征,看来比较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你们知道它们画在纸上的直观图是什么样的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认一认”。师:刚才同学们看了书,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里为什么是虚线?现在我们带着对圆柱和圆锥新的认识来看一看

片段五:练习

1、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课件出示)

2、填空。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形。

(2)圆柱有一个()是曲面,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高。

3、下列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图形?(课本练一练第4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现在对圆柱和圆锥有新的认识吗?谁来说说,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面的旋转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点动成线

圆柱圆锥

线动成面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1个圆侧面 1个曲面 1个曲面

高无数条 1条

面动成体顶点无 1个

导入

《旋转与角》优秀教学案例之欧阳家百创编

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教学设 计 欧阳家百(2021.03.07) 教材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角、周角。(课本第22~23页“旋转与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验到数学美极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活动角,大尺子。

学具:活动角,尺子,圆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图案引入,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观察图案的组成。 出示由角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指出有锐角、直角和钝角,教师指名学生上前指出发现的角。 师小结:这幅图由直角、锐角、钝角组成的,这些看似普通的角组成的图案美不美呀?(美)真是美极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这本身就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再加上要寻找其中的数学密码,更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2 复习角的静态定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角呢?认识哪几种角?能不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前面引出了角,紧接着复习角的定义和学过的几种角,过渡自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非常有效的铺垫。】 3 观察钟面,发现运动着的角。 师:刚才我们从一幅图案中发现了美丽的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你也有信心寻找到数学密码吗?(此时全班学生兴致盎然) (教师出示动态钟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

图形的旋转教案

图形的旋转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然而其中有非常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本活动所介绍的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每一次的旋转,全要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学生也可以用学具自己操作,以便学生体验旋转的过程。 活动二:实践练习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题 本题的练习主要认识图形的旋转是围绕哪个点旋转的问题,所以,这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再讨论旋转的中心点的问题。活动时,每个学生全可以准备一些白纸和三角形。为让学生体会到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先可以请学生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第2题 同样,本题也可以先请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旋转操作,并把每次旋转过程中所得图形描绘下来。接着讨论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在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的图形。

第3题 同样,本题的练习也最好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初中数学 旋转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初中数学旋转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旋转 1.操作与证明:如图1,把一个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ECF和一个正方形ABCD摆放在一起,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正方形的顶点C重合,点E、F分别在正方形的边CB、CD上,连接AF.取AF中点M,EF的中点N,连接MD、MN. (1)连接AE,求证:△AEF是等腰三角形; 猜想与发现: (2)在(1)的条件下,请判断MD、MN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得出结论. 结论1:DM、MN的数量关系是; 结论2:DM、MN的位置关系是; 拓展与探究: (3)如图2,将图1中的直角三角板ECF绕点C顺时针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参见解析;(2)相等,垂直;(3)成立,理由参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证明出CE=CF,继而证明出△ABE≌△ADF,得到AE=AF,从而证明出△AEF是等腰三角形;(2)DM、MN的数量关系是相等,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结论.位置关系是垂直,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和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3)成立,连接AE,交MD于点G,标记出各个角,首先证明出 MN∥AE,MN=AE,利用三角形全等证出AE=AF,而DM=AF,从而得到DM,MN数量相等的结论,再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性质以及角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DMN=∠DGE=90°.从而得到DM、MN的位置关系是垂直. 试题解析:(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C=CD,∠B=∠ADF=90°,∵△C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90°,∴CE=CF,∴BC﹣CE=CD﹣CF,即BE=DF, ∴△ABE≌△ADF,∴AE=AF,∴△AEF是等腰三角形;(2)DM、MN的数量关系是相等,DM、MN的位置关系是垂直;∵在Rt△ADF中DM是斜边AF的中线,∴AF=2DM,∵MN 是△AEF的中位线,∴AE=2MN,∵AE=AF,∴DM=MN;∵∠DMF=∠DAF+∠ADM, AM=MD,∵∠FMN=∠FAE,∠DAF=∠BAE,∴∠ADM=∠DAF=∠BAE,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3课时教学设计

23.1 图形的旋转(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什么叫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教学目标 了解旋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与关键: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些性质.(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新知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动变化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旋绕什么点呢??从现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 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解:(1)旋转中心是O,∠AOE、∠BOF等都是旋转角. (2)经过旋转,点A和点B分别移动到点E和点F的位置. 例2.(学生活动)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EFGH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这个图案可以看做是哪个“基本图案”通过旋转得到的? (2)请画出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3)指出,经过旋转,点A、B、C、D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老师点评) (1)可以看做是由正方形ABCD的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2)?画图略.(3)点A、点B、点C、点D移到的位置是点E、点F、点G、点H.最后强调,这个旋转中心是固定的,即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但旋转角和对应点都是不唯一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65 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所示,?让一个正方形的顶点与另一个正方形中心重 合,不难知道重合部分的面积为1 4 ,现把其中一个正方形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形绕其中心 旋转,问在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说明理由.分析:设任转一角度,如图中的虚线部分,?要说明旋转后正方形重叠部分面积不变,只要说明S△OEE`=S△ODD`,那么只要说明△OEF′≌△ODD′. 解:面积不变. 理由:设任转一角度,如图所示. 在Rt△ODD′和Rt△OEE′中 ∠ODD′=∠OEE′=90° ∠DOD′=∠EOE′=90°-∠BOE OD=OD ∴△ODD′≌△OEE′ ∴S△ODD`=S△OEE` ∴S四边形OE`BD`=S正方形OEBD=1 4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

旋转与角 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旋转与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难点:周角的特征。 关键: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活动角,折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了角。(板书:角)你还记得什么是角吗?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小结: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边画出一个角,并标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举列说说身边的角。

(二)尝试操作,感悟新知 1.转一转 教师:请同学门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得到一个角。(这时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角)(揭示课题:旋转与角) 师:将你们通过旋转得到的角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都是什么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有的是直角,有的是锐角,还有的是钝角。 师:直角有什么特点?锐角呢?钝角呢? (生答)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刚才老师还发现有几个同学通过旋转得到的角和大家的不太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学生用学具旋转得到的平角和周角) 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它们不是角,一个是直线,一个是射线。 生:它们是角,一个叫做平角,一个叫做周角。 生:它们都不是角,因为它们没有顶点,没有两条边。 生:第一个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也有两条边。 …… (三)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图形的旋转教案

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的情景,认识图形的旋转,了解旋转的基本特征。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使学生经历有具体实例抽象出图形旋转以及探索图形旋转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想象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 三角形纸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课件 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进行旋转的。 2.导入新课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旋转现象。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图形的旋转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由小区门口的转杆图引出问题:想一想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顺时针、逆时针 学生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结合课件介绍:顺时针、逆时针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4)深入探讨 同桌合作:再次用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并说一说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由此得出旋转的三要素(根据分析板书) (二)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复习——旋转的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旋转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1,在□ABCD中,AB=6,∠B= (60°<≤90°). 点E在BC上,连接AE,把△ABE沿AE折叠,使点B与AD上的点F重合,连接EF. (1)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2)如图2,点M是BC上的动点,连接AM,把线段AM绕点M顺时针旋转得到线段MN,连接FN,求FN的最小值(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详见解析;(2)FE·sin(-90°) 【解析】 【分析】 (1)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得AF∥BE,所以∠FAE=∠BEA,由折叠的性质得 ∠BAE=∠FAE,∠BEA=∠FEA,所以∠BAE=∠FEA,故有AB∥FE,因此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又BE=EF,因此可得结论; (2)根据点M在线段BE上和EC上两种情况证明∠ENG=90°-,利用菱形的性质得到∠FEN=-90°,再根据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即可. 【详解】 (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FAE=∠BEA, 由折叠的性质得∠BAE=∠FAE,∠BEA=∠FEA, BE=EF, ∴∠BAE=∠FEA, ∴AB∥FE, ∴四边形ABEF是平行四边形, 又BE=EF, ∴四边形ABEF是菱形; (2)①如图1,当点M在线段BE上时,在射线MC上取点G,使MG=AB,连接GN、EN.

∵∠AMN=∠B=,∠AMN+∠2=∠1+∠B ∴∠1=∠2 又AM=NM,AB=MG ∴△ABM≌△MGN ∴∠B=∠3,NG=BM ∵MG=AB=BE ∴EG=AB=NG ∴∠4=∠ENG= (180°-)=90°- 又在菱形ABEF中,AB∥EF ∴∠FEC=∠B= ∴∠FEN=∠FEC-∠4=- (90°-)=-90° ②如图2,当点M在线段EC上时,在BC延长线上截取MG=AB,连接GN、EN. 同理可得:∠FEN=∠FEC-∠4=- (90°-)=-90° 综上所述,∠FEN=-90° ∴当点M在BC上运动时,点N在射线EH上运动(如图3) 当FN⊥EH时,FN最小,其最小值为FE·sin(-9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求最短距离的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得出∠FEN =-90°,再运用垂线段最短求出FN的最小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4,4),点M,N是射线OC上两动点(OM<

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公开课教学设计

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内容解析 旋转是一种图形变换,也是初中学段继平移和轴对称之后学习的第三种全等变换,它是研究中心对称的知识基础,也是探究旋转对称类图形(如圆)的必要准备. 本课是本章的起始课,重点探究旋转的概念和性质,是本章知识的核心,也是后续研究中心对称和坐标应用的关键. 旋转的概念突出了三要素,即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这三个要素是确保旋转的唯一性的必要条件,也是表述一个旋转过程的必要因素. 通过观察大量旋转的实例逐步抽象得出旋转的概念,这一过程是将对旋转的认识逐步理性化的过程,也是感受如何定义一种图形变换的过程. 旋转的性质是研究在图形变化前提下图形要素间的不变性,是研究图形变换的价值之所在. 正是因为图形在位置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了形状和大小的不变,并因各自不同的变化而产生出要素间新的确定的关系,我们才能以此为基础去作图、证明或解决其他问题. 同为图形变换,旋转的性质与平移和轴对称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更体现在性质的探究过程. 图形整体的变换过程是复杂的,可以先从研究图形上的特殊点(直线型的特殊点一般是其顶点)的变换过程出发,由点到形、由特殊到一般的去研究整体,并了解类似问题的基本研究套路.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旋转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 (2)探索并掌握旋转的性质.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通过观察具体的旋转实例抽象出旋转三要素,会判断图形的变化是否为旋转,能指出图形旋转中的三要素,会利用三要素描述旋转.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经历作图、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得到并理解旋转的性质,会利用旋转的性质发现旋转中的不变关系,会利用旋转的性质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的图形.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旋转,但仅限于图形的识别,没涉及几何要素间的定量分析. 学生也学习了平移、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具备研究图形变换的基本经验,知道只改变位置的图形变换是全等变换. 在平移和轴对称变换中,变换的途径更直观,对应量的关系更清楚,与之相比,旋转具有更强的抽象性. 学生在探究性质的过程中,或是应用性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能发现旋转的途径,找不到对应量,不会确定旋转中心等问题.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两点:一是通过大量的旋转实例展示,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熟悉旋转,认识图形在不同的旋转中的相对位置,积累认知和判别经验;二是在实例的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上的点的变换与图形的变换具有一致性,从而通过对点的研究发现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教案

旋转与角。(教材第22~23页)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会到数学美极了。 重点: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 难点:通过旋转与角的学习,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活动角,直尺,圆形纸片。 1.观察图案的组成,请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而且还有不少和我们数学有关呢。今天,老师就请大家欣赏一幅我设计的装饰图案,你们觉得我设计得怎么样?美吗?(美)谢谢大家的鼓励,这幅图案看起来很美,它是由许多数学密码组成的。这些数学密码,就是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指出有锐角、直角和钝角,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前指出发现的角。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吗?原来这幅图就是由直角、锐角、钝角组成的,这些看似普通的角,组成的图案美不美呀?(美)真是美极了! 2.复习角的静态定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那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什么叫作角呢?我们以前认识过哪几种角?能不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观察钟面,发现运动着的角。 师:刚才我们从一幅图案中发现了美丽的角,但是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你有信心寻找到数学密码吗?(有) (教师出示钟面模型,旋转上面的分针或时针,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在时针和分针不停地旋转的过程中,它们组成了什么图形?寻找到这个数学密码的同学请举手。 生1:形成了角。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初中数学旋转专题

旋转证明 一. 利用旋转添加辅助线 例1. 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动点,且始终0 45=∠EAF .过点A 做 AP ⊥EF.(1)求证:EF=DE+BF.(2)求证:AP=AD. (3)若△EFC 周长为a ,求正方形的面积. 变式1:如图,点M 、N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已知AB=a ,△MCN 的周长为2a , 求证:∠MAN=45° 1.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AB ⊥BC,AD=2,BC=3,将腰CD 以D 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到ED ,连结AE 、CE,则△ADE 的面积是 。 2.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动点,且始终满足AF 平分BAE ∠, 探究:BF 、DE 与AE 的关系. 5.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45°,则有结论EF=BE+FD 成立。 (1)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B=∠D=90°,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是∠ BAD 的一半,那么结论EF=BE+FD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B+∠D=180°,延长BC 到点E ,延长CD 到点F ,使得∠EAF 仍然是∠BAD 的一半,则结论EF=BE+FD 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A B C D E F A B D C E F A D M B C N A E D

旋转与角北师大版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旋转与角》一课教学案例 晋江市池店镇唐厝小学魏玉玲 小学数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美的艺术。正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的:“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知识中包含了许多种美,比如数学知识的简洁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知识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数学知识这种内在的美丽,只有被我们教师挖掘、渲染、感受,才会体现出来。要使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并对它保持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使他们亲身感受的数学中的美,这种美的艺术能唤起学生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美产生非常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会给学生力量,使学生喜欢数学,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和追求数学知识。 数学中处处充满着各种美,美的力量不可低估,但是这种数学知识的潜在的美,隐含的美,不是自发地表现出来,并且发挥作用的。教师要努力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享受数学的美。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带领学生去领略它的美,感受它的美,并且升华它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在《旋转与角》的这堂课中,老师真诚地牵着学生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数学知识的海洋,共同融入这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极了。现将本堂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以供分析和反思,为继续研究怎样通过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角、周角。(课本第24-25页“旋转与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活动,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体验到数学美极了。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教师自己设计的图案),芭芘娃娃,活动角,大尺子,钟面模

图形的旋转优质课教案

图形的旋转(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数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操作图形的旋转变换,了解旋转中的一些概念及探究它的基本特征。 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图片资料和图片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 情感态度 通过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关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过程,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 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图片资料和旋转实验中得出数学结论,初步从奇妙的图形中体会所隐含的数学道理。 重

点 熟悉旋转中的一些概念,以及通过实验,探索出中心旋转的基本特征。 难 点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旋转的基本特征,根据旋转图形找对应点。 二、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感受生活情境 观察物体转动 活动2 再赏物体图形 学习旋转概念 活动3 结合生活实例 再度熟悉概念 活动4 类比脚印特点 探究旋转特征 活动5 改编例题教学 运用也分散难点 活动6 我的地盘我作主

思维天空任我游 活动7 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 从文字游戏中,体会物体的旋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旋转”表象认识。 比划观察到的物体怎样运动?引导发现物体转动的共性,学习旋转中的一些概念。从教师列举的生活实例中,说出其中的旋转概念,加深对旋转概念的感知、理解。 从脚印特点中,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出旋转的基本特征。 学生从教师改编的例题中寻找相等的量,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基本特征,为后一节课学习作准备。 精心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综合性习题,学生思考完成、巩固知识,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归纳总结,通过课外作业为下节课内容教学打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初中数学专题:旋转问题

专题二旋转 学习要点与方法点拨: 出题位置:选择、填空最后一道题和倒数第二道题,压轴题最后两道 “旋转”在苏教版中是一个独立章节,在中考和平时的考试张经常出现,结合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考察学生对旋转的应用。同时,旋转对解决动点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一、基本图形一: 将∠AOB旋转至∠A’OB’,图①、②分别可以得到结论? ①② 旋转点会有一组对角相等(考题规律,如果已知条件为较小的角度相等,则题目一定需要较大的角相等;如果条件给出较大的角相等,则一定需要较小的角相等) 二、基本图形二: 将△AOB旋转至△A’OB’,连接AA’与BB’,分别在图①、②中证明△OAA’与△OBB’相似。 旋转后连接得到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因为旋转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连接后出现等腰三角形,顶角相等;则底角亦相等;或根据夹角成比例证明相似。 三、解题步骤 (1)第一步:找旋转点,角相等; (2)第二步:证全等、相似; (3)第三步:利用全等、相似得到边、角条件。 模块精讲 例1.在锐角△ABC中,AB=4,BC=5,∠ACB=45°,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1BC1.(1)当点C1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求∠CC1A1的度数; (2)如图2,△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连接AA1,CC1,若△ABA1的面积为4,求△CBC1的面积; (3)点E为线段AB中点,点P是线段AC上的动点,在△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过程中,点P的对应点是点P1,求线段EP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例 2.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 (1)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角(0°<<180°),得到△ADE,BD和EC所在直线相交于点O. ①如图a,当 =20°时,△ABD与△ACE是否全等?(填“是”或“否”), ∠BOE= 度; ②当△ABC旋转到如图b所在位置时,求∠BOE的度数; (2)如图c,在AB和AC上分别截取点B′和C′,使AB=AB′,AC=AC′,连接B′C′,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角(0°<<180°),得到△ADE. BD和EC所在直线相交于点O,请利用图c探索∠BOE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 例3.(一)如图,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90°. ①当点D在AC上时,如图(1),线段BD、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直接写出你猜想的结论; ②将图(1)中的△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α角(0°<α<90°),如图(2),线段BD、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二)当△ABC和△ADE满足下面甲、乙、丙中的哪个条件时,使线段BD、CE在(1)中的位置关系仍然成立?不必说明理由. 甲:AB:AC=AD:AE=1,∠BAC=∠DAE≠90°; 乙:AB:AC=AD:AE≠1,∠BAC=∠DAE=90°; 丙:AB:AC=AD:AE≠1,∠BAC=∠DAE≠90°. 例4.【2016·扬州】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一个以点A为顶点的45°角绕点A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与 边BC、DC的延长线交于点E、F,连接EF。设CE=a,CF=b。 (1)如图1,当∠EAF被对角线AC平分时,求a、b的值;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新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七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下《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新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知、理解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准确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类、对比,进一步理解图形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情感态度】 通过丰富的旋转、平移、轴对称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物体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

教学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总结知识结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的的特征:如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那么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 4.轴对称的画法: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只要画出图形中的特殊点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平移: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doc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4页试一试上面。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学具:做活动角的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重温角的有关知识1、认识角的形成过程。(课件显示一个角)师:这是什么?角怎样是怎样组成的呢?生: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演示课件:(出示顶点,由顶点引出两条射线)师小结: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2、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哪些角?生:锐角、直角、钝角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活动角摆一个直角,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直角)师:怎样的角叫直角?生:两条边互相垂直时所组成的角就是直角。师:那锐角怎么摆呢?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锐角)怎样的角才是锐角?生: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师:请同学们继续摆出一个钝角,摆好的把它举起来,让我们大家看看。(板书:钝角)师:怎样的角叫钝角?生:大于直角的角叫钝角。师:同学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锐角、直

角、钝角的形成过程。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探究新知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利用活动角通过旋转,可以得不同类型的角,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旋转与角”的问题。(板书课题:旋转与角)(1)认识平角师:如果固定活动角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当旋转到钝角后,我们还能旋转吗?生1:能!师:好!请大家观察老师的“活动角”,看它继续旋转会得到什么角?生2:平角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角的什么特点?生3: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线上(角的两条边旋转形成一条直线)。师:角有顶点吗?生4:有师:在哪儿?生5:让学生到讲台上指着老师的活动角来说师:像这样,角的两条边旋转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我们称它为平角。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平角的形成与画法。(板书:平角)师:请同学们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使它成为一个平角,并与同伴说一说它的边和顶点。(请一位学生演示旋转的过程,并指出它的边和顶点。)(2)认识周角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操作能力挺强的!现在我们接着转。这个角比平角要怎么样?(大)那现在(两条边重合)呢?它还是角吗?它是什么角?生:周角。师:它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回答:角的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一周,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师小结:像这样“角的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在一起了所形成的角”我们叫它作周角。下面我们再来认真观察周角的形成与画法。(课件显示)师:请同们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使它成为一个周角,并与同伴说一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教案

图形的旋转 唐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旋转现象的广泛存在;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会找出旋转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旋转中心、旋转角; (4)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探索和发现旋转后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但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变化;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难点是概念的形成过程与性质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现代教学认为,在正式进行发现过程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认识得十分明确,并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做好探索的物质和精神准备. 情景创设:(用课件显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物体的旋转现象) 通过这些画面的展示 (1)切身感受到我们身边除了平移、轴对称变换之外,生活中还广泛存在着 转动现象,从而产生对这种变换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2)为本节课探究问题作好铺垫。 情景问题:这些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1.建立旋转的概念 (1)试一试,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以下旋转. 观察了上面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第一个学习目标:图形旋转的概念; (本环节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总结,在此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随后,给出旋转的

定义:)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rotation).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应用旋转的概念解决问题: (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碰到学生中的普遍性问题,在进行适当的探讨后,利用谈话讨论的形式进行解决。) (三)实践操作,再探新知 做一做: 如图,在硬纸板上,挖出一个三角形A’B’C’,再挖一个小洞O作为旋转中心,硬纸板下面放一张白纸。先在纸上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图案(△A’B’C’),然后围绕旋转中心转动硬纸板,再描出这个挖掉的三角形(△ABC),移开硬纸板。 问题:请指出旋转中心和各对应点,哪一个角是旋转角? 1.从我们看到的旋转现象以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中,你认为旋转主要因素是什么? 2.在图形的旋转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 量一量线段OA与线段OA’的关系怎样,线段OB和OB’,OC和OC’呢?AB与A’B’呢? 3.你能通过度量角的方法得出旋转角度吗?你准备度量哪个角?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度量等方法发现规律。教师提供给学生动态的旋转图形,进行指导并参与讨论交流,而后归纳出旋转的特征。) 1.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四)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逐步形成技能。 (五)回顾反思,深化提高 利用提问、解说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学生小结:自主小结和交流知识学习的收获,过程经历的感受,数学思想的感悟,学习方法的体会等,或提出疑问进行讨论; 教师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究学习的过程

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作图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旋转变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旋转作图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旋转变换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能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及进行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观察、推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会生活的旋转美,发展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旋转的性质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性质进行旋转作图.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旋转图形具有哪些性质?还记得吗?说说看. 问题2你能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按一定方向旋转一个角度后的旋转图形吗?不妨试试看:如图,△AOB绕点O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 【教学说明】通过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知识,并完成画图,既巩固了旋转的性质的理解,又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旋转性质,即按同一方向作出∠AOA′=∠BOG,且OA′=OA,这样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为利用旋转设计图案埋下伏笔.

二、观察思考,感受新知 出示课件,展示教材P61中图23.1-9:开始出现一片月芽形图案,教师手动鼠标,慢慢出现两片、三片,……,形成图23.1-9中图案,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图案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问题:(1)你能说出上述图案是怎样得到的吗? (2)如果仅给你一片月芽形图案,你能设法得到图中的图案吗? (3)谈谈你对这些图案形成过程的认识,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画出类似美丽图案的欲望,同时通过思考,感受由旋转而得到美丽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掌握利用旋转来设计美丽图案的方法.教学时,应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并让学生自主画图感受新知. 利用课件进一步展示“月芽”的旋转效果. (1)手动鼠标,保持旋转中心不变而改变旋转角,会出现形如教材P61中图23.1-7,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旋转效果; (2)手动鼠标,保持旋转角不变而改变旋转中心,出现形如教材P61中图23.1-8,进一步体验不同的旋转效果. 思考(1)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了形如图23.1-7,图23.1-8的不同旋转效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你能仿照上述图示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吗?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尝试运用和交流观点的过程,感受利用旋转的思想方法按不同方式可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掌握新知.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图(1)中的图形是某设计师设计图案的一部分,请你运用旋转变换的方法,在方格纸中将图(1)中图形绕点P顺时针依次旋转90°,180°,270°,依次画出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你会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涂阴影的不要涂错位置,否则不能出现理想的效果,你来试一试吧!(注: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