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复习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注:翻车和曲辕犁),经技术

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据此确定该遗址最早是

A.西周B.三国C.唐朝D.北宋

2、在我国古代手工业几种类型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3、1795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

“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壮者服贾,

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重商主义观念十分盛行

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5、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某中学开展了“第

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社会的变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哪些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

①艾克斯雨天穿着塑料雨衣②爱丽丝与鲁尼谈话不用面对面地进行

③梅西从法国乘坐火车去德国④摩尔根家族开始投资石油工业,获利丰厚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6、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更名为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下面

漫画(图1、图2)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的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A. 葡萄牙与西班牙

B. 荷兰与英国

C. 英国与法国

D. 美国与法国

7、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下图是1475~1597年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业危机的影响

B.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C.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8、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

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发展

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天津的近代企业,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为性质相同的近代企业

B.前者为近代私人重工业,后者为近代私人轻工业

C.都是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D.都是有外国资本入股的近代企业

10、下图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受官办近代企业的刺激产生②“实业救国”思潮促进发展

③“短暂春天”时发展到顶峰④新中国成立时变为国营企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

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央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12、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A. 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1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14、民国初年,西服是革命、趋新的符号,留学生、学界和政界的年轻人争相穿用,以为弃

旧从新、拥护革命的标志,西服流行一时。材料表明影响近代中国服饰潮流的因素之一是

A. 政治导向

B. 外来侵略

C. 教育发展

D. 原料革命

15、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在1926年作的关于国家财富及收入的报告表明,国内占人口总数

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达33%,而占人口总数87%的广大人口(包括产业工人、小农、小店主)只占有8%的财富。这造成了

A.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B.贫富差距过大,国内市场狭小

C.工业迅速发展,社会消费能力增长D.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国际贸易活跃16、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

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A.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D.标志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17、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 整顿银行

B. 调整农业生产

C. 调整工业生产

D. 扩大对外贸易

18、1935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

B.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

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19、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经济的图表,数据表明

A.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起了重大作用B.新政促使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C.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中D.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钱承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

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B.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21、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

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二战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B.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D.“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

22、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

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23、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

意的基本准则,□□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空格处依次是

A.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D.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24、下图是1945~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C.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25、下图机构的宗旨是

A. 稳定国际汇率

B. 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

C.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

D. 加强成员国贸易活动

26、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二战之前的不同之处是

A.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B.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C.实现了自由贸易D.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促进世界贸易增长

27、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荷兰首相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是因为《马约》的签订意味着A.欧元正式使用B.欧盟成员国不断增多

C.开启欧洲一体化自下而上的进程D.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一体化28、下图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

A. 欧共体

B. 上海合作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亚太经合组织

29、肯德基(KFC)因其独有的美食,被中国消费者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西餐,并名

列中国前十个国际著名品牌榜首,已经成为中国餐饮业规模最大,收益最好的第一餐饮品牌。肯德基(KFC)在华迅速发展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西化B.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侵蚀C.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D.餐饮资本在全球范围新一轮的扩张

30、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障碍

B. 各国实行市场经济,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C.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是获利者

D.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经济发展,也加剧利益失衡

31、以下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致力于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它通过多边贸易促进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

C.它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成员国提供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D.它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2、对图中所示时间轴解析正确的是

A. 地理大发现是全球化的开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全球化的终点

B. 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 完整的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D. 只能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第II卷(主观题)

3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1)依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的政治前提(2分)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哪类企业的发展居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居于主导的原因。(2分)

材料三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世界现化化进程》(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的背景。(2分)并概括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的特点。(3分)

材料四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4)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2分)

3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变化?(2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法国1863年与意大利……1867年与葡萄牙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

——《世界经济史》(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什么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该原则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针对16~20世纪的世界,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有人说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阐述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的原因。(8分)

35、(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4分)

材料二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2分)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苏联兴亡史》(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利弊。(4分)

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都是对原有经济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

21~25 DCACB 26~30 ADCDB 31~32 DB

33、(19分)

(1)生产方式变化:从手工工场到工厂。(2分)

政治前提: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分)

(2)企业类别:外商企业(2分)

原因:《马关条约》允许外资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分)

(3)背景: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苏联工业实力落后(2分)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

牲农业和农民利益。(3分)

(4)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分)34、(16分)

(1)变化: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2分)

(2)原则:自由主义原则(自由贸易原则)。(2分)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

(3)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确立。(8分)

35、(17分)

(1)政策:自由放任政策。(2分)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2分)

(2)问题:粮食投机现象严重;城市物价飞涨;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3分) 对策: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上恢复自由贸易。(2分) (3)利;快速实现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分)(4)解决:美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