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 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 锟纬探 谝逦窠逃 ∩希 徊教岣哐 纳 锟蒲 匮 S绕涫欠⒄寡 目蒲 骄磕芰Γ 镏 斫馍 锟蒲А⒓际鹾蜕缁岬南嗷ス叵担 銮垦 宰匀缓蜕缁岬脑鹑胃校 俳 纬烧 返氖澜绻酆图壑倒邸?/P>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

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人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的关系图示如下。

本标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说明如下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沙中 ⒄沟墓勰睢?/P>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涟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4)确认变量;

(5)作出假设和预期;

(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

必修: 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

选修: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

学分要求

生物课程的必修学分为6学分,每个必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学生在修满本课程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根据兴趣和志向学习选修模块,获得更多的学分。每个选修模块为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

一、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生物1:分子与细胞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以丰富相关知识,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1.4 细胞的增殖

1.5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案例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学时 1学时。

目的要求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与有关物质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材料器具蛋白质悬液、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葡萄糖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食用油、蛋清、马铃薯匀浆、苹果匀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和匀浆;双缩脲试剂、碘溶液、质量分数为1%的硝酸银溶液、班氏试剂、苏丹Ⅲ染液;4支小试管、双面刀片、显微镜。

活动程序

1.观察并记录各种试剂与相关物质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

2.每组学生负责鉴定一种生物组织。先预测该生物组织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种类。然后分别用各种化学试剂实测该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预测的物质。

*预测结果;#实测结果

3.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将材料用苏丹Ⅲ染液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

4.讨论:

(1)哪些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测不同?

(2)根据你的检测,哪种材料含蛋白质最丰富?

案例2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学时 1学时。

目的要求探究不同温度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原理鲜肝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效率相当于Fe3+的500万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为37 ℃,最适pH为7~7.3,不同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材料器具鲜肝提取液、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缓冲液、冰块;pH试纸,试管、玻璃棒、移液管、培养皿、橡皮塞、试管架、试管刷、定性滤纸、解剖剪、镊子。

活动程序

1.探究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

(1)鲜肝液煮熟后即不能催化H2O2的分解,据此可知高温使酶失活,从而联想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并作出假设。

(2)设计一个探究温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方案中要设置对照。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3)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鲜肝提取液和定性滤纸制作若干同样大小的过氧化氢酶滤纸片。

(4)按照确认的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过氧化氢酶滤纸片周围产生的氧气泡大小和数量,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5)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支持假设。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根据消化液的pH与消化酶的关系,产生探索不同pH是否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联想,并作出有关pH与酶活性的假设。

(2)对照血浆pH(7.35~7.45),推测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酸碱环境,设计一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

(3)实验准备工作主要是用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Na2HPO4溶液和物质的量浓度为0.067 mol/L的K2HPO4溶液,参照下表配制pH分别为5、6、7、8的缓冲溶液。

(4)按照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观察过氧化氢酶滤纸片周围产生气泡的情况,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5)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6)讨论:是否需要为实验装置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

生物2:遗传与进化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形成物种多样性和适应性。

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取的现代生物进

化理论和物种形成等知识,主要是阐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观察、实验和制作等活动,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学习有关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应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1 遗传的细胞基础

2.2 遗传的分子基础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2.5 人类遗传病

2.6 生物的进化

案例3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时 1学时。

目的要求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原理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外侧的每条长链,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交互连接形成的,两条长链以反向平行方式向右盘绕成双螺旋,螺旋直径为2nm,螺距为3.4 nm;两条长链上对应碱基以氢键连接成对,对应碱基的互补关系为:A—T、C—G,碱基对位于双螺旋结构内侧,每个螺距有10对碱基,两个相邻碱基对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34 nm。

材料器具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4种碱基的材料;代替氢键的连接物(如订书钉);代替磷酸二酯键的连接物(如2根长约50 cm的粗铁丝)等。

制作程序

1.通过讨论确定本组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大小(如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部分同学进行构思或设计,部分同学做好物质准备。

2.讨论设计方案,包括立体构型及其大小的设计依据、维持立体构型的方式等。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

3.按照具体分工制作部分配件,然后将各种配件整合在一起,逐步完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4.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检查,适当修补模型的某些缺陷。

5.鉴赏各组的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

生物3:稳态与环境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高等多细胞生物和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变异等各种活动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使机体保持稳态,并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适应多变的环境。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关于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搜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4 种群和群落

3.6 生态环境的保护

案例4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学时 1时。

目的要求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

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

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材料器具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活动程序

1.确定模拟的生态系统类型。模拟淡水生态系统可用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等容器,模

拟陆地生态系统可用两个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剪去上半部分,套装成一个封闭的装置。

2.设计和制作生态瓶需要合理地配置生态系统的组分,将本组选定的生态系统各组分

记录在表格中。

3.观察生态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记录几种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

4.讨论:

(1)本组制作的生态瓶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生态瓶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

选修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及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选修部分的学习需要以必修部分的学习作为基础。具体内容标准如下。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本模块是实验课,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广义的生物技术,而不限于(甚至主要不是)现代生物技术。

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

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每个实验不限于1个或2个学时。有的实验需要连续进行若干天,但每天所需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些实验中有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或获得基本知识的,有的是偏重于实际应用的。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然后收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详细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及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参加和辅导学生的讨论。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室条件,每个实验可以1人、2人或多人1组,原则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

4.1 微生物的利用

4.2 酶的应用

4.3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4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

护四部分。

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育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生物工程制药、生物净化技术等。生物科学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

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等等。本模块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应注意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5.1 生物科学与农业

5.2 生物科学与工业

5.3 生物科学与健康

5.4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迅速发展,并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本模块的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

6.1 基因工程

6.2 克隆技术

6.3 胚胎工程

6.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6.5 生态工程

一、教学建议

《标准》是高中阶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标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科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因而,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

《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

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例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又要培养相关的能力,还要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教师要在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全面落实三个方面目标的要求。

(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标准》规定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忽视学习成果,而是对学习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锍烧庑┏晒 闹匾 揪丁C恳淮翁骄炕疃 家 忻魅返慕萄 勘辍=萄 勘暧κ褂眯形 世幢泶铮 员阌姓攵孕缘赝瓿苫疃 痰纳杓疲 脖阌谠诨疃 蠹煅榻萄С晒 ?/P>

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

每个探究活动应有学生未知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答案,就不可能经历真正的探究。

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的条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演示、讲授、辩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专题讨论、项目设计、个案研究等。

案例1 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

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有不同的方式。除了实验探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进行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式。基于资料的探究活动,关键在于教师对素材的选择和组织。通常,社会关注的、学生关注的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是教师选择的内容之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设计好教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经历了与原始研究十分相似的过程。学生充分思考,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得出了朊病毒是一种蛋白质的科学结论。这种“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段时间内,各种媒体大量报道了有关疯牛病的消息,“疯牛病”已成为老幼皆知的名词。石老师通过图书馆、科学院和网络,收集了许多关于疯牛病和朊病毒的研究资料,他将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国家要严格控制牛肉的进口?这说明疯牛病有什么特点?”

“因为疯牛病会传染,它是一种传染病。”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么哪些病原体会导致传染病呢?”

同学们和石老师一起回顾了以往所学到的传染病种类,归纳出病原体有寄生虫、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石老师没有马上告诉同学们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什么,而是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有一种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如何着手寻找它的病原体呢?”

在此之前的生物课中,同学们曾讨论过分离病原体的步骤。石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一知识应用起来。果然,一个同学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被感染的动物提取病原体,再用健康动物进行实验。”

“很好”石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我们要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应该从病牛的哪些(个)部位提取病原体呢?”

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抽取血液,有的认为应该从肌肉中提取病原体。这时,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描述疯牛病、疯羊病症状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同学们达成了共识:疯牛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遭到破坏,最好从神经组织中提取病原体。

石老师告诉学生,科学家与同学们的选择是一致的。用抽取的患病动物的脑组织或脊髓液注射给健康动物后,健康动物最终患病。

接下来,石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鉴别疯牛病病原体的性质。交流过程中,石老师发现一组同学想到了用陶瓷纤维过滤器。在学习病毒的时候,同学们已经了解到陶瓷纤维过滤器可以滤去寄生虫、细菌等,但会让病毒和化合物通过,大家集中对这一方案讨论之后,石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科学家实际的实验结果(如下图)。实验中,未滤过的神经组织和滤过液都可以使健康动物感染该病。

石老师又提出了问题:“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对该病原体的性质和大

小做出什么判断呢?”

“病原体可以通过陶瓷纤维过滤器,说明体积很小,应该是病毒。”一个

学生肯定他说。

另一个学生补充说:“经过滤的液体不可能含有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的整体,所以一定是病毒。而且报纸上也说了,是朊病毒导致了疯牛病。”

石老师并不着急纠正同学们的说法,他让同学们考虑一下,能否根据这一项实验结果就断定是病毒?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你认为是病毒,能不能设计方案进一步证实你的想法?

教室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终于,有一个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他们的假设:“我们可以将滤过液中的病毒破坏,使之不能增殖。再用健康动物实验,如果动物不再患病,说明病原体就是病毒。”

“你们准备怎样阻止病毒的增殖呢?”石老师追问道。

“只要破坏病毒的DNA或RNA,病毒将不能复制。加热或用福尔马林处理过滤液可以使DNA或RNA变性。”

石老师高度赞扬了这一组同学的设计方案,然后出示了图片(如下图)。“实际实验的结果是处理后的滤过液仍然具有感染性!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感到非常吃惊,“看来,实验结果否定了我们的假设。病原体不是病毒!”

“病原体还存在于滤过液中,下一步,我们怎样去寻找它呢?”石老师继续启发学生。

“滤过液中除了病毒,还有化合物,我们可以鉴定化合物的感染性。”

“非常好!”石老师感到很满意,进一步提示:“化合物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生物大分子着手,用什么可以破坏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呢?”

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很轻松。很快,同学们设计好了一组实验,用不同的酶分别检验这三种大分子化合物。石老师适时地展示图片(如下图),并请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原来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同学们高兴地报告自己的结论。

至此,石老师总结: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由于这种蛋白质能像病毒一样传播疾病,因而称为“朊病毒”。在石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认识了朊病毒这种新的病原体,了解到朊病毒的蛋白质本质。下课前,石老师还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朊病毒研究的网址,鼓励有兴趣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朊病毒有更多的了解。

(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

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生物学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

2.增加低成本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差异很大,课程标准提供的活动建议难以适应各地学校的条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完成实验,条件不具备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提高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出率。

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尝试参与社会决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教学还应注意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学生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奠定必要的基础。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生物科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对于《标准》中的“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总结人类对遗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梳理

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 ①实验原理: 糖类中的还原糖(所有的单糖、绝大多数二糖(除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化学选修五已讲原理可自行了解}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②材料用具: 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含量高、细胞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材料。 脂肪的检测:富含脂肪的材料。 蛋白质的检测:富含蛋白质的材料。 ③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硫酸铜溶液。 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 的硫酸铜溶液。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碘液、苏丹Ⅲ/Ⅳ染液 ④检测方法步骤: 还原糖的检测: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现配现用;50-56℃水浴加热。 脂肪的检测:从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切下薄片,先染色(Ⅲ 3min / Ⅳ 1min),再用酒精洗去浮色,用低倍镜找到物像、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检测: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⑤现象: 还原糖:溶液先变蓝(斐林试剂颜色),再变棕(红蓝混合),最后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溶液呈紫色。 脂肪:Ⅲ: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Ⅳ:红色的脂肪颗粒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实验原理: {教材原话感觉都比较重点——}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虽然书上说了一大堆成分以及配制方法,但凭我多年的做题经验来看没考过} ③方法步骤: 制片:1、在纯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维持细胞形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下的新教材特点(五) ——湖南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析 姜思洋笔者近来认真阅读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与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以下简称教材II),并作了认真的对比与研究。 《教材I》最大特点是一改过过去《教材II》严谨、抽象的味道,在每章均有人文色彩非常强的引言,作为一章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该章学习的内容产生悬念,发生兴趣,从而初步了解学习该章内容的必要性。另外,像“问题探讨”、“阅读思考”、“数学实验”、“多知道一点”等这些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I》提倡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注意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数学。 一、《教材I》的指导思想 《教材I》遵循“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新

大纲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因此新教材以现代观点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以现代观点讲述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计算机的应用走进课堂,删改了部分陈旧繁琐的知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得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思考。比如在讲授函数和映射的时候,将名字和映射联系了起来,知识给出的实用、自然。在用映射定义函数的时候,简洁透彻,课文的题目就是“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特别重视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课文联系到了“某农场的防洪大堤”、“没有使用收款机的商店”、“医院及时了解住院病人的病情”等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还利用课后“多知道一点”补充了“标尺法”和“函数法”两种表示函数的方法,专门讲授利用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并在阅读和思考中研究了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函数和在数学实验中用计算机做函数的图像及列函数表、笔者觉得《教材I》在这一部分知识的设计方面,明显要好于《教材II》。《教材I》有着浓浓的现代气息,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包括数学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变化

高中生物实验重点知识点

高中生物实验重点知识点 必修一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即和,而不是面积。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置镜(装镜头)→→置片→调焦→观察。 3.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和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顺序:移装片→转动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答案: 1.直径倍数、长度、宽度 2.对光 3.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反光镜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实验原理: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沉淀。淀粉遇碘变蓝色,若检验有色组织或器官,如绿叶,则需酒精处理。(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

(3)蛋白质与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易于观察。 4.实验试剂: (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CuSO4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__ _____CuSO4溶液)的比较:①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②原理不同。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Cu2+,能和肽键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络合物。③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溶液,再滴加溶液。 (2)脂肪鉴定中用体积分数为洗去浮色。 5.实验说明: (1)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到棕色到。 (2)花生种子切片要,这样才能透光,有利于显微镜的观察。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切片的。 答案: 2.脱色、橘黄色、红色、双缩脲试剂、肽键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实验》是独立设课,该课程是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和学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生物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生物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学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和实际生产应用。 二、课程目标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 .通过性质试验,验证各类常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主要性质和鉴定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基本掌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并掌握层析、电泳、离心、光谱光度等生物化学基本技术。 4.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处理、创新能力。 5.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本实验课的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学科知识点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技能给予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理解的学科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和技术,说明、解释、类推同类学科知识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 √”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号的内容为选做实验或开放性实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选做实验的内容,并鼓励微生物学兴趣爱好者进行既定的开放性实验或自己设计开放性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4)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必修+选修(已排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必修+选修 (已排版) 语文必修1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2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5荆轲刺秦王 6鸿门宴 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语文必修2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囚绿记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离骚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交流★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语文必修3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 2祝福 3* 老人与海 第二单元 4蜀道难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6琵琶行并序 7* 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 9劝学 10* 过秦论 11* 师说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迷 13宇宙的边疆 14*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语文必修4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 (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 (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 (3)验证性实验:二、八; (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 (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现配现用。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需为白色或浅色,且还原糖含量高。 【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斐林试剂:需混合加入,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需分别加入(先加A液,后加B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镜头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3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需用健那绿(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材料:①观察叶绿体用藓类或菠菜叶片;②观察线粒体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选鲜类、黑藻类叶:因为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小叶直接制片;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具选择透过性膜的生物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可双向移动,但整体上水分子是从低浓度→高浓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答案

其中 光学实验3个实验: 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 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电学实验7个: 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 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 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 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方法与步骤: (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DNA 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己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

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教育类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修改说明 一、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 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第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认真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二、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三、修改的主要方面 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经充分讨论.在结构上有两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附录中,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这样大大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2.基本理念的修改 一是阐述了数学意义与性质,数学教育的作用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创新特征.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绘画》 绘画(18课时) 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 第二课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第三课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第四课西方绘画的表现图示与艺术特征 第五课简捷地捕捉物象的方法---线描写生 第六课色彩的表现与材料的选择---色彩画初试第七课版画艺术的独特美感---黑白或套色版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工艺》 工艺(10课时) 第一课工艺的内涵 第二课笔插的设计与制作 第三课书籍保护的设计制作 第四课鸟巢的设计与制作 第五课石膏造型工艺制作 第六课靠垫的设计与制作 第七课扎染的设计与制作 第八课腊绘的设计与制作 第九课纤维艺术的工艺制作 第十课陶瓷造型工艺制作 个人学习工艺评估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书法》 书法(18课时)

第一课汉字与书法文化 第二课隶书源流与赏析 第三课楷书源流与赏析 第四课行书源流与赏析 第五课草书源流与赏析 第六课工具材料与基本要求 第七课点画特点分析及练习 第八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一) 第九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二) 第十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三) 第十一课整体临摹训练(一) 第十二课整体临摹训练(二) 第十三课整体临摹训练(三) 第十四课创作训练(一) 第十五课创作训练(二) 第十六课创作训练(三) 第十七课综合知识 第十八课考察实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选修)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电脑绘画.电脑设计(18课时) 第一课万能的虚拟画笔---用电脑画画 第二课电脑工作坊---做个电脑设计师 第三课神奇的三维世界---建设3D立体空间 第四课建设虚拟空间---亦真亦幻的游戏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学段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 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与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的范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给我们的思考 徐俊龙 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2002级(湖北咸宁市 437005) 指导老师马容明 摘要:本文笔者以一位新手的身份对新出炉不久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化学1》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1;浅析;展望 一、引言 自2004年9月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约有112万学生,6.3万教师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约占全国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今年共有8至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25%至30%;2006年,15至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总数的50%至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基于此,无论是现暂未实行新课程地区的在职教师,还是高师在校学生,“走近新课程”的必然趋势是无庸置疑的,而且“步伐”越快,效果越佳(因为:现在课改正处在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下面,笔者谈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简称“化学1”)的一些思考,供广大同仁参考。 二、对化学1的浅析 化学1是该系列化学教材之一,(该套课本共八册,两册必修,六册选修),去年在实验区使用过的该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本文笔者是以人教版的化学1为例来讨论的。它与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化学新课标等相对照。其特色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现行高中化学课本基础上,有质的飞跃,符合新课标的思想、内容要求……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其凸现的特色: 课本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文性 该课本中多次出现了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图片,如:海水淡化工厂、检测尿糖用的试纸、煤气灶火焰、壮观的烟花、微机与手机芯片、三峡大坝、火箭升空、光纤、记忆合金等;体现人文性的如:危险化学品标志、沙里淘金原理、“白马非马”论、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司母戊鼎、各种矿物、人面鱼纹条陶、万里长城、网络搜索、英汉对照等等,这些让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无形的潜移默化。同时都能很好的体现出编者的初衷——体现时代性与人文性。 突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主题 本册课本所涉及的内容是作为21世纪中国公民所必备的化学知识的部分,是将原来高中三册化学课本里的部分知识有机的融为一体,显得贴切而自然,但其要求不高,与后续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如:“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介绍的一些实验基本方法、物质的量相关的知识等是贯穿于整个化学学科的一条主线,承上启下,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后续课程中会加深与巩固的,不求一步到位。又如: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从基本原理上揭示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角度而引入分散系,胶体(以前高三内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后面两章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的,与生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易于入手,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对于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不做过多的阐述……这些都是留有余地的,兼顾各类学生,是学生毕业与继续深造所必需的。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教科书采用精美的彩色印刷,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全书94处插图,约120幅经典彩色图片——这是前所未有的!),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与陶冶。精选、多编排实验[全书共计25个实验(不包括探究、实践活动等),且没有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之分],让学生能够多动手,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实验科学!无疑,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它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有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另外,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本书的衔接与过渡自然(以粗盐提纯为起点,引发开去),习题少而精,简约而不简单,多为灵活开放型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些也足可以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再者,课本中增设诸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话史”等人性化的栏目,其“点睛”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