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探讨

摘要: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反映了环境管理能力的强弱。本文分析了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介绍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一、环境质量控制总述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在于两个方面物理参数的控制和全程序质量控制。物理参数是指对仪器设备的标准、保养、维修和标准化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是为减少监测分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而设计的。全程序质量控制包括监测对象、地点的选择、仪器的组合及运转性能、仪器的校正以及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等。

二、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环境监测涉及到监测布点、采样、测试系统、仪器、测试环境、分析方法、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如:样本的代表性、分析方法的选择、使用的仪器、试剂、量具、工作地点、环境、数据处理的模式等,这些要素都将影响测试结果。

1.监测布点方面

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受排污口所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

质量管理题(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试)

第八章质量管理 一、填空题 1.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标准、标准和标准。 答案:污染物排放(或控制) 环境监测方法(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环境标准样品 2.我国化学试剂分为四级,优级纯试剂用G.R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分析纯试剂用A.R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化学纯试剂用C.P表示,标签颜色为色。 答案:绿红蓝 3.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和样品的。 答案:沾污代表性 4.气体标准的传递是指将国家一级标准气体的传递到上的过程。标准传递的逆过程称为标准的溯源,当进行系统误差分析时,可逆向逐级检查各步骤对误差的贡献,追踪原因,从而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答案:准确时值例行工作所用的标准气体 5.在空气和废气监测中,如果现场污染物浓度不清楚,采气量或采样时间应根据和来确定。 答案:标准规定的浓度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 6.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实验室分析中,对有些斜率较为稳定的校准曲线,在实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的校准曲线时,必须测定个标准点,测定结果与原曲线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均应小于%,否则应重新制各曲线。 答案:两 5 7.在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中,运行维护人员每月应对每个站点所有自动分析仪至少进行1次质控样试验,采用国家认可的两种浓度的质控样进行试验,质控样品浓度一种应接近浓度,另一种应超过相应排放标准浓度,每种样品至少测定次,质控样测定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标准值的±%。 答案:废水实际 2 10 二、判断题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 答案:正确 2.进行水样分析时,应按向批测试的样品数,至少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 答案:正确 3.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必须连续修约到所确定的位数。( )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应该一次修约获得结果,而不得多次连续修约。 4.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和回收率测定,都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 答案:正确 5.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试剂应有专人保管,定期检查使用及保管情况,但是少量酸碱试剂

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考试模拟试题(质量管理类)

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模拟题 (质控类) 一、判断题(50题) 1. 根据《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人员取得上岗合格证后,有编造数据、弄虚作假者即取消持证资格,收回或注销合格。() 2. 对环境监测人员实施持证上岗考核时,对没有标准样品的环境监测项目,可采取实际样品测定、现场加标、留样复测、现场操作演示和提问等方式进考核。() 3. 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2次。() 4. Dixon检验法用于一组测定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一组测定值中的异常值,可用于检出一个异常值。() 5. 最佳测定范围是校准曲线的直线范围。() 6. 线性范围是方法检出限到曲线最高点之间的浓度范围。() 7. 内部质量控制的方式不包括空白样分析。() 8. 影响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和存在形态的气象参数主要有风速、风向、湿度、温度、压力、降水以及太阳辐射等。() 9. 为提高工作效率,玻璃器皿和量器可以在110~120℃的烘箱中烘干。() 10.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中,测定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11. 采集气态污染物的溶液吸收法属于直接采样法。() 12. 20℃时,100mlA级滴定管的总容量允差为±0.10ml。() 13.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对于空气自动监测中的气态污染物监测仪器,对于不具有自动校零/校跨的系统,一般每5~7天进行1次零/跨漂检查。() 14.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PM10采样头至少每6个月清洗1次。() 15. 环境空气手工监测时,采样仪器临界限流孔流量每月校准1次,流量误差应小于8%。() 16. 采集水中底质样品时,船体或采泥器冲击搅动底质不影响继续采样。() 17. 灵敏度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臵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18. 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和回收率测定,都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 19. 湿沉降采样器的设臵应保证采集到无偏向性的试样,应设臵在离树林、土丘及其他障碍物足够远的地方。() 20. 能力验证是确定的2个实验室间、对同一个标准样品进行测试。() 21. 用于校准采样仪器的流量校准装臵,其精度应高子采样仪器流量计的精度。() 22. 河流水质监测时,若水面宽小于50m,采样垂线设两条垂线。() 2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0)规定,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应在装修完成3d后进行。() 24. 大气酸沉降监测中,应每24h采样一次,一天有几次降水可合并为一个样,若遇连续几天下雨,上午9:00至次日上午9:00的降水视为一个样品。() 25. 一般情况下,固定污染源排气温度可在烟道内任一点测定。() 26. 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0)进行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时,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在 0.5-1.5 m之间。() 27.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0)规定,室内环境空气监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24h后进行。() 28. 水样可以通过加入抑制剂、氧化剂、还原剂和控制pH进行保存。() 29. Grubbs检验法可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异常值,一次检验司以检出一个或多个异常值。() 30.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中不包括: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 31.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在正常情况下,气态污染物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可吸入颗粒物有不少于12h的采样时间,才能代表环境空气质量日均值。() 32. 标准曲线包括校准曲线和工作曲线。() 33. 水样pH、溶解氧、电导率和透明度应尽可能在现场测定。() 34. 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必须连续修约到所确定的位数。() 35. 进行易挥发固体废物采样时,应在容器顶部留一定空间,常温方式保存。() 36. 采集土壤样品时均应填写2个标签,一个放在袋(或瓶)内,一个放在袋(或瓶)外或贴在袋(或瓶)外表面上。() 37. 在测量时间内,被测声源的声级起伏不大于3 dB(A)的视为稳态噪声,否则为非稳态噪声。() 38. 由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进入空气中,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了另一种污染物质,叫二次污染物。() 39. 河流水质监测时,若水深5~10m,采样垂线设上、中、下三层共三点。() 40. 用基准试剂配制元素、离子、化合物和原子团的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标准溶液。() 41. 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包括直接采样法、有动力采样法和被动式采样法。() 42. 如果质量体系运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当年不进行内部审核也可以。() 43. 瞬时水样是指从水中不连续地随机采集的单一样品。() 44.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气态污染物监测采样时,为防止气体中水分在采样管内冷凝,造成待测污染物溶于水而产生测定误差,采样管需加热。() 45. 臵信区间的大小与所取臵信水平及显著性水平有关,臵信水平取得大,臵信区间也大,因此臵信水平取得越大越好。() 46. 在进行噪声测量时,传声器加不加风罩均可。() 47. 进行污染事故土壤监测时,如果是固体污染物抛撒型,打扫后采集表层0~5cm土壤,样品数不少于3个。() 48. 样品在采集、运输、保存、交接、制备和分析测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品质量。() 49. 剧毒试剂应由两个人负责管理,加双锁存放,共同称量,登记用量。() 50. 标准曲线是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相应的测量仪器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的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50题) 1. 根据《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合格证有效为()。 A 长期 B 十年 C 五年 D 三年 2. 由最高管理者组织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是()。 A 质量评审 B 管理评审 C 质量审核 D 合同评审 3. 水质自动监测常规五参数是()。 A pH、氨氮、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浊度 B 高锰酸盐指数、浊度、TOC、水温、化学需氧量 C pH、电导率、浊度、水温、溶解氧 D 氨氮、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水温 4. 灵敏度与检出限密切相关,灵敏度越高,检出限()。 A 越高 B 越低 C 不变 5. 地下水质监测中,可以不在现场监测的项目是()。 A 水量 B pH C 电导率 D 氟化物 E 浊度 6. 一般情况下,分析有机污染物的水样应冷藏或冷冻,并在( )d内萃取完毕。 A 7 B 10 C 15 D 3 7. 水质环境监测分析中,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个浓度点,各浓度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内。 A 3 B 4 C 5 D 6 8. 采集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样品时,采样前应确认采样滤膜无针孔和破损,滤膜的毛面应()。 A 向上 B 向下 C 不分上下 9. 用测烟望远镜法测定烟气黑度时,一般测定值可分为()级。 A 1~6 B 1~5 C 0~6 D 0~5 10. 滴定管活塞密合性检查操作为:在活塞不涂凡上林的清洁滴定管中加蒸馏水至零标线处,放臵()min,液面下降不超过1个最小分度者为合格。 A 15 B 30 C 1 D 5 11. 噪声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风速超过()m/s时停止测量。 A 4.5 B 5.0 C 5.5 D 6.0 12. 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名称是()。 A 毫克 B 克 C 千克 D 斤 13. 列入强检目录的环境监测仪器,应按计量法的规定定期进行检定,贴上三色标签,其中()标签代表准用。 A 绿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红色 14. 在水质监测采样中,用船只采样时,采样人员应在船()采样,采样既应位于()方向,()采样,避免搅动底部沉积物造成水样污染。 A 后部,下游,逆流 B 前部,上游,逆流 C 前部,下游,顺流 D 前部,下游,逆流 15. 准确度常用绝对误差或()表示。 A 相对误差 B 平均偏差 C 标准偏差 D 相对标准偏差

质量管理试题试卷

质量管理考试试题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或控制)标准、环境监测方法(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2、我国化学试剂分为四级,优级纯试剂用表示,标签颜色为绿色,分析纯试剂用A.R表示,标签颜色为,化学纯试剂用C.P表示,标签颜色为蓝色,化学试剂。 3、生物样品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和样品的。 4、气体标准的传递是指将国家一级标准气体的传递到例行工作所用的标准气体上的过程。标准传递的逆过程称为标准的溯源,当进行系统误差分析时,可逆向逐级检查各步骤对误差的贡献,追踪原因,从而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5、在空气和废气监测中,如果现场污染物浓度不清楚,采气量或采样时间应根据标准规定的和的测定下限来确定。 6、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实验室分析中,对有些斜率较为稳定的样准曲线,在实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的样准曲线时,必须测定标准点,测定结果与原曲线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均应小于,否则应重新制备曲线。 7、在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中,运行维护人员每月应对每个站点所有自动分析仪至少进行质控样试验,采用国家认可的两种浓度的质控样进行试验,质控样品浓度一种应接近废水实际浓度,另一种应超过相应排放标准浓度,每种样品至少测定 2 次,质控样测定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标准值的。 二、判断题(每题1.5分,共21分) 1、环境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2、进行水样分析时,应按同批测试的样品数,至少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3、仪器校准、空白试验、标准物质对比分析和回收率测定,都是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 4、水样的PH、溶解氧、电导率和透明度应尽可能在现场测定。() 5、灵敏度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内、可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6、空白试验反映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和分析人员的经验与技术水平。() 7、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包括平行样分析、明码样分析、密码样分析、标准样品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室内互检、室间外检、方法比对分析和质量控制图等。()

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下,得到完善和发展。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走向了制度标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我们要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完善相应的体系,培养管理人员能够很好的监测环境质量。 标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提出,我国的环境监测力度越来越大,环境的保护事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环境监测上监测的手段不断的增加和更新,环境的污染情况能够及时的得到掌握。当前的质量监测和管理工作上有很多的滞后的情况与环境监测不适应。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1.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没有共同的发展。城市在高速的发展中产生许多废弃物,而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的措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在废弃物的污染下,造成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上的污染。在乡镇上的污染更为严重,一些乡镇企业的生产只考虑利益问题,没有考虑环境保护,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技术设备上的落后,给环境带来了很严重的破坏。而乡镇企业越来越多,我们要建成环境保护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当前随着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提出,这些是我们当今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中小型城市的设施不齐全,乡镇中没有很好的管理能力,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自己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经济的同时,不能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1.2 我们要建立和经济发展同步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环境监测方面城市的监测人员专业水平不同,数据的一些可靠性不强和技术上的差异较为的突出。我们要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要保证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高,监测的仪器准确、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质量的控制,要做到采样和样品、数据的一致性原则,保证正确性与规范性。在管理上有关的部门和人员不够重视,没有做到领导能力,致使小型城市和乡镇企业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没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在发展中资金不足,导致没有能力去监测环境质量。在环境质量监测上我国处于初级的阶段,一些监测的内容,目的等没有清楚的认识。我国的监督监测力度弱,不规范导致群众对于环境的污染,没有检测的诉求心理。但是社会上的反响很强烈,这涉及到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主动的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的优化。我国环境监测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部门,在监测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环境监测要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将监测工作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让群众得到更明确的环境监测的知情权。 1.3 在环境监测中,所有的机构应该由环境监测管理机构认证资格,监测的人员应该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与水平,持证上岗。有些工作人员没有很好的环境监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发表时间:2016-08-19T14:17:58.403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7期作者:陈旭佳赵晓燕 [导读]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 屏山县环境监测站 【摘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也是实施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将这一工作深入地贯彻和落实,对于环境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需要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水平。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引言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环境监测的作用日益突出,提高监测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大力发展和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将是环境管理走向公开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趋势。 1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意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科学的监测技术对环境进行监视测定,以了解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制定管理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依据。环境监测的目的就是检验环境质量如何,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做到能够及时保护环境。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则是关乎环境监测站的核心,也是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不仅局限在使监测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也为环保事业增添了多重保障。随着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发展并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文件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才能不断的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发挥环境监测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有作用,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环境保护具体举措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监测质量控制首先需要建立监测质量体系,各级监测站都必须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自身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精准性和完整性,必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科学、完整地对监测工作的各环节加以规范。制定监测方案、采集样品以及做原始记录并对其开展分析检测时,都应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工作,科学、规范。还要积极开展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 2.2建立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 (1)完善监测技术体系,首先是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并对监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及时跟踪。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中,同时随着新的监测领域和监测因子的不断延伸,旧有的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已不能满足现有的环境监测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前沿科技的研究,对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及时跟踪,对环境监测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对仪器准入制度进行实时监测,这是监测依据可靠的有力保障。实时监测仪器准入制度,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市场上,部分新仪器在刚刚投入的时候,存在监测方法和相关规程缺乏以及其他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此,应及时参照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管理模式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将准入和技术审定制度明确建立起来。 2.3建立监控指标管理体系 现阶段下,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在初步阶段,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测和控制活动的开展。我们应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探讨,加快脚步建立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质量等级等的有效控制途径,并有效利用上述途径,同时完善质量控制审核体系。 2.4环境监测人才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于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如果环境监测人员的能力不够,水平有限,那么无论怎么加强这方面的发展都是于事无补的。所以,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检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不断的掌握新的技术,使得环境监测中实际的需要能够运用更好的技术来解决。要建立相关的培训基地,让技术人员能够得到定期的培训学习。此外,还要加强培训的考核,对于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的考核要严格把关,不合格者令其重新培训;若再不合格,应考虑该环境监测人员的留用问题。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优化措施 3.1树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 应树立质量控制目标和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意识,确立合适的有效的环境质量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并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和工作条件下的环境监测活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进行监控。 3.2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 应在监测方法的开设与建立和巩固中,重点强调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标准化要求,建立一条非经验主义的,不过分依赖样品而进行监测的新思路,强化关键控制点和对终了结果控制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技术的体系和团队。同时,应不断深入研发和探索新的监测控制技术和手段。 3.3注重质量活动策划 针对当前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质控在策划性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分析,应强调大力推广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活动工作,并建立具体细致的质量监测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建立按照项目或任务实施管理的模式,改变责任不明的管理状况,明确质量控制中对各个数据类别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持证上岗制度

关于印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2.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 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主题词:环保监测质量管理规定通知 抄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北方、四川、上海、广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辐射环境监督(测)管理站(所) 附件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统称环境监测机构)。

第三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 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 第四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 作的全过程。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和管理职责。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对本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负责。应主动接受上级 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积极参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有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 并具备必要的专用实验条件。 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监督管理本环境监测机构各类监测活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二)组织和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比对、方法验证、质量监督、量值溯源及量值传递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 (三)负责本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申报与日常管理,国家级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织和实施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持证上岗考核工作; (四)建立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质量管理工作的动态信息库; (五)组织和实施环境监测技术及质量管理的技术培训和交流; (六)组织开展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质量管理的监督与检查;

质量管理题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试

质量管理题环境监测人 员上岗考试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八章质量管理 一、填空题 1.国家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标准、标准和标准。 答案:污染物排放(或控制) 环境监测方法(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环境标准样品 2.我国化学试剂分为四级,优级纯试剂用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分析纯试剂用表示,标签颜色为色,化学纯试剂用表示,标签颜色为色。答案:绿红蓝 3.生物样品采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和样品的。 答案:沾污代表性 4.气体标准的传递是指将国家一级标准气体的传递到上的过程。标准传递的逆过程称为标准的溯源,当进行系统误差分析时,可逆向逐级检查各步骤对误差的贡献,追踪原因,从而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答案:准确时值例行工作所用的标准气体 5.在空气和废气监测中,如果现场污染物浓度不清楚,采气量或采样时间应根据和 来确定。 答案:标准规定的浓度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 6.在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实验室分析中,对有些斜率较为稳定的校准曲线,在实验条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使用以前的校准曲线时,必须测定个标准点,测定结果与原曲线相应点的相对偏差均应小于%,否则应重新制各曲线。 答案:两 5 7.在水污染源在线监测中,运行维护人员每月应对每个站点所有自动分析仪至少进行1次质控样试验,采用国家认可的两种浓度的质控样进行试验,质控样品浓度一种应接近浓度,另一种应超过相应排放标准浓度,每种样品至少测定次,质控样测定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标准值的±%。 答案:废水实际 2 10 二、判断题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 答案:正确 2.进行水样分析时,应按向批测试的样品数,至少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 答案:正确 3.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必须连续修约到所确定的位数。(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对拟修约的数字,在确定修约位数后应该一次修约获得结果,而不得多次连续修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规定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为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中心(站)和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统称环境监测机构)。 第三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 第四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监测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和管理职责。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在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对本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负责。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并积极参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研究、监测资质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比评审、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第七条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有质量管理机构或质量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并具备必要的专用实验条件。 质量管理机构(或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监督管理本环境监测机构各类监测活动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质量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质量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日期得分一、填空题(共20分) 1.依照“三不放过原则”,不合格物料 ;不合格中间体、半成品 ;不合格成品。 2.QA凭签发状态标志。 3.事故的“三不放过”是指: ; ; 。 4.清场检查合格后,应签发。 5.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 6.取样方法的要求是: ,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7.取样标准操作规程应详细阐述的是: ; ; ; ; ; ; ; ; 。 8.物料留样的要求是: ; 。 9.定点供应商名单的内容: 、、、 。 10.产品的放行的条件是: ; ; 、 ; 。 11.生产偏差分为: ,,。 12.物料放行时进行的质量评价内容应包括: 、 。 二、选择题(共64分) 1.成品放行前,产品的批记录要经过( )的审核、批准。 A、班长 B、QA C、生产技术部门 D、质量管理部门

2.不合格原辅料的处理有哪些( ) A、退回原供应商或换货。 C、报废销毁。 D、直接使用 B、降级使用(仅限于干燥失重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经处理后不影响产品质量)。 3.仓库保管员对下列情况有权拒收或提出拒收意见( ) 、无批准文号 B、无生产批号的产品 A C、内包装严重破坏 D、无出厂合格证或化验报告的产品 E、说明书、检签及标志内容不符合规定要求 下列属于质量部职责范围的有( ) 4. A、有决定物料、中间产品的使用权力。 B、有审核成品发放前的批生产记录和批检验记录,决定成品发放的权力。 C(有制定、审核、监督不合格品、退回产品处理程序的权力。 D(有制定物料、中间产品、成品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的权力。 E(有制定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取样规程及留样观察制度的权力。 5.工作服(包括帽子、手套、口罩等)的材质要求有哪些,( ) A、质光滑、灰尘量小、不易发生纤维剥落、断丝现象。 B、不产生静电、不易粘附粒子。 C、耐有机溶媒、耐清洗、耐蒸汽灭菌。 D、洗涤后不易皱折,能保持平直。 E、透明度低、柔软、穿着舒适,不妨碍动作,不发霉。 6.质量部行使的质量否决权有哪些,( ) A、对不合格原辅料有权禁止投产。 B、对不合格包装材料及容器,有权禁止使用。 C、对不合格的半成品(中间体)有权制止投入下道工序。 D、对包装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有权提出返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摘要:环境监测是准确地测取数据、科学地解析数据和合理地综合利用数据的过程,是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是保证监测数据满足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要求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可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浅论。 关键词:质量管理;技术能力;人员物质;经费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保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而实施的各种管理行 为的总和。环境监测活动包括水、气、声、土壤和生态监测等领域,涉及方案设计、点位布设、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药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综合分析和评价等所有监测环节。环境监测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1.1 技术保障 为保证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各领域的监测活动都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规定了各种监测行为的技术要求。到目前,以颁布了20余项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包括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海水、生物、噪声、土壤和固体废物等环境因素在内的近500

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对环境监测活动进行质量控制是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方法标准不仅是开展各项监测活动的依据,也为实施监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保障。采样点位或断面的设定原则、监测环境和工作条件的需求、监测行为的操作技术要求,监测仪器调试的技术指标要求、质量控制手段的选取、质量控制频次的要求、质量控制结果的评价指标合格性判断依据、实验室用水及化学试剂的基本要求等等,所有的质量控制行为都是以监测技术要求为基本依据的,所以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和技术也不断进步,对现有方法进行及时论证。清理和修订,尽快填补有机污染监测、在线监测、自动监测、应急监测和快速监测等领域监测方法的空白,加大标准方法的前期可研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开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等,都成为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1.2 能力保障 监测能力是实施环境监测并保证监测质量的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重视,各种渠道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仪器设备水平得到了较大

环境监测站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XXX环境监测站2009年管理评审报告 自2009年4月1日管理体系文件发布实施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以来,我站严格按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有关要求,现就“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情况”、“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等八个方面对我站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予以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有效输入,对我站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而系统的全面检查和评价,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使管理体系能持续满足要求《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现将我站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方针(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一))、质量方针 (一 行为公正、方法科学、数据准确、工作高效、服务规范。 (二))、质量目标 (二 1、管理体系目标 近期目标:通过全站努力,确保2009年底前通过首次计量认证评审。 长期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使本站各项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持续地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各项要求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2、监测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并有足够人员、技术、设备等资源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以公正立场、提供准确、可靠监测数据和清晰、明确、客观的监测报告。以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接受社会考验,以此作为本站的质量管理目标,具体要达到的目标: (1)、检测数据的准确率大于93%。 (2)、客户满意度大于95%。 (3)、监测报告合格率大于93%。 (4)、监测报告的及时率大于95%。 (5)、仪器设备完好率大于98%,周检率达到100%。 (三))、管理体系的建立基本情况 (三 自2008年以来,我站将建立管理体系工作纳入我站2008年和2009年重点工作,认真分析、精心部署,落实管理体系文件编写人员,遵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的有关要求和我站实际,至2009年2月28日,完成了管理体系文件初稿的编制工作。在颁布实施前,站多次组织各科室负责人进行讨论、修改,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与管理体系运行实际情况的符合性,因此在试运行管理体系内审中未发现文件性不符合。本站目前体系文件的组成框架为四层:第一层是《质量手册》;第二层是程序文件,共28个;第三层是作业指导书,共20份;第四层是记录表格,共138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测试题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 1. 为获知黄河宁夏段水质情况,在宁夏黄河段共设5个断面人工监测,共获得15个监测数据,监测(研究)的总体是 样本是,样本容量为。 2.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监测工作的。 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检测中十分重要的和。 4. 监测分析的误差包括、和。 5. 实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在于取得正确可靠的监测结果。监测结果的质量应达到五性的要求,即:、、、 和。 6. 狄克逊(Dixon)检验法适用于容量较小(n≤25)的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离群值的剔除。适用于检出或异常值。 7. 格鲁勃斯(Grubbs)检验法适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均值的和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的,也可用于一组测量值的检验。检出的异常值个数不超过1。 8. 数据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五后皆零”。 9. 检出限是指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内可以从样品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10.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 二、选择题 1. 16005化简为4位有效数字为。

A、1.601×104 B、1.600×104 C、1600×10 D、1601×10 ⒉近似数运算,如18.3+1.4546+0.876等于。 A、20.6 B、20.63 C、20.631 D、20.6306 3. 测得溶液的pH=12.55 ,则氢离子浓度为 A、[H+]=5.6×10-13 B、[H+]=5.60×10-13 C、[H+]=5.60×10-12 D、[H+]=5.600×10-13 4. 下列计算式表达相对误差的是 A、测量值—真值 B、测量值—测量均值 C、(测量值—真值)/真值 D、最大值—最小值 5. 近似数运算,0.0123×25.60×1.0686等于 A、0.3364 B、0.336 C、0.33641 D、0.34 6. 灵敏度是指分析信号随测定组分含量的变化而改变的能力,它与检出限密切相关,灵敏度越低, A、检出限越低 B、越高 C、检出限可高可低D检出限不变 7. 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加标物的形态应该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 B、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小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C、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 D、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的90%。 8. 控制分析结果精密度的质控方法是。 A、行双样测定 B、标准物质测定 C、加标回收率测定 D、仪器和量皿的检定或校准。 9. 水质环境监测分析制作校准曲线时,包括零浓度点在内至少应有浓度点,各浓度点应较均匀地分布在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内。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总结 xxxx年,我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省环保厅和国家环保部的正确领导,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各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以及《xxxx年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要点》有序开展;以强化人员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抓手,加强监测数据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力度,开展监测人员专项培训、技术交流和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继续做好实验室比对和/或能力验证工作等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一、全面贯彻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 xxxx年,xxxx省各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省环保厅先后印发了《xxxx 省环境监测质理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xxxx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xxxx年实施细则》,召开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于10月中下旬组织了以《三年行动计划》为主题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检查表明,被查各市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按照国家和xxxx省的相关规范、规定和实施细则开展

工作,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具有特色的规定,质量管理工作取得良好实效。本次检查对各市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督促和推动作用。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全省各市均组织编制了地方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并以环保局名义进行了发文;省辖市级环保局和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对照各项要求进行严格自查的同时对辖区内1/3的区、县(市)级监测站开展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并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环保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全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我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xxxx省环保厅研究决定成立xxxx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同时调整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组(苏环办[xxxx]507号)。领导小组由省环保厅副厅长任组长,厅监测处领导任副组长,各省辖市环保局分管环境监测的副局长为成员。技术组由各省辖市推荐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三、创新上岗理论考试模式,探索操作考试新方法 xxxx年,我省环境监测上岗理论考试实现机考模式,全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规范环境监测技术、方法、设备等各个环节,制定本制度。 一、质量控制内容 1、监督实验室对各项有关质量保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2、各种分析仪器、监测仪器的维护及定期检查、核准; 3、制定质量保证技术方案并组织实施; 4、核准上报的监测数据; 5、组织监测人员开展技术业务培训。 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1、监测人员岗位责任制; 2、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3、仪器管理使用管理制度; 4、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5、原始数据、记录、资料管理制度。 三、实验室仪器养护 1、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安全的操作环境并指定专人负责,所用仪器定期检修和核准,使用方法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仪器出现故障时应及时报告,进行维修和保养。 2、仪器使用人员必须在仪器使用记录本上记录好仪器

使用前后的情况,由专管人员签字。 四、监测分析 1、监测采样点的布设、监测频次、时间和方法,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进行; 2、监测人员应经培训,熟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3、采样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监测规程及要求进行采样; 4、分析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定的技术规范进行项目分析,分析方法应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和最新版本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五、数据处理和监测报告 1、样品分析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工作,迅速进行三级审核程序,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按照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3、上报分析数据,应由负责该分析项目的监测人员仔细检查无误后,报分析室主任复核,确认分析结果有效并签字,报送公司环保部门。 4、分析报告应包括完整原始数据、所用的分析方法、采样日期、分析日期、报告日期,以及采样人员、分析人员签字。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社会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优化环境监测队伍,提高环境监测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外的对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可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取得《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证书》后,方可对外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第四条申请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属于依法设立或注册的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固定人员的实体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2)具备10名以上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合同制人员要有三年以上聘用合同),并通过上岗考核; (3)具有与所申请认定能力相适应的监测设施和设备;监测用房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不低于700平方米;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4)申请认定类别一般不少于三类: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申请认定参数一般不少于60项,重点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主要监控项目;申请认定的类别和参数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5)具有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和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各项监测质量活动协调有效运行; (6)在我省开展工作的省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在我省境内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和相应的上述其他条件。 第五条能力认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监测能力、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实验条件、监测工作、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建立等。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第六条能力认定的具体程序为: 1、申请认定的机构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基本条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2、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书面申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3、对符合认定基本要求的机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认定,形成认定报告; 4、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认定报告提出审批意见,对合格者颁发认定证书。 第七条从事社会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第八条认定证书包括正本和副本。副本应详细注明单位名称、承担的监测类别、监测项目等具体事项。 第九条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应按照所持认定证书中批准的监测类别和项目实施监测,不得超范围监测;如需增加监测类别和监测项目,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申请扩项认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第十条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提供的监测报告等,应附认定证书影印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