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郑州师范学院

《世界地理2》课程教案

专业:地理科学年级:B14 级班级:B14地科主讲教师:陈成业授课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

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

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

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

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备注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

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

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内容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着密切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个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在外界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并导致其他要素连锁变化,进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十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 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 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

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地球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 [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题目,突出揭示了有机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的生物循环过程。解题必须紧紧把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条件、原料、能源以及产物和作用,理解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中与岩石圈(包括土壤)、大气圈、水圈所发生的物质交换关系。 【答案】(1)①N、P、K等营养元素和水②植物残体和排泄物③动物残体④游离氧⑤水分⑥氧气(02) ⑦二氧化碳(CO2) ⑧二氧化碳(C02) ⑨氧气(02) ⑩二氧化碳(CO2)、重碳酸盐、腐殖质等(2)光合 图10-2 [经典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 (2)请完成该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3)每合成1克C6H12O6要消耗2 821焦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源是 (4)该作用造成以下哪些结果?( ) A.将分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质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明确影响地理环境分异的因素 3.掌握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差异性形成的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学差异性的理论,培养学生自学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分析,让学生建立事物差异是普遍的哲学观点 2.通过环境差异性的学习,让学生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学习重点: 1.了解环境差异性不同尺度的分类 2.理解环境差异形成过程 3.知道不同自然带的分布状况 4.理解自然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5.了解主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 学习难点: 1.理解不同区域环境特征形成的内在联系 2.知道自然带分异的地带性规律 学习方法: 对比分析法、展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点过程与方法课后记一、地域差异 (一)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但差异是更普遍的 (二)不同空间尺度差异性的分类 1.大尺度的分异规律(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的分异和海陆的分异规律 2.小尺度的分异规律(陆地自然环境的分异)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 (一)自然带的分布 1.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表现:其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二)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表现: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同步演化 1.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为例说明看书第一部分 内容,总结出环 境的组成要素 以及其中存在 的三大物质循 环(简单说明大 气循环) 本课内 容就知 识点而 言,难度 不大,但 关键是 让学建 立一种 总体性 的思想, 以及如 何把握 各要素 之间的 联系是 重中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郑州师范学院 《世界地理2》课程教案 专业:地理科学年级:B14 级班级:B14地科主讲教师:陈成业授课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 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 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 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 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备注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 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 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自然地理的要素 2、自然要素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 节 物 质 循 环 简 图

能 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送)、重力能(降水、径 流) 太阳能――→ 光合 作用化学能 ――→ 分解 呼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 能、重力能 意 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 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 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 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 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 能量的流动、转化;② 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 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 观;③实现了地区之 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 换、能量传输 3、生产功能 4、平衡功能 5、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6、环境整体性表现的的例子

[深度探究] 1.河流径流量减少对河流下游有何影响? 提示: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土壤盐碱化;水质变差,河口生态环境破坏等等。 2.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中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增加。 3.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7、自然带的形成 8、自然带的类型 9、自然带分布的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 低纬和高纬地区 及中纬度一定范 围内 海拔较高的低纬 山地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水平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点。理解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

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绝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实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持续地迁移运动,能量持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扩展材料:一、国内外学者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阐述 (一)国外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 1.瓦伦纽斯的观点 瓦伦纽斯的“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在概念上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开创了新起点,他于1650年出版的《普通地理学》(Geographiageneralis),这是第一部企图把普通、数理及自然地理学与地方地理学结合在一起的著作。“我们所称的普通地理学是研究整个地球的总的情况,并解释其各种性质,它不考虑各别的国家。但专门的或特殊地理学则单独地描述每一个国家的结构和位置;它也有两种:即描述范围广大地区的地方地理学,或说明地球的某个地方或一小片地段的小地区地理学。” 时间: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转折期地理大发现后,地理学从资料积累到资料整理过渡 2.洪堡的观点 洪堡的著作——《字宙:物质世界概要》,他认为“……宇宙著作的基本法则,……就是企图把宇宙现象作为一个自然整体来认识,并揭示在这些现象的个体组织中,怎样认识他们所受到的共同制约——或者说大自然规律的支配,以及通过怎样的途径来从这些规律提高到因果关系的探讨”……“如果要正确地理解自然,我们就绝不把事物的现状与其过去的发展截然分开。不回顾事物的形成过程,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性质的正确理解。……对于地球的自然面貌进行描述时,现在和过去两者之间和明显地是相互渗透的”。洪堡所探索的不是个别的空间现象,而是空间分布的各种现象的复合体。在他的与现在地理学的观念非常接近的思想观点中,鲜明地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要素及其关系、地域等级系统、地理事物发展历史即时间序列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观念或思想。 3.道库恰耶夫的观点 重大贡献:建立了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自然地带观是近代地理学早期萌芽的综合自然地理理论,促进了“自然综合体”概念的产生。道库恰耶夫中心思想——自然综合体。他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地表的一切自然组成成分:地形、地表岩石、气候、水、土壤、动植物群落等都是紧密地相互联系,并作为统一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断地发展着。 4.赫特纳的观点 阿尔弗.赫特纳在其1927年出版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的一书中,指出“在大陆、在小区域及地方的实际排列中,作为一个整体理解地球表面”。他还在《地理学的100年》中评论“不仅强调不同现象间的相互羲,并且强调这种关系的内在本质”。 5.卡列斯尼科的观点 卡列斯尼科对自然地理学特别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其《普通地理学原理》中阐述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地理外壳结构的科学,是研究这个结构的构成法则、空间分布法则以及发展法则的科学。” 科学的地理学乃是近代自然科学进步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也是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地理学所属的内容都分为许多支派,许多部门各自组织化、系统化,成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