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脑梗死恢复期得康复评定与治疗

康复评定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睡眠与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得意识状态。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 综合评定

推荐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 意识障碍得评定

(3) 运动功能得评定

①采用标准化工具进行运动障碍(轻瘫/肌力、肌张力、单个手指运动、协调性) 得评估可能就是有用得(2016AHA/ASA 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②采用标准化工具进行上肢活动/功能评估可能就是有用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如Fugl-Meyer 量表上肢运动部分或箱子与积木测验。

③采用标准化工具进行平衡评估可能就是有用得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④采用标准化工具进行移动能力评估可能就是有用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如腿部

运动障碍用Fugl-Meyer 量表下肢运动5部分或步行速度;对于能行走得患者,利用10 m步行测试评估步速有助于确定功能性步行能力。

⑥可考虑使用标准化调查问卷评估卒中幸存者对运动障碍、活动限制与参与性得感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⑦可考虑使用科技产品(加速度计、脚步活动监测器、计步器)作为评估现实世界活动与参与性得客观方法(2016AHA/ASA 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⑧使用相同得标准化工具进行定期评估以记录康复得进展

可能就是有用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4) 感觉功能(包括深、浅感觉、视觉、听觉)得评定

①建议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详细得感觉检查(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很可能有必要对卒中患者进行感觉障碍评估,包括触觉、视觉与听觉(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B 级证据)。

②如果怀疑患者存在听力障碍,请耳鼻喉科医生会诊进行听力测验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C级证据)。

(5) 言语功能得评定

①建议由言语治疗师对存在交流障碍得脑卒中患者从听、

说、读、写、复述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语音与语义障碍得患者进行针对性得治疗(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C级证据)。

②交流评估应包括访谈、对话、观察、标准化测试或非标准化项目;评估言语、语言、交流认知、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识别交流得优势与缺点;以及确定有用得代偿策略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当面对面评估不可能或不切实际时,远程康复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A 级证据)。

④交流评估可以运用ICF 框架来考虑个人得独特优先事项,包括生活质量(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6) 吞咽功能得评定

①建议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口进食、进水前均应完成吞咽功能筛查。应有经专业训练得医务人员(言语治疗师、医师或护士)在入院24 小时内进行筛查(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推荐对急性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困难筛查,以发现吞咽困难或误吸,后者能导致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及其她并发症(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由言语一语言治疗师与其她经过培训得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吞咽困难筛查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C

级证据)。

②两周内应每天进行吞咽功能得监测,明确就是否能快速恢复。饮水试验可以作为脑卒中患者判断误吸危险得筛选方法之一。但约有1/3 至1/2 得误吸患者为隐匿性误吸,需要进一步得仪器检查明确诊断(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对于那些怀疑存在误吸得患者,很可能有必要进行仪器评估核实就是否存在误吸以及确定吞咽困难得生理原因以指导治疗计划(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B级证据)。

③建议筛查发现有误吸风险得患者,不应经口进食、进水,应进行进一步临床系统评价(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推荐在患者开始进食、饮水或口服药物前进行吞咽评估(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

⑤吞咽造影检查(VFSS)与吞咽纤维内视镜检查(FEES)都就是评估吞咽障碍得有效方法。在不同得医疗中心、针对不同得患者群体时,临床医生应该权衡利弊,谨慎选择(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具体仪器检查方法得选择(纤维内镜吞咽评估、电视透视检查、伴有感觉测试得纤维内镜吞咽评估)可根据可用性或其她因素考虑(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C级证

据)。

⑥吞咽功能障碍得临床床旁评价应该由掌握吞咽障碍治疗技能得专业人员进行(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7) 认知功能得评定

①康复小组进行早期认知功能筛查就是十分必要得。详细得评价有助于确定损害得类型,并且指导康复小组为患者提供合适得针对性得认知康复方法(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当筛查显示存在认知损害时,进行更详细得神经心理学评估以明确认知得优势与弱势领域可能就是有益得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C 级证据)。

推荐在出院回家前对所有卒中患者进行认知损害筛查(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②建议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长谷川痴呆量表(HD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神经行为认知状况检查量表( NCSE)进行认知功能评定(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③对于怀疑偏侧空间忽略得患者可考虑视野测试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8) 精神、情感、心理状态得评定

①所有脑卒中患者均应注意卒中后情绪障碍,在患者得全面

评价中应涵盖心理史,包括患者病前性格特点、心理疾病、病前社会地位及相关社会支持情况(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②建议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进行卒中后焦虑抑郁筛查(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

推荐使用结构式抑郁量表,例如患者健康问卷-2(PHQ-2),进行常规卒中后抑郁筛选(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定期评估抑郁、焦虑与其她精神症状对卒中幸存者得治疗可能就是有帮助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B 级证据)。

(9) 压疮得评定

①建议通过摆放适当得体位,定时翻身,应用气垫床与海绵垫,酌情使用预防压疮得辅料,及时清理大小便,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来预防压疮,应避免使用圆形气圈(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尽量减少或避免皮肤摩擦、减小皮肤压力、提供适当得支撑面、避免过度潮湿以及保持充足得营养与水合以预防皮肤破损。推荐定时翻身、良好得皮肤卫生、使用专门得床垫、轮椅座垫与座椅直到活动能力恢复(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C 级证据)。

②患者、工作人员与瞧护者应接受有关预防皮肤破损得教育(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C 级证据)。

(10) 膀胱及直肠功能得评定

①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常规进行膀胱功能评价,脑卒中后尿流动力学检查就是膀胱功能评价得方法之一(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推荐对住院得急性卒中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应获取卒中发病前得泌尿系统病史(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推荐对尿失禁或尿潴留得患者通过膀胱扫描或排尿后间歇性导尿记录容量来评估尿潴留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对尿意与排空感得认知意识进行评估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对住院得急性卒中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评估就是合理得,包括以下内容:

大便硬度、排便频率与时间(卒中发病前);

卒中发病前肠道治疗史(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 级推荐;C 级证据)。

(1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评定

①Barthel 指数评价及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均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简单,信度高,灵敏度也高,可以用来评价治疗前后得功能状况,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预后,推荐广泛应用

(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功能独立性测量、Frenchay 活动指数、功能活动性问卷评定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推荐应用于临床ADL 评估(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12) 骨质疏松得评定

①脑卒中患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得预防及治疗有很大帮助,早期床边康复训练4 周以上得骨质疏松患者在进行负重练习前,应再次评价骨密度(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推荐女性卒中患者遵从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得骨质疏松筛查建议(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③推荐对居住在长期护理机构得卒中患者进行评估,以明确其对钙与维生素D 补充剂得需求(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13) 跌到风险评估

①所有得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应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要采取措施,预防跌倒(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最常用得评估工具就是Morse跌倒量表,Berg 平衡量表被证实在预测卒中患者跌倒风险方面得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

③使用适合所处环境得确实有效得工具对卒中患者得跌倒风险每年进行1次评估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B 级证据)。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①脑卒中患者尽早接受全面得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评价与康复护理措施,以期获得最佳得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②推荐在组织化多学科卒中治疗环境下为住院卒中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治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③在卒中发病24 h内开始超早期大量活动会降低3个月时获得良好转归得可能性,因此不予推荐(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Ⅲ级推荐;A 级证据)。

康复治疗强度

①推荐卒中幸存者接受强度与预期获益与耐受性相称得康复治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Ⅰ级推荐;B 级证据)。

②脑卒中患者得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得体力、耐力与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就是有益得(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一、按具体康复训练方法

①建议根据脑卒中患者具体得功能障碍特点,综合应用上述多种理论与技术,制定个体化得治疗方案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建议以具体任务为导向得训练手段,提高实际得功能与能力(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功能电刺激与常规训练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 级证据)。

1、肌力训练

对于脑卒中肌力差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当针对相应得肌肉给予以下康复训练方法:

①给予适当得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训练(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功能电刺激治疗(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2、强制性运动疗法

①符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基本标准得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推荐使用标准得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每天6 小时,每周训练5 天,连续两周(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符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最低标准(患侧腕伸展达到10°,每个手指伸展达到10°,没有感觉与认知功能得缺损)得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可使用标准得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或改良得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方案。两种方案主要在强制训练持续时间与限制健手使用时间方面有差异(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 级证据)。

3、减重步行训练

①推荐减重步行训练用于脑卒中3 个月后有轻到中度步行障碍得患者,可以作为传统康复治疗得一个辅助方法(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②若脑卒中早期病情稳定,轻到中度步行障碍得患者在严密监护下可以试用减重步行训练作为传统治疗得一个辅助方法(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4、运动再学习方案

有条件得机构可以在脑卒中早期阶段应用运动再学习方案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得恢复(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级证据)。

二、按康复训练目得

1、平衡与共济失调

①应对平衡功能差、平衡信心不足以及害怕跌倒或存在跌倒风险得卒中患者提供平衡训练计划(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②卒中患者如果需要改善平衡功能,应遵医嘱安装辅助装置

或矫形器(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③卒中患者应接受平衡功能、平衡信心与跌倒风险方面得评估(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C级证据)。

④可考虑利用姿势训练与任务导向疗法进行共济失调康复(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C级证据)。

2、移动性

①推荐对所有卒中后步态受限患者进行强化与重复得移动

性任务训练(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②推荐伴有可挽救性步态障碍(例如足下垂)得卒中患者使用AFO,以代偿足下垂、改善移动性以及瘫痪侧踝关节与膝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与步行能量消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③团体循环训练治疗就是改善步行能力得一种合理方法(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A级证据)。

④利用有氧训练结合强化干预来恢复步行能力与步态相关

移动任务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A级证据)。

⑤考虑将NMES作为AFO得一种替代方法来治疗足下垂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A级证据)。

⑥利用活动平板训练(有或无减重)或平地步行训练结合传统康复治疗来改善步行功能得恢复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 卒中康复指南Ⅱb级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利用机器人辅助运动训练结合传统康复疗法来改善

卒中后运动功能与移动性(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 级推荐;A级证据)。

卒中后早期行走不能或行走能力低下得患者可考虑在减重

下进行器械辅助步行(例如活动平板训练、机电步态训练仪、机器人设备、伺服电机)(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A级证据)。

虚拟现实可能有利于改善步态(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级推荐;B级证据)。

⑦神经生理疗法(例如神经发育疗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与其她治疗手段相比在急性卒中后运动再训练方面得有效性尚未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 级证据)。

水疗对急性卒中后运动恢复得有效性尚不清楚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级推荐;B级证据)。

肌电生物反馈在卒中患者步态训练中得作用尚不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b级推荐;B级证据)。

节律性听觉暗示疗法在提高步行速度与协调性方面得有效

性尚不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

据)。

TENS结合日常活动在改善移动性、下肢力量与步态速度方面得有效性尚不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⑧氟西汀与其她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促进运动恢复方面得有效性尚未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左旋多巴促进运动恢复得效果尚未确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不推荐使用右旋苯丙胺或哌醋甲酯促进运动恢复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Ⅲ级推荐;B级证据)。

3、上肢活动(包括ADLs、IADLs、触觉与本体感觉)

①应进行功能性任务训练,即任务特异性训练,其任务被分级以挑战患者能力,重复进行训练,并定期逐渐提高难度(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②所有卒中患者都应接受适合其个体需求并最终转为出院

环境得ADL与IADL训练(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

级推荐;A级证据)。

③考虑对符合条件得卒中幸存者进行CIMT或其改良版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级推荐;A级证据)。

④考虑应用机器人疗法对中到严重上肢轻瘫患者实施更大

强度得训练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

推荐;A级证据)。

⑤考虑将NMES用于在卒中发病后最初数月内仅有极小自

主活动能力得患者或伴有肩关节半脱位得患者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A级证据)。

⑥考虑将心理练习作为上肢康复治疗得一种辅助手段就是

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A级证据)。

⑦考虑将强化训练作为功能性任务训练得一种辅助手段就

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B级证据)。

⑧考虑将虚拟现实作为实施上肢运动训练得一种方法就是

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B级证据)。

⑨可考虑将躯体感觉再训练用于躯体感觉丧失得卒中幸存者,以提高感觉分辨能力(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⑩双侧训练模式对上肢治疗或许有用(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A级证据)。

4、心肺功能障碍

①对于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脑卒中患者进行

运动疗法干预时,应进行重要得心肺功能指标检测。当患者在训练时出现心率、血压、血氧饱与度得明显变化,或出现明显胸闷气短、晕厥、胸痛时应停止或调整训练强度(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Ⅲ级推荐,C级证据)。

②下肢肌力好得脑卒中患者,建议进行增强心血管适应性方面得训练如活动平板训练、水疗等(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③对脑卒中后呼吸睡眠暂停得患者推荐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作为为一线治疗方法(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对不愿意使用CPAP 得患者建议使用口部装置或者调整体位(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Ⅲ级推荐,C级证据)。

5、有氧运动处方(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

与极早期活动相比,在亚急性期(平均卒中发病后11~78 d)开始有氧训练能安全与有效地提高运动能力与步行耐力。有关分级运动试验得具体推荐意见可参阅AHA得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指南。

各种不同得训练模式(例如活动平板、减重活动平板、躺式自行车、自行车功量计、踏步机、水中有氧运动)均已被有效地用于训练研究。由于卒中后以自主速度进行平地步行可引起2、6-3、4 METs范围得氧化应激,或许这对于健康状况中度欠佳得患者就是合适得有氧运动模式。

初步证据还显示,当进行互动视频游戏(Nintendo Wii Sports)时,慢性期卒中患者可获得低至中等强度得锻炼。而且,最近得一项涉及亚急性期卒中患者得研究显示,较单独采用传统治疗相比,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联合传统PT能提高峰值。

系统性有氧锻炼得频率应为每周至少3 d,持续至少8周,而且推荐在每周得其她日子里进行更轻度得体力运动,例如快步走与爬楼梯。每次锻炼得持续时间应至少20min,另外还要有3~5min得低强度热身与放松时间。对于功能极差得患者,包括许多卒中患者,锻炼应以少量多次得方式进行,每次锻炼时间不超过5 min。

感觉功能(深、浅感觉、视觉、听觉)障碍康复训练

1、触觉及本体感觉障碍浅感觉障碍训练以对皮肤施加触觉刺激为主,如使用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得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深感觉障碍训练须将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中对关节进行挤压、负重;充分利用健肢引导患肢做出正确得动作并获得自身体会。

①感觉障碍患者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与感觉关联性训练以

提高其触觉与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②采用经皮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能提高感觉障碍患者得

感觉功能(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2、视觉障碍

①对于眼球运动障碍:推荐通过眼部锻炼治疗辐辏功能不全(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可考虑使用代偿性扫视训练来提高功能性ADLs(2016AHA/ASA卒中

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以及扫视与阅读结果(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C级证据)。

②对于视野缺损:结合棱镜可能有助于患者代偿视野缺损(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代偿性扫视训练可考虑用于改善视野丧失后得功能缺损,但不能有效减轻视觉缺损(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计算机辅助视觉恢复训练可考虑用于扩大视野,但仍然缺乏其有效性得证据(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Ⅲ级推荐;B级证据)。

③对于视空间感知觉缺损:多模式视听空间探索训练似乎比单独视空间探索训练更有效,因此推荐用于改善视觉扫视(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没有充足得证据支持或反驳任何一种特异性干预手段能有效减轻感知觉功能缺损得影响(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可考虑使用虚拟现实环境来改善视空间/感知觉功能(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C级证据);不推荐使用行为验光法(包括眼部运动)以及使用棱镜与彩色滤镜来改善眼球运动控制、眼聚焦与眼部协调性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B级证据)。

3、听力丧失

①使用某些类型得扩音器(例如助听器)就是合理得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C级证据)。

②使用交流策略例如在谈话时注视着患者就是合理得(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C级证据)。

③尽量降低患者周围环境中得噪声水平就是合理得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a级推荐;C级证据)。

4、偏侧空间忽略

①重复给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得干预措施,例如棱镜适应、视觉扫描训练、视动刺激、虚拟现实、肢体活动、心理意象、棱镜适应联合颈部振动来改善忽视症状就是合理得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A级证据)。

②可考虑使用各种形式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来改善忽视症状(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B级证据)。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1、失语症

①考虑使用个体化干预措施治疗认知交流障碍就是合理得,

治疗目标包括:(1)影响韵律、理解力、言语表达与语言运用得明显交流障碍;伴随或引起交流障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与执行功能)得认知缺陷(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a级推荐;B级证据)。

②各种不同得失语症治疗方法都可能就是有用得,但其相对

疗效尚不清楚(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③建议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并适当增加

训练强度(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Ⅰ级推荐,A 级证据);集中强制性语言训练有助于以运动性失语为主得患者得语言功能恢复(2011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Ⅱ级推荐,B级证据)。

④推荐对失语症患者进行集中强制性语言训练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

强化治疗很可能就是有必要得,但关于最佳数量、强度、分布或持续时间尚未达成共识(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Ⅱa 级推荐,A级证据)。

⑤团体治疗在失语症得各个治疗阶段都可能就是有用得,包括社区失语症团体得应用(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 级推荐,B级证据)。

失语症得治疗应包括交流伙伴培训(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级推荐,B级证据)。

⑥计算机治疗可作为集中强制性语言训练得补充治疗手段(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 b级推荐,A级证据)。

⑦可考虑集中强制性语言训练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但目前没有具体方案可供推荐常规使用(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IIb级推荐,B级证据)。

⑧脑刺激技术作为行为集中强制性语言训练得辅助手段被认为就是实验性得,因此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

(2016AHA/ASA卒中康复指南Ⅲ级推荐,B级证据)。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一、第一阶段: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二、第二阶段: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三、第三阶段: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属协助下进行,有下列常用项目: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6)家务劳动:在部分生活自理的基础上,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如叠被、洗碗、开关门窗等活动,或在室外晒被、种花等。 在进行二级预防功能性康复训练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二级预防康复训练,大多数中风后瘫痪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内三病区

脑梗死病例康复治疗方案

脑梗死病例康复治疗方案 一、一般情况 1.基本信息: 病历号:XXXXXXXX 姓名:王XX 性别:男年龄:73岁 职业:退休老干部爱好:健身手球、听歌、散步 2.病史: (1)既往史: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淋等多种病史。 (2)现病史:①10月前突感左侧肢体乏力,伴头晕,查头颅MRI:右侧基底节区腔隙灶。经治疗后患者肢体乏力进行性加重,直至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不能行走,伴口角歪斜、言语含糊,查头颅MR:右侧脑室旁急性脑梗死。②2、3月余前出现双腿不自主抖动,下肢乏力,考虑不安腿综合征。 3.查体: 体温:36.5℃脉搏:85次/分

呼吸:20次/分血压:135/69mmHg 神清,精神可,步态不稳,伸舌偏左,左侧鼻唇沟变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率齐,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双侧下肢直腿抬高实验50度阴性,4字试验阴性。 二、康复评定 1.脑损害严重程度NIHSS评分:3分意识:清晰 2.运动功能(左侧为麻痹侧) (1)肌力: (2)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分1级 (3)关节活动度(主动):

(4)Brunnstrom评分:上肢4期、手4期、下肢4期 (5)平衡功能: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3级 (6)步态分析:左侧(麻痹侧)支撑相缩短,髋屈曲不充分,踝背屈不充分,行走较缓慢,协调性略差 3.感觉功能正常 有疼痛,部位:肩部、上臂外侧,VAS评分:2分 4.认知能力:记忆力减退 5.辅助工具:手杖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本方案适用于中风病(脑梗死)发病2周至6个月处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二)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 (三)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半身不遂 1.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指导协助患者良肢位摆放、肌肉收缩及关节运动,减少或减轻肌肉挛缩及关节畸形。 3.尽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如患者不能作主动活动,则应尽早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生活所需。 5.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 (1)舒筋活络浴袋洗浴:先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入药液中洗浴;或将毛巾浸入药液中同煮15分钟,煮沸后调至保温状态,用长镊子将毛巾捞起,拧至不滴药液为宜,待温度适宜后,再敷于患肢。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4)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5)穴位拍打:遵医嘱用穴位拍打棒循患肢手阳明大肠经(上肢段)、足阳明胃经(下肢段)轻轻拍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有下肢静脉血栓者禁用,防止栓子脱落,造成其他组织器官血管栓塞。 (6)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以助于恢复肢体功能。 (二)舌强语蹇 1.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从患者手势及表情中理解其需要,可与患者共同协调设定一种表达需求的方法。无法用手势及语言表达的患者可利用物品或自制卡片,对于无书写障碍的失语患者可借助文字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患者及亲属双方的要求。 2.训练有关发音肌肉,先做简单的张口、伸舌、露齿、鼓腮动作,再进行软腭提高训练,再做舌部训练,还有唇部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抿嘴、撅嘴、叩齿等动作。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电刺激发音肌群同时配合发音训练。 3.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即训练者先做好口形与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 4.进行字、词、句训练,单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患者“单词—词组—短句”

脑梗死诊疗方案

附件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梳理参考体例 单位及项目名称 病名 编写说明:病名确定要使用内涵、外延明确的疾病名称,并加以说明。 一、诊断 本病种参照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编写说明:基于本病种临床实际梳理中医治疗方法。可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分阶段(分期)进行整理,每个阶段(分期)的治疗措施可包括应急措施、内治、外治、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等。 治疗措施按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分清主次进行排列,同时明确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对疗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要将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编写说明: (一)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水平进行整体评价的

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或无办法解决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难点的中医应对措施前瞻性分析。针对上述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本病种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1.应急措施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5)呕血、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5~1g,或加用大黄粉3g,每日3次,冲服或鼻饲。 (6)高热不退者,予紫雪散口服或鼻饲,每次1.5g~3g,每日2次。 (7)呃逆频繁,腑气不通者,予大承气汤煎服。也可配合针刺或耳针治疗。 2.辨证论治 (1)中经络 ①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等。 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30g、浙贝母9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脑梗塞病人日常康复锻炼方法 一、第一阶段: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二、第二阶段: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三、第三阶段: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

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另外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动作训练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可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家属协助下进行,有下列常用项目: (1)洗脸动作:开始时用健手洗脸、漱口、梳头,以后逐步用患手协助健手。 (2)更衣动作:衣服宜宽大柔软,式样简单。穿衣时先穿瘫痪侧,然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穿裤子动作的顺序同穿上衣一样。 (3)洗澡动作:最初须有人协助,淋浴或盆浴均可,洗澡时间不宜过长,逐渐增加次数,然后再逐渐让患者单独试行洗浴。 (4)进食动作:发病早期实行喂食,以后逐步试行自食,康复期也以半流质为宜,逐步向正常饮食过度。吞咽困难者要用鼻饲,以后可带着鼻饲管练习自口进食。仍用流质或糊状饮食,待进食无呛咳或返流时,方可去掉鼻饲管。 (5)排便训练:如有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者,需给予相应处理。患者一般早期在床上排便,由家属协助或训练有关动作后,再由患者自理。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此类型脑卒中,脑CT 扫描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的梗死灶机会多,提示脑组织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病损。 (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经动能障碍在24~72h 才恢复,最迟在4 周之内完全恢复者,不留后遗症,脑CT 扫描没有相应部位的梗死病灶。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生化等,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 2、神经影像学检查: (1)脑CT :主要表现为:①病灶的低密度:是脑梗死重要的特征性表现,此征象可能系脑组织缺血性水肿所致。②局部脑组织肿胀:表现为脑沟消失,脑池、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脑CT 扫描显示有占位效应。此征象可在发病后4~6h 观察到。③致密动脉影:为主要脑动脉密度增高影,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发生机制是由于血栓或栓子较对侧或周围脑组织密度高而衬托出来。部分患者在缺血24h 内可出现。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脑梗塞康复训练方法 一、基础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先屈膝依靠背架支持坐在床上,渐去除支架,把双腿放在床边,也可在床侧或床头设上围栏杆、把手或捆上绳索,以助坐起。坐位平衡训练增强躯干肌(同时收缩)肌力和坐位平衡力等。 2、站位平衡训练: 要有人扶持,或在特制的双杆中训练,可能的话用手杖协助。站立时两足分开约3厘米,先以健肢持重,缓慢试着用患肢,逐渐有两足交替,直至站稳,也可扶着凳子或其它工具,渐渐移步行走。 3、行走训练: 初由他人扶持,渐渐过渡到独自行走,同时注意纠正行走时的问题,如偏瘫病人画圈步态。训练时主动作屈膝动作和踝关节背伸动作,选择较轻而坚韧的拐杖,长短适宜,一般是腋下3~5厘米至脚底的长度,或病人身高减去40厘米,也可选用双拐,因人而异,合适为度; 4、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时先用健足跨上然后再提起患足与健足在同一台阶,下楼梯则相反。如用拐杖,可先将拐杖支在上级台阶,再跨健足,最后再跨患足,下楼动作与之相反。有时下楼有居高不安感,可试行面向后

方下楼法; 5、使用轮椅训练: 初由人扶持及协助,协助人员站在轮椅后面,用两手握住轮椅扶手或背,再用足踏住下面的横轴以固定轮椅,轮椅放在病人健侧,上下时要挂上手闸;上去后训练椅上活动,前后动和左右旋转; 6、改乘动作训练: 病情稳定、身体情况好转后,可做改乘动作训练。方法是除上述动作轮流练习外,再做床→轮椅、轮椅→椅子或便器、手杖→椅子、床→行走等改乘动作。边转动患侧边进行改乘,易做、安全; 二、日常生活训练 经日常生活的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由院内到院外,逐步扩大;训练方法有: 1、垫操:让患者在垫子上学习如何来去移动,侧卧和坐起,渐延及起床、上下床等; 2、拐杖平衡练习:学习和应用拐杖技巧,上下轮椅; 3、自我护理训练:个人卫生、刷牙、洗脸、洗澡等;个人体表修饰、梳头、修面;上厕所或便器,大小便自我处理;就餐,穿、脱衣服;带手表、开灯、打电话、戴眼镜等; 4、旅行活动:上下汽车及其它交通工具。总的目的是促使肢体恢复或达到生活自理;

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躲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

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等。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2016年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版) 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畴。 一、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暴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如年老体衰者,

脑梗塞病人健康指导

脑梗塞病人健康指导 脑梗塞病人一般会经过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三个阶段,多数病人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综合性防治都是在家中进行,如果能够坚持有效的药物治疗、坚持饮食调节、坚持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是能够达到有效改善症状并不再复发的康复治疗目的的。脑梗塞病人有效的康复保健治疗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环境 住室要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阳光要充足,温度以20℃~22℃为宜。湿度以40%~50%为宜。冬季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因寒冷可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加重疾病的进展。 饮食: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糙米、全谷类及豆类,可帮助排便、预防便秘、稳定血糖及降低血胆固醇。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 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六大类食物,宜多样摄取,才能充分的获得各种营养素。 锻炼: 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不宜做剧烈运动,跑步、登山均不可取,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可过量以不过度疲劳为度。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脑栓塞、脑梗塞的积极措施。用药: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栓消退后脑动脉硬化并未消退,脑梗塞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因此不能中断具有“ 溶栓化瘀、降脂抗凝” 功效的脑梗塞治疗药物用药: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栓消退后脑动脉硬化并未消退,脑梗塞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因此不能中断具有“ 溶栓化瘀、降脂抗凝” 功效的脑梗塞治疗药物。 心情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兴奋、激动,易怒、焦燥等能加重此病进展的不良情绪,以防疾病复发,始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用药: 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栓消退后脑动脉硬化并未消退,脑梗塞仍然可能重新形成,因此不能中断具有“ 溶栓化瘀、降脂抗凝” 功效的脑梗塞治疗药物。。中医药:中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中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适用于脑梗塞患者症状恢复防止复发的治疗。拜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 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缺点是有47% 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定期来院复查血压、血常规、血脂分析、血生化、颅脑CT、肢体及语言恢复情况等。开始每月一次,根据病情做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指导,病情无明显变化可每三个月到半年检查一次,待病情完全康复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 危险因素控制:

脑梗塞的康复训练

脑梗塞的康复训练 作者:武燕萍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益气活血开窍止痛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家用型肢体康复治疗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脑梗塞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用药

脑梗塞患者的用药,指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用药。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对脑梗塞反复发作的治疗,一些患者知道了部分有关的药物。但不能因此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急性期的用药对疾病的恢复程度、防止并发症、防止严重后遗症,至关重要。须根据病情用药,以免适得其反。如颅内外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塞,不应用血管扩张剂和钙离子拮抗剂;高血压病微小动脉脂质透明度玻璃样改变所致,通常不用抗凝药物,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钙离子拮抗剂等。心源性栓塞易并发梗塞后出血,抗凝治疗可能会增加脑栓塞后出血危险,不主张梗塞后早期给药。 恢复期用药是促进更好的恢复;后遗症期用药是防止复发。用药首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中成药,首选我国唯一二次研发成功的现代中药。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对脑梗塞反复发作的治疗,一些患者知道了部分有关的药物,但不能因此自作主张,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要懂得脑梗塞患者的角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用药,各有不同,需遵医嘱。

如何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根据脑梗塞发病的不同时期制订用药方案 急件期骨瘸的7天之内-患者应卧床休息,防止并发症,尽快地改善脑的血液循环,防治脑水肿。超早期即发病6小时之内,用溶栓药物治疗;3天之内用蛇毒制剂溶栓治疗,脑水肿未消退之前不宜应用血管扩张剂。慢性期仍 仍用改善脑代谢及脑循环的药物治疗,配合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效类现代中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脑梗塞的不同病因制订用药方案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类药为主,或用扩容剂及扩血管。脑血栓的治疗以溶栓为主,同时配合抗凝剂、抗血小板聚集药或扩容剂等疗法脑栓塞的治疗以扩溶剂为主,并可应用脱水剂降颅内压。对感染性栓塞还应给予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根据病人的一般状态制订用药方案 脑梗塞起病10日内,患者一过性高血压是常见的,降压药物的应用要慎重,宁可高一点,不能低。脑梗塞出现昏迷或发生呕吐,其营养、水分和电解质暂由静脉涌 静脉滴注补充。用大脑功能改善药,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促进苏醒。对重症患者要防止褥疮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制订用药方案

脑梗塞早期康复治疗讲解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患,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不进行康复治疗者,上述两方面恢复的百分率相应的只有60%和5%。在病死率方面,康复组比不康复组也低12%。,因此,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很重要。本期专家观点特邀杨大鉴主任,为您详述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主动运动 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 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被动运动 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 被动运动的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做上举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坐轮椅时,应确保患肢不垂于轮椅一侧,可将手置于轮椅扶手上或轮椅桌板上;应尽量避免在患侧上下肢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手关节及意外的损伤。这样做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保持良姿位 保持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所谓良姿位即抗痉挛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侧卧位时,应使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健侧卧位时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关节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的肿胀。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床上训练 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为站立和步行打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 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步行训练 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 当患侧下肢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本着助于运动到抗阻运动的训练程序,促进瘫侧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上肢练习也是从被动—助动—主动—负重的顺序进行,手指由粗大功能到精细功能,尽量使生活走向自理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日常训练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 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暴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玉竹、麦冬、女贞子、白芍、之母),每次6g,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