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井上、下防灭火安全措施

矿井火灾的发生,轻则影响生产,重则能造成人员伤亡,烧毁煤

炭资源和矿井设备,因此做好矿井防灭火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46条之规定“煤矿必须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故针对本矿实际情况,特制定井上、下综合防火措施

如下,审批后望各单位严格执行。

一、地面防火

1、木料场、矸石山等堆放场距离进风井口不得小于80m。木料场距离矸石山不得小于50m。

2、不得将矸石山设在进风井的主导风向上风侧,也不得设在表土10m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设在有漏风的采空区上方的塌陷范围

内。

3、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

4、矿井必须设地面消防水池,且水池水量必须经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

5、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m内不得有烟火或用火炉取暖。

6、井上必须设置消防材料库,并应设在井口附近,有轨道直达井口,但不得设在井口房内。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定期检查和更换。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它用。

7、每季度应对井上消防材料库和和其它重要场所的消防器材设

置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矿井的所有的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场等处应有

防火措施或制度,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二、井下防火

1、井下必须建立健全消防供水管路系统。消防供水管路可与防尘用水管路共用,但在发生火灾时必须保证消防用水,并在矿井的水平、采区、采煤工作面投产时同时投入使用。确保送到用水地点时,

管中水压不低于0.4MPa,水量不小于0.5m3/min。井下消防管路系统应当敷设到采掘工作面,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

2、井筒、井底车场、主要绞车道与主要运输道、回风巷的连接处,井下机电设备硐室,前后两端各20m范围内,都必须用不燃性

材料支护。

3、在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可燃性材料搭设临时操作间、休息间。

4、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和使用电炉子。

5、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巷和井口房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遵守下列规定:(1)指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

(2)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地点的前后两端各10m的井巷范围内,应是不燃性材料支护,并应有供水管路,有专人负责喷水。上述工作地点应至少备有2个灭火器。

(3)在井口房、井筒和倾斜巷道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时,必须在工作地点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接受火星。

(4)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灯工作地点的风流中,瓦斯浓度不得超过0.5%,只有在检查作业地点附近20m范围内巷道顶部和支护背板后无瓦斯积存时,方可进行作业。

(5)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完毕后,工作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应由专人在工作地点检查一小时,发现异状,立即处理。

(6)煤层中未采用砌碹或喷浆封闭的主要硐室和主要进风巷中,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7、井下使用的煤油、汽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由专人押运送至使用地点,剩余的煤油、汽油和变压器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

6、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等,也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用过的棉纱、布头和纸,也必须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由专人送到地面处理,不得乱扔乱放。严禁将剩油、废油泼洒在井巷或硐室内。

7、井下清洗风动工具时,必须在专用硐室内进行,并必须使用不燃性和无毒性洗涤剂。

8、井下消防材料库应设在每一生产水平的井底车场或主要运输大巷中。库内储存的材料、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定期检查和更换。材料、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9、井下爆破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

车场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应备有灭火器材。其数量、规格

和存放地点,应在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确定。

10、每年应组织井下工作人员参加救灾演习,并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12、每季度应对消防管路系统、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1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3、井上必须装设防雷电和防短路的保护装置。

14、永久性井下中央变电所和井底车场内的其他机电硐室,应砌碹或用其它可靠的方式支护。采区变电所应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硐室必须装有向外开的防火铁门。铁门全部敞开时,不得妨碍运输。铁门上应装设便于关严的通风孔。装有铁门时,门内可加设向外开的铁栅栏门,但不得妨碍铁门的开闭。

15、从机电硐室出口防火铁门起5m内的巷道,应砌碹或用其它不燃性材料支护。硐室内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扑灭电气火灾的灭火器材。

16、采掘工作面配电点的位置和空间必许能满足设备检修和巷道运输要求,并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17、井下电缆必须选用经检验合格的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阻燃电缆。

18、矿井每年应进行一次反风演习。

19、采用防静电、阻燃且已取得煤矿矿用安全标志的风筒、隔爆水槽、隔爆水袋

20、严禁携带明火下井。

21、严禁采用产生火焰的爆炸器材和爆破工艺。

三、防治煤层自然发火措施

1、严格落实各项防火制度与措施,进一步加强防火队伍,强化防火人员的技术素质。

2、加强通风管理,不断优化矿井通风系统,使通风系统时时保持合理、稳定、安全、可靠,满足防火要求。

3、矿井必须采取综合(包括灌浆、喷注阻化剂、注惰性气体、注胶、均压等)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回采工作面要采取随采随灌的防火措施,对其它容易发火地点,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方法实施防火措施。配备齐全防灭火设备、器材和材料。

4、工作面要针对性的采取有效防灭火措施。

5、充分利用束管监测系统与人工取样相结合,作好防火的预测预报工作,定期对井下可能发火地点进行气体成份分析,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

6、完善消防供水系统,保证用水地点水压及水量合乎要求,并按规定设齐三通阀门。

7、每年要按规程规定进行一次矿井反风演习和救灾演习。

四、不同地点防火处理方法

1、工作面上、下顺槽喷洒阻化剂防火。

2、上、下顺槽顶部高冒处(大于0.5m)、空洞喷洒凝胶或用罗克休等不燃性材料充实。

3、采空区:采空区防火采用黄泥灌浆为主,注胶、注氮、均压通风、堵漏、进、回风隅角构筑全断面拦浆防火墙、进风隅角设全断

面挡风帘为辅的综合防火技术,防止采空区煤层自然发火。

4、断层等地质构造处:断层等地质构造处的煤体破碎,丢煤较多,工作面推进速度减慢,应对破碎带及附近进行重点灌浆注胶。

5、停采线防火:工作面停采后,对停采线煤柱喷洒凝胶阻化剂防火;工作面封闭后,对停采线加强灌浆。

6、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回采率,减少采空区丢煤,采完后抓紧工作面的撤除工作,保证45天内封闭。

7、预测预报

(1)利用束管监测装置对CO及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进行连续检测。

(2)在工作面回风顺槽设CO传感器。

(3)每天在工作面回风隅角取样化验分析气体成分。

(4)专职瓦检员每班对工作面回风隅角和回风流分别检查CO 浓度。

8、防火工艺

(1)灌浆防火

采用黄泥作浆材,泥水比控制在1:3-4,灌浆站设在主井地面,

搅拌机机械制浆,同时在浆液中加入6‰~10‰MgCl2阻化剂。

(2)阻化剂防灭火

采用喷洒或气雾阻化方式,对进回风顺槽、停采线煤壁和采空区

喷洒。

9、布置在煤层中的开拓巷道:必须砌碹或锚喷,碹后的空隙和冒落处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实,或用无腐蚀性、无毒性的材料(如凝胶)进行处理。

10、掘进中的煤巷:顶板高冒处要及时充填、喷浆或喷凝胶阻化剂。

五、矿井火灾事故的处理

1、发现井下火灾及征兆时,应视火灾地点的性质、灾区的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火灾在现场无法扑灭的情况下,由班组长、安全员带领人员佩戴自救器,有组织地按避灾路线撤离危险区到新鲜风流中,直至地面。

2、矿调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灾报告后,及时通知受火灾影响范围人员,受灾人员按照避灾路线撤至安全地点后立即汇报矿调度。矿值班领导在矿长或总工程师未到之前,应立即组织通知救护队、通风组等相关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组织灾区人员撤离和灭火工作。

3、需反风时,立即通知机电组做好主扇反风准备工作,并由机电组派人切断灾区电源,和反风时所用电源的准备工作。

4、救护队佩带齐全仪器、装备迅速赶到现场,抢救遇难人员;同时探明火源地点、范围和发火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火灾及烟雾向人员集中的地方和有关巷道蔓延,以防止灾害的扩大。

5、发生火灾时,要派专人检查井下主要有关巷道的瓦斯、有害气体和风流变化情况,防止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6、不能直接灭火时,必须封闭火区,抢救人员。灭火工作和封闭火区,都要按《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7、根据探明的火源地点和范围确定以下通风制度。

(1)当主、副井井筒、井底车场等地点发生火灾时,可采用反风,但主扇的反风工作由矿长、总工程师、副矿长、副总工程师等会同安全部门,针对灾情和人员撤离情况决定反风与否。

①由地面变电所立即拉开井下所有高低压电源,调度室立即通知

井下各工作面,由井口跟班或组长指挥撤出人员,沿指定路线撤到安全地点。

②主扇司机接到救灾总指挥部的命令后,立即进行反风。

(2)运输大巷发生火灾时,可采用风流短路的措施,风流的短路与否,由总指挥部会同安全部门,针对灾情和人员的撤离情况,决定短路与否。

(3)当井下回采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在火势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调度室立即通知工作面人员,切断工作面及回风巷中的所有电源,由井口跟班或班组长指挥撤出工作面的人员,沿指定的避灾路线撤到地面。

(4)当井下各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时,必须保证正常通风,必要时还要加强通风;在火势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调度室立即通知工作面人员,切断工作面及回风巷中的所有电源,由井口跟班或班组长指挥撤出工作面的人员,沿指定的避灾路线撤到地面。

(5)井下其它地点发生火灾时,在火灾初期着火范围不大时,立即组织人力、物力采取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在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在进、回风巷道筑永久密闭,封闭火区,顶留调节观察孔,完工时,同时封闭隔绝风流。

(6)充分利用水和消防器材,组织救护队直接灭火(未切断电源前,严禁用水灭电气和油类火灾),关闭机电硐室的防火门,以减少其进风量,控制其曼延。

(7)主要硐室和车间应常备足量的消防器材,并经常进行检查更换补充:

○1能灭油类火灾的灭火器。

○2砂箱、砂袋、铁锹。

○3防火水管,并保持防火压力水,防火水管不小于硐室长度的2/3。

○4各硐室要有可靠的防火门。

8. 在救灾过程中,无论是采取正常通风、反风、增风量、风流短路、隔断风流还是停止主扇运转措施,都必须做到:

⑴避免火灾气体达到爆炸浓度,避免瓦斯通过火区;不致引起瓦斯积聚、煤尘飞扬,造成爆炸事故。

⑵不致危及井下人员的安全,保证灾区和受威胁区人员的安全撤退。

⑶不使超限的瓦斯通过火源,不使火源蔓延到瓦斯积聚地带。

⑷有助于阻止火灾扩大,抑制火势,创造接近火源的条件,为灭火工作和人员撤退创造条件。

⑸在火灾初期,火区范围不大时,应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控制火势,直接灭火。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隔绝灭火法封闭火区,尽量减小封闭火区的范围,封闭过程中应加强瓦斯检查,并采取加大通风量等通风措施,防止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⑹正确调整风流,减少排烟风路风阻,加大排烟能力,防止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

9. 封闭灭火:直接灭火不能取得灭火效果时,为防止火势发展,应采取封闭隔绝灭火。封闭火区前,必须根据火区的瓦斯、CO等气体变化制定通风方案和封闭程序。

⑴火区封闭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缩小封闭火区的范围。

⑵在建筑闭墙和闭墙收口时,遵守下列规定:

①进回风巷道的全部密闭应同时构筑,特别是最后一个进风密闭严禁超前最后一个回风密闭。

②在密闭期间,必须设专人检查各种气体的变化情况。

⑶火区封闭后,应遵循下列规定:

①人员必须立即撤出危险区域,通往火区的各个巷道设专人警戒,任何人都严禁进入,24小时后,方可进入检查和加固密闭。

②封闭后应采取闭墙喷浆和均压通风等措施,减少火区漏风。

③如果火区内O

2、CO、温度等参数没有下降趋势,总工程师要立即组织查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⑷井下火区一经封闭任何人不得随意打开,确有必要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总工程师批准,方可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