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型梁的截面设计

T型梁的截面设计

T型梁的截面设计
T型梁的截面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计算实训》-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梁的配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mm

b f 1200'=

m KN h h h b f M mm h mm a f M f f f f cd d s sd d b cd .1283)2

110

900(11012005.11)2

(5.12029001001000100100007.030280

5.12025

6.05

.11'0''00=-

??=-

?==-==?+=====γξ

属于第一类T 型梁

()()截面安全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

型截面

,属于第一类截面复核则实际有效高度满足构造要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现选用受拉钢筋面积:舍)得:

由M

KN M M KN x h x b f M mm h b f A f x T A f h b f KN

A f KN

h b f bh A mm h mm

a d mm S mm c mm A mm f x

b f A mm h mm x mm x x x x

x x

h x b f M d f cd u f f cd s sd s sd f f cd s sd f f cd s s n s sd

f cd s f f cd d .5.1202.1235210590510512005.1121101051200

5.115181

28045.1518128052.111012005.11%2.0%3.2905

2505181

905951000951964

32174.288.3523519648.35353217,25.1404.1088.352352250355181196432172543245052280

5

.10212005.111105.102(5.16970

1742751800)

2

900(12005.11105.1202)2(00'''

''''min 002

2

''212

60'0=>=??? ?

?

-???=??? ??-==<=??==

>=?==??==>=?==

=-==++?+?++?=

>>=?-?-===+=+=??=

=

=<===+--?=?-=γρρφφγ

1200

80250

1000

4 32+4 25

140

56

824,85

824,85

789,05

4600,3

5425,156250

A

C

F

D

G

B

500

34251382

802,15

E

779,45

2229,653811,253009,1

()()()()()()()mm

CD mm f V A KN V mm

AB BC mm

f V A KN

V mm

AB A B A B mm A mm A mm f V A MPa f KN

V V h A mm X KN

V V V KN

V V V KN

V h mm x KN V KN bh f sd sb sb sb sd sb sb sb sb sb sd sb sb sd sb sb sb sb d sb d d cs d d c td 05.78928.358.358.353528.3521.25561000573.8707

.028085.233.133345sin 33.13332.85500

-34254.14085.82485.824-342532

285.824840.6707

.028024.8133.133345sin 33.13338.124500

-34254.14085.824-342532285.82428.358.353528.3521.25561000456.94516083226.945707

.02804

.14033.133345sin 33.1333280,3224.140:

2/:

3425351

3755006.2103754.1403514.04.0%406.2103516.06.0%603511382

500625072139722/138272

3756250721397213990525023.1105.0105.023'

3322'2

22

'1212

1'1'11'''''''0d 03-03-=??

? ??

++++++-==???=?-=

===???=?=

=??? ?

?+++++-==?=>==???=

===-?-=

=?=≤=?=≥=-?-+

=-?-=

=>=????=?

拟三排拟二排的距离为至点弯起点筋的夹角截面处,弯起钢筋与主弯终点在支座中心,点满足抗剪要求,其弯起

钢筋实际截面积需要量为

,该弯起钢筋截面面积第一排弯起钢筋拟用值处弯起钢筋承担的剪力,取用支座中心面面积计算第一排弯起钢筋截面积计算各排弯起钢筋截面弯起钢筋的区段长度

配置弯起钢筋:

,即

最大剪力的弯起钢筋承担不多于,即

的不少于最大剪力混凝土与钢筋共同承担最大剪力分配:

处截面的最大剪力

支座中心段长度

不需设置剪力钢筋的区对于跨中截面确定剪力计算:

γ

()()mm

EF mm A KN V mm

DE mm A mm A mm A KN V sb sb sb sb sb sb 05.78824.184.188.358.353524.1821.255610009.57707

.02806.833.13336.8500

34254.14045.806-05.78985.82485.824342545.80624.188.358.353524.1821.255610008.3184021628.318707

.028034.4733.133334.47500

34254.14005.78985.82485.824342516

22

'5

52

'4242

'4

4=??? ??

+++++++-==??==-?---=

=??? ?

?++++++-==>==??==-?---=

五排

,满足抗剪要求钢筋实际截面积拟拟四排()()mm

EF mm A KN V mm

DE mm A mm A mm A KN V sb sb sb sb sb sb 05.78824.184.188.358.353524.1821.255610009.57707

.02806.833.13336.8500

34254.14045.806-05.78985.82485.824342545.80624.188.358.353524.1821.255610008.3184021628.318707

.028034.4733.133334.47500

34254.14005.78985.82485.824342516

22'

5

52

'4242'

4

4=??? ??

+++++++-==??==-?---=

=??

? ??++++++-==>==??==-?---=

五排

,满足抗剪要求钢筋实际截面积拟拟四排

mm

EF EG FG x mm DE DG EG x mm CD CG DG x mm BC BG CG x mm AB L BG x G mm X EF

DE CD BC AB AF A F F E D C B sb 75.221605.7888.30048.300445.80625.381125.381105.7893.46003.460085.82415.542515.542585.82462502/342525.403305.78845.80605.78985.82485.824=-=-===-=-===-=-===-=-===-=-===>=++++++++=的距离至跨中界面各排弯起钢筋的弯起点的距离为

至支座中心第五排弯起钢筋弯起点

各排弯起钢筋弯起点的设计弯矩

弯起钢筋序号

弯起点序号

弯起点至跨中截面距离

各弯起点的设计弯矩

()

???? ??-==222/41L x M M L d dx

跨中界面 ()5

.12022/==L d G M M

判断T 型截面梁类型

型截面

属于一类T A f h b f KN h b f KN A f s cd f f cd f f cd s cd >=??==?=''''151811012005.117.14505181280

824,85

824,85

789,05

779.45

2229.653009.1

3811,25

4600,3

5425,156250

A

C

F

D

G

B

2229.65

419.1

1236.6

802.15

各梁段抵抗弯矩计算表

梁段符号主筋截面

截面

有效

高度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系数

5.0-1各梁段抵抗弯矩

各层纵向钢筋的充分利用点和不需要点位置计算表

各层纵向钢筋序号对应充

分利用

点号

各充分利用点至跨中截面距离对应不

需要点

各不需要点至跨中截面距

保证斜截面抗弯承载力构造要求分析表

各排弯起钢筋序号弯起点至充分利用点距离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交点至

不需要点距离

各梁段箍筋的最大间距计算表

箍筋符号主筋截

面积

截面

有效

高度

主筋配筋率箍筋最大间距

梁柱截面设计

第5章截面设计5.1框架梁 材料:1层用C35 2-7层及屋顶间用C30。 表5-1 框架梁纵向钢筋计算表 层次截 面 实配钢筋 (%) 八层支 座 -92.53 0.006 461 504 414(615) 0.82 0.37 -76.03 <0 461 414 414(615) 0.82 0.37 跨间 45.91 0.006 237 314(461) 0.28 -30.36 <0 461 272 414(615) 0.82 0.58 跨间 28.61 0.02 226 314(461) 0.43 四层支 座 -237.98 0.012 1256 1296.2 520(1570) 0.8 0.94 -207.17 <0 1256 1128.4 520(1570) 0.8 0.94 跨间 97.73 0.012 473.54 420(1256) 0.75 -106.94 <0 1256 1198.21 520(1570) 0.8 1.26 跨间 133.72 0.012 1105.6 420(1256) 1.18 一层 支 座 -266.29 0.02 1256 1450.38 520(1570) 0.8 0.81 -241.12 <0 1256 1313.29 520(1570) 0.8 0.81 跨间 153.39 0.017 783.45 420(1256) 0.65 -139.87 <0 1520 1253.31 520(1570) 0.97 1.26 跨间 174.14 0.103 1436.01 422(1520) 1.22 表5-2 框架梁箍筋计算表 层 次 截 面 实配箍筋() 加密区() 非加密区( )

框架柱截面的估算方法

框架柱截面的估算方法 框架柱截面的估算尺寸一般由三个方面控制: 1.柱高宽比要求 框架柱截面的高与宽一般可取(1/10~1/15)H,H为层高,底层时可取基础顶面至一层楼板面的距离。 2.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高层建筑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柱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50mm,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 3.柱轴压比要求 高层建筑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柱截面,往往是由轴压比控制;而多层不见得是,如:多、高层建筑的纯框架结构柱截面,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或风荷载作用下是由所需位移限值的侧向刚度控制的。层数越少,越可能不是轴压比控制。这是个概念问题,首先应当明确。对高层(或者层数较多的层),在柱截面估算时,应当先明确几点:混凝土的轻度等级、结构的抗震等级、轴压比限值。只有知道这几点,估算轴力才可能确定截面。柱轴力的估算,首先确定每层柱受荷的面积。此部分的面积,可简单地取柱左右(上下)两个跨度之和的一半进行计算。在根据结构形式及活荷载的情况,确定每层的自重。这个自重是个经验值,在各种手册上都有相关的介绍。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自重是标准值,而在算柱轴压比时应当采用设计值。最后,对每层的受荷面积累加并乘以结构的自重,可算出柱轴力,柱轴力除以轴压比限值可得出柱截面面积。 μN = N/Acfc 式中μN ----- 框架柱的轴压比 Ac -------框架柱的截面面积 fc--------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N---------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框架柱的轴压比μN限值宜满足下列规定: 抗震等级为一级时, 轴压比限值0.7 抗震等级为二级时, 轴压比限值0.8 抗震等级为三级时, 轴压比限值0.9 抗震等级为四级及非抗震时, 轴压比限值 1.0 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框架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加严,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小于4(短柱)时,其轴压比限值按上述相应数值减小0.05。 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可初步按下式估算: N = γQSnα1α2β 式中: γ--------竖向荷载分项系数,一般取1.26 Q---------每个楼层上单位面积的竖向荷载标准值,单位: KN/(M*M) 框架结构:10~12(轻质砖)、12~14(机制砖) 框剪结构:12~14(轻质砖)、14~16(机制砖) 筒体、剪力墙结构:15~18 S---------柱的受荷面积 n---------柱荷载楼层数

第七章.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

第七章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及构造措施 7.1 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选取首层梁进行计算,梁控制截面的内力如图7-1所示。 从框架梁内力组合表中选出AC 跨和CD 跨跨间截面及支座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支座中心处的弯矩换算为支座边缘控制截面的弯矩进行配筋计算;梁端弯矩: V b M M x 2-= (7-1) 图7-1梁控制截面图 7.1.1 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首层A-C 框架横梁计算: 支座边缘弯矩: 84.17075.0)26.085.053.11675.069.201(A =??-=上M kN ?m 51 .20075.0)2 6.085 .068.11275 .034.230( =??-=上C M kN ?m 对于梁下部配筋,选用最大正弯矩处为支座边缘处,相应的剪力44.19=V kN 33 .16675.0)2 6.085 .044.1975 .048.171( max =??-=M kN ?m 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计算,当梁下部受拉时按T 形截面计算。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5.2.4规定的翼缘的计算宽度的确定:(取较小值) ①按计算跨度l 0考虑时:2000 3 600 660030'=-= = l b f mm

②按梁(肋)净距S n 考虑时:2300)3003300(300'=-+=+=n f S b b mm ③按翼缘厚度'h f 考虑时:150010012300h 12b ''=?+=+=f f b mm 注:肋形梁在梁跨内设有间距小于纵肋间距的横梁时,可不考虑③的规定。 故取2100'=f b mm 梁内纵向钢筋选HRB400级钢筋(360=y f N/mm 2),箍筋选HPB300级钢筋(270=y f N/mm 2);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3.14=c f N/mm 2 , f t =1.43N/mm 2);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和截面最大抵抗矩系数查《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表4-3可知:518 .0=b ξ。截面最大抵抗矩系数 384.0518.05.0-1518.05.0-1b b max s =??=?=)()(,ξξα。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11.3.6-1,规定梁最小配筋率: 表7-1梁最小配筋率 由于梁下部配筋由跨中最大正弯矩控制,即m kN M C ?=48.171A ,支座边缘处33.166max =M kN ?m ,计算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按一排布置),则: 555 45-600a -h h s 0===mm )2 (' 0'' 1f f f c h h h b f - α=1.0×14.3×2000×100×(555-100/2)=1516.52kN ?m> 33 .166max =M kN ?m 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018.0555 20003.140.110 33.1662 6 20 ' 1=????= = h b f M f c s αα 550.0029.0018.02-11211=<=?-=--=b s ξαξ

截面设计(梁柱)

截面设计(梁柱)

截面设计 1.1 框架梁 以第1层BC 跨框架梁为例计算。 1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支座弯矩:支座B r :γRE M max =172.23kN.m 支座C :γRE M max =197.31kN.m 跨间弯矩取控制截面,即离支座处4.48m 处的正弯矩: γRE M max =236.56kN.m (1)考虑跨间最大弯矩处: 梁下部受拉时,按T 形截面设计;当梁上部受拉时,按矩形截面设计。 翼缘计算宽度当: 1)按跨度考虑,mm 2700m 7.231.83===='l b f 2)按梁间距考虑,mm 30002700300=+=+='n f S b b 3)按翼缘厚度考虑 m m 66535700s 0=-=-=a h h ,1 .0150.06651000>==h h f 此种情况不起主要控制作用,故取mm 2700='f b 梁内纵向钢筋选用HRB400级钢筋(2mm N 360='=y y f f ),518 .0=b ξ ,混凝土等级选用C30 (2 mm N 3.14=c f ),m m 66535700s =-=-=a h h ,因为 ()[]()m kN 52.2374210066510027003.140.121 1?=-????='-''f f f c h h h b f α 上式大于236.56kN.m ,故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 014.0665 27003.140.11056.23626 12 01=????='= h b f M f c s αα 014.0012.0211211=?--=--=s αξ [] 2 101mm 50.99866527003.14014.00.1=????='=y f c s f h b f A ξα 实配钢筋4C 18(A s =1018mm 2)。 配筋率% 25.0%51.0665 3001018 >=?= =bh A s ρ,满足要求。 梁端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 [] 35 .002.0665 27003.140.11018 36010 1<=????= '= h b f A f f c s y αξ,符合三级抗震要 求。 (2)考虑两支座处: 将下部跨间截面的4C 18钢筋伸入支座,作为支座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压钢筋,再计算相应的受拉钢筋A s 。 1)支座B r 上部: () ()003 .06653003.140.13566510183601056.2362 62 010=???-??-?='-''-= bh f a h A f M c s s y s αα 1053.02518.0003.0003.02112110='<=<=?--=--=h a s b s 且ξαξ () ()2 6 0mm 39.759356653601023.172=-??='-=s y s a h f M A 实配钢筋4C 18(A s =1018mm 2)。 配筋率% 25.0%51.0665 3001018 >=?= =bh A s ρ,满足要求。

框架柱截面的一般估算方法(终审稿)

框架柱截面的一般估算 方法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框架柱截面的一般估算方法 框架柱截面的一般估算方法 框架结构是多次超静定结构,只有确定了构件截面尺寸后才能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 框架柱截面怎么估算: 框架柱截面的高与宽一般可取(1/10~1/15)层高。并可按下列方法初步确定。 1。按轴压比要求 又轴压比初步确定?框架柱截面尺寸时,可按下式计算: μN=N/Acfc 式中μN-----框架柱的轴压比 Ac-------框架柱的截面面积 fc--------柱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N---------柱轴向压力设计值 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可初步按下式估算: N=γgQSNα1α2β 式中:γg-----竖向荷载分项系数 Q---------每个楼层上单位面积的竖向荷载,可取q=12~14KN/m2 S--------柱一层的荷载面积 N---------柱荷载楼层数 α1------考虑水平力产生的附加系数,风荷载或四级抗震时α1=,三~一级抗震时α1=~

α2------边角柱轴向力增大系数,边柱α2=,角柱α2?= β------柱由框架梁与剪力墙连接时,柱轴力折减系数,可取为~ 框架柱轴压比μN的限值宜满足下列规定: 抗震等级为一级时,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为二级时,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为三级时,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为四级及非抗震时,轴压比限值 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框架柱,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加严,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小于4时,其轴压比限值按上述相应数值减小。 2。按柱截面最小尺寸 高层建筑框架柱的最小尺寸hc不宜小于400mm,柱截面宽度bc不宜小于350mm,柱净高与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 当然,结构做多了凭经验估计应该差不了多少

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范围

一、面、尺寸的调整 设计人员根据教科书建议的梁、柱截面尺寸的取值范围,结合自己的经验先对所有构件的大小初步确定一个尺寸。此时须注意尽可能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大于1.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性铰时,柱端仍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的目的。即“强柱弱梁强节点”。将初步确定的尺寸输入计算机进行试算,一般可得到下述三种结果:1)部分梁柱仅为构造配筋。此时可根据电算显示的梁的裂缝宽度和柱的轴压比大小,适当减小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2)部分梁显示超筋或裂缝宽度>0.3mm,部分柱的轴压比超限或配筋过大(试算时可控制柱的配筋率不大于3%)。此时可适当放大这部分梁、柱的截面尺寸再试算。3)梁、柱的截面尺寸均合适,勿需调整,此时要进一步观察梁、柱的配筋率是否合适。 二、梁、柱的适宜配筋率

原则:掌握配筋率“适中”为宜。这个“适中”指在规范规定的区域内取中间段,其值约相当于定额含钢量。规范规定框架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最大配筋率为2.5%;框架柱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区间为0.6%~5%。 建议:对于框架梁,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取 0.4%-1.5%较适宜。对于框架柱,其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取1%~3%较适宜。梁、柱配筋率的上限在试算在试算阶段宜留有一定余地,因为下一部梁、柱配筋的调整还需要一定空间。 三、框架梁配筋的调整 框架梁显示的配筋是梁按强度计算的配筋量,调整的目的是解决梁的裂缝宽度超限和“强剪弱弯”的问题。 (一)缝宽度超限问题 在配筋率一定时,选用小直径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握裹面积、减少梁的裂缝宽度。增大配筋率是减小梁裂缝宽度的直接方法。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亦可减小梁的裂缝宽度,但影响较小。设计人如不注意框架梁的裂缝宽度是否超限即出施工图,这样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规范的缺陷。仔细检查梁的裂缝宽度,如果改用小直径的钢筋后梁的裂缝宽

柱截面设计

14框架柱截面设计 14.1 框架柱设计条件 各层柱均选用C35,f c =16.7N/mm 2,f t =1.57N/mm 2,柱主筋选用HRB400,f y = f’y =360N/mm 2,箍筋选用HPB300,f y = f’y =270N/mm 2。 各层柱截面尺寸都为400mm ×400mm , 混凝土临界相对受压区高度: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 ),高度<24m ,按规范, 抗震等级取为四级。查抗震规范得,柱的轴压比应小于轴压比限值[0.90]。本设计不考虑地震作用,且柱轴压比皆小于限值[0.90]。 14.2 框架柱正截面设计 计算说明: ①偏心受压构件不需要考虑附加弯矩影响(P-δ效应,挠曲二阶效应)的条件: ? 9.02 1 ≤M M ; ?设计轴压比不大于0.9; ?长细比满足:)/(1234/21M M i l c -≤ 式中:21M M 、——分别为已考虑侧移影响的偏心受压构件两端截面按结构弹性分析确定 的对同一主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绝对值较大的为2M ,绝对值较小端 为1M ,当构件按单曲率弯曲时,21/M M 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l c ——构件的计算长度,近似取偏心受压构件相应主轴方向上下支撑点之间 的距离; i ——偏心方向的截面回转半径。 ②偏心受压构件,考虑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二阶效应后控制截面弯矩设计值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M C M ns m η= 21/3.07.0M M C m +=

c c a ns h l h e N M ?η202)(/)/(13001 1++ = N A f c c /5.0=? 式中:m C ——构件端截面偏心调节系数,当小于0.7时取0.7; ns η——弯矩增大系数; N ——弯矩设计值2M 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c ?——截面曲率修正系数,当计算值大于1.0时取1.0; a e ——附加偏心距,取20mm 和h /30两者中的较大值; h ——截面高度; 0h ——截面有效高度; A ——构件截面面积; 当ns m C η小于1.0时取1.0。 ③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e 0=M /N ;附加偏心距e a 取20mm 和h /30两者中的较大值;则初始偏心距a i e e e +=0。 ④由于柱为对称配筋截面,则界限破坏时的轴向压力为b 01b ξαbh f N c =,当N ≤N b 时为大偏心受压柱;当N >N b 时为小偏心受压柱。 ⑤大偏心受压时,b f N x c 1α= ;当x ≥2a s ′时,()() ' 0'02/'s y s s a h f x h N Ne A A ---==;x <2a s ′时,() ' 0'' 's y s s a h f Ne A A -= =。 ○ 6大小偏压时,按照规范建议的近似公式求x : 001' 012 010010))((43.0h bh f a h bh f Ne bh f N x c s b c b c b ???? ????????+----+=αξβαγξαγξ,)a h (f ) 2/bx (h f -Ne 'A A 's 0'y 0c 10s s --==x αγ 考虑框架柱同一截面可能承受正负向弯矩,故采用对称配筋,配筋计算见表6.2-7。

梁板截面设计与验算

梁(板)截面设计与验算(LJM-2) 项目名称构件编号日期 设计校对审核 执行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本文简称《抗震规范》 钢筋:d - HPB300; D - HRB335; E - HRB400; F - RRB400; G - HRB500; P - HRBF335; Q - HRBF400; R - HRBF500 ----------------------------------------------------------------------- 梁截面设计: 1 已知条件及计算要求: (1)已知条件:矩形梁 b=1500mm,h=700mm。 砼 C30,fc=mm2,ft=mm2,纵筋 HRB335,fy=300N/mm2,fy'=300N/mm2,箍筋 HRB335, fy=300N/mm2。 弯矩设计值 M=,剪力设计值 V=,扭矩设计值 T=。 (2)计算要求: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裂缝宽度计算。 2 抗弯计算: (1)求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 εcu=(f cu,k-50)×10-5=(30-50)×10-5= εcu>,取εcu= 按《混凝土规范》公式b 1 f E s cu (2)双筋计算基本公式,按《混凝土规范》公式≤1f() h (3)求截面抵抗矩系数αs h0=h-as=700-35=665mm = s

(4)求受拉钢筋As及受压钢筋As' αs < αsmax=ξbξb)= 受压钢筋按构造配筋As'=ρsmin bh=%×1500×700=2100mm2 M s=As'f y'(h0-a s')=2100××(665-35)=0 = s = A s1=ξα1f c bh0/f y=×××1500×665/=1029mm2 A s2=As'f y'/f y=2100×=2100mm2 As=A s1+A s2=1029+2100=3129mm2 (5)配筋率验算 受拉钢筋配筋率 ρ=As/(bh)=3129/(1500×700)=% > ρsmin=max{,f y=×300=}= 3 抗剪计算: (1)截面验算,按《混凝土规范》公式V=βc f c bh0=×××1500×665=3566063N= > V=775kN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2)配筋计算,按混凝土规范公式V < αcv f t bh0+f yv(A sv/s)h0 A sv/s = (V-αcv f t bh0)/(f yv h0) = ×××1500×665)/(300×665) = mm=m 配箍率ρsv=A sv/s/b=1500=% < ρsvmin=% 不满足最小配箍率 抗剪箍筋按构造配筋: A sv/s = ρsvmin×b=%×1500=mm=m 4 配置钢筋: (1)上部纵筋:计算As=2100mm2, 实配11D16(2212mm2ρ=%),配筋满足 (2)腰筋:计算构造As=b*hw*%=1995mm2, 实配10d16(2011mm2ρ=%),配筋满足 (3)下部纵筋:计算As=3129mm2, 实配16D16(3217mm2ρ=%),配筋满足 (4)箍筋:计算Av/s=1716mm2/m, 实配D10@100四肢(3142mm2/m ρsv=%),配筋满足 5 裂缝计算: (1)截面有效高度: - = h0h a s 70035665mm = - = (2)受拉钢筋应力计算, 根据《混凝土规范》式 sq (3)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 根据《混凝土规范》式 ? A te0.5b h? 0.51500700525000mm2 = = =

第七章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

第七章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 ㈠框架梁截面设计 7.1 框架梁设计规范说明 7.1.1抗震规范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收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本建筑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加密区长度为1.5b h 和500中取大值,为1050mm ,箍筋最大间距为150mm ,最小直径为8mm 。 设计参数: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 f 14.3N/2m m ,t f =1.43 N/2m m .柱采用C30混凝土,梁采用C3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梁为25mm ,柱为35mm 7.1.2框架梁界面设计: 设计说明:支座外梁上部受拉,按矩形梁计算,跨中下部受拉,按T 形梁计算,根据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要求,7度设防的框架结构,高度≤30m 时,为三级抗震等级,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75.0=RE γ,抗震设防要求纵向受拉筋的锚固长度 a aE l l 05.1=,箍筋o 135弯钩,平直长度≥10d 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035.0h x ≤,梁端纵向受拉筋%5.2≤ρ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25.142.0(1 00h s A f bh f r V sv yv t RE b +≤ (均布荷载) 纵向钢筋配筋率min ρ: 支座 0.25%和55y t f f /取大 跨中 0.2%和45y t f f /取大(抗震规范) 至少两根通长钢筋 直径>12mm

混凝土梁 板 柱截面尺寸估算

3.2 结构布置 3.2.1 结构布置一般原则 3.2.1.1 现浇混凝土梁结构布置原则 3.2.1.1.1 框架梁截面基本要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3.1条规定: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①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 ②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③ 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3.2.1.1.2 主次梁截面确定基本要求 梁的截面尺寸取决于构件的跨度、荷载大小、支承条件以及建筑设计要求等因素,根据工程经验,为了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等的要求(比如梁的扰度不能过大的限制),对于多跨连续主次梁取值范围如下: 框架梁截面高度宜取为框架梁跨度);(l l h )8/1~14/1(= 框架梁截面宽度宜取;h b )2/1~3/1(= 次梁截面高度宜取为次梁跨度);(l l h )12/1~18/1(= 次梁截面宽度宜取;h b )2/1~3/1(= 3.2.1.2 现浇混凝土板结构布置原则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9.1.2条规定: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是根据板的跨厚比确定: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且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表9.1.2规定:单向板板厚

不小于60mm,屋面板板厚不小于60mm,双向板板厚不小于80mm。 3.2.1.3 框架柱结构布置原则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3.5条规定: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①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②剪跨比宜大于2。 ③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3.2.2 现浇混凝土梁、板、柱截面尺寸估算 3.2.2.1 现浇混凝土梁截面尺寸估算 3.2.2.1.1 横向框架梁截面尺寸估算 本设计在2轴~20轴布置横向框架梁跨度为8.9m、6.5m,根据所学知识跨度不一致,则经验估算梁截面高度也会导致不一样,但是为了使结构在施工中,不因截面高度导致底部钢筋的通长布置,否则在截面突变外锚固在柱内钢筋过多,影响柱混凝土浇筑质量,故横向框架梁取最大值进行截面估算。 框架梁截面高度应满足mm ~ /1( 14 )8/1 = 14 =,取mm /1(= 8400 1050 h) ~ ~ 600 )8/1 l ( =,截面宽度应满足 h700 )2/1 3/1( ~ ~ 3/1(= )2/1 = =,取mm h b) mm 700 350 ~ ( 233 =。 b300 3.2.2.1.2 纵向框架连系梁截面尺寸估算 本设计在A轴、C轴、D轴、E轴上布置纵向框架连系梁,以最大跨度8.4m进行截面估算。 纵向框架连系梁截面高度应满足) 14 )8/1 /1(= ~ =l h /1( = ~ 600 1050 ( 8400 ~ )8/1 14

(完整版)梁柱布置

二、关于结构平面布置: 2.1 框架柱 2.1.1 柱平面布置 (1)各柱宜分布均匀 ①柱分布均匀,亦及各区域侧移刚度接近,水平力作用时,扭转作用减弱。 ②每个柱所分担竖向荷载比较接近 ③梁跨度接近相等,不会形成长短跨,梁受力更合理 (2)各柱宜成排布置,X、Y向分别对齐 ①框架梁易贯通,梁柱之间易于形成典型框架,使得传力明确 ②框架梁易于形成连续梁(当转角>15°时,一般不再认为是连续梁) (3)柱间距考虑梁的经济跨度,柱经济间距6m~9m ①若跨度太小,梁截面有下限(一般框架梁最小高度500,最小宽度250),造成梁配筋 均为构造配筋 ②若跨度太大:从梁的角度,一方面梁截面大,影响使用净高;另一方面,可能使梁设 计由挠度控制,非强度控制。从柱角度,可能柱承担竖向力大,柱截面大,影响功能使用,或者带来基础处理等其他方面问题。 (4)在能够通过计算的情况下,柱能少布,尽量少布置。 ①可以使得使用空间更为灵活 ②多一根柱意味着多一个基础,尤其对于桩基础,可能造成造价大幅提高 (5)柱布置应充分尊重建筑使用功能(结构服务于建筑) ①竖向构件不应挡门,挡窗等其他立面洞口 ②不应占交通通道(过道、走廊、楼梯间等),或者影响交通通道宽度 ③柱布置,除非使用功能允许,不应设置在功能房间中间(优先布置在墙角,或墙内) ④柱间距应结合不同建筑物,不用功能特点,进行布置。例如带地下车库,应考虑停车 位距离,按模数布置,避免空间浪费。 (6)柱布置在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甲方要求。 ①例如,增加竖向构件,则建筑面积按全面积计算,悬挑按半面积计算 ②例如,甲方为偷面积,需要楼板开洞,此中间不能有竖向构件,否则应计算面积(7)其他因素 2.1.2 框架柱截面 (1)柱截面计算控制因素: ①框架柱截面一般受轴压比控制 由:μ=N/FA,当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一般采用提高混凝土强度或者采用加大截面两种方式;当然综合考虑由于布置不合理时,应重新进行结构布置,以减小柱轴力。 结合:SATWE计算结果轴压比,进行查看 但注意:不宜同时在某层既改变截面又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错开操作。 同时在控制轴压比时应注意,当结构较高,柱截面较大时,往往每层柱剪跨比较大,此时轴压比控制值,应根据规范适当减小(柱截面越大表现越突出)。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般梁的设计方法与步骤 一、梁截面的确定根据建筑功能的要求,确定梁系的布置形式后,按照建筑外立面造型、室内净高、外观要求、使用功能等需要,并结合结构受力和变形所需,综合确定梁截面的高度。当某梁高度因受力或变形所需而大于典型梁高时,需判断是否会对建筑使用功能造成影响,可能存在影响时,则必须跟建筑专业协商后确定最终解决方案。 二、有关梁的基本计算参数的确定 SATWE中与梁有关的主要有如下参数: 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因混凝土本身就是一种非纯弹性的材料,在梁的裂缝宽度没有超出规范限制的情况下,砼也会进入弹塑性的工作状态,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允许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适当减小支座负弯矩,相应增大跨中正弯矩。为避免梁支座处出现过宽裂缝,对现浇结构,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在0.8~0.9的范围内取值,一般可取0.85。 2.梁设计弯矩放大系数:通过此参数可将梁的正负设计弯矩均放大,提高其安全储备。工程设计一般取1.0,不必高于规范的标准而对梁弯矩进行专门的放大。 3.梁扭距折减系数:对于现浇楼板结构,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可以考虑楼板对梁抗扭的作用而对梁的扭距进行折减。折减系数一般可取0.4。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结构设计允许连梁开裂,开裂后连梁的刚度有所降低,程序中通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来反映开裂后的连梁刚度。取值大小以尽量使连梁不超筋为宜,程序限定不小于0.5。 5.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当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可用此系数来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贡献。按《高规》第 5.2.2条的条文说明,通常现浇楼面的中梁可取2.0,边梁由程序自动计算为1.5。 6.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一般点选该项,以使计算模型较接近实际。 7.梁主筋及箍筋强度:按实际情况取用。 8.梁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对实际配箍没有影响,仅会影响计算配筋简图中输出的数值,为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计算配箍值进行判断,现规定设计时均取为100。此外,还需在计算模型中,准确地定义框架梁的抗震等级、框支梁、需进行刚度折减的连梁、需设置的计算铰等,才会得到较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计算结果。 三、按计算配筋简图及规范的构造要求配置梁钢筋对于一个标准层对应多个计算层的平面,需经比较后选出一个配筋普遍较大的计算层作为配筋的基准平面,以该平面为依据完成配筋设计后,再对其它计算层中配筋较大的部位进行局部的修正。 配筋的具体步骤按以下顺序进行: 1.配置梁箍筋 一般设计人员习惯上往往较专注于梁纵筋的配置,而容易忽略梁计算箍筋超过说明中的箍筋缺省值的部位,从而造成若干部位配箍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配箍不足会带来较不利的后果, 原因为:(1)由于抗剪计算的复杂性,其结果的准确性远没有抗弯计算成熟,各国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还没有得出统一的计算模式,故某些部位即使按计算箍筋配足,亦不一定有太大的富裕(相对于受弯),因此当实际配箍与计算箍筋相差较大时,可能会在正常使用或经受风及小震作用时即发生剪切破坏或出现过宽

(完整版)梁柱截面估算

第二章梁柱截面估算 -、梁柱截面估算 (1)梁:h b=(1/8 ?1/12)1 b b=(1/2 ?1/3) h b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柱:柱的截面尺寸一般由满足抗震要求的柱轴压比确定 c c 柱轴压力设计值:N Fg e n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柱轴力增大系数,边柱 1.3,不等跨内柱 1.25,等跨内柱1.2 F:按简支状态柱的受荷面积 g e:楼面荷载近似取值12?15KN/m n: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A:柱估算截面面积 c :柱轴压比限值,按抗震等级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 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柱网尺寸,层高和梁柱截面尺寸的确定 1框架结构柱网布置图 图2.1 柱网布置图 2. 计算高度确定 计算简图中的杆件以计算轴线表示,柱取截面形心线,梁取截面形心线。框架计算高度:除底层外的其余各层都取建筑层高。底层高度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面梁顶的距离,框架梁的跨度取柱轴线之间的距离。 3、梁柱界面尺寸的确定 (1)柱 中柱的截面估算 按中柱的负荷面积估算底层柱的轴力: 恒载12 0.5 0.5 7.8 7.2 7.8 3.0 5 2430kN 活载 2 0.5 0.5 7.8 7.2 7.8 3.0 5 405kN 估算柱轴力设计值N v 1.2 2430 1.4 405 3483kN 中柱的截面尺寸为600mm 600mm 边柱的截面估算: 1轴:按边柱的负荷面积估算底层柱的轴力: A》1.2N v c f c 3 1.2 3483 10 0.85 14.3 3.44 105mm2

梁柱板截面确定原则

梁布置 按照跨度的1/10-1/15取梁高度梁宽要低于梁高的3.5倍具体参照荷载和墙厚等实际情况. 框架柱尺寸的估算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N=βFgn 注:β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中柱取1.25)。 F按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载面积。 g 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的取14KN/m2。 n为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2)Ac≥N/uNfc 注:uN 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本方案为三级抗震等级,查《抗震规范》可知取为0.90。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对C30,查得14.3N/mm2。 (3)计算过程: 对于边柱: N=βFg E n=1.3×7.5×3×14×5=2047.5(KN) Ac≥N/uNfc=2047.5×10 /0.9/14.3=159091(mm2) 取400mm×400mm 对于内柱: N=βFg E n=1.25×7.5×4.2×14×5=2756.25(KN) Ac≥N/uNfc=2756.25×10 /0.9/14.3=214160(mm2) 取500mm×500mm 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 柱剪跨比宜大于2; 3 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梁截面尺寸选择取决于梁的跨度,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lb确定,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主梁截面高度一般取跨度的1/8~1/12,次梁取1/12~1/16,根据承受重量的情况选择。截面宽度是高度的1/2~1/3比较经济。这样计算下来一般都没问题,个别不够的梁只能加大截面。 柱可以估算轴压比。由受荷面积(即两个方向柱距的乘积)乘以楼层数,再乘以楼层平均重量(一般取14~18,根据隔墙多少以及楼板荷载估算),可以估算出柱底轴压,再除以混凝土抗压强度,再除以轴压比限值,就是柱的截面积了。 但是抗震设计中,刚刚满足轴压比要求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还是要进行计算了之后才能真正确定

梁柱截面确定)

板厚一般取板跨的40分之一,或者30分之一,不全面,具体可参见《砼规》GB50010-2010第9.1.2条,想必你应该很容易弄到规范吧。 板的经济跨度一般为2-3米,次梁的经济跨度一般为4-7米,主梁的经济跨度一般为5-8米。梁的截面确定:先根据梁的跨度来确定梁截面的高度。 次梁的截面高度一般取跨度的十五分之一,主梁一般取十二分之一。然后根据高度不超过宽度的四分之一来确定宽度,主梁宽不要小于250,次梁宽度不要小于200为宜。 切记,结构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几乎都可以在规范上找到相关规定。你所做的每一个步骤中的数据、计算公式都要到规范中去找。 荷载其实相对于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了,主要是其中的几个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神马的,其它的到没什么。 说一下荷载的布置,荷载分为恒载和活载,恒载好办,主要是板,梁,柱以及其它建筑层的重量,比如填充墙、门窗、抹灰等。这个荷载是除了钢筋混凝土的梁板柱以外都是要自己手算然后用到建模里面的。活载主要分成楼面均布活载、集中荷载。具体工程的活载是不一样的,主要参见《荷载规范》GB50009-2001,现在要出新的荷载规范了。 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 柱剪跨比宜大于2; 3 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梁截面尺寸选择取决于梁的跨度,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hb可按(1/10~1/18)lb确定,lb为主梁计算跨度;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与跨度有关, 主梁 H= 1/12~1/16跨度,B=1/2~1/3H; 次梁 H= 1/12跨度,B=1/2~1/3H; 柱B=1/15跨度,H= 1~1.5B; 1、梁的截面尺寸 (1) 梁的一般要求 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时,首先要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其一般步骤是:先由梁的高跨比h/l0确定梁的高度h,再由梁的高宽比h/b确定梁的宽度b(b为矩形截面梁的宽度或T形、I形截面梁的腹板宽度),并将其模数化。对变形和裂缝宽度要求严格的梁,尚应按规定进行扰度验算及裂缝宽度验算。 ①梁的高跨比 下表列出了梁的高跨比下限值,该值可以满足一般正常使用下的变形要求。但对变形要求高的梁,尚应进行扰度验算。 梁的高跨比下限值 构件类型/支承情形简支一端连续两端连续悬臂 独立梁及整体肋形梁的主梁1/12 1/3.5 1/15 1/6 整体肋形梁的次梁1/16 1/8.5 1/20 1/8 注:1. 表中数值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和fy<=400N/mm2的普通钢筋;

【精选】框架柱的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精选】框架柱的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2009-09-26 06:21 P.M. (1)现浇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当抗震等级为一级时,不得低于C30;抗震等级为二至四级及非抗震设计时,不低于C20,设防烈度8度时不宜大于C70,9度时不宜大于C60。 (2)框架柱截面尺寸,可根据柱支承的楼层面积计算由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设计值`N_V`(荷载分项系数可取1.25),按下列公式估算柱截面积`A_O`,然后再确定柱边长。 1)仪有风荷载作用或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N=(10.5~1.1)`N_V` (5-15) `A_C`≥`(N)/(F_C)` (5-16) 2) 有水平地震作用组合时 N=Ζ`N_V` (5-17) Ζ为增大系数,框架结构外柱取1.3,不等跨内柱取1.25,等跨内柱取1.2;框剪结构外柱取1.1~1.2,内桩取1.0.有地震作用组合时柱所需截面面积为`A_C`≥`(N)/(Μ_NF_C)` (5-18) 其中`F_C`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Μ_N`为柱轴压比限值 当不能满足公式(5-16)、(5-18)时,应增大柱截面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3)柱截耐尺寸: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柱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框架柱剪跨比可按下式计算: Λ=M/(V`H_O`) (5-19) 式中Λ——框架柱的剪跨比。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取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 有效高度之比值; M-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可取上、下端的较大值; V-柱端截面与组台弯矩计算值对应的组合剪力计算值; `H_O`——计算方向上截面有效高度。 (4)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以避免产生剪切破坏。在设计中,楼梯间、设备层等部位难以避免短柱时,除应验算柱的受剪承载力以外,还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延性和抗剪能力 (5)框架柱截面尺寸应满足抗剪(即剪压比)要求。矩形截面柱应符合下列要求;无地震组合时 `Ν_C`≤`0.25Β_CF_CBH_O` (5-20) `Ν_C`≤`(1)/(R_RE)`(0.2)`Β_CF_CBH_O` (5-21) Ν_C`≤`(1)/(R_RE)`(0.15)`Β_CF_CBH_O` (5-22) 式中 `V_C`——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 `F_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B、`H_O`——柱截面宽度和截面有效高度; `R_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O 85; `Β_C`——当≤C50时,`Β_C`取1.0;C80时,`Β_C`取0.8;C50~C80之间时,取其内插值。

(完整版)梁柱布置

二、关于结构平面布置: 2.1框架柱 2.1.1柱平面布置 (1)各柱宜分布均匀 ①柱分布均匀,亦及各区域侧移刚度接近,水平力作用时,扭转作用减弱。②每个柱所 分担竖向荷载比较接近③梁跨度接近相等,不会形成长短跨,梁受力更合理 (2)各柱宜成排布置,X、Y 向分别对齐 ①框架梁易贯通,梁柱之间易于形成典型框架,使得传力明确 ②框架梁易于形成连续梁(当转角>15°时,一般不再认为是连续梁) 3)柱间距考虑梁的经济跨度,柱经济间距6m~9m ①若跨度太小,梁截面有下限(一般框架梁最小高度500,最小宽度250),造成梁 配筋均为构造配筋 ②若跨度太大:从梁的角度,一方面梁截面大,影响使用净高;另一方面,可能使梁设 计由挠度控制,非强度控制。从柱角度,可能柱承担竖向力大,柱截面大,影响功能使用,或者带来基础处理等其他方面问题。 4)在能够通过计算的情况下,柱能少布,尽量少布置。①可以使得使用空间更为灵活②多一根柱意味着多一个基础,尤其对于桩基础,可能造成造价大幅提高 5)柱布置应充分尊重建筑使用功能(结构服务于建筑)①竖向构件不应挡门,挡窗等其他立面洞口②不应占交通通道(过道、走廊、楼梯间等),或者影响交通通道宽度 ③柱布置,除非使用功能允许,不应设置在功能房间中间(优先布置在墙角,或墙内) ④柱间距应结合不同建筑物,不用功能特点,进行布置。例如带地下车库,应考虑停车 位距离,按模数布置,避免空间浪费。 (6)柱布置在安全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甲方要求。 ①例如,增加竖向构件,则建筑面积按全面积计算,悬挑按半面积计算②例如,甲方为 偷面积,需要楼板开洞,此中间不能有竖向构件,否则应计算面积 (7)其他因素 2.1.2框架柱截面 (1)柱截面计算控制因素: ①框架柱截面一般受轴压比控制 由:μ =N/FA,当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一般采用提高混凝土强度或者采用加大截面两种方式;当然综合考虑由于布置不合理时,应重新进行结构布置,以减小柱轴力。 结合:SATWE计算结果轴压比,进行查看但注意:不宜同时在某层既改变截面又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错开操作。同时在控制轴压比时应注意,当结构较高,柱截面较大时,往往每层柱剪跨比较大,此时轴压比控制值,应根据规范适当减小(柱截面越大表现越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