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荧光分析及样品加工室图纸

X荧光分析及样品加工室图纸

X荧光分析及样品加工室图纸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意义

第一节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韩志国,吕中贤(泽泉开放实验室,上海泽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0333) 叶绿素荧光技术作为光合作用的经典测量方法,已经成为藻类生理生态研究领域功能最强大、使用最 广泛的技术之一。由于常温常压下叶绿素荧光主要来源于光系统II 的叶绿素a ,而光系统II 处于整个光合 作用过程的最上游,因此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内的多数光合过程的变化都会反馈给光系统II ,进而引起 叶绿素a 荧光的变化,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光合作用过程的变化都可通过叶绿素荧光反映出来。与其它测量 方法相比,叶绿素荧光技术还具有不需破碎细胞、简便、快捷、可靠等特性,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 1 叶绿素荧光的来源 藻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既可以直接捕获光能,也可以间接获取其它捕光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传递来 的能量。叶绿素分子得到能量后,会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根据吸收的能量多少, 叶绿素分子可以跃迁到不同能级的激发态。若叶绿素分子吸收蓝光,则跃迁到较高激发态;若叶绿素分析 吸收红光,则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会在几百飞秒(fs ,1 fs=10-15 s )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而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 存在几纳秒(ns ,1 ns=10-9 s )。 波长吸收荧光红 B 蓝 荧光 热耗散 最低激发态较高激发态基态吸收蓝光吸收红光能量A 图1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变化(A )和对应的吸收光谱(B )(引自韩博平 et al., 2003) 处于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图2)释放能量回到基态(韩博平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1)将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a ,用于进行光化 学反应;2)以热的形式将能量耗散掉,即非辐射能量耗散(热耗散);3)放出荧光。这三个途径相互竞 争、此消彼长,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途径处于支配地位。一般而言,叶绿素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 学反应发射在皮秒级(ps ,1 ps=10-12 s ),因此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室温下),捕光色素吸收的能量主要用 于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约3%~5%(Krause and Weis, 1991; 林世青 et al., 1992)。 在活体细胞内,由于激发能从叶绿素b 到叶绿素a 的传递几乎达到100%的效率,因此基本检测不到 叶绿素b 荧光。在常温常压下,光系统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很弱,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光系统I 叶 绿素a 荧光的研究要在77 K 的低温下进行。因此,当我们谈到活体叶绿素荧光时,其实指的是来自光系 统II 的叶绿素a 发出的荧光。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讲座—电子技术

原子荧光分析技术讲座—电子技术 1、原子荧光法原理 分光光度法 原子汲取法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聚光原子荧光

原子化器 2、方法特点 测定Hg、As、Bi、Se、Sb、Be、Te、Ge(Sn、Pb、Cu)等最可靠、最有前途的方法。不使用SnCl2作还原剂,而使用NaBH4(KBH4)作还原剂。 要紧特点: (1)光谱干扰少; (2)基体阻碍阻碍易于消除; (3)通过氢化物发生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4)依照所测元素的还原性质不同,可进行价态分析; (5)气相干扰少; (6)线性范围宽,测汞可达三个数量级; (7)灵敏度远远高于冷原子汲取法。 3、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灵敏度专门高,防止试剂、器皿的沾污和扣除空白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这点比其他方法更为重要)。

(1)小的光电倍增管电压,可减少噪声水平; (2)观测高度直接阻碍测量灵敏度和数据的稳定性,建议使用6~8mm(不同仪器标尺可能不同); (3)载气及流量:原子荧光法只能使用Ar气,这点与冷原子荧光法不同,Ar气纯度专门重要,达到1%时,会导致Hg(As、Bi、Se、Sb、Te、Ge)灵敏度降低约5%; (4)载气流量过大会冲稀测定成分的浓度,过小不能迅速将测定成分带入石英炉,一般以0.4~0.6L/min为宜; (5)屏蔽气体:屏蔽气体可防止周围空气进入火焰产生荧光淬灭,一般在0.6~1.6L/min范围选择; (6)仪器都有峰高和峰面积测量的功能,用峰高好; (7)选择最佳延迟时刻和积分时刻是得到最佳测量效果的重要因素; (8)还原剂:NaBH4是强还原剂,必须避光保存(溶液也应避光),如发觉浑浊,须经热酸浸泡并洗净的玻璃砂过滤(注意承接滤液瓶的洗净)。NaBH4(或KBH4)一般在含NaOH(KOH)0.5~1%的介质中才能稳定;NaBH4(或KBH4)在酸介质中才能起到还原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叶绿素荧光研究背景知识介绍 前言 近些年来,叶绿素荧光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热门方向。荧光数据是植物光合性能方面的必要研究内容。目前这种趋势由于叶绿素荧光检测仪的改进而得到发展。然而荧光理论和数据解释仍然比较复杂。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许多研究者对荧光理论不是很清楚,仪器应用仅仅限于简单的数据说明的基础上,本文在此基础上,目的在于简单明晰地介绍相关理论和研究要点,以求简单明确地使用叶绿素荧光检测设备,充分分析实验数据,重点在于植物生理生态学技术的应用和限制。 荧光测量基础 植物叶片所吸收的光的能量有三个走向:光合驱动、热能、叶绿素荧光。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竞争,其中任何一个效率的增加都将造成另外两个产量的下降。因此,测量叶绿素荧光产量,我们可以获得光化学过程与热耗散的效率的变化信息。尽管叶绿素荧光的总量很小(一般仅占叶片吸收光能总量的1-2%),测量却非常简单。荧光光谱不同于吸收光谱,其波长更长,因此荧光测量可以通过把叶片经过给定波长的光线的照射,同时测量发射光中波长较长的部分光线的量来实现。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测量永远是相对的,因为光线不可避免会有损失。因此,所有分析必须把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其进一步计算的许多参数也是如此。 调制荧光仪的出现是荧光研究技术的革命性的创新。在这类仪器中,测量光源是调制(高频率开关)的,其检测器也被调谐来仅仅检测被测量光激发的荧光。因此,相对的荧光产量可以在背景光线(主要是指野外全光照的条件下)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测量。目前绝大多数的荧光仪采用了调制系统,同时也强烈建议选择调制荧光仪(Kate Maxwell,2000)。 为什么荧光产量会发生改变?Kautsky效应和Beyond 叶绿素荧光产量的变化最早在1960年被Kautsky和其合作者发现。他们发现,当把植物叶片从黑暗中转入光下,荧光产量瞬间上升(大约在1秒左右)这种上升可以解释为光合途径中电子受体的还原(可接受电子的受体的减少)。一旦PSII吸收光能,初级电子受体Q A(质体醌)接受了电子,它将不能再接受电子,直到它把电子传递给下一级电子载体Q B。此期间,反应中心是关闭的,反应中心关闭的比

分析样品制备技术

分析样品制备技术 1.化学信息获取的三个部分样品前处理,测定,数据后处理 2.样品预(前)处理包括取样、分解、分离富集 3.分离富集目的 1.消去干扰组分 2.对于痕量元素浓缩富集 4.分析试样:对被测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必须从总体中抽取能正确代表原来的总体样品,进行实际分析操作的样品。 5.取样:由总体样品中抽取分析试样(具有代表性的试样)的操作 6.误差传递公式以及各符号代表的含义,和总精密度受哪一个控制 7.气溶胶分为:固态分散性气溶胶、固态凝聚性气溶胶、液态分散性气溶胶、液态凝聚性气溶胶 8.气体样品采样方法: 1.以大量空气通过液体吸附剂或固体吸附剂,将有害物质吸收或阻流,使原来空气中浓度很小的物质得到浓缩(抽气法,测量结果表示采集时间内平均浓度) 2.当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较高,或测定方法的灵敏度高,只需采集不易被吸收的有害物质(真空瓶法/置换法/静电沉降/扩散管法,测量结果为空气中瞬时浓度) 9.吸附剂类型液体吸附剂:水,有机溶剂 固体吸附剂:颗粒状吸收剂,纤维状吸收剂,活性炭,硅胶,素陶瓷10.吸附作用物理吸附:分子间作用力,吸附能力弱,容易在物理作用影响下使吸附物质脱落 化学吸附:化学亲合力作用,吸附能力强,不易在物理作用下破坏

11.怎么样选择收集器及吸收剂 1.测定物存在状态2.待测物理化性质 3.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4.现场条件 12.布点要求是为了获取代表性的水样 13.采样量:根据待测物在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4.采样技术:1.取表层水:距水面10—15cm以内的水 2.一定深度水:绝缘式采水器 3.泉水、井水:涌水口取样15.采样及贮样容器(杂质引入方式) 液态中微量组分易被吸附在容器表面或容器表面上的物质进入溶液 1.从容器渗入水样中的杂质(测含金属水样用塑料容器) 2.被测组分被容器吸附(玻璃、聚乙烯吸收金属离子,塑料吸收有机物、油) 3.待测物与容器直接反应 16.水样品类型 1.瞬时样品:水体组成较长时间内一定 2.混合样品:同一采样点不同时间瞬时样品混合 3.综合样品:同一时间不同采样点混合样品 17.水样储存 1.生物因素:细菌,藻类及其它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会消耗水中的某些组分,亦会产生新的组分,还可能改变某些组分的性质 2.化学因素:水样中的某些组分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其含量、性质 3.物理因素:光照,温度,静置,震动,敞开或密闭,容器材料18.水样保存的目的、方法:

流式细胞术的样品制备(1)

第二节流式细胞术的样品制备 节概述 待测标本的制备是流式细胞术分析的关键,本节分别直接免疫荧光标记、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微量全血法免疫荧光标记、双标记、培养细胞DNA荧光标记以及细胞凋亡检测样品的制备。 知识点导航 1.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样品制备 用标有荧光素的特异抗体对细胞进行直接染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者即表示有相应抗原存在。实验步骤如下: (1)每份取100 μl单细胞悬液(细胞密度约1×106个细胞)。 (2)一份加入相应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或藻红蛋白标记的特异性荧光直标单抗,另一份加入荧光标记的无关单抗,作为阴性对照样品。 (3)室温下避光反应一定时间(时间长短根据试剂说明书要求进行),一般在室温下反应15~30min 即可。 (4)加入500 μl磷酸缓冲液重悬成单细胞悬液即可上机检测。 2.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样品制备

(1)取1×106个细胞/100μl,先加入一抗混匀,置室温下避光反应30 min。 (2)用PBS洗涤细胞2次,离心沉淀弃掉上清液(离心转数一般为800~1000 r/min,5 min)。 (3)用100 μl PBS重悬细胞,再加入FITC或PE标记荧光二抗(用量均按说明书要求加入)混匀,室温下反应30 min。 (4)用PBS再洗涤细胞2次,加入500 μl PBS重悬成单细胞悬液,上机检测。 注意:以上两种染色方法的抗体加入量和反应时间,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一般应根据试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若说明书上未说明,应先进行预实验,掌握好剂量与最佳反应时间后,再进行流式样品的制备。制备好的样品,若不能及时上机检测,用1%~4%的多聚甲醛固定,4℃下可保存 5d。 3.微量全血法免疫荧光标记的样品制备 目前制备全血细胞样品的方法很多,且很成熟,常用的方法是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然后进行特异性荧光染色,其染色方法与前面介绍的方法相同。下面主要介绍与流式细胞仪配套的Q PREP(免疫学样品处理器)进行快速制备微量全血样品的方法: (1)微量全血直接荧光染色法:具体方法为①取肝素或EDTA抗凝全血100 μl置12 mm×75 mm专用塑料试管中;②每份加入20 μl特异性荧光单抗,另一份加入荧光标记的无关单抗作阴性对照,室温下避光染色15 min;③置Q PREP 仪上溶解红细胞、稳定和固定白细胞,静置5 min; ④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2)微量全血间接荧光染色法:具体方法为①取肝素或EDTA抗凝全血100 μl置12×75 mm专

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

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 课程报告 样品前处理方法:固相萃取(SPE) 班级: 应用化学121班 学号: 201238705131

固相萃取(SPE) 1.基本原理 固相萃取 (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 就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的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附,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 SPE也是一个柱色谱分离过程,分离机理、固定相和溶剂的选择等方面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有许多相似之处。分离模式有正相(吸附剂极性大于洗脱液极性)、反相(吸附剂极性小于洗脱液极性)等。 1.1.1 正相固定相 正相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都是极性的,用来萃取(保留)极性物质。在正相萃取时目标化合物如何保留在吸附剂上,取决于目标化合物的极性官能团与吸附剂表面的极性官能团之间相互作用,其中包括了氢键、π—π键相互作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和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的极性-极性作用。正相固相萃取可以从非极性溶剂样品中吸附极性化合物。 1.1.2 反相固定相 反相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通常是非极性的或极性较弱的,所萃取的目标化合物通常是中等极性到非极性化合物。目标化合物与吸附剂间的作用是疏水性相互作用,主要是非极性-非极性相互作用,是范德华力或色散力。 固相萃取所用的吸附剂也与液相色谱常用的固定相相同,只是在粒度上有所区别。SPE柱的填料粒径(>40μm)要比HPLC填料(3~10μm)大。由于短的柱床和大的粒径,SPE柱效比HPLC色谱柱低得多。因此,用SPE只能分开保留性质有很大差别的化合物。与HPLC的另一个差别是SPE柱是一次性使用。 SPE的操作步骤: 1.2.1 柱预处理 目的之一是除去填料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另一个目的是使填料溶剂化,提高

荧光光谱分析实验讲义

实验荧光光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3. 掌握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余辉衰减曲线的测试方法。 二、基本概念 1. 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 2. 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 3. 余辉衰减曲线 是指激发停止后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发光强度(或相对发光强度)。 三、测试仪器 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余辉衰减曲线的测试采用日本岛津RF-5301PC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从150W氙灯光源发出的紫外和可见光经过激发单色器分光后,再经分束器照到样品表面,样品受到该激发光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经发射单色器分光,再经荧光端光电倍增管倍增后由探测器接收。另有一个光电倍增管位于监测端,用以倍增激发单色器分出的经分束后的激发光。 光源发出的紫外-可见光或者红外光经过激发单色器分光后,照到荧光池中的被测样品上,样品受到该激发光照射后发出的荧光经发射单色器分光,由光电倍增管转换成相应电信号,再经放大器放大反馈进入A/D转换单元,将模拟电信号转换成相应数字信号,并通过显示器或打印机显示和记录被测样品谱图。 四、样品制备 液体试样

荧光分析

BaSiO 3 :Eu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稀土离子掺杂荧光粉的发光原理 2、熟悉高温固相法制备BaSiO 3 :Eu3+红色荧光粉的过程 3、了解荧光粉体的相关性能指标,学习其表征手段 二、实验原理 三价稀土离子或三价过渡金属离子作为半导体杂质,与缺陷体形成复合体,在外界激发下,其内部产生辐射复合,发出特征光。 稀土离子最外层电子为5s2和5p6满壳层结构,形成很好的屏蔽作用,于是稀土离子的4f电子的发射基本上保持离子的特征,周围晶体场对稀土离子的作用很弱,发光起源于稀土能级间的跃迁,比较容易辨认。而过渡族离子并不存在4f电子层外的满层电子结构,所以3d电子跃迁受周围晶体场的影响较大,但考虑到晶体场的影响,仍可以找到发光跃迁与过渡金属离子能级间的关系。 本实验以BaCO 3、SiO 2 、Eu 2 O 3 为原料,用高温固相法制备BaSiO 3 :Eu3+荧光粉体, 其中稀土离子Eu3+作为发光杂质中心,预计发射红色光。 三、实验用品 实验药品:化学试剂(A.R.)、BaCO 3(A.R.)、SiO 2 、(A.R.)、Eu 2 O 3 (A.R.) 实验设备:电子分析天平,药匙,称量纸,研钵、氧化铝舟、1200o C高温度、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1. 固体粉末的称量与研磨 计算出制备3.0g荧光粉所需要的BaCO 3,SiO 2 , Eu 2 O 3 各多少克。在分析天平称 量后在玛瑙研钵中进行研磨10分钟。 2. 样品的烧结。 将配置研磨好的粉体样品放入氧化铝坩埚或氧化铝舟中,在高温炉中进行煅烧。煅烧温度1100-1200度。(在烧结过程中应有专人看管高温炉)烧结结束如样品结块需对样品进行研磨成粉状。 3. 煅烧粉体或烧成样品荧光粉的的结构使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表征; 4. 发光性能的测试:可选择日立的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对荧光粉进行发光特性测试; 5. 利用LED点胶机将成品LED芯片和荧光粉进行组装。并进行点亮,观察荧光粉加入前后LED颜色的变化。 6. 结果分析与讨论,并撰写综合实验报告。 五、结果分析 样品的发射光谱及激发光谱如附图。 Eu2+离子的发光特性: Eu2+离子具有4f65d1→4f75d0能级跃迁发射。由于4f电子对晶格环境并不敏感而5d电子处于没有屏蔽的外层裸露状态,受晶场的影响较显著,且容易与晶格发生强烈的耦合作用,致使4f5d杂化轨道能级劈裂,并强烈地与晶格声子产生耦合,从而导致了宽带吸收且在250~420nm范围内,荧光粉都能受到有效激发,而且吸收效率主要取决于4f65d到的吸收面积,这种4f65d1→4f7d0能级跃迁收基质晶场影响较大,通常呈现宽谱发射,发射强度大,而且发射峰位可调性大。 Eu3+浓度对发光性质的影响。 掺杂浓度是荧光粉制备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低的掺杂浓度不能给出是够强的发光,

X射线荧光光谱的样品制备与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的样品制备与分析 陈老师 (杭州哲博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哲博检测中心,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杭州西溪路525号,310013,Email:ceshi@https://www.doczj.com/doc/c74060163.html,;zhebocs@https://www.doczj.com/doc/c74060163.html,) 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其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它的波长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说是指波长为0.001-50nm的电磁辐射。对分析化学家来说,最感兴趣的波段是0.01-24nm,0.01nm左右是超铀元素的K系谱线,24nm 则是最轻元素Li的K系谱线。1923年G. Von Hevesy提出了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受到当时探测技术水平的限制,该法并未得到实际应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X射线管和分光技术的改进,X荧光分析才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分析手段。X射线荧光光谱法有如下特点: 1.分析的元素范围广,从4Be到92U均可测定; 2.荧光X射线谱线简单,相互干扰少,样品不必分离,分析方法比较简便; 3.分析浓度范围较宽,从常量到微量都可分析。重元素的检测限可达ppm量级,轻元素稍差; 4.分析样品不被破坏,分析快速,准确,便于自动化。 下面就X荧光光谱的方法分别阐述: 一、样品制备 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样品,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水溶液。无论什么样品,样品制备的情况对测定误差影响很大。对金属样品要注意成份偏析产生的误差;化学组成相同,热处理过程不同的样品,得到的计数率也不同;成分不均匀的金属试样要重熔,快速冷却后车成圆片;对表面不平的样品要打磨抛光;对于粉末样品,要研磨至300目-400目,然后压成圆片,也可以放入样品槽中测定。对于固体样品如果不能得到均匀平整的表面,则可以把试样用酸溶解,再沉淀成盐类进行测定。对于液态样品可以滴在滤纸上,用红外灯蒸干水份后测定,也可以密封在样品槽中。总之,所测样品不能含有水、油和挥发性成分,更不能

原子荧光光谱仪操作步骤及原理分析2012

氢化物(蒸气)发生 -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的发展史 ●原子荧光谱法(AFS)是原子光谱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其发光机理看属于一种原子发 射光谱(AES),而基态原子的受激过程又与原子吸收(AAS)相同。因此可以认为AFS是AES和AAS两项技术的综合和发展,它兼具AES和AAS的优点。 ●1859年Kirchhoof研究太阳光谱时就开始了原子荧光理论的研究,1902年Wood等首 先观测到了钠的原子荧光,到20世纪20年代,研究原子荧光的人日益增多,发现了许多元素的原子荧光。用锂火焰来激发锂原子的荧光由BOGROS作过介绍,1912年WOOD 年用汞弧灯辐照汞蒸气观测汞的原子荧光。Nichols和Howes用火焰原子化器测到了钠、锂、锶、钡和钙的微弱原子荧光信号,Terenin研究了镉、铊、铅、铋、砷的原子荧光。 1934年Mitchll和Zemansky对早期原子荧光研究进行了概括性总结。1962年在第10次国际光谱学会议上,阿克玛德(Alkemade)介绍了原子荧光量子效率的测量方法,并予言这一方法可能用于元素分析。1964年威博尼尔明确提出火焰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化学分析方法,并且导出了原子荧光的基本方程式,进行了汞、锌和镉的原子荧光分析。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Winefodner教授研究组和英国伦敦帝国学院West教授研究 小组致力于原子荧光光谱理论和实验研究,完成了许多重要工作。 ● 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原子荧光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西北大学杜 文虎、上海冶金研究所、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郭小等均作出了贡献。尤其郭小伟致力于氢化物发生(HG)与原子荧光(AFS)的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我国原子荧光商品仪器的奠基人,为原子荧光光谱法首先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幻灯片3 国外AFS仪器发展史 *1971年Larkins用空心阴极灯作光源,火焰原子化器,采用泸光片分光,光电倍增管检测。测定了A u、B i、Co、H g、M g、N i 等20多种元素; *1976年Technic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荧光光谱仪AFS-6。该仪器采用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同时测定6个元素,短脉冲供电,计算机作控制和数据处理。由于仪器造价高,灯寿命短,且多数被测元素的灵敏度不如AAS和ICP-AES,该仪器未能成批投产,被称之为短命的AFS-6。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Baird公司推出了AFS-2000型ICP-AFS仪器。该仪器采用脉冲空心阴极灯作光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作原子化器,光电倍增管检测,12道同时测量,计算机控制和数据处理。该产品由于没有突出的特点,多道同时测定的折衷条件根本无法满足,性能/价格比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无情的淘汰。 *20世纪90年代,英国PSA公司开始生产HG-AFS。

XRF 射线荧光制样方法浅谈

X 射线荧光制样方法浅谈 导言: 第13期的论坛线上讲座还未结束,第14期的线上讲座又接踵而至,本期讲座我们邀请了XRF 版面的专家ljzllj先生就XRF制样的方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ljzllj先生一直从事XRF仪器的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对XRF的仪器比较熟悉。欢迎大家就X 射线荧光制样方法的问题前来提问,也欢迎XRF方面的高手前来与ljzllj先生交流切磋~ X 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一个相对分析方法,任何制样过程和步骤必须有非常好的重复操作可能性;用于制作校准曲线的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必须经过同样的制样处理过程。X 射线荧光实际上又是一个表面分析方法,激发只发生在试样的浅表面,必须注意分析面相对于整个样品是否有代表性。此外,样品的平均粒度和粒度分布是否有变化,样品中是否存在不均匀的多孔状态等。样品制备过程由于经过多步骤操作,还必须防止样品的损失和沾污。 目录: 一、概论 二、固体样品 三、粉末样品 1.压片法 2.熔融法 坛友提问的问题:(不断更新中...) 1、我们是用粉末压片法制样的,有时样品和蜡粉混合不是特别均匀,压成的片片表面上会有些许斑点,请问这样会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2、制样方法那种较好,如何能最大的确保分析精度? 3、熔融法制备颗粒灰试样时,容易在样品表面有气泡,怎么办?注:样品和熔剂是1:10 4、熔融法用铂黄坩埚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变形,而且样品表面出现划痕或者容易出现爆片现象,一般是重新回炉加工铂黄坩埚,或者用抛光机在铂黄坩埚表面抛光,有好的建议吗?一般多久需要回炉一次较好? 5、制备合金样品除了用高频感应重熔样品外,有没有好的办法使用压片法分析?或者怎么能实现熔融法? 6、熔融法制样中,如果更换熔剂批次或厂家,需要重新制作工作曲线,还是重新制备标准化样品,怎么做即省事有准确? 7、熔融法制备样品时,如果对分析元素加入了内标物质,熔剂还需要准确称量吗?有没有好的建议? 8、熔融法分析轻元素(例如做保护渣中F),准确性一直不太好,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 9、压片法制样过程中,利用PVC直接制样,样品量需要定量吗?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 10、熔融法制样中,除了用铂黄坩埚,还有别的方法吗?我曾试验过用锆刚玉坩埚分析合金,但一直没能试验成功,有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11、请问高岭土怎么制样比较适合XRF分析,现在的情况是高岭土的要从原矿到精矿再做分析,其中精矿中还含有较多的石英砂,用锆制的研钵都研坏了,还有

TEM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概述 由于电子束的穿透能力比较低(散射能力强),因此用于TEM分析的样品厚度 要非常薄,根据样品的原子序数大小不同,一般在5~500nm之间。要制备这样薄的样品必须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 第二节复型技术 ?衬度:眼睛能观察到的或者其它媒介能记录到的光强度或感光度的差异; ?质厚衬度就是样品中不同部位由于原子序数不同或者密度不同、样品厚度不同,入射电子被散射后能通过物镜光阑参与成像的电子数量不同, 从而在图像上体现出的强度的差别。

2.1 影响质厚衬度的因素: ?与原子序数的关系:物质的原子序数越大,散射电子的能力越强,在明场像(物镜光阑只允许散射角小的电子通过)中参与成像的电子越少,图像上相应位置越暗。 ?与试样厚度的关系:设试样上相邻两点的物质种类和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电子穿越的厚度不同,则在明场像中,暗的部位对应的试样厚,亮的部位对应的试样薄。 ?与物质密度的关系:试样中不同的物质或者不同的聚集状态,其密度一般不同,也可形成图像的反差,但这种反差一般比较弱。 2.2 复型技术 复型就是表面形貌的复制(其原理与侦破案件时用的石膏复制罪犯鞋底花纹相似)。通过复型制备出来的样品是真实样品表面形貌组织结构细节的薄膜复制品。 2.3 用于复型制备材料的要求: (1)必须是非晶材料; ( 2)粒子尺寸必须很小; ( 3)应具备耐电子轰击的性能。 2.4 主要采用的复型方法: 一级复型法、二级复型法、萃取复型法。 2.4.1一级复型 ?一级复型是指在试样表面的一次直接复型。 ?一级复型复型主要分为塑料(火棉胶)一级复型和碳膜一级复型,以及氧化膜复型。 塑料(火棉胶醋酸戊酯溶液或者醋酸纤维素丙酮溶液-AC纸)一级复型,相对于试样表面来讲,是一种负复型,即复型与试样表面的浮雕相反;其形成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级塑料复型是对样品表面形貌的简单的复制,它表面的形貌与样品的形貌刚好互补,所以称之为负复型。其厚度可以小到100纳米。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技术参数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技术参数 1、用途与要求 根据元素形态分析的特殊要求设计的一体化机,可实现对包括色谱泵、消解系统、蒸气发生和检测系统的统一协同自动控制。同时具备砷(As)、汞(Hg)、硒(Se)、锑(Sb)等元素形态分析功能和砷(As)、锑(Sb)、铋(Bi)、汞(Hg)、硒(Se)、碲(Te)锗(Ge)、锡(Sn)、铅(Pb)、锌(Zn)、镉(Cd)等元素的总量分析功能。 2、技术性能指标要求 2.1 内置式管内在线消解装置:全封闭一体化结构,管内在线消解,无需氧化剂,大大缩短管路,避免柱后峰形展宽,提高仪器分析性能。 2.2 气液分离装置:降低进入原子荧光检测器的水汽含量,提高分析灵敏度,降低噪声,降低检测限。 2.3 专用的液相色谱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接口:可以把柱后流出液和氢化物发生液体混合。 2.4 配接专用的液相色谱-原子荧光检测软件,可以实现连续的检测,实时采集数据,实现软件的统一协同自动控制。 2.5 数据处理也可以直接配接色谱工作站,具有谱图处理功能,操作简单方便。 2.6 可检测的砷形态 可定性定量检测: 砷酸盐[As(V)]、亚砷酸盐[As(III)]、一甲基砷酸[MMA(V)]、二甲基砷酸[DMA(V)]、砷甜菜碱(AsB)、砷胆碱(AsC)、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阿散酸p-ASA和洛克沙生Roxarsone) 可定性半定量检测: 一甲基亚砷酸[MMA(III)]、二甲基亚砷酸[DMA(III)]、二甲基砷酸的硫代物 可定性检测: 砷糖(AsS) 以上均须有使用该型号仪器实际分析样品图谱举例。 2.7 可检测的硒形态

可定性定量检测: 亚硒酸盐[Se(IV)]、硒酸盐[Se(VI)]、硒代胱氨酸(SeCys)、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MeCys)、硒代蛋氨酸(SeMet) 以上均须有使用该型号仪器实际分析样品图谱举例。 2.8 可检测的汞形态 可定性定量检测: 无机汞(Hg2+)、甲基汞(MetHg)、乙基汞(EtHg)、苯机汞(PhHg) 以上均须有使用该型号仪器实际分析样品图谱举例。 2.9可检测的锑形态 可定性定量检测: 锑酸盐[Sb(V)]、三价锑[Sb(III)] 以上均须有使用该型号仪器实际分析样品图谱举例。 2.10 技术指标 2.10.1、检出限: As(Ⅲ)<0.04ng、DMA<0.08 ng、MMA<0.08 ng、As(Ⅴ)<0.2 ng SeCys<0.3 ng、SeMeCys<1 ng、Se(IV) <0.1 ng、SeMet<2 ng Hg(II) <0.05 ng、MeHg<0.05 ng、EtHg<0.05 ng、PhHg<0.1 ng Sb(III) <0.1ng Sb(V) <0.5ng 2.10.2、精密度<5% 2.10.3、线性范围三个数量级 2.10.4、相关系数:>0.999 3. 液相泵技术参数 3.1输送模式: 具有主动和辅助活塞的双柱塞输送泵,具有突出的流速稳定性; 3.2柱塞反冲: 虹吸自动冲洗; 3.3可更换泵头式设计,10ml与50ml泵头两种可选; 3.4.溶剂接触材料:宝石、PEEK和不锈钢; 3.5.流速范围: 10 ml 泵头0.001 –9.999 ml/min; 3.6.流量精度: <0.1%(1ml/min,12 MPa);

样品前处理技术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其进展一 1.样品前处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地位 一个完整的样品分析过程,包括从采样开始到写出报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获:(1)样品采集,(2)样品处理,(3)分析测定,(4)数据处理,(5)报告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幻,上述五个步骤中各步所需的时间相差甚多,各步所需的时间占全部分析时间的百分率为:样品采集6.%,样品处理61.0%,分析测试6.%;数据处理与报告27.0%.其中,样品处理所需的时间最长,约占整个分析时间的三分之二.这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分析化学的发展集中在研究方法的本身,如何提高灵敏度、选择性、及分析速度;如何应用物理与化学中的理论来发展新颖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以满足高新技术对分析化学提出的新目标与高要求;如何采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改进分析仪器的性能、速度、及自动化的程度,因而忽视了对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造成目前这种严峻的局面.目前,花在样品前处理上的时间,比样品本身的分析测试所需的时间,几乎多了一个数量级.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只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而分析前的样品处理却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因此,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分析化学家的关注,各种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与研究已成为当代分析化学的重要课题与发展方向之一,快速、简便、自动化的前处理技术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可以减少由于不同人员的操作及样品多次转移带来的误差,对避免使用大量溶剂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有深远的意义.样品前处理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对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样品前处理的目的 从环境中采集的样品,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几乎都不能未经处理直接进行分析测定.特别是许多环境样品以多相非均一态的形式存在,如大气中所含的气溶胶与飘尘,废水中含的乳液、固体微粒与悬浮物,土城中还有水份、微生物、砂砾及石块等. 所以,采集的环境样品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测定。 经过前处理的样品,首先可以起到浓缩被测痕量组份的作用,从而提高方法的灵敏度,降低最小检测极限.因为环境样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很低,难以直接测定,经过前处理富集后,就很容易用各种仪器分析测定,从而降低了测定方法的最小检测极限;其次可以消除基体对测定的干扰,提高方法的灵敏度。否则基体产生的讯号可以大到部份或完全掩盖痕量被测物的讯号,不但对选择分析方法最佳操作条件的要求有所提高,而且增加了测定的难度,容易带来较大的测量误差;还有通过衍生化的前处理方法,可以使一些在通常检测器上没有响应或响应值较低的化合物转化为具有很高响应值的化合物,如硝基烃在目前各种检测器上响应值均较低,把它还原为氨基烃再经三氟乙酸衍生处理后,生成带电负性很强的化合物,它们在电子捕获检测器上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衍生化通常还用于改变被侧物质的性质,提高被测物与基体或其他干扰物质的分离度,从而达到改善方法灵敏度与选择性的目的,此外,样品经前处理后就变得容易保存或运翰。因为环境样品浓度低,

感官分析方法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

GB 12314—90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5497—1982《感官分析方法学──不能直接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因食品风味浓郁或物理状态(粘度、颜色、粉状度等)原因而不能直接进行感官分析的样品制备准则。 本标准尤其适用于具有浓郁气味产品(如香料和调味品)和特别浓的液体产品(糖浆和某些提取液)。 本标准不适用于传统以熬、煮、泡制的方式消费的饮料(如茶、咖啡、药用植物)。 2 引用标准 GB 10221.1~10221.4 感官分析术语 3 方法提要 根据检验的需要,通过处理制备,使样品的某一感官特性能直接评估。 3.1 为评估样品本身的性质 将样品与化学组分确定的物质混合,或将样品添加到中性的食品载体中。 3.2 为评估食物制品中样品的影响 将样品加到需要它的食物制品中。 4 制备方法 4.1 为评估样品本身的性质 4.1.1 与化学组分确定的物质混合 根据试验目的,确定稀释载体最适温度。 将均匀定量的样品用一种化学组分确定的物质(如水、乳糖、糊精等)稀释或在这些物质中分散样品。每一个试验系列的每个样品使用相同的稀释倍数或分散比例。 由于这种稀释可能改变样品的原始风味,因此配制时应避免改变其所测特性。

当确定风味剖面时,对于相同样品有时推荐使用增加稀释倍数和分散比例的方法。 4.1.2 添加到中性的食品载体中 在选择样品和载体混合的比例时,应避免二者之间的拮抗或协同效应。 将样品定量的混入选用的载体中或放在载体(如牛奶、油、面条、大米饭、馒头、菜泥、面包、乳化剂和奶油等)上面。 在检验系列中,被评估的每种样品应使用相同的样品/载体比例。 根据分析的样品种类和试验目的选择制备样品的温度,但评估时,同一检验系列的温度应与制备样品的温度相同。 4.2 为评估食物制品中样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是一个较复杂的制品,样品混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样品将与其他风味竞争。 在同一检验系列中评估的每个样品使用相同的样品/载体比例。 制备样品的温度应与评估时的正常温度相同(例如冰淇淋处于冰冻状态)同一检验系列的样品温度也应相同。 5 制备实例 按产品制备需要,对香草精可: a.用水溶液稀释,参见 b.用热的或冷的牛奶稀释,参见 c.混合在冰淇淋中或巧克力味牛奶中,参见4.2。 6 样品评估 6.1 感官分析方法 按4.1或4.2制备好样品后,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检验。 6.2 清洗口腔 每次进行新的评估之前,应该用一种辅助剂,见6.2.1,清洗口腔。 6.2.1 适于清洗口腔的辅助剂

熔融法制备X射线荧光分析样品的研究进展

熔融法制备X射线荧光分析样品的研究进展

摘要 熔融法(fusion)是一种依靠将氧化物溶解在硼化物助熔剂中的样品制备方法。这种方法较其他繁琐的样品制备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分析人员选用这种技术制备X射线荧光分析(XRF)的玻璃珠样品或者用于原子吸收光谱(AA)或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分析的样品溶液。尽管这个技术很适合分析含氧化物的样品,但同时要注意它的一些局限性。还原性物质(碳化物、硫化物及氟化物)、金属、合金及铁合金等不能进行熔融处理,因为它们有的会侵入铂金器皿,有的具有挥发性,而有的不能溶解在助熔剂中。然而,将湿法和干法化学法相结合的新技术,以保证以上所述还原性物质的氧化。合金,如锡铅合金,在熔融之前可用氢溴酸和过氧化氢将其氧化,而硫化物可用硝酸锂和过氧化氢氧化成硫酸盐。在熔融制样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最佳的样品助熔剂和密切控制温度曲线而防止氟化物的挥发。对每项技术而言,用XRF分析的结果都有很好的重复性。

目 录 摘要 (2) 目录 (3) 1.什么是熔融法制样技术 (4) 1.1. 两种常用灌注熔融物的方法 (4) 1.2. 熔融法制备样品的优点 (4) 1.3. 熔融法制样技术的主要局限性 (5) 2.熔融法制样技术使得样品制备变得更容易 (5) 3.最近发展的样品制备方法 (8) 3.1. 组合技术 (8) 3.1.1. 化学反应 (9) 3.1.2. 结果-锡铅合金 (9) 3.2. 更好的控制温度和热效应 (10) 3.3. 改进的氧化技术 (11) 3.4. 使用特殊的熔融设备 (12) 4.靶向产业 (13) 5.结论 (13)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及其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Fluorcam荧光成像技术及其在光合作用研究 中的应用 Eco‐lab生态实验室 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info@eco‐https://www.doczj.com/doc/c74060163.html,

目录 1、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发展过程 2、荧光参数及其生理意义 3、PSI介绍(荧光成像的发明者) 4、PSI产品介绍 5、应用案例

叶绿素荧光技术发展历程 ?Kautsky effect: Kautsky and Hirsch(1931)首次用肉眼发现叶绿素荧光现象并发表论文“CO2同化新实验”,后被称作“Kautsky effect” ?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 Fluorometer): Schreiber(1986)等发明了PAM脉冲调制技术测量叶绿素荧光。?FluorCam:KineKc imaging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Ladislav Nedbal(2000)等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发明了与 PAM技术相结合的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成像测量局部放大

荧光参数及其意义 ?Fo、Fm与QY,此外还有PAR_Abs及ETR ?Kautsky诱导效应:Fo,Fp,Fv,Ft_Lss,QY,Rfd ?荧光淬灭分析:Fo,Fm,Fp,Fs,Fv,QY,NPQ,Qp,Rfd 等50多个参数 ?OJIP曲线:快速荧光诱导曲线。Fo,Fj,Fi,P或Fm,Mo(OJIP曲线初始斜率)、FixArea固定面积、Sm(对关闭所有光反应中心所需能量的量度)、QY、PI等 ?LC光响应曲线:Fo,Fm,QY,QY_Ln

叶绿素荧光仪著名厂商 ?PSI:捷克布尔诺Brno(孟德尔在此发现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Ladislav Nedbal为首席科学家和主要股东(另一股东为David Kramer,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教授),1997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H.Pakrasi教授研制成了第一台FluorCam荧光成像系统。主要产品有: –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系列产品 –FL3500/FL5000双调制荧光仪系列产品 –FluorPen及AquaPen等手持式荧光仪产品 –光养生物反应器等藻类培养与在线监测产品 –光源与植物培养室 ?Optics:美国,主要产品为OS5p‐PAM叶绿素荧光仪等?Walz:德国,主要产品为PAM2500叶绿素荧光仪等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中样品制备方法评述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中样品制备方法 摘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具有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组成、检测范围广、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固体样品制备方法主要有粉末压片法和熔融法,本文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制样过程、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分析了样品制备方法对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影响。关键词: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样品制备;粉末压片法;熔融法 Review on Sample Preparation for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nalysis Abstract: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as many good advantages such as quick analysis speed,no sample destruction,wide detection range and reliable results。Powder tablet forming method and fusion process method are common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nalysis。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s or disadvantages of the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The effects of sample preparation on precisions of results a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sample preparation;powder tablet forming method;fusion process method。 1 前言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它具有分析速度快、不破坏样品组成、检测范围广、结果稳定可靠、可获取物质结构配位信息等优点,在冶金、地质、化工等行业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比较分析,也就是说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结果是和标准样品比较后产生的,因此,所有进入仪器待测的标准样和未知样都必须具有同一形貌和重现性,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使样品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此外,试样制备方法还应具有快速、价格低廉和不引入显著的系统误差等特点。制备后的样品应具有以下特性:能代表要分析测试的整体材料;表面平整光滑,样品均匀;如有可能,样品厚度应达到所需的无限厚度。根据文献报道,常见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样品主要有固体、液体,主要的样品制备方法有粉末压片法和熔融法。本文比较了这两种制样过程、特点及适用方法,为实际样品分析提供借鉴。2 样品的预处理 2.1 取样 根据所提供的分析对象,在许多情况下要分成若干份,或从中取出一部分供测试,称所采集的能代表总体特性的物质为样品。具体取样因样品的存在状态、组成及物理化学等性质而不同,可以参考其他方面的文献。特别对固体样品,一定要保证取样的代表性。 2.2 标准样品的选择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标准样品的要求:待测元素的含量准确可靠,最好使用标准参考物质;标准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与待测样品一致,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具有多个含量不同的标准样品系列,标准样品的元素含量范围应包括样品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及原材料的组成不同,中间过程的物料也不同,因而没有统一的荧光分析用系列标准样品。为满足上述条件,可根据各自生产实际,采用实际生产样品进行配制,可以较好消除基体效应的影响。 2.3 样品预处理 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中,大部分的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