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阻尼性能及阻尼机理综述

阻尼性能及阻尼机理综述

阻尼性能及阻尼机理综述
阻尼性能及阻尼机理综述

阻尼性能及阻尼机理

前言

机械构件受到外界激励后将产生振动和噪声;宽频带随机激振引起结构的多共振峰响应,可以使电子器件失效,仪器仪表失灵,严重时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目前,武器装备和飞行器的发展趋向高速化和大功率化,因而振动和噪声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1]。

振动也会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加速结构的疲劳损坏和失效,缩短机器寿命;另外振动还可以造成桥梁共振断裂,产生噪声,造成环境污染[2]。

由此可见,减振降噪在工程结构、机械、建筑、汽车,特别是在航空航天和其他军事领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阻尼技术是阻尼减振降噪技术的简称。通常把系统耗损振动能或声能的能力称为阻尼,阻尼越大,输入系统的能量则能在较短时间内耗损完毕。因而系统从受激振动到重新静止所经历的时间过程就越短,所以阻尼能力还可理解为系统受激后迅速恢复到受激前状态的一种能力。由于阻尼表现为能量的内耗吸收,因此阻尼材料与技术是控制结构共振和噪声的最有效的方法[1]。

研究阻尼的基本方法有三大类[1~3]:

(1)系统阻尼。就是在系统中设置专用阻尼减振器,如减振弹簧,冲击阻尼器,磁电涡流装置,可控晶体阻尼等。

(2)结构阻尼。在系统的某一振动结构上附加材料或形成附加结构,增大系统自身的阻尼能力,这类方法包括接合面、库伦摩擦阻尼、泵动阻尼和复合结构阻尼。

(3)材料阻尼。是依靠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高阻尼特性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它包括粘弹性材料阻尼、阻尼合金和复合材料阻尼。

本文主要论述阻尼材料的表征方法,阻尼分类,阻尼测试方法,各种阻尼机理,高阻尼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阻尼金属材料最新研究进展,高阻尼金属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高阻尼金属的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内耗(阻尼)机理

1.1、内耗(阻尼)的定义

振动着的物体,即使与外界完全隔绝,其机械振动也会逐渐衰减下来。这种使机械能量耗散变为热能的现象,叫做内耗,即固体在振动当中由于内部的原因而引起的能量消耗。在英文文献中通用“internal friction”表示内耗。另外,在工程上用“阻尼本领”(damping capacity),对于高频振动则称为“超声衰减”(ultrasonic attenuation),其实与内耗一样都是表征同一个物理过程[4]。

产生内耗(阻尼)的原因是固体内部的结构特点和结构缺陷,因而通过内耗(阻尼)测量可以灵敏地反映固体内部结构的特点以及各种结构缺陷的运动变化和交互作用的情况[5]。

由此可见,内耗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晶界的工具,它能够在不破坏试样的情况下,查知材料中晶界的动态性质。内耗与静态观测手段相配合,可以加深对晶界性质及其动力学行为的认识[4]。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驰豫、后效是非弹性在静态过程中的表现,而阻尼、内耗则是非弹性

在动态过程中的表现.比较起来,非弹性对振动过程的影响更为重要,故人们往往以对内耗(阻尼)的实验研究来代替对非弹性的实验研究[6]。

1.2、阻尼性能的描述及表征

1.2.1阻尼和应力应变的关系

根据弹性理论中的虎克定律,材料在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与应变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ζ = Mε (1-1)

其中 M 代表弹性模量 E 或剪切摸量G 。

上述公式的成立应满足三个条件[7],即:应变对应力的响应是线性的;应力和应变相位相同;应变是应力的单值函数。但实际加载过程中,应力与应变之间往往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即非理想弹性;此时将产生阻尼,非弹性常表现为滞弹性和粘弹性,滞弹性根据应力应变之间是否满足线性关系分为线性和非线性滞弹性,因此阻尼也可分为线性和非线性滞弹性阻尼及粘弹性阻尼

[5],如图1-1所示。

当材料受循环载荷作用时,应力应变之间的实际关系如下[8、9]:

ζ =ζ0 exp(iωt) (1-2)

ε =ε0 expi(ωt -θ) (1-3)

θ=η/T×2π (1-4)

其中ζ0和ε0为应力和应变的振幅;t 为时间;η为应变波形滞后应力波形的时间;ω为振动的角频率,θ为应变滞后应力的相位角差;T 振动周期,图1-2所示。

根据复模量定义[3]:

(1-5)

(1-6) 其中η为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损耗因子(又称损耗正切或阻尼系数),它是衡量阻尼材料耗散振动能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它与每周振动所损耗的能量与储存能量之比成正比。表示为

(1-7) 式中 E *——复拉伸模量;

E′——复拉伸模量的实部,也称为贮能拉伸模量,表示为

E′=Ecosθ (1-8)

E"——复拉伸模量的虚部,它决定阻尼材料受到拉压变形时转变成热的能量损耗,所以又称为

)sin (cos 0

0??εσεσi E e E ia +===*)

1("''ηi E iE E E +=+=*?ηtg ==‘“E

E 图1-1 应力-应变回线[8] 图1-2 在周期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8]

耗能拉伸模量,表示为

E"=Esinθ=ηE′ (1-9)

1.2.2 常见的用于表征材料阻尼性能的参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损耗系数η 、损耗正切 tanθ 和损失角θ

损耗系数为损失摸量与存储摸量之比,其与损耗正切和损失角的关系如下:

(1-10) 材料的阻尼能力越高, 相位差角越大, 因此可用相位差角θ来表征材料阻尼能力的大小在实际应用中, 如果内耗很小, 则相位差角的测量是很困难的, 因此该法适用于内耗较大的情形[8],。

(2) 比阻尼( S.D.C 或ψ )[10]

材料受循环载荷,应变落后于应力,在应力与应变曲线上形成一个滞后圈,如图1-1所示。 振动循环一周中,损失能量ΔW 为:

(1-11)

存储的最大能量W 为:

(1-12)

在高阻尼合金的研究中,习惯采用△W/W 来衡量内耗的大小,称为“比阻尼性能”S.D.C ;而物理上为了与阻尼的电磁回路相对应,常采用Q -1来表示阻尼,这里Q 时振动系统的品质因子。类似于电磁回路中品质因子的定义 (1-13) (3)对数衰减率δ[4]

材料在自由振动过程中,其振动幅度将逐渐衰减,如图 1-3 所示。衰减得越快,表明材料的阻尼能力越高,材料的阻尼性能与相邻两振幅间有如下关系

(1-14)

进一步推导可知: (1-15) (这适用于内耗很小时,即) 或 时),内耗值为 (1-16) 式中,δ为对数衰减率;A n 、A n+1分别为第 n 次、第 n+1次振动时的振幅,n 为振动次数(n=1,2,3,…)。由此可见,对数衰减率表征了振幅的衰减程度,它的值越大,则振幅衰减越大,阻尼性能越高。此方法属于共振法的一种,适于测试声频阻尼[8]。

W W Q ??=-π211δ2ln 2..121212=???? ??≈-=?=+++n n n n n A A A A A W W C D S 21<+n n A A 69.0ln 1<=+n n A A

δδπ

π1211=??=-W W Q ??η≈==tan '〃E

E

“天棚”阻尼控制

“天棚”阻尼控制 “天棚”阻尼是D.Karnopp 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在1974 年提出来的一种悬架系统主动控制策略,其控制性能优越,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但由于它是基于悬架速度的负反馈主动控制,对于移动的车辆来说无法实现。但将“天棚”阻尼悬架系统作为控制的参考模型,即把“天棚”系统作为实际系统控制的动态目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可调参数只有“天棚”阻尼系数,系统性能无法进一步提高。 本文采用天棚阻尼悬架作为研究对象,将分数阶微积分引入到“天棚”阻尼控制系统中,取代原来的整数阶导数。以B级路面为输入信号,根据优化理论找到最优的阶数和阻尼系数。最终,通过分析比较分数阶“天棚”阻尼悬架、整数阶“天棚”阻尼悬架和被动悬架,得出分数阶“天棚”阻尼悬架能够全面提高整数阶“天棚”阻尼悬架的性能。 1 车辆半主动悬架模型 车辆悬架按振动控制的方法分为被动、半主动、主动3 个类型,其中主动悬架可很好地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但因其价格昂贵、能耗高、结构复杂、可靠性差,限制了它的推广;被动悬架系统减震器的阻尼特性不能根据路面状况和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调节,因而控制效果有限;半主动悬架相比于主动悬架,结构相对简单,能量消耗少,价格低廉,而性能接近主动悬架,特别是磁流变材料的出现,其应用前景非常良好。 以具有两自由度的1/4 车辆悬架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悬架模型如图1 所示,其动力学方程:

式中,m——簧载质量,m——簧下质量; s——悬架结构阻尼; k——悬架stcs 刚度,k ——轮胎刚度;x ——车身位移, x ——轮胎位移, x——路面位移; tstgF ——半主动控制力, Fb——磁流变阻尼器的可调阻尼系数。 d 半主动悬架是1974 年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机械工程系D. E. Karnopp 教授等提出的,并利用天棚阻尼控制理论给出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近十多年来,基于各种控制理论和磁流变阻尼器技术的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相继发表,例LQR/LQG 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控制、人式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鲁棒控制等,相比较优这些较复杂的控制理论,天棚阻尼控制方法以其简单有效一直在半主动振动控制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分数阶天棚阻尼悬架模型 2(1 天棚阻尼悬架模型 天棚阻尼控制实际是形象化的最优输出反馈控制方法,见图(2),其动力学方程为

隔振与阻尼的关系

隔振与阻尼的关系 隔振是利用振动元件间阻抗的不匹配,以降低振动传播的措施。隔振技术常应用在振动源附近,把振动能量限制在振源上,不向外界扩散,以免激发其他构件的振动;也应用在需要保护的物体附近,把需要低振动的物体同振动环境隔开,避免物体受振动的影响。采取隔振措施主要是设计合适的隔振器。隔振的原理是把物体和隔振器(主要是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设计得比激发频率低得多(至少低3倍);但对高频振动要注意把隔振器的特性阻抗设计得与连结构件的特性阻抗有很大变化(至少差3倍)。为此,隔振器如用钢丝弹簧,还要垫上橡皮、毛毡等作的垫子。在隔振器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阻尼的作用。对启动过程中变速的机械,设计隔振器时应加阻尼措施,以免经过共振频率时振动过大。 阻尼是通过粘滞效应或摩擦作用把振动能量转换成热能而耗散的措施。阻尼能抑制振动物体产生共振和降低振动物体在共振频率区的振幅,具体措施就是提高构件的阻尼或在构件上铺设阻尼材料和阻尼结构。如近年来研制成的减振合金材料,具有很大的内阻尼和足够大的刚性,可用于制造低噪声的机械产品。另外,在振动源上安装动力吸振器,对某些振动源也是有效的降低振动措施。对冲击性振动,吸振措施也能有效地降低冲击激发引起的振动响应。电子吸振器是另一种类型的吸振设备。它的吸振原理与上述隔振、阻尼不同,它是利用电子设备产生一个与原来振动振幅相等、相位相反的振动,来抵销原来振动以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见有源降噪)。 隔振和阻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隔振设备和阻尼设备的功能是差不多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选型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合理的平衡点。 阻尼的作用 1 / 2

单纯从隔振观点来说,阻尼的增加会降低隔振效果,但是在机器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外界的激励,除简谐型外还可能包含一些不规则的冲击,由于冲击会引起设备较大振幅的自由振动,增加阻尼的目的就是能使自由振动很快消失,尤其是当隔振对象在起动及停车而经过共振区时,阻尼就显得更加重要。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定稿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将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 制过程分解为直线行驶工况下的车身高位模式、车身中位模式、车身低位模式以及转向工况下的转向模式,并按照切换控制策略来实现前述阻尼控制过程, 前述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由一模糊监督控制器施加模糊监督控制,通过对5 阻尼力局部控制器的输出进行逐步加权和得到系统最终的控制输入,其中直线行驶工况与转向工况之间的切换依据为方向盘转角,车身高度切换依据为车速、路面状况以及持续时间。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阻尼控制过程对行驶工况的实时跟踪,对切换过程进行监督控制,解决系统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失稳和振荡问题,提高电控悬架在全局工况下的整体性能。 10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电控空气悬架的阻 尼控制过程分解为直线行驶工况下的车身高位模式、车身中位模式、车身低位模式以及转向工况下的转向模式,并通过阻尼力局部控制器按照切换控制策略5 来实现前述阻尼控制过程,前述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由一模糊监督控制器施加模糊监督控制,通过对阻尼力局部控制器的输出进行逐步加权和得到系统最终的控制输入,其中直线行驶工况与转向工况之间的切换依据为方向盘转角,车身高度切换依据为车速、路面状况以及持续时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10 直线行驶工况下,当车辆进入新的行驶工况且持续时间大于一参考时间时,工作模式才进行切换;转向模式的进入和退出依据为方向盘转角。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前 述各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控制策略如下: 1)当方向盘转角大于参考转角,系统进入转向模式; 15 2)当方向盘转角小于参考转角,车辆的行驶速度达到进入车身低位模式下的临界速度,且持续时间大于参考时间,进入车身低位模式; 3)当方向盘转角小于参考转角,车辆的行驶速度小于进入车身低位模式下的临界速度,悬架动行程的均方根值小于表征路面较差的均方根值,且持续时间大于参考时间,进入车身中位模式; 20 4)当方向盘转角小于参考转角,悬架动行程的均方根值大于表征路面较差的均方根值,且持续时间大于参考时间,进入车身高位模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前 述临界速度为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和滚动阻力大致相当时的行驶速度,前述均方根值为车辆在E级路面上行驶时的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 25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空气悬架的阻尼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前 述方法中,直线行驶工况下各工作模式的阻尼力局部控制器为模糊PID控制器,

振动的隔离与阻尼减振

振动是造成工程结构损坏及寿命降低的原因,同时,振动将导致机器和仪器仪表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精度的降低。 控制振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隔振。从振动控制的角度研究隔振,不涉及结构强度的计算,它只是研究如何降低振动本身。这里所介绍的隔振方法,就是将振源与基础或连接结构的近刚性连接改成弹性连接,以防止或减弱振动能量的传递,最终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是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原理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T 和隔振率η来评价隔振效果。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振动之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 隔振效率: η=(1- T ) ·100% 传递比T : ]u D )u -/[(1u D (1T 2 2 2 2 2 2 ++= ) 式中D 为阻尼比,0 f u f = 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因此T<1的区域称为隔振区。 隔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为振动源的机械设备采取隔振措施,防止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向外传播,称为积极隔振或主动隔振;另一类是对怕受振动干扰的设备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弱或消除外来振动对这一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称为消极隔振或被动隔振。对于薄板类结构振动及其辐射噪声,如管道、机械外壳、车船体和飞机外壳等,在其结构表面涂贴阻尼材料也能达到明显的减振降噪效果,我们称这种振动控制方式为阻尼减振。

隔振原理

目录 题目要求:简要叙述隔振原理,力的传递和隔振,基底振动的隔离;关于隔振算例的编程并附上编程解释;以算例做样本,简单介绍GUI控件的应用。 第一节简述隔振的原理 1.1 隔振的含义 1.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1.3 隔振原理及系统组成 1.3.1隔振原理 1.3.2 隔振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工程中的隔振(震) 2.1 力的传递和隔振 2.2 基底隔振 2.3 算例 第三节算例的编程 3.1 GUI控件介绍 3.2 matlab操作步骤 3.3 编程程序的简要讲述 第四节结束语

第一节简述隔振的原理 1.1 隔振的含义 人们常说的“隔振”可以统称为减震。 简单的说,抗震以“抗”为主,以“刚”为主,要提高整体刚变,要刚度均匀,避免若层。减震以“放”为主,以柔为主,改变结构刚度,设置耗能、吸能装置。其中结构减震的理论和方法比较先进,减震设计无规范可循,需要开发。 1.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都是既考虑强度,又考虑变形能力和能量耗散能力。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适当控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使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进入非弹性状态时具有较好的延性,以便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这种抗震设计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效的。与其靠结构本身的强度、变形能力和能量耗散能力来抗御水平地震作用,不如人为地在结构中布置一些耗能装置,但这类耗能装置只能在结构能产生大变形时才有效。为适应这种需要,基地隔振方法应运而生。 建筑物基地隔振是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离开。目前采用的底部隔振主要用于隔离水平向的地面运动。隔振层的水平刚度显著低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才能收到隔振效果。 基地隔振方法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它用基地隔振系统来减少地震作用,并耗散地震能量,而不特别要求结构本身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和能量耗散能力。 1.3 隔振原理及系统组成 1.3.1隔振原理 随着大量强震记录的获得,计算分析等手段不断进展,对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也有了不同层次的影响,主要因素有:(1)结构物的基本周期;(2)阻尼比。周期延长后,建筑物的位移必然增大,必须采用适当的阻尼元件,增大整个结构的阻尼,以控制主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的相对位移,简单地说,由于隔振建筑物具有相对较长的固有周期,因此采用使发生在底层的较大的相对位移集中化的方法,来减少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保证建筑物安全,并且隔振建筑能够将部分地震能量或反馈回地面,或由集中发生在柔性底层的大变形来吸收,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使上部结构基本上保持在弹性工作范围内,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 隔振的作用是减少振源和被隔振物体之间的动态耦合,从而减少不良振动传递给被保护物体或从物体传出。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分数: 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___________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 学年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线性系统理论 学生姓名: 学号: 提交时 目录 目录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 2 弹簧-质量-阻尼模型 (3) 2.1 系统的建立 (3) 2.1.1 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 (4) 2.2 系统的能控能观性分析 (6) 2.2.1 系统能控性分析 (6) 2.2.2 系统能观性分析 (7)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7) 2.3.1 反馈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7) 2.3.2 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稳定性 (8) 2.3.3 Simulink仿真结果 (9) 2.4 系统的极点配置 (10) 2.4.1 状态反馈法 (10) 2.4.2 输出反馈法 (11) 2.4.2 系统极点配置 (11)

2.5系统的状态观测器 (13) 2.6 利用离散的方法研究系统的特性 (15) 2.6.1 离散化定义和方法 (15) 2.6.2 零阶保持器 (16) 2.6.3 一阶保持器 (17) 2.6.4 双线性变换法 (18) 3.总结 (18) 4.参考文献 (19)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弹簧、阻尼器、质量块是组成机械系统的理想元件。由它们组成的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是最常见的机械振动系统,在生活中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缓冲器就是其中的一种。缓冲装置是吸收和耗散过程产生能量的主要部件,其吸收耗散能量的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缓冲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例如我们的汽车减震装置和用来消耗碰撞能量的缓冲器,其缓冲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稳定与驾驶员安全;另外,天宫一号在太空实现交会对接时缓冲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交会对接的成功。因此,对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研究有着非常深的现实意义。 2 弹簧-质量-阻尼模型 数学模型是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揭示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动态特性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其中,微分方程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不论是机械的、液压的、电气的或热力学的系统等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微分方程的解就是系统在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所以,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系统、预测其动态响应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列写机械振动系统的微分方程都是应用力学中的牛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是最常见的机械振动系统。机械系统如图2.1所示, 图2-1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机械结构简图 其中、表示小车的质量,表示缓冲器的粘滞摩擦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小车所受的外力,是系统的输入即,表示小车的位移,是系统的输出,即,i=1,2。设缓冲器的摩擦力与活塞的速度成正比,其中,,, ,,。 2.1 系统的建立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分数: 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___________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结课作业 学年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线性系统理论 学生姓名: 学号: 提交时 目录 目录 (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 2 弹簧-质量-阻尼模型 (3) 2.1 系统的建立 (4) 2.1.1 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 (5) 2.2 系统的能控能观性分析 (7) 2.2.1 系统能控性分析 (8) 2.2.2 系统能观性分析 (9) 2.3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0) 2.3.1 反馈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0) 2.3.2 利用Matlab分析系统稳定性 (10) 2.3.3 Simulink仿真结果 (12) 2.4 系统的极点配置 (15) 2.4.1 状态反馈法 (15) 2.4.2 输出反馈法 (16)

2.4.2 系统极点配置 (16) 2.5系统的状态观测器 (18) 2.6 利用离散的方法研究系统的特性 (20) 2.6.1 离散化定义和方法 (20) 2.6.2 零阶保持器 (22) 2.6.3 一阶保持器 (24) 2.6.4 双线性变换法 (26) 3.总结 (28) 4.参考文献 (28)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弹簧、阻尼器、质量块是组成机械系统的理想元件。由它们组成的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是最常见的机械振动系统,在生活中具有相当广泛的用途,缓冲器就是其中的一种。缓冲装置是吸收和耗散过程产生能量的主要部件,其吸收耗散能量的能力大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缓冲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例如我们的汽车减震装置和用来消耗碰撞能量的缓冲器,其缓冲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稳定与驾驶员安全;另外,天宫一号在太空实现交会对接时缓冲系统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交会对接的成功。因此,对弹簧-质量-阻尼系统的研究有着非常深的现实意义。 2 弹簧-质量-阻尼模型 数学模型是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揭示系统的结构、参数与动态特性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其中,微分方程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不论是机械的、液压的、电气的或热力学的系统等都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微分方程的解就是系统在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所以,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系统、预测其动态响应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列写机械振动系统的微分方程都是应用力学中的牛顿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等。 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是最常见的机械振动系统。机械系统如图2.1所示, 图2-1弹簧-质量-阻尼系统机械结构简图 其中、表示小车的质量,表示缓冲器的粘滞摩擦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小车所受的外力,是系统的输入即 ,表示小车的位移,是系统的输出,即,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介绍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介绍【摘要】悬架是现代汽车最重要的组成之一,悬架结构的选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平顺性的优劣,而且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对于与行驶速度密切相关的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设计优良的悬架系统,对提高汽车产品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悬架系统的研究由来已久,悬架系统按照控制原理和控制功能可以分为被动、半主动、主动悬架,这些悬架在性能上有很大的差别。由于主动悬架不但能很好地隔离路面振动,而且能控制车身运动,比如启动和制动时的俯仰、转弯时的侧倾等,另外还可以调节车身的高度,提高轿车在恶劣路面的通过性。因此对主动悬架的研究吸引了一大批工程师对其投入研究,各种控制方法和作动器也被相继研究出来,本文主要对这些方法进行一些简介,以供同行参考研究并对其中的最优控制算法的LQG控制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动悬架LQG控制器单轮模型 Introduction of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strategy Abstract Suspen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the modern automobile, the suspension structure, not only large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and rid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with the vehicle spee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ed of handling and stability and have greater influenc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sign a good suspens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utomotive products. Suspension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The suspension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passive, semi-active and active suspen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principle and control function. The active suspension can not only well isolated vibration, but also can control the body motion, such as pitching and turning starting and braking when the roll, also can adjust body height, increase the car in bad road through sex. So the research of active suspension has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engineers for its investment in research, various control methods and actuators have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 some of these methods, for reference and Research on LQG controller on the optimal control algorithm is discussed. Key words Active suspension The LQG controller The single wheel model

系统阻尼对隔振效率的影响研究

系统阻尼对隔振效率的影响研究 博雨 博播 摘要:引用隔振效率计算公式,采用实例计算方法,得出积极隔振中系统阻尼对隔振效 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系统阻尼的增大隔振效率逐渐下降,但是随着频率比的增大 隔振效率都升高。系统阻尼增大时,设备质量对隔振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1 前言 目前,隔振降噪的应用多起来,采用积极隔振或主动隔振,往往能满足减震降噪要求。 但隔振系统阻尼对隔振效率的影响研究还很少,本文讨论积极隔振中阻尼比对隔振效率的影 响,以供参。 2 隔振效率计算 隔振系数T ,表示传到基础的力与机械设备产生 的干扰力比值。 T = F 传/F 干 (1) 传到基础的力越小越好,因此隔振系数T <1。根据隔振理论,隔振系数与振动系统的阻 尼比,频率比有关: T= 2222224)1(41λ ζλλζ+-+ (2) 式中,λ为频率比,λ =ω/ωn ,即干扰力园频率ω与系统固有园频率ωn 之比;ζ为阻尼 比。 ζ=c/2m ωn (3) 式中,m 为振动质量或被隔振设备质量,kg ;c 为系统阻尼系数,N ·S/m 。 当忽略阻尼时,(2)式可简化为: T= 2) 1(1λ- (4) 3 实例计算 以制冷压缩机组积极隔振为例,计算隔振系统有关参数的关系。制冷压缩机组重量为 2800kg,计算时转数取550(r/min)-2800(r/min),既激振力频率在57.6(rad/s )-298.5 (rad/s )之间,从而得到频率比为3.6-18.8。 另,根据资料[积极隔振系统的最佳阻尼比为ξ= 0.05-0.2,因此将有关参数代入(2) 式中,即可计算隔振系数T ,从而得出隔振效率(η=1-T )。 由计算可知,阻尼比为零(既无阻尼时)隔振效率最高,而且随着阻尼比增加而逐渐降 低。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频率比下降的规律几乎相同。 另外可知,随着频率比增大隔振效率增高,且不同阻尼比的增幅也几乎相同。 当阻尼很小时,如ξ=0.05以下,隔振效率与无阻尼差别不大,因此采用弹簧元件做隔 振时由于金属弹簧的阻尼系数很小,因此对隔振效率影响不大。

光伏发电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谐振阻尼控制策略分析

光伏发电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谐振阻尼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光伏发电并网的两种方案,及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了 两种方案的协同控制方案。 关键词:光伏发电;并网;方案;协同 随着全世界对能源、环保问题的重视,人们对绿色能源的期望越来越高,在 光伏并网系统中,逆变器是核心的部分,其效率的高低、可靠性的好坏会直接影 响整个并网系统的性能。根据IEEE Standard 1547 并网标准可知,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的两个关键指标为: a、尽量减少入网电流对电网的谐波污染,使入网电流谐波含量满足技术指标; b、入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保证高并网发电功率因数PF(Power Factor)。 LCL 滤波器虽然对高次谐波衰减效果显著,但是,LCL 滤波器在谐振频率处存 在幅值尖峰,容易发生谐振,使用不当会恶化入网电流的谐波含量。 LCL 滤波并网逆变器的谐振阻尼控制策略主要可分为无源阻尼方案和有源阻尼方案及混合阻尼方案。 1、无源阻尼方案 无源阻尼方案是通过在系统中添加实际的阻尼电阻来抑制谐振,以实现对入 网电流的直接闭环控制,通常采用的是滤波电容串联电阻的方式[1],如图1 所示,图中Rf 代表阻尼电阻。 由以上分析可知,无源阻尼方案具有原理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但是,它 增加了功率损耗,降低了滤波器的高频分量衰减程度,而且,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2、有源阻尼方案 针对无源阻尼存在的问题,很多文献都提出了有源阻尼的方案[2]。有源阻尼 方案是采用适当的闭环控制策略来抑制谐振使系统稳定。 本文中电流采用逆变器输出电流反馈的PI 控制。对有源阻尼中最常见的电容电流反馈的 多环控制方法,将电网电感Lg计入网侧滤波电感L2中,其电流环的控制框图如图4 所示, 其中k 为电流反馈系数,Td为控制延迟时间,KPWM为PWM 调制系数。 有源阻尼控制方法具有稳定性好,谐振抑制能力强和入网电流相位直接可控的优点,是 综合性能较优的并网电流控制技术。 3、有源与无源阻尼协同控制方案 基于有源阻尼受控制延迟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大而不受电网电感影响,无源阻尼不受控制 延迟影响但其阻尼效果会因弱电网引入的电网电感而降低这一特点,提出一种采用有源阻尼 与无源阻尼协同控制的混合阻尼策略,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达到互补的目标,其电流内环 的控制原理如图5 所示。它不仅将电容电流反馈至控制器形成双电流环控制,还在滤波电容 上串联阻值相对较小的阻尼电阻。 当电网电感增大时,LCL 滤波造成谐振频率降低,尽管无源阻尼的作用效 果减小,但其对有源阻尼起着增强作用,因而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实现自适应调节来稳 定总阻尼系数不变,以保证阻尼效果。 本文最后采用有源阻尼与无源阻尼相结合的混合阻尼方法,有以下结论: a.并网引入的电网感抗将降低谐振频率,起到削弱无源阻尼、增强有源阻尼的作用; b. 所提混合阻尼方法兼顾了两者的优势,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具有电网适应力强、受延

减振与隔振的概念

一、减振与隔振的概念 减振是工程上防止振动危害的主要手段。减振可分为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主动减振是在设计时就考虑消除振源或减小振源的能量或频率,在精密仪器、航空航天设备、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及高速旋转机械中应用较多,但费用昂贵,普通工程机械中应用较少。被动减振有隔振和吸振等。隔振又可分为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 为了防止或限制振动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现代工程中采用了各种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原则: 1.减弱或消除振源(主动减振) 这是一项积极的治本措施。如果振动的原因是由于转动部件的偏心所引起的,可以用提高动平衡精度的办法来减小不平衡的离心惯性力。对往复式机械如空气压缩机等也需要注意惯性力的平衡。 2.远离振源(被动隔振) 这是一种消极的防护措施。如精密仪器或设备要尽可能远离具有大型动力机械、压力加工机械及振动机械的工厂或车间,以及运输繁忙的铁路、公路等。 3.提高机器本身的抗振能力(主动减振) 衡量机器结构抗振能力的常用指标是动刚度,动刚度在数值上等于机器结构产生单位振幅所需的动态力。动刚度越大,则机器结构在动态力作用下的振动量越小。 4.避开共振区 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主动减振)或改变机器的工作转速(被动减振),使机器不在共振区内工作。

5.适当增加阻尼(阻尼吸振) 阻尼吸收系统振动的能量,使自由振动的振幅迅速衰减,对于强迫振动的振幅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共振区内甚为显著。 6.动力吸振(被动吸振) 对某些设备上的测量或监控仪表,采用在仪表下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法可稳定仪表的指针,提高测量精度。 7.采取隔振措施 用具有弹性的隔振器,将振动的机器(振源)与地基隔离,以便减少振源通过地基影响周围的设备,这就是主动隔振或积极隔振;或将需要保护的精密设备与振动的地基隔离,使不受周围振源的影响,这就是被动隔振。 下面介绍隔振的基本理论。 被隔振的机器或设备与隔振器相比,可认为前者只有质量而不计弹性,后者是只有弹性和阻尼而不计质量,这样在只考虑单方向振动的情形下,可简化为单自由度隔振系统,如图14-16所示。图中m为机器或设备及底座的质量,k和c为隔振器的刚性系数和粘滞阻尼系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