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篇一:公开课

教案

《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

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

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

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

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

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

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

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

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

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

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

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

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

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

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

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

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

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

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

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

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

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

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

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

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

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

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篇二:《陋室铭》表格教案

万冲中学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篇三: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

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

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

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

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

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

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

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

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

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

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

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

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

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

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

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

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

的是主人的生活

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

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

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

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

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出自:干货资源社

(完整版)陋室铭优秀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语文学科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备:姜振静)教学内容课题:《陋室铭》授课时间201804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3.背诵并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1.具体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深入理解“铭”这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体悟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修改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 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 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 在城南门,面江而居。这位诗人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这位诗人 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这位 诗人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 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 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这位诗人想,这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你要 我愁,我偏乐,于是……[来源:学科网ZXXK] 于是他会怎么做呢?故事没有完,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让我们一起来完 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陋室铭》。(师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陋室铭 鄢陵县大马镇第三初级中学李段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如有一个华丽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 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ónɡ 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doc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引导语:小编给您整理了有关《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与板书,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启示哦。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

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讲课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

陋室铭教案1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1?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识记重点文言实词。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带来一个关于一位古代名人的故事,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内容是不提名的讲述有关《陋室铭》的写作背景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刘禹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 二.释题:师:“铭”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沉默) 师:“座右铭”是什么意思?(学生答略)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用韵。那么“陋室铭”是什么意思呢?(划线句大屏幕显示内 容),(学生答略)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 1?老师出示问题:(1)陋室是怎样的?( 1 )作者认为陋吗?为什么?然后,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思考这两个问题。 2.学生看带图片的屏幕跟着 读。边读边想文句的意思。(图片帮助理解句意) 3.点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味道。 4.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并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学生可以讨论) 四.研读课文。 师: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学生可以讨论)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师:开头是怎样围绕这一句写的?作者写山、水是何用意?生:作者是用山、水两句来引 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生:作者用山、水比喻陋室,用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自 己。师:这种用比喻来引出要说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叫“比兴” 2.师:结尾是怎样围绕这一句写的?作者写诸葛庐、子云亭和孔子的话又有何用意? 用什么写作手法? 生:用对比的手法,和两位名人的居室对比突出“陋室不陋” 生:是类比的方法。还有引 用的方法。 生:这样更能说明只要我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又一次扣住了这个主旨句。 3.师:到底陋室是怎样的?我的品德怎么高尚?请看中间部分。 师: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的?生:从环境、来人、生活三方面写的。 生:环境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来人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此引导理解“上”、“入”、“乱”、“劳”、“素”的意思和用法) 师:总之,从清幽的环境看,陋室确实有点陋;可是因来人不俗,生活高雅,又不觉 得陋,紧扣主旨句。可见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初中语文市级优质课《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二)复习重点 1、背诵默写名句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三)复习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 (四)复习方法 诵读法、展示法、探究法、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铭是____________,这种文体的特点是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他有_______之称。 (教师直接导入,口头提问,解决“铭”和作者问题。生齐声回答。) 教学过程 一、形成并展示复习提纲 1、根据复习目标,你认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提问,由生回答) 2、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也就形成我们本节课的复习提纲。

3、出示复习提纲: (1)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2)识记注释,翻译句子,积累文言词汇。 (3)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作者写陋室的目的是什么?(4)本文运用什么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二、请大家围绕复习提纲,限时八分钟解决1、2两个问题。 反馈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默写: (1)本文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日常交往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翻译从重点词入手。师在学生讲解后梳理文言知识)三、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批注,解决复习提纲3、4两个问题,限时五分钟。 (五分钟后,小组讨论,并由学生来展讲。师出示PPT,总结答案) 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陋室不陋交往人物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高雅恬淡不慕名利 写法托物言志类比 四、小结:师由PPT对本节课内容作总结。 五、对比阅读 P23 对比阅读(二) (生上台演板展示,师作点评。由课内文言词联系课内。)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确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三)教法 1、圈点批注法 2、诵读品味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诗豪) 同学们熟悉刘禹锡吗? 刘禹锡这个人,我们不熟悉,但他的很多诗歌,同学们应该听过,如这首《秋词》,还记得吗?一起背一下。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刘禹锡,他能在自然的悲秋里唱出春的豪情。所以他的好友白居易评价他为一代诗豪。 (一段经历) (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被贬23年由和州返回洛阳时写给白居易的答谢诗) 23年被朝廷“弃置”不用,对于一个有才华的文人来说确实悲凉。刘禹锡21岁就中进士,他怀着济世理想,想一展抱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他又不肯向权贵低头的傲骨,所以被一贬再贬。 最后一次是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一篇铭文) 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介绍该铭文传说。他写这篇铭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这也是同学们在前置学习中提得最多的问题。 二、了解“铭”的文体知识。 作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这次没有用诗,而选择用“铭”文来表达情感,那么“铭”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 (出示定义: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勉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一般要押韵,属于韵文类。)同学们能否根据定义中的关键词,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板书:韵、赞、戒(勉励) (刻在器物上,一般字数不会太多,如座右铭——短小;押韵——韵律和谐;用来警戒自勉和称述功德的话一般都是深刻有哲理值得反复回味的——寓意深刻。) 三、朗读,感受铭文音韵 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铭文的音韵 (1)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排列出文中的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韵律,观察文章句式上有何特点,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骈散结合,整齐中有变化,让人感觉摇曳生姿。整齐大声的朗读一遍 (2)铭文属于韵文,一般要押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圈出文中的韵脚,哪些字押韵? 而且这些韵脚都在偶句,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抑扬有致。 (3)和谐的节奏也会增加韵律的美感,请同学们放慢语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朗读的音韵来划分一下节

22、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2、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背《秋词》。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P2)。"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P3)"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 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P4)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1、出示目标。(P5) 2、了解作者。(P6)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3、文体知识。(P7)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章。(三)指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P8) 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hóng ) ( rú )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3、自由读文,划出押韵的字。(P9)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 4、自由读(配乐P10),再次齐读课文,读出节奏。(可分组。)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1、小组合作,交流。 (五)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P12)作者在写这句话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P13) 思考2、陋室简陋吗?(板书:陋室--不陋)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不陋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方面的特点吗?你能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吗?(P14) 1、小组合作,交流。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安平乐道的人。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有学问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有情趣的人。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引导语:《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及说明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http:///wenxue/)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

(完整版)(完整版)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高崇丽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理解文言大意; 2、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 情趣,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明确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中,有许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庭院,他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狭小又简陋,却因为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板书:陋室铭) (二)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多媒体显示,并出示陋室的图片)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三、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周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但刘却受到和周知县的百般刁难,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一座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老师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的标题是《陋室铭》而结尾说”何陋之有这里矛盾吗?我们还疏通文意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定(1).pdf

22、《陋室铭》导学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 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 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 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走近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 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 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 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 鸿儒.()案牍.()西蜀.() 二、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1、理解加点词词义。

16 陋室铭 【一等奖教案】

16 《陋室铭》教案设计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感受、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 3、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词汇。 4、富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全诗 5、理解“铭”及其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4、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进行分析,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陋室铭,朗诵全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查找课外资料,初步了解“铭”文。 3、 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作者刘禹锡。 二、导入(老师提问、PPT显示)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都有什么经典人物和经典的情节呢?(请学生回答) 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都印象深刻啊,那么相信对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也不陌生。刘备三次亲

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请诸葛亮,人常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莫问出处”,刘备正是独具一双慧眼看到了诸葛亮这个人的大智慧,故而虚心求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成功、成大事,是否具有大智慧跟他所处的环境有没有关系呢?对,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大家知道毛泽东闹市读书的故事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但是他并没有受到闹市嘈杂环境的干扰,反而是聚精会神的读书,培养自己的静心、恒心。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板书陋室铭刘禹锡),根据他自己的描述来体会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课文分析与朗读 (一)首先,大家看本文的题目——陋室铭,课文的注解①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一直到现在还广泛使用的功能相近的一种铭,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座右铭)陈毅元帅的座右铭便是: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相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警戒自己。那么我们就进入正文的学习。 (二)了解一篇文章要先从了解他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开始,(PPT显示刘禹锡图片)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就极推崇他。刘禹锡在写作陋室铭的时候是在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就的,提到唐朝大家能联想到什么?(请学生回答) 大家讲的这些都是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大家心目中的唐朝形象是繁华的富饶的,但是在刘禹锡写作陋室铭的时候唐朝却是在一天天衰弱下去:宫中宦官把持,皇帝受制于家臣,按我们平常讲的话来说就是成了儿皇帝、傀儡皇帝;朝廷上牛党李党相争,嫉妒贤能、任人唯亲;士大夫阶层也只顾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刘禹锡对此深表忧虑,但却无力回天,这点从他被贬就可以看的出来。刘禹锡只能消极以待,独善其身,避而不与庸俗的官员来往,在陋室中幽居起来。 (三)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了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全篇已经有了一个自己的初步的认识,现在播放一段陋室铭的朗读,同学们在听朗读之前先翻到课本152页5看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本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具有节韵美和音韵美,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将本文押韵的字找出来,感受一下文篇节韵和音韵的美,并结合刚刚介绍的文章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内心感受。(PPT播放多媒体朗诵)(PPT显示押韵字) 讲解:押韵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 及ing音,一韵到底,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美感) (四)我们已经把文中所有的押韵字都找出来了,现在就请大家带上节奏和感情齐声把陋室铭朗诵一遍,在朗诵的过程中发掘一下,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齐读后请学生回答)看来大家都已经发现了,本文的结构非常有特点,全篇出现在了很多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句子叫做对偶句(板书一、对偶修辞手法),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加强了语言效果,我们春节所贴的对联也大部分都使用了对偶

《陋室铭》的语文教案设计.doc

《陋室铭》的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 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 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 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 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 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 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

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 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 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简要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浅易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法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试图通过“知人论文”探究法来深入理解文本,从文章的字缝间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他产生敬佩,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解读课文时先把中间直接写陋室部分让学生理解,感受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经历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为什么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在这个基础上,回到课文中,感受文章中隐含的那种“豪气”,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部编版 16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1)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1、兴趣导入法2、诵读法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请一位学生用滑稽的语调读一读这篇《考试铭》。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后,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它是根据哪一篇文章改写的吗? (《陋室铭》 )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 二、一读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关注用韵。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掌握下列词的用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2)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爬上 (3)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4)孔子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加强反问语气

《陋室铭》教案

22、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勤能补拙,永不放弃!)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告诉你们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板书: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1,简介“铭”: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的格言。墓志铭。在墓碑上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2、走近作者: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也因之而名闻天下。今天老师带领同学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 二、赏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打开课文《陋室铭》,注意生字和韵脚。找出本文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ing。 2、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读出感情。 三、品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提醒学生要注意关键词、句字的解释。 2、一人一句翻译全文。 四、问题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示陋室不陋? 1)、陋室的环境——清幽; 2)、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_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