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一、课程及其教学概况

1.课程名称: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

2.学时学分:周4学时,4学分

3.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等。

4.指定教材:战文斌主编.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5月.

5.教学参考书:

(1)《科技兴海丛书》编辑委员会. 海水养殖技术.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2)丛玉隆, 等. 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江育林, 陈爱平.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图鉴.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世界卫生组织编.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5)陈镜富, 胡玖. 淡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杨先乐, 等. 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7)张本, 周永灿, 黄勃. 虾类养殖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8)俞开康, 等. 海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相建海。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6.教学方法

(1)教师课堂讲授,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总结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授课教师在平时学习、科研与生产中收集和总结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照片、标本和图表,在课堂教学中以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努力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每堂课利用约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提问或老师提问,并针对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结论,以锻炼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分析与思维能力;

(4)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年查阅与补充最新的相关知识来充实授课内容,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同时,尽可能将生产与科研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5)强化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实验和实习后都要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

(6)教师自己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努力备课和授课,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做到),以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

7.教学手段

理论授课50学时,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实验18学时,包括7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课程实习3周,在海南各主要水产养殖基地进行。

8.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平时作业、课堂综合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考勤等),其中,期末和其中考试都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期中考试、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课堂综合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

9.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教师在授课前将授课的多媒体材料拷贝或打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相关内容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2)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讲为主,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拷贝和打印的授课课件的基础上补充记录必要的教学内容(专心听讲、少量记笔记);(3)课后作业: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就该章节内容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此外,在每堂课结束后,学生也要根据教材、教师指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整理完善学习笔记;

(4)课堂提问与讨论:每堂课有约10分钟的学生提问与讨论时间,学生应积极参与提问与讨论,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践教学:本课程共有18学时的课程实验和3周的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设置了7个验证性实验(共14学时)和1个综合性实验(4学时),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对理论课程的感性认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10.辅导答疑

每堂课有约10分钟的学生提问与讨论时间,学生可以提出各种与课程学习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和教师解答;每堂课的课间及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若有任何学习方面的疑问,学生可以到教师办公室或随时拨打教师的电话与手机询问。此外,若学生有需要教师可以随时召集学生集中辅导,不过,期末考试前一般不集中辅导,即使集中辅导教师也严格把握不泄露考试内容。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第一章概论

1.本章教学时间:2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的历史与

现状,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该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3.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

关系。

4.本章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真正内涵、如何让学生将

其他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本课程。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与本课程

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了掌握情况。

6.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询问制约当前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有哪三大因素(病

害、苗种和饵料),让学生明白本课程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再继续询问学生以他们自身的经历与印象,“病害”以及“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8.本章参考文献

(1)Kinne .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Oxford Univ. Press, 1990.

(2)Sakai, M.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999,

172:63-92.

(3)史家梁. 光合细菌(PSB)与日本的水产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 1995, 22(5):212-

216.

(4)胡超群、陶宝华. 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 2000,

19(3):84~94

(5)周永灿. 海南海水养殖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科学养鱼, 2000, (4):30-31.

(6)俞开康, 战文斌, 周丽等. 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研究现状. 中山大学学报,

39:1-5.

9.习题与作业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2)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简述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过程。

(4)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10.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

1. 疾病的定义

1)定义一:

2)定义二:

2.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第二节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发展简史

一、我国淡水鱼病研究的发展概况

1. 我国古代水产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2. 我国近代与现代水产病害研究发展概况:寄生虫病研究→细菌性疾病研究→

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的综合研究→疾病与水域环境的综合作用,强调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提出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

二、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发展概况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总体落后于淡水养殖病害的研究(一)我国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

(二)国外海水养殖动物病害的研究

三、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许多相关学科关系十分密切。

1. 与海水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海水养殖动物形态学、分类学、生

态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免疫学等。(二)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1.本章教学时间:6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病

因)、病因的主要类型,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水产养殖现场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全面的了解。

3.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预

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海水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原

则与方法;海水养殖动物病害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措施。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和课堂提问与讨论等方

式实现教学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表达、分析与归纳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本章课程引入方法:针对病害对海水养殖造成的巨大不利影响,向学生询问我们

该怎么办?(查找原因、预防与治疗)

8.本章参考文献

(1)Cake, E W. Larval cestode parasites of edible molluscs of the northeastern gulf of

Mexico. Gulf Res. Rep., 1997, 6:1-8.

(2)Sakai, M.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999,

172:63-92.

(3)Savir, M. 1995. A mechanistic study of ultrasonically-enhance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J. Pharm. Sci., 84: 697-706.

(4)史家梁. 光合细菌(PSB)与日本的水产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 1995, 22(5):212-

216.

(5)郑爱榕. 光合细菌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学报, 2000. 39:64 – 68.

(6)胡超群、陶宝华. 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 2000,

19(3):84~94

(7)赖卫昌, 陈亚敏. 出口养殖水产品的管理亟待加强. 中国检验检疫, 2001,

19(2):23

(8)周永灿. 海南海水养殖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科学养鱼, 2000, (4):30-31.

(9)陈木, 周宸,等. 斑节对虾防病养殖模式的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39:16-19.

(10)俞开康, 战文斌, 周丽等. 我国沿海养殖对虾的疾病及研究现状. 中山大学学

报, 39:1-5

9.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的类别

(一)病原的侵害

1.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三)非正常的环境因素

1.水温(T水)

1)不同的水生生物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2)水温与病害发生直接相关:

2盐度(S):养殖水体的盐度是制约水产动物生存与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3.溶解氧(DO)

1) 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2) 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

3) 水体中溶解氧与生物的关系:

4) 水体缺氧的防治方法:

5.透明度

1) 反映指标:浮游生物、泥沙、其他悬浮物质

2) 测量方法:

3) 不同水生生物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4) 同一生物在不同时期对透明度要求不一:

S

6. H

2

S存在的形式:

1) H

2

3) H

S的转化:H2S D HS- + H +、 HS- D S2- + H +

2

S的来源:

4) H

2

5) 水体H

S的消除方法

2

-N

7. NH

3

1) NH

-N存在的形式:

3

2) NH3的来源:

8.余氯

1) 氯气是很好的水体消毒剂,但过量会引起生物死亡

2) 补救办法:

(三)营养不良

1. 具体表现形式:

1) 饵料的数量不足:

2) 饵料的营养成分不全:

3. 防治:

(四)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

(五)机械损伤

四、病原、宿主和环境的关系

(一) 病原

1. 决定病原体致病的因素:

1)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2) 存在状态:

3) 数量多少:(许多病原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2. 病原体的来源:

1) 原发性来源:

2) 次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等

预防:四消—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

3.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

1) 经口感染:

2) 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染、被动经皮感染

4.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

2) 夺取营养:

3) 分泌有害物质: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二)宿主

1. 宿主因素:

1) 与宿主的大小与性别有关:

2) 与宿主的遗传因素有关:

3) 与宿主的营养状况有关:如缺Vc、缺钙等

4) 与宿主的免疫能力有关:

2. 宿主对病原体的作用:

1) 组织反应:病原(侵入)→ 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寄生部位胞囊(引起)→组织增生、发炎

2) 体液反应

(三)环境因素

):

1. 水温(T

不适:生物体抵抗力下降、发生缺样甚至死亡;

1) T

2)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如水霉病(20℃)、白斑病?

2. 水质变化:

3. 季节变化:

4. 人为因素:

1) 种苗放养密度不当:

2) 种苗搭配比例不适:

3) 饵料管理不当:

4) 药物使用不当:

(五)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疾病的控制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部分:诊断、预防和治疗

一、疾病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1. 诊断方法:先外后内、先腔后实、先肉眼后镜检

2. 诊断材料:具典型症状的活的或刚死不久的材料

(二)疾病的宏观观察诊断

1. 观察症状和寻找病原:

2. 调查饲养管理情况:养殖品种和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数量和质量;摄

食情况和活动情况

3. 调查水体环境因子:

包括:水源、水温、盐度、DO、pH值、 H2S、NH3-N、池塘环境条件等 4. 调查发病史及以往采取的措施:避免抗药性

(三)疾病的微观观察诊断

通过镜检(放大镜、显微镜和电镜)查找病原及宿主的病理变化

1. 细菌性疾病的诊断:病原分离→纯化培养→人工感染→病原种类鉴定

2.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1) 病毒的特点:

2) 病毒的检测方法:组织学检测(只适于具有包涵体的病毒种类)、电镜检查、

试剂盒等快速诊断(PCR),等。

二、疾病的综合预防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一)为什么水产病害要实施综合预防?发现难、诊断难、治疗难

(二)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1. 彻底清池:清淤、漂白粉或漂白精清池、茶饼(粕)清池、氨水清池

2. 保持适宜的水深和水色:“养鱼先养水”

1) 水深的调节

2) 水色:黄褐色水系、绿色水系、红色水体(原因?)、黑褐色(酱色)水体

(原因?)、白浊色水体(原因?)、澄清色水体(原因?) 3) 水色的调节方法:

3. 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4. 饵料应质优量适

5. 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条件:混合养殖、使用水体改良剂和生物制剂。

6. 操作要细心:以免受伤

7. 经常进行检查:早晚巡塘、检查饵料台

8. 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1) 四消:种苗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

2) 隔离:病池、病体要隔离;死亡个体及时捞出深埋

3) 加强检疫:患病或带病个体不能外移,以免病原传播

9. 制订并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举例:福建东山鲍病)

10. 定期药物预防:进苗消毒、养殖时消毒

11. 人工免疫

12. 选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1) SPR的选育

2) 杂交育种:如:

三、疾病的治疗

1. 目的:通过药物控制或消灭病原、或改善环境及营养条件

2. 治疗的时机:早发现、早治疗 why?

第三节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管理

一、改善和优化养殖环境

1. 合理放养:搭配要合理、混养的种类搭配要合适

2. 保证充足的溶解氧

3. 不滥用药物

4. 适时适量使用环境保护剂:

(1)种类:石灰类、EM制剂

(2)作用:净化水质、分解有害物质、抑杀病原、补充氧气、补充营养。

二、增强养殖群体抗病力

1. 培育和放养健壮种苗:(1)SPF亲本;(2)50ppm PVP-I 洗卵;(3)使用清

洁水;(4)忌高温育苗,忌滥用抗生素;(5)饵料优

2. 免疫接种:

3. 选用抗病力强的养殖种类:SPR;

4. 降低应激反应: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 使用无病原污染的水源;

2. 池塘彻底清淤消毒:

3. 强化疾病检疫;

4. 建立隔离制度;

5. 实施消毒措施

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饲料

(三)第三章免疫学原理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1.本章教学时间:6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

特点,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免疫诊断、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3.本章教学重点:海水养殖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

性免疫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免疫学方法在海水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有哪些应用。

4.本章教学难点:不同海水养殖动物的免疫特点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海水养殖

动物疾病的免疫检测技术、各种鱼用疫苗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方法。

5.本章教学方法:由于该章的许多内容比较抽象,主要通过将人体免疫与海水养殖

动物的免疫进行对比讲解来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通过举例、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本章课程引入方法:为什么正常人可以抵抗大多数疾病而白血病患者因很小的感

染却发生死亡?(因为白血病患者免疫系统被破坏);水产养殖动物在什么情况下健康而什么情况下患病?(海水养殖动物在其免疫系统不足以抵抗病原感染或环境危害时患病)

8.本章参考文献

(1)Sakai M., 1999.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fish immunostimulants. Aquaculture,

172:63-92.

(2)Stolen, J.S., et al. Techniques in Fish Immunology. SOS Publications, NJ, 1990, 81-

86.

(3)Takahashi Y, Kondo M, Itami T, et al. Enhancement of disease resistance against

penaeid acute viraemia and induction of virus-inactivating activity i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antoea agglomerans lipopolysaccharide. Fish & Shellfish Immun, 2000, 10, 555-558.

(4)Simko E, et al. Influences of Aeromonas salmonicida lipopoly-saccharide,

prednisolon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plasma protein composition in salmonids. J

Fish Dis, 1999, 22, 91-100.

(5)Ototake, M, et al. Prolonged immersion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dilute Vibrio

vaccine for rainbow trout. Fish Pathol., 1999, 34(3):151-154.

(6)杨先乐, 陈远新. 鱼用疫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水产学报, 1996, 20(2):159-

167.

(7)杨先乐. 鱼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1989, 13(3):271-284.

(8)陈昌福, 纪国良. 草鱼对鱼害粘球菌类脂多糖的免疫反应. 淡水渔业, 1989,

(4):3-5.

(9)陈昌福,等. 不同方法提取的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对鳜免疫活性的比较. 华中农

业大学学报, 1999, 18(5).469-471.

(10)周永灿, 潘金培. 贝类细胞和体液防疫机制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1997,

21(4):449-454.

(11)周永灿, 等. 卵形鲳鲹致病嗜麦芽假单胞菌脂多糖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应研

究.水产学报, 2002, 26(2):143-148

9.习题和作业

(1)影响海产动植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3)病原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5)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6)讨论题:有一养殖户的鱼虾发生了疾病,欲请你去诊断,你将如何开展工作?

(7)思考题:为什么说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0.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海水鱼类及其他动物的免疫概念

一、水产动物免疫及其主要功能

1 . 水产动物免疫

1)免疫(Immunis Immune, 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自身和异己物质,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异己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简单说,免疫是机体对病原产生抵抗力,使其免受感染的过程。

2)水产动物免疫学(Immunology):指研究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与生理功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2. 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 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 抗体: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反应的功能

1) 免疫防御:为机体清除异己物质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2) 免疫稳定: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 免疫监督: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形的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

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1)骨髓(Bone marrow)样组织:

2)胸腺(Thymus):

2、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淋巴器官为捕捉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的结构基础。

1)脾(Spleen):

A. 人类

1) 脾的结构和细胞组成:白髓、红髓、边缘区

2) 脾的功能:

B. 鱼类脾的结构与功能

1) 鱼类脾的结构:

2)粘膜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 MALT):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1. T 淋巴细胞:

2. B 淋巴细胞:

3. NK细胞

4. 单核吞噬细胞

5. 其他免疫细胞

(三)免疫因子

免疫因子:由机体细胞产生,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泌到体液中或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分子统称为免疫因子。包括抗体、补体系统各成分、细胞因子

及免疫细胞膜分子等。

细胞因子(Cytokines) :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具有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

质。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 天然免疫: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2. 获得性免疫: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

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感染或预防

接种后产生的。也称特异性免疫

1) 自动免疫:

2) 被动免疫:

3) 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

四、水产动物免疫的特点

1. 水产动物病原与人类疾病关系不大,不易引起重视;

2. 水产动物免疫机制依赖于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明显;

3. 水产动物抗体与人等高等生物的已知抗体不同,其疾病的免疫学防治方法尚在

探索中;

4. 水产动物是变温动物,其免疫学研究必须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五、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意义

1. 通过人工免疫或对病后有免疫力个体筛选,培育免疫新品种(SPR);

2. 通过人工免疫,可有效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3. 免疫防治可有效避免药物残留及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 免疫防治可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而产生的耐药性;

5. 疫苗防治可维持较长的药效时间。

第二节水产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鱼虾贝类的非特异性免疫

1.外部屏障

2. 体内屏障

3.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细胞毒细胞

4. 非特异性体液因子:补体、干扰素、溶菌酶、C反应性蛋白、备解素

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 营养因素

3. 个体差异和年龄影响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

一、抗原(Antigen, Ag)

1. 抗原的概念

1)抗原是一种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或效应体细胞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3) 抗原的主要种类: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

4) 特殊抗原:变应原(allergen)、耐受原(tolerangen)

2. 抗原的特性

1) 特异性:

2) 异物性:

3) 大分子胶体性:

4) 结构复杂性:

5) 完整性:

3.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 分子大小:

2) 化学结构与组成:

3) 异物性:

4) 免疫途径:

5) 机体应答性:

4.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2) 抗原决定簇的种类与组成

3) 抗原决定簇对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4)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5. 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

B. 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来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

赖性抗原

C. 抗原的其它分类方法:

6. 细菌抗原:表面抗原、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菌毛抗原、外毒素和类毒素

a.:包括荚膜抗原和微荚膜抗原;

7. 佐剂(adjuvant)

1) 定义: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够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

疫应答能力的物质。

2) 种类:无机佐剂、有机佐剂、合成佐剂、油剂

3) 弗氏佐剂:由矿物油(石蜡油)、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和杀死的分支杆菌(如

结核杆菌)等组成的佐剂。

4) 作用:

5) 作用机制:

6) 使用方法:预先使用或与抗原同时使用

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1.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基本概念

(1)免疫球蛋白:

(2)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urface membrane immunoglobulin, SmIg):

(3)抗体(Antibody, 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浆

细胞)所合成与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

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 作为抗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只有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才能产生;

2) 必须有抗原刺激;

3) 能与相应抗原产生特异性结合;

4) 其化学本质是一种具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 Ig的化学结构

4. 不同动物中Ig的类型

1) 哺乳类:a. 人、鼠:IgG, IgA, IgM, IgD, IgE;

b. 兔: IgG, IgA, IgM;

c. 其他:IgG, IgA, IgM, IgE;

2) 鸟类: IgG, IgA, IgM;

3) 两栖类: IgG, IgM;

4) 鱼类: IgM;

5) 无脊椎动物:无Ig

5. 各种Ig的特性与功能

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基本概念

1. 血清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2. 免疫学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3.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或体内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 免疫诊断学: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方法来诊断有关疾病的科学。

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

1. 特异性与交叉性:

2.表面性与可逆性:

3. 定比性:

4. 阶段性:

5. 高度敏感性

6. 条件依赖性

三、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

1.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1)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

(2) 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

2.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3. 补体结合试验

4. 中和反应

四、现代免疫标记技术(immunolabelling technique)

1.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cence technique)

2. 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or 酶免疫测定

3. 放射免疫测定技术 (Radioimmunoassay, RIA)

4. 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5. 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免疫学原理在鱼虾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用于疾病的诊断(免疫诊断方法有二类)

1. 用已知抗原诊断病原:

2.用已知抗体诊断病原:

二、用于疾病的治疗

利用被动免疫,即给患病动物接种抗体进行应急治疗。

三、用于疾病的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为研制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

●在水产养殖动物中,由于只有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脊椎动物才能在接种抗

原后产生抗体,目前因此也认为只有这些动物才能用免疫学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效成分(如LPS)制成

4. 亚单位疫苗:

5. 基因工程疫苗:

6. 合成疫苗:

B. 根据疫苗的性质和组成成分来分:单价疫苗、多价疫苗、联苗(混合疫苗)

C. 根据抗原类别来分:病毒疫苗、细菌疫苗、寄生虫疫苗

(二)鱼用疫苗的接种方法

1. 注射法:将疫苗直接注射到肌肉、腹腔或心脏的免疫接种方法。

2. 口服法:将疫苗通过投喂的方法接种到鱼类机体

3. 浸泡法:将鱼类浸泡于疫苗溶液中以达到免疫接种目的

4. 喷雾法:将疫苗以高压喷射到接种生物体表以进行免疫的方法。

5. 其他方法:如超声免疫法等。

(三)几种常见鱼类疫苗的制备方法

1. 病毒性疫苗(组织苗)的制备方法

2. 细菌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3. 脂多糖(LPS)疫苗的制备(主要针对G-)

(四)鱼类免疫应答的过程

1. 硬骨鱼类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和器官

1)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

2) 参与免疫反应的器官:胸腺、肾(主要为头肾)、脾等。

2. 鱼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 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素

1) 抗原方面的因素:

2) 接种生物的因素:

3) 环境因素:

4) 佐剂的影响:

(五)鱼类免疫效果的检测方法

1. 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接种疫苗→(2-4周)致病菌攻毒→(10-20d)成活率

2. 免疫抗体效价检测:接种疫苗→(2-4周)取血→(1000rpm, 5min)上清液→微量血

凝板倍稀,加入抗原(疫苗) → (37℃反应2h后4℃孵育过夜 ) 结果

(四)第四章病理学基础简介

1.本章教学时间:3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掌握

病变的主要种类以及不同病变的病理机制。

3.本章教学重点:疾病发生的经过与结局、各种病变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4.本章教学难点:不同病变的产生机制与特点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授课,通过图片并结合人类病变举例说明不同病变的类型与

特点。

6.本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7.本章课程引入方法:疾病发生前后生物机体是否会发生变化?该变化处于什么样

的水平?这就是通过病理学研究与学习可以了解的内容。

8.本章参考文献

(1)Ellis A E. The Leucocytes of fish: a review. J Fish Biol, 1977, 11:453-491.

(2)Scapigliati G, Romano N, Abelli L, et al. Immunopurification of T-cell from sea bass Dicenrarehus labrax. Fish Shellfish Immunol. 2000, 10:329-341.

(3)Partula S. Surface markers of fish T-cells. Fish Shellfish Immunol, 1999, 9:241-257.

(4)吴信忠. 海水珍珠贝立克次氏体病的研究. 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 (5)于建平. 日本对虾血细胞分类、密度及组成.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3, 23(1):107-113.

(6)黄捷, 蔡生力, 宋晓玲等.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1995,16(1): 51-58.

(7)王旭东, 饶家荣. 红血细胞广泛吞噬作用的发现和研究. 水产学报, 1996, 20(1):72-75

9. 习题和作业

(1)名词解释:疾病、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重复感染、萎缩、变性、坏死、充血、贫血、血栓形成、肥大、增

生、炎症

(2)疾病具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经过与结局如何?

(3)物质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各有哪些类型?

(4)变性可分为哪几种?

(5)鱼类常见的贫血有哪些主要类型?

(6)讨论题:有一虾池发生了疾病,如何从病理学角度进行疾病的诊断?

(7)思考题:鱼类和虾类的炎症具有哪些特点?在生产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进行鱼类和虾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10.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定义

二、疾病发生的种类

(一)根据病原种类来分

1.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即病原性疾病

2.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机械损伤、理化刺激、营养缺乏、先天缺陷等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1. 原发性感染:健康个体首次遭到病原侵袭而发生疾病

2. 继发性感染:已遭受病原感染的个体再次遭到不同病原的侵袭

3. 再感染: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使机体患病

4. 重复感染:第一次感染后留在体内的病原使机体再次发病。

(五)根据病情性质来分

1. 急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短(数天至1-2周)

2. 亚急性染:从发病至死亡时间较长(2-6周)

3. 慢性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很长(6周以上甚至终生)

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一)疾病的经过

1. 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2. 前驱期:期限很短,尚无典型症状;

3. 充分发展期:为疾病的高潮期,已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

(二)疾病的结局

1. 完全恢复:病原清除,症状消失,机体的机能等完全恢复

2. 不完全恢复:主要症状消失,但机体仍有些后遗症

3. 死亡

第二节衰退性病变(物质代谢障碍)

一、萎缩(Atrophy)

1. 定义: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二、变性

1. 定义:

2. 变性的种类:颗粒变性、空泡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脂肪变性

三、坏死

1. 定义:

2.坏死的种类:生理性坏死、病理性坏死

3.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第三节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B. 按性质来分: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外出血、内出血

B. 按出血方式来分: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3. 鱼类出血的原因:

1) 机械性损伤:

2) 侵蚀性损伤: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营养性贫

血、造血组织疾病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条件(政治条件): 马克思指出: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前提的,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科学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他的根源深植在物质的经济事实中”,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他们第一次解决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产生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低级到高级有规律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没有批判地吸收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没有批判地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背景和事实依据,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2: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教案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在三大国际工人组织和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理论建树。 3.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发表《共产党宣言》,投向对资产阶级统治“武器的批判”;《资本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斗争。 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历史人物评说课例: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回顾: 一、马克思伟大于何处?(前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史实) 1.理论创造; 2.实践活动 新课: 二、马克思为何能成为“马克思”? 设问:马克思拥有什么? 1.良好的早期教育 (依教材内容简述)补充:马克思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和期望材料(材料略); 2.长期的勤奋学习 依教材内容简述)读三所大学,学习中的刻苦和勤奋态度,并补充相关小故事。

3.渊博的知识 马克思对外语学习和运用自如的能力水平;对于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对于哲学的学习和发展,等等。 4.关注社会现实 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等。 5.有亲密可靠的朋友 妻子燕妮、恩格斯等。 6.始终如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如,20年研究,写出《资本论》等。 7.惊人的才华和创造能力 体现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 设问:马克思放弃了什么? 1.金钱与物质财富 2.安定的生活 3.健康 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列表:马克思七位子女的生卒表,其子女多早年夭折。 归纳:马克思的拥有和放弃,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生的选择:为人类工作。 材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略)引导出马克思的人生规划 三、马克思的人生规划-为人类工作 简述马克思的人生规划及其实践。列举马克思爱好爬山,并从中领会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材料: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四、多面的男子汉 简述马克思的生平:突出其学生时代的刻苦学习、他的“伦敦情结”、他与孩子的关系(称职的父亲)等。 伦敦是马克思的生活之地、创作之地、伤心之地…… 材料:马克思的自白(马克思对自我评价的材料。略)从中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的情怀。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条件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回答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以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主要内容: 第一、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他把发展辩证法的主体不是物质世界,而是一种"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费尔巴哈则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论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理,并由些出发发展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但他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因此,他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依据。 第二、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它的创始人是配第,由斯密发展,完成者是李嘉图。最积极的成果是提出并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租的源泉。同时,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资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但局限于把资本主义认定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的制度。古典政治经济学为人们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有益的材料。 第三、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最高阶段。一是其社会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萌芽,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二是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三是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的许多特征和原则。这些都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在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非科学、反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或者流派的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基本矛盾及其本质,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是垄断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先在几个或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列宁之后,斯大林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在三大国际工人组织和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主 要活动。 2.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理论建树。 3.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发表《共产党宣言》,投向对资产阶级统治“武器的批判”;《资本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意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斗争。 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教学过程 历史人物评说课例: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回顾: 一、马克思伟大于何处?(前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史实) 1.理论创造; 2.实践活动 新课: 二、马克思为何能成为“马克思”? 设问:马克思拥有什么? 1.良好的早期教育

(依教材内容简述)补充:马克思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和期望材料(材料略); 2.长期的勤奋学习 依教材内容简述)读三所大学,学习中的刻苦和勤奋态度,并补充相关小故事。 3.渊博的知识 马克思对外语学习和运用自如的能力水平;对于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对于哲学的学习和发展,等等。 4.关注社会现实 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等。 5.有亲密可靠的朋友 妻子燕妮、恩格斯等。 6.始终如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如,20年研究,写出《资本论》等。 7.惊人的才华和创造能力 体现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 设问:马克思放弃了什么? 1.金钱与物质财富 2.安定的生活 3.健康 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列表:马克思七位子女的生卒表,其子女多早年夭折。 归纳:马克思的拥有和放弃,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生的选择:为人类工作。 材料:《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节选(略)引导出马克思的人生规 划 三、马克思的人生规划-为人类工作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区别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科社”)与空想社会主义(以下简称“空社”)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空想的”。然而,若以严肃、科学、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答案就绝非那样简单了。 众所周知,“科社”与“空社”的内容,均包括两个方面,即对旧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否定,对新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或曰共产主义制度)的向往与设想。因此,要分清“科社”与“空社”的区别,就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和分析。 在我看来,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批判而言,“科社”与“空社”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从政治、经济、思想和道德诸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们指明了私有制是社会存在贫富不均以及其它种种罪恶的“总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断定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总之,他们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不久,就揭露了这个制度在当时所显示出来的几乎所有弊端,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所有这些,同“科社”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确有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世界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主义的,加之历史所限,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与缺陷。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专著都这样是表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因而也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无产阶级这支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幻想乞求统治阶级的恩赐来实现美好社会)。” 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晓得,上述分析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评论。显然,这些也正是“科社”与“空社”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推翻和改造资本主义制度问题上的原则性区别。因而恩格斯才明确地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之所以说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科书和有关专著是这样分析的:“(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臆想,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2)唯物史观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就

第2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教案之二

第2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案之二 第2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教案之二 教学设计思路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尽量由学生作答。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问题主要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条主线展开。 2.以教材为主,充分挖掘书本已有资源 课本上对重大事件提供了重要资料,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本内容,提供学生阅读,加深认识这段历史,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重要图片资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从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多感官影响效果,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3.充分利用本课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本课是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组织安排课堂讨论,学习伟大导师的优良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 4.突出重点和难点 由于本课涉及了不少理论问题,而授课时间又很有限,因此教师应对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和轻重程度,做出一个较为周密的安排,做到既照顾一般,又突出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扣紧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这条主线,把前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目标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作用。 二、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学生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历史需要,又服务于历史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从事革命活动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讲述,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难点: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授课提纲 第2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的开展 2.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 1.时代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2281980.html,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作者:梁尚勇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3期 【摘要】新民主主义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正式踏上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党以及党 领导人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明确了日后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且将处于这一阶段较长一段时间。基于此,我们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主要是指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我国正着手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特色发展 一、对社会主义的简单认识 社会主义是一段从空想开始,到科学结束的过程,而从空想到科学的根本性转变是由马克思着手实现的。英国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起源地,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早于十六世纪就编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乌托邦”新岛,这一著作可谓是字字珠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此同时,莫尔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会主义的鼻祖。人们普遍认可的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根本上来看,社会主义的存在形式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以及内在规定性,这也是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根本性差异,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当中都有所体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也来源于此。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们通过理性地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认为未来社会是个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制度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仅如此,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明显变化。对于我国数以亿计的劳动人民而言,其可谓是彻底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除此之外,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也产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对于经济的飞跃发展的需要与经济文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苏教) 年级科目学期知识点 小一数学上学期认识个位数、认识位置、认识物体、基本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入 学习加法、统计 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学习减法、加法和减法、认识十位数,统计语文上学期拼音、笔划、偏旁部首、前鼻音、后鼻音 下学期近义词、反义词、简单成语、比喻句、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 字典 小二数学上学期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认识图形、认识除法、厘米和米的认识、 位置和方向、时分秒 下学期有余数的除法、加法减法和乘法、分米毫米、认识百位数、认识 角、统计和可能性、认识方向 语文上学期词语、短小篇幅的课文、开始写日记、拟人 下学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阅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小三数学上学期除法、加法和减法、乘法、认识千位数、千克和克、加法和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统计和可能性、认识分数 下学期除法、乘法、认识年月日、平移和旋转、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 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小数 语文上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 下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反问句复问句以及句型的变换 英语上学期日常用语 下学期动物、时间、食物、活动、节日 小四数学上学期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找规律、运算律、认数、统 计和可能性、用计算器计算 下学期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混合运算、运算 律、对称平移旋转、倍数和因数、统计、用字母表示数语文上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下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 阅读理解 英语上学期数字、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情态动词 下学期将来时、比较级、国家、交通工具 小五数学上学期认识负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小数、小数的加减法、找规 律、小数乘法和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 下学期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 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圆 语文上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接触议论文 下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有少量的议论文 英语上学期一般过去时、代词的用法 下学期一般过去时、方位词 小六数学上学期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认识百分数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有其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也有其思想来源。它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但是,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也包括社会科学的“三个来源”,尤其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早期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在欧洲,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美满的社会制度,它的一些弊病早在其产生初期就暴露出来。人们看到它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说的是什么超阶级的“理性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激起了一些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同情。先进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于是反映对资本主义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因为这种思潮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叫空想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手工作坊——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后者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峰。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 恩格斯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不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同上,第3卷第724页)“生产状况”指的是英国刚刚有大工业,法国还没有;“阶级状况”是指,无产阶级还没有完全从劳动群众中分化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开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中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继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第二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这一章强调,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因而他们的学说只能是空想的而不是科学的。马克思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除了历史条件成熟外,关键是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也就是现在我们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要求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观察问题,形而上学则完全相反。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到15至18世纪400年间的形而上学(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和洛克),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方式。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两个矛盾,一是方法和理论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客观唯心论的矛盾,二是方法论和历史观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唯心史观的矛盾。客观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窒息着辩证法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首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并把它向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于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 (一)社会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社会主义包括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其共同特征是,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狭义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资本主义社会;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存在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3、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1、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需要;2、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3、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提高识别能力,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界限的需要;4、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2、世界联系中国;3、成就联系挫折;4、现实联系历史;5、现在联系未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何认识:1、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 2、把社会主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 意义: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一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高中政治课程理论知识

课程理论知识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体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 第二,思想政治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课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 1.导向功能:对学生人生目标、自我价值和发展动力的导向; 2.规范性功能: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政治方向的导向; 3.个性化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定向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合理建构功能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二节: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一、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高中政治课程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 摘要: 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进程,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又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为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贡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有着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从质的规定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科学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从具体要求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进程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并没有也不可能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涉及到对国情的认识,也涉及到对时代和世界的认识。因此,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轨迹。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破除两个禁锢:一个是思想上的禁锢;一个是体制上的禁锢。由此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思想基础。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