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植物发病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无论是侵染性的或非侵染性的病害,先在病害部位发生一些外部观察不到的生理活动的变化,细胞和组织随后也发生变化。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的特征,称为症状。植物病害的症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种病害的症状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症状往往成为我们]鉴别病害的依据。

常见症状类型有:

斑点

由于局部组织坏死而形成的,常发生于叶片、果实和种子上,形状、颜色不一,如大叶黄杨叶斑病、兰花炭疽病。

溃疡

局部韧皮部或少量木质部坏死,形成凹陷病斑,其周围常被木栓化愈合组织所包围。如杨树溃疡病。

腐烂

是病原物分泌酶把植物细胞内的物质溶解,组织软化解体,流出汁液。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卖苗或多肉质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多为湿腐,如羽衣古蓝软腐病。根据腐烂的部位,分为根腐、基腐、果腐、花腐等名称。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如木材腐烂、三棱掌腐烂病。

萎蔫

植物的萎蔫有各种原因,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

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调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这种调萎是不能恢复的。根据受害部位的不同,分为局部性的,如1个枝条调萎,但更常见的是全株凋萎。园林植物数十种植物的枯萎病,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如油橄榄青枯病,翠菊枯萎病,合欢枯萎病和水仙、郁金香基腐病。有时叶片蒸腾量过大而土壤水分不足造成生理干旱也会引起调萎。

肿病

植物根和枝干局部细胞数目增多而局部肿胀或成瘤状突起,如月季根癌病、根瘤线虫病等。

畸形

植物生病后,症状很多,如碧桃缩叶病,使植株叶全部或局部肥肿、质脆。樱花丛枝病直立而丛生,病枝展叶早而小,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

疮痂

植物枝叶及果实发病组织,呈木栓化隆起,表面粗糙,后期龟裂,甚至凹陷,如柑橘疮痂病等。

黄化

植物叶片及嫩茎的叶绿素形成不良、营养不足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引起,如法国梧桐因缺乏铁元素而表现的黄化或失绿。但植物受病毒侵染后也可以发生黄化,如香石竹斑驳病毒,新生叶片褪绿,生长变弱,局部褪绿,叶片出现“绿岛”,扩展后叶片黄化。

花叶

植物受病毒侵染后,叶片颜色深浅不,常常遍及全叶,如郁金香病毒病在叶片上形成花叶,花瓣上产生浅色或近白色条状碎色斑,或不规则斑点。唐菖蒲病毒,使叶片上出现黄色条斑花叶,具褪绿斑点,病叶扭曲、矮小、黄化,花小色碎等病状。

白粉病

菌覆盖寄主叶片、嫩枝、花柄和新梢的表面,形成. 层霜白色粉霉,如菊花白粉病、蔷薇白粉病等。

黑粉

植物受害部分出现黑粉状物,如竹类黑粉病、小麦黑穗病。

锈斑

病斑上有铁锈色粉状物或橙黄色小斑点,如桧柏海棠锈病、芍药锈病、杜鹃锈病。

霉层

病部表面出现毛霉状物,成层盖住病部,如板栗霉烂病等。

烟煤

病菌在植物表面形成层烟煤状物,如山茶花烟煤病、米兰煤污病。

流脂或流胶

病部渗出含有大量病菌的汁液成胶状物,致使花木生长衰弱或芽梢枯死,如桃流胶病、国外松芽流脂病。

蕈体

树木腐朽后,常在树上产生伞状或蹄状等形状的繁殖器官,这些

器官称为壹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植物感病后,其外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病态特征称为症状。典型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是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病症是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病状类型 1.变色型植物感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出现黄化、白化或花叶病状,表现为淡绿色、黄色或白色.如:月季花叶病(图1)、郁金香碎色病(图2)。 图1 图2 2.坏死型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常见的有: (1)腐烂:由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溶解了,使细胞离散并且死亡。如果实、块根等常发生软腐或湿腐;含水较少或木质化组织则常发生干腐,如根干腐(图3)。 (2)溃疡:多见于枝干的皮层,局部韧皮部坏死,病斑周围常为隆起的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形成凹陷病斑,这种病斑即为溃疡。溃疡是由真菌,细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造成的。如香樟溃疡病(图4)。 (3)斑点: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颜色形状有多种。斑点主要由真菌及细菌寄生所致,冻害,烟害,药害等也造成斑点.如花生叶斑病的黑斑病和褐斑病(图5)。 图3 图4

图 3 图 4 图5 3.萎蔫型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干部维 管束组织感病,使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而致植株枯萎的现象.萎蔫是由真菌、细菌或线虫引 起的,如线虫导致番茄萎蔫(图6);有时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会发生生理性枯萎,如黄瓜 的生理性萎蔫(图7)。 图6 图7 4. 畸形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有: (1)丛生:通常称为丛枝病,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枝条瘦弱,叶形变小。如由 细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须根大量增生如毛发状. (2)瘿瘤:植物的根,茎,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如松瘤锈病(图8)。 (3)变形:受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担子菌引起 的叶片和果实变形病,如桃缩叶病。 (4)疮痂: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而形成的小突起称为疮痂,如柑橘疮痂 病(图9)。 (5)枝条带化:枝条扁平肥大.一般由病毒或生理原因引起的。 图8 图9 5.流脂或流胶型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前者发生 于针叶树,后者发生于阔叶树。如桃树流胶病(图10)、松树流脂病(图11)。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技能训练手册

植物保护基础 NO3-1: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技能训练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能正确区别病状和病征,认识植物病害常见症状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选用当地植物常见的不同症状类型的新鲜、干制或浸渍标本,如稻瘟病、稻胡麻斑病、稻黑条矮缩病、稻纹枯病、稻恶苗病、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麦类锈病、玉米干腐病、玉米大斑或小斑病、玉米黑粉病、棉花角斑病、棉花轮斑病、棉花茎枯病、棉花立枯病、棉花枯萎病、甘薯软腐病、花生丛枝病、花生褐斑病、油菜白锈病、油菜菌核病、豆类锈病、白菜花叶病、白菜根肿病、白菜软腐病、黄瓜疫病、辣椒炭疽病、番茄青枯病、番茄病毒病、番茄根结线虫病、葡萄炭疽病、果树根癌病、柑橘黄龙病、柑橘青霉病、柑橘溃疡病等;显微镜、放大镜、镊子、挑针、搪瓷盘等用具;各类病害症状的挂图等。 三、内容及操作步骤 仔细观察每种标本,明确其所属的病状和病征类型。 (一)病状类型 1.变色观察小麦黄矮病、白菜花叶病、柑橘黄龙病等标本,注意其病状表现,是花叶或黄化,叶片局部变色或全变色,变色深或浅,有否深浅不均的斑驳型? 2.坏死观察稻瘟病、稻胡麻斑病、玉米大斑病、棉花轮斑病、棉花立枯病、花生褐斑病、辣椒炭疽病或葡萄炭疽病,注意叶片或茎基病部的病斑形状、颜色、大小,有无轮纹,茎基病部是否缢缩? 3.腐烂观察甘薯软腐病、白菜软腐病、玉米干腐病等标本有何特征?是干腐还是湿腐? 4.萎蔫观察番茄青枯病、棉花枯萎病或棉花茎枯病等标本,植株是否保持绿色?与健株比较有何不同?剥开病茎维管束有无变化? 5.畸形观察稻恶苗病、稻矮缩病、花生丛枝病、玉米黑粉病、白菜根肿病、番茄病毒病、番茄根结线虫病、果树根癌病等标本,注意徒长、矮化、丛枝、肿瘤、蕨叶等畸形表现。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炭疽病类、叶斑病类、锈病类、白粉病类、叶枯病、煤烟病、霜霉病类;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瘿瘤——“灰包”。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symptom)。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干典型化的类型。这些类型的名称已成为特定病状的代词,在描述病害时广为应用,使叙述更为简便。人们习惯上也用病状来作为一些病害的名称,如枯萎病、腐烂病、花叶病、角斑病、大斑病、丛枝病等。病状的主要类型如下: 1.斑点(spot)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部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成为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斑点;斑点上还可以呈现轮纹、花纹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而称为褐斑、黑斑、紫斑、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等。各种病原都可能引起斑点病状的发生。炭疽是斑点的一种,斑点中生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疮痂与斑点近似,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使得表面粗糙,或是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龟裂。焦枯是芽、叶、花、穗等器官局部或全部变色枯死,有时是由斑点、条斑等发展联合造成整体的枯死;表现迅速枯焦病状的病害称为疫病或瘟病。 2.腐烂(rot)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表现为点发性或散发性。由于组织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干腐之分。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汁液,如组织的解体较慢时,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

植物病害病症类型—粉状物

植物病害病症类型 一、病症 病症: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有在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中才表现明显。 二、病症类型 病症类型:常见有粉状物、霉状物、絮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一)粉状物 粉状物: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分为白粉、黑粉、锈粉、白锈等。如小麦白粉病的白粉、小麦锈病的锈粉、玉米瘤黑粉病的黑粉等。 实例列举: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病部出现黄色小斑,上生圆形或椭圆形白色丝网状霉层,逐渐转变成灰色短绒状物,最后变为灰褐色粉状物,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颗粒,分别是分生孢子和闭囊壳。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产量降低。(白粉)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共同特点是:分别在受侵叶或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铁锈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粉状物。后期在病部长出黑色病斑即冬孢子堆。三种锈病的夏孢堆和冬孢子堆的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情况各不相同。(锈粉) 3.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小麦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的一种。主要危害穗部。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仅残留弯曲穗轴。(黑粉) 4.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植株地上部的幼嫩组织均可发病,抽雄以后发生最为普遍。受害组织均出现肿瘤,最初瘤内为白色,瘤外包有灰白色膜,以后瘤内逐渐充满黑粉,待外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病瘤的大小和形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雌穗和茎上的病瘤大如拳头,叶片、叶鞘发病,则出现成串豆粒大小的瘤,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长形

实验一 园林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观察

实验一园林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园林植物病害的观察,识别园林植物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类型,熟悉观察对象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有病植物与无病植物的区别,为病害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园林植物病害的各种症状类型标本 2.实验用具放大镜 三、方法与步骤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每种标本的症状,仔细观察各种病害的典型病状和病症,认识各类症状特点及其所属类型。 (一)病状类型观察 1.变色主要类型有 (1)褪绿与黄化整株或局部叶片均匀褪绿。观察栀子黄化病、香樟黄化病等。 (2)花叶与斑驳整株或局部叶片颜色深浅不均,浓绿和黄绿互相间杂,有时出现红、紫斑块。观察一串红花叶病、大丽花花叶病等。 2.坏死主要类型有 (1)斑点多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其形状和颜色不一,可区分为角斑、圆斑、轮斑、不规则形斑或黑斑、褐斑、灰斑、漆斑等,病斑后期常有霉层或小黑点出现。观察桂花褐斑病、杜鹃角斑病、菊花黑斑病等。 (2)炭疽症状与斑点相似。病斑上常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有时还产生粉红色黏液状物。观察兰花炭疽病、荷花玉兰炭疽病等。 (3)穿孔病斑周围木栓化,中间的坏死组织脱落而形成空洞。观察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樱花穿孔病。 (4)溃疡枝干皮层、果实等部位局部组织坏死,病斑周围隆起,中央凹陷,后期开裂,并在坏死的皮层上出现黑色的小颗粒或小型的盘状物。观察槐树溃疡病、樟树溃疡病等。 (5)疮痂发生在叶片、果实和枝条上。局部细胞增生而稍微突起,形成木栓化的组织。观察大叶黄杨疮痂病、柑桔疮痂病等。 (6)猝倒与立枯幼苗近土表的茎组织坏死。观察松、杉木苗立枯病和猝倒病。 3.腐烂发生在根、干、花、果上,病部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分解。枝干皮层腐烂与溃疡症状相似,但病斑范围较大,边缘隆起不显著,常带有酒糟味。 (1)湿腐观察柑桔青霉病、杨树腐烂病等。 (2)干腐观察桃褐腐病。 (3)流胶观察桃树流胶病、柑桔树脂病等。 (4)流脂观察松脂。 4.畸形主要类型有: (1)肿瘤枝干和根上的局部细胞增生,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瘤状物。如月季癌肿病、松瘤锈病等。

最新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

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受不良环境重要条件和病源的不断刺激,其新陈代谢受到持续的干扰,在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因而在组织解剖上和外部形态上表现“反常”的状态(即是病态),并在经济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称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重要特点就是植物和病源相互作用的持续性,即有一个病理变化的过程,伤害是特发的,没有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不能称之为病害。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是不能传染的,其发生主要是二方面的因素:即不利的环境因素和植物本身对这些因素的反映。 侵染性病害:是可以传染的,主要是由其他生物寄主引起的,也可称之为寄主性病害,引起该病害的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其中真菌引致的病害约点整个植物病害的80%以上,而真菌中,半知菌这类的高等真菌又占整个真菌病害的80%以上。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症状 变色:植物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常见的有:褪绿和黄化、红叶、花叶和斑驳。 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形成各样的病斑,是局部的。 常见的有:叶斑和叶枯、疮痂和溃疡、立枯和猝倒。

腐烂: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成。植物任何部分都可发生。常见的有:软腐和干腐、流胶和流汁。 (腐烂和坏死区别是:腐烂是整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轮廓) 萎蔫植物的叶片因缺水而下垂的现象。 畸形常见的有:簇生和丛生、矮缩和皱缩、卷叶和缩叶、瘤肿和徒长、叶变。 (叶变是指植物花器各部分转化为绿色叶状结构的症状)(二)类型 1、植物病原真菌 在真菌分类中,很多学者认为真菌是属于菌物界真菌门,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五个亚门。较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鞭毛菌亚门属低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属高等真菌。 原核类—原核界(细菌等) 鞭毛菌亚门:营养体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无性孢子为游动孢子,主要以水传播。 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孢子是接合孢子,无性孢子是孢囊孢子,主要是以气流传播。 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极少数是单细胞,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无性孢子为分生孢子,主要以气流传播。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以上各种斑纹,如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类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813094154.html,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类型 作者:尹红赵金盘梁平 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4期 摘要:植物病害的症状是识别和诊断病害的根据,不同性质的不同病源所致的病状是不同的,但有时相同病源可能引起不同症状;不同病源也会引致相同病状,因此正确描述症状对判断病害性质和病源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归纳了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关键词:植物病害;症状;类型 1 白粉病类 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多发生在叶片、幼果和嫩枝,病斑常近圆形,其上出现很薄的白色粉层,后期白粉层上散生许多针头大小的黄褐色颗粒,即病症,除去白粉层,可看到受害植物组织的黄色斑点即病状。如臭椿、板栗、月季等白粉病。 2 锈病类 由真菌中锈菌引起的,发生于寄主植物枝、叶、果等部位。病部出现锈黄色粉状病症,植物受其为害多形成斑状、须状物或瘤肿,如杨叶锈病、松叶锈病、月季锈病及梨桧柏锈病等。 3 斑点病类 由真菌、细菌等引起,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是植物最常见的一种病害。斑点有大小、形状、色泽的不同,常见的角斑、褐斑、漆斑、黑斑、轮文等。发病初期一般退绿变黄后期病部坏死。外围边缘有明显的轮廓,斑点上常出现霉层或黑色小粒点,如苹果圆斑病、月季花褐斑病、柿角斑病、槭树漆斑病等。 4 腐烂病类 为植物受真菌或细菌侵染后细胞坏死,组织解体所致。按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果腐、茎腐、根腐、花腐;按腐烂质地不同,可分为溃疡、流胶等,如杨、柳、苹果的腐烂病,桃褐腐病等。 5 花叶病或变色病类 多数由病毒、类菌质体及生理原因等引起。通常是整株性发病,病株叶色深浅浓淡交错,有的出现红、紫或黄化等症状,如桃、柑桔黄叶病。 6 肿瘤病类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 植物病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 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 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7、病症、病状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植物发病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无论是侵染性的或非侵染性的病害,先在病害部位发生一些外部观察不到的生理活动的变化,细胞和组织随后也发生变化。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的特征,称为症状。植物病害的症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每种病害的症状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症状往往成为我们]鉴别病害的依据。 常见症状类型有: 斑点 由于局部组织坏死而形成的,常发生于叶片、果实和种子上,形状、颜色不一,如大叶黄杨叶斑病、兰花炭疽病。 溃疡 局部韧皮部或少量木质部坏死,形成凹陷病斑,其周围常被木栓化愈合组织所包围。如杨树溃疡病。 腐烂 是病原物分泌酶把植物细胞内的物质溶解,组织软化解体,流出汁液。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卖苗或多肉质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多为湿腐,如羽衣古蓝软腐病。根据腐烂的部位,分为根腐、基腐、果腐、花腐等名称。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如木材腐烂、三棱掌腐烂病。 萎蔫 植物的萎蔫有各种原因,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

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调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这种调萎是不能恢复的。根据受害部位的不同,分为局部性的,如1个枝条调萎,但更常见的是全株凋萎。园林植物数十种植物的枯萎病,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如油橄榄青枯病,翠菊枯萎病,合欢枯萎病和水仙、郁金香基腐病。有时叶片蒸腾量过大而土壤水分不足造成生理干旱也会引起调萎。 肿病 植物根和枝干局部细胞数目增多而局部肿胀或成瘤状突起,如月季根癌病、根瘤线虫病等。 畸形 植物生病后,症状很多,如碧桃缩叶病,使植株叶全部或局部肥肿、质脆。樱花丛枝病直立而丛生,病枝展叶早而小,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 疮痂 植物枝叶及果实发病组织,呈木栓化隆起,表面粗糙,后期龟裂,甚至凹陷,如柑橘疮痂病等。 黄化 植物叶片及嫩茎的叶绿素形成不良、营养不足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引起,如法国梧桐因缺乏铁元素而表现的黄化或失绿。但植物受病毒侵染后也可以发生黄化,如香石竹斑驳病毒,新生叶片褪绿,生长变弱,局部褪绿,叶片出现“绿岛”,扩展后叶片黄化。 花叶

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 植物感病以后,一切不正常的外部表现称为症状,它包括病状和病症两个方面。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是指感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植物病害的病状归纳起来,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几种类型。 1.变色变色症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个植株、整张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这种变色有时局限于叶片的一定部位,如单子叶植物的叶尖或双子叶植物的叶缘。除表现为褪绿和黄化外,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的变色,如花叶是指叶片黄绿相间,不同部分之间轮廓明显的变色;斑驳是指各部分轮廓不清的变色;沿着叶脉的变色叫作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叫作脉明。病毒病或缺素症往往表现为变色的症状。 2.坏死坏死是一类常见的病状,它表现为植物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常见的有斑点、穿孔、猝倒和立枯,坏死还表现为溃疡和疮痂的症状。坏死现象一般不改变植物原来的结构。 3.腐烂腐烂是在细胞或组织坏死的同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被破坏和分解。按照腐败组织的质地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三种。组织腐烂时,水份能及时消失则形成干腐;如细胞消解的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失水则形成湿腐;而如果是组织中的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的组织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叫软腐。 4.萎蔫萎蔫是指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凋萎下垂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全株性的。萎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干旱引起的植株生理性萎蔫,另一种是由于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引起的病理性萎蔫。 5.畸形植物被侵染后,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体积增大或变少,导致局部或全株呈畸形,表现类型很多,例如矮化、丛枝,此外还有卷叶、皱叶、蕨叶、扁枝、叶片肥厚、扭曲等。畸形的病状在病毒病中较为常见。 二、病症及其类型

植物病害概述案例汇总

《植物病害概述》教学案例 一、概述 1.课程及教材分析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让学生科学地开展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 在《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所讲述的生物灾害最主要是病害和虫害,所以《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是《植物保护技术》教材中最重要的一章内容之一。而《植物病害概述》是本教材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中的第一节内容,对本章的后两节内容起总领和启下作用。只有学会了本节知识,掌握了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学习本章第二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的知识,进而有利于学会本章第三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的内容,才能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所以对于农职专种植专业学生来说,学好《植物病害概述》本节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首先,本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好观察,热爱实践,对学习《植物保护技术》兴趣浓厚。其次,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之后开设的,由于学生对学习昆虫学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和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基本和昆虫学相似,都是多实践、多观察、多识记、多巩固,这些都给学习《植物病害概述》本节内容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学完本节内容后,为以后的实验实训和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不利的一方面是:本节课的概念多、概念的定义长、概念容易混淆,再加上“病状和病征的类型”这部分内容讲得比较细致,举例较多,由于学生基础差,识记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在教学中加以注意。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植物病害、病理程序、症状等概念。②会区分病状和病征及掌握其类型。③掌握病原、病原类型及其引起病害类型。 (2 )能力目标①通过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结合展示清晰的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标本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增强学习

植物真菌病害介绍

真菌病害的类别与主要病害索引 上回,咱们介绍了植物病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了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类。有无病征是区分这两大类病害的关键点。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坏死、腐烂、萎蔫为主;但病征不同:细菌性病害病部在潮湿情况下能够观察到菌脓;真菌病害的病征常以各种霉、点、粒、粉等来表现。 病毒性病害的症状类型以变色、畸形居多,非侵染性病害中的缺素症尤其中微量元素缺乏,也常表现出这两类症状。但病毒性病害常常是全株性的;缺素症一般部位较为固定; 在所有侵染性病害中,真菌性病害数量最为繁多,约占所有病害数量的70%以上。所以后面我重点介绍真菌病害。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到:1.熟悉常见的主要病害发生规律;2.对不熟悉的作物的真菌病害基本正确分类和判定这两点后,再结合所掌握的杀菌剂知识,就能够大部分胜任日常农户用药指导了。 所以,了解、掌握真菌的分类是做好病害防治指导的基本功,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一.真菌的分类基础知识: 真菌的主要分类梯级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来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份界定是:

洲、国、省、市、县、乡、村一样。 我们日常所说的真菌性病害均属于菌物界、真菌门。(所有生物 分为: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三个界); 真菌门下,又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等“五大金刚”,这有点象世界被分为 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南极洲五大洲一样。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病害被描述为:这是低等真菌病 害。所谓低等真菌,常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的真菌病害。 其他几个亚门的真菌病害常常被成为高等真菌病害。 在了解真菌的分类时,最重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个病害大致属于 哪个亚门、目、属。就好像我们了解一个陌生人时,首先想知 道的是:他是哪个国家(亚门或纲)、哪个省(目)、哪个县(属)的一样。 其他分类单元不是不重要,但对于我们这些以推广应用技术, 而不是以搞科研的人来说,了解这个大框架已经足够了。当然 如果你自己有兴趣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那就另当别论。二.鞭毛菌亚门主要病害和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