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各位丁香园会员,大家好。熟悉肿瘤流行病学的站友或许都清楚,目前在我国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种类。在今天的中国肿瘤发展20年主题访谈中,丁香园与绿叶思科药业公司联合邀请到了重庆市大坪医院肿瘤科主任王东教授,请他谈谈目前肺癌诊疗的现状与未来。

丁香园:王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丁香园的采访。此次访谈是丁香园与绿叶思科联合主办的中国肿瘤发展二十年主题活动的内容之一。我们注意到,大约20年前,您恰好拿到了博士学位。近20年来,就您个人感受而言,我国的临床肿瘤工作主要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亟待改善的方面?

王东教授:感谢丁香园与绿叶思科药业公司。20年前我拿到了博士学位,20年前肿瘤学科正式成立,近20年也是临床肿瘤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肿瘤学科的显著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肿瘤学科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取得巨大成果。20年前我做博士时开始接触EGFR基因、p53基因等肿瘤基因,20年后针对这些基因的靶点药物治疗已经运用到临床,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受益,这是最显著的进步。第二,循证医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过去国内的化疗、放疗大部分是基于教科书或者基于经验,不够注重循证医学,但是近十年来国内进步巨大,包括肿瘤学在内的医学治疗水平和治疗理念完全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教科书和经验式向科学性发展,这是革命性的突破。第三,多学科协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肿瘤的治疗手段涵盖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多个方面,多学科的协作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益处,能使患者能得到早期的诊断、规范的治疗,这也是非常好的进步。虽然某些药能给患者带来受益,比如使肺癌患者提高三个月乃至六个月的生存时间,但是如果多学科之间能够密切协作,使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规范的治疗,可能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要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这是我国要进一步深化的。目前还有哪些亟待改善的方面很多,但是我想从不同层面来谈值得要关注的问题。第一,追溯历史20年前就有了多学科协作,但是10年前才真正提出该观念,而逐步被认可大概有5年时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院肿瘤学科在医院的支持和领导下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联合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于2009年在重庆地区最早成立肺癌诊疗中心,以实行多学科联合门诊、会诊制度。另外,我们还联合妇产科、B超室利用锎中子治疗的优势成立了宫颈癌研究所。这样一来妇科医生就知道了治疗宫颈癌还有放疗和锎中子治疗等手段,同时锎中子治疗技术也能和临床密切结合,在宫颈癌和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进一步加大基础科学的力度,把基础研究向临床推进,包括肿瘤分子的分型、基因的诊断以及肿瘤基因突变与治疗的相关性等,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第三,我国的中医中药应该突显特色,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优秀的工作,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结合现代工艺中药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据,这样才能使中医中药的发展能走向世界,进一步贡献肿瘤患者,这也是我们急需要做的。

丁香园:EGFR-TKI的付诸应用标志着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全面进入靶向治疗的阶段,不过很快临床上就出现了耐药的病例,有研究者称,靶向治疗遇到了瓶颈期。对此,您的观点是怎样的?

王东教授:我国第一个EGFR-TKI(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上市至今大概有

八九年时间,国内的临床应用经验以及国外的一些证据表明不论早晚,大部分患者最终还是出现耐药。耐药问题确实是我们在肺癌领域跨出一步后遇到的新问题,对这个问题怎么理解、怎么处理也是摆在基础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这样理解耐药问题的,过去认为肿瘤本身是基因变异,现在把这个基因分为驱动基因、伴随基因,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还很少,这是药物治疗产生耐药最主要的原因。靶向治疗也是如此,因为靶向药物主要针对的是一个基因或一条信号通路,然而肿瘤细胞非常聪明,它还可以通过旁路激活,或采取某种机制逃避。因此,可以预见短期之内耐药问题并不能完全解决。

丁香园:目前在临床上面对TKI耐药,并没有基于高级别证据的指南或共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您一般怎样处理?

王东教授:我国专家就TKI耐药问题做了很多工作,大家认识到耐药或者说治疗失败的进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缓慢性进展和暴发性进展,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缓慢性进展的患者使用TKI治疗出现耐药后不必立即停药,或者说不适合立即停药,因为这类患者立即停药将面临停药后肿瘤快速进展的可能。然而,暴发性进展的患者应该立即停药,之后更换其他治疗手段,包括:一、化疗,有证据表明间隙化疗后患者可能还会对TKI敏感。二、联合化疗,有证据表明在化疗的间隙期序贯使用TKI,即间隙序贯联合模式,也、能使部分耐药患者获益。三、如果一些耐药患者出现了局部进展,影响到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譬如脑转移、脊柱转移或包块压迫,可以加用或改用局部治疗手段,包括放疗、射频消融治疗和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等。

丁香园:在目前的指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癌的一线化疗一般是含铂两药方案。在完成既定化疗周期后,在接下来的维持治疗策略上,目前还有一些争议。在这方面你的体会是什么?

王东教授:总的来讲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癌一线化疗之后的维持治疗是应该的,但是必须分层考虑这些问题。第一,EGER突变的患者可以直接用TKI维持治疗。第二,体力状态较好、年轻、肿瘤分化较低的患者在完成了既定的一线化疗之后,可以根据现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使用单药化疗进一步维持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的PFS更长。第三,基础情况差、老年、并发症多的患者应慎重用维持治疗,对这些患者一味强调维持治疗可能造成不必的过度治疗,相反支持治疗加随访观察对他们更有益处。

丁香园:小细胞肺癌也是广大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数十年来,取得的进展并不多,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已经沿用了十余年。在您看来,这其中原因何在?

王东教授:小细胞肺癌大概占肺癌10%-15%,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其他手段。但是由于小细胞肺癌自身的特点,化疗在其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就化疗而言,基本上在20年前就确定了EP方案(VP-16、DDP)为基础的一线方案。目前为止,二线的托泊替康、伊立替康,以及三线的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均不能超越EP方案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地位。

小细胞肺癌的诊治还有以下问题需要关注。第一,小细胞肺癌一定要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进行诊断,决不能把低分化的类癌或者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低分泌腺癌误诊为小细胞肺癌,否则肺癌的治疗将指向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

EP方案是经典的一线方案,目前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在化疗方面不要把二线乃至三线治疗提前,这是非常错误的。同时要慎重小细胞肺癌治疗的药物搭配,有些医生把血液同性极强的两种药物叠加使用,似乎是为了追求肿瘤早期的快速缩小、追求反应率,实际上给病人造成了更多的伤害,这点需要注意。第三,其他学科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进一步切入和肯定,比如说放疗对于临床达到完全缓解(CR,completeresponse)患者的脑转移的预防性治疗,放疗对于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病灶比如骨转移的姑息性治疗。

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不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小细胞肺癌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因为小细胞肺癌是低分化甚至是未分化的细胞,我们对它向什么方向发展、分化了解的很少。就目前仍然薄弱的干细胞研究领域而言,至今也未发现小细胞肺癌明确的干细胞,我们反思后认为可能小细胞肺癌本身就具有更多的干细胞特点,这也是它开始治疗敏感、最终导致耐药、而且进展快速的一个原因。第二,小细胞肺癌的基础研究领域里找不到很好的切入点,针对已知靶点和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对小细胞肺癌都效果不佳。第三,尽管前期做了大量工作,至今为止仍未能在分子水平和信号通路水平发现小细胞肺癌独有的特点,这可能也是其中的部分原因。第四,无论是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还是是反应良好的患者,都应体现出放疗的介入作用。目前,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上提倡联合同步的放化疗对患者更为有益。虽然鉴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医疗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单位还没有开展起来,但是我们还是要肯定和强调放疗、早期手术以及姑息手术、所起的作用,不应认为小细胞肺癌一经诊断就一定只有化疗可行,综合治疗可以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治愈率。

丁香园:肺癌的免疫治疗也是研究相当热门的领域,虽然现在有不少处于研发阶段的肺癌疫苗,有些还进入到了临床试验阶段,但之前很少有成功的先例,您对免疫治疗的前景怎么看?王东教授:免疫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虽然还没有取得肯定性的突破进展,但是已经为患者和临床肿瘤学所关注,在肺癌治疗中很有前景和潜力。但是必须认识到以下这些问题。第一,免疫治疗的复杂性。因为免疫治疗不仅仅涉及肿瘤细胞本身,还反映肿瘤和宿主、肿瘤和内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所以免疫治疗比化疗、甚至小分子靶向治疗复杂得多。第二,虽然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很有前景,但目前它仍然是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辅助治疗,不能以单纯的免疫治疗代替其他治疗方法。当然,如果最终免疫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患者可能不用采取放化疗和手术了,这是患者的希望所在。第三,免疫治疗的概念非常广阔,包括针对肿瘤细胞本身的疫苗、针对免疫系统调节的抗体、过继的免疫细胞输注等。所以,应当指出目前很多单位开展的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技术并不能代表免疫治疗,不能以偏概全,正确认识免疫治疗也有助于技术合理规范的运用。丁香园:除了临床工作之外,我们还注意到,您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请向大家介绍一下您和您的研究团队专注的主要方向以及目前取得的一些成果?

王东教授:自2003年本人回国之后,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DNA修复与肿瘤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生命的本质就是DNA,DNA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外界和自身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可以对DNA产生损伤,损伤不能被修复的话就容易导致肿瘤的发生。我们用放疗和化疗治疗肿瘤,对肿瘤细胞的DNA造成损伤,而肿瘤细胞DNA损伤的修复不强,这也就带来了治疗的抵抗。近十年来,我们在DNA损伤修复方面特别是如何利用该

途径提高肿瘤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做了一些工作。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是细胞DNA损伤修复的重要分子,其表达在肿瘤组织中高于正常组织,是大部分肿瘤特别是肺癌的重要标志。如果能抑制APE1的蛋白表达或者敲除APE1基因,就能显著杀伤肿瘤细胞,从而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潜在治疗靶点。前十年我们针对APE1分子做了一些工作,去年因此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有关APE1分子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APF-1分子在临床中诊断和的预测的价值。例如肺癌的治疗中,含铂方案是基础方案,铂类耐药是基本耐药,我们正在研究APE-1分子是否和铂类耐药有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就把肿瘤过去的靶点(target)研究逐渐转移到标志物(wellmark)研究上来,二者结合起来更有意义。针对这样的分子采取一系列抑制策略,我们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工作,包括从中药小分子数据库里筛选相应的抑制剂,仍正在进行之中。

第二个方面是注重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的转化,包括肺癌,这是我科第一关注的肿瘤,另外宫颈癌和头颈部肿瘤也是我们的特色。特别是在宫颈癌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单位拥有全国第一台锎中子治疗机,在全国首先开展锎中子治疗技术,主要用于宫颈癌的治疗,我们治疗的宫颈癌的世界例数最多、效果最好,这个项目在2010年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头颈部肿瘤治疗主要是靶向治疗,包括单抗、小分子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喉癌以及其他肿瘤的脑转移。

丁香园:好的,再次感谢您与我们的分享。

非小细胞肺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2.004.017基金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课题(R C 2007113);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B K 2008326 )作者单位:510000广州,南方医科大学(李玉枫);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印洁二宋勇) 通信作者:宋勇,E m a i l :y o n g _s o n g 6310@y a h o o .c o m 非小细胞肺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李玉枫 印洁 宋勇 ?摘要?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占所有癌症病死率的首位,十分迫切地需要新的治疗方法三肿瘤疫苗代表了一种低毒二高特异性的新治疗方法,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治疗方式有望为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应用于肺癌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三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的疫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三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疫苗;免疫应答S i t u a t i o na n da d v a n c e s o f v a c c i n e s f o r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L IY u -f e n g *,Y I N J i e ,S O N GY o n g .*S o u t h e r n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10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S O N GY o n g ,E m a i l :y o n g _s o n g 6310@y a h o o .c o m ?A b s t r a c t ? S i n c el u n g c a n c e ri st h el e a d i n g c a u s eo ft h ec a n c e r - a s s o c i a t e dd e a t h ,n e w c u r a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 s a r e a l w a y s d e s i r e d i n t h e c l i n i c .O w i n g t o i t s l o wt o x i c i t y a n dh i g h s p e c i f i c i t y ,t u m o r v a c c i n e s a r e g r a d u a l l y d r a w i n g 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a san e w t h e r a p y p r o v i d i n g l u n g c a n c e rt r e a t m e n ta g r e a t p r o s p e c t .R e c e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d e v i d e n c ef r o m c l i n i c a ls t u d i e sr e v e a l e d t h a tv a c c i n e sf o rl u n g c a n c e r d e m o n s t r a t e da p r o m i n e n tc l i n i c a le f f e c t .T h i sr e v i e w a i m st os u mm a r i z e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 f o r t h e v a c c i n e s f o r 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N S C L C )p a t i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 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T u m o r v a c c i n e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而非小细胞肺癌(N S C L C ) 患者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75%三目前, 肺癌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二放疗二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并且不断出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改善三但由于就诊时多为晚期,即使经积极地治 疗,多数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仍不理想[ 1] 三5年生存率小于15%,约50%的肺癌患者在手术后复 发,而化疗对复发患者的有效率不足25%[1] 三因 此,人们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肺癌治疗的有效率三 肿瘤疫苗治疗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肿瘤疫苗免疫后,患者体内产生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达到抑制二清除肿瘤的目的三由于其低风险性及合理性, 这种治疗策略对肺癌具有吸引力,尤其适用于完全切除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三尽管其疗效尚未得到Ⅲ期临床试验的证明,但是一些Ⅱ期临床试验的确发现肿瘤疫苗在肺癌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三 1 目前较常用于N S C L C 治疗研究的疫苗1.1 肽类疫苗 1.1.1 肿瘤相关的黏附素1(c a n c e r -a s s o c i a t e d m u c i n s 1,MU C 1)疫苗 MU C 1是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是编码黏蛋白的蛋白质骨架的21种黏蛋白基因之一;它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是一类有助于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进而促进肿瘤转移的分子,在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均有 MU C 1的过表达和异常糖基化[2] 三研究发现MU C 1表达于60%的肺癌患者中[3]三研究表明, MU C 1可充当抗黏附分子, 且与肿瘤形成二肿瘤细胞转移二抗细胞凋亡及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有 关[4-8] 三MU C 1还能掩盖肿瘤细胞抗原, 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故有人考虑将MU C 1作为靶抗原三 L -B L P 25疫苗即是以MU C 1的细胞外暴露的核心肽为靶点的一种脂质体疫苗三它由一个较MU C 1骨架重复序列稍长的脂多肽和一个免疫佐 四 213四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2月第32卷第4期 I n t JR e s p i r ,F e b r u a r y 2 012,V o l .32,N o .4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16T12:08:06.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武明君姚兵通讯作者[导读]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最有效治疗方法。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肺癌处于第一位,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要类型,约占80%以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治疗方案从单纯外科治疗发展到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 关键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正快速增长,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80%以上,NSCLC起病隐匿,就医时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其中高龄患者占多数,约50%肺癌患者年龄>65 岁[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治疗方案从单纯外科治疗发展到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 1.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最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外科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肺段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手术、袖式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扩大切除术、微创手术治疗。随着术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纵膈镜、PET-CT等应用于临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指导。目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除Ⅲb、Ⅳ期外,应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只要患者身体素质良好,基本手术原则均应为解剖性肺叶切除+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也可在微创技术下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Ⅲa期如肿瘤过大或侵犯周围重要器官可在行新辅助化疗后,根据化疗后复查结果考虑是否行肺癌根治术,Ⅳ期、Ⅲb期及部分Ⅲa不可手术者均应以化疗及放疗为主[2]。 2.常规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起病隐匿,发现时患者多数已处于晚期,很多病人因此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化疗成为晚期肺癌重要治疗方式,其次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常因肿瘤体积或位置原因侵犯或包绕邻近组织或器官,导致常规手术很难将其彻底切除,使用化疗可降低TNM分期,提高手术疗效。对于不可手术的Ⅲb期及部分Ⅲa不可手术者,使用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ECOG1549研究中对比了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 顺铂,多西他赛+顺铂,紫杉醇+卡铂四种化疗方案在NSCLC 上的疗效。结果显示从缓解率(15%-21%),中位生存期(7.4-8.2个月)和1年生存率(31% -36%)来看,4组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对于晚期NSCLC,其中的任何一个方案均为同样可以接受的治疗选择,自此奠定了第三代化疗药物联合铂类在NSCLC化疗的一线治疗地位[3]。联合化疗与支持治疗相比,使用含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能显著控制肺癌临床进展,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4]。但由于联合化疗不良反应较大,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降低等临床表现,对于高龄及有联合化疗禁忌证的患者应使用单药化疗,以减少化疗带来的副反应。另外长期应用铂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因此用非铂类化疗方案替代铂类,即可提高生存率而不会像铂类化疗影响生活质量的化疗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3.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十年来NSCLC上取得最重要的突破。不同分子分型的明确以及更精确靶向药物的发展,使对不同驱动基因改变的靶向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针对细胞受体基因调控分子等信号传导为靶点的治疗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已进入临床应用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抗分化增殖等方面实现抗肿瘤作用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不良反应小,是今后肿瘤治疗的趋势[5]。随着越来越多的治疗性分子靶点的发现和明确,通过特定分子分型改变的肿瘤类型可能相比传统的组织学分型更能精确的指导临床,将来基于驱动基因的改变也成为肿瘤的重要特征,基于分子靶向治疗的肿瘤分型将能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进行治疗选择。 4.放疗 近年来三维适型放疗及超分割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放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可以对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同步放疗化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由于肺癌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大部分患者就诊属于中晚期,手术不能根除瘤体较大的肿瘤,某些肿瘤已有远处转移,因此放疗对肺癌有重要价值放疗分为根治性放疗手术与放射综合治疗及腔内放疗,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给予放疗常有较好的效果能手术切除的Ⅱ-Ⅲa期患者术前化疗可减小瘤体,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可防止肿瘤复发但目前高剂量放疗亦有较多的并发症,故应联合化疗放疗化疗同步进行疗效优于序贯及单一治疗,但因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中断或延长放疗时间,影响了疗效考虑到患者耐受较差,目前国内各医疗机构仍多选用序贯或交替模式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放疗影响患者预后,但仍需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确认[6]。 5.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NSCLC方面积累了较为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如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肺癌患者术前、术后使用中药治疗,能够通过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影响肿瘤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抑制肺癌细胞生长,防止肺癌发生转移[7]。杨宏刚等[8]对57例NSCLC患者研究表明,采用手术化疗辅助益气扶正中药汤剂,可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发生远处转移,自身免疫力降低,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某些中药甚至可以使肿瘤缩小防止转移中医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其他方法的疗效,也可以改善手术及放疗化疗后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高,因此中药与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亦可以防止复发转移以及改善预后此外中医治疗肿瘤并发症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如对合并胸水肿瘤热咯血等的治疗中医既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又可作为一种多因素结合基础上的组方治疗,具有多靶点全面兼顾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6.免疫治疗 国际上已将免疫治疗同手术放疗化疗并列为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疗法单克隆抗体疗法肿瘤杀伤细胞的继承性免疫疗法及其抗癌多糖基因疗法已逐步发展,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和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将日趋成熟与完善,生物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被动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三类[9]。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精确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传统的化疗,方兴未艾的分子靶向治疗还是新兴的生物免疫治疗,特定的药物基因组学、分子分型的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肺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9), 837-84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81671615.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81671615.html,/10.12677/acm.2018.89140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of Lung Cancer Therapy Zhi Yang, Chunlong L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Yuey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Yueyang Hunan Received: Oct. 20th, 2018; accepted: Nov. 6th, 2018; published: Nov. 13th, 2018 Abstract The lung cancer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clinic. Treatment includes surgery,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so on. Surgery,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re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lung cancer. However, only 20% to 30% patients are clinically suitable for surgical treatment. The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regiment has limited efficacy.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is still less than 15%, and the side effects of radiotherapy are relatively large. At present, the new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mmunotherapy, iodine 125 seed stereotherapy and so on, have enriched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 trend of lung cancer. Keywords Lung Cance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ment 肺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杨志,林春龙 南华大学岳阳市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湖南岳阳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6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3日 摘要 肺癌发病率成逐年递增趋势,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术、化疗、放疗是肺癌主要治疗手段,但是临床适宜手术治疗的病人只有20%~30%,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综述 2014年WHO发布GLIBOCAN2012的数据指出2012年全球约有140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肺癌发病数为180万,占癌症发病率的13%。同时,肺癌也是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死亡数量的30%【1】。肺癌按组织学分型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肺小细胞癌(NSCLC)两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随着肺癌研究的进展及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对肺癌的疗效有了一定提高,本文将就如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外科手术治疗 针对早期的NSCLC,首选手术治疗【2】。目前普遍推荐使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进行筛查,使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3】。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FDG—PET)在确定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上要优于CT检查,而且在N、M分期上显示了重要的位置,但是价格昂贵,不易普及。手术的主要对象为适合手术的I、II及IIIa期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肺部原发癌肿病灶和局部淋巴组织,并尽可能保留最大量的健康肺组织【4】。手术主张采用肺叶切除,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只适用于肺功能不全患者。Ⅱ期NSCLC 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可采用袖式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术。Ⅲa期病变的病人在手术中发现单一区域纵隔淋巴结存在转移病变时,如能将淋巴结和原发肿瘤完全切除则行肺切除及纵隔淋巴结切除,IIIb期仅有少部分病人可手术治疗,IV期则不适宜手术治疗。氪氦刀冷冻消融术作为微创手术适用于病灶较小患者体质较差,难以耐受开胸手术或不同意行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术前应评估病人的全身情况,包括:肺功能、通气弥散功能、心功能等。 2放疗 单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效果极不理想,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3%-10%,中位生存时间为6~11个月【5】。根据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加速再增殖的理论而提出的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由于加速超分割放疗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对提高了生物剂量效应,从而提高了疗效。Υ刀和X刀采用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进行高精度放疗,提高了靶区剂量,治疗中与治疗后发生的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均较小,近期疗效显著。但由于肺部随呼吸而运动,因此Υ刀和X刀难以继续提高其治疗精度,近年赛博刀逐渐应用于临床【6】。它可以对肿瘤进行跟踪放疗,治疗精度大为提高。放疗可以单独进行,但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3化学治疗 化疗在肺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可以单独应用于晚期肺癌病饲起姑息治疗作用,更多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放疗、手术等联合治疗,目前是治疗NSCLC的主要手段。化疗可以防止癌肿转移、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根据美国的CAL GB9633【7】和加拿大的BRl02【8】项研究显示早期患者、第三代化疗方案、足够的周期数和按时完成化疗是NScLc完全性切除

肺癌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李 辉

肺癌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 李辉 一、外科方法在肺癌分期中的现状和地位 肺癌分期治疗目前已成为共识,准确的分期对治疗方案的正确制订十分重要。现行的肺癌分期主要包括临床分期(cTNM,cStage) 、病理分期(p TNM,pStage) 和再治疗分期(rTNM,rStage) ,此外尚有不成熟的分子分期( mTNM,mStage) 。临床分期的准确率有限,与外科病理分期相比仍然存在相当误差。纵隔镜、胸腔镜等外科方法可明显提升肺癌分期的准确率,是目前肺癌最准确的分期方法。 常用的非外科术前分期法包括X线胸片、胸部CT、磁共振显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而且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有不足。 外科分期( sTNM) 包括手术前分期(纵隔镜检查术、胸腔镜术等) 和术中分期(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达到病理分期水平,外科分期手段正倍受重视并逐渐推广应用。 纵隔镜检查术是评估肺癌手术前纵隔淋巴结状况最准确的手段,敏感性、特异性高达90 %和100 % ,特别是在N2 、N3 的排除上非常有意义。纵隔镜检查术对提升肺癌术前分期水平有重大意义,某些发达国家已将之作为肺癌治疗前的常规检查和分期金标准。国内该工作虽然起步不晚,但目前的状况依然是认识不足、发展不均、普及不力。纵隔镜检查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气胸、纵隔炎、喉返神经损伤、颈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3 % ,严重并发症如大血管损伤、食管撕裂、气管撕裂的发生率0. 2 %~0. 5 % ,死亡率几乎为零,属于相当安全、成熟的手术。 胸腔镜对纵隔肿物活检的准确率为91.9 %。对临床N0 和N1患者,胸腔镜的假阴性率高达25 % ,应用意义不大,而对临床N2 患者,胸腔镜的诊断准确率为63% ,胸腔镜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另外,胸腔镜必须双腔气管插管及单肺通气,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肺癌射频消融治疗现状与进展 在我国,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是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该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症,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于是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微创外科、CT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肺叶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是对妥协性患者(compromised patients)可以行电视胸腔镜下的局限性切除术(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对高风险不能耐受微创手术的患者,RFA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很好的选择,二者究竟孰优孰劣,还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RFA作为一种局部微创治疗手段,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在2009年第45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年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及第13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肺癌研究者分别报告了RFA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早期肺癌临床疗效,结果令人鼓舞。 一、RFA的原理 RFA是对靶肿瘤施以频率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速震荡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可达60 ℃~120 ℃。肿瘤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较正常组织差,当组织温度高于50 ℃时,即出现凝固性坏死,温度高于60 ℃时,组织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蛋白质和DNA出现不可逆的变性,最终凝固和坏死,同时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另外,射频的热效应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由于肺部正常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并且起着绝缘的效果,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变部位,加之肺部肿瘤组织的血流量低,散热困难,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快,成为一个巨大的储热库,因此肺肿瘤非常适合RFA治疗,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二、RFA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 1979年Sugaar等对肺部恶性肿瘤进行RFA治疗,发现加热不仅使肿瘤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还可使肿瘤的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细胞渗出,进一步导致血管壁坏死、管腔闭塞;坏死的肿瘤细胞刺激淋巴细胞聚集,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活性,进一步杀伤机体残存瘤细胞。Goldberg 等于1995年和1996年在兔肺上进行了RFA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RFA治疗后发生热凝固性坏死,周围组织逐渐出现炎症反应、水肿、出血;7 d后坏死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1个月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肺泡开始重建;2~3个月增生纤维组织逐渐被吸收,恢复正常组织结构。Miao等对兔的VX2肺癌模型进行RFA治疗,结果显示:3个月后对照组所有动

中医药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 优势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4), 340-34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81671615.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81671615.html,/10.12677/tcm.2018.76058 The Effects and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Xiange Huang1,2, Hegen Li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Received: Oct. 20th, 2018; accepted: Nov. 2nd, 2018; published: Nov. 9th, 2018 Abstract Currently, lung canc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malignant tumors for human health. Especiall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ccounts for about 87% in all lung cancers, and most patients are diagnosed at an advanced sta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exhibits its own unique effects and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NSCLC. 1) TCM focuses on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i.e., the unique treatment plan is formulated for each patient according to his/hergene expression, treatment demand, economic status and so on. Various approaches, such a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 etc., are adopted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therapy efficacy while reduce treatment cost and disease deterioration risk. 2) The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reduce side effects, improve curative efficiency, decrease drug resistance rate, regulate immunity function and improv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3) For the patients finished or cannot receive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TCM can effectively prolong thei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delay thei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to maintain them in a good survival state. Here we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CM in treatment of NSCLC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in the past decade.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CM in treatment of NSCLC are also discussed. The relevant rules are summarized for optimizing the clinic treatment of NSCLC. Keywords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rapeutic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 优势 *通讯作者。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李时悦)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发病率连续上升,特别在大城市情况更为明显,其病死率在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中居首位。但肺癌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多年前的资料显示,明确肺癌的患者70%~80%为晚期,早期肺癌的诊断率为10%;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10%~13%,但T1N0期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80%。近年来,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在美国,据最新的资料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出现下降的趋势。(一)诊断方面 (1)痰 常规涂片、染色找癌细胞阳性率很低。近年来,为提高其敏感性,对痰细胞学检查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并使人们重新认识痰细胞学检查在早期诊断的重要作用。 A.痰标本的免疫染色: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痰标本,可使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但特异性为70%~88%左右。 B.痰标本中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应用PCR的方法对痰中脱落细胞进行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可检测出P53突变、K-ras突变 等。从而提供了一种从痰发现肿瘤细胞的方法。 (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有肺泡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正常或异常的上皮细胞。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BALF中基因的改变,从而更早的发现肺癌。 (3)外周血 外周血中存在多种可溶性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传统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是用单克隆抗体去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特异性抗原,特异性较低。目前已经能够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检测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的异常DNA,或直接检测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 A. 癌标志物: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可靠的血清癌标志物用于诊断或普查 肺癌。目前已用于临床测定的如组织多肽抗原(TPA)、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Ag)、CYFRA21—1等对NSCLC的诊断有一定意义。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蛙皮素(bombesin)、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BB(CPK—BB)、胃

2020CSCO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研究进展汇总

2020CSCO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治疗研 究进展汇总 基于肿瘤形成的“土壤环境”理论,抗血管治疗一直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类型。此次CSCO的抗血管专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分别就肿瘤抗血管治疗的各个议题进行专题讲解。于此,为读者朋友汇总来自范云教授的《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和来自褚天晴教授的《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纵览临床抗血管治疗的研究发展。助力患者朋友学会应用抗血管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抗血管治疗 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上,因为均为失败的研究结果,在这里不为读者赘述。我们详解一下抗血管治疗部分的成绩。 1.贝伐单抗:与化疗联合,可提升PFS,OS无改善,失败为主。 提起抗血管药物,早年主要以贝伐单抗的研究为主,多通过与EP/IP化疗的联合,多药一线或二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的PFS是有提升的,但是最终的OS分析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因此,目前贝伐单抗在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没有积极推荐。

2.国产抗血管小分子: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后线单挑小细胞肺癌获佳绩,跻身治疗框架内! 后续随着国产抗血管小分子药物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的出现,以及治疗方案的设计,逐渐出现了阳性的研究结果。如安罗替尼≥3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获得了7.3:4.9月的PFS延长,HR=0.53,下降了47%的死亡风险!安罗替尼后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也获得国家NMPA 的批准,激起了国内对于抗血管小分子药物在肺癌应用的全方位拓展。 由范云教授领衔开展的呃一项阿帕替尼3线/4线治疗晚期SCLC的II期研究中,有效率为17.5%,疾病控制率为75%,OS 5.8月。也获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3.免疫+抗血管联合二线初尝试创佳绩,获国际认可!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现状及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现状及进展 肺癌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预后差,美国肺癌总体5年生存率15%,我国仅10%左右,其发病率在大多数国家仍在持续上升[1]。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准确评估预后均有赖于正确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分化程度。理想的TNM分期方法应既能反映患者临床的真实情况,又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和并发症,同时又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简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临床分期现状及进展 一、肺癌TNM分期 恶性肿瘤TNM分期系统是进行肿瘤诊断、治疗及临床研究的“国际语言”,一个理想的TNM分期系统应能够正确地反映患者病情,准确地判断预后。自1966年国际抗癌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颁布第一版肺癌TNM分期以来[2],肺癌TNM分期系统共进行了五次修订。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Clifton F. Mountain1997年制定的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第5版肺癌TNM分期系统[3],2002年AJCC第6版未做任何修订[4]。由于Clifton F. Mountain 1997年第5版肺癌TNM分期系统所依据的病例资料均来自于北美,多数来源于M. D. Anderson癌症中心一家医疗中心(德州大学M. D. Anderson 癌症中心4,351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肺癌研究组968例,共5,319例),且多为外科治疗病例,时间跨度较长(1975~1988年)。不能全面反映全球肺癌真实情况。为了反映近期肺癌治疗结果,并且使肺癌分期系统具有全世界的广泛代表性,1998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IASLC)分期委员会着手进行肺癌新分期系统的修订工作。自1990年至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共19个国家)收集了100,869例肺癌患者资料,其中有明确病理类型,分期、治疗以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新发病例81,015例,其中NSCLC 67,725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13,290例。通过对不同TNM定义的统计分析,在2007年韩国首尔第十二届世界肺癌大会上报告了对第七版肺癌TNM 分期系统(2009年)的修订建议[5]。 1、T分期的修订

小细胞肺癌治疗过程

论持久战 ------小细胞肺癌的抗争之路 沈阳糖果儿 “语不惊人誓不休”---话说借用如此高大上的标题只是为了在众多的文章、帖子当中能引起你的注意,希望这篇文章被你看到是因为我确信,当你收敛起此时或许悲痛欲绝,或许愤懑绝望,或许欲哭无泪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情绪,静静的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发现上帝在为你关上房门的时候,真的悄悄的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复发转移快的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曾经有人形容它就好似野草的种子,随风飘到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听起来的确让人毛骨悚然…….不过,小细胞肺癌确是所有的肺癌之中唯一可能治愈的肺癌类型,是的,你没有看错,可以治愈!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是我得出的,而是父亲确诊之初,我的主治医生告诉我的,也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当时已经绝望的我重新升腾起了希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父亲于2015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咳痰有血丝,到当地市医院做肺部CT平扫,医生感觉问题严重,于是我第二天立刻安排父母来沈阳,并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做相关检查,肺部增强CT诊断提示:左肺上叶占位,注意中心性肺癌,伴远端阻塞性肺炎,左肺上动脉受侵;右肺中上叶小结节,性质待定;纵膈及左肺门肿大淋巴结;右肺散在炎症;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弥漫肺气肿。当天下午气管镜失败,没有取出组织,无法做病理。在我茫然无措之际,一位医生提醒我,可以拿着现有的检查结果让医生做经验性判断。 第二天,我和先生带着仅有的两个检查结果(肿瘤标志物,肺部增强CT)跑了沈城几家三甲医院的肺科,肿瘤科,几位主任专家的结论基本是相同的,依据肿瘤标示物NSE的数值和病灶的位置,推测是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当时临近十一长假,无论是穿刺,气管镜,PETCT都要等到十一之后,如果我们要继续做检查,取组织,做病理,那么我们至少还要二十天之后才能开始治疗,等还是不等? 感谢网络,虽然它虚无缥缈,虽然它有太多的不可信,不确定,但是就是那一晚,它让我对小细胞肺癌这个我之前从未听过的名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恶性程度高,复发转移快,化疗、放疗敏感——这一切信息让我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冒险很激进的决定:马上开始化疗!是的,我们不能等,我们等不起,我选择相信几位专家主任的经验推测,小细胞肺癌---化疗。 简述一下父亲的整个治疗过程: 一化入院(2015.10.1—10.9) EP方案:奈达铂30mg, D1-3 依托泊苷100mg D1-5 10.01 化验:白细胞5.8 (3.5—9.5) 红细胞4.75 (4.3—5.8) 血小板164 (125-350) 10.08 化验白细胞4.8 (3.5—9.5) 红细胞4.52 (4.3—5.8) 血小板157 (125-350) 二化(2015.10.22—10.28) EP方案:奈达铂30mg, D1-3 依托泊苷100mg D1-5 10.22 化验白细胞3.0 (3.5—9.5) 红细胞4.36 (4.3—5.8) 血小板126 (125-350) NSE 9.49 (0-20 ng/ml)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09-04T16:42:13.5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覃庆坚 [导读]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可根据癌细胞的不同 覃庆坚 广西藤县人民医院肿瘤科 543300 【摘要】近年来,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可根据癌细胞的不同,分为小细胞癌、鳞癌和腺癌,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 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恶性肿瘤疾病,肺癌具有较高的病发率和死亡率,相关报道显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肺癌发病率占12.7%,其死亡率占18.2%。而非小细胞癌是肺癌发病患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占肺癌患者发病率的百分之83%左右,该种癌症通过外科手术能够实现治疗,手术方式适用于早期,中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受到影响,而通过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手段,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并使患者预后良好。 1、早期舒服辅助化疗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实施辅助化疗治疗,目的是能够降低患者肺癌的局部复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临床医学中,对肺癌早期术后辅助化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通主要通过免疫治疗、烷基化合物或放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当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探究结果并不显著[1]。70年代后期,成立肺癌研究专项小组,统一了手术分期等一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分层和生存率专项研究,化疗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顺铂和阿霉素,经过大量研究证明,无病生存期和平均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通过研究发现,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也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使用铂类药物治疗奠定了良好的临床基础。 2、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铂类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经过大量样本分析,统一实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分期,证明了联合使用铂类化疗药物,能够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升。国外学者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期治疗进行探究,主要对II期到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与联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实验患者的生存期和局部复发率均没有显著差,通过该次探究可以发现,联合放疗毒性更大,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显示出放疗预后效果欠佳,尤其针对非小细胞肺癌II期患者[2]。另外,外国学者曾对1200例,I期到III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机研究,治疗方案为丝裂霉素,长春地辛和顺铂,另一组选择接受放疗,经探究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中仅有50%的患者完成了三个周期化疗,且化疗前进行了剂量调整。随后,国外等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以铂类为基础的研究,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的作用,通过大量临床数据研究显示,术后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随后,部分国外学者针对,I期到II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方案进行调整实验,顺铂+长春瑞宾,经过试验探究后,化疗组五年绝对生存率为15%,患者总生存率得到降低,复发率均得到显著显著降低。 3、优福定的应用 日本学者对非小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化疗药物组和参照组,结果为:口服化疗药物组术后生存率为25.36%,参照组患者术后生存率为16.58%,口服化疗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且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较为明显,从该次探究中不难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经过辅助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显著得到提高,且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改善,但是该临床观点仅在日本国家得到了证实,其他国家并没有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观点。 4、新辅助化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化疗手段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术前新辅助化疗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理论上优势较为明显,该种治疗方式能够消灭微小转移灶,并且患者的耐受性相对较好,能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法国学者对最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经探究发现,患者总的生存优势并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但是,无病生存期和远期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且患者治疗的危险能够得到相对较低。另外,部分国外学者对II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进行进行了临床实验,实验组患者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实验结果为: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当下仍有很多新辅助化疗治疗方向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5、新辅助治疗的方法 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在临床中已经得到了应有的贡献,临床实践表明,新的靶向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靶向治疗在治疗癌症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 5.1 抗血管生成药物 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细胞生成过程中对侵袭和转移过程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肿瘤速度生长达到1.5cm左右,血管生长因子能够为提供组织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因子能对肿瘤的生长进行调整,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使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的血管因子得到控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能够对血管通路进行调控,并且当下临床研制出抗血管生成药物,能够对患者的肿瘤的生长得到有效控制。当下临床中研究最多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抗血管生成药物通常为贝伐单抗,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5]。贝伐单抗在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良好,张丽珍等人在探究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中,两组患者均使用卡铂+泰素化疗后,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加用贝伐单抗,贝伐单抗用量为15mg/kg,共治疗六个周期,持续治疗一年,排除脑转移、血栓等患者。结果显示,使用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平均延长(15.64±3.12)个月,患者的总生存率能够提高13%。 5.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肺癌患者检测过程中,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能够明显表达,该表达能够使人体患癌率得到提高,尤其针对对亚洲女性,能够导致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能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临床中常用为吉非替尼和艾罗替尼,该类抑制剂能够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并且对氨酸激酶的进化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大量临床实践显示,针对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两者药物治疗效果相比较,吉非替尼效果尚不明显[6]。若吉非替尼和艾罗替尼合用,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