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低碳经济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策略》

【摘要】

本文对碳会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实现企业低碳发展,促进企业会计管理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出台政策,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我国作为新兴起国家,在社会转型期,也需要积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碳排放问题,需要对企业碳会计进行进一步确认和计量,加强碳会计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发展碳会计规范提供建议,以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对碳会计的认识

碳会计最初是由美国的StewartJones教授提出来的,是对有关碳排放、碳交易以计量方面的会计问题的统称。这种概念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碳会计是指以货币为计量的单位,对企业碳交易过程进行有效认定,对碳交易过程进行计量和披露。通过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节能减排,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有效减少碳排量,保护环境的目标。目前,实现节约优先、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碳会计与这种经济要求目标是一致的。碳会计有其产生的背景,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超标,对环境做成了很大的损害,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个体企业而言,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创建美丽中国作出努力,这也是个体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碳会计计算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评

估潜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风险,能够为企业制定有效方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支持,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另外,碳会计从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有着很深影响,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自己内部的含碳产品及服务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碳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实现低碳化,便于对企业的监督,能够促进企业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将低碳经济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

要构建碳会计体系,需要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要能够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会计法》入手,完善碳会计的法律内容,确定碳会计的法律权威,这是企业落实碳会计管理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要积极制定完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关于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落实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内容,以法律形式加强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企业内部构建碳会计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2、普及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知识。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是很好,原因之一是我国对低碳经济知识宣传的力度不足,很多人没有低碳经济意识,缺乏环保意识,国民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活动和生活中,不重视自己的低碳行为。对于企业而言,也缺乏碳会计意识,甚至有些企业对碳会计的就没什么概念,因此,国家加强对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的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公众能够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积极构建碳会计体系。

3、构建碳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其实务研究。

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是落实碳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发表的权威报告《碳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碳会计的实务研究,能够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在传统会计的指导下,完善我国碳会计实务体系,制定出有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会计管理策略,以有效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

4、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对部分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的损害他们的短期利益,一些企业会抵触我国的一些关于减排的政策,不一定会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构建碳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要能够通过监督,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生产,进行碳会计管理。国家可以设置专门的碳排放监督机构,监督企业的行为。一些企业为了逐利,会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动机,以逃避社会减排的责任,造成会计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杜绝企业的一些不良会计行为,能够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发动社会力量,转变企业的不良会计行为,为碳会计体系的有效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

加强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对碳排放与交易事项在财务会计框架内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管理,对碳排放与交易的核算进行管理对于企业业务业绩及经营战略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要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影响等因素,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优化企业财务决策,能够基于生命周期进行碳成本核算,通过对成本综合效益的比较,为企业低碳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美华,李婷,施先旺.碳会计确认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06)

[2]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07)

《当前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工业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近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去,严重的污染了空气质量。为此我国大力倡导绿色产业,提倡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并且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适应时代潮流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将针对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项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一条粗放型的工业发展道路,并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出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了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将生态环境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进程。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能源资源也日益紧张起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趋势对能源

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碳排放量也持续增加。因此为了应对全球气候的变暖,我国自21世纪以来大力提倡绿色产业,鼓励节能减排,逐步形成了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值持续增加,绿色环保低碳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不能否认,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依然稳居世界前列,在国民产业中,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的地位,煤气、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依然是各行各业发展中重要的能源资源,而且经济结构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可见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当前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举。我国也积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低碳环保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有力的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不能否认,一定意义上我国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够健全。

推动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务必有健全的市场机制,而我国则过多的依靠行政手段。尽管我国近几年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过度的依靠行政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压力。因为政府在执行政令的时候会产生高额的费用,与此同时还会影响市场的自行运转,无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调节力与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企业是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主体,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动力不足。很多企业在实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

的支持,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由于得不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强行改革会使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

3、节能减排技术还比较落后。

技术是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先导,也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进程。

4、低碳经济的理念有待普及。

在我国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源,由于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度大打折扣,不利于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为此下文将针对上文列举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进一步普及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应该进一步普及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提高社会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这样有利于调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低碳环保的行列中来,促进我国低碳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与提高环保技术。

我国应该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严厉打击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等等。

3、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理念和记住,并结合本国产业经济的特点,不断地加以吸收利用并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国逐步形成了节能减排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是不能否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在低碳环保的道路中我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朱婧,刘学敏.初钊鹏低碳城市能源需求与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7)

[4]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 摘要: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低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 近来,“低碳”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天前,温总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低碳经济”。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

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二.新能源的含义 (一)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非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二)新能源的主要特点 (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以中国为例

内容摘要 目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以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为基础,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现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它的发展涉及到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等众多领域。因而,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出现了众多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讨论。 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的大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是大势所趋。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相关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用计量经济学进行数学建模,主要从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经济效应;低碳经济在中国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也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最后结合上述分析得出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也确定了我国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个人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经济效应、可行性分析

ABSTRACT Nowadays,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s with a rapid speed. However, the developments of most countries based on the fossil energy consuming,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s of increasing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ll of these, to some degree,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decrease the greenhouse gases, becomes a common view from the theory to the action and the low carbon economy trend is gradually clear. Low carbon economy, as a new mode, relates to the mode of production, living code, values, and country rights and so on. So scientists pay a high attention to this area, make muc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Surely, china, as a big developing economic country, develops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aking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some aspects in china, hoping that it can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aper is mathematical modelling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low carbon economy in our country,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bing into a series of economic effect and recessive problems or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mode can be triggered. Then the paper will bring forward the possibl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So,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positive to develop the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浅谈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

浅谈低碳经济方面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并且现在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很多发达国家都通过财政方式对低碳经济做出很多有益的尝试,加大政府财政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低碳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瓶颈,详细的阐述解决措施,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参考依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暖,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且在运行中主要是解决气候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该事件已经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中国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前行的国家,不但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承受环境负担,所以我国的整体发展中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动低碳产业链的发展,让我国的低碳产业在国际发展中立于前列,在产业发展中经济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考虑环境为子孙后代带来的影响,因而要运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节能降耗的效果显著。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安排336亿的财政内投资,中央财政总体资金额达到505亿元,用于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与城市污水设施配套处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导致全国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根据现行数据统计累计下降大概10.1%,而这直接节约了2.9亿吨标准煤。 (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显著提升。我国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显著,不但提升其整体的技术水平,并且产业发展也形成一定的规模,2013年底,我国的新生能源主要占比已经超过原有的13%。2014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位居世界榜首,成为全球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全球发展态势不利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30%的高增长。2014年底,中国的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300万千瓦,风力发电在全球排名第四,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发

孙智贤毕业论文题目(11.23)

孙智贤毕业论文题目(11.23)

2012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孙智贤) 一、绿色贸易壁垒方面 1.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4.技术贸易壁垒对山东家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5.论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二、经济贸易摩擦 1.浅议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及启示 2.中日农副产品贸易摩擦研究 3.试论中欧钢铁产品贸易摩擦 4.中美轮胎特保案对山东省轮胎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5.从“两反一保”谈美国的贸易保护 6.浅谈温州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的思考 7.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应对策略 8.我国彩电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及对策 三、物流方面 1.青岛市第四方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山东省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 3.现代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4.浅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结合及其发展前景 四、服务贸易 1.青岛市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2.青岛市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思考 3.山东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4.青岛市发展港口服务业的问题与对策

五、汇率问题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服装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3.试论人民币升值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4.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进出口变动关系分析 5.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分析 6.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7.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问题探讨 8.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结汇风险及应对措施 9.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0.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问题探讨 六、招商引资与跨国并购 1.青岛外资引进现状及对策分析 2.当前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探讨 3.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4.浅析跨国公司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 5.FDI对山东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6.中国中小企业出口信贷市场分析 7.论多元化融资对我国电信业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推动作用 8.青岛市对韩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9.外资恶意并购中国企业现状、影响及对策研究 10.FDI溢出效应对山东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11.山东产业集聚效应与吸引跨国投资关系问题研究 七、贸易实务方面 1.信用证下进口押汇风险管理探讨 2.海运提单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3.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4.不同贸易术语下“仓至仓”条款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开题报告

湖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市低碳经济实证分析姓名周青学号 2007221112130016 专业年级经济学2007级 指导教师高志英职称副教授 2011年02月10日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武汉市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进行实证和统计的分析,联系武汉市经济发展现状进一步为武汉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对于写作本文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助于加深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的生态环境效应。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各地区更加重视经济行为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和管理,以绿色GDP为目标的政府行为取代了传统的GDP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环境效应引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经济模型,加深对低碳经济的量化分析。 二是,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武汉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特别是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关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也是集中于近几年,相关的研究仍在逐步发展之中。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经济观念的日益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更加全面详尽。武汉市纳入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后,对于经济发展中环境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武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并且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关于低碳经济内涵及相关概念的解释框架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作出不同表述。 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Gre90ry c.under)最早提出和使用“碳锁定”(carhonLDck —in)一词,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一制度综合体”(Techno—Institutional complex,TIC),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并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锁定”。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2007年12月,联合同开发署(UNDP)发布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对于“碳足迹”作了如下评论:一个国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存鼍和流量进行衡量。国家碳足迹的深浅同过去和现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关。尽管发展中国家总的碳足迹在加深,但发达国家更应承担排放的历史责任。 1997年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Future Forests)提出“碳中和”的概念,是指计算出个人或者团体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投资建设节能环保新设施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达到环保目的。 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同内货物税,因而仅限于含碳燃料。长期以来,经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1)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发展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路子。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确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能源消费行为,对于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同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为各地区和各个产业部门具体的能效技术经济目标,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总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数量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2)强有效地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除了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外,还要规定最低的商业储备。维持国内石油的备用产能,是一项昂贵的政策选择。为了建立备用产能,需要在国内石油供应链上的许多环节进行重复建设,包括钻井、采油、输油管线和炼油厂等。 (3)到本世纪末,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特征是碳的排放已经大幅度的降低,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民众生活在无污染,或污染度极低的自然环境当中。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原油化石能源即将耗尽,难以继续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然要求。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许多层面多策并举。一方面大力提高原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从碳源上遏制碳排放的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油化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开发新能源,既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碳的排放,又可以为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浅谈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浅谈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低碳旅游以及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原则及开发策略。 一、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低碳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新的时代发展潮流,旅游业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最早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降低“碳”的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旅游景区开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第一,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低碳旅游

实质上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因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低碳旅游无疑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二,推动旅游景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视硬开发,忽视软开发;景区内服务设施等方面能源消耗比较突出;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足。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推动景区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促进低碳产业合作。由于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低碳旅游景区在开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必然要与其他低碳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这将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共赢”的发展模式。 第四,有利于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将这种新理念纳入到景区的开发及经营管理中,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新产品、开辟新领域。 第五,宣传低碳理念的平台。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旅游景区通过开展低碳旅游让人们去体验低碳生活,由此而成为低碳理念的宣传平台,在倡导“低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塑造旅游景区良好的形象。在目前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旅游景区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是迎合

低碳经济全套题库及100分答案

- 只有(),才是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C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体系的对象不包括() D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 A 循环经济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 A 企业低碳责任的驱动乏力主要原因没有() A 以德国双元系统(DsD)为典范。 C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 C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指的是() B 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 A ()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A 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

B ()是指倡导低碳的思维模式、生产观念、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将企业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C 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不包括() D 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D 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不包括() D ()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D ()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A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根本出路是() B 我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还要归于() C 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 C 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素不包括()C

以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典范 B 1990到1995年间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就几乎达()美元 D 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力量() D 实施低碳营销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D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最为明显 D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 D ()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A 从经济运行的动力条件和市场保证上看,经济运行又依赖于() A 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 D 冯之浚提出的生态环境子系统分为() AB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低碳经济论文.

谈中国低碳经济 摘要: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革、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浪潮革命,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人民的生计活质量改善的主要模式。 2.低碳经济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尤其是煤碳、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耗量惊人。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化石能源过度利用造成CO2的大量排放,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过度使用一次能源所以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从而吹生出中国的低碳经济) 3.中国能源现状(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能源节约效果明显。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每年可由此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