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doc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doc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doc
JTJ-T 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JTJ/T 019—98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路堤加筋

3.1 一般规定

3.2 材料选择与设计参数

3.3 结构形式

3.4 设计计算

3.5 施工要点

4 台背路基填土加筋

4.1 一般规定

4. 2 土工合成材料的布设

4.3 施工要点

5 过滤与排水

5.1 一般规定

5.2 过滤设计

5.3 排水设计

5. 4 施工要点

6 路基防护

6.1 一般规定

6.2坡面防护

6.3 冲刷防护

7 路面裂缝防治

7. 1 一般规定

7.2 材料要求

7. 3 设计与施工要点

8 施工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8.1 一般规定

8.2 材料验收…

8. 3 试验段铺筑 8. 5 质量管理参考文献

编制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交通部公路管理司交公路发〔1994〕1265号文件的精神要求编写的,旨在规范和推广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在得到编制本规范的通知后,即着手编写组的组织工作。在广泛调查各单位研究应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基础上,组成了以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为主编单位,长沙交通学院、河南省交通厅、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参编单位的编写组。编写组成立后,经历了编写初稿、召开征求意见会、函征专家意见、送审稿审查、报部审批等阶段的工作,于1998年底完成了本规范。

规范共8章25节,其内容基本上概括了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主要项目。其中,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术语和符号”、第三章“路堤加筋”、第五章“过滤与排水”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编写;第四章“台背路基填土加筋”由长沙交通学院编写;第六章“路基防护”、第七章“路面裂缝防治”由河南省交通厅编写;第八章“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编写。整本规范的统稿与审稿由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承担。在编写的初期,长沙交通学院对第三章“路堤加筋”提供了平面滑动稳定验算的一些资料。规范对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等都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土工合成材料包含的范围广泛,其工程应用是一项不断发展完善的新技术。一方面新型材料不断推出,另一方面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展,应用的形式在不断更新,应用的实践和理论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项目实践较多,如“路堤加筋”,且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有的项目虽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也有相应的计算理论,但应用时很少进行设计计算,如“过滤与排水”;有的经实际应用反映出有较好的效果,但基本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目前还难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方法,如“台背路基填土加筋”、“路面裂缝防治”、“路基防护”等。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编制本规范时,我们对设计计算方法不够完善的尽量加以完善,对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的侧重于介绍怎样应用,使能通过本规范促进不断的实践,加以进一步完善。

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往往只是一个工程的一项分项内容,因此,在使用本规范时应与相关规范配合使用。对现行规范已编入的内容,如“加筋土挡墙”、“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基”、“排水流量的计算”等,为使内容不再重复,本规范未进一步涉及,应用时可参照相关规范执行。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意见,在此,编写组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使用本规范过程中,对规范的意见和建议请函寄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地址:重庆市南岸五公里,邮编:400067),以便在修订时参考。

1 总则

1.0.1 目前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上应用尚无相应的设计与施工部颁

标准。为促进这种材料的应用,使设计与施工有章可循,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满足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系交通部行业标准,主要针对交通系统的公路工程建设,其它类似工程结构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可参照使用。

1.0.3 土工合成材料所包含的种类很多,每一种合成材料的特点都不同,各有其适用条件和适用场合。因此,应用土工合成材料时,必须根据应用目的和具体的工程结构进行材料选择。选择的原则规定于各章节中。

土工合成材料对某些强酸性物和强碱性物反应较敏感。国外有关试验表明:聚丙烯材料浸泡在 PH= 12.3的氯化钙溶液中,强度降低约9.5%;浸泡在PH=3.O的硫酸溶液中,强度降低约12.2%;聚脂纤维带浸泡在pH=12.3的氯化钙+0.03%FeSO4溶液中强度降低达25%,浸泡在pH=10的CaCO3;溶液中强度降低约10%。因此应对与土工合成材料直接接触的土料加以限制。根据国外试验成果并参照《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第3.2. 3条作出了此规定。

1.0.4,1.0.5 土工合成材料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的基本原则。由于它有别于一般的土石方工程,因此,为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精心施工。

1.0.6 在一些工程中,土工合成材料往往发挥多种功能,如在软基上路堤底部设置土工织物,其兼有过滤、排水、加筋、隔离等多种功能,此时应视设置土工织物的目的和其发挥功能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设计计算内容。1.0.7 为配合本规范的应用,规范土工合成材料参数测试方法,在编制本规范的同时,编制了《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 06O)。在使用时,规范和规程应相互参照。

1.0.8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公路工程中,只是应用材料的变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某些结构型式变化。对于公路工程中的一个完整结构,其设计、施工及有关测试方法尚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2. 1.2~2. 1.17 各术语的定义在目前没统一,因此,各条文的术语是根据一些文献以及编写组的理解而作出解释的。土工网和土工格栅的最大区别在于强度上,为获得较高的强度,目前的工艺是要进行定向拉伸,因此,在定义土工格栅时强调了定向拉伸和强度。玻纤网有的也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具有较高的强度,但生产时不需定向拉伸,为与土工格栅所明确的定向拉伸相区别,在此称为玻纤网。另对某些常用术语,如防护、排水以及一些有关土性等方面的术语由于已俗成,故未列入。一些土工合成

材料物理、力学。水力学性质术语在《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

/T 060)中列出,在此不再重复。

2. 2 主要符号

符号只列出了各章节共用的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符号,对公式推导中以及已俗成的符号未列出。有关土工合成材料性能的符号尽可能与《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 060)统一。

3 路堤加筋

3. 1 一般规定

3.1.1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于路堤加筋,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尽管有工程证实,土工合成材料对路堤的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有一定的减少或调节作用,但这一作用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认识。

3.1.2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对地基的承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路堤的稳定,另一方面地基承载力影响着加筋路堤的高度,再一方面是为了控制路堤的沉降。加筋后,路堤具有一定的刚度,其地基的承载力可一般扩大基础估算。地基的处理方法很多,在实际工程中只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处理方案,故作了条文的规定。

3.1.3 填方的压实是保证加筋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具有良好压实的填方,才能保证土工合成材料与土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力。当填料是粘性土时,压实更为重要。

3.2 材料选择与设计参数

3.2. 1 土工合成材料种类繁多,土工织物在国内的应用已比较普遍,国内有多家厂家生产,近年来土工格栅和士工网国内也能生产。通过对国内有关产品试验成果的分析,可得出在纵多的土工合成材料中,以非织造(无纺)土工织物和土工网强度最低,在同等应变下土工格栅强度最高。由于对单纯加筋目的,主要要求的是土工合成材料的强度,且目前各类土工合成材料价格相差无几,因

是根据加筋效应和坡面防护的要求,参照国外经验而提出的,尤其对陡坡路堤。

3.3.5 一般路堤施工时,边坡附近1.5m范围内土体压实较困难。为使土工合成材料能有效发挥作用,作了条文的规定。

3. 3.6 地基为软基时,土工合成材料设于路堤底部更有利于加筋效果的

发挥。

3.4 设计计算

3.4.1 加筋路堤的设计有多方面的内容,条文仅列出主要内容。3.4.2 加筋路堤均须进行设计计算。稳定计算和锚固长度计算是设计计算的两个主要内容;沉降计算虽然也是路堤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尚难在沉降计算中考虑加筋的作用,因此如需进行沉降计算,可采用分层总和法而不计加筋作用。

3.4.3 稳定安全系数的取值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经济问题,就目前而言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合理方法确定安全系数。一般认为安全系数不仅应和采用的稳定计算模式相联系,而且还应和采用的计算参数配套。我国《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25;我国铁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系数为 1.05~1.15;我国港工规范的安全系数值,根据强度指标的不同取1.1~1.5;国外推荐的安全系数值,则根据安全等级的不同取为1.05~1.5。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可得出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取值有如下特点:

1)建议的安全系数值多在1.05~1.50范围;

2)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风险高的边坡的安全系数取值大于风险低的边坡;

3)要求长期保持稳定的边坡较要求短期保持稳定的边坡的安全系数取值大;

4)安全系数的取值应考虑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及试验资料的可靠性。

显然,安全系数取得过高工程将不经济,综合国内外有关建议结果并参照我国公路设计有关规范,拟定了条文之值。

3.4.4,3.4.5 加筋路堤的稳定计算方法大多在条分法的基础上派生,由于条分法有多种计算模式,使得加筋路堤的稳定计算也就有多种模式,为与公路有关规范相配合和相适应选择了这种模式。

3.4. 6 由条文中图3.4. 6-1和3.4. 6-2经力平衡条件可导出条文中的公式。

3.4.7 土工合成材料必须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方能发挥加筋的作用,条文公式由力平衡条件导出。条文同时规定了土工合成材料的最小锚固长度。3.4.9 对加筋路堤须进行边坡防护。如防护采用传统的方法,则《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已有相应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如采用土工合成材料防护,则本规范有专门的章节,故作了条文的规定。边坡种草是当今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有条件时尽量采用植草皮的方法。对条文中图3.3.1-1所示的结构形式,采用植草皮的方法更为经济有效。

3.4.10 鉴于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在国内应用不多,为指导设计人员的设计实施,条文给出了加筋路堤设计的一般步骤。加筋路堤的设计靠手工是难以完成的,需应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

3.5 施工要点

3.5.1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的施工,主要在于保证合成材料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条文将它作为基本原则予以强调。

3.5. 2 目前国产土工合成材料纵、横两个方向的强度并不一致,一般纵向强度较高。而作为路堤,其边坡坍滑多表现为侧向移动,此时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更有利发挥其强度高的优势。

3.5. 3 土工合成材料的联接有绑扎、缝合、粘合等方法,一般对土工格栅及土工网采用绑扎方法,而对土工织物多采用缝合法和粘合法。根据一些工程经验,当采用绑扎法时,一般每隔 10cm~15cm应有一绑扎节点,且为使搭接处的强度满足要求,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10cm,在受力方向搭接至少应有两个绑扎节点。当采用缝合法进行联接时,一般采用工业用缝纫机,缝接长度在20cm左右。粘合法很难保证联接质量,因此在工程中最好少采用。由于各种联接方法的联接质量受施工影响较大,因此条文未作具体规定,仅给出了联接质量要求。

3.5.4 土工合成材料在铺设时,如有褶皱将不利于效果的发挥。在工程中为保证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质量,常采用插钉等固定方法,当然也可采用其它固定方法。

3.5. 5 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土层表面如有坚硬凸出物则易穿破土工合成材料,从而使单位宽度的土工合成材料强度降低,因此在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前,应先将场地整平好。对土料粒径的限制,是为使土工合成材料不被坚硬凸出物穿破和使铺设层填土表面平整的保证措施。

3.5.6 土工合成材料摊铺好后应立即用土料填盖。目前大部分土工合成材料由合成化工原料制成,这种材料受阳光等紫外线照射易于老化,为此条文规定铺好后的土工合成材料两天内应覆盖;当然如无紫外线照射,则可适当延迟覆盖时间。

3.5.7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其土体填筑质量不应因加筋而有所放松,这是为发挥加筋作用、保证路堤稳定的必须要求,在此予以强调。

3. 5.8 规定此条的目的在于保证土工合成材料不致因机械施工而受到损伤。

3. 5.9~3. 5.10 条文规定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土工合成材料的加筋效果,以使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尽量拉紧和不受损坏。

软土地基如直接用重型机具碾压,易破坏土体结构强度和使土工合成材料变形,为预防不良后果的出现,作了条文的规定。

3.5.11 边坡防护应和路堤填筑同步进行,当施工难以达到时应采取必要的临时措施,如对土工合成材料涂刷沥青等,实际工程中也可采取其它更有效的技术措施。

该项成果经鉴定后,又在长沙至湘潭、深圳至汕头、楚雄至大理等3条高速公路的12座桥台上进行了推广应用。工程实践证明,采用土工网加筋构造物台背的路基填土对减少构造物与路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确有明显的效果,故在本规范中编入了这一研究成果。

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构造物台背的回填土主要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与构造物之间的锚固力以及与回填土之间的嵌锁力和界面摩阻力,将结构

物与回填土联为一体,以增强其整体性,减少两者之间的不均匀沉降。但

是,在回填土中,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并不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也不能有效地阻止地基的沉降。因此,只有当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在填土自重荷载与交通荷载的联合作用下,不致破坏而产生大的沉降时,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4.1.2 目前在工程试验中获得成功的试验桥台高度一般在4m~12m之间,故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适宜的桥台高度定为5m~10m。

4.1.3 到目前为止,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过路构造物台背填土的试验桥台均采用的是CE131型 Netlon土工网,故条文中所规定的加筋材料的特性参数是参照 Netlon土工网提出的,其它强度更高的土工合成材料亦可用作加筋材料。

4.1.5 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之间的界面摩阻力是保证加筋效果的关键因素,是选择加筋材料的主要依据,应该通过试验确定。因此,在条文中只提出了相对要求,而未给出具体的数值范围。

4.2 土工合成材料的布设

4. 2.2 土工合成材料铺网间距的计算公式(4.2.2)是通过对桥台加筋材料及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后提出的理论公式。

事实上,如果忽略土体及土工合成材料水平方向的位移而假

5 过滤与排水

5.1 一般规定

5.1.1 土工合成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排水与过滤功能,有时为满足设计

要求或为了增强、更充分地发挥其排水与过滤功能,往往与其它材料配合

(如土工织物与砂石料配合)共同形成良好的排水体或过滤体。

本条列出土工合成材料作为过滤体和排水体的一些主要应用场合。在公路工程中,应用的场合还很多,在此,仅以示列予以说明。

5.1.2 土工合成材料的范围很广,本条对具有过滤和排水功能的土工合成材料种类作出原则选定,以便选择材料时参考。

5.1.3 土工织物用于过滤和排水,在施工中以及使用期内不可避免会受到外力的作用,因此,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强度。表 5. 1.3摘自美国AASHTODesignation:M288-96 DRAFT 1995,对照我国生产的土工织物性能指标,大部分厂家的产品当单位面积质量达到300g/m2~ 50Og/m2时,能满足表中要求,故在此引用了这一基本要求。

5.1.4 在《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O1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O1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O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O1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O26)等中,已对相应排水结构设计的有关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本节不再重复。士工合成材料用于过滤和排水多为增强和改善过滤结构和排水结构的过滤排水能力,因此本章只对土工合成材料的过滤和排水能力提出相关的计算方法和要求。

5.2 过滤设计

5.2. 1 过滤设计以过滤准则为设计原则。过滤准则包括挡土准则、透水准则和淤堵准则三个方面,即要求土工合成材料既能挡土,又不致在长期使用条件下由于土中细粒流入产生过量淤堵而影响其透水性。

5.2.2 荷载、渗流、被保护土质情况等均会对土工合成材料的过滤性能产生影响,因此,根据实际工程情况,进行相应的渗透试验或模型试验,建立合适的过滤准则来选择土工合成材料,对重要的工程或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重要的工程、结构很难一概而论,因此,在此只原则性提出,没有指明哪一级工程,哪一种结构。

过滤准则的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其间国内外不断提出许多新的和改进的过滤准则,发展趋势由简到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总的看来,静荷单向水流下的过滤准则较为成熟,动荷或双向水流下的过滤准则还处于研究阶段。在此提出的三方面要求[式(5.2.2-1)~(5.2.2-3)]主要针对静荷单向水流,即水总是从被保护土体流入土工合成材料的情况。

对静荷单向水流下的过滤与挡土准则,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准则(也称 Calhoun准则)、Giround准则和德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准则(也称Heerten准则)。三个准则一种比一种考虑的因素更多,更为周到合理。Giround准则考虑了被保护土颗粒级配情况和紧密情况;Heerteen准则则将被保护土分为有问题土和稳定土两大类,并考虑原土粒级配情况; Calhoun准则只将土简单地分为粗粒土

和粘粒土,用织物孔径和土颗粒径的大小对比来建立挡土准则。这三个准则中,Calhoun准则简单,物理概念明确,在我国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由于其一方面假定被保护土都是均质的(不均匀系数Cu<2),没有考虑被保护土层可能形成天然滤层,在设计上偏于安全和保守,国内许多工程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挡土方面是可靠的;另一方面,其土类的划分标准与我国现行土工试验规程划分标准较一致,织物的等效孔径试验方法和取值与我国多数部门或工程实践采用的方法、取值相近和相同。基于简单、便于应用、安全可靠、便于与现行方法标准衔接见方面考虑,选取Calhoun准则作为挡土准则。

在透水准则方面,目前常见的有两种表述方式。其一是以等效孔径和特征粒径表示的准则,要求织物的孔径大于某一数值,如O95>d 15;其二是以渗透系数表示的准则,要求织物的渗透系数k g大于土渗透系数R s的某一数值,如 k g>Ak s。美国联邦公路局取 A=1~10,法国土工织物与土工膜委员会取A=(10 3~105)T g(T g为织物厚度)。郭庆国(1992)研究了三种土工织物渗透系数随压力的变化,得出压力由 O~1600kPa,渗透系数平均减少14. 8倍。综合分析各研究情况,参考《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手册》的建议,认为对新的土工织物取 k g> 10k s比较合适。

在淤堵准则方面,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曾利用不同种类的无粘性土和土工织物进行了梯度比试验,得出GR≤3的梯度比准则。虽然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对具体的取值及试验结果的实用性等提出异议,但目前它仍然是国际上判断织物淤堵的一项通用指标,可在一般工程设计中应用。对于比较重要的工程,仍以采用长期的渗透试验来确定更可靠。

对动荷及双向水流下的过滤准则,尽管也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其受力条件及水流情况的复杂性,始终未得出比较通用的过滤准则。一般认为,由于这两种情况使土工织物所处环境更为恶劣,对织物滤层的要求应更为严格,而且以采用较厚的无纺织物并与砂层相结合的措施较为合适。

对公路工程而言,双向水流情况较少(一般仅在沿河护坡工程及沿河挡土工程中遇到),动荷作用也不大,因此,没单独提出要求。在沿河挡护工程中,土工织物滤层不会单一暴露在外,而往往是其上有块石或混凝土块覆盖层。据王殿武(1992)的研究结果,在此条件下,可取O90<(2.5~10)d90,这一要求比 Calhoun准则要求还宽松些。因此,对公路工程中的双向水流情况,静荷单向水流的过滤准则也可参考采用。

5.2.3 单纯铺设一层土工织物,在动荷作用下,不能阻止地基中的细粒上升,因此,在土工织物上下铺设一层砂保护层和砂垫层。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杨灿文等根据我国南方各省的20多个试验段结果提出了“应用聚合材料防止路基基床翻浆冒泥的原则和技术条件”,对织物滤层设计提出如下准则:

防止管涌:O95<d85

保证渗透:d95>d15

反滤均匀: O95<2d50

除增加了反滤均匀要求外,其与本节所提出的过滤设计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公路的动载往往比铁路小得多,因此,采用铁科院的经验应当说对公路是偏于安全的。

5. 3 排水设计

5. 3.1 在公路工程中,排水系统往往由多种排水形式和结构组成。土工合成材料作为一种排水体或排水结构在排水系统中所起作用是局部的,因此,要求与排水系统中的其它排水结构充分配合,完成排水功能。5.3.2 土工织物包裹碎石作为排水暗沟或渗沟、包裹带孔管件作为排水暗沟时,主要起过滤作用,代替传统的砂砾过滤层。因此,要求其满足过滤准则要求。

5.3.3 由于土工织物包裹碎石作排水暗沟或渗沟主要起过滤作用,因此,暗沟或渗沟的尺寸、布设方式、间距、坡度等不能因设土工织物而改变,仍按相关规范的相应条款进行设计确定。

5.3.4 影响道路翻浆的主要因素有土质、水分、温度、行车荷载及路面结构等,其中水分、土质、温度是内因,行车荷载和路面结构是外因。翻浆的过程实质上是水在地基土中转移变化的过程。土工织物用于处治道路冻融翻浆主要起隔离和排水作用,能有效地切断下部向上的毛细水的迁移。王泽田、洪有纬( 1989)的工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含水量位置往往在路面下70cm~80cm处,符合路基冬季最大聚冰层位置,把土工织物设置于此位置,可取得较好效果。

5.3. 5 塑料排水板是处治软土地基的常用手段,其主要起排水、加速固结作用。在《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O17)中已对此作了相应规定,故在此不再重复。

5.3. 6 土工合成材料单独使用时的排水能力有时是有限的,需同其它排水材料配合共同形成排水体,如外包土工织物的暗沟、渗沟以及挡墙后的排水层等,此时,土工织物主要起过滤作用,应满足过滤准则的要求。排水体的位置、布置方式、材料、结构形式等应参照相应规范进行设计,符合相应条款的要求。排水体断面的尺寸可根据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能力和其它排水措施的排水能力共同确定。

5.3.7 土工织物、塑料排水板等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能力与所受压力和淤堵情况有较大关系。有试验指出(速宝玉 1990),当压应力达50kPa时,无纺织物的渗透系数与无压时相比可减小一半左右;当压应力达 30OkPa 时,渗透系数为无压时的1/6。 Bucher(1982)针对两种无纺织物(聚脂针刺单位面积质量为27Og/m2,聚丙烯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m2)所进行的试验结果为,压力由10kPa增加到800kPa,两种织物的导水率分别降低了约12倍和4倍。各种土工合成材料在不同压力下导水性能差异较大,

因此,要求试验确定导水率指标时应考虑实际受压情况,得出较为可信的指标值。淤堵造成渗透系数降低直接影响土工合成材料的排水能力,陶同康(1989)根据室内外织物滤层的淤堵试验结果得出,淤堵前后织物的渗透系数之比 A=k g/k s一般小于5;原联邦德国方修土研究所资料为A=1.3~88.9,其中A<5占 31.25%,A=5~10占31.25%,A=10~20占25%,A>20占12.5%。综合各种情况,取安全储备F d=10以考虑淤堵对排水能力的影响。

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篇一:农村公路养护实施方案 红安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促进农 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根据《红安县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红政办 [20xx]38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机构与职责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交通局 监督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 二)县交通局设立长常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乡镇设立农村公路养 护管理站(挂牌)。 1、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具体行使农村公路养护 管理职能,其 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法律、法规,执行公路建设 和养护技术规范、标准。 2)负责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3)负责编制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度计划,检查考核年度计划的 执行情况,审定并报送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方案和资金预算、拨付方案。 4)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工作,推广公路 养护管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5)依法行政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职能,指导各乡镇、行政村做好乡村 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2、各乡镇(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挂牌),负责辖区内农村公 路的养护与管理,站长由乡镇指派干部兼任,具体负责辖区内乡道、村道 养护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法规、政策,执行公路养护规范及 技术标准,保持公路及附属设施完好、畅通。

2)制定、编制本乡镇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年度计划,定期检查乡村公 路养护质量及养护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及县农村公 路管理部门通报乡村公路养护情况。 3)组织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和乡镇辖区内的乡村公 路养护。 二、养护计划及人员配备 1、养护计划按养护项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1)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由各乡镇确定的兼职管理干部具体组织实施。 县乡村公路管理段每年10月底之前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提出次年度养护 计划,待审批后分解下达执行。 2)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和路面改善工程项目,由县乡村公路管理段上 报项目计划和预(概)算,按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履行立项、设计、审批等 手续,并具体组织实施。 2、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招、投标由县乡村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020

1.0.1为满足公路桥涵工程施工的需要,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桥涵的施工、改建和扩建。1.0.3超大、特殊结构或特殊区域的桥涵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还应针对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技术标准或专用技术条款。指导施工。条款说明:“特大”是指一般桥涵工程的规模,“特殊地区”一般指高原、山区、冻土、沙漠等地区。在本规范所述的特大型、特殊结构或特殊区域修建桥涵的某些特殊要求,可不包括在本规范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根据本手册制定更详细的专用技术标准或专用技术条款来指导施工。1.0.4公路桥涵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并符合安全、耐久、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建筑是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的过程。符合设计文件是公路桥涵工程施工的基本准则。这里的“安全”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和操作的安全;二是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二是桥涵工程交付使用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本身可以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安全使用。”指“满足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环境保护”是指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公路桥涵施工。节能减排是指节能减排。介质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原

规范只提到“节能”,但“减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次修订将改为“节能减排”。 1.0.5公路桥涵工程施工应遵守国家有关施工质量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保证体系》,明确质量责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1.0.6公路桥涵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施工人员确保施工安全。1.0.7公路桥涵施工应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约土地,减少耕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0.8公路桥涵建设要规范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积极推广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导言: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采用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施工,对保证施工安全、提高结构耐久性、提高工程质量、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都有积极作用。保护和促进公路桥涵产业化生产。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相应条款。1.0.9公路桥涵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第3-2项 2.0.1防水帷幕用于减少漏水量,降低地下水水力坡降,防止流沙、管道和潜在的侵蚀。

隧道新规解读及注意事项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 jtg h

隧道新规解读及注意事项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 密码:(改颜色显示)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体系、提高养护技术水平,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修订后的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以下简称“新《规范》”),在对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养护检查、清洁维护、保养维修、病害处置、安全管理等方面对《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03)(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补充了技术管理的要求,并重点引入了“养护分级”和“技术状况评定”的内容,为各级隧道管理养护单位把握隧道技术状况和采取对应的养护策略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修订背景】 满足养护新需求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公路隧道通车总里程已由2003年年底的1001公里(2175座)增长到9605.6公里(11359座),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大国,积累了大量的隧道养护经验。 原《规范》是2000年开始制定、2003年施行的,当时我国高速公路隧道刚刚大量出现,公路隧道养护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较缺乏,公路养护技术体系还未形成,原《规范》制定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在发布实施的十多年时间里,对推进我国公路隧道养护规范化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规模不断发展,公路养护技术逐步提升和体系日趋形成,原《规范》所依托的部分技术和相关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公路隧道养护管理需要,迫切需要充分吸取实践经验对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提高对养护工作具体实施、操作的指导水平。 因此,交通运输部在2011年启动了原《规范》的修订工作。新《规范》编制组以提升公路隧道运营安全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在原《规范》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兼容并蓄,立足于国内公路隧道养护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适当吸取国外经验及成果,开展了全面修订工作。 【修订原则】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本次修订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要求加强预防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对于降低隧道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设施耐久性和使用寿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直接体现。 新《规范》主要是通过养护检查、清洁维护、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保养维修、运营监测等方面规定达到预防性养护的目的。如根据调研意见,从检查内容、检查频率出发,将日常巡查从日常检查中分离出来,将日常检查调整为经常检查;增加了清洁维护的覆盖范围,如考虑到诱导灯、轮廓标等设施对运营安全和节能的影响,增加了对其清洁的要求;强化了定期检查的要求,明确了定期检查应进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的规定并给出了方法。

(整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适用于公路桥涵新建、改建工程的施工;公路桥涵大、中修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桥涵施工必须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本规及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的规定。 第1.0.3条桥涵施工应积极推广使用经过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以加速实现公路桥涵施工现代化。 第1.0.4条桥涵施工应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注意防止环境污染。 第1.0.5条凡属隐蔽工程,必须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证(表)。 第1.0.6条桥涵工程竣工后,应对临时工程、临时辅助设施、临时用地和弃土等及时进行处理,做到工完场清。 第1.0.7条桥涵工程必须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章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第一节施工准备 第2.1.1条施工单位承接桥涵任务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进行研究和现场核对,必要时进行补充调查。 第2.1.2条研究设计文件、图纸、资料时,应首先查明是否齐全、清楚,图纸本身及相互之间有无错误和矛盾,如发现图纸和资料欠缺、错误、矛盾等情况,应向建设单位提出,予以补全、更正。较复杂的中桥、大桥和特大桥,一般可要求建设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可提出修改意见供建设单位考虑。 第2.1.3条桥涵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任务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其容包括:编制依据、工期要求、工程特点、主要工程、材料和机具数量、施工方法、施工力量布置、工程进度要求、完成工作量计划和临时设施的初步规划等。 第2.1.4条大桥、特大桥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施工方案单独编制,其容应比施工方案明确、详尽。主要容包括:工程特点、主要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进度、工程数量、完成工程量计划、机料设备及劳力计划、施工现场布置平面图、施工图纸、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等。 第2.1.5条一般中、小桥涵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配合路基施工方案编制,容可以适当简化。 第2.1.6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规划的临时设施,应包括生产房屋、生活房屋、施工便桥、工程现场外交通道路、工地供电和供水设备及其他小型临时设施等,宜在桥梁正式开工前完成。 第2.1.7条在施工前应充分发扬,对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认真进行研究和深入细致地讨论,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施工。 第2.1.8条施工中可能涉及与其他部门有关的问题,应事先联系,签订协议。 第二节施工测量 第2.2.1条桥涵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下列测量工作: 1.对建设单位所交付的桥涵中线位置桩、三角网基点桩、水准基点桩等及其测量资料进行检查、核对,若发现桩志不足、不稳妥、被移动或测量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按本节要求进行补测、加固、移设或重新测校,并通知建设单位。 2.补充施工需要的桥涵中线桩; 3.测定墩、台中线和基础桩的位置; 4.测定桥涵锥坡、翼墙及导流构造物位置; 5.补充施工需要的水准点; 6.在施工过程中,测定并检查施工部分的位置和标高; 7.其他施工测量。 为防止差错,施工单位自行测定的重要标志,必须至少由二组相互检查核对,并作则测量和检查核对记录。 第2.2.2条桥涵施工的主要控制标志(或其护桩)均应稳固可靠,保留至工程结束。 第2.2.3条大桥、特大桥的主要控制标志(或其护桩),均应测定其坐标,编号绘于桩志总图上,并注明各有关桩志坐标、相互间的距离、角度、高程等,以免弄错和便于寻找。 第2.2.4条桥涵中线位置、桩间距离的检查校核及墩台位置放样,当有良好的丈量条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1总则 1.0.1为规范公路桥涵设计,按照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等级公路桥涵的设计。 1.0.3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4公路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表1.0.4的规定。 1.0.5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分类规定见表1.0.5。 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端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1.0.6公路桥涵应进行抗风、抗震、抗撞等减灾防灾设计。 1.0.7公路桥涵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有关要求。 1.0.8公路桥涵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设计基准期designreference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2.1.2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servicelife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桥涵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3极限状态limitstates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1.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limitstates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一、总则 为确保本标段公路的“畅、安、舒、美”,承包单位应对该标段的道路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和预防性的维修保养,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应会同业主等有关部门迅速排除交通阻塞,并及时修复被损设施,做到“五修”、“五清”、“五无”,五修:路面要修补,路基要修整,设施要修复,路容要修饰,设备要修理;五清:设备要清洁,边沟要清理,路障要清除,桥涵要清淤,路牌要清楚;五无:路面平整无坑,设备完整无恙,边沟畅通无阻,标志清晰无污,桥隧完好无损。 (一)公路养护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了发生不可抗力的事件外,在任何情况下应保持道路畅通,设 施处于完好状态。 2.通过巡视等方法及时掌握公路的信息,预测并采取必要预防措施。 3.为确保公路设施能迅速得到养护与维修,应以机械化养护为主。 4.在公路设施作业范围内,作业人员必须着标志

服,夜间作业着反 光标志服,作业区域设置施工标志标牌。 5.养护管理人员应搜集与掌握有关公路设施的路况,受灾等动态信 息,以及公路、桥梁构造物的形态、尺寸等静态信息。 (二)资料 1.承包商中标后应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通过调查建立路况及养护 工作台册,格式应按业主规定的格式进行,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各类由业主规定的报表。2.承包商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科技含量,配合做好业主推广的设施 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基础资料收集、管理应用工作。 (三)养护维修及作业要求 1.公路设施养护质量 公路设施的养护质量检查评定、养护维修技术标准以及养护施工安全文明要求适用国家现行法律、规范、标准以及上海市现行规范标准,具体包括: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JTGH20-2007)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011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4个选择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护筒的埋置深度在旱地或筑岛处宜为。 A.2~4m B.3~4m C.4~5m D.2~3m 2、钻孔灌注桩的护筒顶宜高于地面或水面。 A.0.2m B.0.3m C.1.0~2.0m D.1.0~1.5m 3、水下混凝土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 A.2~4m B.2~5m C.2~6m D.2~7m 4、水下混凝土在灌注时应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当桩孔直径D<1.5m 时,宜为;D≥1.5m时,宜为。 A.180~220mm B.180~200mm C.160~220mm D.160~200mm 5、水泥如受潮,或存放时间超过个月时,应重新取样复验,并应按其复验结果使用。 A.1 B.2 C.3 D.4 6、泵送混凝土配合比最小水泥用量为。 A.280-300kg/m3 B.300-320kg/m3 C.320-350kg/m3 D.280-320kg/m3 7、C30以下标号的混凝土其砂的含泥量为。 A.≤5% B.≤4% C.≤3% D.≤2% 8、混凝土采用泵送时,泵送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 A.10min B.15min C.20min D.25min 9、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质量评定时,可按龄期的抗压强度控制。 A.7d B.28d C.30d D.60d 10、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时,应使其内部最高温度不大于、内表温差不大于。 A.25℃ B.60℃ C.45℃ D.75℃ 11、当张拉中使用的千斤顶使用超过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正常现象时,应重新校验。 A.5个月或200次 B.6个月或200次 C.5个月或300次 D.6个月或300次 12、为保证管道中充满灰浆,在关闭出浆口后,应保持小于0.5Mpa的稳压期,该稳压期不宜小于。 A.1~3min B.2~3min C.2~5min D.3~5min 13、后张法实测项目中,张拉伸长率允许偏差为。 A.±4% B.±5% C.±6% D.±8% 14、钢筋在工地存放时,应按不同品种、规格,分批分别堆置整齐,不得混杂,并应设立识别标志,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个月。 A.3 B.5 C.6 D.7 15、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垫块的制作厚度不应出现负误差,正误差应不大于。 A.1mm B.2mm C.3mm D.4mm 16、在以上强风、浓雾、暴雨和暴风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不应进行高处的施工作业。

公路养护工职业标准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附件 公路养护工国家职业标准 (征求意见稿) 1.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公路养护工。 1.2 职业定义 使用机械设备、仪器、工具从事公路养护的人员。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 职业环境条件 室外、噪声、有毒、有害、粉尘、危险。 1.5 职业能力特征 有学习、计算能力;有空间感、形体知觉和色觉;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 1.6 基本文化程度 初中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8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5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12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9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 培训初、中、高级人员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近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近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本专业(相近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设备 理论培训场地应具有可容纳20名以上学员的多媒体教室。实际操作培训场地应能满足培训需要,且有相应的设备、仪器和必要的工具、机械,光线充足、安全设施完善。 1.8 鉴定要求 1.8.1适用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累计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累计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累计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

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说明

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 说明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最新2018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目录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1) 封面及目录 (1) 1 总则 (5) 2 术语符号 (6) 3 施工前的准备 (7)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10)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12)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17) 7 路基压实 (26) 8 路基排水 (31)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37)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51)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54)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58)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60)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64)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封面及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033—95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Hihgway Subgrades 1995—11—30发布1996—10—01实施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 2.1 术语 ································································································ 2.2 符号 ································································································ 3 施工前的准备 ······················································································· 3.1 施工准备 ·························································································· 3.2 施工测量 ··························································································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 3.5 试验路段 ··························································································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 4.1 基本要求 ··························································································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 5.1 一般规定 ··························································································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外的填筑 ································································· 5.4 埴石路堤 ·························································································· 5.5 土石路堤 ·························································································· 5.6 高填方路堤 ·······················································································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 6.1 一般规定 ··························································································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2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一、养护的一般规定: 1、沥青路面必须进行经常性和预防性养护。当路面出现裂缝、松散、坑槽、拥 包、啃边等病害时,应及时进行保养小修。 2、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混合料外观应拌合均匀、色泽一致, 无明显油团、花白或烧焦。 3、铺筑沥青混合料时,大气温度宜在10℃以上。低温施工时应有保证质量的相 应技术措施;雨天时不得施工。 4、沥青路面铣刨、挖除的旧料宜再生利用。 5、沥青路面面层不得采用水泥混凝土进行修补。 6、当沥青路面摊铺面积大于500m2时,宜采用摊铺机铺筑。 7、沥青路面维修边线、纵横缝接茬宜使用机械切割。 8、采用铣刨机铣刨的路面,在修补前应将残料和粉尘清除干净。粘层油宜选择 乳化沥青。 二、常见破损的维修: 1.裂缝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缝宽在10㎜以内的,应采用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缝。②缝宽在10㎜以上的,应采用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或乳化沥青混合料填缝。 2.坑槽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坑槽深度已达基层,应先处治基层,再修 复面层;②在低温寒冷季节,可采用沥青冷补材料处治;③当采用热修补方法时, 应先沿加热边线退回100㎜,翻松被加热面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 合料,整平压实;④修补的坑槽应为顺路方向的矩形,坑槽四壁不得松动且必须 涂刷粘层油,槽深大于50㎜时必须分层摊铺压实。 3.拥包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拥包峰谷高差不大于15㎜时,可采用机械 铣刨平整;②拥包峰谷高差大于15㎜且面积大于2㎡时,应采用铣刨机将拥包 全部除去,并低于路表面至少30㎜,清扫干净后,喷洒粘层油,并采用热沥青

混合料重铺面层;③基础变形形成的拥包,应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铺面层。 4.沉陷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当土基和基层已经密实稳定,可只修补面层;②土基或基层被破坏时,应先修补基层,再重铺面层;③桥涵台背填土沉降时,应先处理台背填土后再修补面层。正常沉降时,可直接加铺面层。 5.车辙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车辙在15㎜以上时,可采用铣刨机械清除; ②当联结层损坏,应将损坏部位全部挖除,重新修补;③因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修补基层。 6.波浪(搓板)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波浪(搓板)的波峰与波谷高差起伏大于15㎜时,应采用铣刨机削平;②当铣刨后的路面露出粗骨料或底面层时,应重铺面层,且厚度应大于30㎜;③当局部强度不足时,应先修补基层,再重铺面层。 7.麻面与松散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已成松散状态的面层,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重铺面层,或按0.8~1.0㎏/㎡的用量喷洒沥青,撒布石屑或粗砂进行处治;②沥青面层因不贫油出现的轻微麻面,可在高温季节撒布适当的嵌缝料处治;③大面积麻面应喷洒沥青,并撒布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处治;④城区可采用稀浆封层或微表处等方法维修。 8.泛油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轻微泛油的路段,可撒3~5㎜粒径的石屑或粗砂处治;②较重泛油的路段,可先撒5~10㎜粒径的石屑采用压路机碾压。待稳定后,再撒3~5㎜粒径的石屑或粗砂处治;③严重泛油路段,应将含油量过高的软层铣刨清洗后,重铺面层。 9.脱皮的维修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封层的脱皮,应清除已脱落和松动的部分,再重新做上封层;②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层油,并重铺沥青层。 10.啃边的维修应将破损的沥青面层挖除,补砌路缘石,在接茬出涂刷粘结沥青,再恢复面层。 11.当路面抗滑性能低于《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中《沥青路面抗滑能力评价指标》要求时,应加铺磨耗层。

2015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60-2015)修订说明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世纪主要课题之一,作为工程结构而言,其使用年限的长短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也逐步具体化。1997年4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六十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国务院2000年279号令《建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总则 1.0.1为使公路桥涵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的一般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桥涵结构构件的设计。 1.0.3本规范按照国家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T50283规定的设计原则编制。基本术语、符号按照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 132和国家标准《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 124的规定采用。 1.0.4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5公路桥涵应进行以下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1.0.6公路桥涵应考虑以下三种设计状况及其相应的极限状态设计: 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作用(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必要时才作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罕遇地震的状况。该状况桥涵仅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0.7公路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1.0.7的规定。 表1.0.7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环境 类别环境条件最大 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 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 Ⅰ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0.55 275C25 0.30 3.0Ⅱ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使用除冰盐环境;滨海环境0.50 300C30 0.15 3.0Ⅲ海水环境0.45 300C35 0.10 3.0 Ⅳ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0.40 325C35 0.10 3.0 注:1有关现行规范对海水环境结构混凝土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更详细规定时,可参照执行; 2表中氯离子含量系指其与水泥用量的百分率; 3当有实际工程经验时,处于Ⅰ类环境中结构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可比表中降低一个等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最小水泥用量为 350kg/m3,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或按表中规定Ⅰ类环境提高三个等级,其他环境类别提高二个等级;5特大桥和大桥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宜降至 1.8kg/m3,当处于Ⅲ类、Ⅳ类或使用除冰盐和滨海环境时,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特大桥、大桥的含义见本规范表5.1.2注说明。 1.0.8位处Ⅲ类或Ⅳ类环境的桥梁,当耐久性确实需要时,其主要受拉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预应力钢筋、锚具及连接器应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1.0.9水位变动区有抗冻要求的结构混凝土,其抗冻等级不应低于表1.0.9的规定。

养护技术规范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 2017-07-26享受自由x...转自blueeyes_617 修改微信分享: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公告 第43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的公告现批准《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36—2006,自2006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8、4.2.7、4.4.1、10.1.1、10.2.1、11.4.1、14.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CJJ 36—90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2006年5月18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4号文的要求,规编制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国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 本规的主要技术容是:总则、基本规定、道路检测评价、路基养护、路面养护、人行道养护、掘路修复、道路附属设施的养护、养护状况的评定、养护工程的检查与验收、养护作业安全防护。

本规修订的主要技术容是: 1 路面使用性能检测评价; 2 道路及附属设施的养护技术要求; 3 养护作业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本规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 本规主编单位: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地址:市海淀区厂西门路2号邮政编码:100097) 本规参编单位: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天津市道路桥梁管理处市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市政工程维修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建筑工程学院 主要起草人员:树丛任明星晓光商国平高金礽任辉王德信叶蓁罗时柳董宝柱进篪新天列学白晓瑾祖勋 1 总则 1.0.1 为加强城镇道路的养护工作,保持道路设施的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提高城镇道路的服务水平,保证道路完好和安全运行,使城镇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化和制度化,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的城镇道路的养护。城镇道路中的桥梁养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CJJ 99的规定。 1.0.3 城镇道路的养护除应执行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符号、代号 2.1 符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